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民間故事50字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Ⅱ 急急急!!!三打白骨精故事梗概(50字)
1、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行至白骨精的白虎嶺前。白骨精為了吃到唐僧肉,先後變作村姑、婦人,老父迷惑唐僧,但是全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把村姑、婦人的假身統統都打死了。
但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悟空大肆行凶,連傷了母女兩命,違反了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變成滿頭白發的老者,又被孫悟空識破。於是唐僧寫下貶書,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2、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走到白虎嶺前,遇到一位村姑借機與唐僧搭話。這位村姑其實是妖精,被孫悟空識破,孫悟空一棒將其假身打死,後白骨精又化作婦人和老頭再次與唐僧搭話,孫悟空再次打死,共打了三次,引起唐僧極度不滿。於是唐僧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2)電影古代故事50字左右擴展閱讀
孫悟空打白骨精的具體情節為:
第一打:山野里出現了一位年輕的村姑,悟空說:「它是個妖精,是來騙你的。」說著,就朝妖精劈臉一棒。打死了妖精的替身,妖精則靈魂出竅逃走了。
第二打: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 (看俺老孫一棒!)。妖精又靈魂出竅逃走了。
第三打: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邊,走上前迎著妖精,笑道:「你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我認得你這個妖精。」
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師父念咒語,沒有立刻動手,暗中叫來眾神,吩咐道:「這妖精三番兩次來蒙騙我師父,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們在半空中作證。」眾神都在雲端看著。悟空掄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死後化作了一堆白骨。
Ⅲ 歷史小故事一則50字
50字左右歷史小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完成他許下的諾言,回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答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懼怕了,馬上追擊。晉軍應用楚軍自豪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獲得了城濮之戰的成功。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傳播.
由於當時還沒有創造印刷術,喜歡《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由於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東晉時,強秦不斷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身帶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基本沒把力氣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昂揚,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模模糊糊像是滿山遍野的兵士呢!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
姜太公釣魚
太公 姓 姜,名 尚,西周 時 人,曾 輔佐 周 武王 滅了 商朝。據 民間 傳說,太公 在 出仕 之前,隱居於 渭水(在今陝西省境內)之 濱。他 常 拿 一根 不帶 魚餌 的 直鉤 釣竿,在 水面 上 憑空 釣魚。一些 樵夫 看到 他 這樣 釣魚 都 發笑。太公 說:」 我 不是 想 釣 真 的 魚,而 是 想 釣 一位 賢明的 君主。」 太公 就 這樣 期待了 幾十 年,到 他 快 八十歲 的 時候,周 武王 的 父親 周 文王 得知 太公 有 治國 才能,親自 請 他 出來 做了 丞相。
《味如雞肋》
三國 時期,曹 操 帶領 軍隊 攻打 一個 城市,很長 時間 沒有 攻打 下來。這 時候,他 感到 進推 兩難:撤退 吧,就 前功盡棄,實在 可惜;繼續 攻打 下去 吧,又 實在 沒有 取勝 的 把握。一天 他 在 吃雞 的 時候, 感到 這 情形 就 像 是 吃 雞肋:實在 沒有 多少 肉 可以 吃,可是 丟掉 又 捨不得。這 時候 有人 來 問 他」 今天 晚上 的 口令 是 什麼?」 他 就 隨口 回答」 雞肋。」
《胸有成竹》
