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奧黛麗赫本電影(必看的10部奧黛麗·赫本電影)
1.《蒂凡尼的早餐》 那隻貓就是她失去的單純啊!在雨中相擁的鏡頭太美了!赫本的這身黑裙子相當經典!
2.《修女傳》 這部電影雖然名氣不算大,但卻是奧黛麗·赫本最有靈性演技爆炸的電影!
3.《麗人行》 這部電影是赫本年紀比較大的時候拍的了,但依舊很少女啊!
4.《盲女驚魂記》 說真的,真沒想到奧黛麗·赫本居然還能演驚悚片!赫本飾演的盲女很可愛啊!
5.《黃昏之戀》 赫本的顏值真的沒得說!盛世美顏!復古波點裙+小黑高跟鞋造型更是好看!
6.《窈窕淑女》 經典就是經典,女神永遠的女神,還有什麼好說的!
7.《謎中謎》 赫本很少演懸疑片,但演的話也是很出彩,畢竟顏值擺在這了!
8.《雙姝怨》 這個題材在那個年代顯得相當前衛,不得不說赫本選劇本的眼光還是很好的!
9.《龍鳳配》 拋去赫本的美貌,整部電影的質量還是很高的,笑點掐得很精準,細節也很到位!
10.《羅馬假日》 看到這部電影,就想起上學時候英語課上老師給我們放的電影,然後告訴我們:這個女人叫奧黛麗·赫本!
㈡ 奧黛麗赫本主演了哪些電影
奧黛麗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有:《羅馬假日》、《窈窕淑女》、《蒂凡尼的早餐》、《龍鳳配》、《修女傳》、《盲女驚魂記》、《戰爭與和平》《謎中謎》、《甜姐兒》等等。以上的這些作品也是奧黛麗赫本的代表作品。其中我對她的《羅馬假日》還有些印象。
最後,手機打字很辛苦,望採納。謝謝。
㈢ 赫本,簡介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和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1954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闌尾癌病逝,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㈣ 奧黛麗赫本介紹(縱觀奧黛麗·赫本的一生)
文 | 廖湛兮
原創不易,抄襲、洗稿、未經授權的轉載必究。
說起奧黛麗·赫本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喜歡老電影的朋友可能看過她的成名作《羅馬假日》、《窈窕淑女》、《蒂芙尼的早晨》等,就算都沒看過的朋友可能也曾從某些平台看過不少誇贊她美貌的圖文或視頻。
畢竟她是外媒連續很多年在各種評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獲得「全球第一美女」稱號的人。
不僅普通人對她驚為天人,就連很多明星名人也是她忠實的顏粉。
時至今日,都有不少女明星在出席活動時會刻意模仿她的經典造型,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奧黛麗赫本的人生故事,一起去試著窺其全貌。
1929年,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市東南伊克塞勒區基耶維街48號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經濟條件優越,6歲時便被送進貴族學校學習。
1939年,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回到荷蘭(母親老家)。同年,她正式進入荷蘭安恆音樂學院學習芭蕾舞。
1940年,宣布中立的荷蘭被德國納粹佔領,赫本家族因被指含有猶太血統,不僅被抄家沒收了全部財產,其親舅舅還被槍決。
一夜之間,天之嬌女被打入了泥潭。赫本被迫過起了窮苦生活,平日里只能以鬱金香球根為食物,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拚命灌水充飢。
幾年時間折騰下來,讓當時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赫本嚴重營養不良,身型也日益消瘦。
但即便在最困難的日子裡,赫本也從未間斷過芭蕾舞的練習。
在二戰的中後期,她還通過芭蕾舞表演為荷蘭游擊隊秘密募捐,甚至多次利用自己孩童的身份為游擊隊送情報,其堅毅勇敢的性格在小時候就已展漏無疑。
那段悲苦交加的日子對年幼的赫本來說無疑是黑暗的。但可喜的是她憑著一顆赤子之心活成了一道光,不僅溫暖了自己也惠及了他人。
1948年,赫本曾到英國倫敦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進一步學習芭蕾,但由於早年因營養不良影響了發育,她被告知不適合做專業芭蕾舞者。
雖萬般不舍,但她也無可奈何。隨後,為了幫補家計,她開始做兼職模特兒,並參與一些歌舞團的表演。
期間因為缺錢無以為續,她不得不回到荷蘭,母親的身邊。
原本有點沮喪,但恰逢荷蘭紀錄短片《荷蘭七課》招人,需要精通荷蘭語和英語的人,正好她很擅長、人又很美,所以就幸運地被選上了,她也以此完成了自己的熒幕首秀。
此後,奧黛麗·赫本參演了多部音樂劇演出,憑著姣好的容貌、良好的舞蹈功底以及敬業的精神給業界留下了深刻影響,也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
1951年,赫本被邀請到英國拍攝電影《天堂里的笑聲》,雖然不是主角,但卻正式宣告她步入了絢麗的電影圈。
1952年,她被音樂劇《金粉世家》選為女主角,在美國百老匯連演了219場,並憑藉此劇獲得了托尼獎最佳女主角獎,這一年她才23歲。
當然,真正讓她被全世界熟知和認可,是憑借1953年播出的電影《羅馬假日》。她也是以該片在24歲時,便問鼎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可以說是年少成名且風光無限。
