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庸的小說基本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為什麼《越女劍》沒人拍
提起金庸老先生,我們就會想到一句詩詞「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去概括金庸先生一生撰寫的武俠小說,同時還有一部《越女劍》總計15部小說可以說是金庸先生一生才華的標桿,然而金庸先生的大部分小說都已經被翻拍成電視劇,並且都是十分的經典,什麼兒女情長,俠骨柔情確實讓很多人痴迷,唯獨《越女劍》鎮姿沒有被翻拍,這也是比較遺憾的事情;至於《越女劍》沒有被拍成電視劇,很多武俠痴迷者也有不同的見解。
其實,《越女劍》這部武俠小說很早之前已經被拍成了電視劇,只是沒有被翻拍過而已,也沒有像《神鵰俠侶》或者是《射鵰英雄傳》那麼火熱罷了。《越女劍》這部小說,故事情節比較簡單通俗易懂,人物也並不多,篇幅總體來說比較短,排成電視劇可能題材上有一些局限性,需要編劇外加很多內容去「拼湊」,輪陸外加《越女劍》是金庸先生較早的作品,拍攝需要編劇花費一定的能力。
《越女劍》的女主角阿青被吹成神,然而具體的故事情節還是需要參考整部作品的內容。主要故事情節是描述越王勾踐於吳國爭斗,最後成功復仇的事情;主要人物就是著名的謀仕范蠡和一個虛構的劍俠越女,同時范蠡也不再是一個文弱書生,而是一個身手敏捷反應很快的人物,越女劍阿青也是用一把神劍斗贏整個皇帝的侍衛,確實是把阿青吹成神。然而最後是由於著名美女西施登台,越女黯然神傷撤出之後歸隱山林。
總的來說,《越女劍》沒有被翻拍成電視劇,一方面由於篇幅太短,年代也是金庸先生早年的作品,拍成電視劇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越女劍》故事情節比較短暫,拍成電視劇難以引起重視,就算拍成電影,也需要編劇有一定的能力,同時內容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限制,確實不在適合拍成現在流行幾十集的電視劇。
其實,這部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被拍成了電視劇。只是還沒有被重新翻拍罷了,也不像其他那些小說那麼火熱。
這部中篇小說,故事情節不復雜,人物也不多,總的篇幅也不長,我們閑暇時閱讀用不了多長時間。
其主要情節是越王勾踐與吳國爭斗,最後成功復仇的故事。
主要人物是著名的謀士范蠡和一個虛構的劍俠越女,而范蠡也不再只個是文弱書生,而是身手敏捷反應很快。最後,著名美女西施登台,越女黯然神傷的撤出,歸隱山林了。
所以要說改編成電影還可以,但是受內容的限制,不適合現在流行的幾十集一部的電視劇改編與拍攝。
真要是有人要加工拍攝電視劇的話,應該那編劇需要下大功夫,增加不少的內容才行。
誰叫女主阿青最後被甩,註定是孤獨一人。其實《越女劍》還是有人拍的,至少港劇裡面就曾經拍過《越女劍》,只不過它的名氣當然是比不上《神鵰俠侶》或者《鹿鼎記》,以後也沒有見到有什麼人翻拍,所以也就造成了沒人拍的感覺。
天馬菌認為,金庸的《越女劍》之所以沒有像其他作品那樣受到廣大的觀眾歡迎,最重要的還是人們喜歡最後皆大歡喜的感覺,而阿青最後的遭遇,其實她是非常喜歡范蠡的,但范蠡喜歡的卻是西施,所以阿青最後被甩,成了一個單相思的人。
從感情上來說,一部小說裡面的女主角最後成為了單相思的人,那當然是有點令人難以接受臘旅頃,但小說就是小說,也不可能將所有的小說結局都寫成是皆大歡喜,畢竟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有些事情也是無法兩全其美。
相對於金庸其他的作品來說,尤其是《鹿鼎記》,男主角韋小寶其實武功平平,或者說根本就不會武功,因為韋小寶練得比較好的武功,也就是九難師太傳給他的神行百變,這只不過是一種輕功而已。但韋小寶憑借著他的口才,每一次都可以化險為夷,而且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務,這種故事情節本身就已經夠吸引人的了,最後還可以得到七個老婆,這也是現代人的夢想,所以當然也會非常受到觀眾的歡迎。
其他一些受到普遍歡迎的金庸作品,例如《射鵰英雄傳》,裡面的男女主角郭靖和黃蓉本來就是一見鍾情,但是一開始黃葯師是反對的,到了後來郭靖又要去蒙古做金刀駙馬,最後郭靖和黃蓉還是走到了一起,劇情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已經是非常吸引人的了,而最後他們可以走到一起也符合了人們對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認識,所以這樣的結果也是得到廣大觀眾認可的。
《神鵰俠侶》裡面的男女主角楊過與小龍女,他們的愛情就更加曲折了,其中小龍女還失了貞,而楊過也沒有拋棄她,反而還堅持要娶小龍女為妻,雖然他們都雙雙身中之毒,但最後還是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感情線相對差一點的《連城訣》,男主角狄雲一開始就被別人算計,他的遭遇本來就是個悲劇,作為女主角的水笙也沒有說過要將終身託付給他,只不過是到了結局的時候,狄雲跑回雪谷裡面隱居,而水笙已經在那裡等候多時,雖然金庸先生並沒有直接點明他們最後的關系,但按照這個劇情來看,他們還是走到了一起,所以也算是相對比較圓滿的。
所以總的來說,人們是比較喜歡有一個完滿的結局吧,但是《越女劍》卻是讓女主角孤身一人,所以說這個結局並不是很好,人們也當然不是非常願意接受了,受到的歡迎程度當然也比不上其他的作品。因此,最後阿青被甩就是一個敗筆。
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是被翻拍次數最多的,次數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作家,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卻也並不是每本都受歡迎,也有些作品翻拍次數非常的少,甚至沒被翻成電視劇。
金庸先生的14部代表作品中,《鴛鴦刀》是唯一一本完全沒有被翻拍成電視劇或電影的作品。相對來說《越女劍》作為他14部代表作品之外的一本短篇小說曾被亞洲電視台拍成過20集的電視劇,結果不溫不火,也就只此一版,以後再也沒有翻拍過。
我想之所以《越女劍》沒人現翻拍,原因其實很容易想到。
《越女劍》是一本短篇小說,字數非常少,看書快的人可能半個小時左右就讀完了。如果翻拍成電視劇,首先是改編難度大。因為原著情節相對單一,要完全按原著來拍,可能幾集就完事了,為了最大化收益,勢必將大量填充內容,增加劇情線,增加矛盾沖突,拉大劇集數量,這樣一來無疑於是重新創作一部小說了。相對來說這將陷入一個現代IP改編劇固有的怪圈:原著黨覺得改動太大不尊重原著,不願看。新觀眾沒聽說過這本書,必須要靠新穎的劇情來吸引住新觀眾。那問題就來了,費這么大勁新創作的劇本又何必呢?找一部成熟的作品不更好?
