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聖經故事約書亞記電影

聖經故事約書亞記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22 12:35:25

⑴ 在聖經創世紀中,亞伯拉罕的故事我們能學到什麼

亞伯拉罕——信心的典範
「懷具信心的人,亞伯拉罕就成了他們的父親。」——羅馬書4:11。
他是一個重要民族的祖宗,也是先知、商人、領袖。可是,他最為現代基督徒津津樂道的,卻是無可動搖的信心。由於他的信心這么堅定,耶和華上帝把他看做朋友。(以賽亞書41:8;雅各書2:23)他名叫亞伯拉罕。聖經說他是所有懷具信心的人的父親。——羅馬書4:11。
2 在亞伯拉罕之前,亞伯、以諾、挪亞等古人不是也很有信心嗎?不錯,但由於亞伯拉罕的約,萬國才能得福。(創世記22:18)因此,誰對上帝應許的苗裔有信心,亞伯拉罕就彷彿成了這些人的父親。(加拉太書3:8,9)另一方面,亞伯拉罕的信心是我們的典範,所以也可說是我們的父親。他的一生體現了信心,經歷過許多考驗和試煉。上帝吩咐亞伯拉罕獻上愛子以撒,可說是亞伯拉罕一生中最嚴峻的考驗。不過在這件事以前,他已經克服了很多障礙。(創世記22:1,2) 現在我們看看較早的時候,有什麼困難考驗亞伯拉罕的信心,並且看看今天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事。
奉命離開吾珥城
3 聖經在創世記11:26,頭一次提到亞伯蘭(後來稱為亞伯拉罕),說:「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亞伯蘭的祖先是敬畏上帝的閃。(創世記11:10-24)據創世記11:31說,亞伯蘭和家人住在幼發拉底河東岸一座繁榮的城,叫做「迦勒底的吾珥」。 因此,他本來不是住在帳幕的游牧民族,而是自小在城裡長大,過著舒適的生活。吾珥的集市有外地運來的貨物,街道兩旁是整齊的房子。當地的深宅大院有14個房間,還有粉牆和室內水管。
4 雖然吾珥城繁榮富庶,但城裡的人要事奉真神並不容易,因為這個城充斥著偶像崇拜和迷信。吾珥最觸目的建築物是一座高聳的金字塔,供奉著月神南那。 很多人自然想迫使亞伯蘭參加這類卑下的崇拜,也許連他的親戚也給他不少壓力。根據猶太人一些傳統看法,亞伯蘭的父親他拉是造偶像為生的。(約書亞記24:2,14,15) 不管他拉是不是造偶像的,亞伯蘭都沒有參加墮落、謬誤的崇拜。當時他年邁的祖先閃仍然在世,一定教導亞伯蘭認識真神。結果亞伯蘭信從耶和華,並沒有信奉南那。——加拉太書3:6。
信心經歷考驗
5 亞伯蘭的信心經歷考驗了。上帝向他顯現,吩咐他,說:「你要離開家鄉、親屬、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要讓你成為大國,賜福給你。我必使你的名為大,你必使眾人得福。祝福你的,我必賜福給他;咒詛你的,我要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必因你而贏得福分。」——創世記12:1-3;使徒行傳7:2,3。
6 亞伯蘭已屆暮年,膝下猶虛,怎能「成為大國」呢?上帝吩咐他去的地方在哪裡呢?上帝沒有告訴亞伯蘭。因此,亞伯蘭離開吾珥,放棄城裡舒適的生活,的確要很有信心。《家族·親情·聖經》論述古代社會說:「家族裡要是有人犯了大罪,最重的懲罰就是把他趕走,不認他是家族的一分子。……所以,亞伯拉罕響應上帝的呼召,不但離開本國,還離開族人,實在對上帝絕對服從,非常信任。」
7 現代的基督徒可能遇到類似的考驗。我們可能像亞伯蘭一樣受到很大壓力,要我們追求功利,把事奉上帝當做次要的事。(約翰一書2:16)不信的家人、被開除的親戚也許反對我們的信仰,引誘我們參加一些有害的活動。(馬太福音10:34-36;哥林多前書5:11-13;15:33)亞伯蘭為我們立下好榜樣。在他看來,跟耶和華的友誼比什麼都重要,甚至家庭關系也不及上帝的友誼。他雖然不清楚上帝實現應許的方法、時間、地點,卻全心信賴上帝的應許,甘願把一生託付給上帝。他的榜樣的確激勵我們把王國視為一生首務!——馬太福音6:33。
8 亞伯蘭的直系親屬又怎樣呢?亞伯蘭的信心顯然對他們有重大影響。他的妻子撒萊、喪父的侄兒羅得都受他感動,響應上帝的呼召,離開吾珥。後來,亞伯蘭的兄弟拿鶴和拿鶴的一些子孫也離開吾珥,住在哈蘭,崇拜耶和華。(創世記24:1-4,10,31;27:43;29:4,5)連亞伯蘭的父親他拉也同意跟兒子一起離鄉背井!既然他拉是一家之主,所以聖經說他帶領家人到迦南去。(創世記11:31) 我們要是機巧、體貼地向親人作見證,會不會也得著一些成果呢?
9 起程之前,亞伯蘭有很多事要辦。他要變賣產業,買帳幕、駱駝、食物和旅途上需要的用品。亞伯蘭匆匆辦理這些事,可能要損失金錢,但他樂於服從耶和華。一切預備妥當,亞伯蘭的駱駝隊終於在吾珥的城牆外集合,准備出發!那一天實在影響深遠!駱駝隊沿著幼發拉底河彎彎曲曲的河道,往西北前進。幾個星期後,駱駝隊走了1000公里路程,到達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一座城,叫做哈蘭。哈蘭是商旅中途歇息的重鎮。
10 看來亞伯蘭由於父親他拉年邁,於是在哈蘭住下來。(利未記19:32)今天許多基督徒也要照顧年老有病的父母,有些弟兄姊妹因此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要是基督徒為了負起兒女的責任,不得不放棄一些事,他們出於愛心的犧牲「在上帝眼中是可悅納的」。——提摩太前書5:4。
