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9)智隍禪師
智隍禪師,最初是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古來修道人,尋師訪道參訪善知識,要我真正明眼的善知識而跟隨學習。他自己稱說已得正定,得到真正的道理。他住一茅蓬,是用茅草搭成來避風雨,長坐不卧有二十年。六祖大師的弟子玄策,他是各處替六祖大師作宣傳。他各處遊走參方,到河北河朔,聽到智隍法師的名字,因他長坐不卧二十年,很多入都知道他是個修行入。於是玄策就到他的茅蓬拜訪問說:『喂!你在這兒做什麼?』
智隍答:『你問我什麼?我在這兒入定。』
玄策法師說:『你這個入定,是心有個念說想入定,還是沒有個心念說想要入定呢?假設你說是無心入定的話,那所有無情,沒有知覺性,沒有氣血的木瓦石等,都可以入定,它們都應該得到入定的境界。若你說是有心入定,那一切有情含識、有氣血、有情感的一切眾生,它們都應該得到定了。』
智隍禪師答說:『當我正在入定時,我不見我自己有有無之心,或者是有心入定,或者是無心入定,這時我都空了。』
玄策說:『你既然不見有有無之心,這叫常定,那你又出入到什麼地方?怎麼出的定?怎麼入的定?照你所說不見有有無之心,這是常定啊!它是沒有出入的,那又怎樣生出一個出入來呢?你是怎麼搞的?若有出入,這不是大定,不是佛祖所說的定。』
智隍一聽就沒有話講了,想了很久,想自己所說的道理,的確是沒有道理;別人所說的道理,智慧比他高,想了很久亦無話可辯,就問說:『你的師父是誰啊?誰傳授給你的法?』他不講旁的,因他看玄策辯才無礙,那他的師父一定比他更聰明。
玄策答:『我的師父是曹溪南華寺方丈和尚六祖大師。』
智隍問:『六祖大師他是以什麼為禪定呢?』
玄策法師說:『我的師父所說,本性是妙湛圓寂而不動,而它的用和體亦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五陰——色、受、想、行、識,本來是空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本來也是沒有的。定本來沒有出和入,也沒有定,也沒有亂。你明白本體的妙用後,就知禪的性質是沒有住,也沒有離住,它是離開執著的寂滅,它是離開這種死板的禪。禪的自性它是無生,也離開生禪定的想。心,自性就像虛空一樣,但也沒有虛空的思想。』
智隍一聽六祖大師如此說,豁然大悟。二十年所修的功夫都跑了,都無蹤無影。因二十多年他都存有入定的心,現在什麼都空了,始得萬法的本源。就在這天晚間,在智隍的住處河北(而他現在是在廣東),一般的學者,官員和老百姓、智隍的信徒和皈依弟子,皆聽到空中有聲音說:『隍禪師他今天得道了!』得道即是開悟。智隍禪師恭敬地向六祖頂禮而後回到河北,大大度化在家和出家四眾弟子。
智隍聽到玄策的話覺得六祖所說的道理很妙,就跟著玄策來拜見六祖大師。師問:『仁者!你是從那裡來啊?』智隍法師就說出前面與玄策互相問答的道理。
六祖大師說:『誠然如你所說,你只要自存心如虛空似的,可是也不著空見,不要有一個虛空的見在心裡。你能如此就能應用無礙——事來則應,事去則凈。行、住、坐、卧都沒有心。也不要想我是凡夫或聖人,要把這情感忘了。也沒有個能見也沒有個所見,也沒有個能空,也沒有個所空。你要知道,見明之時,見不是明;見暗之時,見不是暗;見空之時,見不是空。見塞之時,見不是塞;見有之時,見不是有;見無之時,見不是無。所以楞嚴經說:「見猶離見,見不可及。」性也如如,相也如如,能這樣則時時都在定中。』
有一次有位和尚,此位真是個獦獠,沒有什麼學識的大老粗,他冒冒失失的問:『黃梅五祖大師的衣缽,是什麼人得?』他明知是六祖得而還故意問。由他這樣一問,不必在當時設身處地見到此人,就按著經文你一想,便知他是個沒有什麼學問的鄉下人。他一方面可說是明知故問,另一方面可說是對六祖存輕視的心。為何說存輕視心?他意思是說:你一個不識字的人,怎有資格來繼承五祖的衣缽呢?