武俠劇不是目前主流方向
在2000年之前是武俠劇的春天,那時候不管是武俠題材的電視劇還是電影,都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如《黃飛鴻系列》,《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等優秀電影,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古天樂版《神鵰俠侶》等優秀電視劇,但此後武俠劇影響力卻日益下滑,只剩下有限的幾個優秀IP還有點市場。
到了現在,帶有魔幻色彩的古裝劇,或者職場劇、軍事題材的電視劇才是現在的主流,武俠類的電視劇已經有好多年都沒有人拍過了。試想在武俠劇盛行的年代《越女劍》都只被拍過一次,現在怎麼可能會有人冒險來翻拍這個相對金庸先生其他作品來說很是冷門的作品?有些金庸迷可能自己都忘記還有《越女劍》這一部作品了。
總之,《越女劍》由於自己存在的如篇幅短小、情節單一、矛盾沖突少等種種不適合改編電視劇的缺陷,以及目前的大形勢,導致了現在無人翻拍的局面。
在我眼裡《越女劍》這部小說是金庸所有小說里可以排在top3的,因為篇幅不長可以很快看完,還有就是雖然內容少,但是傳達的信息一點兒不比《射鵰英雄傳》這種大部頭少,而且比射鵰更神秘,更引人入勝。
為什麼沒人翻拍?我覺得這個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最後一個原因最致命。
眾所周知,《越女劍》是金庸唯一一篇短篇小說,只有一萬多字,連射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傳達的信息量卻是巨大的。
這部小說本來是為清人任渭長的版畫集《三十三劍客圖》做的配文,當時金庸是打算改變給文章插圖的做法,改為給圖片配文字,《越女劍》是這個圖集里的第一篇,本來要寫滿33篇的,但因為多方因素,最後只寫了一部《越女劍》。
以現在的這些編劇功力來說,讓他們改編故事可能沒問題,但是要改編出讓觀眾滿意的就很難了。
一來,越女劍講的並不是劍,而是阿青。 但這個故事背景是吳越爭霸時期,吳王夫差、越王勾踐、西施、范蠡都是家喻戶曉的 歷史 人物,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比阿青有名,改編過程中很容易喧賓奪主變成范蠡和兩個女人的愛情故事。
二來,《射鵰》中出現過越女劍的傳人,因此射鵰迷一定會對阿青這個人物有要求 ,但原著中的阿青在小說後半段才出場,對她的直觀描述很少,就是個天真爛漫又身懷絕技的牧羊女,所以編劇想要塑造好阿青這個角色可參考的資料太少,沒有深厚的編劇功底和對金庸小說的深刻研究,很難創造出讓金庸迷和射鵰迷都滿意的人物形象來。
《越女劍》里有兩個至關重要的點很難被影視化。一個是阿青的武功,另一個是西施的美貌。關於這兩點,咱們來看看原著是怎麼描述的:
首先是阿青的武功 。
1000名甲士和1000名劍士都擋不住阿青,以一人之力單挑2000士兵,別人拿的是刀劍,她的拿的是竹棒,就這樣她還能毫發無損。
試問金庸小說里還有誰能擁有這樣的神功?100個楊過都比不上半個阿青。楊過的黯然銷魂掌還能具象化,可一個人單挑2000全副武裝的士兵要怎麼具象化?
阿青又不是神仙,她不可能用法術,必須是靠自己動手打落兵刃,根本沒法拍啊,怎麼拍都會顯得假。
還有西子捧心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是被阿青的竹棒所發出來的勁氣所傷,這個耶很難通過表演傳達。
最後就是阿青和白猿之間的比試,還有阿青教越兵練劍的場景,都很難具象化。
其次是西施的美貌。
原著中對西施的美貌根本沒有正面描寫,只有阿青的那句「天下竟真有這樣的美女」,
其實這點要比武功好拍,畢竟美貌這個東西見仁見智。找個漂亮的女演員來飾演阿青,再找個更漂亮的來飾演西施,勉強也能湊合。
但關鍵的是,阿青不僅要漂亮還要有氣場,還得天真爛漫。西施不僅得有讓大多數人認可的超高顏值,還得有我見猶憐的柔弱,能夠讓人尤其是女人發自內心的承認她是真的美。
這些條件一出,真的就很難了。眾口難調,選誰都可能被嘲。
其實《射鵰英雄傳》的翻拍沒有幾個口碑好的,但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會有人翻拍?
因為有利可圖啊。
首先,原著夠長,可以參考的資料夠豐富。
其次,影視化的次數多,可參考的資源夠豐富。
最後,原著名氣大,83版《射鵰》名氣更大,怎麼拍都有熱點能蹭。
為什麼《射鵰》翻拍了這么多次,都是拍電視劇而不是電影?
還是因為有利可圖啊。
電視劇怎麼拍都有人看,只要有人看,廣告就可以安排。可電影拍完是要擔票房的,票房太差不僅沒面子,關鍵是要賠錢。
所以《越女劍》為什麼沒人翻拍就很明顯了,因為無利可圖。
這部小說原著中金庸的作品中存在感最低,出版至今也只有亞視在1986年拍過一部20集的電視劇。這部劇由打女李賽鳳、岳華、湯鎮宗、苑瓊丹等主演,顏值、演技都在線,而且李賽鳳是有實打實的武功底子的,打起來動作流暢優美。
但這部劇的網路里連播出後的反響都沒有描述,可見是撲街了。投資商拍電視劇是要賺錢的,既然已經有83版射鵰這種大熱模板在了,誰還會再費精力去翻拍86版的撲街產品呢?因此越沒人拍就越沒名氣,以至於再無後來者了。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無論是投資商、導演,還是編劇,都想要躺贏,根本不願意花心思去搞創作。
《越女劍》是香港亞洲電視(ATV)出品的改編自金庸同名短篇武俠小說的電視劇,於1986年在亞視本港台播出,由王心慰監制,李賽鳳、岳華主演,總集20集,這也是唯一一部沒有被翻牌的金庸電視劇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金庸寫的14部中長篇小說書名頭一個字組成的一副對聯,《越女劍》是唯一短篇不在聯中,是附著在《俠客行》這部長篇小說之後的。雖說是短篇,但小體量有大能量。看似情節簡單,實則內含豐富。不是不拍,而是比較難拍。難哪裡呢?跟我去看。 用金庸先生自己的話說,「我很喜歡讀古典章回小說,也喜歡小說中的插圖。我手邊有一部任渭長畫的版畫集《卅三劍客圖》,共有三十三個劍客的圖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動,偶有空閑,翻閱數頁,很觸發一些想像,常常引起一個念頭,最好能給每一幅圖寫一篇短篇小說。」這就是金庸先生創作《越女劍》的緣起。 《卅三劍客圖》的第一幅插圖就是《趙處女》,說的就是一位來自於趙國的女子如何教導越人劍法的故事,許多書籍都把她說成是越國南林的越女,久而久之,趙女就變成越女。金庸先生認真寫完首篇《越女劍》,本來想繼續寫第二篇《虯髯客》,但可能是因為當時事情太多太忙,寫不下去了,改寫成了敘述文,「改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介紹原來的故事」。所以比較遺憾的是金庸先生沒有完成自己為三十三劍客各寫一個短篇的願望,只留下這一篇,就是《越女劍》,對於金庸迷來說,這個短篇就顯得尤為珍貴了。 《越女劍》確實比較短,按其文字規模只能算成一篇短篇小說。但是寫得非常精彩,為了寫成這篇小說,金庸先生參考了大量的著作,它的主幹是《吳越春秋》中有關越女的記載,除此之外,還參考了《孫子兵法》,《文藝類聚》,《劍俠傳》,《東周列國志》《越絕書》《綠野仙蹤》等古籍,並且擷取這些著作的精華,以非凡的才氣融合為一篇精彩的短篇。 小說中,阿青與白猿激斗,並且把白猿擊傷,白猿在凄厲的長嘯聲中遠偱而去,這個情節取自《吳越春秋》,說趙女經范蠡推薦越王相邀准備北上去見越王勾踐,路上被一位自稱袁公的老翁攔住比試武藝,一試身手老翁即飛上樹變為白猿,別去了。而這個袁公其實就是取白猿的"猿""字。《文藝類聚》,《劍俠傳》,《東周列國志》等古籍讓都採用了這樣的敘述,只不過又多加進去袁公和趙女比竹劍的情節。金庸先生更為傑出,他不僅寫了白猿和越女的激斗,而且加進去了白雲襲擊范蠡,越女為保護范蠡而擊傷了白猿,白猿長嘯而去。這就讓白猿具備了人性,讀者讀到這里不難看出,白猿其實是喜歡越女的,抑或是說白猿不想讓這人類奪走它的玩伴,那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所在。白猿與越女的故事帶有強烈的神秘色彩。 寫到這,我要說,金庸先生喜歡唐人杜光庭所做傳奇《虯髯客傳》,給予極高的評價,充滿了溢美之詞。他認為「《虯髯客傳》一文虎虎有生氣,或者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我一直很喜愛這篇文章,高中一年級那年在浙江麗水碧湖就讀,曾寫過一篇《虯髯客傳的考證和欣賞》,登在學校的壁報上 。