11 時光飛逝。「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年。他拉死在哈蘭。」亞伯蘭痛失父親,自然傷心,但哀悼的時候一過,他就馬上起程。「亞伯蘭離開哈蘭的時候,七十五歲。亞伯蘭帶著妻子撒萊、侄兒羅得,以及他們在哈蘭積聚的一切財物和他們所得的人口,出發到迦南地去。」——創世記11:32;12:4,5。
12 在哈蘭,亞伯蘭積聚了不少財物。這一點很值得注意。亞伯蘭離開吾珥,雖然犧牲了不少資財,他離開哈蘭的時候卻很富有。這顯然由於上帝賜福給他。(傳道書5:19)今天,上帝沒有承諾賜財富給他的所有僕人,但誰為王國「撇下了房屋、兄弟、姊妹」,上帝都應許照顧他們,決不食言。(馬可福音10:29,30)亞伯蘭也得了「人口」,意思是他得了一大群僕人。《耶路撒冷塔古姆譯本》和《迦勒底意譯本》說亞伯蘭使他們「歸信」。(創世記18:19)你的信心促使你向鄰居、同事、同學作見證嗎?亞伯蘭沒有就此永久定居,忘記上帝的吩咐,反而善用在哈蘭的時間。現在時候到了,「亞伯蘭就照耶和華吩咐他的去了」。——創世記12:4。
橫渡幼發拉底河
13 亞伯蘭又要上路了。他的駱駝隊離開哈蘭後,往西走了差不多90公里。亞伯蘭也許在幼發拉底河岸邊停下來,從古代的貿易中心迦基米施渡河。迦基米施是駱駝隊渡河的主要地點。 亞伯蘭的駱駝隊在哪一天渡河呢?根據聖經,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513年猶太歷尼散月14日離開埃及,在此之前430年就是亞伯蘭渡河的日期。出埃及記12:41說:「四百三十年結束的那一天,耶和華的大軍都從埃及地出來了。」公元前1943年猶太歷尼散月14日,亞伯蘭遵照上帝的吩咐渡河,亞伯拉罕的約看來就在那個時候生效了。
14 亞伯蘭離開了繁榮的吾珥城,但現在他能預見一座「有穩確根基的城」,就是上帝用來統治人類的正義政府。(希伯來書11:10)亞伯蘭雖然所知甚少,但已能看出上帝旨意的端倪,知道上帝要救贖不免一死的人類。今天,我們有福深入了解上帝的旨意,遠比亞伯蘭所知道的多。(箴言4:18)亞伯蘭所指望的「城」已經實現,王國政府已經在1914年於天上建立。既然這樣,我們不是更應該信賴耶和華,並且用行動表明我們的信心嗎?
開始在應許之地寄居
15 創世記12:5,6說:「最後他們到了迦南地。亞伯蘭穿越那地方,到了示劍地,靠近摩利的大樹區。」示劍位於耶路撒冷以北50公里一個山谷之中。曾有人說,這個肥沃的山谷是「聖地中的樂園」。那裡雖然豐饒,但「當時迦南人還住在那個地方」。迦南人道德淪亡,亞伯蘭自然要小心保護家人,免得他們沾染墮落的風氣。——出埃及記34:11-16。
16 耶和華第二次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塊土地賜給你的苗裔。」這句話使亞伯蘭多麼興奮!雖然亞伯蘭看不見應許實現,只有後世的子孫才能承受福分,他還是十分高興,可見他對上帝很有信心。他聽見了上帝的應許,「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記12:7)一位聖經學者說:「亞伯蘭在當地築壇,其實是接收土地的儀式,表明他由於對上帝有信心,穩穩當當地得著土地的擁有權。」亞伯蘭要築這么一座壇,必須很有勇氣,因為壇顯然跟後來律法規定的一樣,用未鑿過的石頭築成。(出埃及記20:24,25)這種壇跟迦南人的祭壇有顯著分別。因此,亞伯蘭無畏地宣示他崇拜真神耶和華,不怕迦南人仇視他,傷害他。今天我們又怎樣呢?我們不敢讓身邊的人知道我們崇拜耶和華嗎?年輕人,你讓鄰居或同學知道你的身份嗎?但願我們都效法亞伯蘭的勇敢榜樣,以身為耶和華的僕人自豪!
17 亞伯蘭不管到哪裡去,總以崇拜上帝為首務。「後來他從那裡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區,搭蓋帳幕,西朝伯特利城,東望艾城。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呼求耶和華的名。」(創世記12:8)在希伯來語,「呼求」也有「宣揚」或「傳講」的意思。亞伯蘭顯然向四鄰的迦南人勇敢地宣揚耶和華的名。(創世記14:22-24)我們看見他的榜樣,不禁想到自己也有責任竭盡全力宣揚上帝的名。——希伯來書13:15;羅馬書10:10。
18 亞伯蘭不管住在哪裡,都沒有久留。「亞伯蘭又拔營,漸漸遷到南地去。」(創世記12:9)南地就是猶大山區以南的乾旱地帶。亞伯蘭帶著家人不斷遷移,並且向各處的鄰居表明自己崇拜耶和華,「聲明自己在當地是外來的,是寄居的」。(希伯來書11:13)他們從不會跟異教的鄰居過度親密。 現代的基督徒也必須「不屬於世界」。(約翰福音17:16)我們雖然對鄰居和同事仁慈有禮,卻要提防習染不良的行為,免得反映世界的精神,好像遠離上帝的世人一樣。——以弗所書2:2,3。
19 我們不該忘記,不管是亞伯蘭還是撒萊,適應艱苦的游牧生活絕不容易。他們只能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奶,不能在吾珥的集市上購買種類繁多的食物。他們只能住帳幕,不能住華麗的房子。(希伯來書11:9)亞伯蘭有許多事要辦,忙於管理牛羊僕婢。撒萊也要做傳統中東婦女的家務,例如揉面、烘餅、紡紗、縫衣。(創世記18:6,7;列王紀下23:7;箴言31:19;以西結書13:18) 可是,新的考驗快要出現了。不久,亞伯蘭和家人都性命堪虞!亞伯蘭能應付考驗嗎?