不過,難得是 在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星後,年輕的赫本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潛心鑽研演技,盡量嘗試不同的角色和風格,幾乎每年都會交出一到兩部不錯的電影作品。
隨著膾炙人口的《龍鳳配》、《窈窕淑女》、《甜姐兒》、《蒂芙尼的早餐》等影片的播出,她收割了一眾粉絲,在全球的人氣和知名度也不斷攀升。
在20世紀50年代,那會兒媒體不像現今這么發達,大家對時尚的認知也不那麼個性化,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明星名人的打扮來判斷潮流並進行模仿。
1954年,奧黛麗赫本在拍攝《龍鳳配》時第一次和設計師紀梵希合作。
在劇中赫本的服裝造型一改當時的繁瑣之風,轉而傾向於簡潔,讓人眼前一亮,不僅讓觀眾驚艷,更是征服了專業的評委,一舉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自此之後,赫本和紀梵希就一直保持著合作關系,她在隨後的各影視劇中頻繁穿著其品牌服飾,大力提倡簡約風,為其狂刷存在感。
1961年,隨著《蒂芙尼的早餐》的熱映,赫本在劇中所穿著的由紀梵希設計的服裝造型再次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其高扎的丸子頭,大膽的珍珠配飾、勾勒曲線的小黑裙以及長手套,不僅被當時的人們所推崇,即便時至今日,也依然是不少光彩照人的女明星們在造型時會參考的對象。
當然,赫本對紀梵希品牌的喜愛,不僅僅局限在劇中。在劇外無論是出席晚會、頒獎典禮,她都一如既往地選擇該品牌,甚至連自己兩次結婚的婚紗也不例外。
可以說, 在紀梵希品牌的出圈和提升咖位之路上她功不可沒;在當時改變繁瑣花哨的穿著舊俗,推崇簡約風格上她更是時代的代表。
那個時候其實還沒有全球品牌代言人的稱號或是明星「帶貨」的說法,如果有的話,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她絕對是稱職的。
赫本與紀梵希
我們都知道演藝圈是一個五光十色,讓人紙醉金迷的地方。尤其對於年少成名,事業一路還算順遂的人來說更是。
但奧黛麗·赫本不同,除了兢兢業業做好演員的本職工作和簡約時尚icon外,她一生都致力於幫助貧困兒童。
這可能和她小時候生活在戰區,自己有過艱苦的日子,深知孩子在其中的不易有關。
所以在演藝事業如日中天時,她會抽空去做慈善幫助有需要的貧困兒童,在息影後更是全情投入,直到逝世前都毫不含糊。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她主要致力於幫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們。其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國家,她一直孜孜不倦的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想真正的幫其改善其生活。
甚至在去世的前一年,她仍堅持以重病之軀赴索馬里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並在當地展開考察、實行救援。
其實, 奧黛麗·赫本早就登上了人生的高峰,完全可以盡情享受旖旎風光,但她並沒有沉浸其中。
很難得的一點就在於她從未忘記自己曾舉步維艱的時光,並且懂得推己及人,不希望再有可憐的孩子重蹈覆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其品性是經得起推敲的。
相比在事業上的輝煌,奧黛麗赫本的感情生活並不順利。
在參演電影《羅馬假日》前,她曾因歌劇演出結識並愛上了一個男生,並且訂了婚。
但隨著赫本知名度的不斷攀升,兩人聚少離多,加上赫本母親的極力反對,最後兩人只能分道揚鑣。
隨後,赫本認識了演員兼劇作家梅爾·費勒,經過一年的相處便步入了婚姻,6年後誕下了長子。
只可惜兩人因為在事業上的發展差距日益增大,造成了一定的矛盾沖突。
最終在1967年,兩人結婚13年後,離婚了。
兩年後,赫本嫁給了在出遊希臘時認識的安德烈·多蒂,並於1970年生下了次子。因為想經營好婚姻不想再因事業被掣肘,她決定息影全心全意去做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但天不從人願,這次她的婚姻雖然沒有再因為她成功、繁忙的事業出現問題,卻因為男方始終流連花叢夜場而不得不再一次面臨破裂。
可能是對婚姻有些失望了,或者是更謹慎了,在1981年再度離婚後,赫本認識了演員羅伯特·沃德斯,盡管兩人隨後互生情愫住在了一起,卻致死也未再正式結婚。
奧黛麗·赫本被譽為「墜落凡間的天使」,其實從來都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貌。
對她多一些了解後,你就會明白她的美不局限在皮相,更多的是在內在風骨。
㈤ 奧黛麗赫本的個人資料
奧黛麗赫本的個人資料: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和舞台劇女演員。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
1935年至1938年間,她就讀於英國肯特郡埃爾海姆鄉的一所貴族寄宿學校「密斯利登學
校」。1939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荷蘭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
