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交換溫柔劇情有什麼值得回味的地方
《交換溫柔》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浪漫愛情商業片,劇情值得回味的地方是男女主之間的感情戲。
可是,假期欲令恆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當他面對瓊時竟毫無性慾,兩人的關系因此較度假前更為惡劣。恆跟好朋友兼上司傾訴,建議他跟太太一同參加「換7」活動,並需遵守游戲的規則。
另外一個是,必須有人去引導他們走向俱樂部的生活,而這就必須給他們灌輸這種「交易」是如何如何合理的思想來弱化道德對他們的控制,而真的一旦走進俱樂部,至於這一生活適應否,則取決於自己,取決於心靈中的康德所說的最有震撼力的道德法則。哲學意義上的內外因兼有,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存,事情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內因——這些都在影片中活生生的體現。
B.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哭聲》
評價韓國電影《哭聲》:
我要首次評論一部我沒有看明白的電影,但或許正是因為沒有看明白,所以才有評論的必要。我沒有看明白,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這部電影的本身。這部片子本身就沒有敘述完整,而且公映版比最終版少了三十分鍾的內容,所以你想明白也明白不了。
第二,受制於翻譯的字幕和完整性。其實一部完整的翻譯版本應該包括畫面中的關鍵字元和提示,可是這部片的翻譯版只有人物對話而且還不夠精準,給我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第三,受制於觀影的心情和態度,這部片子看了叫人很不舒服,我實在不想倒過來、倒過去把這個故事再看幾遍,一遍,就已經足夠了,那種心情,大約和去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是一樣的,沒人願意在煉獄過多停留。
《哭聲》的導演是羅宏鎮,他總共有三部代表作,我都有看過,其中《黃海》是我比較喜歡的類型,但這種絕境中的壓抑和崩潰確實不是叫人能有愉悅的觀影體驗的,所以我並不推薦你們去看,尤其是女同志。
這種憎惡的感覺和之前看過的《老師的恩惠》一樣叫人討厭。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認,韓國人在倫理和生命以及恐怖本身的探索和營造上確實超出我們很多,從純技術的層面講,確實有許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所以,在有強大的心理預設的前提下不妨一看,但萬萬不要當真,有什麼副作用?你看看韓國的高自殺率你就明白了。《哭聲》這部電影在藝術構思時顯然借鑒了黑澤明的《羅生門》,通過不同的視角來闡釋同一件事。
但是真相卻無法揭開。因為誰都有自己的真誠,誰也都有自己的虛偽,人性的復雜導致了敘述的多元,而真相恐怕只有上帝知道。在這部影片中,這種多元和矛盾糾結在一個核心問題上:到底誰才是製造村民接連被殺案件的元兇。
C. 空即是色的影評
遲到的青春,男性的閹割
作為儒教國家的韓國,尊崇男尊女卑的傳統倫理秩序。然而今日韓國正在反思此種道德傳統,這在影片中得到明顯體現,只不過方式採用了黑色幽默大加搞笑的方式,例如「精液加韓式炭燒酒」、「精液煎蛋三明治」、「教練與充氣娃娃」、「手淫竊賊」、「多次重創的陽具」等內容元素。而片中男性都是些「不關窗戶不關門大肆自慰、性愛的狂徒」。女強男弱,反復嘲笑,矛頭直指向男性閹割心理。而憨傻的大齡男青年面對遲到的青春性意念,幾乎是表現出一副痴呆模樣,搞笑之餘也頗覺其男性在性愛方面的壓抑。
性喜劇是韓國電影的新類型,以前曾有《夢精記》,也是舉著性話題的搞笑題材影片。這類影片里的笑話、噱頭往往都和性牽涉在一起。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黃色笑話一直在民間流傳甚廣,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但基於廣大群眾的喜愛,韓國性喜劇應運而生。
性愛無厘頭
情色度:★★★
第一視角窺視女人的鏡頭拍攝的富有男性意淫的想像空間。影片也有幾處露點鏡頭,不過總體來說,說的誇張做的少,被定級為18歲以上成人喜劇片有些冤枉。但如果想意淫,這部片中眾多的搞笑的性話題語言,倒是蠻符合某些男性的需求。
