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
說起電影,相信誰都不陌生。現代電影院漫天飛舞的海報,網路上營銷熱銷預訂。電影院裝修的富麗堂皇,猶如宮殿一般,空調吹著,沙發軟椅坐著,再來一杯苞米花,飲料喝著,那是一種花錢的高端享受。但現代人永遠體會不到我們那時年少時免費露天電影的感覺,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一直記憶心頭。
七八十年代,鄉下看一場露天電影可是熱鬧非凡的事件。一聽說電影船要來,莊上巷道里頓時就忙碌起來,你拿椅子他拿大凳,也有小凳子,小椅子放前排,一個個步子急促,生怕占不到好位置。偶爾也會為位子爭奪,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都不了了之,不就看場電影嘛,又沒什麼什麼深仇大恨,今天吵了,明天一樣遇到會說話。
最好笑的,有時候明明當時占的好地方,吃過晚飯來一看,大凳已經到了其它地方,心裡也苦笑,又不好說誰,誰知道你放哪裡的,有時候找凳子不叫你找半天算好了,有的甚至電影放好結束了,才找到自己的凳子。也有人稀里糊塗的拿錯把人家凳子拿回家,所以那時家家戶戶的大凳子背面都會寫上名字,或者寫在凳腿上,這也是當時的一種特色。
有時候也誤傳消息,說今晚有電影,結果搞得前廟廣場一片繁忙景象,大凳小凳排成行,熙熙攘攘都為電影。等天黑了也看不到電影船,才知道一切都是個假消息,不情願地拖著凳子,或夾著,或杠著,嘴裡詛咒著那個傳消息的人。知道是誰也沒什麼名堂三說出來,人家也是聽人說的。
有時候遠遠看電影船來了,一傳十 十傳百,前廟廣場霎時間凳子擺滿,速度是超快,有叫弟弟妹妹占著,自己回家拿凳子,有叫哥哥姐姐的,有叫爸爸媽媽的,有的還用磚頭瓦片劃個框,表明他的地盤,結果可想而知,你人一走,保准不是你的,風風火火的為電影。最後電影船沒有在碼頭停下,穿過夾溝橋,向北往隔壁村莊去了,氣的有人朝電影船扔泥塊,都像泄氣的皮球一樣,空歡喜一場。
有時候,電影船突然來了,來的比較晚。有人說有電影又沒人信,等電影船機器發動轟鳴聲響起真去一看,心裡又懊惱不已,好位置都被別人佔了。看電影位置就是風水輪流轉,誰也不敢說,下次還是好位置。看電影,真是讓人喜歡讓人憂。
我們里下河地區地處水鄉澤國,水路四通八達,沒有一個村莊不通水路,所以放電影都是公社和鄉文化站組織的電影船到村莊放電影。
老早的村莊都沒有電,電影船是掛漿機船,木製船蓬帶發電機,電纜線直接拉到放映場,放映員有時晚了就在電影船上休息,倒片,電影放好了都要倒回,下次再放,不要趕夜船。
那時候看放映員是最有本事的人,到哪塊都吃香,今天還沒看完,就有人圍著問明後天到哪莊上放。電影船一到了碼頭,兩根毛篙柱子一豎,電影幕往上一杈,喇叭一掛,電線懸空拉到廣場中央的四仙桌邊,四仙桌那時都是跟村民借,四仙桌腿上綁一根豎著的竹竿,廣播線就就綁在竹竿端上,准備工作就准備就緒了。
這時,家裡稍微有點富餘的人家家裡有餘糧的,就炒點蠶豆,豌豆,葵瓜子供孩子嘴裡剝剝,解解饞。誰家沒炒的,小夥伴也一樣跟著沾光,那時的大人孩子都淳樸,你幾個,他幾個,帶到電影場上吃得是津津有味,基本上一場電影下來,地上滿是殼兒,加上一些小糖擔,賣的糖塊的糖果紙,反正是一片狼藉。
放映員來的早,晚上大隊里還管夜飯吃呢!夜飯吃好了,放映員去船上拿上放映機,放映機是裝在一個精密的木質箱子里,帶上幾個鐵盒要放的影片,拉好電纜線,開動機器,接好電源,打開放映燈,場上頓時就亮了起來,人也慢慢地越來越多。
放映員那時會習慣的放一些演講片,宣傳片。場上人群漸漸多了起來,說話聲,喧嘩聲,吃瓜子,剝豆兒聲音,不絕於耳,你找兒子,他找丫頭,找位置的,有的還拿著手電筒晃來晃去的,也有拎著馬燈的找人的。有給孩子帶衣服的,遇上要下雨天,還有人帶傘,送雨衣的,也有鄰村一些小伙頭在周圍溜來溜去的。
放映員看場上人員來的差不多了,就話筒拿起,介紹一下今天放什麼影片,叫大家保持安靜,開始放映了。放映燈關閉,放映機一道光柱射向銀幕,放映機的兩個圓盤盤一高一地轉著,放映機有節奏地嘀嗒著。
場上安靜的只聽見喇叭里傳出的電影聲音,人們都在觀看著這難的露天電影,有時半個月,有時一個月,遇上天氣惡劣有時甚至兩個月才有一次電影,個個別提有多專注了。
電影偶爾有跳片,放映員就會用手壓著,有時不停地用小刷子在機上清潔著。有時電影也會經常燒片,只見放映員打開放映燈,熟練的拿下圓盤盤,剪去燒片那一段,再粘連好繼續放映。剪的那一段,有時會有好長,或者剪了幾段,孩子都搶著拿去看,對著燈光,你傳他,他傳你的看,放映燈光一滅,片子都不知道傳給誰了,只聽見不知道誰嘴裡的嘟嘟囔囔的聲音。
一般都是放兩個影片,好看的都在後面放。就那樣,我們的童年少年很多經典老電影片陪我度過,《閃閃的紅星》,《平原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戰上海》,《羊城暗哨》,《渡江偵察記》等。看得一顆紅心,熱血沸騰!有時農閑,寒暑假之間都會要求加影一個影片,放映員有時也只好答應,好吃好喝侍候著,那麼熟悉,不好拒絕。有時一些好看的剛出來的影片,放映員還組織村裡的年輕人去鄰村「跑片」,等人家那邊電影船放完拿回來再倒片再放,就叫「跑片」。電影拿回來那個歡呼雀躍的勁,甭提有多驚喜了。