1940年,荷蘭安恆被納粹侵佔,包括赫本舅舅在內的諸多親人被殘害。數年間,因為食物匱乏,赫本只能以鬱金香球莖充飢,健康情況迅速惡化 ;二戰中後期,赫本通過芭蕾舞的表演為荷蘭游擊隊秘密的募捐。同時由於年齡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為荷蘭地下黨傳遞情報。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
1954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憑借電影《龍鳳配》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闌尾癌病逝,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奧斯卡金像獎
▪ 1955 第27屆最佳女主角龍鳳配(提名)
▪ 1954 第26屆最佳女主角羅馬假日(獲獎)
▪ 1993 第65屆吉恩.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獲獎)
▪ 1968 第40屆最佳女主角盲女驚魂記(提名)
▪ 1962 第34屆最佳女主角蒂凡尼的早餐(提名)
▪ 1960 第32屆最佳女主角修女傳(提名)
資料來源:http://ke..com/link?url=-SINLVorjPwlpi9jBOy-ePcSbTZi4c30hsw_Pg5fWLjelU_
㈥ 奧戴莉.赫本的資料有哪些電影
{奧黛麗·赫本}檔案
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自小便表現出對音樂舞蹈的濃厚興趣。當沉浸於成為一各芭蕾舞藝術家的夢想之時,二戰爆發,家園和藝術學院先後被毀,令她自覺前途越來越暗淡。
1948年,赫本與母親(父母於1938年離異)遷至英國倫敦,進入著名的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並開始在一些音樂劇擔任角色。1951年,赫本在義大利演出,坐在台下的法國著名女作家高萊特夫人一眼便認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請她到紐約好萊塢出演這個角色,這令赫本在好萊塢一舉成名,並為她開啟了美國之門。
1953年她輕鬆通過了由威廉惠勒導演的《羅馬假日》的試鏡,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這部影片。該片風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一頭黑色短發,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該片令她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與此同時她還因在百老匯戲劇《翁丹》中的表演榮獲托尼獎。
從50年代到60年代,赫本完成自身的轉型,結束了她幻想的純潔世界生活階段,逐漸從虛幻世界走到了現實生活中。1954年9月,赫本與美國著名男演員Mel Ferrer結婚。在事業上,她開始嘗試飾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她主演了許多影片,如《戰爭與和平》(1956年)、《甜妞兒》(1957年)、《黃昏之戀》(1957年)、《綠廈》(1957年)、《孩子們的時刻》(1962年)、《謎中謎》(1963年)《巴黎假期》(1964年)、《窈窕淑女》(1964年),其中那些儀態萬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給人印象最為深刻。
她的表演質朴而富於激情。在她主演的影片《龍鳳配》(1954年)、《修女傳》(1959年)、 《蒂凡尼的早餐》(1961年)和《等到天黑》(1967年)中,赫本表現出色,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提名。
60年代後期她曾長期息影,激流勇退的原因,可能是她意識到今後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她必須接受自己不復年輕的事實,而實際上,她也需要時間來撫養她的孩子。1976年,赫本與第二任丈夫Andrea Dotti的婚姻發生危機,這成為赫本冒險復出影壇的原因之一。同年,她在影片《羅賓和瑪麗安》中露面,緊接在又拍攝了《血統》(1979年)、《鬨堂大笑》(1981年)兩部影片,但赫本的復出並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均不成功,這使赫本決定從此息影。
1989年,赫本最後一次面對攝像機,是在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直到永遠》中扮演一個身著白色長袍的纖弱天使。
http://ent.sina.com.cn/s/u/f/hepburn.html
http://www.gdtv.com.cn/newpage/download/mxda/female/hw/adlhb.htm
http://news..com/f/80/aodailiabcheben.html
㈦ 奧黛麗 赫本演過的所有電影
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巨作。