⑵ 找一部美國電影小男孩殺人的,情節與《孤兒》很像

中文片名:危險小寶貝
英文片名:Mikey
劇情梗概:Mikey是個看似天真的小男孩,然而凡是收養他的家庭總會發生一連串無法解釋的「意外」死亡,之後他又被新的家庭收養。
在影片開頭,養母因為Mikey在屋裡玩火而教訓了他,結果他把妹妹淹死在游泳池,趁養母洗澡時電死她,拿球棒打死了養父。警方沒有懷疑Mikey,因為他才9歲, 警察 聽信了他編的故事,以為是有人闖進屋殺了這家人。
Mikey被帶到一個新家。他愛上鄰居的漂亮大姐姐Jessie,但是Jessie對他沒興趣,因為兩人年齡相差15歲,而且Jessie有男友。學校的一位老師注意到Mikey的異常舉動,開始調查他。結果Mikey把Jessie的男友電死在浴池裡,然後殺掉了養母、老師、校長,還差點殺死了Jessie,最後製造煤氣爆炸燒死養父。Mikey偽造了自己也被一同燒死的假象金蟬脫殼。在影片結尾,Mikey化名Josh,再次走進一個新的家庭。

⑶ 猶太人能夠重新建國,主要靠的是哪幾個很關鍵的點


耶路撒冷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1948年以色列的建立是猶太民族的勝利,更是猶太文化的勝利。十幾個世紀以來猶太人經歷了無數的分離與苦難,但猶太民族並未被同化或者瓦解,而是以強大的生命力延續到了現在。在此期間,猶太人在其宗教文化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強大的民族身份認同。這種認同正是猶太民族得以存留並發展的核心因素。

猶太民族與中華民族都是多災多難的民族。中國在經歷近代的苦難後最終建立起了新中國。而猶太人更是創造了離散又再復國的奇跡歷程。在數十個世紀的離散中猶太文化始終凝聚著猶太民族,並形成了強烈的身份認同感,猶太民族因此存留於歷史的進程中。

⑷ 誰能個我兩篇影評啊

《西線無戰事》是根據埃里奇·馬利亞·雷馬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從一個德國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線無戰事》是一部具有濃重反戰色彩的影片,也是好萊塢早期攝制的最佳戰爭片之一。但是在德國,該片卻被禁映長達20年之久。該片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曾親身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導演手法細膩、流暢。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他運用了許多當時較為先進的拍攝技術,如使用升降機拍攝較大的戰斗場面,把對話、音響和配樂等混合錄在音帶上,這在三十年代初期,電影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敢於這樣創新,是難能可貴的。

《西線無戰事》的藝術成就,曾受到各國電影藝術家、評論界的高度贊譽。著名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曾稱贊這部影片是「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而影片結尾,保爾捕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
1.西線無戰事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1930年出品導 演:路易斯·邁爾斯通主 演:盧·艾爾斯約翰·雷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評選的"電影誕生以來的十四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給人類帶來永久傷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德國小記者雷馬克打算開始寫一部他自大戰結束以來就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結果僅用了6個星期,小說就完成了,可手稿卻在抽屜里擱置了半年多,因為許多出版社都不願出版這部作品。後來,總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部小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第一年竟銷售了120萬冊,後來又被譯成多種文本,總發行量在500萬冊以上。雷馬克也因此由一個無名的小記者,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

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看中了小說的主題,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影片也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奧斯卡授獎以來第一部有強烈的思想性的作品。邁爾斯通以沉重的筆觸和簡明精煉的手法寫活了帝國主義戰爭的荒謬無情,透過一名德國士兵從迷戀戰爭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轉變,渲染了戰爭的恐怖及其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對人類自相殘殺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災難的當權者的厭惡,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沖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 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後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麼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沖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斗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保爾在一次戰斗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
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戰爭·生命·悲劇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斗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群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憾,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佚 名)

中央車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講述生命的悲歡離合,交織著人生的喜悅和苦痛

震撼與隱忍的交錯,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1998年出品

導 演:華特·薩勒斯

主 演:

菲爾南達·蒙坦納葛羅

瑪瑞莉亞·貝拉

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

·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五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女主角提名

廣袤的南美大地在鏡頭下不停地轉動,嘈雜的都市、凋敝的鄉村在眼前匆匆掠過,《中央車站》彷彿是一場雲影依稀的舊夢。執著地尋找父親的約書亞固守著一個美麗的夢想:父親是一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找到他便意味著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難挫出老繭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氣泡的尖刀:在成人的世界裡,無所謂夢想,接踵於希望而來的,必定是難以承擔的絕望。但兩個人伴在一起尋覓著,如同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喜悅與憂傷,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

朵拉與約書亞,究竟誰是誰的救贖者?究竟是誰指引給另一個人新生的方向?在《聖經》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這個名為約書亞的先知,引領著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園。而巴西人民在經歷多年的政治變亂與經濟危機之後,也默默盼望著走出苦難,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車站》或許暗示了這重含義:「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老婦人要尋找她的歸宿。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華特·薩勒斯的作品多處理有關尋找起源和自我發現的歷程的主題,這在他的電影《中央車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央車站》是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具有新現實主義的風范,它以感傷的氛圍和細膩的筆觸傳達著電影中所呈現的悲憫。在一種宗教的朝拜氣氛里,整個國家都在尋找著,在這尋找的過程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心與心的隔膜也逐漸消散。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威爾·羅傑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集中了物質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東西卻如此致命,人類被教唆成頭腦簡單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麗,可他們學會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諷刺得最厲害的,是愛和信任,同情和寬容。有時電影是人類的老師,它用細致的鏡頭,溫柔的光線,沉默的表情,用淚水和歡笑來教導人類尊重一些東西,比如《中央車站》。

朵拉和約書亞是兩條線,分分合合,孩子用純真試圖打動忘卻,老人習慣用滄桑保持堅定。最後在對燈神聖母的朝拜里,展現在眼前的是這個國家和隱藏其後的整個人類在尋找希望和盡頭的愛。朵拉在黎明前離去,而他們都已經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旅程,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

——著名影評人 元 曲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式的公路電影,它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程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影評人 金天星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門口,從前的女教師,50多歲的朵拉擺了一個寫字攤,專為來來往往、目不識丁的旅客代寫家書。寫一封信收1塊錢,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塊。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將收了錢的代寄信件帶回家,和鄰居艾琳一起,將這些信一一拆開,盡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後把認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則統統鎖進抽屜或乾脆扔掉,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就把信收進抽屜改天再決定,被人生的苦難磨出老繭的朵拉就這樣心腸冷漠地應對著別人的心願。

