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佰》槍殺日本俘虜的情節到底應不應該有呢
影片《八佰》有這樣一個橋段,四行倉庫守軍採取關門打狗的戰術,全殲了沖入倉庫的一隊日軍,並且還生俘了四五名俘虜。然後,守軍的七班長朱勝忠逼著幾個逃兵把日軍俘虜當靶子來練習射擊。這個情節到底應該有嗎?
然而,電影在內核思想上,對歷史的“狗血”改編,卻已經和那些已經吃果果不要邏輯,只要熱鬧的神劇比肩。我很理解編導要表現抗日將士的熱血,為此不惜把《八佰》拍成抗日將士壯烈犧牲的場景集錦。為了湊出這些場景,連日本兵手舉鋼板排個烏龜陣,就可以擋得住機槍和手榴彈的場景都出來了,這不是神劇是什麼?既然這樣,何苦費勁費錢在道具服裝上死摳細節?為了增加人性討論,更添加八百壯士居然俘虜了日本兵,還要當活靶子來練射擊?!管虎管大導演,真的,你拍這電影不合適,你連四行倉庫之戰的目的都沒搞清楚,你來還原什麼歷史?這場戰斗的實際情況怎樣不談,不爭論?
這一戰國民政府留八百壯士(實際就88師524團1營四百多人)下來,就是自嗨打個國際觀瞻,換句話說就是自說自話打給洋大人看的,目的就是想佔領道德制高點,賣苦情賣悲壯,現在突然加個殺俘戲,那麼請問打這一仗的目的還剩什麼?我沒有道德潔癖,如果我在戰場上,手裡有俘虜,我明著告訴大家,我不會圖解氣虐俘殺俘,但是有很多情況下我會毫不猶豫,毫無心理負擔的殺俘,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做,為什麼省下自己嘴裡吃食給俘擄吃,犧牲自己來掩護戰俘—— 對不起,我做不到,誰來領導我,事後會給我什麼樣的處罰我都不管,我就是做不到,但是這是桌面下的事情,我不會二兮兮犟嘴說我做不到,戰場上殺俘的理由和時機、借口不要太多?
善待戰俘,但我不會為此犧牲我的利益。可是我分得清輕重和是非,事情已經擺到檯面上了,四行倉庫這種戰斗真抓到戰俘,連圍觀的群眾都知道,這時候殺俘不又變成二兮兮的了嗎?無論洋人檯面下有多無恥,殺俘這種事,在檯面上他就是違背國際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事情,四行倉庫八佰壯士,如果真的有殺俘行為,恕我直言,連歷史上躲進租界的後路都不會有,所有洋人會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殺光他們!管導演加這場戲,是典型的戰術影響戰略,典型的因文害意,情緒是出來了,可惜因此這場戰斗的唯一一個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殺戰俘的橋段是個徹頭徹尾的大敗筆。
⑵ 電影《沖出戰俘營》上映,這部劇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這部電影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所拍,講述的是一個老百姓在被日本人作為戰俘關押在一個營里,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倍受壓迫和屈辱。在這里他聯繫到了共產黨人,最後一舉拿下了這一個戰俘營地,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了一名黨員。
電影《沖出戰俘營》上映,有時間的父母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去看看這部電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國意識,讓他們多了解了解歷史。在那個年代,我們是怎樣受到別的國家的欺負的,也讓他們不要忘記國恥,牢牢的記在心中。也可以帶上自己家中的老人去看這部電影,他們一定會有很多的感觸,但是要注意一下老人的情緒,不要太過於激動了。這部電影反響是比較不錯的,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去電影院一探究竟。
⑶ 誰能介紹下抗戰歷史的影片啊
《鬼子來了》:故事發生在抗戰末期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偏僻小村莊。農民們陰差陽錯地犯了一系列東郭先生的錯誤,相信了被俘的日本軍曹,不殺他,用他向日本人換糧食。當村民興高采烈地慶祝滿載糧食的鬼子來了時,歡宴化作屠場。一番嗜血後,日軍上司宣布天皇下令投降——而這命令,早在他們行兇前便已接到。最終,沖入日軍俘虜營地大開殺戒的復仇者,因違反停戰協定被處以死刑,行刑的卻是當年被俘後,遇其善待並獲釋放的日本軍曹……
