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綏德縣的文化藝術
陝北說書
是流傳於陝北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說唱者多為盲人。說書藝人中流傳有說書是三皇流傳的故事。綏德有個三皇廟,每年七月十五,各地書匠都要雲集這里,為祖師爺義務說書,在藝人眼裡認為三皇為說書祖師爺。說書是以譜主的說唱藝術,集說唱、演奏一體。說書的內容有《如女媧補天》、《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長工》。
陝北民歌
是陝北特定地域產生的獨一無二的民間音樂,綏德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先天的自然條件決定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長期生產、生活勞動過程中觸景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出來,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獷、豪放、獨具特色的陝北民歌。
陝北剪紙
陝北剪紙藝術品,俗稱窗花。即婦女們將它剪好後,貼在糊著雪白薄紙的窗格子內,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開的春花綻放在農家屋內。每逢春節,農村大姑娘、小媳婦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貼滿窗子和炕頭。 薛家渠遺址
位於義合鎮薛家渠村東的寨子山(亦稱石磊山)上,遺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范圍東西為300米,南北為240米。遺址偏下地帶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篥上部分則多是晚商時期的文化遺存。發掘面積11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2個,墓葬一座,遺跡為圓形袋狀窖穴,長方形地穴式住屋和長方形豎穴土壙墓。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中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黑、紅陶極少。紋飾以繩紋為主,也有楔形點紋,附加堆紋、方格紋和雲雷紋。陶器有直領分襠柱足鬲、肩飾、雲雷紋或方格紋的小口折肩罐、蛋形三足瓮、豆、簋、盆、紡輪、陶墊、陶且等。石器有斧、刀、錘等,骨器有匕、錐、針、管 、紡輪等。
李廣寨遺址
位於韭園溝鄉李家寨村北100米的山峁上。寨牆石砌,面積東西400米,南北180米。寨西南壁上有白灰面,曾出土過繩紋灰陶罐。據《綏德州志》載,此處為漢李廣寨。
⑵ 剪紙藝術和中國結的傳說,小故事
安塞最著名的藝術樣式主要有三種,除了腰鼓以外,還有剪紙與山歌。
剪紙和山歌是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它們的歷史沒有文獻記載,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介面地流傳著。當地人稱剪紙為「古時花」。剪紙作為當地婦女們一種傳統手藝,其花樣、摹本、技巧、手法僅限於母女之間代代相傳。
在農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課程。在陝北地區,剪紙、綉花幾乎成了姑娘的門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條重要的標准。陝北的老一輩人至今記得當年相親時的說法:莫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安塞民歌《迎親歌》中說得更直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看誰家女子聰明靈巧,就是要看她花剪得好不好。
有資料表明,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千百年來,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於民間,每有婚娶節慶,剪紙必定登堂入室大放異彩。遙想當年,在這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上,如果沒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人們靠什麼來打發那冗長乏味的日子。
鉸剪紙、貼窗花是安塞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特別是過年期間,誰家不貼窗花,會被村裡人譏為「瞎眼窗」。在這種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即便是孤身老漢,也要向村裡的巧媳婦討要幾張剪紙貼在窗上。至於那種不願求人的倔老頭,也會想出應付的怪招。
1979年安塞文化館陳山橋在譚家營沐浴村見到一個老光棍,自己用紅紙剪了些三角,雜亂無章地貼在窗上。據老頭說貼這主要是為了避邪——要見紅。更絕的是他門上的一幅對聯,紙還是紅紙,字則是用老碗蘸了鍋灰拓上去的,上聯下聯,對仗對偶,各為五個黑圈圈。老頭不識字,又不願向人張口,便只好如此應付了。後來陳山橋在西河口(此地曾為陝北的文化重鎮)見到了一戶農家貼的對聯:上聯為「砍頭不要緊」;下聯是「鳩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大過年的怎麼貼這樣的對聯?」,老陳不解。那家的婆姨回說:「是孩子在書上抄的,誰知道上面寫了些甚」。
現在倒是不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不僅因為今天識文斷字的人多了,更因為今天你即便不貼窗花不掛對聯,也不再會面臨公眾輿論的壓力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在陳山橋看來,這才是真正令人犯怵的。
