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戲劇與電影在藝術表達方式上的區別
【摘要】電影與戲劇曾長期處在「混雜」、「連體」的狀態。顯然,戲劇與電影有諸多相似,但是,電影與戲劇有著更本質的差別。時空上,戲劇多點受限,電影則高度自由;視聽構成上,戲劇倚重台詞,而電影將「可視性」作為第一生命,視覺元素是其感染力核心。今天,電影與戲劇的相互參照、啟迪,在置換、融通中豐富自身,空前的互動帶動著彼此藝術上的成長。
【關鍵字】戲劇 電影 藝術表現手法
戲劇是一種以劇本為基礎,通過演員的表演,運用舞蹈、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運用舞台來表現內容,運用對話設置劇情沖突,場景用布景來轉換,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的舞台藝術。我國的戲劇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最早的戲劇是沒有劇本的,以後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由於劇本的出現,戲劇藝術進入了一個質變的階段,它把戲劇藝術的整個活動,統一在創作者的思代寫論文想意圖和藝術意圖之中,因而文學劇本便成了整個戲劇活動的基礎。戲劇的舞台空間很小,屬於文學范圍。
而電影和戲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是用畫面來表現內容的,運用的是蒙太奇表現手法,是「視聽語言」的藝術。電影是用膠片,光感色彩都比較鮮明,表現的事物比較生動。傳統的戲曲只局限於舞台、布景,而電影拍攝出來的其實已經超越了這些限制。比如有些地方都是實景拍攝,有些地方採用視覺特效來達到預期效果,但戲劇對於這些效果的表現就非常抽象,這也是戲劇與電影最大的不同。
從兩種不同藝術樣式的量來看,戲劇台詞量多是戲劇刻畫人物、展開劇情、體現沖突的基本手段。電影的基本形式是鏡頭所提供的視覺造型形象,創作者拍攝、組接的鏡頭的視覺形象具有極大地表現力,包含、取代了某些台詞,甚至可以表現某些難以言表的東西,量屬於次要地位,量也大大減少,只是視覺造型形象地配合與補充。從質上看,戲劇台詞具有表示性、主觀化、風格化的特徵,經過精心錘煉、雕琢而成,精緻華麗、人工創造的痕跡十分明顯;而電影則盡量靠近生活,用鏡頭和畫面刻畫人物,不依靠台詞,甚至有些電影完全沒有台詞。
《茶館》是老舍先生留給我們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曾以戲劇和電影多種形式登上舞台。電影的一開始也是大傻楊的先出場,但是大傻楊首先是在茶館裡面左右的前後的巡視了一圈,然後打著骨板繞著茶館裡面走。電影的拍攝就是拿著攝像機進行,首先排除了一個場地上的限制,比較的靈活自如。而話劇版的則是只有一個幕布的間隔,這是話劇一個獨特的形式,因為他的所有的場景都有一個很強的局限性,所有的布景都是道具,都是平面性的,攝像機的機位也是比較的固定,因為只是在舞台上完成,所以說不可能像是電影中一樣的在茶館的門外在拍上一段來襯托一下熱鬧氣氛,所以說只能是依靠著幕布的開關。台詞的力度上電影版台詞電影里的常四爺說話聲音平和,很有感情,很生活化。對二德子說話的時候眼睛是看著二德子。話劇版台詞話劇裡面的常四爺說話的聲音明顯的比平時要高八倍,強調著每一個細節,陰陽頓挫,平平仄仄,很誇張的說話方式,在平時的人的正常的交往之中是根本不會存在的。電影版機位電影中的機位的轉動十分的靈活,他可以在各個角度上去說明這個故事,可以在老頭的背面,讓劉麻子站在正面上來表現這個老頭的無助的背影,不用演員去真正的去刻畫面部表情話劇版機位。而話劇中的機位是非常的不靈活的,在舞台的周圍只有固定的幾個機位在進行拍攝,所以說在場面調度的這個方面就會有所欠缺。電影中的龐公公的眼神通過對他的臉的特寫來表現他的多麼的恐怖,表明康順子為什麼看見之後直接嚇得暈了過去,電影可以通過特寫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情緒等等,比如前面的常四爺的不屑的表情,都可以有所體現,對故事的交代也是很有利的。而話劇版中的龐公公就沒有電影中有那麼的多優勢,因為攝影的條件的限制,在舞台下的攝像機只能夠最多拍到中景,而在台下的觀眾更是沒有辦法看見每個人的真實的臉部的表情,所以說只能給公公戴上一副黑眼鏡,來講述為什麼康順子要被他嚇得暈倒在地。在轉場方面也有很大不同,《茶館》由三幕組成,電影裡面的轉場主要是運用了剪輯的手法,第一幕到第二幕的時候用的是兵荒馬亂的場景來表現,說明了戰爭的爆發,人民逃亡民不聊生,而第二幕到第三幕的時候的轉場就更加註重了運用電影語言了,他主要是寫了王掌櫃老了的一個過程,用了一個剪輯的特效的手法把他從中年變成了小老頭,很具有電影的表述性。而話劇的轉場則是拉上幕布,由演員通過快板書來表現的,這也是由於話劇的現場性造成的。在服裝方面,三皇教的娘娘的服裝是最有說服力的,電影版裡面她的打扮相對來說還是很正常的衣服的顏色。而在話劇版中的則非常的花哨,顏色非常的鮮艷顯眼,在觀眾席就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她的獨特的身份,以及和其他人的明顯的對比。就表演方式來說,電影中的小花相對自然,而話劇中的小花十分誇張,說話的時候的聲音非常的尖銳,非常的戲劇化,經常的面對著觀眾們說話,因為她的戲劇性非常的強,要讓觀眾們關注的到。電影中每個演員的臉上或身上都有著非常詳細的細節,讓人們有所區分,而話劇就做不到這一點。
㈡ 在大家看來,話劇和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話劇演員在進行表演的時候,表演方式和電影演員也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之處的,這還是因為場地的不同所導致的。由於在一個劇場內表演,觀眾座位有前有後,演員必須誇大自己的舉止行動以及念白對詞的方式,這樣才能保證更多的觀眾看清感受到戲劇情節的力量。電影則不同,電影是提前製作好在銀幕上播出的,所以導演編劇演員都要等電影放映過幾場之後,才能夠得到觀眾和市場的反饋。電影銀幕會放大電影的視聽效果,所以電影演員的表演方式更趨向於真實的生活,用更加真實的表演方式來表達劇情和思想情感。