生平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童年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成名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珠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GIGI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榮獲東妮獎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時尚·情緒
不盲從流行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她了解自己的容貌與身材,優點與缺點。她知道要穿著削肩的晚禮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鎖骨。我為她設計的款式終於變成廣受歡迎的時裝,我將之命名為『薩布麗娜露肩洋裝』。」紀梵希如實評價他的好搭檔———奧黛麗·赫本對於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著流行走,趨之若鶩。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經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復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准。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㈧ 國外著名四大美女都有誰
國外著名四大美女:
奧黛麗·赫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舞台劇女演員。
伊麗莎白·泰勒: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1932年2月27日—2011年3月2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美國影視演員。
費雯·麗:費雯·麗(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7日),原名薇薇安·瑪麗·哈特利,出生於英屬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英國電影、舞台劇演員。
葛麗泰·嘉寶: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Greta Lovisa Gustafsson,1905年9月18日-1990年4月15日),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籍好萊塢影視演員。
(8)西方電影4大美女赫本擴展閱讀:
1988年至1993年間,奧黛麗·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
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1988年奧斯卡人道獎頒授予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電影一樣燦爛人間。
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她能夠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
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她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1935年,費雯·麗在影片《欣欣向榮》中扮演了一個只有一句台詞的女學生,以此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之旅,緊接著在《鄉村紳士》中扮演了Rose Venables一角。
她僱傭了經紀人約翰·格利登,後者認為她的名字「薇薇安·霍爾曼」不適合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名字。她拒絕了格利登為她取的名字「阿普利爾·莫恩」,採用「Vivien Leigh」作為藝名。
㈨ 奧黛麗 赫本的成就
奧黛麗·赫本(1929.5.4—1993.1.20):著名電影女演員,奧斯卡影後,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使。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
奧斯卡金像獎 Oscar/Academy Award
電影《羅馬假日》
1954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Roman Holiday 羅馬假日 1955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Sabrina 龍鳳配 1960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1962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的早餐 196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Wait Until Dark 盲女驚魂記
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1993年 獲獎 瓊·赫爾肖特人道主義獎(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與伊麗莎白·泰勒同獲此獎
