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電影鼓書藝人故事梗概

電影鼓書藝人故事梗概

發布時間:2023-05-16 23:34:02

❶ 求!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旭演過的一個作品

這是他的大概簡介。。。。也許有你想要的。。。

朱旭,男,生於1930年4月15日,遼寧省沈陽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市劇協會會員。
1949年4月考入華北大學第三部文藝幹部訓練班,7月隨華北大學文工隊三隊到天津等地演出,11月調華北大學文工隊二團(即後來的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任演員。
1952年,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後的第一批演員,先後演出過《武則天》、《霓虹燈下的哨兵》、《左鄰右舍》、《嘩變》等話劇。
1984年,在話劇《紅白喜事》中扮演三叔,獲文化部頒發的表演一等獎。
1991年,獲中國話劇金獅獎。
1984年,偶然涉足影壇,在獲第五屆金雞獎最佳影片獎的《紅衣少女》中扮演女主人公父行頃拿親,表演准確,自然。
1985年,受峨嵋電影製片廠之邀,在喜劇片《小巷名流》中飾演賣花圈的司馬二哥,表演自然、質朴,很有幽默感和喜劇性,深受好評。
1987年,出演影片《鼓書藝人》,飾方寶森,因在《小巷名流》、《心香》、《闕里人家》的出色演出,三次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評委會提名,他以純熟的演技和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蘊,塑造出多個鮮明生動的銀幕形象。
乎睜1993年,因在電影《闕里人家》中成功地扮演了孔令譚這一人物獲1993年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的最佳男演員獎。
1995年,在吳天明執導的《變臉》中成功地扮演了老藝人變臉王形象,獲得電影界內外的好評。現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中國劇協會會員。
在幾十年的舞台實踐中,朱旭塑造了眾多不同個性的人物形象。如《非這樣生活不可》中的休特爾,《明朗的天》中的孫榮,《武則天》中的唐高宗,《慳吝人》中的雅克大師傅,《女店員》中的衛默香,《蔡文姬》中的左賢王,《駱駝祥子》中的二強子,《左鄰右舍》中的李振民,《咸亨酒店》中的阿Q,《嘩變》中的魁格,《芭巴拉少校》中的安得謝夫等。 1984年他因在《紅白喜事》中扮演三叔,獲文化部主辦的「現代題材戲曲、話劇、歌劇觀摩演出」配演一等獎,並獲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表彰大會的表彰。
近年來,朱旭活躍於影視界,在電影《變臉》、《洗澡》、《刮痧》等眾多文化意蘊深厚的影片中,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朱旭還參加了《末代皇帝》(電視劇)、《似水年華》等大量電視劇的拍攝。他以爐火純青的演技為廣大觀眾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
編輯本段話劇作品
《咸亨酒店》
《嘩變》
《芭巴拉少校》
《北街南院》
《屠夫》
《非這樣生活不可》
《明朗的天》
《武則天》
《慳吝人》
《女店員》
《蔡文姬》
《駱駝祥子》
《左鄰右舍》
編輯本段電影作品
《紅衣少女》
1985年《小巷名流》
1987年《鼓書藝人》
《偷來的愛》
1990年《大太監李蓮英》
1991年《心香》
1992年《闕里人家》
1993年《高樓邊》
1995年《變臉》
1996年《畢業交響曲》
1997年《黃連,厚朴》
1999年《人間草木——打一字》
《洗澡》
2002年《漢方道》
2004年《陽光天井》
《刮痧》
編輯本段電視劇作品
末代皇帝 (1984年)
武生泰斗 (1989年)
粉墨情痴 (1990年)
小樓風景 (1994年)
日落紫禁城(1997年)
似水年華 (2002年)
編輯本段評價
在影視圈裡,大家都親切的稱朱旭為「老爺子」,這大概和他所塑造的形象有關,因為朱旭老師似乎總在飾演著「老爺子」的形象。
有人形容朱旭的話劇表演「真切感人,入木三分」,沒錯,在北京人藝,朱旭的名聲叫得很響,許多舞台藝術形象,由於他演而成為永恆,很難再有人會超越他。在話劇舞台上朱旭堪稱「當家老生」,在影視這個大屏幕上這樣稱他也不為過之,他在影片中始終惟妙惟肖的駕馭著一個個性格鮮活、亦庄亦諧的人物。在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中的老溥儀;南方小鎮上司馬相如的後代司馬壽仙;清涼寺里那位仙風道骨的一葦法師;闕里之地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孔令潭;還有電影《心香》、電視劇《武生泰斗》、《粉墨情痴》、《小樓風景》以及最檔搭近兩年來大家所熟知的《洗澡》、《刮痧》等,每一部作品都為觀眾帶來一個難以忘懷的形象。
朱旭的表演自成一格,他常常以喜劇的手法去演繹悲劇人物。在令觀眾捧腹大笑之後又能引起苦澀的回味。朱旭是個相當隨和的老者,和他交談,你可以從他的言語中體會到他思維的縝密,他的語氣淡而雅,笑聲輕而柔,不時散發著機智的詼諧,從他豐富的笑談及表情中,你似乎又可捕捉到影視中那一個個活著的靈魂,若隱若現,令人回味無窮。
編輯本段戲外的朱旭:
朱旭平生愛下圍棋,以前在劇院排戲時,一有閑空兒總愛與棋友對上一局,像英若誠等人便是這樣的高手。朱旭自退休後,棋藝見長,在一片黑白雲子間的「廝殺」中,摘走了業余圍棋三段。
戲台下的朱旭下圍棋、放風箏、拉胡琴、喝酒為他的四大樂趣。朱旭拉的一手好京胡。當年他曾向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老先生學琴,現在也派上了用場,在話劇《名優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師操琴上陣,弓法嫻熟,令觀眾驚嘆。在電視劇《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他的琴藝更是幫了他的大忙。朱旭的另一嗜好就是喝酒了。在他來講,喝酒乃人生一大樂事。朱旭酒量大,無論走到哪兒,他都得過過酒癮,但是他卻不貪杯誤事,若是晚上有演出,不管桌上擺著「茅台」還是「五糧液」,他絕對滴酒不沾。他說:這叫為了藝術,在所不惜。 朱旭愛下棋,以棋為友,以前在劇院排戲時,一有閑空兒總愛與棋友對上一局。朱旭自退休後,棋藝見長,現在還是業余圍棋三段。這就是朱旭,舞台上認真做戲;舞台下談笑風生。
所獲獎項
2001年榮獲第2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刮痧》