宋朝 有 個 畫家 叫 文 興可,善於 畫 竹子。他 在 自己的 住房 周圍,栽了 許多 竹子,一年 四季,常 去 觀察 竹子 的 不同 姿態 與 變化。因而 對 竹子 的 形象 非常 熟悉,所以 他 畫出 的 竹子 生動 逼真。《宋史·文同 傳》里 說:」 當時 人們 紛紛 請 他 畫 竹子, 送去 的 絹,堆了 一大堆,他 有時 厭煩地 把 它們 扔在 地上。」
當時,文 興可 的 一位 很 要好的 朋友 兆 補之 寫了 一首 詩 贊揚 他的 繪竹 藝術,其中 有 兩句:」 興可 畫竹 時,胸有成竹。」
歷史故事 簡短一點50字
1、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陝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2、味如雞肋
三國時期,曹操帶領軍隊攻打一個城市,很長時間沒有攻打下來。這時候,他感到進推兩難:撤退吧,就前功盡棄,實在可惜;繼續攻打下去吧,又實在沒有取勝的把握。一天他在吃雞的時候,感到這情形就像是吃雞肋:實在沒有多少肉可以吃,可是丟掉又捨不得。這時候有人來問他」今天晚上的口令是什麼?」他就隨口回答」雞肋。」
3、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畫家叫文興可,善於畫竹子。他在自己的住房周圍,栽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常去觀察竹子的不同姿態與變化。因而對竹子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他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宋史·文同傳》里說:」當時人們紛紛請他畫竹子,送去的絹,堆了一大堆,他有時厭煩地把它們扔在地上。」
當時,文興可的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兆補之寫了一首詩贊揚他的繪竹藝術,其中有兩句:」興可畫竹時,胸有成竹。」
4、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4個中國歷史小故事50字
1、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2、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3、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4、漢朝時梁王慕名請司馬相如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
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5、荊州名士黃承彥聽聞諸葛亮想要結婚,就去找諸葛亮對他說:「聽說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雖頭發黃、皮膚黑,但是其才華可與你相配。」
於是諸葛亮便答應了這門親事,迎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關於歷史小故事``50字一下..急急急!!!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歷史小故事了50字
1.匡衡
鄰居家有燭光卻穿不過來,匡衡就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著書讀。同縣人文不識家裡有很多書,匡衡被他家僱傭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驚訝,就借給匡衡書,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2.孫康
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於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正是他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3.孫敬
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 *** ,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4.蘇秦
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 *** 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5.卓別林
卓別林能編,能導,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開影片攝制會議,一隻蒼蠅在他四周繞著圈子飛.起初他用手打幾下,沒有打到,就要了一個蒼蠅拍.會議進行中,他就握著蒼蠅拍,擺出打蒼蠅的姿態,眼睛狠狠地望著那蒼蠅。
可是打了三次,都沒有打到.後來蒼蠅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蒼蠅拍,正要作死命一擊時,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讓蒼蠅飛走.旁邊在座的人看了,就說:為什麼你不把它打死?這位諧星聳了聳肩,說:這只不是方才那隻!
誰有歷史小故事~~~~50字左右的