「有 歷史 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 歷史 ;有男女青年的戀愛;男的是豪傑,而女的是美人(「乃十八九佳麗人也」);有深夜的化裝逃亡;有權相的追捕;有小客棧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氣相投的一見如故;有尋仇十年而終於食其心肝的虯髯漢子;有神秘而見識高超的道人;有酒樓上的約會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謀大事;有大量財富和慷慨的贈送;有神氣清朗、顧盼煒如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驢子、馬匹、匕首和人頭;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的大戰;有兵法的傳授……所有這一切,在當代的武俠小說中,我們不是常常讀到嗎?這許多事情或實敘或虛寫,所用筆墨卻只不過兩千字。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事,都寫得生動有致。藝術手腕的精煉真是驚人。當代武俠小說用到數十萬字,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從這段文字當中可以看出金庸當時創作《越女劍》受唐人傳奇《虯髯客傳》的影響。武士宮廷比劍,長街痛飲高歌,鐵匠造劍,人猿激斗,吳越大戰於五湖,五千越甲長劍閃爍攻入姑蘇城,越女愛慕大夫,西子捧心…… 看啊,這里不正是有《虯髯客傳》當中十萬甲兵,英雄美女,市井酒肆,馬匹人頭的類似描寫嗎?金庸先生寫《越女劍》的時候用的是現代文字手法,但筆法卻卻帶有強烈的向《虯髯客傳》俯首,向唐人傳奇致敬的色彩。 正如同越是短的文章,越不好寫,越是短劇越不好拍一樣。《越女劍》雖然是短篇,但是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寥寥幾筆就是一個宏大的場景,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雖然比較難拍,但我相信也會拍的,現在的影視劇大都是以女主當家,《越女劍》主角本身就是一個女主。相信將來《越女劍》會與廣大觀眾見面。
越女劍這部金庸先生的短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全篇共19000字。
這部小說並不是沒有人拍過,越女劍早在1986年,香港亞洲電視拍攝了該公司唯一一部金庸電視劇《越女劍》,由李賽鳳、岳華主演。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句話代表了金庸所寫的全部武俠小說,當然這里沒有包括越女劍。上述的十四部武俠小說我們知道都是屬於長篇小說。這些小說中的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等小說被翻拍了不止一遍。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了。這些小說在翻拍之前就擁有著大量的小說迷,受眾基礎非常好。
個人認為《越女劍》只所以很少被人提及並翻拍成影視作品的原因主要如下: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句詩說的是金庸老先生的十四本武俠小說。他還有一本短篇小說《越女劍》沒有寫進這首詩里,帶這一本,金庸一共創作了十五本武俠小說。《越女劍》也確實很短,只有一萬來字,因此也沒有其餘的十四本名氣大,看過的人相對來說要少很多。
關於題主說的《越女劍》沒有拍成影視,這是不對的,香港亞洲電視改編自金庸同名短篇武俠小說的電視劇,於1986年在亞視本港台播出,總共20集。不過播出後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到現在也沒有人在嘗試去翻拍這部金庸武俠小說了。
之所以後面沒人翻拍,我認為無非以下四個原因:
一、篇幅太短,劇情不夠這個原因也是大家公認的,總共才一萬來字的小說,你要拍電視連續劇難度有點大。排短了沒啥意義,排長了,相當重新在寫一部小說,你在掛上金庸的名號自己都不好意思,觀眾也不會認賬。
二、《越女劍》屬於不完整的作品我們知道,金庸之所以寫《越女劍》,他原本是打算根據《三十三劍客圖》創作一個短篇系列的。《越女劍》只是第一篇,後面因為種種原因金庸一直擱置,沒有繼續寫下去,最後也就不了了之。所以盡管這是正宗的金庸武俠作品,但是創作方式是按系列小說來構思的,因此故事的完整性和情節的復雜性都不具備拍一部電視劇,這也是無人去拍的一個原因。
三、 歷史 代入感太強,不好定位這部短篇一共就七章,而關於越女阿青的描寫連兩章都沒有,其餘的不是寫勾踐,就是寫范蠡和西施。這個對所有編劇來說都是很尷尬的事情,因為不管是勾踐卧薪嘗膽也好,還是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也好,都是可以當成主線來拍的。不管你是拍 歷史 劇,還是戲言 歷史 劇都是很有賣點。但你現在加一個虛構的阿青進去,那就只能拍武俠劇了,阿青當主角,這些 歷史 名人當配角,觀眾估計會很矛盾。而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武俠劇就得要會武,你讓勾踐和范蠡、西施都飛來飛去,大打出手,估計所有觀眾都會吐槽,(大家想一想拍一部武俠紅樓夢會有什麼效果就明白了 )這也是無人去翻拍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市場決定一切,人氣不夠金庸的小說也不是每一部都精彩,每一部都有超高人氣。人氣越高的的小說被翻拍的次數也就越多,因此像射鵰三部曲、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這些小說,電影、電視被拍了無數次還是有很多人看,而有很多也就拍了一兩次也就無人問津了。而《越女劍》這本小說無疑是金庸所有作品中人氣最低的,因此對任何投資方來說都沒啥吸引力,總不能拍一部不賺錢的戲出來吧!
我認為以上四點就是《越女劍》至今無人翻拍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市場決定一切,市場明顯不認可,又何必把錢往水裡扔!
首先明確一點,《越女劍》已經影視化了,飾演女主阿青的女演員是李賽鳳!這姑娘很有把江南女子和俠女風范融合在一起,靈氣逼人!
你覺得好看嗎?我覺得阿青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
但是相比於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幾乎五年一次的翻拍率,《越女劍》從來沒被翻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一、這本小說男女主最後不在一起。男主范蠡早就有了官配西施,女主阿青黯然神傷出走。這種劇情不太符合普通大眾的審美要求!
二、演員不太好找。《越女劍》中的阿青是金庸筆下第一高手,劍術登峰造極,一人可以單挑一直軍隊,這個不好表現。范蠡也不好演,一不小心就成渣男了!中國 歷史 上第一美女西施就更不好找了(小說中西施沒有出正臉,但阿青一看到她就自卑了)。這里插一段書中描寫—— 她凝視著西施的容光,阿青臉上的殺氣漸漸消失,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再變成了驚奇、羨慕,變成了崇敬,喃喃的說:「天……天下竟有著……這樣的美女!范蠡,她……她比你說的還……還要美!」纖腰扭處,一聲清嘯,已然破窗而出。
三、小說中有人和動物的感情。教阿青劍術的白猿愛上了阿青,具體表現是白猿很不喜歡范蠡。這個表現出來確實不太好。
四、《越女劍》篇幅比較短,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如果拍電視劇需要加很多戲。這也是個問題!
五、故事情節是吳越爭霸,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的事情!女二西施是個女間諜,她被送給吳王回來後又成了范蠡的最愛。女主阿青本是個無憂無慮不理世事的牧羊女,為了范蠡入世,可最終卻……
其實我倒是挺想看的,阿青這樣的結局跟《白馬嘯西風》里的李文秀有點類似,這倆姑娘我都很喜歡,形象很出彩!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大團圓結局,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嘛!
讓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越女劍的女主阿青!阿青——金庸小說中的武功第一高手,《越女劍》的女主角,卻被第一美女西施敗於無形!她在一次牧羊時巧遇一頭會使竹棒的白猿,並從那次以之後就常與它以竹棒交手,因而悟得高超的劍法。十多歲已達到獨孤求敗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水平。八十名越國劍士沒學到阿青的一招劍法,但他們已親眼見到了神劍的影子。八十個人將一絲一忽勉強捉摸到的劍法影子傳授給了旁人,單是這一絲一忽的神劍影子,越國吳士的劍法便已無敵於天下。
『貳』 在這部電影里,邪神有很多,但最厲害只有作者一人!
