① 介紹一下《亞瑟王》里那六位騎士的名字和特點
Arthur 亞瑟王 (克里弗·歐文 飾)
一個人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個人的作為必須鎖定更高的目標才會有意義。
亞瑟是舍小我成大我並贏得王者稱號的英雄。在所有的騎士當中,亞瑟最具正義感、責任感,企盼世界充滿正義公平。其他的騎士雖然對亞瑟忠心耿耿,但相比之下他們更像戰爭機器,完全奉命行事。這也正是亞瑟能成為騎士領袖的原因。亞瑟對羅馬有著很深的情感,但當羅馬背信棄義拋棄人民時,亞瑟開始認同體內流淌的英國血液,在原有信念遭到自我挑戰的同時,他選擇了順應改變,肩負起對英國人民的責任。
Guinevere桂妮薇婭 (凱拉·奈特莉 飾)
動物也懂得生存,理所當然,人類更有自由生存的權利!
出身貴族的桂妮薇婭卡在她的敵人亞瑟以及亞瑟邁向王者寶座的道路上左右為難。中世紀時,涉足政治的女性跟男人一樣橫刀立馬,她為了理想而戰。因為無法想像族人(英國原住民--黥面族)一旦落入薩克遜人手中之後的命運,所以她選擇了妥協,跟過去的敵人--羅馬人亞瑟聯合抗敵。最終,她發現亞瑟的向善為人,但她還是不敢確定亞瑟是否會盡釋前嫌,留下來幫助他們建立國家。
Lancelot蘭斯洛 (艾恩·格拉法德 飾)
我不相信有天堂,因為我被永遠困在了這個地獄!
風流倜儻的殺手蘭斯洛是亞瑟王的最佳左膀右臂。如果說亞瑟還活在自己臆造的理想世界中,頭腦冷靜的他就是將亞瑟拉回現實的人。熱情自負的蘭斯洛差點兒拜倒在桂妮薇婭的石榴裙下,但他對亞瑟依然絕對的忠誠。在雙刀在手、上下翻飛的蘭斯洛的眼中,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
Galahad加拉赫 (休·丹西 飾)
如果每個人都被割斷喉嚨,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麼安詳美麗!
加拉赫是跟隨亞瑟的騎士中年紀最輕的。關於騎士們對羅馬的義務,他也是最心不在焉的。他的終極理想是有一天可以回到家鄉,因為他的年紀最輕,所以對家鄉的印象最清晰。加拉赫不像其他的騎士那樣對這個團隊有著家的歸屬感,回家的渴望是支撐他繼續對羅馬履行義務的唯一動力。
Gawain蓋文 (喬爾·埃哲頓 飾)
上天賜予我天賦,我把它用在戰場和床上!
蓋文不像加拉赫那樣夢想回到家鄉,他認為家鄉就在殘酷的戰場上,如果他不幸戰死,他也無怨無悔。但掙脫羅馬擺布卻是他的夢想,如果他最終無法回返家鄉,他寧願四海漂泊。
Tristan崔斯坦 (邁茲·米克森 飾)
騎士受到上天的庇護,因此我們決不退縮,我們直面挑戰,如果不幸陣亡,我們希望得到應有榮耀的對待。
神秘危險的崔斯坦是個獨行俠,只有獵鷹作伴的他身負偵查重任。他是個無神論者,對他而言,殺戮是種藝術,他樂於享受對手在戰場上慢慢血流至死的瞬間,雖然他也關心其他騎士的生死,但對他來說,戰斗才是重中之重。
Bors波爾斯 (雷·溫斯頓 飾)
我爽極了,讓我們宰光他們吧!
波爾斯足夠憤怒,是團隊中資格最老的一位。波爾斯嗜用斧頭做掉對手。波爾斯有三個老婆、五個孩子,他堅信羅馬離開後,他可以繼續過自在的日子。
Dagonet達葛奈 (雷·斯蒂文森 飾)
完成任務後,我們就可以遠離這個鬼地方!