㈢ 電影與戲劇的異同
電影和戲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是用畫面來表現內容的,運用的是蒙太奇表現手法,是「視聽語言」藝術。話劇則是運用舞台來表現內容,運用對話設置劇情沖突,場景只能用布景來轉換,舞台的空間很小,戲劇屬於文學范圍。
電視既不屬於電影更不屬於戲劇,電視是隨著電影演變而來,但是跟電影的拍攝方法還是有些差別,電影是用膠片,光感色彩都比較鮮明,表現的事物比較生動。
而電視劇則是運用錄象帶拍攝完成,其色彩質感遜色於電影。但是電視劇和電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動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用於模擬通過錄制或編程的運動圖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來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麗或氛圍的體驗。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術的縮寫,通常用來指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皮影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斗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它被認為是起源於酒神祭祀。
㈣ 戲劇和電影的區別
影片的特殊風格將一個古老的疑問再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戲劇和電影的區別究竟在那裡。
一個完美的例子是台灣導演瀨聲川的《暗戀桃花源》。在被那種有點酸的文藝腔征服之後,我們也許都在奇怪,那種巨大的震撼力究竟來自於那裡。戲劇的無力之處和電影的盲點相結合,於是我們看到了錯置的時間也看到了電影所拙於表現的多聲部現象。而在格林那威這里,問題轉化了,戲劇與電影變成了彼此削平的關系,電影借戲劇之屍還魂,在瀨聲川那裡的融合變成了格林那威的裁汰。這大概是兩種美學的不同處理方式。前者是互為體用,而後者是以一方來矯正另一方,不過這種矯正很難說就是導演的真實的理念,因為往往是這樣的,出於矯正的目的而採取的方法通常是一種策略。而對於格林那威來說,戲劇的外殼和舞美,也只是他顛覆主流電影的戰術之一。
㈤ 電影與話劇的區別
1、表達形式: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2、傳入中國的時間:
1920年,以上海新舞台上演蕭伯納名劇《華倫夫人之職業》和民眾戲劇社的成立為標記,話劇正式走上中國舞台。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戲劇」這個稱謂基本等同於後來的「話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
㈥ 電影與戲劇的區別是什麼
電影、電視、戲劇、動畫、多媒體雖同屬於綜合藝術,但它們在審美特徵上也有差異。如戲劇具有舞台性,必須在舞台上演出,具有劇場反饋效應等,電影、電視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不是演員的當場表演,而是在銀幕、熒屏上的連續不斷的活動畫面,畫面組接(蒙太奇)是其創造藝術形象的獨特語言和主要手法。電影、電視也有區別。前者場面可以很寬闊,後者穿堂入室,進入家庭,帶有更多的靈活性,更加逼近生活。三者各有其特點,不能互相替代。
電影藝術。
㈦ 電影和戲劇的區別是什麼電視劇屬於電影,還是戲劇
電影和戲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是用畫面來表現內容的,運用的是蒙太奇表現手法,是「視聽語言」藝術。話劇則是運用舞台來表現內容,運用對話設置劇情沖突,場景只能用布景來轉換,舞台的空間很小,戲劇屬於文學范圍。電視既不屬於電影更不屬於戲劇,電視是隨著電影演變而來,但是跟電影的拍攝方法還是有些差別,電影是用膠片,光感色彩都比較鮮明,表現的事物比較生動。而電視劇則是運用錄象帶拍攝完成,其色彩質感遜色於電影。但是電視劇和電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都是視聽語言。電影形式拍攝的傳統戲曲其實也屬於電影,因為傳統的戲曲只局限於舞台,布景.而電影拍攝出來的其實已經超越了這些限制,比如有些地方都是實景拍攝,其實也是用畫面來講述故事,但是那也只是一個時期中國電影在探索過程中運用的一個手法,現在很少有人在拍這類題材的電影了.其實<新白娘子傳奇>也是歌劇和電視的結合,但是大多數都接受了它是電視劇而不是歌劇形式.
㈧ 話劇與電影作為不同藝術形式的最重要區別是什麼
戲劇與電影最根本的區別在於: ①電影的基本元素是活動的影像,戲劇則是演員、舞台等實體; ②電影史現代科技催生的大眾文化,受眾面廣,戲劇則是古老的現場表演藝術,受眾面小; ③電影中導演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其關注的核心仍然是影像,戲劇則主要依賴演員的語言動作表現。
④更精煉的說,電影的核心是活動的影像,戲劇的核心是活動的實體。(這也就可以說明電影與戲劇在創作中,演員、導演等職能部門的重要性為什麼不同,以及戲劇演員為什麼比電影演員厲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