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豫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豫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採納哦
歷史故事50字
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時人,曾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據民間傳說,太公在出仕之前,隱居於渭水(在今陝西省境內)之濱。
他常拿一根不帶魚餌的直鉤釣竿,在水面上憑空釣魚。一些樵夫看到他這樣釣魚都發笑。太公說:」我不是想釣真的魚,而是想釣一位賢明的君主。」
太公就這樣期待了幾十年,到他快八十歲的時候,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國才能,親自請他出來做了丞相。
故事根據發生的時間不同,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指剛剛發生的故事,比如新聞故事;一種是指未來發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還有一種是指過去發生的故事,比如成語故事。一般來講,狹義的歷史故事就是指第三種,而廣義的歷史故事除了包括第三種,還包括第一種。那是因為,已經發生的故事和剛剛發生的故事(主要是新聞故事),在某種意義上,無法進行嚴格地區分。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50字歷史小故事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回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答豎起一根三尺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一個秦朝歷史小故事50字
博浪沙鐵錐襲秦王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焚書坑儒、修阿房宮,引得天怒人怨。張良懷濟世之才,亡國之恨,與大力士滄海公結為莫逆之交,密謀刺殺始皇為萬民雪恨。他們埋伏在博浪沙,待始皇東游的車隊經過,滄海公將120斤的大鐵錐飛擲出去,鐵錐發出裂帛般的破空撕裂聲,四周的衛士都被這聲音嚇得呆若木雞,鐵錐准確擊中始皇座車,車輛頓時碎裂,木片四處飛濺,卻不見始皇在內。原來始皇自知天下皆怨,所以備下副車以防行刺。張良見一擊不中,遂隱姓埋名,潛心治學,後來輔佐漢高祖劉邦,運籌帷幄,開創了大漢天下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春;秦國大軍將趙國軍隊圍困於巨鹿,准備全部殲滅。這時趙國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於是就派項羽前去解圍。項羽率軍渡河後,就勒令手下把船全部鑿沉,飯鍋全部砸破,岸邊的房屋全部燒光,以此來激勵士兵,表示將戰斗進行到底,決不退縮。經過激烈的戰斗,楚軍包圍了秦軍,截斷了秦軍運糧的路線,大破秦軍,取得了勝利。
太監趙高亂政
趙高何許人也?秦王朝泱泱大國竟然敗在一個太監手裡,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趙高如此必然有他的目的。後來終於有人考證發現,趙高原來是原趙國貴族的後代,秦始皇滅掉趙國後,他父親因為有罪,於是他便隨同獲罪被處於宮刑,做了一個太監。趙高是為了報仇,才設法親近秦始皇,獲得秦始皇的親睞,秦始皇在的時候他懼怕贏政的威嚴,變效仿越王勾踐事吳,忍辱效秦,秦始皇一死他便開始策劃了一系列讓胡亥當皇帝的計劃,最終利用胡亥攬得大權,一步步設計讓秦王朝衰敗下去,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秦始皇生前曾立下遺詔,讓長子扶蘇繼承皇位,當時詔書和玉璽就交在趙高手裡,皇帝一死,丞相李斯私心重重,就怕新君即位自己的地位不保,在猶豫的時候被趙高看穿心事,便挑破現在惟恐天下大亂應該立刻封鎖了秦始皇已經死去的消息,然後趙高先去找次子胡亥,想說服胡亥纂奪皇位。胡亥開始不從,認為應該遵從父命,如果廢兄立弟,有不義的嫌疑,不遵守父親的遺願,靠他人幫助也是無能的表現,做那無能又不義的舉動,必然會招來天下人的反對甚至會禍害整個國家。但是趙高畢竟是胡亥多年的老師,深知胡亥的心事,他用古代湯武殺主天下稱義,衛君殺主國人皆服連孔子也認為不是不孝的故事說服胡亥。
然後趙高找到李斯,點破李斯心事,說:「如果扶蘇當上了皇帝,必然重用蒙恬將軍為丞相,你就只有回歸故里養老的份了。」李斯雖為一代名相,卻是一個非常嫉妒賢能和愛惜名利的人,當年在做廷尉的時候就因為韓非的才華超過自己就想法逼人家自殺,私心作祟加之衡量利弊後,在趙高的再三說解下李斯終於同意支持胡亥即位。
於是三人假造了兩份詔書,一份立胡亥為太子,一份指責公子扶蘇和蒙恬戍邊10年不思進取,耗費了大量錢財還多次誹謗皇帝,為子不孝為臣不忠,要求扶蘇和蒙恬自殺。扶蘇本性善良,信以為真,當時就自刎身亡,蒙恬來不及阻擋,但是為了不蒙冤而死,他不自殺,最後也只好任由來使把自己囚禁在陽固。
扶蘇死後,趙高和李斯立即為秦始皇發喪,並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趙高扶持胡亥做了皇帝後,一步步為自己纂權設下了圈套,他先把李斯弄下台,然後再一個個把那些反對自己的大臣都除掉,讓胡亥的實權被架空,整個朝政都纂在自己的手裡。