《紫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刻,蘇軍坦克沖破大興安嶺日軍防線,在一座集中營的刑場上解救出了唯一的倖存者,蘇軍將他與大批傷員一同送往後方,裝甲車卻誤入日軍防區。一場混戰後,僅剩語言不通、相互戒備的中、俄、日三人逃入茫茫林海,他們有時甚至要殺死對方來保全自己。但在險惡的環境中,在祝融、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災禍面前,三人又是靠相互幫助才得以生存。原本一心想帶楊和娜佳走進雷區的秋葉子,更被他們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受的「天皇教誨」產生了懷疑。最終,三位年輕人走出森林,無意中獲知戰爭已經結束,但當他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重返世界時,情節卻急轉直下,一場獸性的屠殺不期而至。
《五月八月》:五月和八月是出生在南京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兩個孩子,1937年12月時,她們的的年齡分別為9歲和8個月。在家中,除了父母外,她們還有奶奶,全家在一處小院子里生活。
日軍進入南京城後開始了瘋狂的屠殺,她們的父親首先被槍殺。接著,在某一天的深夜,日軍闖入了她們家中,殺死了奶奶,強奸了媽媽。幾天之後,八月發高燒,媽媽帶著五月冒險上街買葯,不幸又碰到了日本兵,媽媽為了保護五月,獨自引開了日軍。從此,五月就肩負起保護妹妹的重任。
有一天,她們的舅舅發現了兩個孩子,將她們帶到了鎮江。沒想到,日軍又進犯鎮江,舅舅被炸死,舅母跟著鄰居一同逃難去了,無奈中留下了五月和八月。在鎮江期間,五月遇到了一個大孩子方毅,後來通過了解才得知,原來方毅的父母也是在大屠殺中為保護他而死了。
最終,方毅、五月、八月由一位外籍修女帶著從南京逃難出來的百多個孤兒一起到了別的地方,過他們的新生活……
《地道戰》: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黃河絕戀》:盟軍飛行員歐文的飛機被日本軍艦擊中,八路軍戰士黑子與女軍安潔等人奉命護送他前往根據地,途中歐文等人遇到了多次險阻,日本人的追殺和山寨土匪的阻撓,面對殘暴的侵略者,黑子等人表現出了不屈的民族氣節,歐文被震撼了,並與他們建立了生死之情,最後,所有護送他的戰士們都殉難了,全片以回憶為線索,年老的歐文駐足黃河邊,回想往事,思緒彷彿又回到從前
《地雷戰》:抗日戰斗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受日寇的襲擊和掃盪。
為打擊日寇,武區委、雷主任領導趙家莊等村莊組成民兵聯防。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發動群眾製造了各種土地雷,布下雷陣,使日寇受到沉重打擊。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工兵,破壞了民兵的地雷陣,攻人趙家莊燒殺搶掠。趙總結失敗的教訓,改進地雷技術,製造了土化學雷,使日寇再一次遭到重創。
麥收時節,日軍乘民兵收麥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些村民,又讓這些村民在前面趟地雷,迫使民兵放下武器。趙虎將計就計,巧設雷陣,在八路軍支援下經過激烈戰術,解救了群眾,粉碎了敵人的掃盪。
《記憶的證明》:這個是電視劇。1944年,在蒼茫的大海上,一艘裝滿中國戰俘和勞工的貨運船開往日本。在這些中國的戰俘和勞工中,有以周尚文為首的國民黨軍隊戰俘;以蕭漢生為首的八路軍戰俘;以及以劉家正為中心的普通勞工。這些戰俘和勞工不明不白地被帶到了一個叫做倉津島的日本小島上,許多中國的戰俘和勞工每天被迫承受著沉重的體力勞動,他們忍飢挨餓,飽嘗日本兵屈辱的折磨。……
《血戰台兒庄》:這是中國內地第一部描寫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作戰的電影。講述了1938年春,侵華日軍圍攻徐州。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佔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庄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至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庄,在這里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佔領了台兒庄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庄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庄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庄大戰告捷。
⑷ 很早以前看過的一部抗日片,一個農名俘虜一個日本女人的故事,這部電影是什麼
《紫日》