(本文由火鍋劇場原創:hottheater)
說到恐怖片這個話題,很多朋友都是屬於又愛又恨的。嘴裡說著不敢看,但身體就相當誠實。
不少人看恐怖片估計都有以下習慣:
裝神弄鬼,可以說是現代恐怖片的常態了,這點就算是經典的《招魂》系列都無法避免。
可以說沒個鬼怪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拍恐怖片了。
不過相對於這一類挖掘人類對靈異事件恐懼感的恐怖片,其實我更喜歡一類探索未知恐懼主題的片子。雖然就氣氛來言,可能恐懼感略微的有些薄弱,但細想之下卻餘味十足,不會看完就忘。
而今天所要說的這部電影便是如此。
一部相當CULT,年代久遠卻思想超前從未超越的恐怖片——
《死靈之書》。
光看海報的風格就知道這是一部相當久遠的電影,其上映時間估計可以追溯到不少朋友剛出生。(換句話說,這部上映於1993年的恐怖片和不少朋友在年齡上差不多都是一般大了。)不過,這部電影對於大部分的朋友來說,它其實是默默無聞的。
雖然它的意義非凡,在某種程度是很多游戲和恐怖片的始祖,但它卻很少真正走到現代觀影者的面前。
這是來自一個眾人「神話」的故事,它是人類對未知恐懼的源頭化身。
如果說當年的《恐怖游輪》以人性深處的絕望恐懼來訴說故事的話。
那麼這部《死靈之書》就是完全建立在人對於未知事物過分索求導致的災難。
未知的力量所帶來的在災難
無論是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上,還是在電影本身所帶來的思考上。
這部電影都是在闡述未知既是恐懼這個理念!
傳說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部魔典,它擁有著決定人類命運的力量,蘊含著宇宙的秘密,超凡的知識,未知的神秘,被記載在上面。一切的古今未來,讓愚昧的人渴望擁著它,聰慧的人為它而瘋狂。它的力量能夠讓死者復甦,讓希望變成絕望,而它被異教徒追逐的奇跡——死靈之書。
霍華德•P•洛夫克拉夫特
這部電影是建立在一位恐怖小說家的敘說中,而這位作家則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呈現虛幻可能性。
為此他不惜從守門者歐姆修士那裡竊取鑰匙,在這個「安全」的地方翻閱這部並不安全的魔典。
這是一個危險的行為,他的行為是被禁止的。
如果被發現他的,他將會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估計到時候恐怕並不是收回給予的特權那麼簡單。
但這一切卻不能妨礙到一位求知者的行動。
洛夫克拉夫特偷進藏書室,從牆壁的暗閣里拿到了那本傳說中的魔典。
但當他翻開魔典時,才發現自己還是太天真了。
他在裡面找到了他所想要的第一個故事——溺死鬼。
這是一個使用了未知力量的故事。
禁忌的力量在填補了內心的空虛後,將會在你喜悅過後顯露絕望,帶著你的一切。
狄拉波家族的後裔在經歷痛苦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並繼承下了自己家族的財產——一棟老房子,他叔叔的遺產。
這是一個有著許多傳說的地方。
而他叔叔的慘劇也讓他回憶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記憶。
——他愛人的死亡。
這種悲痛讓他日也難眠!
他曾經一度認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但現實的冰冷卻告訴他的內心是什麼。
他和他叔叔一樣都是因為自己最愛之人的死去而痛苦!
這讓他在痛苦之餘開始查看叔叔的遺忘。
這個狄拉波後裔在冰冷的爐火前閱覽著這封用痛苦書寫下的遺書。
他的叔叔在信里坦白了自己的一切。
妻兒的意外死亡,讓他的叔叔失去了理智。
甚至背叛了自己多年的信仰,成為了一個無信仰者。
而這種舉動則讓他叔叔獲得了另一種選擇。
那是一種最為邪惡的做法。
在一個與往日一樣痛苦的夜晚里,他叔叔遇到了一個陌生人。
並且獲得了一本書籍——魔典。
而從這部魔典之中,他叔叔找到了一個儀式。
這是一個能夠讓死亡逝世,讓死者重新復甦的魔法。
但這儀式帶來的並不全是希望……
而狄拉波後裔看完這封信後,那種對愛人的思念再一次湧上心頭。
他和他叔叔一樣,希望再一次見到自己心愛的人。
他毫不猶豫的使用了魔法,復甦了自己內心最愧疚的愛人——克拉。
不過與他叔叔不同的是,這個狄拉波後裔並沒有完全沉浸到對愛人的愧疚中。
他人很堅強,在發現愛人的真實面目不過是一些怪物假扮後,
開始反抗起來,並經過一番搏殺後逃之夭夭。
而這或許就是所謂救贖的一部分!
第二個故事,洛夫克拉夫特找到的則是一個貪求永生的故事。
故事開始於,一段少女愛蜜莉和記者之間的對話。
少女愛蜜莉在記者的威脅下,說出了一個聽說上違反科學常識的故事。
邁登醫生是一個企圖永生的人。
他在魔典中找到了讓凡人永遠保持青春和欺騙死神的方法。
他用低溫保持青春,用人的新鮮脊髓來維持自己身體的活力。
而少女愛蜜莉則在醫生對她的呵護下,
逐漸心存愛慕。
並決心成為醫生的助手兼愛人。
但在另一個助手刺激下,
愛蜜莉嚇得離開了醫生的家。
但這一卻卻讓事情變得無法挽回。
而當愛蜜莉再度回到醫生家時,則發現醫生在殺一個自己的熟人。
這一打起來卻讓整個實驗室著起了火。
醫生也因為高溫而變得更加虛弱,最後化為了一副骸骨。
而愛蜜莉本來也要被醫生助手殺死的。
但她卻因為懷有了醫生的孩子而倖免於難。
不過,她也不再是當初那個愛蜜莉了。
為了活下來,她成為了邁登醫生一樣的存在。
雖然能夠永葆青春,但卻懼怕炎熱,需要人的脊髓活命。
與此同時,她還需要為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准備食物。
從當初的天真,到現在冷酷!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輪回,
而第三個故事就有點簡單了,這是一個述說一個名為屠夫怪物的故事。
年輕的女警和她的丈夫兼同事保羅出去辦案,
但沒想卻發生了一場車禍。
她丈夫保羅被人從車子里拖了出去,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當她離開車後,尋找她丈夫時,她卻遇上了一件讓她永遠夢魘的事情。
一對看起來普通的男女,一個聽說上像民間傳說的屠夫故事。
讓她的噩夢開始不斷出現。
在尋找她丈夫的過程中,抓捕屠夫的過程中,
她被這對男女偷襲,
掉到了一處地獄,
所望之處近身被神秘生物吃得還剩下骨頭的人類殘骸。
從保羅軀殼里出來的詭異生物,還有著一絲保羅的意義。
准確的說,是保羅的大腦還在。
這一切都彷彿是一場噩夢,
她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一點尤其是在她昏迷醒來後。
一切似乎變得正常起來了。
那對男女還是個好心人,將她送往了醫院。
但是事情的真相卻是,
她 的噩夢是真實的,她醒來看到的安逸一面則是虛假的。
一切最真實的唯有痛苦。
最後故事的女主在死前完全就是崩潰了!
而在這三個故事講完後,這位洛夫克拉夫特也是牛了一回。
先一刀捅死了腳下水槽里的水怪,
然後表演了一回如何手撕人形邪神。
可以說這應該是史上電影里最牛的作家了。
分分鍾鍾吊打BOSS邪神。
不過,說了這么久的劇情,
其實歸根結底這四點:
1、永遠不要使用自己不曾理解的力量,也不要奢求這股力量能夠帶來美好。強求,只會將你帶進地獄。
2、永遠不要濫用你的好奇心,否則必然有災禍發生。
3、不是自己該擁有的事物,強行留下,到頭來只會加倍償還。
4、永遠不要低於自己的意志,也不要去放棄。
所以說這部電影說一部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的恐怖片。
雖然嚇人程度,比起一些鬼怪類電影,會稍顯不足,但就電影內涵而言,
這部電影卻能夠給人帶來更多的想像,更多的猜疑和敬畏。
而這也是這部電影源頭「克蘇魯」神話所存在的意義。
永遠不要胡亂的揣摩任何一次未知,否則你所獲得將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恐懼!
微信ID:hottheater
無論你愛看電影還是想看電影
我們每天都會推送有意思的電影,電視劇,動漫
快來加入我們!
火鍋劇場等著你!