膀大腰圓的達葛奈思想保守而又看重榮譽,安靜而又滿懷時空觀念。他明白這群騎士若非有亞瑟率領,必是一群虎豹豺狼。他認為現在的他們正走向歷史的分水嶺但卻不知前途狀況,唯一明了的是,上了戰場他就是一條好漢。
Merlin梅林 (斯蒂芬·迪蘭 飾)
有時,你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
充滿神秘色彩的英國原住民領導人--梅林擅長游擊戰,他嚴格訓練士兵,使之必須在每一次成功的突襲後設法跟自然環境產生保護色以求生存。如果說有人堅信亞瑟終將掌握自己的命運並站在英國人這方對抗薩克遜人,那麼,這個人就是梅林。
Cerdic瑟迪克 (斯代蘭·卡斯格德 飾)
如果你沒資格帶頭,你就不值得我動手!
瑟迪克是入侵英國的薩克遜族中最驍勇善戰的危險人物。他注重結果,相信為了獲勝可以不擇手段,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兒子。瑟迪克是個有謀略而陰險的傢伙。其實,在他生活的黑暗中世紀,掌權的人為了生存只能殘酷無情。
Cynric辛瑞克 (蒂爾·施維格 飾)
向前進,前進,原地只有死路一條!
辛瑞克一直追隨他令人畏懼的父親--瑟迪克的腳步前進。雖然辛瑞克身強體壯,但是他一向有保鏢貼身保護,他最靠近戰場之時最多就是下達戰斗命令,以及鞭打那些臨陣退縮的部下。
② 九族中的泰雅族有什麼歷史文化你知道嗎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萬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個大族群。居住於120個村落。原先居住在台灣西部平原,後因環境壓力,逐步移居山區,主要分布於台灣北半部,如台北縣的烏來鄉,桃園縣的復興鄉,新竹縣的尖石鄉、五鋒鄉、苗栗縣的泰安鄉,台中縣的和平鄉、南投縣的仁愛鄉、信義鄉、花蓮縣的秀林鄉,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等。該族群下分泰雅和賽德克兩個亞族群。泰雅亞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開利克群;賽德克亞族也分東、西兩個群落。該族群有鯨面、紋身的風俗。男善狩獵、女善紡織,行從夫居。
亦譯泰耶爾族。
台灣原住民族,為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僅次於阿美族。分布於台灣中、北部山區。屬馬來語系印尼語族,傳統上分為兩個亞族,一是泰雅亞族(Tayal),一是賽德克亞族(Sedeq),但兩族的生活習俗和語言差異很大,這種畫分仍有爭議。而賽德克亞族的一支往東部遷移到今花蓮一帶,自稱為「太魯閣族」。泰雅族以民族性剽悍聞名,在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常爆發激烈的抗爭事件,其中以霧社事件(1930)最為猛烈。(實際上是賽德克族發動的,此前賽德克族長期被歸為泰雅族)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通常由10戶左右聚集而成一同族系的部落;其制度
以核心家庭為主體,采一夫一妻制(女從夫居);將同一家系分戶另立之血族團體名為「Ga Ga」,並推舉同族中聲望最大的族長為頭目。Ga Ga成員俱為男性,系一具共同祭祀、狩獵及犧牲分配的宗教性農業祭團;其宗教信仰即以此為基礎,而形成一種崇拜祖靈的超自然信仰。巫醫為泰雅族傳統特色,且多系女性世襲(母女或婆媳相傳)。較重要的祭典有播種祭、收獲祭及祖靈祭三種。傳統上採行山田燒墾及狩獵維生,間亦從事溪河捕魚家畜養殖,少數部落則實施水田稻作。一般種植水稻、旱稻及粟、花生、甘藷、煙草等作物,並生產蔬菜、水果、檳榔。泰雅族還以黥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人口約89,693。
③ 在臉上刻字,叫什麼﹖
黥,一種刑罰。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④ 台灣少數民族抗日故事
《青山碧血》中的「霧社事件」
發生在1930年的「霧社事件」,是日本殖民台灣時代山地人(原住民)最後一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抗日事件,反映了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對抗種族差別和經濟榨取政策所發出的慘烈抗議。