今日安塞,所謂的「剪紙之鄉」早已聲名遠揚,而剪紙之鄉的鄉民們自己倒不怎麼喜歡剪紙了。2001年春節期間,安塞姑娘樊曉梅(安塞剪紙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出訪過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地,還曾在西安南門的城牆上為柯林頓夫婦現場表演過剪紙)回鄉探親,在村裡各家的窗上牆上,已很少看見剪紙了。現今陝北的窯洞里,有了各類明星照,各種廣告招貼畫,有了VCD,廣播、電視,有了檯球,有了麻將,有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消遣方式,人們已經不必用那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來調劑生活了。在今天的姑娘們看來,那是一種落後的方式,既費神,又費力,她們已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但如果有人給錢,則另當別論。當然,今天安塞的小伙找對象,還是希望女方心靈手巧,只是如今這「巧」,已毋須再用一把剪刀來加以證明了。
在安塞文化局局長韓傑浩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安塞文化館的剪紙展室,那的確是一個花團綿簇般的世界。其門類之多元,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粗略計有窗花、門畫、炕幃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象徵吉祥如意,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為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為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當然,還有一些現代農村生活題材的剪紙作品。
據韓傑浩介紹:安塞剪紙是陝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一個典範。最初用來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被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婦女傳承下來,形成古樸生動、 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陝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花鳥魚蟲 瓜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無所不包。
安塞縣前任文化館館長陳山橋對當地的剪紙曾作過廣泛的調查與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與剪紙藝術》的文章中寫道:
「安塞的剪紙歷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證,但問一問健在的老婆婆:你們小時候剪花跟誰學來的?她們都會同樣回答:媽媽教的。安塞人現在還稱傳統花樣為「古時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來看,可以尋覓到安塞歷史文化的蹤跡。64歲的常振芳剪的《龍與鳳》,使人聯想起五千年前人類經歷的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想到鴻蒙初開,伏羲女媧剛剛創造出的那個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古樸,與濮陽西水坡仰韶墓內擺塑的龍有某種相似之處。67歲的白鳳蘭剪的《年耕圖》和《猴吃煙》中的樹,樹乾和樹枝組成了鹿頭紋樣的變形,專家們認為,它是我國古代作為「物候歷法」和生命象徵的鹿圖騰崇拜在安塞的遺存。高如蘭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專家看來,它是別處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頭上兩個抓髻剪成了兩個雞,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樣。《抓髻娃娃》一手舉鳥(陽);一手托兔(陰),陰陽結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時花樣,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文化與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它淳樸、莊重、簡煉、概括,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保留了漢代藝術深沉雄大的藝術特點。」
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方李莉,對此曾做過更加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她十分注重這種叫做「古時花」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承。在一篇叫做《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尋源,直指遠古:
「……一些表現古老傳說的剪紙,如白風仙剪的"二郎擔山追太陽"。民間傳說,過去,天上突然出來九個太陽,曬得人們不能在田間勞作,飛鳥曬死,樹木枯萎,二郎擔山追日,壓去了八個太陽,救了人類,救了萬物。這和中原『後羿射日』有同工異曲之源,還有,白鳳蘭剪的『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內容之一。表現王祥為孝敬老母,卧冰取魚的故事。
「已經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中的英雄,鳥在這一帶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發現不少新石器時期屬於廟底溝型的彩陶,廟底溝型彩陶的一大特點就是鳥紋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魚紋為主一樣。由於鳥紋的廣泛應用,其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一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在原始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烏』,因而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實際上是崇拜太陽,因此鳥是太陽的象徵,在當地民間也稱太陽為『鴉』。所以鳥在民間是象徵陽性的,鷹是鳥中的英雄,自然是陽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陰性,兔自然也代表陰性了。『鷹踏兔』是喜花,是結婚時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愛,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題。