六祖大師說:『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大師的衣缽。』這位僧人又問:『和尚你是得到還是沒有得到啊?』意思即他不相信六祖是五祖的衣缽傳人,所以要再問說:『和尚還得否?』六祖大師說:『我不明白佛法。』六祖大師他不說我得或不得,而說我不明白佛法。各位想想,在此處六祖大師是講真話或假話呢?
宣化上人講述
Ⅱ 明知故問是什麼意思
明知故問是什麼心理:
明知故問的心理是想讓雙方別再沉默,別因為溝通不暢產生隔閡,讓人不必費神思考也能有話可說。是怕氣氛尷尬不活潑,怕雙方因為自卑而言語怯懦,這樣做可以融入話題,走出自閉者的寂寞。可以引導雙方參與思索,使雙方不因無聊而心神超脫,引人從中找到興趣發現快樂。
人與人相處的心理分為7個階段:敵對、厭惡、平淡、一般、友好、關心、熱情。當一個人和陌生人相見,除了因對方的舉止和相貌,可能有所偏差外,基本上都處於「一般」的水平上。這個水平上,人與人之間略微有些防範,但基本上是相互謙讓的。
Ⅲ 和尚明知故問是什麼電影
是1982年的《少林寺》。
《少林寺》該片講述的是隋唐年間,著名武術家神腿張抗暴助義,遭王仁則陷殺,其子小虎幸被少林武僧曇宗救出,小虎為報父仇,拜曇宗為師,取名覺遠,習武少林,並落發為沙彌的故事。
劇作隋朝末年,隋將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於承惠 飾)在督建河防工事時,殺死了起來反抗暴虐的神腿張,其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為少林武僧曇宗所救。為繼承曇宗遺志,覺遠受戒為僧,兼負武林統領。唐太宗諭立僧兵,並立碑表彰眾僧義勇。自此,少林習武風盛,名傳四海,威震四方。
導演
張鑫炎,1934年6月17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中國男導演。1951年入香港南洋片場學習洗印技術,後學習剪輯。1957年入長城影片公司,先後任剪輯、副導演,2021年12月30日,獲得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表彰。
Ⅳ 《雍正王朝》中弘歷為何明知故問對雍正帝說:我三哥呢
風平浪靜下的暗流涌動,往往比波濤洶涌來得更為凶險,在雍正皇帝眼中,弘歷不如自己剛毅,弘時卻比胤祀要狠毒,因此他怕弘歷斗不過弘時,這才狠心將自己的兒子賜死,從這一點來看,弘歷比雍正可腹黑多了。
弘歷的精明,心機深沉都遠不是弘時可比,雍正皇帝還要鄔先生給他點明,朝中的重大政策只有康熙皇帝一人才能做出最終決斷,跟著皇帝走才不會出錯,而弘歷就一直十分清楚這一點,論腹黑,扮豬吃虎弘歷比雍正皇帝厲害多了。
弘時被鏟除,弘歷當然是知道的,為什麼他還要明知故問:「我三哥呢?」這正是弘歷的高明之處,弘時雖然不受雍正皇帝喜歡,但也是皇子,是弘歷的哥哥,如果弘歷不聞不問,雍正皇帝必然會起疑心,自己是不是看錯人了,所以弘歷還是和平常一樣,十分孝順恭敬的給雍正皇帝請安。
然後問出了「我三哥呢?」,這是為了讓雍正皇帝放心,自己啥都不知道是個小白,還非常關心兄弟們,雍正皇帝也放心了,不再提及此事,而弘歷和圖里琛交換眼神後,已經明了自己的政敵被鏟除了,總算是高枕無憂了。
Ⅳ 為什麼老和尚喝田雞粥
老和尚吃田雞粥,明知故問。
歇後語:老和尚喝田雞粥---明知故問田雞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梵文dharma-bhanaka,又譯說法師。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比丘,稱法師。所以,釋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師。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稱為三藏法師。但在今天中國民間,大概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師』兩字的意義,凡見了出家人。
甚至小沙彌,不管對方有講經資格與否,竟都稱他為法師了。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的。還有較高的學位,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
更高的是三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如唐代玄奘、義凈都受到這個稱號。道教中的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基本信息
這個故事和禪有關。非常耐人尋味。話說一個小和尚隨禪師學習三年,覺得自己學得不錯,准備下山。師父沒說什麼,只是帶他到大堂。隨手拿出一個碗並往碗里裝滿大石塊。問:「滿了嗎?」「滿了!」小和尚信心十足地說。
師父沒說什麼,拿出一些較小的石粒,小石粒順著大石塊的縫隙滑了進去。再問:「滿了嗎?」「滿了」小和尚說得有些遲疑。師父又拿出把沙,沙很快鑽進了石塊間的縫隙。
又問:「滿了嗎?」小和尚無語。師父拿出一杯水。緩緩地澆上去,水、石、沙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滿了嗎?」師父還問。小和尚若有所思地離開了。
Ⅵ 菩提本無樹
1.