霧社位於台灣中部埔里的東方,靠近日月潭,這里住著「霧社番」,他們屬於台灣十多族原住民中的泰雅族,即最驍勇尚武的黥面番中的賽德克族。日本人在鎮壓了漢人的抗日武裝,在平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權後,又從山地人的手中掠奪槍支,解除其武裝,企圖掠奪其賴以生存的山地,把他們當作廉價勞工。在開發山地的過程中,日軍不斷加強對山地人的壓榨。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族的民族英雄莫那魯道率領300名族人起事,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運用智謀和日軍展開殊死戰。為了鎮壓起義的300名勇士,日本人陸續出動了部隊1320人、警員1163人、軍夫1381人,運用所謂的「科學的攻擊法」,使用飛機大炮,甚至毒氣彈來對付部落勇士。同時還採用「以夷制夷」之策,挑起不同部落原住民之間的內斗,讓他們自相殘殺。莫那魯道及其子達達歐莫那均在打完所有的子彈後自盡而死。這就是在台灣抗日史上感天地泣鬼神的「霧社事件」。
⑤ 泰雅族的黥面
在台灣人類學研究上,「泰雅族」一詞,乃指盤據在埔里以北、廣大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山區的原住民族。這些部族不但語言差異大、對自身稱謂不同,甚至過去常常互相敵對征伐,然而不少學者仍將他們視為同一族群,相當程度的依據,便是其共有的「文面」習俗。在台灣高山九族中,除了與泰雅族相鄰的賽夏族可能因受其影響,而略有文面風俗外,其餘各族均無此文化特徵,因此文面被認為是泰雅族最重要的族群識別標志。
泰雅族人婚前必須文面的習俗,據說就是傳自塗臉的遺風。文面一事,在泰雅傳統中有著成年禮的意味,也是生命榮耀的象徵。泰雅族素以男性驍悍、女性善織聞名,文面習俗正與這兩大特質攸關。泰雅少年需經過馘首的洗禮,證明其勇敢強壯後,才能在下巴處刺上「頤紋」;而泰雅少女則要學會織布技巧,且在保有處女之身的情況下,才能在嘴耳之間刺上「頰紋」。經過完整文面的泰雅族男女方有資格婚嫁,生時受到族人的認可、敬重,死後則可順利通過「彩虹橋」,到達祖靈承諾的安息之鄉。
盡管文面過程中必須忍受針刺血肉的痛楚,甚至冒著傷口感染的危險,然泰雅族人均視之為成年的考驗,勇於承擔。泰雅族人相信,一個人若是德行有虧,會遭到文面失敗的懲罰,終生以丑惡面目示人,因此在替人文面之前,文面師一定再三告誡。
文面曾是泰雅族的光榮印記,政府雖未明禁文面,但在社會變遷與異族人異樣眼光的逼視下,這項行之千年的習俗終於劃上句點。「文面」也即將在台灣化為消逝的傳說。
⑥ 什麼是獨龍族
獨龍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直到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人們以種植、狩獵和採集為主,身披自已編織的麻布,有少數人則用樹葉、獸皮遮蓋。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獨龍語與貴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婚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並在聚餐結束後主動饋贈禮品。
獨龍族大多實行土葬,死後的當天,村裡的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酒、雞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給死者家送去。 婚俗 婚宴時獨龍族多以殺豬、殺雞置酒待客。婚後每當妻子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牛或一件其他東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
食俗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 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 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節慶
「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唯一年節,每年冬臘月的某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者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人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
⑦ 泰雅族的文化特質
在台灣原住民中,在臉上刺青(人類學家稱之為「黥面」或「紋面」)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又以泰雅族最普遍。據說「黥面」有四種意義:
1). 驅除邪魔的作用;
2). 美麗雅觀的效果;
3). 族系的識別;
4). 榮耀的象徵。