說實話,那時鄉村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電燈電視那時都在幻想中,唯一能享受到的就是廣播和收音機。你說,來一場電影,都歡聲雷動的喜歡呀,提前做好學習作業。晚上可以瘋,可以游戲,可以玩了。大人也不會像往常一樣看著,不讓出去,全村人都在看電影,哪個不讓孩子出去看電影,鄰居都會說呢!別管那麼緊呀,給孩子看看電影,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該放手就得放手。那時,家長要是不讓孩子看電影,孩子就認為是家長不講理,家長以後說什麼,就沒那麼叫響,所以,一般家長都曉得這個道理。
後來農村有了電,電視也慢慢多了起來,可每天晚上都要到9:00-10點才能來點。只要電影船一來前廟廣場放電影,電影場上依然是人頭攢動,一如往昔盛況。記得那時看電影的熱情是空前的高漲,一點小雨,絕不收兵,撐傘穿雨衣繼續看,不是落得地上流水,電影機無法放映,都不會撤。有時,雨停了還跑到電影場上看看有沒有繼續放,不要錯過了。
那時,只要是鄰村放電影,都千方百計的打聽。平時上學不敢去,一放寒暑假就沒得我們的過時,老是打聽鄰村哪莊上有電影,一到天黑就集體行動。有一次暑假之間打聽到蚌蜒河北的鄰村晚上有電影,吃過夜飯就早早聚集一起,等候比我們年長一點的本家大哥哥一起去。因為蚌蜒河河面沒有橋,渡口渡船晚上是不會放人過河的,得撐船過去,大哥哥會撐船。
大哥哥吃擺夜飯,拿了一桿竹篙,我們一行有二三十個,浩浩盪盪地來到圩子口,上了一個停泊在圩邊上的一條六七噸的水泥船。大哥哥竹篙一深一淺,聲落水起,一摁一收,船駛向北岸,月色下水泥船一會功夫就漂過幾百米寬的河面。到達河北岸,大哥哥叫人清點好人數,然後帶好船前樁,並把船艄繩也帶好了,蚌蜒河大河裡經常有拖隊船,機動船走,怕浪頭把船樁晃動鬆了漂開去,就回不了家了。
眾夥伴猴子似的撒腿就往鄰村跑去了,也不等大哥哥了。大哥哥和我是本家,我們幾個就等大哥哥一起再往鄰村走去。大哥哥邊走邊說,三小,等電影要結束家來的時候,你們早點出來,結尾一點不要看,我讓他們知道不等我的厲害,戲弄他們一下,我們幾個答應了大哥哥。
那一次我們在鄰村看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眼看電影快結束了,大哥哥朝我使了一個眼色,做了一個動作,我拉了一下幾個要好的衣角,撒腿就跑。一溜煙來到蚌蜒河北岸帶船位置,幸好大哥哥有經驗,前樁被波浪起伏顛鬆了拔起掉水裡了,就剩下後面那深樁帶著,船沒漂開。
大哥哥也到了,拿起放在稻田裡的竹篙。三小,你們快上船,大哥哥招呼著。一些陸續來的都上船了,月色皎潔下,後面還有一撥黑黝黝的人影在奔跑,都知道,慢了可能要上不了船,那勁頭不亞於一場冠亞軍決賽。早到到了船上的個個基本都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大哥哥拔掉船艄的後樁,竹篙一使勁,船離岸而去,快的一個箭步蹦上船,再就要人拉住,一個腳踏船上,不至於掉河裡,再後面撲通撲通地跳河裡去啦.....船上不少小夥伴哈哈大笑起來。還有的在岸上呼天喊地,有的嘴裡帶著哨子,有的罵罵咧咧的,有的哭起來,看大哥哥不理,都直接下河游泳,踩水追來,一手舉著衣服,一手遊河,水鄉的孩子,個個都是浪里白條,滑溜的很。大哥哥看岸上沒人了,船身就慢下來,河裡遊河的都跟上來了,就吩咐船上的把河裡的一些夥伴拉上船,清點人數,畢竟一起出來看電影的,不能弄丟了。鄉村的孩子,有時就是那麼逗。
這事過去很多年了,我都一直記得為看一場電影的角逐奔波,苦樂年華的時光。
隨著農村供電日漸正常,生活條件的改善,家家戶戶有了電視,再後來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路普及。露天電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激起現代人的熱情。偶爾村裡有一場露天電影,也是人影稀少,形影孤單,沒幾個人看。有誰還能能懂過去的舊時光,唯有往事如風拂過心頭,歲月悠長。
露天電影曾經風靡紅極一時,一種遠去的舊時光,再也找不到那種氣息和味道。但這種時光記憶卻一直永遠縈繞在我們心中,百轉千回,回味一生。
『貳』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叄』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慎旦穗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那時候的我還太小,看不懂電影演了什麼,但我和小夥伴們卻能「看懂」大人們在看電影時發生的各種偷偷摸摸的事,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趣並且驚險的事。