『叄』 這些小說,中國怎麼不拍成電影
作為一個爺們兒,喜歡看的自然是具有史詩氣魄的大部頭小說,像瓊瑤、亦舒就從來沒對她們產生過興趣。
因為喜歡看電影的緣故,所以總是希望好的小說能夠拍成電影,這樣書中的人物都活生生的站在你的升皮面前,你的想像,也就成為了現實。名著改變成電影的作品,經常都是毀譽參半,原因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名著都有自己的理解,改編成電影之後,對於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如果和演員有較大的偏差,那麼就會對這部電影作品很不滿意。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實在是太多了,今天就不說這些作品。這幾年我看了一些優秀的長篇小說,覺得這些小說如果改編成電影,應該大有看頭。
作家王旭峰
我看電影喜歡看三部曲,看小說也是,近年我看的小說三部曲有印象的是——劉斯奮著「白門柳」三部曲《夕陽芳草》、《秋霞危城》、《雞鳴風雨》,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買血記》、《活著》,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這三套作品風格都不一樣,內容也是大相徑庭,共同的都是寫了三部吧。「白門斗笑仔柳」系列,講述的是明王朝覆滅前後,文人組織「復社」和「閹黨」及其餘孽阮大鋮、馬士英之間的激烈斗空汪爭。全書視野廣闊,描寫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涉及的人物有上百人之多。始終貫穿全書的主要人物有:錢謙意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還有黃宗羲。這些人物見證了明朝和南明王朝的滅亡,他們痛恨滿清入侵的同時,也對於明王朝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痛心疾首。這不小說中描寫的女性角色很多,主要女性角色多數都為風塵女子,柳如是和董小宛皆為一代名妓,她們倆和錢謙意與冒襄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來文人所關注的話題。這部歷史小說對於了解明朝末年江南的社會生活有很大參考價值,是一部宏偉的歷史畫卷。書中描寫了激烈的「黨爭」和凄美的愛情故事,也有宏大的戰爭場面,這些都增加了全書的可看性。這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書,書中的一切元素都適合拍成電影,這樣的電影,如果拍好了,那一定是賣座鼎盛。中國人本來就擅長拍攝古裝片,並且這樣的題材,近十年都沒有出現過,就算是喜歡明朝歷史的胡金銓大師,也只是拍攝明朝特務機關追殺忠臣後代的故事,對於這樣的歷史大戲,他可是從來都沒碰過,估計全世界人民也沒幾個了解明朝末年和南明王朝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這樣的題材拍出來,拍好了肯定火啊!
余華的這三部小說,我曾經在他的一本隨筆集里看到過他對於這三部小說的解釋,他說這三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寫的是童年,《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年,《活著》是老年,這三部小說他寫的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三本小說我覺得最好看的是《許三觀買血記》,不過我最欣賞的是《在細雨中呼喊》。《活著》有些太悲慘了,看著心痛。余華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作者,我的中現文史老師曾經說過他心目中的八個中國現當代的文學大師,其中就有餘華。《活著》已經拍成電影了,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了。《許三觀賣血記》可能是這三部小說中如果拍成電影,是最好看的一部。這部小說寫得太精彩了!把一個現代阿Q式的人物帶入讀者的視野,這個人物喜歡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能夠憑借努力來擺脫困境。這個人物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經典角色,非常真實,有血有肉。他的生活和所遭遇的一切,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可能或多或少的都經歷過,他對於事物和生活的看法,也是那個年代人的普遍思想,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生活的戲劇性可比福貴要精彩得多了,關鍵就在於他的性格,這個人有種與生俱來的不服輸的意志,他為了救兒子不顧生命的四處賣血,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執著精神。他在全書末尾說的那句話,也表現出這個人物的粗俗和幽默,是一個很可愛的人物。這套小說中,最應該拍成電影的,就是這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有些詩化的感覺,小說不像《許三觀賣血記》那樣採用直敘,或是《活著》那樣倒敘。這部小說是插敘的方式,有倒敘,也有直敘。小說採集了主人公回憶的各個片斷,一會兒是17歲,一會又是5歲,順序錯亂,但是條理清晰,讀者看著也不會混亂。小說倒很有電影蒙太奇的味道,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過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過去和現在以及將來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經歷,難得的是余華能把這些經歷寫得這么好看,小說得的結構安排的這么巧妙,他成為中國文學的代表人物只是時間的問題。
「茶人三部曲」描寫的是兩個家族的歷史,時間有100多年,從清末一直到當代,是一部時間跨度很長的書,第一部《南方有嘉木》描寫的時間是從清末到大革命結束,第二部《不夜之侯》時間是抗戰八年,第三部《築草為城》主要就是描寫66年-76年的十年裡,這兩個家族的後人的種種遭遇。《南方有嘉木》曾經拍成電視劇,但是沒引起什麼轟動,估計改編得不成功。說實話,這三部曲也不適合拍成電影,因為三部曲得容量太大了,都想不出中國有哪個導演能有這種功力,能把這三部去拍成電影,還能拍好。拍成電視劇還不錯。只是我太喜歡這套小說了,這套小說描寫的是茶人世家,字里行間也透著一股茶葉的清香,每個人物都有一種不凡的魅力,即便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也能讓你又愛又很。小說作者還是個女性,文學功力這么深厚,真讓我肅然起敬。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先看到這套小說的電視劇版本。
中國優秀的長篇小說非常多,多到想拍電影都拍不完的地步,就著樣,中國的電影題材還是無甚新意,真希望這種局面能夠早點打破。
『肆』 觀電影「自由作家」有感
暑期在家網上觀看了美國電影《自由作家》,電影感人,讓我幾次落淚。影片的主角青年教師艾琳在電視上看到洛城暴動不斷,她想拯救那些青少年,所以選擇了在威爾森學校擔任高中種族融合實驗班203班的英文老師。從她做教師的初衷,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勇於擔當的人。學生們來自社會里的不同種族亞裔、黑人和拉丁裔人的各類底層階級,分幫結派互相鬥毆,除了一個白人孩子外。她的第一節課,上課不到五分鍾孩子們就打了起來,有一個孩子口袋裡竟然還別著一把手槍,她無所適從,只能向他人求助。別人在拉架的時候,她獃獃地站著,震驚的一句話說不出來。然而第二天她仍是滿臉笑容地上課,可就在這一天她的學生艾瑪和同夥為了搶佔地盤,在學校校園里跟另一幫人火拚。她的父親認為她在浪費時間教不想讀書的學生。但是她沒有退卻,她昌粗開始改變傳統的上課方式,不再照本宣科。她播放年輕人喜歡的吐派克歌曲,讓他們聽著音樂根據歌詞體會這首歌的韻味,孩子們停止吵鬧,不過新鮮了不到兩分鍾,又有兩個同學爭吵起來。古灶歷威老師靈機一動,讓全班同學按照她的指令統一換位置。她想通過改變學生原有的地盤,來改變班級混亂的狀況,但是課上吵鬧、互相敵視的情況還是沒有明顯好轉。即便這樣她仍然沒有放棄,那是因為她對學生無條件的愛。有了這份無條件的愛,即使古威老師的教育理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她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想方設法讓仇恨遠離孩子們的心,消解他們之間的敵意。
一次上課中,帝多畫了一張傑莫的漫畫在同學間傳看。艾琳拿過了那張畫,臉色一變,很嚴肅地讓學生們合上課本,問孩子們是否知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班上唯一的白人孩子知道,其他同學對此一無所知。這時孩子們表達了他們対艾琳的強烈不滿,因為她是白人,她根本不了解他們真實的生活。馬克斯說希望自己能活到十八歲,因為隨時可能在街上或路上被暴打、被劫殺。很多孩子親眼看到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朋友被棒打致死或被槍殺而死。他們第一次向老師吐露他們的心中的怨恨和對白人的仇視。艾琳非常震驚,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她的學生每天都生活在幫派仇殺、種族歧視、生死一線的世界裡,跟她生活的世界完全是兩個世界。她意識到孩子們的心就像一顆玻璃心,隨時破碎;他們的人生觀是灰暗的,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他們的世界觀是狹隘的扭曲的。
