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短片為什麼
我最喜歡《回歸》這個短片,見證了祖國繁榮富強的過程。不得不承認,當初《我和我的祖國》發布海報的時候,我習慣性會覺得,這不過是一部在國慶黃金周的固定節目,應該也沒啥可聊的。但當曝光的信息越來越多,才知道這部電影是由七位老中青三代導演,來執導七部小短片,這些短片背景,分別會放在祖國70年來值得紀念的時刻,影片這樣的組成結構,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片中的平行主角太多,有修表師傅,有警官,有談判升旗負責人,有升旗手,每個人都想深入,但都蜻蜓點水,且不說短片時長有限,就算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時間,這么多人物看不到主次,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不過影片時間的主題概念很吸引人,修表師傅是代表歲月情感時間,談判升旗負責人代表重大歷史時刻時間,升旗手代表物理精準時間,三個時間最後匯集到一點,如同時間一樣精準。而且當羅大佑版本的《東方之珠》響起時,可以說很意味深長了。希望以後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❷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七部短片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短片為什麼
我最喜歡第一個故事:《前夜》。因為這部片子主旋律,命題作文用短故事連接,要紅要新穎還要能讓觀眾接受,對每個導演來說都很不容易!票房證明:這部影片很成功。我觀看時,場內座無虛席,有些十多年不進影院的人,也都來看。
所以我覺得黃勃主演的《前夜》其實也非常的精彩,作為電影中開篇的第一個小短片,給觀眾的記憶也特別的深刻。我覺得這些,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都是很好的引導。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沒有國哪有家?無論自己從事哪個行業,要做到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❸ 我和我的祖國,你最喜歡那個片段
管虎《前夜》
不同導演分到了不同的題材,但不得不說,所有的題材里,最不容易垮掉的片段就是《前夜》,因為其講述的故事是1949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事兒,題材深度已經足夠,加上黃渤逆天的演技,看下來後果然夠催淚。
張一白《相遇》
接下來就是張一白的《相遇》,講述的是中國研究出第一顆核彈時的一個小人物的小故事。這個片段吹爆張譯的演技。整部電影所有主角里,台詞最少的。但是就偏偏靠著眼神和面部表情把任素汐完全壓了過去。
徐崢《奪冠》
徐崢的《奪冠》,把上海弄堂的情調拍得剛剛好。圍繞女排奪冠和小男孩要給小女孩送離別禮物兩個故事展開。兩個小孩子真的可愛,演技也不錯。徐崢的風格也展露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小男孩最後一次上房頂舉天線,不小心勾到窗簾,變成了超人的披風,我就覺得這片段太「徐崢」了。
陳凱歌《白晝流星》
關於最差片段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白晝流星》、《回歸》以及《護航》。先不說故事,一個70周年獻禮片,你找自己的外國國籍兒子陳飛宇是怎麼回事。而且陳飛宇還不是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換的國籍,人家是18歲的時候自願宣誓的。
❹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七個故事,你最喜歡哪個
我覺得我最喜歡《相遇》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觸動了我的是在《相遇》里,張譯的眼神和微表情,在任素汐重溫當年二人的浪漫學霸的浪漫故事時,張譯並不是一塊水潑不進的木頭。他不說話,但他的眼睛和微表情里表現出了他從堅定的對愛人保密,到被愛人的思念觸動,這一整套心情的變化歷程。還有在人潮中,任素汐指指號外,張譯微微頷首點頭。張譯對愛人的愛,對國家的愛都深刻地體現出來。
我們歌頌不是因為男角色本人有多少外在的魅力,也不是因為女角色的那些發生在自己心裡的愛恨情仇;我們歌頌的是那種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而不怕自我犧牲的精神。我覺得,這種精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稀有的,也都是值得我們去歌頌的,所以我喜歡《我和我的祖國》中《相遇》這個故事。
❺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你最喜歡哪個故事
我覺得我還是最喜歡《相遇》!