我的家鄉通電比較晚,那個時候人們的 娛樂 活動少得可憐,除了遲旅逢年過節「打花鼓子」(花鼓戲)外,就剩下農閑時為數不多的幾場露天電影了,老家人叫「演電影子」。
所以,只要聽說有哪個村晚上會「演電影子」,村裡人奔走相告寬卜,早早做好晚飯,一吃完碗都顧不上洗就拿著小板凳往那邊趕。有時要翻山越嶺,老人們還會備上火把,年輕人則把家裡所有的一號電池都找出來,一節一節試哪個還有電,然後將三四節接在一起,拼成一個超長號手電筒。
我們小孩子則聚在一起,根據聽說的電影名字,討論「打的凶不凶」(激烈武打場面),打得凶的,我們跑得比大人還快,打得不凶,我們就磨磨唧唧不想去,或者乾脆聚在村裡不願去的人家,免得大人走了在家害怕。
後來不知道哪一天,一個大孩子告訴我們,他在電影開始之後看到有人「親嘴」,開始我們還以為他說電影情節,都覺得甚是無聊,那是大人們才喜歡看的畫面,我們毫無興趣。
但那傢伙卻敢用全家人來賭咒,說不是電影,是某某和某某某,這下我們都來了興趣:這不是那誰的媽媽和誰的爸爸嗎?他們兩個咋親嘴了呢?於是我們發現了比看電影還有趣刺激的事情,每次者積極地跑在大人前面。
跟著那個大孩子觀察幾次皇,我們知道他的確沒有撒謊,雖然沒有再看到他說的某某和某某,但每場電影真的都會有一些大人「親嘴」的事情在黑暗中發生。
慢慢地,我們從露天觀看的位置上就能發現秘密:
每場電影,永遠積極搶點第一排位置的人,基本上都是每個村裡平時能說會道、說話喜歡大聲大氣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夥子和比我們大的孩子,因為他們回村後會負責直到下次電影開場前的「講電影」工作,經常在一起干農活或者乘涼歇息時看到很多人熱火朝天地和他們討論有趣的電影情節的場面。
中間位置,基本上就是大致按照先到先得的順序,補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嬸這類人佔了,有些聽說鄰村某個親戚今晚會來看電影的人家,還在小凳子擺有零食吃的,佔一片地方早早地等著。
我們這些看不懂電影的孩子,就不停在放映場地四周奔跑呼叫,興奮無比地期待著電影開場。個高一些的孩子,會跑到銀幕前比比劃劃搞怪,在空白的銀幕上留下影影綽綽的樣子。
放映的電影有些是已經放過很多次的老電影,但每次放映場地也是人滿為患,大家看電影熱情依舊不減。
而最讓大家興奮、舉村拖家帶口去看的則是那些剛剛流傳過來的「新片子」,特別是聽說「打得特別凶」的那種。這時候放映員也特別忙,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趕場,有些村子為了早點迎來放映員,還送禮請客。
我印象中有好幾次就是這樣,放映員在熱情的村民家裡喝多了,沒來得及「洗電影片子」,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倒帶」——把上一次放過的膠片卷到另一個盤子上倒回去。於是經常有放映員在電影開場前在場地片「洗電影片子」。
這是我們所有孩子最興奮的時刻,能最近距離看到神奇的電影片子,有時洗斷了,還能看到放映員把片子接上。
也有放映員完全忘了「洗電影片子」的情況,我們就曾經和大人看過一場「倒著演」的電影,裡面的人和車都是往後退,武打片中本來飛上樓頂的人,會從樓頂上「摔下來」,耳光從臉上「飛」起來,子彈從腦袋上飛回槍裡面……看電影的男女老少都興奮得像自己演電影了一樣,鬨笑聲淹沒了放映員「不要吵,不要吵,馬上就洗完了」的大喊。
對於我們這些躲在人群背後的小孩子們而言,真正的「電影開場」是在銀幕上的電影演到關鍵時——通常是剛過1/3或者過半,所有人全神貫注瞪著銀幕、甚至有人忍不住站起來的時候。
這時,坐在後面那些「懷著某種目的」的人,就開始動作了:我們經常看到有小夥子偷偷拉起旁邊姑娘的手或者姑娘偷偷塞給小夥子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兩個人一起低下頭。任憑人群吵鬧,銀幕上如何熱鬧,他們都毫不在意,就那麼偷偷拉著,偷偷看對方一下,可能偷偷在笑或者臉紅。
而像某某和某某那類型的人,就比小夥子大姑娘們大膽的多。我們經常看到他們在看電影時靠得很近,邊看邊不時地你碰我一下,我拍你一下,電影還沒演到一半,他們就開始四下張望,然後自語一句「呀門忘了鎖」「火可能沒熄」之類的,往人群外面黑暗處走,另外一個隔一小會也偷偷摸摸跟著去了。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小孩子,就激動得眼睛發亮,偷偷跟著他們看他們幹嘛去。但經常他們去的地方太黑了,我們都害怕不敢去。只有幾次,可能他們太著急還是怎麼了,被我們模模糊糊看到,我們就興奮地相互叫到「哇抱住了」「快看親嘴了」,其實每個跟來的孩子都能看到,但我們總是忍不住想相互通知。