《紫日》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於2001年4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為背景,講述三個不同國籍的青年,在經歷了重大的生死考驗後,如何從敵對變成朋友的故事。
⑸ 查找一個國產電影的片名,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死亡集中營》應該是這個了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為補充戰爭消耗,瘋狂掠奪中國的礦產資源。他們把從東南亞各戰場上俘獲的戰俘押送到海南島,強迫他們從事繁重的采礦勞動。其中有英國軍官斯科特;他的勤務兵小馬吉;華人伍曉;印度小兵潘南迪卡和尼泊爾人哈特等人。由於身處生還無望的集中營,共同的命運,使戰俘們的心凝聚在一起,在伍曉和斯科特的帶動下,戰俘們准備逃離這所人間地獄。經過周密的策劃,他們趁日軍過「盂蘭盆節"的時機,抓住野島,燒毀了配電所,集中營里一片混亂。在他們即將沖出大門時,遭到日軍瘋狂火力阻擊,大批戰俘倒下,其他人只得冒險從雷區往外沖。為了逃出「死亡地帶",危急關頭斯科特挺身而出,以身蹚雷,他的小勤務兵巴吉不顧一切追上前,用生命為難友鋪平道路。逃出虎口的倖存者參加了國際義勇隊,投身抗擊日寇的戰斗行列。
在線觀看可以去:www.9tian.net去搜索下有沒有高清晰版的,或者去網路搜索地清晰版的
⑹ 電影《鬼子來了》到底想說明什麼怎麼看不懂啊
是姜文演的那個嗎
《鬼子來了》是一部反映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這部影片長達三個小時,是姜文第二部角逐戛納電影節大獎的影片。劇中的男主角馬大山是中國一個偏遠村莊的農民,這個角色由導演姜文本人扮演。
馬大三(姜文飾)是唐山地區「掛甲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晚上,馬大三在與本村的寡婦魚兒(姜鴻波飾)偷情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慌亂中,大三將門打開,一隻「王八盒子」頂在了他的頭上。根本不由得大三分說,那個自稱「我」的神秘人物留下了兩個麻袋便揚長而去。臨走時還扔下一句話,說是大年三十晚上回來取,有空替他們「審審」。大三打開麻袋後著實的吃了一驚,麻袋裡裝的竟是兩個大活人,一個是日軍的軍曹,一個則是翻譯官。掛甲屯的村頭就有長駐的日軍炮樓,裡面的日軍天天吹吹打打的從門前過。既不能讓日軍發現,又不能讓俘虜死掉,馬大三和村裡的男人們遇上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經歷過了驚心動魄的兩個月,終於到了大年三十,馬大三把村裡僅存的白麵包了餃子准備送兩人「上路」。大三天天擔心受怕等的就是這天,可到了初一的早上那個「我」沒來……
在外請的儈子手失手後,村裡的男人們決定不再等了,由自己抽簽決定誰把兩個俘虜殺了。這個倒霉的任務當然是落在了倒霉的馬大三身上,很明顯,大三並沒有殺人的膽量,最終還是把兩個俘虜藏在了長城上。半年過去了,本來很堅強的日本人軟了下來,請求大三以兩車糧食做為交換條件放他們回去,本來很軟弱的村民「堅強」了起來,在立下字據後護送兩名俘虜回到了營房。日軍將領果然沒有食言,不但給了馬大三兩車糧食,還額外的補充了四車,並護送興高采烈的大三等人回到掛甲屯。鬼子來了,還帶來了豐盛的美味與村民聯歡,可鬼子終究是鬼子,在瞬間就可以從「朋友」變成魔鬼,轉眼間,掛甲屯變成了一片火海,聯歡會變成了屠殺場,雖然這時日軍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
馬大三因為去魚兒娘家接魚兒而逃過了這一劫,看到這景象,馬大三猛然醒悟,隻身一人闖入日軍俘虜營報仇。結局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馬大三因被國軍以「違背停戰協定」罪名砍下了頭顱,身首異處的馬大三終於看到那個與他半年前朝夕相處而現在正在擦刀的日軍軍曹……
⑺ 戰俘的題材電影
《桂河大橋》 一九四三年,日軍佔領下的緬甸邊境,在緬甸與泰國交界的桂河上為泰、緬鐵路建造大橋,戰俘營營長齋藤大佐下令全體戰俘參加建橋工程,可是英軍戰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認為軍官參加體力勞動違反日內瓦公約拒不執行。雙方對峙,尼科森被關入禁閉室。已參加建橋的戰俘們開始怠工,加上日方設計上的不足,整個工程陷於停頓。齋藤迫於無奈,只得讓步,尼柯爾遜等人獲釋。這時美軍戰俘希爾茲少校成功地逃出戰俘營,來到邊境農村中的英軍突擊部隊,希爾茲從隊長沃頓少校那兒被迫接受了炸毀桂河大橋的任務,四人突擊隊由幾個泰國人帶領,潛入大橋工地附近。尼科森在獲釋後想:在破壞一切的戰爭中何不做點事情。於是率領戰俘日日夜夜地干,架橋工程順利進行著,三個月後,大橋建成了。