❷ 李雪健演宋江演的好不好

好。

對於央視版水滸傳,很多人將它視為經典,這裡面有很多因素,除了大家經常所提到了比如對應水滸中角色對演員的選擇,細節的把控,武打動作的設計,以及道具服裝的真實感,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演員的精湛演技。

在水滸中扮演宋江的李雪健老師。很多人會說,央視版的宋江看一次讓人痛恨一次,看一次讓人就想打他一次,這個版本的宋江完全是一副工於心計的酸腐文人形象,那種對權力的膜拜,對朝廷的跪舔,簡直體現得淋漓盡致。

或許正是大家所痛恨的這些表演,才能真正體現出李雪健所扮演的宋江的精湛演技。

大家都知道李雪健老師是中國為數不多可以稱為表演藝術家的演員,他用畢生的時間都在研究演技,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角色,無論是焦裕祿還是今天所說的宋江,都是堪稱經典。

他演的宋江這么傳神,這么讓人痛恨,這是因為李雪健老師正在將宋江骨子裡最深層次的東西給挖掘了出來。

比如在私放晁天王的故事上,當時出現的畫面是鄆城縣街市喧嚷,茶鋪酒肆里一眾吃客正吃得熱火朝天。這個時候宋江出現了,這個時候他還是個押司,大家注意他走路的細節,他上身端直板正,抬頭挺胸,雙手放在身後、但走路卻不是闊步向前,而是小碎步一步步穩穩前走。

這種人物形象,與當時宋江的地位有關,他是衙門押司,雖然不是什麼大官,但是他把自己的品牌經營得非常好,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的名頭無人不知。

而電視畫面中也表現出了這一點,宋江一邊走,一邊經過飯店,結果飯店小二一下就認出了宋江,熱情接待,宋江剛進到店裡,其他正在吃飯的人全部站起來,馬上抱拳打招呼。

宋江面露微笑,十分享受。這些人見到宋江抱拳行禮,其實和後來宋江流落江湖的時候,那些江湖好漢見到宋江,聽到及時雨的大名,納頭便拜其實是一個道理。

李雪健出現在這個場合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趾高氣昂的樣子,而是十分謙和,這是宋江的表面,而李雪健老師在表現宋江的這種心態的時候,刻意用了小碎步,就是為了突出宋江的穩健,這個人是非常有心計非常沉穩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定位,他只是衙門的押司,雖然馳名在外,但是做人並不張揚。