聽到聲音的大人會像被蛇咬到了一樣突然跳開,對著我們罵一句「哪來的小雜種瞎扯!」然後一前一後去了其它地方,這時他們都會走得很快,我們經常就跟丟了
只有一次,我們特別幸運!
那次我們跟著兩個人,到了一片玉米地邊,他們就在地頭草叢那裡被我們看到「親嘴」了,我們激動得剛喊了出來,就看到那個男的向我們這邊扔了什麼。我們都以為要被打死了,撒腿就跑,但幾個沒反映過來的孩子彎腰找到扔過來的東西,發現是糖!我們激動瘋了,就一起像小狗一樣爬在地上摸找起來……等我們找得差不多時,那兩個人已經從玉米地裡面出來了,路過我們身邊時,還「嘻嘻」笑著。
也大概就一兩年光景吧,我們村通電了。
村裡慢慢有黑白電視機,人們都開始晚飯後聚在有電視的人家看電視劇。露天電影漸漸沒人看了,再好的片子,現場也經常沒幾個人了,還都是老頭老太太,再也沒了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樂趣了。
再慢慢地,又有了彩色電視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連聚在一起的熱鬧場面也沒有了。
村裡的夜,變得像白天一樣平淡無奇和沒有樂趣了。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地道戰>地雷戰>雙槍老太婆>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肆』 看露天電影寫作文題目
露天電影,這個名詞在我的記憶中十分模糊。我覺得,那該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會放映的東西。而且我只記得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在舅舅家樓下看到過,但早已忘記那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直到現在,我也從未看過一場完整的露天電影。直到有一天,電影放映隊在我家樓下放映了一場精彩的露天電影。
一台放映機,一塊銀幕布,還有兩個音箱,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放映場所。放的電影名叫《舉起手來》,影片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故事,並且帶有濃濃的喜劇色彩。看電影的人群中不時發出一陣陣笑聲,氣氛十分活躍,而且馬上要過年了,更給街上添加了幾分熱鬧。
在我記事以來,關於露天電影的記憶幾乎為零。不過現在,我對露天電影產生了一份獨特的喜愛。因為我在看露天電影時,彷彿感覺穿越時空,來到20世紀六十年代,去領略那時人們在忙碌之餘短暫的休閑。
露天電影,雖然在21世紀早已少見。但它帶給我的,則是無限的遐想。
7月8日星期四多雲晚上,我剛放下飯碗,擦好嘴巴,忙忙地向三湘小區籃球場跑去。
那裡,今晚要放一部露天電影。早上,居委會就告訴我們這個好消息了。
我已經等了整整一天。嘿嘿,今晚可以不學音標了。
所以晚飯後,媽媽一同意,我馬上就想溜走。爸爸把我拉住,想陪我一起去。
「才不要呢!」我拒絕了爸爸。我心想:只要爸爸帶我去,電影還沒結束,如果時間晚了,就必須回家。
雖然看露天電影時,會有頑皮的小孩在眼前竄來竄去,影響別人,但是看電影還是比學音標有趣。電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和另外一部喜劇片。
《喜羊羊與灰太狼》美中不足的是每次都是喜羊羊戰勝灰太狼,沒有懸念。但每次灰太狼被老婆用平底鍋打得飛上天都讓我開懷大笑。
電影結束了,我才發現,我居然在兩個多小時里沒有去小便,也沒有喝水。平時學習時,我十幾分鍾就出來小便或喝水。
這么大的差別,就連我自己也很奇怪,真讓人不可思議!看來我學習真是不夠專注。回家的路上,我暗暗抱怨:居委會為什麼斗瞎閉不一個星期放一次電影呢?我多麼盼望下一次的露天電影啊。
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人不分老少,不分男女,我也無暇顧及這些,我沖進二樓,沖向學生書刊區,我要找一本我最感興趣而且有教育意義的書,我找到了《紅岩》,我看了一部電視劇叫《江姐》,因此我很早就想看《紅岩。》了,我如飢似渴的讀了起來。站著讀了一會兒,退好睏呀,我想坐在哪裡,一轉身,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老人們坐在一個書架前面的地上,他們手中拿的都是古典文學,《水滸傳》呀,《三國》呀,神梁《東周列國》呀,他們戴著老花鏡,仔細的看著;婦女們也坐在地上,她們手中拿的都是同一個話題的書: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成年男子拿的書幾乎也是同一個話題:成功男人的秘訣;上初中的學生都在看古今中外的名著;小學的學生多數在看漫畫,還有許多在看童話······