D. 韓國走到盡頭影評
韓國走到盡頭影評如下:
影片中共有三種動物屢屢搶鏡。
第一種就是在電影中屢次出現的狗,不斷成為故事的關鍵。這條糟心的狗要麼像是一個旁觀者,要麼像是一個暗示者,它的每次出現都給故事帶來了轉機。
第二種就是當男主炸死朴昌民之後,黑色現代轉身離開的時候,鏡頭停留在堤壩和水面上,黑色的鳥飛過並落在水面,暗示著朴昌民其實沒有死。
第三種就是影片後半段幾次出現的魚缸。它就擺放在男主家的茶幾上,幾次在兄妹的對話中搶鏡。但是影片結尾處才真的明顯起來。
以為一切結束的男主從浴缸里出來,洗凈身體准備自首;而極度自信的朴昌民潛水回來,決定繼續追蹤,但實際上他們卻還在水裡,還在魚缸里。魚缸就像是滲稿這個房間,像是最後的糾纏,子彈射穿了朴昌民,也射穿了魚缸,兩個人的糾纏才算結束。
頗具諷刺的是,男主幾次絕處逢生中,除了依賴母親的棺材,還有幾次是依賴女兒敏兒。並不是女兒要幫他,但這確實幫到了他。
在不知道怎麼運送屍體時,是敏兒的軍人玩具,讓男主叢迅孝想到了它可以用來穿針引線,而後來新買的更快的遙控車似乎又是對男主的諷刺;在修補墳頭的時候,是敏兒撿到了口紅鑰匙,讓男主想到了還有一大筆存款可以收入囊中,從而把金庫作為最後的盡頭。
母親的棺材上寫著漢字壓住棺蓋的釘子、被用作工具的十字架、入土時候痛哭流涕的男主卻被別人誇作孝子、妹妹算卦說死去的媽媽有了男人等等昌迅,同樣具有很強的諷刺性質。諷刺的不只是對應的情節,也諷刺了普遍存在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評判。
《走到盡頭》
由金成勛執導,李善均、趙震雄主演的驚悚動作片。
影片講述了刑警高建洙因為一次失誤而陷入絕對險境,為了掩蓋自己犯下的錯誤,展開了無法預測行動的故事。
該片於2014年5月29日在韓國上映。影片獲第51屆韓國電影大鍾獎和第35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電影提名。
道貌岸然的水源警局警官高建洙(李善均飾)正處在人生的危急關頭,他的母親不久前剛剛去世,警局方面因為和同事涉嫌受賄而被檢察官調查,回家奔喪的路上速度過快又不慎撞死了人。高左右奔突,疲於奔命,最後以瞞天過海的方式逃過一劫。
好不容易渡過危機的高和同事受命追查一個通緝犯,結果卻發現對方正是自己撞到的人。雪上加霜的是,偏偏有人目擊了車禍過程,並且匿名舉報。之後不久,神秘之人(趙震雄飾)打來電話,直接道出高建洙撞到通緝犯的隱情。
E. 如何評價綠色椅子獲獎原因是什麼
《綠色椅子》是由朴哲洙執導,徐情、沈智浩主演的倫理電影。講述了一個32歲的離婚女人與一個19歲少年之間的愛情故事。獲獎原因是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影片發展跳躍,令人難忘。
文姬,30多歲的少婦,坦率,且沒有城府,像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因為和比她小10多歲的未成年少年玄發生性關系而入獄。她被世人看成是引誘少年的性愛瘋子,傷風敗俗的女惡魔。可在玄的眼中,她是惟一值得愛的人。
這張太美了,感覺幸福到不行。
F. 關於 B 級片,韓國導演朴贊郁有什麼看法和偏愛
「通過 B 級片式的美學,可以實現現代低成本獨立電影的可能。」
《朴贊郁的蒙太奇》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朴贊郁 1997 年到 2005 年間的文章及電影札記,記錄了《共同警備區》《我要復仇》《老男孩》《親切的金子》等電影的誕生過程及創作理念。 18 篇專欄隨筆記錄了朴贊郁日常的所思所想,從文學到音樂再到電影,顯露出其精神世界一角。 12 篇專訪實錄及創作訪談,並收錄 130 張照片,講述「復仇三部曲」等電影誕生過程,記錄拍攝過程中的糗事。13篇影評解析,看既是導演又是影評人的朴贊郁是如何評論《教父》《銀翼殺手》《西北偏北》等經典電影。
作者簡介
朴贊郁,1963 年生於韓國首爾,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以極其強烈的個人風格開創了韓國電影的新類型。 2002 年,執導犯罪片《我要復仇》。 2004 年,《老男孩》震驚世界並奪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5 年《親切的金子》入圍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復仇三部曲 」蜚聲國際,在全世界掀起了韓國電影熱潮。 2016 年攜電影《小姐》席捲戛納,入圍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書籍摘錄
關於 B 級片
各位讀者,大家好!