金球獎 Golden Globe Awards
1954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Roman Holiday 羅馬假日 1955年 獲獎 世界電影最受歡迎女演員(Henrietta Aword: World Film Favorite - Female) 1957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War and Peace 戰爭與和平 195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Love in the Afternoon 黃昏之戀 1960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1962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的早餐 1964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Charade 謎中迷 1965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 196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音樂喜劇類)Two for the Road 麗人行 1968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劇情類)Wait Until Dark 盲女驚魂記 1990年 獲獎 塞西爾·B·德米爾電影終生成就獎(Cecil B. DeMille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Motion Pictures)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NYFCC
1953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Roman Holiday 羅馬假日
1954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Sabrina 龍鳳配 1955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War and Peace 戰爭與和平 1957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Love in the Afternoon 黃昏之戀 1959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1964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 1967年 提名 最佳女主角 Wait Until Dark 盲女驚魂記
英國學院獎 BAFTA
1954年 獲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Roman Holiday 羅馬假日 1955年 提名 最佳英國女演員 Sabrina龍鳳配 1957年 提名 最佳英國女演員 War and Peace 戰爭與和平 1960年 獲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1965年 獲獎 最佳英國女演員 Charade 謎中迷 1992年 獲獎 特別獎 Special Award 義大利電影金像獎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 1960年 獲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1962年 獲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的早餐 1965年 獲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
西班牙聖塞巴蒂斯安國際電影節
1959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說明】獲祖萊塔獎金(Zulueta Prize)
林肯中心電影協會
第凡內早餐
1991年 獲獎 Gala榮譽獎(Gala Tribute)
美國演員工會獎
1992年 獲獎 終生成就獎
女性電影水晶獎
1996年 獲獎 水晶獎(Crystal Award)
金桂冠獎 Golden Laurel Awards
1970年 女明星 第8位 1968年 女明星 第2位 1968年 最佳戲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3位 Wait Until Dark 盲女驚魂記 1967年 女明星 第12位 1966年 女明星 第7位 1965年 最佳喜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3位 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 1965年 女明星 第14位 1964年 最佳喜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3位 Charade 謎中迷 1964年 女明星 第15位 1963年 女明星 第10位 1962年 女明星 第3位 1962年 最佳喜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3位 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的早餐 1962年 最佳戲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4位 The Children's Hour 雙姝怨 1961年 女明星 第12位 1960年 女明星 第5位 1960年 最佳戲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2位 The Nun's Story 修女傳 1958年 女明星 第5位 1958年 最佳戲劇表演獎 女演員第1位 Love in the Afternoon 黃昏之戀