「剪紙能手白鳳蘭的父親雖不識字,卻能繪聲繪色地講出好多上古時期的故事,《女媧造人》、《二郎擔壓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陰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總是坐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朝古』,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懷里,聽得很認真。母親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時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母親的樣,剪個石榴著牡丹,剪個魚兒戲蓮花。她家貧窮,買不起紙,她便撿好多梨樹葉放在家中,以樹葉代替紙來剪。在母親的指點下,學會了好多傳統花樣的剪法。在父親的 『朝古』影響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剪紙,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擔山追太陽』、『王祥卧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打蘆花』、『牛郎織女』等。她剪的花古樸醇厚,粗獷有力,她剪的『牛耕圖』、『猴吃仙桃』、『牛』等都與陝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很接近,特別是『牛耕圖』、『猴吃仙桃』中樹的造型,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紋樣,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陝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 其實這些樹的形象,和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佔紋"銅壺上的桑樹的表現手法也很相似。說明這些紋飾都是具有一定傳承性的。
「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原始、上古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特徵最為濃厚,究其原因,這一帶曾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後,這里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發展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從古到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都可以從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中尋到蹤跡。」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非常寵愛他的妃子李夫人。李夫人不幸去世,漢武帝非常悲傷,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思念不已。齊人少翁是個好講神仙方術的人,他為了安慰漢武帝,自稱能將李夫人的靈魂招來。少翁用紙剪了李夫人的影象,到了夜晚在一頂方帳中點起燈燭,映出了這個影子。搖晃燭影中,隱約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遠去,武帝痴痴的看著那個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寫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這種用紙剪成人的形象,據說就是剪紙藝術的起源。以後這種方法流傳民間,人們剪了人物表演,於是便產生了皮影戲。
⑶ 毛野人有關故事講的是什麼
故事《皮袖筒子》講述了一座大山中不僅有狼和熊,還有一種渾身長毛的毛野人,村裡的人要上山打柴、割草、采菇,都得手持棍棒成群而行,才敢進山。
可是村裡卻有一個人仗著自己力氣大,偏偏獨自前往深山。他誇下海口要抓一個女毛野人來給誰當媳婦,並與人打了一頭牛的賭注,鄉親們怕他一去難返,便聯絡了幾個膽大的照看。
後來大力士果真與毛野人狹路相逢,稍一照面,毛野人就將大力士來了個背麻袋甩大包,將其壓在下面動彈不得。三四個毛野人撲上來一陣亂撓,幸虧鄉親們及時趕到,才救了他一條命。
從此大力士留下了一種怪病「呱笑症」,有事沒事便打滾發笑,受害匪淺。
有一天,村子裡來了一個外地人,瘦得像麻稈兒,他聽說這里有個大力士被毛野人整傻了,冷笑說:「白長了5尺漢子,一巴掌的膘!」
大家聽得惹耳,紛紛與瘦子叫板:「你敢去見一見毛野人嗎?」
那人卻說:「我要不敢見個毛野人,白擔了『鄭大膽』的名!」
於是,好事之人立即煽風點火,慫恿鄭大膽進山,而他也絲毫不含糊,說去就去,他不帶分寸棍棒,只是在光胳膊上套了4個冬天取暖的羊皮袖筒子。
人們直覺奇怪,遠遠跟著想看個究竟。
鄭大膽進了山,很快有一個毛野人迎面而來,一下扭住鄭大膽的胳膊,誰知熟悉「背麻袋」的毛野人卻一個踉蹌跌了個腳朝天,後被鄭大膽撓得癢笑連天,無法起身。
另一個毛野人也被同樣放倒,其他野人見狀紛紛逃回樹林。
後來人們問鄭大膽是怎樣制服野人的,他一伸胳膊,只見原來的4隻皮袖筒子少了兩只。
鄭大膽說:「毛野人扭人,有直勁無橫勁,褪了袖筒以為扭斷了胳膊,順勢就會笑跌過去的,趁機撓打它,就無法反抗了。」
猴子
⑷ 紅毛野人的故事。誰會講
小時候,常聽奶奶講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給我印象深刻的都是些嚇人的鬼故事和豺狼野獸的故事!而那些講當地名人的故事大多已經忘記,像大清的丞相和御史----陳薦和陳大受,當地名儒----「匡四先生」等。特別是在他們講恐怖的故事時,自己又想聽又怕聽,於是選擇縮在一群大人圍繞的中間來聽,有時候還被他們一驚一乍的"講白話"風格嚇出一身的冷汗和雞皮疙瘩來!
現在我要講的這個故事就是在我四五歲的時候,跟媽媽睡覺時不聽話,無緣無故地躺在床上放潑大哭不止時,媽媽就嚇唬我----不要再哭了哦,不然把你丟到門外去,門外有專吃小孩的紅毛野人!就這樣,我在她的嚇唬和講故事時,一般會在邊哣氣邊聽故事然後慢慢睡熟!