人很多很多,都擠滿了走廊,而沒有聽到絲毫吵鬧的聲音,那真是一個學習的好氛圍呀,我漸漸陶醉其中。
坐在又硬又累的地上是很不舒服的,但是書對我有著一種特殊的吸引力,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我,我相信哪裡的每個人都是那樣的,大家聚精會神地盯著書看,是那樣的陶醉。
時間過得快極了,我還沒過癮,媽媽就給我打電話了,誒,無奈,我依依不捨的回家了,我的《紅岩》還沒看完呢,我明天還有去看。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的文化水平逐漸提高,文化素養也增強了,這些都要歸功於書,是書讓我們對文化引起了重視,我們既然降臨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去了解它,而了解它的途徑就是讀書,那些真日在家無所事事的人呀,我奉勸你們:讀書吧,否則你的孤陋寡聞會跟不上時代文明的發展!
揚中金葦路名思教育校區,熱線:051186093509 一、「開門見山」式 「開門見山」是一種應用得很普遍的開頭方法.它之所以被廣泛使用,就因為這一開頭就直入本題.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時間彌足珍貴,看文章的人都希望盡快地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麼.倘若在開頭處拐彎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地在題外轉悠,那麼,即使內容再好,也難以激起空裂讀者閱讀下去的興趣.對我們考場作文來說,閱卷教師承擔著繁重的閱卷任務,一個「開門見山」直入文題的、「不蔓不枝」的開頭一定可以博取閱卷老師的好感,使閱卷人對你的開頭對你的作文留下極佳的印象,從而有助於你在考試中獲得理想的成績. 「開門見山」式的開頭,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極常見,可謂俯首可拾,如: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景.(朱自清《背影》) 開篇點題,為下文寫寄寓深摯父愛的「背影」設伏. 2、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茅盾《白楊禮贊》) 開篇第一句明確了贊頌的對象——白楊樹,定準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贊頌. 3、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高爾基《海燕》) 開頭首先交代了海燕勇敢高飛的戰斗環境,接著從「色」(黑色)、「形」(閃電)、「神」(高傲)三個方面,顯現了海燕迅猛高飛的戰斗英姿. 以「開門見山」式開頭獲得成功的作文為數眾多.如: 1、看到這個題目,我內心深處不禁響起了一陣掌聲,這掌聲表達了女兒對媽媽的贊許和欽佩之情. 要是兩年前,我可要為媽媽喝倒彩了. (《作文》雜志,1999年第十期) 這是1999年「文心杯」全國中學師生作文大賽初中組一等獎獲得者蔣靖菲同學的《掌聲響起》的開頭部分.這個開頭開門見山,同時欲揚先抑,又為下文設伏並構成懸念. 2、我的家鄉四面環山,到處蘆葦叢生.秋天一到,蘆葦花爭相開放,把家鄉掩映在一片花海里,很是好看.(同上 二等獎 郭慧芳《家鄉的蘆葦花》) 3、我九歲那年的春天,父親買回一頭黑水牛.他說:「咱家田多,農忙季節,沒頭牛不行.待這牛長大了,就用它來耕地.」(同上 二等獎 任美娟《與牛結緣》) 4、忘不了她那張給我鼓勵的笑臉,忘不了她激發我上進的朴實的話語,忘不了她曾給我生命中帶來的一片綠色.忘不了她,我至親的愛友.(《忘不了她》) 二、「寫景烘托」式 畫家畫月,如果孤零零地畫出個月亮,就會顯得格外單調,甚至會神采匱乏.如果在月亮周圍勾上幾縷雲彩,以雲托月,情況就會大不一樣,那個月亮就會格外有神,這種技法,就是「烘托」.作文也需要這種技法. 作為一名初中生,考試大多為寫人敘事類作文,一個好的「寫景烘托」式的開頭,有利於為人物的摹刻和事情的敘述設置入情的域境和氛圍.作為一種實用易解的行文技法,在初中語文課文中也有許多可資典範的例子.如: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換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彭荊風《驛路梨花》) 這是小說驛路梨花的開頭.以對山的描寫為情節的展開鋪墊.如此大山,暮色又迫臨,對行進在路途中的人,夜間的住宿確乎是一個必須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們的心情該是多麼焦急啊!