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說明一下我之所以寫這樣一篇文章的緣由和文章的性質。從電影視角來解釋的話,跟伍迪·艾倫經常使用的手法類似。比如,他在《安妮·霍爾》的開頭說了這樣的話,大概內容如下:
我們就像抱怨某家餐廳既不好吃量又少的客人那樣,會抱怨人生苦短。但如果真的那麼痛苦,又為何渴望它再長點呢?就像那些明知自己很差,卻還不願加入願意接納自己差評俱樂部的人那樣,我也對自己的女人有著扭曲的視角。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將向您解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再舉一個例子,《人人都說我愛你》是一部與普通觀眾的生活相去甚遠的關於富人們的電影,下面這番話是導演的一種辯解:「這部電影與傳統音樂劇式的喜劇有所不同,因為(作為主角的)我們家族非常富有。」
總而言之,我的開頭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辯解。先從結論說起的話,親愛的朴恩實總編給了我一個相當沒有常識的託付。之所以用「沒有常識」來形容,是因為他根本沒留給我寫東西的時間。跟往常一樣,他又給我灌迷魂湯,言不由衷地說只有我才能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交出文稿。我最討厭這種人。據我所知,這種人不僅稿費給得非常少,還會在截稿前拚命地催稿,《巴頓·芬克》那部電影我可沒白看。
都怪自己在酒席上精神萎靡,既然都答應人家了,那就只有一個辦法——為了避免他重蹈覆轍,給他一個警醒,讓他知道在緊迫的時間里倉促趕出來的文章究竟有多糟糕。就像《巴頓·芬克》電影中詮釋的那樣,如果非逼人家寫東西,說不定就會出現連環殺人案。
說到這里,很想引用電影史上最優秀的箴言家讓-呂克·戈達爾的話:「導演通過電影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說出來。」我最尊敬的韓國導演金綺泳在他最具獨創性的
B 級片代表作《追逐殺人蝶的女孩》中有一句台詞:「意志!只要有意志,絕對不會死!」這句台詞在本片中重復了近百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也以「我相信美國」的台詞作為電影的開頭,還有科恩兄弟的《米勒的十字路口》開頭直言「我說的是友情、性格和倫理」。
而我最想寫的就是直言不諱。除了前面特別要給朴恩實的教訓之外,我還會向廣大讀者保證,我定不會讓大家失望,絕對值得期待。眾所周知, B
級片是低成本電影。為什麼不直接說成是低成本電影,而非要叫 B 級片呢?其中隱含著非常具體的歷史性和美學。在 20 世紀 30 年代到 50
年代間,美國出現了兩類電影,多位明星出演、拍攝規模很大、大投資的 A 級片,以及一個明星都沒有而且沒什麼壯觀鏡頭的 B 級片。
所有現象都有它的物質基礎。當時美國影院放電影之前,都會像韓國影院播放《大韓新聞》那樣先放映新聞或動漫。於是有人建議,與其放一些無聊的片段,不如給觀眾贈送一部完整的電影。在除了電影沒有其他娛樂項目的當時,不管贈送的電影多麼荒唐,掏一份錢看兩部電影始終是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直到如今,到恩平區桃源劇場看電影還是能遇到這種事,以驚人的眼光挑選的兩部電影總是充滿了誘惑。總而言之,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觀眾可以免費看電影,而電影院也可以吸引更多觀眾。
電影《追逐殺人蝶的女孩》海報,來自:豆瓣
那麼,電影公司的立場又是怎樣的呢?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件好事,還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創新經營。
第一, B
級片的票房收入不是在上映結束後以百分比的方式結算,而是先預定,即按照一定的價格提前預售,先收款後交貨。所以從全國各影院收取全部資金後在其額度內(當然是先留下足夠的利潤)進行電影製作,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會賠本。
B 是一種保本式的買賣策略,A則是賭注式的賺錢游戲。
這種做法是能夠彌補電影產業賭注性質的最好方式。況且,當時的好萊塢明星們個個都是一出演就能保證創收的大腕兒,可不像如今的演員,明明不能保證票房成績,還拿走高昂的酬勞。可見當時的大眾電影公司掙錢多容易啊!
第二, B
級片是可以積極利用閑置人力的媒介。當時的情況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的演員和製作團隊都跟專業的攝影棚簽訂勞務合同拿薪資,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拍A
級片。在這種情況下,一年拍數十次、數百次的 B