故事在我媽媽的口裡是這樣描述的-----不知在好久好久以前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一個漆黑的夜晚,深處我們「一腳踏四縣」的四明山的深山老林里!那是一個連接邵陽,祁陽,東安,冷水灘四地的原始森林!那裡大山莽莽,野獸成群!用俗話說就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住在半山腰有一戶人家,父親在一次打獵時一去不返,不知是不是被華南虎給吃了去還是跌入懸崖,反正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聽老人說老虎吃人前還要在人身後比劃畫好幾個圈圈,目的是看看自己能否一口把目標吞下去,如果這人頭與身軀夠大,老虎就會知趣離開,倘若它比劃一下,你的頭比它的血盆大口要小,那麼它就毫不客氣地猛然出擊吃得乾乾凈凈----只留一副死人腳板,老人說老虎也嫌棄腳板臭!要說老虎吃人,還有個小故事----一個下雨天,一個女人撐一把大大的黑布雨傘走在大山小道了,這時一頭餓了很久的老虎跟蹤了她很久,可是比劃來比劃去,它的口始終沒有她撐的布傘大,於是無從下口!正巧,在老虎的後面又來個傻乎乎的大男人,他往前一看,天啊----一頭大老虎正比劃著想吞前面的女人!於是他發揮了「見死不救非君子」的豪情壯志,大聲疾呼:「呃----前面那個女客,你後面有個老虎要吃你了呢,你趕快逃啊!」女人一聽有人如此叫喊,忙回頭一看,啊----一頭大老虎正垂涎欲滴地盯著自己,她嚇得交了半命,連尿都嚇出來了,慌不擇路時,她迅速把大布傘收了起來好便於快速奔逃,可是老虎一見她收了傘,露出了個可愛俊俏的腦袋,於是用前爪在地上一比劃----乖乖,這回比我的大口小很多了,於是騰空而起,一口就把女人吞了進去!它心滿意足的一頓美味多虧了那個要女人收傘逃命的男人。如果他不喊,雨一直下,女人的傘就不會收,就是老虎跟到家了她也不會喪命!當然,那個男人見義勇為的行為可嘉,真所謂「不知者無罪」,可惜白白送了一條活生生的性命!驚悚吧!新奇吧!!究竟老虎是如何吃人的,沒有親眼見,暫且聽聽民間傳!!
失去父親頂樑柱的一家人,只有那個母親和三個小女孩相依為命!就在當天下午,母親不知有何急事,說要到她們姨媽家去一趟,走時反復交代了三姐妹----這里大山有吃人的「紅毛野人」,「紅毛野人」它渾身上下都長滿了紅色的長毛,眼睛大如黃牛眼----也紅紅的發光!它是個會懂人語的像猿猴一樣的兇殘動物,它的愛好就是專吃小孩子!你們天黑前一定要記得把所有門都關緊來。如果那個來敲門,你千萬不要開,如果那個說是你外婆,你們要先摸一摸她的手腕上有沒有手鐲頭,你外婆有一個,弄清楚了再開門!可是,媽媽的這番反復交代正巧被在草叢里埋伏的「紅毛野人」全偷聽了個分分明明!於是見她們的母親前腳一走,「紅毛野人」立刻就返回竹林里剖開竹子也做了個手鐲套在手腕上。工於心計的「紅毛野人」特意等到天色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一彎一彎地來到了房門前敲門!「大妹子,在屋裡莫?我是你外婆,你媽媽到你姨媽家去了,特意要我來陪你們睡!」,三姐妹一聽是外婆來了,很是高興,一下子都從床上下來了,還是大姐老練些,「慢一點,媽媽說外婆你手腕上有個手鐲,你從「貓頭眼鼓」里遞手進來讓我們摸摸看!」早有準備的「紅毛野人」連聲說好便把手送了去,三姐妹一摸----哎,是有手鐲,倒真是外婆,快,快把門打開讓外婆進來。就這樣「紅毛野人」輕而易舉地進來了屋內並管好了門!