而當濟州緝捕使臣何濤拿來緝捕文書,這個時候宋江一邊看文書,一邊不動聲色,只是用手指著文書,這個表演尤其精彩,宋江一方面是在想如何保護晁蓋,但是他又必須裝作很認真的樣子,同時他的所有一切都要對得上他的身份。

所以,每一個細節其實都是有拿捏的,這就是老一輩藝術家和今天的小鮮肉的差別所在。

(2)電影鼓書藝人故事梗概擴展閱讀:

1980年,李雪健參演第一部銀幕作品《天山行》,扮演指導員於海洲;同年,憑借話劇《九·一三事件》林彪一角,奪得首屆「梅花獎」。

1985年,李雪健在影片《鋼銼將軍》中飾演將軍李力,從30歲演到60歲,該片獲"政府獎"優秀影片獎。

1987年,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同年,受田壯壯導演之邀,在電影《鼓書藝人》中飾演老藝人方寶慶。1988年李雪健又在《大偵探》中扮演舊時代一個機敏狹義、耿直幽默私家偵探杜義甫。

1990年,主演電影《焦裕祿》飾演焦裕祿,憑借《焦裕祿》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十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同年,參演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扮演鄰家大哥宋大成,奪得第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第九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1992年,在李少紅導演的電影《四十不惑》飾演知識分子曹德培;1995年,參演張藝謀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飾演配角「六叔」;1998年,參演電視劇《水滸傳》飾演宋江。

2000年11月份,李雪健在拍戲時被查出患了鼻咽癌,當時,他正在陝西參加一部描寫高科技軍事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中國軌道》的拍攝。

2002年,李雪健復出拍片,在以稅務為題材的故事片《至高無上》中塑造國家稅務稽查員老李。2003年,李雪健有開始參與拍攝《中國故事》在劇中的一集《老師的故事》里扮演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

2007年,參演電視劇《新上海灘》飾演馮敬堯。與黃曉明、孫儷、黃海波合作。

2011年,憑借電影《楊善洲》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

2012年11月,參演電影《一九四二》,並憑借電影《一九四二》奪得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2013年3月31日,首屆「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年度明星盛典」從藝近40年的著名演員李雪健獲得「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3年,參演電影《背條大路回故鄉》。

2014年,參演電視劇《嘿,老頭!》。

2015年,參演電影《道士下山》。

2015年12月18日,作為嘉賓出席了第十五屆電影頻道出品電影百合獎頒獎典禮。

2016年1月11日,參演電視劇《少帥》飾演張作霖。與文章、宋佳合作 ;7月1日,主演真人改編電影《老阿姨》,飾演龔全珍(陶慧敏飾)的丈夫開國少將甘祖昌;

10月,憑借《嘿,老頭!》及《少帥》獲得第28屆金鷹獎最佳表演藝術獎 ;12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副主席。

2017年2月,古裝歷史劇《天下長安》開機,李雪健在劇中飾演李淵一角;3月2日,獲得2017中國電視劇品質盛典年度品質表演劇匠。

2018年9月28日,憑借《老阿姨》獲得第16屆平壤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12月2日,參演電視劇《北部灣人家》飾演韋大壯。與劉莉莉、斕曦、杜源等合作。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李雪健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表演藝術家。

2019年10月,由李雪健特別主演的獻禮劇《希望的大地》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11月6日,參演的衛國戰爭電視劇《河山》播出。

❸ 老舍先生有八部作品被拍成電影,分別是什麼

1.老舍先生的作品被拍成電影的一共有8部。最早公映的是《我這一輩子》,時間是1950年,由石揮自導自演;依次是《方珍珠》,1951年公映;《龍須溝》,1952年公映。以上3部均為黑白片。30年後的1982年,《駱駝祥子》和《茶館》公映。接著公映的是1987年的《月牙兒》和《鼓書藝人》,1992年的《離婚》.這8部影片除《茶館》屬彩色舞台藝術片外,其餘7部均為故事片。

2.老捨生平:老捨生於1899年2月3日,逝於1966年8月24日,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他「人民藝術家」稱號。

❹ 李雪健主演的電影

李雪健主演的電影如下:

1980年,李雪健參演第一部銀幕作品《天山行》,扮演指導員於海洲。

1985年,李雪健在影片《鋼銼將軍》中飾演將軍李力,從30歲演到60歲,該片獲「政府獎」優秀影片獎。

1987年,在電影《鼓書藝人》中飾演老藝人方寶慶。

1988年,李雪健在《大偵探》中扮演舊時代一個機敏俠義、耿直幽默私家偵探杜義甫。

1990年,主演電影《焦裕祿》飾演焦裕祿,憑借《焦裕祿》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1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92年,在李少紅導演的電影《四十不惑》飾演知識分子曹德培。

1995年,參演張藝謀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飾演配角「六叔」。

2011年,電影《建黨偉業》6月上映,飾演楊昌濟; 憑借電影《楊善洲》獲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

2012年11月,參演電影《一九四二》,並憑借電影《一九四二》奪得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2013年,參演電影《背條大路回故鄉》。

2018年9月28日,憑借《老阿姨》獲得第16屆平壤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❺ 電影《我愛我家》的相關資料

片長:120集
總製片人:杜禹、馬景全
總監制:張明智
總發行人:杜勇
導演:英達
副導演:林叢、王棟
策劃:王朔
文學師:梁左
編劇:梁左、英壯、梁歡、臧里、臧希、英達、吳彤、劉國華、束煥、張越、孫健敏、馮俐、趙志宇、湯一原、戴明宇等
編審:滕明義
總攝像師:王小京
攝攔旁像師:閆英、李京明、白衛平、王茂琪
美術師:戴延年
剪輯:逯庚春
錄音師:晁君、孫逾、張申燕、黃東斌
燈光師:胡耀輝
作曲:關峽
作詞:甲丁、陳濤、徐安利
演唱:章鵬、韓磊、戴嬈、陳琳、周艷泓、瑛俠、楊洋、那英、紅豆、毛阿敏、臧天朔、牟青、沈艷
演奏:北京首席樂隊、北京青年愛樂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合唱隊
主要演員:文興宇、宋丹丹、梁天、楊立新、趙明明、沈暢、關凌、張永強、李眉
攝制公司: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長春市恆達企業發展公司

120集情景喜劇,透過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里,親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面,人物各有特色,幾乎反映了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當今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
每集講述一個完整的生活故事(長一些的故事則分成上、下兩集),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策大略。每集結束之前還會有數分鍾的「我家花絮」(NG鏡頭剪輯)和「我愛我歌」(簡簡橡主題MV作品)。

傅明:文興宇飾演。原名賈敬賢,退休的老局長,習慣性的官腔重。
和平:宋丹丹飾演。鼓書藝人,文藝工作者,曲藝說唱團工作,賈志國的妻子。
賈志國:楊立新飾演。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副處級,知識分子,傅明的大兒子。
賈志新:梁天飾演。無業遊民,無遠大志向,有時好倒弄些小買賣,關鍵時刻往往才顯出很爺們兒的一面,傅明的小兒子。
賈小凡:趙明明飾演。女大學生,傅明的女兒,志新的妹妹。
張鳳姑:沈暢飾演。外地來京打工的保姆,後與賈志新遠赴海南闖天咐隱下。
賈圓圓:關凌飾演。和平里小學學生,新時代的小學生,後被保送上了171中學,賈志國與和平的女兒。
孟朝陽:張永強飾演。賈小凡的男朋友。(續集)
薛小桂:李眉飾演。小張走後找來的小保姆,河南腔。(續集)

❻ 求根據老舍魯迅巴金等人作品改編的電影..

老舍:
《二馬》——有電視連續劇,陳道明主演;
《離婚》——有電影,也有電視連續劇;
《駱駝樣子》——有電影(張豐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電視連續劇(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電視連續劇(鄭邦玉、李維康等主演);
《鼓書藝人》——電影,建國初拍的,侯寶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兒》——好像有電影,記不清了;
《我這一輩子》——電影(石揮主演),電視連續劇(張國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龍須溝》——電影,有電視連續劇嗎?記不清;
《茶館》——電影。

魯迅: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CCTV6還放過
還有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很老了
《葯》、《傷逝》、《祝福》、《祥林嫂》、《風雨故園》及紀錄片《魯迅傳》、《魯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一生,筆耕不輟,作品浩如煙海,卻很少直接參與電影的拍攝與製作,但他的幾部文學作品卻是電影界改編的熱門原著。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兒女》、《寒夜》、《故園春夢》等,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他的電影作品不僅激勵了幾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陳燕燕、孫道臨、張瑞芳、王丹鳳、潘虹等一代中國電影人。