級片就成了香餑餑。當時的好萊塢周圍有的是電影領域的失業者,單從創造就業機會這一角度來看,這是對社會非常有益的事情,它能夠讓游手好閑但照樣領工資的員工們發揮自身價值,能夠訓練那些沒有什麼行業經驗的新人,同時也是傲慢無禮的人們被流放的地方,更是那些壽終正寢的巨頭頤養天年的養老院。
第三, B 級片是攻略夾縫市場的前哨基地。 A
級片的目標是製作所有人都喜歡的電影,但是這種普遍性卻隱藏著巨大的陷阱。就像不是所有的咖啡愛好者都喜歡星巴克一樣,無論在哪裡都存在著不喜歡普遍性的少數人群,這是任何一個市場都會存在的事實。即使如此,如果您以為好萊塢頂級電影公司的老闆們想的都是——那些早已對一成不變的明星系統,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五官立體的人物形象,一模一樣的圓滿結局,始終安於現狀、擁護現有體制、心存男性優越主義與種族歧視等非批判性保守主義厭煩的人也有權利看電影,那麼我只能說您太不了解生意人的心思了。實際上,如果將擁有各種取向的少數觀眾匯集在一起,其人數也是相當可觀的,錯過了未免太可惜。因讓-呂克·戈達爾執導的《筋疲力盡》出名的
Monogram 是傳說中的 B
級片製片廠,這家製片廠的老闆史蒂夫·布羅迪給出了非常明快的說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蛋糕,有的人就喜歡吃麵包,甚至有些人相比剛烤出來的麵包,更喜歡吃干癟的麵包。」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 B 級片都非常精彩,恰恰相反,大部分都是垃圾。從企劃到上映僅一個月時間,在短短半個月內做出來的電影能好到哪裡去呢? B
級片數量非常可觀,但極少出現傑作,而那些傑作跟投入龐大資金的大片相比,往往散發出出乎意料的品質之美。雅克·特納在拍完奧遜·威爾斯的《偉大的安巴遜》後,利用既有的拍攝場地隨手拍了另一部片子《豹族》,它的收入相當於製作費的三十倍。當然,從作品的價值來看也是絕不遜色的傑作。正因為是傑作,後來還啟用了當時最著名的明星娜塔莎·金斯基重新翻拍。其實最近好萊塢翻拍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當年的
B 級片作為母本的。
譬如雅克·
特納導演的《豹族》,以及《變蠅人》《死亡漩渦》《天外魔花》《異型基地》《諜海軍魂》《魔童村》《火星人玩轉地球》《長騎者》《恐怖角》《怪物》《郵差總按兩次鈴》《科學怪人》《德古拉》《變種DNA》《異形奇花》《賭命狂花》……這些作品具有即使過了數十年也毫不褪色的生命力,只是技術上有所欠缺而已,所以好萊塢可能認為只要重新包裝就能再次商品化。可見傳承至今的好萊塢名作很多都是
B 級片,這一點說明什麼?決定成功與否的是才能,而不是金錢。這是在藝術與商業領域共通、唯一且永恆的真理。
這是當時好萊塢用最少的錢與最多的才能完美結合的一種方式。因為隨便怎麼做也不會有任何損失,所以製片公司老闆和企劃者們並沒有給 B
級片製作團隊施加太多壓力。換句話說,就是變相放任了。只要不需要更多的錢並按時交片,就萬事大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所有的 B
級片都是類型片,西部片、恐怖片、黑幫片、色情片、科幻片……既然追求拍攝速度,這些電影也只能走類型片的路子。因為得用既有的拍攝場景、已做好的服飾、不知用了多少次的道具來拍片,關於這些情,境蒂姆·波頓導演已通過電影《艾德·伍德》做了精彩演繹。
一些心存貓膩的導演也許還能從中感受到自由。說得誇張一點,這是一個發泄通道。在生意人的死角地帶陸續長出美麗的毒蘑菇。非凡的人們抱怨連天的時候,懂得感恩且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條件的少數天才陸續創造出了
B 級片傑作。這些作品雖然拍攝資金捉襟見肘,但正因為貧窮才顯得更加美麗,正所謂好的壞電影。
不是說美學源自經濟學嗎?意思是說,如果物質條件不同,那麼就會產生不同的美學。換句話說,低預算電影自然會產生其特有的美學。不要單純從經濟學角度去理解低預算電影,而應該用獨特的美學視角去理解。
B
級片製片人應以人情味戰勝大片,要以一路走到黑的倔強戰勝完美的技術。無論如何也要創造出不同,只有如此才能凸顯出有別於高投資電影的價值。第一是個性,第二也是個性,唯有個性才是貧窮藝術家的武器。(現在明白我為什麼在搖滾音樂雜志采訪時談及B級片了吧。)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威廉·卡斯爾有一個代表作,叫《奪命第六感》,這部作品引發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觀影丑聞。影片中的怪物殺害電影放映員的一剎那,電影一度中斷,讓人以為正在播放的《奪命第六感》突然中斷了放映,然後銀幕上走過長得很像蚯蚓的可怕怪物,觀眾們完全被蒙蔽,以為這是真實情況。還有一個就是從水龍頭湧出來的血水填滿了浴缸,那一刻黑白電影突然變成了彩色,劇場頓時一片混亂。是不是很驚人啊?這些還都是