公元前207年,看到秦王朝的政權已經到了民心盡失的地步,只顧自己享樂的秦二世在人們心目中成了無道的昏君,趙高借平民憤讓女婿閻樂帶兵進入殿里將胡亥殺害。胡亥死後,趙高自以為民憤已平,遂立胡亥的侄子子嬰為皇帝。那想子嬰聰慧過人,早有除掉趙高的念頭,子嬰和兩個兒子密謀騙了趙高,將其誅殺於內宮,滅了這個太監的三族。自此,太監亂政方得平息,可惜這個時候的秦王朝已經給這個太監弄得氣數已盡了,子嬰縱有抱負也難挽回亡國之災。
因此我看,秦朝不是敗在秦二世手裡,而是毀在這個太監操縱的一系列暴政手裡。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Ⅳ 50字古代小故事大道理
小小的故事蘊含大大的道理,那麼關於古代的簡短小故事有哪些呢?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50字古代小故事大道理
《鑿井得一人》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
宋國有戶姓丁的人家,家裡沒有井,需要到河邊打水。因此,家裡必須有個人經常出去挑水。家裡打了一口井以後,他告訴別人說:“家裡打了一口井,就等於多了一個人啊。”
有人聽說了就傳開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個人來。”宋國人都在傳揚這件事,後來連國君也聽說了。
國君派人問這戶人家到底是怎麼回事,他解釋說:“我們的意思是,鑿了井以後,家裡省出人手,便多了一個勞動力,並不是打井的時候挖出了一個人。”
點評:要懂得辨別信息的真偽,不要以訛傳訛,間接途徑獲得的信息可能會不可靠。
《貓頭鷹搬家》
西漢·劉向《說苑》
貓頭鷹碰見了斑鳩。斑鳩問:“你到哪裡去啊?”貓頭鷹說:“我打算搬到東邊去住。”
斑鳩又問:“為什麼呢?”貓頭鷹說:“西邊的人們都討厭我的叫聲,所以我想搬走。”
斑鳩說:“如果你能改變自己的叫聲,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話,遷到東邊,那裡的人一樣會不喜歡你的叫聲啊。”
點評:對於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選擇逃避的態度,而是要勇於改正。
《狂泉》
南朝·沈約《宋書》
從前有一個國家,國中有一條河流,名叫“狂泉”,國人飲用狂泉里的水,都毫無例外的發狂。
只有國君飲的是井水,沒有發狂。但由於國人全都瘋了,反而覺得國君是個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來治好國君的“狂病”,於是抓來了國君,給他針灸吃葯,什麼方法都用到了。
國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來喝,結果國君和大家一樣,也得了狂病。這樣一來,該國再沒有一個不一樣的人了,全國人一個個都非常高興。
點評:要警惕群體性的瘋狂,在群體只流行一種荒誕的意識,只貫徹一種虛偽的做法的情況下,一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極其困難的。
《趙人患鼠》
明·劉基《郁離子》
趙國有一戶人家被老鼠害苦了,就到中山國去借貓,中山人給了他一隻。
這只貓很會捉老鼠,但是也喜歡捉雞吃。
一個月之後,他家的老鼠被捉干凈了,而雞也被吃光了。
他的兒子認為這只貓是個禍害,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它除掉呢?”
父親說:“我們的禍患在於家裡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老鼠偷吃糧食,咬爛衣物,鑽穿牆壁,啃壞傢具,這樣下去我們就要挨餓受凍,這比沒有雞更糟!沒有雞,我們只不過不吃雞肉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呢!為什麼要把貓除掉呢?”
點評:古人雲:“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意思是兩種利益同時放面前,當然是選擇利益較大的那種;兩種損害放面前,當然是選擇傷害較輕的那種。簡單地說,就是權衡利弊,首選利重害輕。
《許金不酬》
明·劉基《郁離子》
濟水南邊有一個商人,渡河時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個漁人駕船去救他,船還沒有開到,商人大聲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人把他救上岸,他卻只給了漁人十兩銀子。漁人說:“你剛才說的是一百兩,現在怎麼只給十兩?”
商人大怒:“你一個打魚的一天能掙多少錢呢?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知足嗎?”漁人沮喪地走了。
過了一些日子,這個商人渡河時船碰到石頭又沉了,恰好這個漁人又在場。有人問:“你怎麼不去救人呢?”
漁人回答說:“這是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結果商人被淹死了。
點評:做人要講誠信,否則最終會害人害己。
《認真》
明·陸灼《艾子後語》
艾子到郊外出遊,兩個弟子跟著他,一個名字叫“通”,另一個名字叫“執”。
艾子感到口渴,便派執到村捨去要喝的。田舍中有個老者迎著門坐在那裡看書,執上前行過禮,說明來意。
老者指著書上一個“真”字問道:“你若認識這個字,我就給你喝的。”執說:“這是‘真’字。”
老者聽了很生氣,不給他喝的。執只好回去告訴艾子。艾子說:“執不懂變通,還是通去吧。”
通見了老者,老者又像問執那樣問他。通說:“這是‘直’‘八’兩個字。”老者很高興,把家裡釀造的最好的酒拿出來給了他。
艾子喝了之後覺得很可口,說:“通真是聰明!如果像執那樣‘認真’,一點喝的也沒有!”