鴻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學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銀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萬蒼、徐欣夫、周貽白等以嚴謹的態度改編了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轟動,由徐莘園(高老太爺)、梅熹(覺新)、劉群(覺民)、王引(覺慧)、袁美雲(梅表姐)、陳雲裳(琴表妹)、顧蘭君(瑞珏)、陳燕燕(鳴鳳)組成的明星陣容,使影片連映一個多月場場客滿,各家報紙好評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編是1953年1月,香港當時新成立的中聯電影公司把根據巴金小說《家》改編的同名電影作為創業作品。第三次則是195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第三次搬上銀幕的《家》演員陣容相當強大,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演瑞珏,王丹鳳演鳴鳳、黃宗英演梅表姐、魏鶴齡演高老爺子,影片的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博士陳西禾,這在當時可謂是超豪華的演員陣容。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這個版本的《家》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個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兩部作品,《春》與《秋》則分別於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聯攝制完成,由李晨風導演的《春》曾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在秦劍導演的《秋》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環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深入到志願軍中體驗生活,回國後巴金創作了這部作品。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後,讓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1964年,《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調———《故園春夢》

在「激流三部曲」之後,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園》也進入了電影人的視野之中。1964年,《憩園》由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搬上銀幕,夏衍擔任編劇,朱石麟執導、夏夢主演,片名改為《故園春夢》。影片表現了一個城市封建家族在社會動盪中的變遷衰落,塑造了幾個極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這部內地與香港電影人精誠合作的影片未能在兩地大規模公映,當時也未能引起轟動。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說《寒夜》寫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國民黨統治下重慶一個小職員汪文宣的生活。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華聯拍攝,仍是李晨風任編劇和導演,而198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版本則為廣大國內觀眾熟知。潘虹與許還山的表演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該片不僅獲得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而且還獲得了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以及法國第38屆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

❼ 李雪健出演的所有電影名字

電影作品

《天山行》 (1982) 飾 佘海洲
《鋼銼將軍》 (1986) 飾 李力
《父親的戰爭》中飾演羅大成
《鼓書藝人》 (1987) 飾 方寶慶
《大偵探》(1988) 飾 杜義甫枝襲
《焦裕祿》(1990) 飾 焦裕祿
《四十不惑》 (1992) 飾 曹德培
《特殊手術室》 (1992) 飾 辦公室主任
《如煙往事》(1993) 飾 萬仁樂
《沙鎮的故事》 (1993) 飾 楊明遠
《藍風箏》 (1993) 飾 李國棟
《生死拍檔》(1994) 飾 李警長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5)飾 六叔
《飛虎隊》(1995) 飾 王強
《有話好好說》(1996)飾 計程車司機
《橫空出世》 (1999) 飾 馮石
《劍客春秋》(2000) 飾 中山夫子
《幸福時光》(2001)飾 老李
《雲的南方》(2004) 徐大勤
《合同父子》(2004)丁鎮海
《吳清源》(2005)李玉堂
《至高無上》缺滲(2005)李文要
《你是我的傳說》(2007) 尚為民
《越光寶盒》(2009)
《山楂樹之戀》(2010)張村長
《建黨偉業》(2011) 飾演 楊昌濟
《百年情書》原名(《與妻書》)(2011)飾演 林覺民猛扮兄之父
《楊善洲》(2011)飾演 楊善洲
《溫故一九四二》(2011)飾演 李培基

❽ 求一部挺老的片子,大概是80年代初的電影

喜盈門是一部很好看的老電影
漁島之子(簡裝DVD)(袁東保、張汝郊)
喜鵲嶺茶歌(簡裝DVD)(王琴寶、趙春常)
出嫁女(簡裝DVD)(陶慧敏、劇雪)
楊門女將:京劇(新中國舞台影視藝術精品選)(3VCD)
賽上風雲(簡裝DVD)(舒綉文、黎莉莉)
南島風雲(簡裝DVD)(上官雲珠、孫道臨)
勝利重逢(簡裝DVD)(馮喆、凌雲)
平原槍聲(簡裝DVD)(胡軍、劉琳)
慧眼丹心(簡裝DVD)(張安福、王辛)
南國之春(簡裝DVD)
一件提案(簡裝DVD)(李久芳、陳強)
風雨江南(簡裝DVD)(馮喆、戴耘)
大清炮隊(簡裝DVD)(辛明、劉曉慶)
無窮的潛力(簡裝DVD)(謝添、陳弋)
人民的巨掌(簡裝DVD)(魏鶴齡、王蓓)
神鞭(簡裝DVD)(王亞為、徐守莉)
大地重光(簡裝DVD)(潘文展、張錚)