黥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志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泰雅族正以其精緻的織布聞名於世——的標記。事實上,除了美觀、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以外,黥面也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志。
傳統上,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准備出嫁時的衣裳。這一點和我國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風俗相似。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然而,黥面的風俗在日本侵台時期已經逐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黥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族人了。
歷史上,由於泰雅族剽悍善戰、堅韌耿直,因此在日本侵台時期,曾多次爆發激烈的抗日斗爭,其中以又霧社事件最為猛烈。也因為這樣,泰雅族人的傳統儀式和文化,被日本人破壞和禁止的項目特別多,也強力受到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改造。在國民黨接收台灣以後,泰雅族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成為台灣原住民中流失習俗最嚴重的一個族群之一。
⑧ 什麼是黥面上官婉兒黥面之刑蒙受羞辱的肉刑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古代帝王身邊一定會有十分討喜的紅人。上官婉兒就是武則天當時身邊最大的紅人,可是武則天卻對上官婉兒施以黥面之刑後,上官婉兒還對她拚死效忠。究竟黥面是怎樣的古代刑罰呢?接下來就由本站我為大家講解什麼是黥面吧!
武則天能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思想果然是與眾不同。先是把仇人的孫女養在身邊,當成親信,後是大贊撰文討伐自己的駱賓王文采卓絕!能超越男性自立為王的武則天,胸懷果然寬闊!上官婉兒因為聰慧而被武則天賞識,14歲那年就跟在武則天身邊,做貼身侍女,後來武則天獨攬政治大權,上官婉兒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武則天的助手,幫忙處理政事,有“女中宰相”之美譽,越來越受寵!
後來,武則天將上官婉兒許配給唐中宗做昭容,誰知好景不長,武則天不久之後便廢了中宗自立為皇了!此時上官婉兒仍然跟著武則天,毫無怨言。大家都知道,武則天是歷史上出了名的風流皇帝之一,男寵數量不亞於男性帝王的後宮佳麗三千。上官婉兒從14歲就開始跟著武則天,難免沾染了些不良習氣。
但誰料婉兒膽子如此大,竟敢與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扯上不清不白的關系,事情被精明的武則天發現後,武則天大怒,但又捨不得殺掉婉兒,就對婉兒處以黥面之刑。
黥面就相當於在臉上刺青,然後用墨染黑,皮肉之苦還是難免的。大概因為上官婉兒是皇帝面前的紅人,給她黥面的小官為了討好她,就在她的眉心處刺了一朵梅花,然後並未用墨染黑,而用了硃色染紅!於是上官婉兒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經受過黥面之刑沒有毀容,反而變得更美的犯人!據說武則天見到後更是對上官婉兒寵愛有加了!
古代黥面刑罰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志。墨刑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在紋身的基礎上,就發展出了墨刑,墨刑的特點一是繼承了紋身時的疼痛感,二是有強迫性,三是帶上了恥辱的痕跡。墨刑的產生時代也很早,早在堯舜時,三苗之君使用的五虐之刑,就包括黥面在內。《尚書·呂刑》載:“苗民弗用靈,制以刑,唯作五虐之刑曰法。
殺戮無辜,愛始霪為劓、刖、椓、黥。”後傳曰:“黥面。”又疏雲:“黥面即墨刑也。”堯誅三苗,廢“五虐”,改用“象刑”,就是給犯罪者穿上與常人不同得的衣服,以示懲罰,其中當受墨刑者要戴黑色的頭巾。禹繼堯舜之後開始使用肉刑,以後正式把墨刑定為五刑之一。
在漢文帝廢肉刑之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黥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被廢除,而成為國家刑罰制度之外的一種私刑,根據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隨意使用。到了五代後晉天福年間之後,黥刑又正式成為封建國家刑罰制度中的一種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廢除,才真正退出了歷史舞台。
什麼是黥面?