祖國70年華誕,真的是件令人務必愉悅的事情呀。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用7個記錄新中國成立後歷史大事件背後的小故事獻禮。
對國家,他無私奉獻,隱姓埋名搞國防科,犧牲自我去排除法試錯科研結果最終受到核輻射。首長過來扶他,他特意後退了一部,出去的時候即使跌跌撞撞也不讓同事扶著。在醫院,撐著最後一口氣,就是為了親耳聽見那個重大消息。這是一種極致的工科浪漫與情懷。對愛人,他有些呆板木訥,不知道怎麼哄你開心,不會講話,只是傻乎乎地對你好。約在一起看書就算是對相親女孩的喜愛,沒打招呼就跑到郊外買三個大西瓜,見了面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只是喘著氣對你笑。總之,這個故事展現的完美,我非常喜歡張譯的表演,從《雞毛飛上天》里的陳江河開始,這是一個非常有質感的演員。
❻ 我和我的祖國喜歡內容有哪些
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完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在觀影過程中,我曾數次落淚。在電影的七個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前夜》和《相遇》。《前夜》這個故事給我們講述了的開國大典前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其中的一個情節給我的感觸特別深:為了讓國旗升到旗桿頂端穩定下來,旗桿頂部必須裝一個固定的金屬球。但是,在演練升旗的時候,由於這個鐵球的強度不夠,受到旗幟的沖擊後就斷裂了。
為了能確保在即將到來的開國大典時,能讓五星紅旗順利升上旗桿,必須將鐵球內加入適當的鎳和鉻,讓鐵變成鋼。可是,當時的新中國剛剛結束了戰亂,百廢待興,哪裡去找鎳和鉻這種有色金屬呢?最後是再一次發動人民群眾,動員大家捐出含有鎳和鉻的東西。一聽是為了開國大典的升旗儀式,大家的熱情都很高,積極地參與捐贈,但都不是煉鋼所需要的鎳和鉻。最後是清華大學化學系的教授捐出了實驗室最後一塊鉻的樣品,最終制出了升旗所需的鋼球。
看到這里,我感觸很多。有誰能想到70年前的今天,我們的國家是這樣積貧積弱,物質匱乏呢?今天的中國,冶金、製造,石油,化工等各種工業門類齊全,產量豐富。放眼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黨能在短短的70年中,讓一個這么大的國家取得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績。我真為祖國自豪!
我是中航工業的航二代子弟,我的爸媽是國家小三線建設中的一員。這里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三線建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是在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建設的重點在西南、西北。我們福建省三明市的三明鋼廠也是三線企業。我父親是1966年畢業於南京航空學院(即今天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大學畢業後,來到我們的山溝。聽父輩的人說,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茫茫原始森林,野獸出沒。
❼ 《我和我的祖國》中哪個故事講得最精彩
在建國七十周年的今天,大火的紅色愛國主義影片《我和我的祖國》火爆上映,在內地僅用了短短14天的時間,累計票房就達到了25.6億元,直接超過了《西虹市首富》躋身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前十。
這部影片,通過講述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聚焦大時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國家之間,看似遙遠,實則密切的關聯, 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情。
❽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七部短片你最喜歡哪一個原因是什麼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七部短片,與我最有共鳴的是 《相遇》,《相遇》是一個難度頗高的片段。這可以說是全篇表演難度的巔峰——純靠一個演員獨白式的台詞調動觀眾情感。這是一次挺瘋狂的嘗試。從我個人的觀感來說,很棒,但這註定只能被一部分觀眾共鳴。可以預測,對這一段落的評價註定是兩極分化的。而且故事最後任素汐知道張譯死訊的那個段落,情緒調動我有點沒看懂,比如外邊的遊行我看來就有些突兀,這個結局也沒有開放式的結局更能使人回味。
❾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里,你感觸最深的是哪個情節
那就來說說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吧。
前段時間看到《我和 我的祖國》全陣容盛典活動,才真正有了 一種深切的體會,當時是在《前夜》劇組做講演的環節,演員黃渤號召全場起立,現場奏響國歌。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站起來,在熟悉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中,齊聲歌唱起來。忽然間,內心湧起一陣無以名狀的感動,眼角滑出淚來。再看身旁的觀眾, 也都濕了眼眶,在結束歌唱之後奮力鼓掌,像是突然獲得了 某種力量。
影片以負責讓國旗順利升起的工程師林治遠為核心人物, 重點描繪小人物在大事件背最下所做出的的種種努力,開國大典之於我們的重要意義不必多說在管虎導演緊湊的敘事下,一個 工程師為了保障國旗能順利升起,在開國大典的前夜遭遇 阻礙然後解決阻礙,帶來懸念叢生、扣人心弦的觀看體驗。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評論中分享一下。
❿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里,你最喜歡哪個故事為什麼
我最喜歡陳凱歌的《白晝流星》。電影里7個故事六贊一彈,為什麼受傷的總是陳凱歌?