50 年代發生的事情。
可見,通過 B
級片式的美學,可以實現現代低成本獨立電影的可能。掀起超低預算電影熱潮的《殺手悲歌》中出現了這樣的場景:電影開頭主人公馬里亞奇走進了村莊,他在村口地攤旁邊吃著杧果。劇本里原本寫的是花錢買的杧果,但時間緊迫的羅德里格茲導演來不及拍掏錢買杧果的鏡頭,所以用旁白「白吃的杧果……真是個宅心仁厚的村子,有種會走運的預感」代替了這個片段。但在那之後,他遭遇了一場噩夢般的現實。如果拍攝《落水狗》的塔倫蒂諾有足夠的錢和時間,那麼搶劫寶石店時應該可以拍出炫目的槍戰以及追車的場面吧?如果這樣的話,也許這部電影根本無法獲得「世紀末電影的真正出發點」的美譽。策劃犯罪的場面之後,犯罪過程被省略,直接出現被警察通緝的場面,這種非常大膽的故事情節恰恰就是讓所有評論家和影迷為之瘋狂的地方吧?對於低預算導演來說,真正需要的就是這種能夠將惡劣的條件轉變為獨創性表達方式的轉禍為福的技術。現在寫這篇文章的我當然也需要這樣的才能。
如上所述,我大致說明了一下之所以寫這篇稿子的背景和文章的性質。現在我們正式切入這篇文章的正題吧,就是關於前面我說過的那個教訓。哎呀!怎麼辦?約稿字數已經滿了……沒辦法,各位,我只能道別了。
電影《東京流浪漢》海報,來自:豆瓣
我愛的 B 級片
《男人的爭斗》
因為麥卡錫主義盛行而被迫離開美國的朱爾斯·達辛,在巴黎綻放了黑色之花。沒有一句台詞,只是不斷出現寶石店的搶劫片段,觀眾在搶劫過程全部結束之後才得以喘口氣,整個過程長達 30 分鍾。
《死吻》
描寫的是卑鄙冷酷、厚顏無恥的偵探,是最具「邁克·哈默」風格的邁克·哈默。用極端的反差表現出來的黑白畫面如實地展現了冷戰時期獨有的風景線。
《追逐殺人蝶的女孩》
金綺泳,如果非要出生在那個時代的話,何不選擇法國或者西班牙呢?如果非要選擇韓國的話,晚生 40 年也可以啊。
《澤麗絲與伊莎貝爾》
本片講述的是跟佛蘭德斯繪畫所蘊含的「慵懶與寂靜」這一傳統風格形成極大反差的顛覆性故事。如果阿侖·雷乃是對同性戀情感興趣的人,抑或大衛·漢密爾頓是個天才,那麼也定會拍出這樣一部電影的。這部片子又有點兒 B 級日本少女課外班動漫的影子。
《電鑽殺手》
主角是由導演親自扮演的年輕藝術家。在紐約夜空中響起電鑽的金屬聲。直到30年後的今天再看,劇本、拍攝、音樂都毫無違和感。
《東京流浪漢》
最純粹的鈴木的世界應該就是這樣的吧。在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尚未超越作為匠人的責任感時才會有的活動照片之快感。
《暗淡的星》
看過這部短篇電影的好萊塢發行商對此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再多拍幾分鍾就能在影院上映了。」那是約翰·卡朋特和丹·歐班農正式出道的瞬間。
《解決者》
李斗鏞應該盡快被重新發現。藝術電影《皮膜》,大作《最後的證人》固然是傑作,但這部影片的冷酷無情才是李斗鏞的精髓。足以讓人聯想到沃爾特·希爾年輕時候的破壞力。
《黑色星期日》
這是芭芭拉·斯蒂爾的代表作,她也憑此片登上了邪教女神的寶座,這部影片傳統哥德式的恐怖陰森場景令人難忘,是義大利式表現主義影片的傑作。
《入侵者》
羅傑·科曼有幾個不同時期的傑作,但最令他自己驕傲的就是這一部。威廉·夏特納在此片中的表演,也許是在羅傑·科曼所有作品中水平最高的。
G. 如何評價電影《流感》值得一看嗎
《流感》是由金成洙編導,張赫、秀愛主演的一部韓國災難驚悚電影,整部影片取材於生活,所以顯得格外真實。韓國敢拍、會拍、能拍,從來不忌諱自己國家的瘡痍和短處,驚悚犯罪題材的成熟度和話題尖銳性,非常值得一看。
不亞於好萊塢製作的全民災難片,流感的傳播過程、速度、恐懼感拍的酣暢淋漓,劇情扣人節奏緊快,小細節大場面全部到位,最後借政府的正確決策完成前面的諷刺和隱喻,也都恰到好處。
H.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中毒》
《中毒》的劇情較有深度,愛越深中毒越深,在慾望中迷失的李美妍美得無可方物,性感的讓所有男人盪氣回腸。
影片中有李美妍、李秉憲,有兄弟間性愛的通靈,有叔嫂間情感的沉淪;唯美的裸露演繹亂倫的戀情,片中李美妍展現了非凡的性感,淹沒了李秉憲,也淹沒了觀眾。
角色介紹
1、達俊
演員;李秉憲
一直以純潔的眼光來注視著幸福的哥哥和嫂嫂的年輕賽車手。不顧哥哥的反對一直對賽車懷有夢想,不幸在賽車比賽中失事。一年後,帶著哥哥的靈魂醒來,雖然仍然愛著恩素,但因為身份的變換,如同喝下了愛情的毒,感到痛苦。
2、恩素
演員;李美妍
達俊的嫂子。過了三年平淡幸福的婚後生活,直到有一天,生活中兩個重要的男人都離開了她。一年後,在弟弟的身體里,哥哥的靈魂醒來。一段迷亂後,恩素終於決定勇敢地去愛,無論是靈魂,還是身體。
I. 如何評價《聚會的目的3 》能不能以專業的角度去評價
《聚會的目的3》是一部很不錯電影,電影在人物細節和心理活動上的演繹絕對是精品之作。
影片在後半部分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更是經典,當男主在享受著和情人的快樂約會的同事,卻在無時無刻的不擔心自己的妻子也和他一樣,經過長期的糾結之後他還是選擇了和自己的妻子共度餘生,雖然和情人的分手讓他痛苦不堪,卻又是他必須的選擇。