這一天,安娜帶著她10歲的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因為約書亞很想見他素未謀面的父親耶酥。第2天,安娜與約書亞再度來到車站,口述了第2封給孩子父親的信。安娜把積在心底的話終於吐了出來:其實我心裏面是愛你的,你回來吧,我們再也不爭爭吵吵了……

然而安娜剛剛走出車站,就在橫穿馬路時被一輛急馳而過的大客車撞倒了。可憐的約書亞從此孤身一人,現在他惟一認識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帶到了家中,可是約書亞並不知道朵拉把他賣給人販子了。這天晚上,朵拉伴著新買的電視機入睡,當良心的譴責讓她噩夢連連時,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將約書亞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驅使下,朵拉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

一開始,兩人總是爭爭吵吵,朵拉罵約書亞是個「讓人討厭的壞孩子」,而約書亞則回敬朵拉是個「不抹口紅,面目可憎的老太婆」……然而隨著長途汽車賓士在廣袤的巴西大地上,約書亞與朵拉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約書亞不再憎惡這個凶惡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漸尋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溫柔情感,兩人之間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戀。

一路上,朵拉和約書亞經歷了不少磨難,但他們都想方設法克服了。他們還遇見了一個好心的司機,一起度過了短暫而快樂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紅,塗上了胭脂,她以為找到了久違的愛情,然而最終卡車司機離她而去,她還是與愛情失之交臂。她覺得很沮喪,約書亞已經學會安慰別人了,他甚至對朵拉說:「你化起妝來還是很漂亮的……」

朵拉領著約書亞不遠萬里,終於來到安娜說過的那個地址,可是卻得知約書亞的父親一家已經搬走了。這時兩人身無分文,只好流落街頭。所幸的是,他們正好趕上了當地隆重的節日——燈神聖母節,許多人都想為聖母送去自己最虔誠的心願,約書亞發現這里可以寫信掙錢,於是朵拉干起了老行當,這天晚上,他們賺了不少錢,高興極了。

第2天,他們又去了附近的一個小鎮,終於找到了約書亞的家人,可是他的父親耶酥卻離家找約書亞和他的母親了,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賽亞、摩西熱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約熱內盧的中央車站,重新為人們點燃希望的火把。

《中央車站》:何處是歸程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
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場景絕大部分都出現在公路上,因而被人們稱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電影的名字——「中央車站」,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結識的地方罷了,人潮人海中因著某個機緣的邂逅相遇,未來的、未知的、漫長的路,還有故事就如此延伸開去……那個「車站」,永遠在我們無法回頭的身後。

朵拉說,她曾經問過父親:「你認得我嗎?你永遠記得我嗎?」她的父親後來死了。約
書亞的父親耶酥曾寫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約書亞說:「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朵拉說:「你說得對,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回家,一個多麼讓人欣慰和溫暖的字眼,從不同的人口裡說出來,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處?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個謎,他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於是他便成了一個關於「家」的圖騰。孩子永遠在尋覓,永遠在尋找那條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卻是如此地漫長!

所幸的是,在尋覓的過程中,還有著別的新的發現和感動。於是,「父親」淡出。尋找、失落、再得到,這是否也是我們在追求和渴盼回歸的生命過程?

在影片悲憫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歡離合、喜悅和苦痛就這樣交織著傳遞給觀眾,然後觀眾又變成劇中人,在體會著他們的尋找、失落和悲歡的時候,也完成一次與自我的對話。�
★●以上由jrliu78整理 轉載須註明●★

⑸ 關於約書亞的故事

http://www.bookhome.net/zhexue/zongjiao/sjgs/04.html
這里有故事介紹

或者直接看聖經《約書亞記》:
http://www.bookhome.net/zhexue/zongjiao/sjgs/04.html

⑹ 耶利哥是什麼東西,我說的不是游戲.耶利哥到底是什麼

耶利哥城的崩毀,是西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此城守著迦南的門戶,城牆高厚,守軍高大壯健,是古代極強大的堡壘,猶太人雖為數達百萬人,但卻是烏合之眾,無任何能力與技術攻城,但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圍城行走七日著A然後一起吹號,上帝以神跡震毀城牆,使猶太軍輕易攻入,而後能順利攻入迦南。此中還有妓女喇合的故事,她因不堪耶利哥人的殘暴,義助猶太探子,故大軍入城時,沒有摧毀喇合的房子。

猶太人數千年來都在傳頌這故事,這是歷史事實?還是神話故事?

一九○七至一九○九年,考古學家Sellin與Watzinger在耶利哥發掘出兩重古城牆,外城六呎厚,內城十二呎厚。一九三○年考古學家Garstang詳細考察,發現兩城牆之間充滿碎磚石,且有大火燒毀的痕跡,更發現外城牆向外倒塌,而內城牆卻向內倒塌,那是奇異的事,若因著地震,城牆應向外倒,若是攻城,城牆應往內倒,何以城牆一向外,一向內倒呢?有點不可思議,而他鑒定年代為公元前一四○○年,與早出埃及年代吻合,似真為猶太人著玼}之耶利哥城,但之後在五十年代,考古學家Kenyon再考察後,認為找不到證據證明此城倒塌於公元前一四○○年,卻將其年代定為公元前一五五○年,於是又反對了前說,認為此城之倒毀與猶太人入迦南無關。

耶利哥城牆兩面倒塌

由於耶利哥城兩重城牆分向內外兩面倒塌,與聖經所描述的神跡吻合,很多專家都極興奮。但因Kenyon鑒定年代為公元前一五五○年,則又不符合其它迦南城如夏瑣城(Hazor)被毀,令專家又失望了數十年。但到八十年代有戲劇性突破。

一九九○年中東考古學家胡特(Bryant G. Wood)考察耶利哥城及根據新的出土資料,批判了Kenyon的結論,由於她死於一九七八年,未讀到有關新的鑒定資料出版,在一九八二年及一九八三年出版兩冊當地的陶片資料所著狻著的年代,與她所鑒定的不一致,那是公元前一四○○年前後。