於是艾琳到學校圖書館里為孩子們借閱書籍,然而遭到學校教務主任的斷然拒絕,原因是孩子們成績太差,根本看不懂,還說他們拿到書不是弄丟、損壞,就是在上面塗鴉。為此艾琳自己出錢為班上每位同學買了一本有關幫派故事的小說《杜蘭戈街頭》。盡管受到同事們的嘲笑和排擠,艾琳還是堅持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她要盡她所能去改變這種現狀。看到校園的幫派林立,下課後各佔一處地盤。智慧的艾琳在上課時跟學生玩起了劃界限游戲,在教室的中間用紅色膠袋拉了一條分界線,她提問題,回答是的學生,就走上前站在分界線旁,當她問道,「誰有朋友因為幫派暴力喪命?」。班上絕大多數學生站在了分界線的兩邊。當問到,「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請留下。」幾乎一半的學生留下來。艾琳眼睛潮濕,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算是說給自己聽都很重要,我要你們每天寫日記,想些什麼就寫什麼,現在,過去或是未來的事,你可以寫日記,也可以寫詩寫歌,好事或壞事什麼都行,隨身帶只筆,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要我看的話就放在教室的儲物櫃里,上課的時候櫃子打開,要我看的同學就把自己的日記放進去,下課後我會把置物櫃上鎖。」 她自己出錢為孩子買了日記簿。
學校召開家長會,203班沒有一位家長到場,艾琳很失落,然而當她打開儲物櫃的時候,她吃驚地看到四摞日記簿擺放的整整齊齊,她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讀著孩子們的日記,她內心沉重,這些14、15歲的孩子,這耐辯鎮些來自社會里不同種族的各類底層階級的孩子,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存活問題,他們的心被仇恨填滿。艾琳努力用事實說服校長上級單位學委會同意,她周末自費開展校外教學活動,採取賞識制度,讓學習成績有提成的孩子走出他們從未離開的出生地,拓展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思考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為了給孩子們買《安妮日記》,為了有錢能做她想為孩子們做的事,她在丈夫不滿的情況下堅持周六周日去百貨公司內衣部賣胸罩,同時在酒店做接待員。
高一下學期她帶學生去了西蒙威森索中心的大屠殺紀念館,通過音像資料了解猶太人尤其孩子在大屠殺中的悲慘遭遇,走出紀念館的時候孩子們第一次抬頭望天,感受陽光照在身上的感覺,感到活著的希望,冷酷的目光中第一次露出一絲柔軟。艾琳老師特意在飯店安排了晚宴,邀請大屠殺中生還者與孩子們見面對話,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艾琳老師為他們做了那麼多。這次大屠殺的參觀是這群孩子教育的關鍵切入口。孩子們自己感覺到應該改變,也願意改變了,這時他們的改變真正地開始了,他們半夜把藏匿的槍悄悄地推出子彈扔到了下水道里;晚上在家主動地拿出日記簿一筆一句地寫下了自己的成長記錄。
高二上學期,開學的第一天,艾琳老師用鮮花布置了教室,教室後面的黑板上書寫了「Cheer for Change」」「為改變乾杯」,為每位同學准備了一個禮品袋,裡面有本學期要讀的四本書,孩子們很高心,不再是抗拒和嗤之以鼻。不過在拿上禮品袋之前,艾琳老師讓每位同學端起一杯蘋果西打,互相舉杯慶祝,為改變乾杯。艾琳說,「從這一刻開始,每一個說你們辦不到的聲音都被消音了,每一個認為無法改變的原因都消失不見了,就在這一刻之前的你們也隨著消失,這是全新的你們。」孩子們感動地主動上前表達自己的心情,主動朗讀自己的日記,感謝艾琳老師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尤其是讀到,「談到去年的英文課和課外教學活動,我的心情逐漸好轉,我拿到課表第一節就是艾琳老師,當我走進教室就覺得,生活的一切問題都不再重要,我回到家了。」很多孩子都落淚了,尤其是那些曾經打打殺殺的孩子,同學一年彼此不知道姓名,但是大家走過來擁抱在一起。資優班的一名學生要求轉到203班了。現在公交車上、教學樓的走廊里、樓梯口、操場上,到處都可以看到203班的孩子拿著一本書在閱讀。
班級在共讀《安妮日記》,艾瑪為安妮的死不平,而馬克斯卻說她沒有死,因為她把她的故事寫下來了。馬克斯還去閱讀了有關此書作者米普吉斯所有書籍,他給了艾琳老師一個靈感。她不讓孩子們寫讀後感,而是讓他們給米普吉斯寫信,也就是為安妮一家提供庇護的好心人,寫信告訴她他們看了《安妮日記》的感受和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孩子們提議把信寄給米普吉斯,請她來作演講。米普吉斯生活在歐洲,年齡大了,如果能來,一定得花不少錢。孩子們為此舉辦了 「長堤餐廳協助高中募捐活動」,為改變品嘗美食、「高中學生募捐演唱會」為改變募捐。收到孩子們的信,遠在歐洲的米普吉斯接受邀請來到203班與孩子們見面。在老人講到安娜被士兵從她家閣樓上搜出,她掙扎著想去救安娜時,士兵拿槍抵住她的頭,馬克斯舉手說 ,「我從來沒有一個英雄,但是您是我的英雄!」老人平靜地說,「我不是英雄,我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那麼做是對的,就這么簡單。我們都是普通人,不過就算是一個普通的秘書、家庭主婦或是青少年,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起微弱的光。你們的老師也告訴了我你們的經歷,你們才是英雄,你們每天都在當英雄。你們的面孔永遠刻在了我的心裡。」在場的孩子們動容。是的,他們自己就是英雄,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中,他們不但自己生存下來還要保護家人,是多麼得不易呀!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老師的魅力同時看到了閱讀的力量。他們的轉變,應了台灣作家林語堂的話,『閱讀會讓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博學問;廣見識,養性靈;』。
艾瑪的男友帕克深夜在便利店裡誤殺了她的同學辛迪恩戈的朋友葛蘭特萊斯,現場只有她看到帕克開槍,在法庭上為了踐行父親從小對她的教育,「不可以背叛自己人」,她指認挑釁的朋友葛蘭特萊斯為兇手。艾瑪進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終於在法庭在說出了真相。雖然她知道說出真相意味著背叛她的自己人,要遭到追殺和暴打,可能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她還是站在了正義法律的一邊。馬克斯自從加入了幫派就被母親趕出了家門,現在他認識到要想改變靠他自己打殺是辦不到的,他需要媽媽,於是靜靜地站在家門口,主動跟母親道歉等待母親的原諒,最終母子和解。辛迪恩戈因為艾瑪說出了真相與她言和,主動送給艾瑪她喜歡的化妝盒。
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徹底改變了,他們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他們在討論中,在辯論中變得越來越自信,同學間互相友愛,
艾琳她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所在,她流著淚說「我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我很高興。當我幫助他們了解了他們自己的生活,我也知道我該怎麼過,有多少人能得到這樣的領悟呢?」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謝雲老師在《閱讀照亮教育》一書中說到:教師和學生是「互相陪伴,彼此成全」。所以當丈夫讓她在學生與他之間做選擇的時候,盡管她非常愛她的丈夫,非常地不舍,她還是選擇了學生,因為她品嘗到了忙碌的成果;體驗到了忙碌的意義;體驗到了忙碌的價值,這些更堅定了她從事教育工作的這份使命感。
高二下學期結束前,艾琳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日記集結成書,就像《安妮日記》一樣。她告訴孩子們,他們不只是高中生,而是寫出自己心聲和故事的作家,就算沒有人看,這本書也會留下他們自己存在的記錄。這又讓我再次想起謝雲老師在《閱讀照亮教育》一書中的一句話,「寫作是更好地記錄自己,表達自己,成全自己。」她為孩子們的日記簿取名為「自由作家的街頭日記」。孩子們認為203教室是他們放鬆的地方,每個同學都是朋友,大家互相了解,他們只有在這里才能做自己,203教室是他們唯一的避風港。為了這些孩子們,她在學委會、在教育局與校長、教導主任據此力爭,她說,「這些學生和這個班級已經成為一家人,他們彼此的家人。203班已經成為他們的家,他們對我的信任已經凝聚成一股力量。」教育局領導肯定了班級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取得進步,肯定了孩子們的「街頭日記」,最終她為自己也為孩子們贏得了應有的權利——繼續任教他們高三、高四的英文課,影片的結尾是孩子們聽到這個好消息,互相擁抱,喜極而泣的場面。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竭盡全力去爭取,是我們每個教師都需要的勇氣。