黥面也叫雕青,按習俗,男女進入青春期即開始雕青,一生要經歷2~4次的刺文施墨,才算完成全過程,是成年、求偶、愛美、武功甚至地位的標志。
雕青部位常見於面、胸、背、腹、腿及手等處,文飾包括動植物、人首、太陽以及簡單的幾何圖案,尤以蟲蛇紋引人注目。
黥面釋義
1.於面額上刺字,以墨涅之;
2.古代的一種肉刑;
3.古代兵制之一。在士兵臉上刺字,防止士兵逃跑。
泰雅族最具特色文化——黥面
“黥面”是泰雅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黥面對於泰雅男人而言,是成年的標志、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 泰雅族人大約在5歲至15歲左右必須完成黥面禮俗,男子必須狩獵多次成功後,才可以在額頭上及下巴刺青,女子則須學會織布才得刺臉紋,所以完成紋面者,方可論婚嫁,當然未曾紋面者,就很難找到理想的配偶了。
一般人對於黥面(臉部刺青)感到好奇,泰雅族人的黥面是“生命”的表徵,男子黥面必需在戰場、打獵時有英勇的表現,才能黥面,女子則需有姣好的面貌及織布的本領才有資格黥面,或女人出嫁後代表貞節,忠於丈夫的表示。男性一向刺額紋與頤紋,女性則刺額紋與頰紋。又族中獵頭多次成功的男子及織布技術超群的女子,有特權在胸、手、足、額刺特定的花紋,為榮耀的表徵。
黥面的步驟
1、托夢:紋面的日期必須由紋面者的父母所做的夢來決定日期,需夢到好的夢才可紋面,夢到不好的夢不可以紋面,就要延期。
2、描繪:用麻線和黑炭煙將草圖描繪在臉上。
3、拍刺:用刺刷和木棒在臉上依照描繪的線條拍刺。
4、刮血:拍刺時會流大量的血液,必須以刮血的工具將流出的血刮干凈。
5、抹炭:拍刺完畢後會將鍋底的黑炭抹在拍刺後的傷口上面。
看完上述我為大家講解的什麼是黥面,它既是泰雅族最具特色的文化,也是古代的一種殘酷肉刑。黥面從古代慢慢的演變到今天,從古代刑罰演變成今天的地區民俗文化,歲月在變遷時代在進步啊!
⑨ 獨龍族的女人為什麼要紋面希望可以有個詳細的回答 謝謝啦!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綉腳」、「綉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跡。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發都要征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斗爭形式。
⑩ 誅殺九族是不是直接處死究竟有什麼步驟呢
說起誅九族,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裡看到。這是古代的刑罰之一,一般來說只有犯下極大的罪行才會實行這種刑罰。因為古代講究血緣關系,都是根據血緣的親疏而聚在一切的,誅九族包含的人數非常多,所以要處死的人比較多。真實的誅九族在古代不僅僅是要處死很多人,而且步驟非常多。可以說每一步都非常殘忍。我們看一下誅九族具體是怎麼執行的。
第六步也是最後一步,就是把人製成肉醬。史書上經常記載,把人製成肉醬分給大臣吃,看起來很殘忍,這也是自古就有的。劉邦把諸侯王製成肉醬分給大家吃,也是和古人學習的。製成肉醬之後,刑罰才算徹底結束。
現在知道誅九族是多殘忍的刑罰了吧,和凌遲相比,這個可以說非常殘忍。因為這個刑罰要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都被這樣處死,這對人來說是極其殘忍的。還好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殘忍的刑罰都被廢除了。怪不得古代皇帝很少誅別人九族,光是執行起來就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