胡特指出Kenyon只在一極小范圍內發掘,因找不到當時流行的Cyprus陶器,故認為必為較早期時間,這是有誤的,因她考察的范圍並非商業要道,找不到很正常。但在其它地方卻找到了新證據。

其前的Garstang尋找到一埃及的甲蟲型雕(Scarabs),它的年代一般遲於公元前一五五○年,而剛好在早出埃及年代的圖莫斯第三時期,正用甲蟲型雕來刻上其名字。耶利哥城的甲蟲型雕可推測其年代在公元前一四○○至一三四○年左右,與陶器的檢定年代一致。

br /> 耶利哥之牆〔Wall of Jericho〕 的出處:「耶利哥之牆」是引用自電影『一夜風流』(美·1934),內容是描寫一位富家千金與新聞記者共渡一夜的故事。

新聞記者以毛毯在兩人之間作了一道牆,然後說著「這是耶利哥之牆」。

「耶利哥」依舊約聖經(舊約:約書亞記)中的記載,是個以堅強要塞著稱的有名城壁。

是「棕櫚樹的城市」, 市郊附近是寸草不生的石頭荒灘和丘陵。巴勒斯坦古城,臨近死海西北海岸。是扼守約旦河下遊河谷的要塞,據《聖經·舊約》所述,它被約書亞征服並毀滅在耶路撒冷的東北。阿拉伯人稱「埃里哈」。

相傳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城市,位於耶路撒冷東部30公里。現在也被多部作品廣泛使用,並可作為人名。
參考資料:http://fkxg.falconia.ca/bbs/thread-761-1-2.html

⑺ 有誰知道電影約書亞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啊

首先,這不是一部亂倫電影,也不是什麼惡魔之子的恐怖片,也不是關於嫉妒 怨恨,不是討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跟社會、家庭毫無關系。

約書亞是重建秩序的神。

片中的約書亞從一開始就是在重建秩序,他在為這個家庭重建秩序。尤其在他的妹妹出生之後,他為她的妹妹重建整個家庭。他認為他的爸媽、奶奶都不是夠資格的。這從影片中很多地方得到印證。

所以他所做的一切,為的是創造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庭。

他在錄像帶中看見了自己小的時候,那時候的神經質的媽媽。他不想他的妹妹也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之後他對爸爸說,他比媽媽強多了。

他為什麼殺學校里的倉鼠,他認為小孩不應該從小就喜歡囚禁動物。所以他按照他的方法重建了秩序,殺了那些老鼠。

他為什麼殺死老狗巴斯特,影片開頭提到應該把狗關起來,但是一直都沒做。在有應該的屋子裡,養大型狗很危險。但是爸媽卻沒有做什麼,約書亞為了她妹妹,重建了秩序。

他為什麼要殺奶奶,他試圖把嬰兒車推下去,是證明奶奶沒有盡責保護他們。除掉奶奶後,他以為剩下爸爸和他會很好照顧妹妹,沒想到他爸爸懷疑他,於是他意識到爸爸也不合適,接著利用心理醫生等一系列事件,趕走了爸爸。記得他要爸爸摟著他睡覺,等爸爸醒了卻看見他拿奶瓶喂妹妹,說明他都可以做的比爸爸好。而公園一役也證明他爸粗暴一面。不是一個好父親。

就這樣,他重建了家庭,擺脫了他原本無法選擇的父母。給她妹妹一個她認為潔凈的環境。

結尾的細節:畫 是他的計劃。 變成干屍的寵物,是他知道寵物總有一天會死,而他要讓它永遠在那就是把它變成「木乃伊」。

故事就是一個小孩,為了重建他心中的秩序所做的一切。除去他認為不合格的父母,讓寵物永存,讓老狗消失,讓班裡的老鼠消失。一切都是因為他在用他的方法重建他心目中的秩序。

他是約書亞。

⑻ 推薦幾部經典的亞洲恐怖片

樓主你好。本人經驗推薦(不含血腥殺人類型) 1.《薔花紅蓮》《致命ID》《靈虐》《機械師》人格分裂經典。 2.《靜寂嶺》《鬼影》《鬼霧》《鬼鏡》復仇類型比較好的。 3.《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宗教類型較強的。 4.《見鬼》《咒怨》《鬼來電》(這部其實是復仇的類型的)《午夜凶靈》恐怖片最具人氣的,這4部在這里我只推薦看美版的——《咒怨》《午夜凶靈》《鬼來電》原版都是日本,《見鬼》原版是中國(舒淇主演)。美國版最值得看,且拍的也最好。 5.《惡靈空間2》殺人懸疑的 這里之推介《惡靈空間2》是因為《惡靈空間2》最具邏輯性和懸疑性。 6.《小島驚魂》《第六感》 《空難乘客》 主題:「尋找死去的安息」 非常好看,懸疑。知道什麼電影叫結局至制勝嗎,恐怖片的外衣,出人意料且溫情的結局,被專業人士贊為真正成功的電影。 7. 《約書亞》《水果硬糖》《尤倫卡》《孤兒怨》《血色入侵》真正恐怖的是小孩,讓人看後難以忘懷。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懷疑他們到底是不是小孩。 PS:如果樓主打算看這些電影,在看完電影後一定要在網上搜看影評特別是 1.《薔花紅蓮》《致命ID》《靈虐》人格分裂經典。——不看影評,你會看不懂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內涵。 2.《靜寂嶺》《鬼影》《鬼霧》《鬼鏡》復仇類型比較好的。——不看影評,你可能會不知道復仇的動機和電影里經典場景所表達象徵的是什麼。 3.《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宗教類型較強的。那幾個類型的電影。——不看影評,你不會理解耶穌宗教和《聖經》在電影里的定位和分析的。 4.《小島驚魂》《第六感》 那種靈魂與精神人格的問題電影。——看影評,你將對電影的深意更深刻 5.《小島驚魂》《第六感》 《空難乘客》尋找死去的安息 ——看影評,體會靈魂的安息與溫情 6.《約書亞》《水果硬糖》《尤倫卡》《孤兒怨》《血色入侵》 ——看影評, 理解小孩那成熟,陰暗的內心 ——看完電影影評後,你會有收獲的...........