反觀自己的教書育人,我過多地注重了知識的傳授或是學生習得知識的技能,而忽略了教育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復雜的心的教育。謝雲老師說;「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互相陪伴 彼此成就。教師工作的最大意義和價值,也許並不在他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或讓學生習得的能力,而在於他曾經以自己的熱情、智慧、尊重和寬容,陪伴學生所走過的歲月,所經歷的旅程,所獲得的感受和體驗。」電影中的艾琳老師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先打開學生的心門,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首先反省的是自己,為了改變,她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拋棄了傳統的課本,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即使校方不認同,她也沒有輕易地放棄,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找教導主任、找校長不行,就直接找董事會,有憑有據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盡管有挫折、有沮喪、有非議、有排擠更甚者有丟掉飯碗的危險,她還是堅持、堅持、再堅持!最終她贏得了學生們的認可和尊重,也贏得了自己的尊嚴!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伍』 作家轉型導演,落落的兩部電影評分都沒有過六分,哪些作家成功轉型導演了
作家轉型當導演在如今並不少見,尤其是近幾年爭議不斷的郭敬明。而最近也有網友指出人氣作家落落此前執導的多部作品在正基信豆瓣上的評分均未超過六分,對於作家轉型導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在中國影視界是否真的有成功轉型為導演的作家存在嗎?如果單從票房,好評上看,其實是有的。
乘風破浪,低調有才的韓寒縱觀近幾年韓寒的電影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還是《飛鋒伏馳人生》在豆瓣的評分均超過了6分以上,作品之中無不透漏出了韓式小幽默和人生感悟,有文藝青年的滄桑和傷感,有親情的沉重和滋養,有友情的堅定和支撐,有愛情的追尋和守護等等,電影無不充斥著對自由的嚮往,對孤獨的體味,對放縱的追求和對故鄉的思念,吸引了一種書粉和文青的喜愛。很多人 常常拿韓寒和郭敬明相比,但我個人覺得韓寒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影作品,所講述的元素更多,內容也更飽滿,引起的思考也更多。
『陸』 這些看似不出名的作家,居然也能這么厲害。
現在的網路作家太神奇,一年可以創造一個億,文學也能談GDP?別忘了還有一些經典作家,雖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作品卻十分驚艷,你知道都有誰嗎?
劉以鬯
中國長篇意識流小說第一人
說起劉以鬯你也許不曉得,但是你一定知道墨鏡王-王家衛,王家衛可是很喜歡讀劉老爺子的作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四十多歲的劉以鬯寫下了一本書,這本書叫《酒徒》, 這本書很厲害,被稱為是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 , 被人認為是香港小說的一個里程碑 , 香港文學的扛鼎之作, 香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評價幾近登頂。
但是卻鮮有人知《酒徒》正是王家衛電影《2046》的故事來源。在他八十多歲的時候,他的小說《對倒》又被王家衛改編成了電影《花樣年華》,在這部電影的片尾字幕,王家衛還專門對劉以鬯表示了感謝。電影中有兩句是直接引用小說,在小說中是已步入人生晚年的淳於白在回想起初戀的時候一段描寫:
以前看王家衛的電影總覺得有點意識流,後來才明白原來都是來源於劉以鬯。 看劉以鬯的書,你會不自覺的從作者的角度去經歷故事,聽作者娓娓道來,非常有趣,也會在作者行雲流水的文字里漸漸沉迷。
白先勇
樹猶如此,公子世無雙
說實話白先勇作為一個作家,他的知名度還不如他老爸白崇禧高。
他老爸白崇禧十八歲的時候投筆從戎,從武昌起義的學生敢死隊做起,從抗日侍巧戰爭到國共內戰,軍事領導能力卓越,被稱為「小諸葛」,也是國共共同尊敬的「抗日英豪」,被日本人稱作「中國戰神」。但是他的兒子白先勇卻不同,一生摯愛文學,與父親的道路截然相反。
說起白先勇先生的文學成就,可以這么說, 如果你談論起中國的當代文學,你沒辦法繞禪敏過去,不信你去豆瓣搜一搜,他的書找不出評分在8分以下的。
他最著名的莫過於《台北人》,這本書在香港《亞洲周刊》評選出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排名第七位,是在世作家中的最高位,而前六位分別是魯迅《吶喊》、沈從文《邊城》、老舍《駱駝祥子》、張愛玲《傳奇》、錢鍾書《圍城》和茅盾《賀談枝子夜》。
連三毛都說自己是看白先勇小說長大的,知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說,「五四以來,在藝術成就上可和白先勇後期小說相比或超越他的成就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也不過五六人。」
不過更特殊的是白先勇的同性戀身份,雖然他出身豪門,但是一生都在戰火中顛沛流離,雖然他父親是一代名將,但他卻是一個勇敢的同性戀。 1976年,他寫了有同志戀情題材的小說《孽子》,這也是華文文學同性戀書寫的開山之作。
尤其是他的那篇紀念他同性戀人王國祥「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樹猶如此》,自他們喬遷新居寫起,講他們如何布置庭院,如何一起飲酒煮蟹,如何植下三棵義大利柏樹,柏樹又如何生長與凋零,國祥的病情又是如何一步步加重,直至身故,讀罷讓人唏噓不已。
讀白老先生的書,你彷彿能看見一個溫情干凈的老者,穿著長袍,提著軟綿綿的黃酒,在陰雨天的亭子里,跟你講百態人生。
李碧華
愛你,就要口一口吃掉你
對很多讀者來說,熟悉李碧華是從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開始的。
但實際上李碧華的小說除了《霸王別姬》之外還有很多都改編成影視作品,如《胭脂扣》、《青蛇》等,這些小說有比愛情更豐富的內涵,在歷史、社會、美學、哲學上給人的思考,可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說所能比擬。
在她的筆下,女性的形象叛逆而美麗,如《霸王別姬》中的菊仙,《胭脂扣》中美麗又幽怨的女鬼,再比如《青蛇》中冒生死、違天命只為一場杏花春雨的白蛇。
而男性的形象一般都是自私、卑劣、 醜陋。如《潘金蓮之前世今生》中虛偽殘忍的武松,《誘僧》中反復無常的石彥生,《霸王別姬》中「霸王意氣盡」的段小樓,還有《胭脂扣》中背信失約的十二少。
縱觀她的小說題材,大多都選自人們熟悉的歷史典故,傳奇故事,如《青蛇》取自《白蛇傳》,《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則截取《水滸傳》中關於潘金蓮的故事,《川島芳子》描寫一個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神秘女間諜的一生。
她作為一個流行作家,與銀屏巨星相比,並不為大眾所熟知。她的志怪和通俗小說,紮根在香港市民社會的土壤里,愛恨交織,充滿豐富的戲劇性。 香港市民們喜歡她的故事,因為奇情、詭譎、刺激,甚至帶有強烈的情色元素。
李碧華人也灑脫,她曾說過,人生在世,快樂二字。她不做奴才文章,也不以作家頭銜奔碌,只從心而寫,不刪不改,但圖快活。
這種灑脫浸透在她的小說里故事裡,在天馬行空的想像中,她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抽絲剝繭, 她的書不能讀,一讀就細細的侵入你的五臟六腑,讓人慾罷不能。
畢飛宇
中國最會描寫女性心理的男作家
畢宇飛,一個被稱為「中國最會描寫女性心理的男作家」,但是知道他的大多都是從《推拿》開始,而了解《推拿》的不過是因為這部作品被婁燁拍成了電影並獲得了金熊獎。
實際上,《推拿》是國內少有的以盲人群體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讓人印象深刻的並不僅僅是畢飛宇以盲人的視角寫社會浮沉,人生百態,而是他用盲人思維寫盲人,沒有高調的謳歌,贊美,只有細膩的情感。
《推拿》中的盲人們所遭受的疼痛 , 來自於光明世界裡的人們 , 與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親緣關系的人群 。
譬如 , 王大夫的弟弟 , 既嫌哥哥出現在婚禮上給自己丟臉 , 又把自己闖禍後的難題硬生生地塞給哥哥;泰來的父母覺得兩個瞎子結婚不體面 , 因而不願給兒子操辦婚禮 ,怕被人笑話 ;小孔在深圳做推拿時被 「前台 」反復欺凌;高唯和金大姐挑起的 「羊肉之爭 」,讓兩個曾好得掏心窩子的盲人老闆之間的關系迅速出現裂縫 ;向天縱為了和情敵競賽而讓十六歲的沙復明遭遇了兩個多小時的 「小愛情 」, 殘酷至極 ......