松花江上(簡裝DVD)(張瑞芳、周凋)
奧斯卡經典影片--莫斯科之戀
黃梅戲老電影--牛郎織女
阮鈴玉老電影 --神女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風雨故園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成吉思汗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風雨下鍾山(上)(下)
國外經典影片--海豹的故事
奧斯卡經典影片--戰爭前奏曲
國外經典影片--出水芙蓉

國外經典:

【 克萊默夫婦 】【中英雙語】【1DVD】
【 三個火槍手】【上譯經典配音】
【水晶鞋與玫瑰花】【上譯經典配音】
【羅馬之戰(畢克 丁建華)】【上譯經典配音】【2DVD】
【苦海餘生(畢克 丁建華)】【上譯經典配音】【1DVD】
【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童自榮)】【上譯】【1DVD】
【 孤星血淚(童自榮、劉廣寧)】【上譯經典配音】【1DVD】
【 基督山伯爵 】【央視配音】【雙語】【1DVD】
【 廊橋遺夢 (丁建華、喬榛)】【上譯經典】【1DVD】
【羅馬之戰(畢克 丁建華)】【上譯經典配音】【2DVD】
【 似是故人來(曹雷等配音)】【上譯經典】【1DVD】
【 游俠傳奇 】【 經典配音 】【D5】【1DVD】
【 虎虎虎(嚴崇德、畢克)】【上譯經典】【1D5】

【排球女將 [經典配音版] 1-36集全】

國內經典:

經典電影: 豐收(DVD)
經典電影:鬼話(反一貫道題材)
夜航[霧海夜航]
女局長的男朋友 (郵緣續集)
大上海1937
海之戀(DVD)
最後的瘋狂
最後的貴族
黑炮事件
第九號懸案
紅粉(王志文,王姬主演)
北國江南
煩惱的喜事
乳燕飛 (金馥麗 娜仁花)

亂世冤家(上譯)
夜襲機場(長譯)
羅馬假日 (DVD長譯配音)
蝴蝶夢 長影譯制 (DVD)