⑼ 昨天看到一個電影

美國電影《約書亞》(2007)

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讓你覺得害怕?這絕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尤其是在這個孩子為家裡的其他成員帶來了生命的危險時。在紐約上東區一座豪華的公寓里,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布拉德和艾比·凱安,他們正沉浸在第二個孩子出生的喜悅之中,並為她起了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美麗名字--莉莉。

可以預見到,莉莉將會在一個充滿愛的舒適環境中慢慢成長,除了堆滿房間、價值不菲的玩具,她還有溺愛自己的叔叔、慈祥的祖母……一切都是如此地完美,只除了一點,莉莉9歲的哥哥、家裡的長子約書亞也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而這個約書亞,似乎不是一個普通的男孩。

通常情況下,像約書亞這樣的孩子,完全可以用「神童」二字來形容,他不僅有著異於常人的高智商,那令人無所適從的早熟也成了所有不安的源泉。天使般的優雅與從容的冷漠都在預示著約書亞將來的成就肯定非同小可,因為這些都不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擁有的。布拉德和艾比早就習慣了約書亞與家人那形同陌路的相處模式,也就由著他高興,卻忽視了莉莉的出生給約書亞所帶來的情緒波動。

這個家裡的所有人似乎都在圍著莉莉打轉,沒人注意到約書亞流露出越來越明顯的不滿,只是放任他坐在角落裡安靜地彈奏著鋼琴。當始於約書亞的黯淡與晦澀席捲了凱安一家所居住的房子時,被精美無瑕的生活所虛掩著的毒瘤開始露頭……先是莉莉沒日沒夜地哭鬧,搞得全家在夜晚都無法安睡,艾比的產後抑鬱症也沒頭沒腦地突然加重,情況越來越糟糕。至於布拉德,失眠讓他肩頭的壓力驟增,即將抵達崩潰的邊緣。

漸漸地,布拉德和艾比發現,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要摧毀掉他們的家……那麼,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一系列的折磨,讓他們遭受痛苦?所有可怕事件的發生,是純屬偶然,還是有人在背後進行了邪惡的預謀?難道是約書亞?全家惟一一個沒有受到影響的人?他真的會像那個出現在《聖經》中、和自己同名的人,只會帶來毀滅的力量嗎?

一句話評論:
一個發生在房子里的完美恐怖故事,很有那麼點希區柯克的味道。

——《好萊塢報道》

由於過早地解釋了所有神秘事件的根源,也就直接導致影片提前結束了。

——《電影回顧》

很好地結合了恐怖、驚慌與懸疑,對角色也進行了深入地挖掘,沒有一點點聒噪的感覺。

——《票房雜志》

一個新生兒對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的影響往往是非常驚人的,而這部影片也成功地幫助導演喬治·拉提夫從紀錄片領域過度到電影長片中。

——《電影沙龍》

幕後製作:
【兒童兇猛】

《約書亞》成名於2007年的聖丹斯電影節,雖然只是小有收獲地得到了最佳攝影獎,但故事中所體現出的智慧和令人震驚的懸疑感,卻著實讓正在衰退的獨立電影業小小地震憾了一下。影片講述了一對居住在紐約高檔社區的完美夫妻,他們擁有一座漂亮的公寓,養育了兩個招人喜歡的孩子:一個是才華橫溢的神童,另一個則是剛剛出生的嬰兒……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隨著故事的深入,這個典型的幸福家庭最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這個家中的9歲兒子隱藏在內心中的黑暗--悲慘的現實,遠勝於超現實主義。影片熟練地將強迫性的恐懼結合進黑色喜劇中,給觀眾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深刻印象。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們的信仰中,似乎只有孩子才具備真正的純凈和善良,然而,當這最後的一個信念也轟然倒塌之後,就構成了《約書亞》所遵循的故事主題。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故事出自一位長年將自己浸泡在心理恐懼題材的導演之手,你一定不會感到吃驚。《約書亞》是喬治·拉提夫(George Ratliff)的導演處女作,這位曾憑借紀錄片《地獄房子》(Hell House)而備受贊譽的電影人,一直都本著從日常、自然的觀念中尋找恐懼源和人性弱點的基本原則,於是「養育孩子」就成了他在《約書亞》中所創造的故事大環境,而劇本,則是拉提夫與合作夥伴大衛·吉爾伯特(David Gilbert)共同創作的:「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恐懼的小孩,就是比成人還聰明的孩子。」

大衛·吉爾伯特為了讓約書亞這個角色豐滿且可信,仔細研究了幾個在經典的驚悚片中出現過的復雜、邪惡的兒童形象,其中包括《壞種》、《驅魔人》、《天魔》和《閃靈》……那麼吉爾伯特究竟為約書亞注入了哪方面的特質呢?喬治·拉提夫表示,就連他自己也被這個角色嚇到了:「我剛剛有了自己的小孩,所以最初的時候並不確定到底應不應該拍攝一部描述孩子的可怕的影片。」但是,當拉提夫和吉爾伯德越來越深入地發展這個故事時,也發現了它那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最終,他們共同將其帶到了一個預想不到的領域,拉提夫說:「影片會給你一種遞進式的感覺,你的情緒會隨著故事變得越來越灰暗。我們都希望觀眾對這里描述的家庭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計算出每一個角色隱藏起來的心理問題。」

通過凱安家的家庭成員的心理演變過程所連接出來的故事,最終形成了一個結構嚴謹、情節設置緊張的完美劇本,並且很快就吸引了ATO電影公司的製片人喬納森·道夫曼(Johnathan Dorfman)和泰普爾·芬奈爾(Temple Fennell)的注意,道夫曼的評價是:「這是一個字字勾人的好劇本,不看到最後一頁,你都不捨得放手。」 道夫曼不但是南非紀錄片《阿曼德拉:四黨聯合之解放》的製片人,同時還是ATO電影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繼續說:「我們都把孩子想像得純潔無比、生性善良,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人看似正常,實則擁有一個邪惡的靈魂……相信這將會是所有人最害怕的夢魘之一。」