由此可見,對小茅屋的主人的猜度與贊美等一系列的情節張本鋪墊,是為「寫景烘托」式開頭. 2、時間是晚上八點.太陽雖然早已下落,但暑氣並沒有收斂.沒有風,公園里哪些屹立著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也是靜靜的.露天的勞動劇場也是靜靜的.(葉君健《看戲》) 以「靜」烘託人們等待開戲彰的寧靜氣氛.不僅如此,而且與後文梅蘭芳表演之時山呼海嘯的場景對比,表現藝術穿透性的感染力,反襯梅蘭芳高超的表演技藝. 3、乾乾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著它爬上山頭.山之邊,梯田裡的莊稼像綠海里卷來的一道道浪頭.(高風《金黃的大斗笠》) 同樣,同學們因「寫景烘托」式開頭成功的文章也為數不少,如: 1、公元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天空下起暴雨.地上透亮的水泡,圓了又破,破了又圓,一張一合地哭訴著一位世紀老人的溘然長逝.水泡千百次地重復著一個永遠的名字:冰心 (樊瑞《百年冰心》見《作文》1999年第十期) 2、我的頭發濕了,渾身沾滿了泥漿.清明節特有的雨絲欲斷不續,從遙遠的天際無聲地飄落在荒涼的山野上.我踩著泥濘艱難地走著,尋找著,任憑雨水灑在頭上、臉上、身上…… (胡波 《又逢清明節》 見李曉明 毛劍冰編「金榜作文系列叢書」《寫人散文》) 3、3月26日晚18:55時,天邊最後一抹晚霞尚未褪盡,周末的鋼城還沉浸在一片熱鬧歡快的氛圍中.十里鋼城,電車、巴士、「的士」穿梭不已,自行車的鈴鐺聲,汽車的嗽叭聲,小攤販的叫賣聲,時起時伏.大大小小的百貨店、食品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有誰能料想到,這將是一個血色黃昏. (江俐《血色黃昏——「3·26」車禍紀實》 見王競前 宋怡明編「金榜作文系列叢書」《記事散文》) …… 當然,好的作文開頭技法決非僅此二種,但如果同學們熟練掌握並能結合文題恰當選用一種開頭技法,一定會對同學們作文質量和成績的提高裨益良多. 古人稱文章里佳妙開頭為「鳳頭」。
我最喜歡的一部文學名著
我有一個壞習慣,每次只要一看書,我就要打瞌睡。可我已經改了,你知道我為什麼會改掉嗎?請聽我漫漫道來。
有一天下午,我閑著沒事兒干,就到書櫃里拿出一本叫做《三國演義》這本書。當時,我很好奇,不知「三國」是哪三國,一個中華民族怎麼會有三個國家,「演義」大概就是故事的內容了吧!我翻開這本書,第一章就是「桃園結義」,看著這四個字,我感到莫名的熟悉,原來在小學的時候,我的班主任程老師已經跟我們講過這個故事了!我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我看了一下目錄,故事的名字真精緻,真新穎。我一口氣就看了四章的內容,卻一點兒也不要睡覺,反而更想看了,更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我喝了一杯水,就繼續往下看,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了,書,我也看了一半了,我沒有感到半點疲倦,只是打算著明天接著看,一定要把書看完。
有好幾次我看作文書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作文書可真起到了催眠的作用。而且我看《老人與海》、《吶喊》、《少年維特之煩惱》……都會想睡覺。但看《三國演義》、《水滸傳》、《上下五千年》……都會越看越有勁。我這才知道了為什麼。原來,我自己還不知道我很喜歡看歷史故事,現代的都不喜歡看。其實我看電視又何嘗不是呢?我很喜歡看古代篇,但不喜歡看現代篇。
現在,我看什麼書都抱著像看古代書一樣的心情看,所以,現在,我看什麼書都沒問題了。但最喜歡看的,還是《三國演義》,因為這本書讓我對所有書都起了興趣。
『伍』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我曾經為了看電影掉進了糞坑,終身難忘,事情是這樣的……
記得那個一個夏天的中午,吃了中飯我和幾個小夥伴在村邊的小水渠里洗澡,到了兩點多鍾看到鎮上的電影放映員來了,竟然在村口的空地上拉起來了電影幕布。
哇塞,今天晚上有電影看了。我們當時那叫一個興奮啊!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村上連個電視機都沒有,難得放映一場露天電影,附近幾個村的人都會過來看的。用人山人海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農忙的人們看到電影幕布拉起來,就會早早收工趕緊回家弄點吃的,自帶小板凳過來佔位置,不然來晚了,可能就不是坐在小板凳上看電影了,而是站在小板凳上看電影了!