《白晝流星》時代背景是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也真人出演了。
只有大約21分鍾的篇幅,講述了內蒙古兩個被貧窮生活逼上歧路的少年,被一個老人引領著找到精神力量的故事。
陳凱歌找准了航天員和少年的共同點:都是回鄉的人。
陳導做電影是個實在人,在CG大勢的當下,他拍電影可以建一座城,被戲稱電影圈最燒錢的導演,這次拍《白晝流星》也力求還原,據悉特種車輛、返回艙降落傘是實物,連片中兩位航天員的宇航服亦是當年穿過的。
故事開頭就引出了「白晝流星」的典故:爺爺的爺爺傳下個故事,要是有一天,能在白晝里看見夜裡的流星,人們在這片窮土上的日子,才會過得興旺起來。
到後來,「白晝流星」有了具象,是從天而降的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在電影語言的烘托下,有了一種傳說照進現實的如夢如幻,也讓苦難中的人兒大為振奮,結束自暴自棄,未來也有盼頭了。
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哥倆,在外形上都很突破,白嫩鮮肉雙雙成了犀利哥。劉昊然演得挺好的,眼神有戲,陳飛宇生澀些,不過作為弟弟的他本來就有點躲在哥哥身後,戲的風頭不如哥哥也正常。
田壯壯太棒了,把一個從旗政府已經退下來了的扶貧辦主任演得十分動人,馴服哥倆的過程充滿智慧和情感。他吐了一口老血,我的眼淚也一下溢出來了。
田壯壯本身是名導,近兩年頻頻亮出演技,在每部片都很亮眼,這才是真的導而優則演。
《白晝流星》的台詞是7個故事裡最詩意的。
「和你們一樣,是回鄉的人。」
「孩子們,那是你們的星星,快追!」
「當我們見到從天上回來的宇航員,我和哥哥像變了一個人,心都化成了河裡的春水。」
《白晝流星》的畫面也很美。
有老人和少年的策馬奔騰。
有戈壁里軍車的白煙陣容。
還有騎馬少年和軍車的相融應和。
有「白晝流星」的空中綻放。
病倒的老人也有凄美的謝幕。
最後是內心受到了沖擊和洗禮後的少年,可以自立向前沖了。
即使飯圈女孩要挖八卦素材,也有畫面提供。
兩個少年的共浴,犀利哥要變回帥哥了。
弟弟給哥哥剪頭發。
有兩個少年的捆綁play。
呵呵,玩笑了。陳導可是一本正經在拍的。
把邊陲扶貧和航天大業結合起來,在我看來,不遜於《北京你好》里把奧運開幕帶出汶川地震。
陳凱歌被吐槽,也許是因為他兒子是主演之一(星二代、祖傳資源就跟貧富差距一樣很容易引起反感),也許是因為神舟不如女排、奧運那樣容易有共情,而且這個故事有點沉重,跟其他幾個故事或輕快、或緊張、或燃情的節奏相比,它對觀眾的刺激不是那麼直接。
觀眾本就蘿卜青菜各有所好,不可強求。我只能說,我挺喜歡《白晝流星》的。
片中各號的呼報很燃。
長江明白!
黃河明白!
泰山明白!
可惜觀眾不明白陳凱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