被拋棄的人
端盤子的姑娘
大雁北飛


怪圈
叛國者
姑蘇一怪
鼓書藝人
十字街頭
燕子李三
印度往事

夜半歌聲
鮮花盛開的村莊
白沙疑案
朝霞

當代人
無名島
碧海丹心

清涼寺的鍾聲
苦惱人的笑
笑比哭好
七月流火
子夜
張衡
良家婦女
應聲阿哥
魔術師的奇遇
女大學生宿

特高課在行動
藍盾保險箱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保密局的槍聲

藍色檔案
R4之迷
林中迷案
海外赤子
紅河激浪
綠色錢包
神鬼不靈

❾ 老舍的資料 阿斯頓

老舍的簡介:
老舍(1899~1966), 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青、鴻來、□予、舍、非我等筆名。滿族,正紅旗人。
生平經歷和創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磨核亂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藝術熏陶,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1912年,小學畢業後,他在普通中學讀了半年;翌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校長。1920年 9月,提升為郊外北區勸學員,還陸續兼任私立小學教師、國語補習會經理等職。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沖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丑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余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松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氏行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國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措旅費,在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在英國時,他為國內的北伐戰爭的進軍感到興奮。到了新加坡,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他因此中斷了一部描寫男女青年愛情的小說的寫作,另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瞎檔(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他在這兩所大學,先後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以及寫作方面的課程。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性和畏懼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時流露出對於國事的悲觀和對於革命的誤解,是一部瑕瑜互見、頗多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一群公務員的庸碌生活,對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現出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作為幽默作家的特點,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和中篇《月牙兒》(1935)、《我這一輩子》(1937),都從街頭巷尾攝下市井細民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於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於人間不平的抨擊,飽含著憤懣和哀悼,作品的筆調也隨之變得沉重。
回國不久,老舍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大多收入《趕集》(1934)、《櫻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幾篇,留有"隨便寫笑話"(《我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嚴肅、富有社會意義的篇章。他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撰寫幽默詩文,是該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雜文。這些詩文,以輕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對於日本侵略陰謀下祖國命運的關切和焦慮,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從1935年起,還著文回顧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歷,後來將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車》(1937)一書。30年代中期,老舍寫了大量多種體裁的作品,風格也日趨成熟。這些作品發表在不同傾向的報刊上,他成為文壇上一位活躍的作家。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風》上連載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小說敘述了一名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希望以個人的奮斗改變自己卑賤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幾經掙扎,得到的卻是失敗和打擊。隨著幻想的破滅,他對於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喪失殆盡。作家以嚴峻的現實主義方法,寫出了他從自重自信到自甘墮落,也就是他為生活所毀滅的過程——祥子個人的不幸命運,是個意義深廣的社會悲劇。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把老舍卷進了時代的漩渦。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行將淪陷的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與革命力量革命運動有些隔膜,產生過誤解,這時通過接觸和共同工作,增進了了解,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1944年,茅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干擾,為了保障作家的正當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1944年 4月,重慶等地的各界人士舉行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的紀念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一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成了抗日和爭取民主的戰士。抗戰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供藝人演出。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作了"新舊相融"(《我怎樣寫〈劍北篇〉》)的長詩《劍北篇》(1940~1942,未完)。隨後,又開始創作話劇,或者個人編寫或者與別人合作,連續寫了《殘霧》(1939)、《國家至上》(1940)等十幾個劇本:有的號召民族團結,有的歌頌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霉爛墮落,抗戰救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他後來總結說:"我不明白舞台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我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閑話我的七個話劇》),這些劇本在話劇藝術上確實存在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劇作作了很好的准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飢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老舍熟悉故都卻缺少這段生活的體驗。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敵偽統治下故鄉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陷。雖然書中抗日斗爭的線索仍然顯得有些單薄和比較模糊,但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 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鼓書藝人》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即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於12月 9日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與河岸上的黃土地,我的淚就不能不在眼中轉了"(《從三藩市到天津》)。這個出生於北京、一向以描繪北京著稱的作家,從1924年離家以後,一直到這時,才在自己熱愛的故鄉重新定居下來。