我們幾個洗了一會澡,就跑過去問今天晚上放什麼電影?放映員說,香港電影《小飛俠》。當時也沒看過,反正覺得是個電影就好看。於是呼啦一下子全部散了,各回各家,約好了晚上這里相聚。
天色剛剛擦黑,大姑娘,小媳婦,小夥子,老頭子,老太婆,這個村的,那個村的,都陸陸續續拎著小板凳各就各位。空地上已經坐滿了人,等待著電影的開始。
當然,我們小孩子是不用帶凳子的。因為我們的位置在草垛上,樹枝上。
天色黑下來,電影終於開始了。這是我童年看過的最精彩的一部電影。以至於若干年之後電影情節我還是記得清清楚楚。
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誰喊了一句:失火了,快來救火啊!原來是哪個短命鬼,在草垛底下抽煙,把草垛點燃了。而我們幾個傢伙還在草垛頂上,下面著火了,下也下不來。急得哇哇大叫。
看電影的莊稼人,丟下小板凳就跑回家,端來了水盆,拎來了水桶,加入了救火大軍。眼看著火要燒到草垛頂上了,不知道哪個傢伙喊了一聲,這邊沒火,可以滑下去。
然後,我和草垛上幾個小夥伴,趕緊跑過去,他第一個滑下去,就聽一聲哎呦。我們喊他,有事沒?他說沒事,下來吧!然後我們幾個一起滑下去了。
就在我滑下去落地的一瞬間,我感覺撲通掉進了一個泥坑,然後立馬感覺不對勁,怎麼這么臭。原來,是旁邊一戶人家的豬圈糞坑。此時,幾個站在糞坑裡的小夥伴面面相覷。臭的不可開交!
好不容易,從糞坑裡爬出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可怎麼辦?就這樣回家?估計屁股開花。商量一下,去小河裡洗干凈,再回家吧!
幾個小夥伴,站在水裡,問最先跳下來那個。為什麼你掉進了糞坑不說一聲。他說,為什麼要說?我已經掉糞坑裡了,你們難道不應該下來陪陪我?然後這個傢伙,被我們按在水裡揍了好一會!
記得那天晚上回家,鞋子衣服還是濕的,只是沒有了豬屎味,我媽就問我怎麼了?我說,草垛著火了,他們救火被水潑的。壓根沒敢提,爬在草垛上,然後掉進糞坑的事情!哈哈
後來大家都長大了,有一次在一起喝酒走提起這事,當年那個第一個掉進糞坑的小夥伴,被我們逼著罰了一杯酒。也算是對童年的一個致敬吧!
乾杯
『陸』 難忘的兒時記憶‖露天電影
越是艱苦的歲月,人越容易獲得滿足感,快樂的來源也非常簡單。
七八十年代走過來的人,物質和精神生活是無法和當下相比的。但回憶起童年,卻依然是充滿快樂和溫暖的歲月,那種快樂和溫暖已經鐫刻在那段生命的年輪里,成為重要的人生經歷和寶貴財富。
彈溜溜、掏鳥窩、推鐵圈、打鳥、追野兔、玩泥巴…… 農村孩子每天在泥土裡摸爬滾打,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在村莊和田野間尋找快樂,放飛童年!
小時候,電還是稀缺資源,只要一到晚上,十有八九是要停電的。好在家裡還有一樣重要的家用電器----收音機。那是唯一能聽到外面世界聲音的電子產品。兒童節目「小喇叭」和廣播劇是最好聽的節目了,但卻不是每天都有。多數時候,晚飯後就是聽老人們講故事,尤其是鬼故事居多。每次聽完鬼故事,都嚇得我們黑夜裡不敢出門,晚上睡覺把頭深深的埋在被子里。
七十年代後期開始,農村地區開始有了露天電影放映,這讓精神世界空虛的我們異常興奮,也讓少年的激情在困苦的歲月里燃燒著,升騰著。
那時候一個鄉鎮只有一個放映隊,幾十個村莊輪流放映,一個村莊有時一兩個月才能輪到一回,這樣算下來,一個夏天每個村莊只能放三四場電影,這還不算趕上停電和下雨天。所以在學校里,孩子們便伸著長長的耳朵,刺探著放映隊的行程。除了自己村莊里的場次,在附近的村莊里的放映,我們也會追著去看。
晚霞映襯的村莊場院里,人們七手八腳的幫放映員立起幕布,拉緊固定的繩索…… 這是大家都特別願意乾的活,可以藉此機會接近放映員,得到一些放映行程的信息,也可以近距離接觸一下那神奇的放映機,提前知道電影的名字!