本劇用簡單直接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長期分居的兩地的夫妻所面臨的問題,和一個因寂寞而出軌的男人的心裡變化。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給人更多關於愛情和婚姻的思考,究竟孰輕孰重的思考。
J. 韓國電影真實豆瓣影評
一直以來,是枝裕和總是能夠在復雜的社會大問題中探索真正的意義和真理。
他也許沒有犀利的回答和堅定的信念,但他能在劇情的流轉和台詞的意境之間傳遞出你意想不到的釋然。
是枝裕和是我最喜歡的日本導演之一,但是在《如父如子》之後,我總覺得他的作品變得乏味。
《第三度嫌疑人》可以說是最讓人失望的作品了,一直到《小偷家族》我都不敢勇敢。
闊別多年後,是枝裕和從法國回到日本,然後輾轉到南韓,最後帶來了他的新作《掮客》。
影片上映前,贏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滿堂喝彩。
宋康昊甚至創造了新紀錄,成為第一個獲得戛納電影獎的韓國演員。
其實只是看電影前看到片頭《掮客》和宣傳片讓我有點擔心。
並不是我擔心是枝裕和的不準確,而是乍一看,這個故事的主題與過去的作品太相似了。
看完電影後,我認為《掮客》最棒的地方在於它完美地延續了是枝裕和電影的動人特色。
就像《小偷家族》和《海街日記》的家庭氛圍一樣。
更像是《如父如子》的序言。整個故事圍繞著家碧掘庭成員慎態的構成和親情、血緣寬慧源、身份等觀念展開,充滿了情感和深刻。
說到是枝裕和,一個詞就是「孤兒」。
這不是是枝裕和第一次解釋這種類型的主題。
但每一次他都能拋出一種新的哲學,在演員情緒的釋放下,交織著無盡的涌動。
是枝裕和,60歲,1995年開始執導,至今已有27年的電影生涯。
真正引起國際關注的是他2004年的作品《無人知曉》,該作品取材於真實的日本悲劇。它描述了一個女人和不同的男人生了很多孩子,其中一些夭折了,剩下的四個小兄弟姐妹都被她拋棄了。這些孤兒互相照顧,自己照顧自己。
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成為戛納電影節最年輕的獲獎者。
2013年《如父如子》大熱。拍攝了兩個兒子,一個富人一個窮人,出生時被醫院誤轉,六年後才被發現。
福山雅治扮演富爸爸,中川雅也扮演窮爸爸。
雖然不是失去父母的孤兒劇,多了兩對父母,但被錯誤改變的孩子的人生經歷,也可能留下孤兒的影子。
《小偷家族》,2018年由小櫻安藤主演,講述的是一個以偷竊為生的五口之家的故事。最小的兒子其實是一個被收養的孤兒,收養了一個離家出走的小女孩。
這部電影贏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獎,並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超過7000萬美元的收入。
新作《掮客》更是離不開「孤兒」二字,以棄嬰和黑市買賣嬰兒為主題。
為什麼是枝裕和不在日本拍攝,然後搬到朝鮮?韓國是不是棄嬰賣嬰多?
其實不一定。其實這個題材是國際性的,不局限於某個國家。
世界上總有一些有困難的母親,因為各種原因無力撫養孩子。——也許他們沒錢,也許是偶然,也許是被強奸,被生活所迫召妓。
但是這些沒有辦法選擇自己出生的嬰兒也有活下去的希望。
「經紀人」的意思是中介,商品交易充當中間人的手段。這意味著嬰兒被視為商品。
在韓國和日本,有類似於「嬰兒中轉站」的孵化器。這些機構大多由教會和慈善組織管理。媽媽們可以匿名把孩子放在保溫箱里。這些嬰兒由社會福利工作者或保姆照顧和養育,就像一個小幼兒園或孤兒院,讓孩子們有一個安全的成長港灣。
雖然這樣的福利單位難免有爭議,比如惡意遺棄,間接助長了青年男女不負責任的心態。
但其實每個人都在面臨的命運,並不一定是正常人能理解的,或者說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的無奈。
003010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出的。
早在1998年,類似的情節就出現在是枝裕和的首部倫理片《掮客》中。
再加上現在韓國影視比日本更受重視,日韓合作顯然對雙方都有利。
從根本上說,這並不奇怪
棄嬰「常見」,拐賣兒童、追逃兒童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見。
如港片導演陳可辛《下一站,天國》,劉德華主演的《親愛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失孤》。
《趙氏孤兒》的特別之處在於,賣寶貝的雖然有金錢利益,但他不是綁匪,而是有良心的。
毫無疑問,看完《掮客》,我發現是枝裕和的導演能力還是很優秀的。
特別是海報上的大字「又一個穿透世界的傑作」,直接表達了主題。
賣孩子的妓女,為妓女賣孩子的人販子,追捕人販子的習俗,想買孩子的中年夫婦.