爬上床後,罪惡的它開始想辦法來哄吃小孩了----「今天哪個澡洗得干凈些哪個就跟外婆睡一頭?」,這時不諳世事的老三立馬搭話「外婆,我洗得最干凈,我今晚要跟你睡一頭!」「紅毛野人」陰笑道「好----好,三妹子快來跟外婆睡一頭!」於是老三懵懵懂懂地鑽進了「紅毛野人」的被窩,沒有過多久,它就開始動手先一把掐死了三妹幾,然後咬斷了她的脖子,忽然一股血腥味彌漫了出來,小孩的鮮血噴射而出流濕了床單,連睡在「紅毛野人」腳那一頭的大妹子和二妹子都驚醒摸到了!大妹子於是問:「外婆,床單怎麼濕了呀?」「紅毛野人」說:外婆來你家之前,水喝多了----我屙尿在床上!」這樣大妹子也沒有再追問!又沒有過多久,大妹子又聽到嘣嚓----嘣嚓的聲音,原來
⑸ 你們知道剪紙的傳說或故事嗎
http://mlsb.cn/htm/ls/sh/2005_09_29_651_3.shtml
安塞最著名的藝術樣式主要有三種,除了腰鼓以外,還有剪紙與山歌。
剪紙和山歌是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它們的歷史沒有文獻記載,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介面地流傳著。當地人稱剪紙為「古時花」。剪紙作為當地婦女們一種傳統手藝,其花樣、摹本、技巧、手法僅限於母女之間代代相傳。
在農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課程。在陝北地區,剪紙、綉花幾乎成了姑娘的門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條重要的標准。陝北的老一輩人至今記得當年相親時的說法:莫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安塞民歌《迎親歌》中說得更直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看誰家女子聰明靈巧,就是要看她花剪得好不好。
有資料表明,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千百年來,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於民間,每有婚娶節慶,剪紙必定登堂入室大放異彩。遙想當年,在這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上,如果沒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人們靠什麼來打發那冗長乏味的日子。
鉸剪紙、貼窗花是安塞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特別是過年期間,誰家不貼窗花,會被村裡人譏為「瞎眼窗」。在這種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即便是孤身老漢,也要向村裡的巧媳婦討要幾張剪紙貼在窗上。至於那種不願求人的倔老頭,也會想出應付的怪招。
1979年安塞文化館陳山橋在譚家營沐浴村見到一個老光棍,自己用紅紙剪了些三角,雜亂無章地貼在窗上。據老頭說貼這主要是為了避邪——要見紅。更絕的是他門上的一幅對聯,紙還是紅紙,字則是用老碗蘸了鍋灰拓上去的,上聯下聯,對仗對偶,各為五個黑圈圈。老頭不識字,又不願向人張口,便只好如此應付了。後來陳山橋在西河口(此地曾為陝北的文化重鎮)見到了一戶農家貼的對聯:上聯為「砍頭不要緊」;下聯是「鳩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大過年的怎麼貼這樣的對聯?」,老陳不解。那家的婆姨回說:「是孩子在書上抄的,誰知道上面寫了些甚」。
現在倒是不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不僅因為今天識文斷字的人多了,更因為今天你即便不貼窗花不掛對聯,也不再會面臨公眾輿論的壓力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在陳山橋看來,這才是真正令人犯怵的。
今日安塞,所謂的「剪紙之鄉」早已聲名遠揚,而剪紙之鄉的鄉民們自己倒不怎麼喜歡剪紙了。2001年春節期間,安塞姑娘樊曉梅(安塞剪紙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出訪過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地,還曾在西安南門的城牆上為柯林頓夫婦現場表演過剪紙)回鄉探親,在村裡各家的窗上牆上,已很少看見剪紙了。現今陝北的窯洞里,有了各類明星照,各種廣告招貼畫,有了VCD,廣播、電視,有了檯球,有了麻將,有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消遣方式,人們已經不必用那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來調劑生活了。在今天的姑娘們看來,那是一種落後的方式,既費神,又費力,她們已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但如果有人給錢,則另當別論。當然,今天安塞的小伙找對象,還是希望女方心靈手巧,只是如今這「巧」,已毋須再用一把剪刀來加以證明了。
在安塞文化局局長韓傑浩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安塞文化館的剪紙展室,那的確是一個花團綿簇般的世界。其門類之多元,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粗略計有窗花、門畫、炕幃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象徵吉祥如意,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為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為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當然,還有一些現代農村生活題材的剪紙作品。
據韓傑浩介紹:安塞剪紙是陝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一個典範。最初用來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被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婦女傳承下來,形成古樸生動、 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陝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花鳥魚蟲 瓜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無所不包。
安塞縣前任文化館館長陳山橋對當地的剪紙曾作過廣泛的調查與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與剪紙藝術》的文章中寫道:
「安塞的剪紙歷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證,但問一問健在的老婆婆:你們小時候剪花跟誰學來的?她們都會同樣回答:媽媽教的。安塞人現在還稱傳統花樣為「古時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來看,可以尋覓到安塞歷史文化的蹤跡。64歲的常振芳剪的《龍與鳳》,使人聯想起五千年前人類經歷的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想到鴻蒙初開,伏羲女媧剛剛創造出的那個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古樸,與濮陽西水坡仰韶墓內擺塑的龍有某種相似之處。67歲的白鳳蘭剪的《年耕圖》和《猴吃煙》中的樹,樹乾和樹枝組成了鹿頭紋樣的變形,專家們認為,它是我國古代作為「物候歷法」和生命象徵的鹿圖騰崇拜在安塞的遺存。高如蘭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專家看來,它是別處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頭上兩個抓髻剪成了兩個雞,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樣。《抓髻娃娃》一手舉鳥(陽);一手托兔(陰),陰陽結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時花樣,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文化與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它淳樸、莊重、簡煉、概括,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保留了漢代藝術深沉雄大的藝術特點。」
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方李莉,對此曾做過更加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她十分注重這種叫做「古時花」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承。在一篇叫做《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尋源,直指遠古:
「……一些表現古老傳說的剪紙,如白風仙剪的"二郎擔山追太陽"。民間傳說,過去,天上突然出來九個太陽,曬得人們不能在田間勞作,飛鳥曬死,樹木枯萎,二郎擔山追日,壓去了八個太陽,救了人類,救了萬物。這和中原『後羿射日』有同工異曲之源,還有,白鳳蘭剪的『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內容之一。表現王祥為孝敬老母,卧冰取魚的故事。
「已經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中的英雄,鳥在這一帶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發現不少新石器時期屬於廟底溝型的彩陶,廟底溝型彩陶的一大特點就是鳥紋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魚紋為主一樣。由於鳥紋的廣泛應用,其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一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在原始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烏』,因而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實際上是崇拜太陽,因此鳥是太陽的象徵,在當地民間也稱太陽為『鴉』。所以鳥在民間是象徵陽性的,鷹是鳥中的英雄,自然是陽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陰性,兔自然也代表陰性了。『鷹踏兔』是喜花,是結婚時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愛,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題。
「剪紙能手白鳳蘭的父親雖不識字,卻能繪聲繪色地講出好多上古時期的故事,《女媧造人》、《二郎擔壓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陰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總是坐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朝古』,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懷里,聽得很認真。母親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時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母親的樣,剪個石榴著牡丹,剪個魚兒戲蓮花。她家貧窮,買不起紙,她便撿好多梨樹葉放在家中,以樹葉代替紙來剪。在母親的指點下,學會了好多傳統花樣的剪法。在父親的 『朝古』影響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剪紙,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擔山追太陽』、『王祥卧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打蘆花』、『牛郎織女』等。她剪的花古樸醇厚,粗獷有力,她剪的『牛耕圖』、『猴吃仙桃』、『牛』等都與陝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很接近,特別是『牛耕圖』、『猴吃仙桃』中樹的造型,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紋樣,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陝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 其實這些樹的形象,和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佔紋"銅壺上的桑樹的表現手法也很相似。說明這些紋飾都是具有一定傳承性的。
「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原始、上古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特徵最為濃厚,究其原因,這一帶曾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後,這里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發展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從古到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都可以從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中尋到蹤跡。」
⑹ 關於巴里坤毛野人的故事有哪些
多年前的一個清晨,天剛蒙蒙亮,有位農民到新疆巴里坤縣城以西的一個山溝里用牛拉柴,走著走著,他突然遠遠看見前邊有個身披「黑衣」的人在爬山,由於天色尚暗,看不清他的真實面目。
可農民心裡十分納悶,此人如果是上山砍柴,為何不帶牛也不套車,甚至手裡連個斧頭也不拿。路越走天越亮,農民再看那「黑衣人」,心中頓生恐懼,他看見那人根本沒穿衣服,而是渾身長滿了黑毛。農民害怕得大叫一聲,那野人受到驚嚇,撒腿往山下跑,速度極快,連山崖和深澗也不怕,直往前撲。從此這條山溝就被稱作野人溝。
巴里坤有關毛野人的故事流傳很廣,幾乎鄉鄉村村都有老人會講,奇巧的是每處所講故事的數量和情節都比較一致,似乎出自同一源起,難道它們都是真實的嗎?