但是畢飛宇最好的作品絕對不僅如此,他的很多作品都值得一看 , 比如《玉米》裡面講一個農村女孩由淳樸到毀滅,對於人情冷暖的刻畫。《青衣》里寫一個女戲子台前幕後的一生,其中有幾個對戲台上女子姿態大段大段的描寫也非常的美。
正如在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上,學者陸建德他對畢飛宇的評價: 「讀到這樣的文字生出一種欣慰感。其實,任何文學獎的垂青都不是很重要的,對自己的這種警覺才更可貴,因為它是一種道德的價值。我沒有讀過畢飛宇的作品,就對記憶的認識而言,他比穆勒更成熟,也更誠實。」
畢竟,偉大的作家不會被後世遺憾,隨時間而愈發沉澱發光,留待後人說。
『柒』 請問,日本知名作家有那些
日本知名作家有:
1、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捌』 如果可以,你想邀請哪位作家看哪部電影
我想邀請瓊瑤看《窗外》,我們大概都不陌生,從她那一部部盪氣回腸,千回百轉的小說中,認識了瓊瑤。看過瓊瑤小說的人都說,瓊瑤怎麼那麼會編故事。那是因為好胡圓你不了解真實做磨的瓊瑤,實際上她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部小說都離奇曲折,痴情動人。
本劇瓊瑤1963年創作的同名處女作小說改編,小說基本上是反映她本人中學時代戀愛經歷的自傳。貼合實際大眾生活。
『玖』 寫作者該如何看待創作中的「三觀不正」
這個話題是由朋友提到的劉若英的電影《後來的我們》所引發的。我說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因為聽說三觀不正,不感興趣。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三觀不正」這個詞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對於寫作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試著說說自己的看法:一、三觀與「三觀不正」是什麼?二、每個人三觀的形成與發展。三、寫作中的三觀有標准嗎?
「三觀」,我們都知道,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里又包括了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指人對世界的總和、根本的看法;人生觀是指人對生存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價值觀則是指對體現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和看法。
我網路了一下,「三觀不正」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可見這個詞是客觀存在的。它指的是在社會中帶來的腐敗現象嚴重。
「三觀」的出現比我們的出生要早一百多年,可以說在這種穩固的大環境下,我們從小被接受「原則教育」、「主義教育」,我們一路受著一種叫做「正確的路」的教育,慢慢長大,思維非常習慣於「正」的一方。
我們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與外部客觀世界相互作用,不斷產生與增加對於外部客體的認識。再以這些積累起來的認知為基礎,通過對自己這些不斷沉澱積累的認知,系統地分析、歸納,形成自己的三觀,這是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家庭、學校、教育、環境,甚至時代背景等等;一方面是內心世界的獨一無二的感知能力。就像一株植物,需要陽光、土壤、水分等等,也還需要自己的努力成長,最終開花結果。
但是,世界是變化的,人的三觀也會有所調整甚至大的改變。我覺得要用一種觀察的、品味的態度,來看待三觀變化的過程,不管人與人三觀如何不同,都應該包容,而不是急於否定。
說回電影,《後來的我們》中,女主主動接觸已經結婚多年的戀人,僅憑這一點,很多人便說它「三觀不正」,我想除了這一點,應該還有些其他評價作為補充,才是一個客觀的態度。不然,一頂「三觀不正」的帽子,是對很多人用心創作的人的不公,這也是我沉下心來想到的。
朋友給我發了一篇文章,講的是在文學作品或者電影當中,很多經典都是有關婚外戀的題材,這種現象是普遍的,它可以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作者憑空創作的,但它反應了真實的生活,它的價值就是真實,發人深省的,這大概就是朋友的意思。我理解這種真實的價值,大師在寫作的過程中,將自身的觀點,通過一個特定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是非曲直由人評說,我們習慣於將這樣的真實歸為人性。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不論你是覺得小三就是可恥的,出軌就是渣男,不能有好下場;或者你是站在支持文學創作中可以寫婚輪物陵外戀的,我覺得都應該把這樣的觀點放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中,讓它有前因、有後果。
先說為螞歷什麼那麼多經典作品當中都有婚外戀、畸形戀、亂倫戀等等,不是因為這種題材受讀者歡迎,也不是因為寫這種題材的太多,畢竟幾百年來,經典是有限的,而關於這些特殊類別情感的經典,還沒有多到可以改變人類世界觀的地步。
如果我們能就一個故事來討論,而不是單獨就「小三到底該不該有好下場」這樣的問題來表明觀點,事情就會清晰得多。
舉幾個例子。
《包法利夫人》講得是一個想死又巴不得能住在巴黎的女人的故事。受過教育的農家女孩愛瑪嫁給鄉醫包法利,卻嚮往更奢華浪漫的生活,在歷經兩次出軌,面對累累負債後不得善終。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出軌的故事,寫了當婚姻並不能臘戚滿足對愛情的期待,當新奇的魅力褪去,情愛裸露出永恆單調時的那些遭遇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說是福樓拜藉此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初期腐朽墮落的社會生活,和小市民的鄙俗與猥瑣。
再看《廊橋遺夢》,講述了一對兄妹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翻檢出了一段塵封往事。中年女性弗朗西絲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為拍攝廊橋而來,與居於此地的女主相遇、相識和相戀。面對遲來的愛情與家庭責任,女主選擇了後者,而男主則選擇了成全。四天的完美之戀換來了半生的彼此懷念。這樣的故事,難道不令人深思嗎?
最後說一下《失樂園》,這是渡邊淳一情愛小說代表作,超級暢銷書。是一部夢幻與現實、靈與肉、歡悅與痛楚相互交織的,震撼心靈的傑作。講述的也是一場悲劇性的婚外戀。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當代日本人的種種心態。
也許對「三觀很正」的人來說,會承認藝術創作可以讓人反思,但那是藝術家、作家的責任,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或許有更多激憤的人會說:「這樣的創作有什麼意義?有必要存在嗎?寫點正能量不行嗎?」(我可能說得太客氣了)
首先說明,我的態度是中立的,因為一旦有立場,就會傾向於某一方。
就寫作者在創作中,將人物的三觀設定得「正」與「不正」,我覺得是要根據正在創作的故事本身而言。剛才已經說了,在一些作品中, 婚外戀只是整體故事的一部分,不是作者推崇的理念。
至於批判文學作品中不該出現「小三、出軌」等等這些「三觀不正」因素的人,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因為我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站隊問題,當問題一出現,我第一感覺是否定「三觀不正」。這是種微妙的心態,相信人多人都如此,出於習慣的慣性,來對待我們印象中的某一類現象,不管前因後果,也不論特殊環境,比如它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意義。
但仔細地想想,我覺得任何一種立場都是片面的。誰都不應該在注重克服一種主要的絕對化和片面性時,造成一定程度上出現另一種極端,另一種片面性,它會反復糾纏我們。我想作為一個寫作者,正確的態度,還是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不否定與不肯定的態度,不是只會批判、否定,與爭論,或者只會講寬容、退讓,與和合,哪怕它是看似縹緲,卻又如影隨形的「三觀」。作為觀眾、讀者,我們身處現實世界,用現實世界裡自己的三觀來看待虛構故事中的人物就好,別太計較,那都是別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