編輯本段其他表演獎項
戲劇世界獎 Theatre World Award
1952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Gigi 金粉世界
托尼獎 Tony Awards
1954年 獲獎 最佳女主角 Ondine 美人魚 1968年 獲獎 特別成就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艾美獎 Emmy Awards
1993年 獲獎 傑出個人成就獎(Outstanding Indivial Achievement)Gardens of the World with Audrey Hepburn 世界花園
格萊美獎 Grammy Awards
1993年 獲獎 最佳兒童誦讀專輯(Best Spoken Word Album For Children) Audrey Hepburn's Enchanted Tales 奧黛麗·赫本的魔法童話
美國四大藝術獎項
The Four Major Entertainment Awards in American Show Business 奧黛麗·赫本是拿全美國四大藝術獎項(電影奧斯卡獎、戲劇托尼獎、音樂格萊美獎和電視艾美獎)的僅有九人之一,九人名單如下,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不包含特別獎 1962年 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 1976年 海倫·海絲(Helen Hayes) 1977年 麗塔·莫雷諾(Rita Moreno) 1991年 約翰·吉爾古德(John Gielgud) 1993年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1995年 馬文·漢利許(Marvin Hamlisch) 1997年 喬納森·圖尼克(Jonathan Tunick) 2001年 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 2001年 麥克·尼克斯(Mike Nichols)
其他榮譽
■好萊塢星光大道明星 Star on the Walk of Fame 藤街1652號(1652 Vine Street)紀念星 ■ 總統自由勛章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1992年 獲獎 總統自由勛章 表彰赫本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所做貢獻 【說明】該獎章為美國公民最高榮譽,而非美國籍的赫本在去世前1個月獲得該獎章(1992年12月獲獎,1993年1月20日去世) ■ 美國電影協會百年百大明星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 100 Stars 1999年6月15日 獲選 美國電影協會(AFI)「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3名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部雕像 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說明】赫本為獲此殊榮的唯一一人 ■ 美國郵政總署紀念郵票 2003年 紀念郵票 在37美分面值的郵票中採用了來自電影《龍鳳配》中的赫本形象,以紀念赫本的好萊塢傳奇歷史和人道主義精神 【說明】赫本為獲得該項榮譽的少數幾個非美國人之一 ■ 美國200大文化偶像 2003年 獲選 美國VH1電視台美國200大文化偶像第34名 ■ 各類雜志/網站投票評選榮譽 [表演類] 1997年 獲選 英國雜志《帝國》(Empire)評選的「史上100大銀幕明星」第50名 2001年 獲選 美國雜志《傳記》(Biography)組織2500多名讀者投票評選的「史上最受歡迎女演員」第1名 2005年 獲選 美國電影雜志《首映》(Premiere)評選的「史上最偉大銀幕明星」第18名 2006年 獲選 美國電影雜志《首映》(Premiere)評選的「銀幕史上100位最偉大角色」第32名,獲選角色為《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霍莉·戈萊特麗 年份不明 獲選 美國雜志《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評選的「100位最偉大藝人」第16名 年份不明 獲選 美國雜志《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評選的「史上最偉大銀幕明星」第21名 [時尚類] 2004年 獲選 有「時裝聖經」之稱的著名時尚雜志《VOGUE》評選的「世界時尚名人」女性第1名,得票率29% [選美類] 1990年 獲選 美國雜志《人物》(People)評選的「世界50大最美麗人物」之一 1995年 獲選 英國雜志《帝國》(Empire)評選的「銀幕史上100大最性感明星」第8名 1996年 獲選 英國時尚雜志《哈潑斯與名媛》(Harpers & Queen)評選的「史上最有魅力女性」第1名 2004年 獲選 著名時尚雜志《世界時裝之苑》(ELLE)評選的「世界最美麗女人」第1名,得票率為76% 2006年 獲選 英國雜志《新女性》(New Woman)組織5000多名讀者投票評選的「世界古今百大美女」第1名 年份不明 評選的「史上100大自然美人」第1名