而喬納森·道夫曼選擇這個劇本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代表著一個對現代電影工業的類型片劃分的公然挑釁,從頭到尾都在使用緊張的現實主義以及少見的恐怖元素來挑戰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夫曼認為:「影片游離於家庭劇和心理恐怖故事之上,裡麵包含著許多能夠讓我們產生聯想的元素。當一個新生兒降臨到一個已經有小孩的家庭中時,總會引發嫉妒的情緒。從某些方面看來,約書亞的反應似乎是很正常的,但這只是表相,因為正是由於他的嫉妒,才會讓這個家庭開始土崩瓦解。」

從喬納森·道夫曼第一次看到劇本,到影片正式開始拍攝,前後只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這在電影工業完全可以用「光速」來形容了:「在看過《地獄房子》之後,我非常確定喬治·拉提夫擁有執導一部電影長片的能力……而且我和泰普爾·芬奈爾都迫不及待地想製作這部影片。」

那麼,《約書亞》到底是一部驚悚片、恐怖片,還是心理懸疑片?喬納森·道夫曼則認為這里全都包括了……影片的主題可能會讓觀眾產生一種不安的恐懼,因為家長和孩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基本組成部分,所以這是一部能夠真正嚇到你的影片,同時也會引發你的思考。

【成為約書亞】

影片中包含的所有懸疑成分,都是圍繞著一個超級聰明的9歲小男孩展開的,所以尋找能夠擔綱此重任的小演員,就成了整個劇組所面對的最大難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不僅能表演,還要會彈鋼琴的人,而且這個小演員必須有能力讓觀眾產生疑問:約書亞到底是一個被困在恐怖事件中的無辜小孩,還是一個邪惡的化身?

在全國范圍的試鏡招募之初,導演喬治·拉提夫就聯系了一位正在製作一檔兒童節目的朋友,看看能不能幫忙找幾個有表演天分的孩子過來試鏡,拉提夫還記得那位朋友斬釘截鐵地對他說:「不用麻煩了,你要找的那個人,肯定就是雅各布·科岡(Jacob Kogan)。」

喬治·拉提夫前前後後看了不下70名兒童演員,但還是朋友推薦的雅各布·科岡最合他的心意:科岡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雖然乍一看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兩樣,可是他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子冷漠感,那種沉著與智慧也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具備的,製片人泰普爾·芬奈爾描述第一次見到科岡時的情景:「我們面試了很多小演員,他們中的一些確實不錯,但都沒有科岡身上的那種渾然天成的冷靜,他就站在那裡看著攝像機,眼眸散發出了冰一樣的霧氣……我突然沒來由地打了個寒顫。」喬納森·道夫曼補充道:「當我們看到科岡時,立即意識到合適的人選已經出現了……他的這種特質是天生的,所以只要本色演出即可。」

而雅各布·科岡也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就是與約書亞一樣的天才神童:高智商,在音樂方面也很有天賦,喬納森·道夫曼回憶道:「在確定了演員人選後,我們立即為科岡安排了鋼琴課程,因為他在影片中要親自演奏貝多芬奏鳴曲。最初的時候,鋼琴老師覺得科岡的手不夠大,可能沒辦法彈奏鳴曲……然而只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他就克服了這個難關。現在,雖然鋼琴課程已經全部結束了,但鋼琴老師卻希望科岡能繼續練下去,並稱贊他在鋼琴方面有著很好的天分。」

對於雅各布·科岡來說,這個不同尋常的角色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好在從一開始他就走對了方向,而且似乎特別能理解約書亞為何會有如此神秘、危險、怪誕的憂郁:「他天生冷漠,情緒波動很小,但這並不代表他已經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我認為,最終導致約書亞走向邪惡的惟一原因,就是妹妹莉莉的出生。其實他並不是特別生莉莉的氣,只是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關愛和溫柔,都被莉莉搶走了,所以才會被嫉妒所吞噬。當然,他父母對他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他沒發現這一點,反而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只為了重新獲得父母的愛。」