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創作熱情。1950年 1月,回國不到一個月,就發表了第一篇歌頌新中國的作品——大鼓書《過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熱誠,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包括改造舊式藝人的工作。話劇《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後的藝人經歷為題材,前半部分內容與《鼓書藝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後,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取材於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事跡。老舍把對於北京和城市貧民的熟悉和熱愛,同對於他們獲得新生的興奮和喜悅結合在一起,寫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是獻給新北京新中國的一曲頌歌。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從50年代初起,老舍陸續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兼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注意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輔導;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先後訪問過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他以較之抗戰時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他也更加勤奮地寫作,不斷有新作問世。正如他說的,"我注視著社會,時刻想叫我的筆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筆墨》),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並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並不是每個嘗試都取得成功。象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斗業績的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頌建築工人勞動競賽的話劇《青年突擊隊》(1955)等,由於生活實感不足而缺少藝術力量。寫得好的,是表現北京市民生活悲歡離合的作品,如話劇《女店員》(1958)、《全家福》(1959)等。它們都可以看作是《龍須溝》的續編:描繪了古老的北京和經受過苦難的、守舊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這些人物及其變化,他含著淚與笑,通過解放前後的對比,寫出了歷史的躍進,使人在歡笑之中悟出一點生活的真諦。話劇《西望長安》(1956),根據震動全國的李萬銘案件寫成。李萬銘能夠到處招搖撞騙,暴露出某些幹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劇作對此作了揭露和嘲諷。如何寫好新社會的諷刺作品,是個議論不少、實踐不多的課題。以幽默諷刺著稱的老舍的這個嘗試,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前後半個世紀。上場人物60多個,全劇沒有中心的故事線索,各幕之間缺少前後呼應的情節聯系,卻能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並且通過舊中國的日趨衰微,窮途末路,揭示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後者帶有自傳的性質,卻寫出了大清帝國行將滅亡時五光十色的社會風貌,特別是作為清朝統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會在大動盪中的分化和沒落。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俗世態畫家的特長。《正紅旗下》涉筆成趣,再次顯示出幽默的風格,嬉笑怒罵,都能耐人咀嚼,說明他的幽默變得深沉和含蓄了。它們描寫的雖然都是舊中國,《茶館》還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見彩圖老舍劇作《茶館》劇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創作的第一個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作品眾多,思想上藝術上也都有新的進展。20、30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藝術創造力,並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個。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學業績 老舍先以長篇小說著稱。當他開始創作時,新文學作家中還很少有人撰寫長篇,他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早的作者之一,為開拓這種體裁作出了貢獻。後來,他又以劇作聞名,作品數量眾多,而且成為50、60年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說為數不多,卻也不乏綽約多姿、意味深長的優秀之作,如《斷魂槍》、《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寫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藝術構思的精緻和題材的寬廣方面,往往勝過長篇作品。他寫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機智的散文小品,還有一些新舊體詩歌。老舍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說,還有童話、寓言體作品。在戲劇創作中,除了話劇,另有兒童劇、童話劇、歌劇、話劇歌舞混合劇等。和"五四"以後的絕大部分作家不同,他還利用多種傳統形式,寫下了大量體裁各異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傳統劇種之間移植改編的戲曲。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
這除了作家的勤奮和善於同時從中國傳統的和外國的文學汲取營養以外,還有思想上藝術上更為深刻的原因。抗戰爆發時,老舍已經是著名的小說家了,鑒於迫切需要以人民群眾理解和喜愛的文藝形式進行抗戰鼓動,他中斷小說創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藝的利用改造,並且身體力行地"大膽去試驗(通俗)文藝的多種體裁"(《三年寫作自述》)。隨後,又出於"抗戰需要戲劇,戲劇必須抗戰"的考慮(《抗戰戲劇的發展與困難》),轉向戲劇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自己又剛剛回國,寫作《龍須溝》時,他深知從舊中國的批判者到新中國的歌頌者,意味著多麼艱巨的變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寫作經驗中,寫《龍須溝》是個最大的冒險";"我的感激政府的熱誠使我敢去冒險"(《〈龍須溝〉寫作經過》)。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時代提出的嶄新課題。在他取得話劇創作的成功以後,仍然繼續進行"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向強調時間、地點、人物線索和情節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傳統的戲劇規律挑戰,寫出了別具一格、被人稱為"畫卷戲"的《茶館》。在老捨身上,"不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和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數達700萬至800萬。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還有長篇小說《文博士》(又名《選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說集《火車集》(1939)、《貧血集》(1944)等;戲劇《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大地龍蛇》(1942)、 《歸去來兮》(1942)、 《誰先到了重慶》(1942)、《柳樹井》(曲劇,1952)、《春華秋實》(1953)、《十五貫》(根據十五貫傳奇改編的京劇,1956)、《紅大院》(1958)等;雜文和文藝短論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從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選的和別人編選的選集多種,主要收錄短篇、中篇小說和劇作。他翻譯的蕭伯納的劇作《蘋果車》,收入《蕭伯納戲劇集》(1956)。
老捨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1980)、《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老舍論創作》(1980)、《老舍論劇》(1981)、《老舍曲藝文選》(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注釋,是迄今為止老舍著作比較完整准確的匯編。
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國的保爾•巴迪、波蘭的日比格涅夫•斯烏普斯基、美國的蘭比爾•沃勒等,都寫有老舍研究的論文或著作。

閱讀全文

與電影鼓書藝人故事梗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醫生整容恐怖電影 瀏覽:794
風聲電影演員 瀏覽:823
搞笑電影方言配音爆笑 瀏覽:113
看電影的劉老師 瀏覽:430
美女肢體變異的電影 瀏覽:192
電影中獨白感怎麼做 瀏覽:646
你在周未看電影用英語回答 瀏覽:839
美女與泰國蟒蛇現代電影 瀏覽:515
老人的倫理電影完整版 瀏覽:742
各種科幻特工電影 瀏覽:616
千與千尋電影名字英文翻譯 瀏覽:363
97倫理不用下載的電影網站 瀏覽:337
怎麼可以免費看到電影 瀏覽:867
封神演義台灣版電影1987 瀏覽:247
中國電影報道我是女王 瀏覽:806
7d電影有哪些 瀏覽:829
結局很遺憾的電影 瀏覽:615
工作細胞電影在線觀看中文 瀏覽:717
如何把自己替換成電影中的人物 瀏覽:39
唐人街美國電影台詞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