希爾茲巧妙地把炸葯安放在橋墩上。在通車那天,尼科森將橋的上下作最後檢查,突然發現埋設在沙床里的引爆電線,他跟另一英軍士兵發生了一場爭斗,被亂彈射中的尼科森陰差陽錯倒在炸葯引爆開關上,幾聲巨響後,桂河大橋被炸毀,飛速駛來的火車也墜入河裡,尼科森等人壯烈犧牲。 《戰地軍魂》 (Stalag 17,17號囚房,美國,1953)早期二戰經典。戰俘逃亡題材。二戰後期號稱「牢不可破」的納粹德國戰俘集中營,美軍戰俘策劃越獄和清除內奸的故事,塑造了一個貌似沒心沒肺、無惡不作的反英雄人物形象。明爭暗鬥,其樂無窮。威廉·赫頓等主演。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大逃亡》 (The Great Escape,or Escape,第三集中營、龍虎榜、絕處逢生,美國,1963)戰俘逃亡題材經典。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943年,戒備極為森嚴、聲稱「絕對不可能逃脫」的納粹德國第三集中營,一批盟軍戰俘在一位美國英雄的領導下實施集體逃亡計劃的故事。然而,逃出集中營的70多名戰俘最終卻只有幾個人幸運地存活下來……自由是不屈不撓的結果。史蒂夫·麥奎因、詹姆斯·迦納、理查德·阿滕伯勒、詹姆斯·科本等主演。 《黑獄梟雄》 (King Rat,鼠王,美國,1965)戰俘逃亡題材經典。根據英國通俗小說作家同名小說改編。戰時新加坡日軍戰俘集中營中貌似自私自利、有「鼠王」之稱的美國反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美國人生存之道的戰俘標本。喬治·西格爾等主演。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英國、美國,1957)戰俘題材經典。1941年,泰國北碧府日軍集中營盟軍戰俘被迫為日軍建造桂河大橋的故事。戰爭中東西方文化碰撞的一個經典標本,英國紳士遭遇日本流氓。人物形象塑造與心理刻劃極為出色,英、美、日三國軍官的不同風格和個性十分鮮明。影片中英軍官兵用口哨吹出來的《桂河大橋進行曲》令人印象深刻。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美國電影協會(AFI)100部最驚心動魄的美國電影第58位。 《終止戰火》 (To End All Wars,終結戰爭,英國、美國、泰國,2001)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攻佔新加坡後,一批盟軍戰俘被送到緬甸建造死亡鐵路、在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保持求生意志、直至戰火終止的故事。影片秉持的理念是:各民族只有彼此理解、寬容相待,戰火才會真正終止。羅伯特·卡萊爾、基弗·薩瑟蘭等主演。 《哈特之戰》 (Hart's War,哈特戰爭、裁決之戰,美國,2002)戰俘逃亡題材。戰俘營中的種族歧視問題。根據美國作家同名紀實小說改編。戰時的納粹德國戰俘集中營,以上校為首的美軍戰俘借審判謀殺案嫌疑犯分散德國納粹注意力、實施逃亡行動的故事。布魯斯·威利斯、科林·法瑞爾等主演。 《海陸空大逃亡》 (The McKenzie Break,戰俘營、暴動戰俘營,愛爾蘭、英國,1970)戰俘逃亡題材。戰時蘇格蘭麥肯錫英軍戰俘集中營德軍戰俘的逃亡故事。自作聰明的英軍與德軍戰俘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而結局則是英軍「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勝利大逃亡》 (Victory,大勝利,美國,1981)戰俘逃亡題材。二戰末期的巴黎,一場特殊的足球賽——納粹德國國家隊對同盟國戰俘隊,一場熱鬧非凡的盟軍戰俘大逃亡行動。其間,由於球王貝利以及眾多歐洲足球高手加盟扮演戰俘,致使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場世界足球超級明星的個人絕技大展示。 《戰火紛飛》 (Raid on Rommel,奇襲隆美爾,美國,1971)1943年的北非戰場,英德兩軍對壘之際,英軍軍官冒險將關押在德軍軍營的盟軍戰俘釋放,並率領他們發動突襲的故事。理查德·伯頓、約翰·科里考斯等主演。(笑獨行按:或有混同於《沙漠之狐》者。) 《大偷襲》 (The Great Raid,卡巴那圖大營救,美國,2005)根據美國作家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重現了二戰結束前夕著名的「巴坦死亡行軍」,片中鼓舞尚武之氣、友情、戰爭暴力場面樣樣不少。主要講述1945年1月,年輕的亨利上校受麥克阿瑟上將指派帶領第六突擊隊,前往菲律賓營救被困在卡巴那圖戰俘營的盟軍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