仙羽山上仙羽寺。
殘燭孤影,香火寥寥,舊廟里一個書生模樣的男子雙膝跪坐在已經發黃的破舊墊子上,長相雖是眉清目秀,卻滲出一股死物的酸臭氣。
「師傅,為什麼我還在這里?」男子的問話顯得有氣無力,而目光所至,是一位身著白袍看起來似乎瞎眼的和尚。
和尚沒有馬上作答,語氣平和地反問:「你沒有在明知故問嗎?」
男子嘆了一口氣,也沒有正面回答和尚的話:「我覺得自己全都放下了。」
和尚的臉上露出祥和的微笑,問道:「你放下的是何物?」
「人世間的所有。」男子回答得很快,似乎這個答案已經在心中操練過無數遍了。
和尚面不改色,接著說道:「既然是已經放下的東西,那就是不再心有餘存,心中應是一片虛無。虛無的世界裡,又何來放下一說?」
男子裝作理解的樣子,又嘆了一口氣:「師傅,為什麼你的眼睛瞎了,卻比別人都要看得明白?」
和尚搖搖頭,緩緩說道:「我的眼睛並沒有瞎,它只是被閉上了,這一百多年來,你每天都會找我,跟我分享心靈境界的變化,卻從來沒有在意過我逐漸閉上的雙眼。」
男子的眼睛裡第一次有了生氣,他覺得有些驚恐:「我已經在這里一百多年了嗎?」
「你還沒有注意到嗎?我即是你,我的雙眼即是你的內心,一百年多來你不斷地尋求得道解脫之法,你覺得自己放下了七情六慾愛恨情愁,但事實就是我現在在你眼裡是一個瞎子。」和尚說得很慢,聽著不像假話。
「你的意思是,我的內心是封閉著的?」男子顯得有些不悅,語氣開始急躁,「我現在對人世間的所有情感都毫無留戀了,再提起往事種種我的內心也毫無波瀾。」
和尚沒有受到男子態度變化的影響,仍是面帶笑意:「今天你對我嘆了兩次氣,因為我說的話出現了兩次情緒的變化。你一味地追求四大皆空,卻從沒想過一旦你開始追求,這份追求也便成為了執念。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太過於執著去放下一切,到頭來一切都沒有放下,倒是我的眼睛越來越看不見東西了。所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心無塵,何來放下,又有什麼是你能去放下的呢?」
男子笑了,面前的和尚慢慢睜開眼睛,忽的一陣風,吹滅了燭台,和尚隨著燭台的一縷白煙也消逝不見,男子慢慢化作一具骷髏,然後成灰成末,跟著風跑了。
仙羽寺塌,仙羽山平,我已經死了一百多年了,現在這塊地叫做「安靈坡」。
我成為了這塊地的守護神。
。
·有人看就繼續寫 ·
(沒人看我也會繼續寫,喜歡的支持一下就好了嘿嘿,隨緣更新)
————————————————————
不妨給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