有關故事
故事《皮袖筒子》講述了一座大山中不僅有狼和熊,還有一種渾身長毛的毛野人,村裡的人要上山打柴、割草采菇,都得手持棍棒成群而行,才敢進山。可是村裡卻有一個人仗著自己力氣大,偏偏獨自前往深山。他誇下海口要抓一個女毛野人來給誰當媳婦,並與人打了一頭牛的賭注,鄉親們怕他一去難返,便聯絡了幾個膽大的照看。
後來大力士果真與毛野人狹路相逢,稍一照面,就將大力士來了個背麻袋甩大包,將其壓在下面動彈不得。三四個毛野人撲上來一陣亂撓,幸虧鄉親們及時趕到,才救了他一條命。從此大力士留下了一種怪病「呱笑症」,有事沒事便打滾發笑,受害匪淺。
有一天,村子裡來了一個外地人,瘦得像麻稈兒,他聽說這里有個大力士被毛野人整傻了,冷笑一聲說道:「真是白長了5尺漢子,一巴掌的膘!」
大家聽得刺耳,紛紛與瘦子叫板:「你敢去見一見毛野人嗎?」
那人卻說:「我要不敢見那個毛野人,白擔了『鄭大膽』的名!」
於是,好事之人立即煽風點火,慫恿鄭大膽進山,而他也絲毫不含糊,說去就去,他不帶分寸棍棒,只是在光胳膊上套了4個冬天取暖的羊皮袖筒子。人們直覺奇怪,遠遠跟著想看個究竟。鄭大膽進了山,很快有一個毛野人迎面而來,一下扭住鄭大膽的胳膊,誰知熟悉「背麻袋」的毛野人卻一個踉蹌跌了個腳朝天,後來被鄭大膽撓得癢笑連天,無法起身。另一個毛野人也被同樣放倒,其他野人見狀紛紛逃回樹林。
後來人們問鄭大膽是怎樣制服野人的,他一伸胳膊,只見原來的4隻皮袖筒子少了兩只。鄭大膽說:「毛野人扭人,有直勁無橫勁,褪了袖筒以為扭斷了胳膊,順勢就會笑跌過去的,趁機撓打它,就無法反抗了。」
說法不一
50多年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巴里坤的毛野人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這其中的毛野人究竟為何物呢?故事大多說他們臉龐黑瘦,渾身長毛,沒有膝蓋等,由此可以斷定它們是不屬於人類的異物。
在巴里坤民間,人們對毛野人總持肯定的態度。一種說法認為,它們是人類的一種,只是比開化的人落後一步,後來必然為先進的人所消滅;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毛野人是被迫潛入山野的正常人發生變態而來的:說是當年秦始皇修長城,亂抓亂殺,許多人逃到山裡,年深日久,吃不到熟食和鹽醋,漸漸身上長出毛來,為躲避野獸的進犯,它們四處隱藏。
⑺ 毛野人的故事有哪些
巴里坤有關毛野人的故事流傳很廣,幾乎鄉鄉村村都有老人會講,奇巧的是每處所講故事的數量和情節都比較一致,似乎出自同一源起,難道它們都是真實的嗎?
有關故事
故事《皮袖筒子》講述了一座大山中不僅有狼和熊,還有一種渾身長毛的毛野人,村裡的人要上山打柴、割草、采菇,都得手持棍棒成群而行,才敢進山。
可是村裡卻有一個人仗著自己力氣大,偏偏獨自前往深山。他誇下海口要抓一個女毛野人來給誰當媳婦,並與人打了一頭牛的賭注,鄉親們怕他一去難返,便聯絡了幾個膽大的照看。
後來大力士果真與毛野人狹路相逢,稍一照面,就將大力士來了個背麻袋甩大包,將其壓在下面動彈不得。三四個毛野人撲上來一陣亂撓,幸虧鄉親們及時趕到,才救了他一條命。從此大力士留下了一種怪病「呱笑症」,有事沒事便打滾發笑,受害匪淺。
有一天,村子裡來了一個外地人,瘦得像麻桿兒,他聽說這里有個大力士被毛野人整傻了,冷笑說:「白長了五尺漢子,一把掌的膘!」
大家聽得惹耳,紛紛與瘦子叫板:「你敢見一見毛野人?」
那人卻說:「我要不敢見個毛野人,白擔了『鄭大膽』的名!」
於是,好事之人立即煽風點火,慫恿鄭大膽進山,而他也絲毫不含糊,說去就去,他不帶分寸棍棒,只是在光胳膊上套了四個冬天取暖的羊皮袖筒子。人們直覺奇怪,遠遠跟著想看個究竟。
鄭大膽進了山,很快有一個毛野人迎面而來,一下扭住鄭大膽的胳膊,誰知熟悉「背麻袋」的毛野人卻一個踉蹌跌了個腳朝天,後被鄭大膽撓得癢笑連天,無法起身。
另一個毛野人也被同樣放倒,其它野人見狀紛紛逃回樹林。後來人們問鄭大膽是怎樣制服野人的,他一伸胳膊,只見原來的四隻皮袖筒子少了兩只。