點評:人活在世上,到底該不該認真,認真到什麼程度,如何變通,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兄弟爭雁》
明·劉元卿《賢奕編》
有一個人看到大雁飛來,連忙拿弓箭去射,一邊拉弓,一邊自言自語道:“射下來就煮了吃。”
在他旁邊的弟弟聽了急忙說:“鵝是煮了好吃,大雁卻是烤了好吃!”這個人就放下弓箭,與弟弟爭論起來。
兄弟倆爭執不休,就去請社伯評理。社伯告訴他們可以大雁平分成兩半,煮一半烤一半,他們都同意了。
等他們再回去找大雁時,大雁早就飛得不見蹤影了。
點評: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輕重緩急,未成功之前不要急著考慮享受成果。
《按圖索驥》
明·楊慎《藝林伐山》
伯樂的《相馬經》上有這樣描述千里馬的話:“額頭高高隆起,雙眼像銅錢一樣又大又圓,蹄子又大又端正。”
伯樂的兒子拿著《相馬經》去找千里馬,看見一隻很大的癩蛤蟆,帶回來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好馬,樣子跟您書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還不夠端正。”
伯樂又好氣又好笑,說:“可惜你找的這匹馬只喜歡跳,不能駕車。”
點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只依賴書本知識會鬧出笑話的。
《翠鳥移巢》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時往往把它的巢築得很高。
小鳥孵化出來以後,翠鳥非常喜愛它們,生怕它們不小心掉下來摔壞,就把鳥巢移低一些。
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翠鳥更疼愛它們了,把鳥巢移得更低。這樣,人們輕而易舉地就把小翠鳥捉走了。
點評:父母過分地溺愛孩子,反倒會害了孩子。孩子終久要成長,要獨自面對危險和困難,所以孩子也要追求自我獨立。
父愛典範:《傅雷家書》50條金句,值得學習
煩惱人生是解脫的最好機緣世間成功六戒法則(勿以小怨忘大恩)你的磁場,鎖定了你的命運從阿里高管到“出家”,81天行腳2000公里——他就是知名媒體人“鬼腳七”......
樂是苦的馬甲而已
人緣好和人緣差的十種原因
傻子去懲罰別人,智者去解脫自己
錢財的業障,怎麼來轉化?
200年,愛與信仰令兩個家族命運迥異!所謂緣分,就是遇見了該遇見的人
一切命運風水只是心的影子
周一請吃素:不同顏色蔬菜抗癌奇效各不同!
誰偷走了你的功德?
一個人的福報減損,會有哪些具體表現?
便宜占太多,災禍跟著你
准!你和哪尊佛菩薩投緣,透露了你是什麼樣的人!
金剛薩埵修法‖積累了再多的業障都可以清除
內心恐懼,就會產生致病的暗能量
全美國最聰明的天才,是吃素的
劉濤 | 我的信仰很簡單!
晚上經常做夢的人,一定要多念地藏經
你的師父到底是誰? 請找到他,依止他,並用生命跟隨他!
Ⅳ 中國民間故事50字
《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七天七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別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隻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Ⅵ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大概內容50字
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6)電影古代故事50字左右擴展閱讀:
史籍記載
明朝著名文學家張岱(浙江紹興人)在其著作集《陶庵夢憶》第二卷《孔廟檜》一文中寫道:「己巳,至曲阜謁孔廟,買門者門以入。宮牆上有樓聳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讀書處』,駭異之。」
據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祝二人在濟寧市鄒城市嶧山讀書,曾慕名而至濟寧市曲阜孔廟拜祭過孔子,並參閱過孔廟的經文藏書,後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戀而死,驚天動地,曲阜孔廟為了表彰紀念他們忠義精神,特地於二人在曲阜孔廟讀書的地方標以牌匾,以示紀念。
歷史影響
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詩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
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