花絮:
·約書亞的妹妹莉莉由雅各布·科岡現實生活中剛剛出生的妹妹飾演。

⑽ 談談看了電影《中央車站》的感受吧

中央車站 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講述生命的悲歡離合,交織著人生的喜悅和苦痛 震撼與隱忍的交錯,悲憫旋律下的自我救贖之路 1998年出品 導演:華特·薩勒斯 主演: 菲爾南達·蒙坦納葛羅 瑪瑞莉亞·貝拉 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 ·第四十八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五十六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女主角提名 廣袤的南美大地在鏡頭下不停地轉動,嘈雜的都市、凋敝的鄉村在眼前匆匆掠過,《中央車站》彷彿是一場雲影依稀的舊夢。執著地尋找父親的約書亞固守著一個美麗的夢想:父親是一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找到他便意味著找到了幸福。被生活的磨難挫出老繭的朵拉如同一柄戳破氣泡的尖刀:在成人的世界裡,無所謂夢想,接踵於希望而來的,必定是難以承擔的絕望。但兩個人伴在一起尋覓著,如同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喜悅與憂傷,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 朵拉與約書亞,究竟誰是誰的救贖者?究竟是誰指引給另一個人新生的方向?在《聖經》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方去。」正是這個名為約書亞的先知,引領著以色列人回到了故土,重建美好家園。而巴西人民在經歷多年的政治變亂與經濟危機之後,也默默盼望著走出苦難,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中央車站》或許暗示了這重含義:「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老婦人要尋找她的歸宿。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 華特·薩勒斯的作品多處理有關尋找起源和自我發現的歷程的主題,這在他的電影《中央車站》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中央車站》是一部溫情動人的小品,具有新現實主義的風范,它以感傷的氛圍和細膩的筆觸傳達著電影中所呈現的悲憫。在一種宗教的朝拜氣氛里,整個國家都在尋找著,在這尋找的過程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心與心的隔膜也逐漸消散。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威爾·羅傑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集中了物質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東西卻如此致命,人類被教唆成頭腦簡單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麗,可他們學會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諷刺得最厲害的,是愛和信任,同情和寬容。有時電影是人類的老師,它用細致的鏡頭,溫柔的光線,沉默的表情,用淚水和歡笑來教導人類尊重一些東西,比如《中央車站》。 朵拉和約書亞是兩條線,分分合合,孩子用純真試圖打動忘卻,老人習慣用滄桑保持堅定。最後在對燈神聖母的朝拜里,展現在眼前的是這個國家和隱藏其後的整個人類在尋找希望和盡頭的愛。朵拉在黎明前離去,而他們都已經完成了自己心靈的旅程,學會想念,學會回憶,學會如何去愛和相信。 ——著名影評人 元曲 就影片的風格而言,本片可以說是小品式的公路電影,它演繹了一老一小尋親、尋家的過程,較深程度地挖掘了當代巴西人找尋自我認同的主題。在冗繁的「尋根」電影中,《中央車站》以其獨特的手法,讓人滋生了幾多異樣的酸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 ——影評人 金天星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門口,從前的女教師,50多歲的朵拉擺了一個寫字攤,專為來來往往、目不識丁的旅客代寫家書。寫一封信收1塊錢,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塊。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將收了錢的代寄信件帶回家,和鄰居艾琳一起,將這些信一一拆開,盡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後把認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則統統鎖進抽屜或乾脆扔掉,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就把信收進抽屜改天再決定,被人生的苦難磨出老繭的朵拉就這樣心腸冷漠地應對著別人的心願。 這一天,安娜帶著她10歲的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因為約書亞很想見他素未謀面的父親耶酥。第2天,安娜與約書亞再度來到車站,口述了第2封給孩子父親的信。安娜把積在心底的話終於吐了出來:其實我心裏面是愛你的,你回來吧,我們再也不爭爭吵吵了…… 然而安娜剛剛走出車站,就在橫穿馬路時被一輛急馳而過的大客車撞倒了。可憐的約書亞從此孤身一人,現在他惟一認識的人就是朵拉了,朵拉把他帶到了家中,可是約書亞並不知道朵拉把他賣給人販子了。這天晚上,朵拉伴著新買的電視機入睡,當良心的譴責讓她噩夢連連時,未泯的良知使朵拉幡然悔悟,她將約書亞救出了虎口。在母性的驅使下,朵拉答應帶約書亞到東北部去找爸爸。 一開始,兩人總是爭爭吵吵,朵拉罵約書亞是個「讓人討厭的壞孩子」,而約書亞則回敬朵拉是個「不抹口紅,面目可憎的老太婆」……然而隨著長途汽車賓士在廣袤的巴西大地上,約書亞與朵拉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約書亞不再憎惡這個凶惡的婆婆,而朵拉也逐漸尋回了她淡忘多年的溫柔情感,兩人之間萌生了母子一般的依戀。 一路上,朵拉和約書亞經歷了不少磨難,但他們都想方設法克服了。他們還遇見了一個好心的司機,一起度過了短暫而快樂的日子,朵拉也破天荒地抹起了口紅,塗上了胭脂,她以為找到了久違的愛情,然而最終卡車司機離她而去,她還是與愛情失之交臂。她覺得很沮喪,約書亞已經學會安慰別人了,他甚至對朵拉說:「你化起妝來還是很漂亮的……」 朵拉領著約書亞不遠萬里,終於來到安娜說過的那個地址,可是卻得知約書亞的父親一家已經搬走了。這時兩人身無分文,只好流落街頭。所幸的是,他們正好趕上了當地隆重的節日——燈神聖母節,許多人都想為聖母送去自己最虔誠的心願,約書亞發現這里可以寫信掙錢,於是朵拉干起了老行當,這天晚上,他們賺了不少錢,高興極了。 第2天,他們又去了附近的一個小鎮,終於找到了約書亞的家人,可是他的父親耶酥卻離家找約書亞和他的母親了,約書亞同父異母的哥哥賽亞、摩西熱情地收留了他。 朵拉欣慰地走了,回到里約熱內盧的中央車站,重新為人們點燃希望的火把。 《中央車站》:何處是歸程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評人譽為「全世界最好看的電影」之一。人們對於這部影片的評語是:《中央車站》的不平凡處在於,它是這樣一部片子:當它觸及到你的內心的時候,它在與你的大腦對話。 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場景絕大部分都出現在公路上,因而被人們稱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電影的名字——「中央車站」,不過是男女主人公結識的地方罷了,人潮人海中因著某個機緣的邂逅相遇,未來的、未知的、漫長的路,還有故事就如此延伸開去……那個「車站」,永遠在我們無法回頭的身後。 朵拉說,她曾經問過父親:「你認得我嗎?你永遠記得我嗎?」她的父親後來死了。約 書亞的父親耶酥曾寫信回家:「等等我,我很快就回家了。」約書亞說:「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朵拉說:「你說得對,總有一天他會回來的。」 回家,一個多麼讓人欣慰和溫暖的字眼,從不同的人口裡說出來,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處?耶酥在片中也如同一個謎,他自始至終也沒有出現過,於是他便成了一個關於「家」的圖騰。孩子永遠在尋覓,永遠在尋找那條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卻是如此地漫長! 所幸的是,在尋覓的過程中,還有著別的新的發現和感動。於是,「父親」淡出。尋找、失落、再得到,這是否也是我們在追求和渴盼回歸的生命過程? 在影片悲憫的主旋律中,生命的悲歡離合、喜悅和苦痛就這樣交織著傳遞給觀眾,然後觀眾又變成劇中人,在體會著他們的尋找、失落和悲歡的時候,也完成一次與自我的對話。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聖經故事約書亞記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美女與野獸風行網 瀏覽:896
影視大全最新版電影如何下載安裝 瀏覽:445
橫店影視城今日電影院 瀏覽:333
香港一級電影 瀏覽:810
漫威電影中文版 瀏覽:407
ipad可以看電影的網址 瀏覽:155
哪裡能看365dni電影 瀏覽:625
一個女孩裹在塑料袋裡電影 瀏覽:522
香港未播出電影 瀏覽:517
兒童看的宇宙電影推薦 瀏覽:169
香港電影租客和房主 瀏覽:416
杜琪峰電影復仇里的女演員 瀏覽:182
哥譚市小丑是哪個電影 瀏覽:738
推薦好看電影破案 瀏覽:594
電影電視劇離婚女人 瀏覽:852
外國電影名字理由 瀏覽:783
中國近些年的好電影 瀏覽:959
奧迪在哪個動畫電影出現過 瀏覽:236
韓國愛情劇情電影2017 瀏覽:107
電影林肯的英語作文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