一群互不相識的人為了賣孩子,假裝是一家人。最後裝真,培養自己的真感情。有了感情,孩子就不想賣了。
宋康昊作為一家舊洗衣店的老闆,與基督教會的兼職姜東元合作,從教會的「棄嬰箱」中偷走孤兒,並在黑市上轉賣。
因為孤兒不一定能被收養,而合法收養的法律又比較麻煩,所以非法買賣就有市場。
他們盡力確保孤兒能得到好家庭的照顧。
影片中的男嬰是IU飾演的一個美麗的小妓女,她忍痛拋棄了她,想收回,卻無法撫養。因此,她與宋康昊和姜東元結成夥伴,乘公共汽車去販賣她的嬰兒。
劇情主要部分是洗衣破皮卡車穿越小鎮的過程。
裴斗娜和李珠英扮演一對女警察,她們在一次正式交易中從頭到尾開車試圖逮捕她們。
003010還涉及謀殺和幫派追逐,有流行元素。
然而,是枝裕和沒有炮製刺激和血腥,也沒有利用妓女的角色來炫耀他的特技。
而是要保持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作風,塑造自己最擅長的邊緣家庭,反思親情和血緣。
緣之間的故事。
集中於人情描寫,強調艱險世途始終有情有義。
《掮客》一如是枝裕和的往作,極具人文情懷,刻畫一班人界乎於親情與友情的關系,是他的拿手好戲,小人物觸發的窩心,往往比影像效果來的更為寬心。
血緣的假想,道德、情感與現實的各種掙扎,素來都是是枝裕和作品的常見主題。
寫一群邊緣人跑在一起,有如一家人般的親情故事,仍為是枝裕和的拿手好戲。
熟悉他的觀眾都知道,是枝裕和著重倫理與人性的刻畫,也知道他很懂得捕捉小孩子的天真反應。
這些內容確實在《掮客》表現得精彩動人。
但事實上,在《掮客》之前,已經有足夠多的作品證明是枝裕和這些電影風格突出了。
電影拍得面面俱到、賺人熱淚,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沒有抹掉電影的焦點。
刨去上述的元素,《掮客》的議題與角色眾多,除了主線的親情外,亦企圖盡訴社會上光怪陸離的現象。
電影中更有多達6位角色,每位都要為其安排完整的背景故事,終無一能夠完美解讀。
感覺就是要在有限時間內硬塞最多的材料,偏偏礙於時間所限,無論故事與角色都難得完美鋪敘。
《掮客》在棄嬰的議題背後,更加入了警方調查與黑幫介入的元素。
唯獨這兩條副線對劇情幫助不大,企圖令極為薄弱的故事增添戲劇與商業性,卻難得應有效果。
黑白兩道在劇情上可有可無,設定多此一舉,所謂「古惑仔」的出場帶動不了緊湊之餘,更此令最後10分鍾在完結不了下,突然來個大暴走,草草收場,完全破壞了前半段經營的情味。
電影的致命傷,就是整部劇情都太似《小偷家族》了。
《掮客》的故事極為簡單,卻牽涉得多達6位主角,亦企圖為每位角色都安排個背景故事。
但是在拍攝過程中眼高手低,角色性格粗糙、多條支線都相當空泛,愈拍愈冗長,不乏大量無關痛癢的支節。
刻意將一切拍得很淡,更顯幾分無謂的造作。
關於親母和養母之間的選擇,明顯有《如父如子》的一些影子,同時又像《第三度嫌疑人》探問人情與法律的邊界。
棄嬰的這段情節也讓人聯想到《無人知曉》。
盡管許多成名導演都會一再沿用相似的電影風格,重復一些類似的故事題材。
但《掮客》與是枝裕和的舊作實在有著太多共通點。
甚至若不是考慮到整個故事都發生在韓國、演員用的都是韓語,基本上很難視為一部是枝裕和的新作品。
是枝裕和的一貫風格,是要將一切情節拍得很淡很平實,換轉在個扎實的劇本身上。
就像是他早年的作品一樣,沒有什麼問題。
但《掮客》故事極為單薄,再大搞這些平淡筆觸,也要讓人情感滿載。
反而令整件事來得太過「矯情」。
《掮客》為每個角色都安排了背景,不難想像眾人都有悲情的過去。
而這些過去同樣跟劇情與人物推進沒有太大關系,像是男主角的孤兒院、女刑警的私生活等。
這些不斷要讓角色輕描淡寫去談自己的故事,落力要令故事來得平實,只顯得更為造作。
是枝裕和的前作《如父如子》、《小偷家族》中有許多生活化的筆觸,讓「親情」這件事來得真切貼地。
也能明白,《掮客》想繼續追求這種「真實感。
只是當是枝裕和名揚國際後,總覺得他每一次都落力要將電影拍得充滿非要得獎的格局,刻意將一切拍出「眼淚」來。