鄭大膽說:「毛野人扭人,有直勁無橫勁,褪了袖筒以為扭斷了胳膊,順勢就會笑跌過去的,趁機撓打它,就無法反抗了。」
⑻ 關於毛野人的說法有哪些
50餘年前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巴里坤的毛野人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這其中的毛野人究竟為何物呢?故事大多說他們臉龐黑瘦,渾身長毛,沒有膝蓋等,由此可以斷定它們是不屬於人類的異物。在巴里坤民間,人們對毛野人總持肯定的態度。
一種說法認為,它們是人類的一種,只是比開化的人落後一步,後來必然為先進的人所消滅;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毛野人是被迫潛入山野的正常人發生變態而來的:說是當年秦始皇修長城,亂抓亂殺,許多人逃到山裡,年深日久,吃不到熟食和鹽醋,漸漸身上長出毛來,為躲避野獸的進犯,它們四處隱藏。
⑼ 毛野人的故事(陝北版)
從前有一戶人家,住在深山老林,方圓幾里沒有人家。爸爸在外幹活,家裡有媽媽和三個個孩子。大女兒叫頂針,二女兒叫門栓,最小的男孩叫鍋刷。有一天媽媽去給爸爸在地頭送飯吃,走的時候不放心。安頓三個孩子說:「我不在的時候,誰敲門你誰都不要開。等媽媽回來你再開。」孩子說說:「媽呀,你放心,我可精了。」
媽媽走呀走呀,颳了一陣黃風,誰知道在轉彎路上碰到個毛野人。毛野人扮作村婦模樣對她說:「大嫂,大嫂請坐下,讓我們拉拉知心話,你家住在哪?家裡有些啥?」他大嬸聽我說:「我家住在西山下,三個孩子是好哇。大女兒叫頂針,二女兒叫門栓,最小的男孩叫鍋刷,現在老公幹活在深山,我去給他來送飯」. 毛野人聽了心裡喜滋滋,我吃了老的還能吃嫩的。毛野人說大嫂我頭癢,你給我找虱子吧。媽媽越看這個人越像毛野人,心裡好害怕。捉了一會兒虱子毛野人說:「大嫂我給你來捉虱子吧!」。媽媽說我金梳子、銀梳子刮的盡盡的。無奈毛野人的力氣大,硬拉在懷里口裡念念有詞:「金指甲、銀指甲腦子掐的白呱呱「。於是毛野人把媽媽給吃了,剩下兩條大腿。毛野人穿著媽媽的衣服,提著兩條大腿,還變成媽媽的樣子,向西邊山腳下的村子走去。
到了莊子里毛野人把吃剩的大腿給磨道碾道各放一條,走在門前就開始叫門了:「頂針給媽開門啦!」頂針透過雙扇門縫看到不是她媽說:「你不是我媽,你不是我媽!我媽長的黑頭發,你的紅毛把人嚇。」毛野人東庄討一碗鍋底灰,西庄討一碗鍋底灰,把他頭發染的黑黝黑。又走到門前開始叫門了:「門栓給媽開門來!」門栓又從門縫里看到不是她媽就說:「你不是我媽!你不是我媽!我媽的臉白又白,你的臉就像鍋底灰。」毛野人就在東山挖一碗白土,西山挖一碗白土,把臉塗的白東東。毛野人又開始叫門了:「鍋刷給媽開門了!」。鍋刷一看嚇了一跳:「你不是我媽!你不是我媽!我媽的牙齒白又齊,你怎麼長著豬獠牙。」毛野人氣的直跺腳,說:「鍋刷你把手指從門縫里伸出來,媽給你帶個金戒指。」鍋刷伸出手指毛野人一口咬定疼的哇哇大叫,沒有辦法只得開開門。
毛野人回到家裡說:「磨道一條牛腿,蹍道一條驢腿,拿回來我給咱們做飯吃。」三個孩子去拿牛腿和驢腿,老大老二一看這哪裡是牛腿驢腿,這是媽媽的腿啊,小聲哭了起來。拿回了大腿,毛野人給她們煮在鍋里,頂針和門栓沒有吃偷偷的倒在了灶火里,只有鍋刷不懂事吃掉了媽媽的肉。
到了晚上了,要睡覺了,毛野人說:「胖的胖的
⑽ 毛野人和鬼哪個恐怖
毛野人和鬼哪個恐怖
單純的來說,肯定是貓野人恐怖,世上本來就沒有鬼在中國幾乎所有的故事傳說中,野人的共同點是身材高大、直立行走、紅棕色毛發,都表明野人是一種類人不明生物。早年有不少「猴娃」的故事,說是野人與人類的雜交後代,理論上近親物種結合有後代還是可行的。在中國幾乎所有的故事傳說中,野人的共同點是身材高大、直立行走、紅棕色毛發,都表明野人是一種類人不明生物。早年有不少「猴娃」的故事,說是野人與人類的雜交後代,理論上近親物種結合有後代還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