㈩ 奧黛麗赫本的電影(奧黛麗·赫本9部電影)
1.羅馬假日
如果沒有奧黛麗·赫本,或許《羅馬假日》只會作為一部平庸的二流愛情電影被少數人記得。但是有了赫本,一切變得不同。23歲的赫本,把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童話,把這個電影變成了一個夢。有多少人看了這個電影,都會想著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那樣,在如畫詩情的羅馬邂逅這樣一位公主,哪怕只是一天,甚至只是片刻。
赫本的完美表演,也給自己譜寫了人生童話般的開始。第一次擔綱影片主演的她,就憑借該片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可謂前無古人。更令人驚奇的是,赫本和該片的服裝設計海德共同設計的服裝也獲得了最佳服裝獎。
2.蒂凡尼的早餐
在坐月子期間讀了電影劇本《蒂芬尼的早餐》,派拉蒙公司把拍攝此片列入計劃,聘請奧黛麗·赫本擔任女主角。雖然這部片子的女主人公的生活方式烏七八糟,並且和她之前的角色有相當距離,但她接受了此角色,塑造的霍莉性格飽滿可信,魯莽,稚氣而又脆弱,開創了60年代電影中女性解放角色的先河。
片中的 《月亮河Moon River》 更是大大加分。
3.窈窕淑女
影片正式拍攝時赫本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由於這部影片是根據舞台音樂歌舞劇改編的,所以歌曲不少。伊莉莎要唱許多支歌。奧黛麗雖說在《甜姐兒》和《蒂芬尼的早餐》中唱過歌,但在目前這部片子里,奧黛麗的聲音卻遠不能勝任。
音樂導演向她攤牌了,告訴她說,她花了數周所錄的歌曲統統作廢,每支曲子都得找別人唱,重新錄制。為這事,奧黛麗心情沮喪自不必說。
4.修女傳
為了塑造好人物,奧黛麗專程去見了小說中主人公的原型——一位偉大的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修女,從中汲取了演好這一角色的必需的精神養分。
因此她刻畫角色的心靈沖突相當傳神,成功詮釋了一個虔誠正直的修女何以會憤然還俗。影評家認為本片是她演技發揮最好的影片之一。
5.甜姐兒
「每一個女人在一生之中應該都會夢想和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奧黛麗這樣說,而且也實現了這個美夢。
《甜姐兒》是赫本拍的第一部音樂片,由於她那精彩絕倫的舞技和甜美的歌喉,再加上有大名鼎鼎的阿斯泰爾搭檔,影片又獲得了成功。由於赫本出色的演技和舞技,「甜姐兒」一時成為赫本的代名詞。
6.偷龍轉鳳
赫本在這部片子里飾演一個富家千金,為了家族榮譽,聯合神偷西蒙去把他父親提供的實為贗品的維納斯像偷回,倆人在行動中產生情愫。
本片中非常經典的一個場景是男女主角被鎖在博物館雜物間用磁鐵智取鑰匙,以及採用「狼來了」戰術搞定保安的橋段,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喜劇電影。
7.戰爭與和平
這部電影曾經由於赫本的有孕在身而陷入無法按期拍攝的尷尬。在懷孕息影期間,赫本把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譯本《戰爭與和平》讀了一遍又一遍,她越來越被書中的貴族少女娜塔莎的性格所感動,想要塑造這一人物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但是,身體狀況又使得她猶豫不決。最終赫本強烈的職業責任心戰勝了內心的軟弱,丈夫菲熱也認為扮演娜達莎的這個吃重的角色這件工作,可能會把那占據她全部心思的極度痛苦驅散,使她重新振作起來。於是影片得以順利拍竣。
8.謎中謎
《謎中謎》這部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它嘗試把纖弱的奧黛麗·赫本陷於恐怖的深淵之中,從而使赫本在這樣的情境中流露出獨特的女性美。
對於以前從來沒有拍過此類影片的赫本來說,這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但是赫本依然獲得了成功。影評則說這部電影是「上乘的輕松喜劇片」。這也是導演杜寧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9.《直到永遠》
赫本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早已有著「人間天使」美譽的奧黛麗·赫本終於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部電影中,真真切切地演了一回天使。赫本在片子飾演的就是那個一身白衫的天使,雍容高貴,令人懷念,並且整部影片在斯皮爾伯格的精細鏡頭設置下,唯美而華麗,讓人賞心悅目。
盡管在這部影片中,奧黛麗飾演的只是一個很小的角色,但是,作為她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電影,還是值得我們深深懷念,看著作為銀幕上天使的她,也想著同是天幕下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