過度雕琢只失去了往日作品實而不華的味道。
雖然也能明白,是枝裕和這次初執導韓國電影,更有意打入韓國市場。
或會傾向穩重一點,用自己最擅長的故事、角色和拍攝手法,就連女配角都特意選了裴斗娜再度合作。
對過去未看過其作品的韓國觀眾來說,《掮客》無疑是一部成熟老練的倫理親情片。
但從是枝裕和粉絲的目光來看,卻是自我重復、缺乏創新勇氣之作。
憑借《小偷家族》問鼎奧斯卡後,是枝裕和近年亦一直想開拓國際電影版圖。
但或許對上一部作品《真相》挑戰法國電影並不成功,到處可見「水土不服「的突兀感,回響也遠不及過去的作品熱忱。
所以這次《掮客》便不敢用一個太進取的新主題。
《真相》整體水準確實不及是枝裕和過往的作品,但至少仍是繼續超越自我,嘗試開創新題材的作品。
相比之下,《掮客》暴露了是枝裕和在許多商業融合下的考慮——瞻前不顧後。
以及在所謂「水土不服」的恐懼下,居然放棄冒險,無意超越過去的作品,而是順理成章將過去已經做得很好的事情,換個場景、語言和演員,再拍一遍。
這種做法無疑有點新瓶裝舊酒的做法了。
是枝裕和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是枝裕和,宋康昊的演出也繼續是影帝級的宋康昊。
那麼電影里最搶眼的新演員女一號李知恩呢?
從方方面面看起來她都很像《小偷家族》里的松岡茉優。
演個反叛的年輕母親,即使全片只有一副厭世模樣,隨著她跟這班邊緣人上路,亦看出角色漸漸放開心胸,在短短一部電影中看盡她的成長,演活這位角色的心路歷程。
從劇本、角色到演員,《掮客》都是參考過去的成功例子復制過去,因此也是預料之內的高水準作品——但就是一點也不驚喜!
可以看得出來,《掮客》於市場上明顯有很大野心,隨著宋康昊憑此片奪得戛納影帝,或許也奠定了一個日本導演在韓國影壇的地位。
然而,於創作上則顯得往後倒退,畢竟這是一部「開世」之作。
作為是枝裕和的作品,《掮客》有著一貫的濃烈情懷,即使設定跟前作略有重復,仍將一群邊緣人聚在一起的故事拍得充滿淡淡的情味。
輕輕幾筆道盡一眾角色的關系,簡潔有力,慢慢帶出這個充滿道德性的人口販賣議題。
即使涉及到「人口販賣」這一敏感的話題,拍起來一點也不覺得陰暗,仍保持著一貫的情感細膩。
將「棄母」加入一段「賣子」的過程,略帶離經叛道,卻有能帶動出觀眾的共鳴。
雖則主角們不斷重申,沒有棄母就不會有人口販賣兒童的問題,幾位「罪犯」俱無一絲反派的意味,屬是枝裕和最擅長的「邊緣人家庭」式題材。
公路電影式的旅程,透過不同的經歷,活現了眾人最親密的關系,漸漸已成了一家人。
而棄母面對兒子的愧疚,亦道盡了為人父母的糾結內心世界。
這是他繼《如父如子》後再次反思個復雜矛盾的議題。
是枝裕和確實擅長處理溫情倫理題材,但同類作品拍得多了,那一而再反復試探的親情便會「泛濫」,變成一種濫情。
或者《掮客》處處都有《小偷家族》的影子。
而唯獨不像的是,當初《小偷家族》對倫理傳統的挑釁。
到了《掮客》里卻變成了妥協、良善,以及更多一廂情願地守望互愛好人好事。
最終,濫情的大團圓群戲就讓一切對於人性的刻畫都顯得俗氣,而且偽善。
盡管2019年的前作《真相》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但《掮客》作為一次非常精彩的自我重復,是枝裕和還需要這樣的成功嗎?顯然是不需要的。
或者我們並不應該鼓勵一位像要超越是枝裕和那麼出色的導演,轉而交出一部保守穩陣,無意跨越自己,落俗而不自覺的優秀的作品。
綜上所述,我還是願意給《掮客》打上8分的中肯分數的,盡管某瓣平台的評分只有6.8。
——END——
法律分析:犯法。一些資金掮客受利益驅動積極為非法集資犯罪籌集資金,從中抽頭獲取巨額利益,不僅助長非法集資犯罪,而且不承擔返款責任,給資金返還埋下嚴重隱患,因而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條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