電影還沒開演,場院里的人已經滿滿的了。離家近的帶著凳子早早的占據了最好的位置,來得晚的,只能站在人群後面翹著腳,伸長了脖子努力尋找著最佳角度,費力的張望著。
孩子們搶不過大人,乾脆爬到樹上,房頂上,有的甚至騎在爸爸的脖子上……
畫面開始在幕布上閃現,嘈雜的人群像是被按了開關,瞬間安靜下來。大家屏著呼吸,盯著屏幕,很快人們的情緒就被帶到電影里…… 人們隨著情節的進展一會情緒緊張、一會鬨堂大笑、一會急得跺腳罵娘、一會吶喊助威……
每次放映結束,人們都不願離場,意猶未盡的和放映員詢問下一場的放映時間、地點,七嘴八舌的評論著電影的情節,孩子們跑著跳著學著電影里的台詞、模仿著武打動作,歡天喜地的跑回家裡……
伴隨我們成長的電影從早期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神秘的大佛」…… 等經典戰爭題材的影片,到後期的武打片「少林寺」,「南拳王」,「海市蜃樓」,「大刀王五」……
從此,少與外界有過接觸的我們知道了世界之大,人生的精彩!戰斗英雄和武林高手成了少年心中的偶像!課間大家用稚嫩的口氣講述著電影的情節,學著大俠的樣子與同學過招,嘴裡發出「吼」「哈」的聲音……
露天電影,滋養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黑白電視的普及,露天電影漸漸離開了我們的生活。但那快樂的歲月卻永遠印在了一代人的記憶深處。
這些年在城市的廣場上,偶爾能看到露天電影的放映,但圍觀的多是中老年人,也許大家只是想找一找曾經的記憶吧。畢竟如今豐富的傳播媒介和豪華的影院早已不是那個時代能夠比擬的了。
曾經的露天電影,雖然經常經歷停電的焦急等待、因為下雨只看半場的尷尬,但那興奮和充滿期待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快樂的幸福時光!不知不覺我們在追逐和期待中長大,露天電影也成了美好的回憶,而那美好的記憶卻成了一生都享用不完的精神財富!
『柒』 散文:露天電影,那一場場黑白電影,成了永久的回憶,你還記得嗎
人的一生中所經過的事有許許多多,有的隨風流逝,雁過無痕;有的縈繞腦際,唇齒留香。小的時候,我的老家農村接露天電影的事,至今仍駐足在我記憶的葉脈里,化作了心間的咖啡和唇間的蜂蜜,令我靜靜地回味。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在家收聽老式收音機外,再就是靠村部一年上頭接來幾場電影,在村部放映,豐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那時節,我們鄉里有三十多個自然村,鄉上的電影隊很走俏,先天晚上在鄰村放了一場電影之後,就輪到下一個村去接。我們村部如果不派人搶先把放映機箱和片帶盒接回村部,就會被別的自然村接走。要想再等來一次接電影的機會,又得等上一個兩個月的。
記得我在村部學校讀小學的時候,每每聽說村裡接來了一場電影,放學以後,我總要跑到村部的辦公室去看看,摸摸放映機箱和片帶盒子,直到看見有人到放電影的廣場上去栽木柱子,扯起幕布時,我才放心地跑回家去,催母親趕緊生火做飯。
村裡人對精神文化生活有著強烈的渴望。聽說村裡接來了電影,家家戶戶都抓緊做飯吃飯。俗話說:「看戲不看頭,等於炒菜沒放油。」大家生怕看不到電影的開頭,都雷急火急地吃罷晚飯,關門閉戶,帶上手電筒,沿著泥巴村路,高一腳低一腳地往村部趕去。
電影開映之前,村部一般都要利用放電影的機會,在銀幕上播放一兩個村裡工作的通知,比如水稻、棉花防治病蟲啦,興修水利要求民工上工地啦,接著便播放一個科教片什麼的,然後再放映正片子。這時,村裡的後生子就會在耳朵上夾著紙煙,或嘴裡叼著一支紙煙,在銀幕前穿來穿去,張揚自己的風度;妹紙也會三三兩兩地從銀幕前走來走去,曬曬自己的靚麗;而我父親卻肩上掮著我弟弟,一手牽著我,在放映場上尋找我們看電影合適的位置。
有的時候,小弟在父親的肩上,看著看著,就開始打哈欠,來瞌睡了。這時,父便會把小弟放下肩,脫下自己的一件衣服,把小弟包裹好,避寒避露水,並抱在懷里,讓他睡覺,自己卻帶著我繼續看。一直看到電影挖了台腳,銀幕上出現「再見」的字幕,我和父親才打著手電筒,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地走上了回家的泥巴村路。此時的村路上,人聲鼎沸,笑聲不斷。村民們亨受了一陣子精神文化生活後,忘掉了白天勞作的辛苦,有說有笑的好開心。一束束手電筒的燈光,像閃閃發光的星星,照亮著大家前進的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由童年進入了少年時代,對電影更有了一種特別的渴望,每每看完一部電影,都為片中的人物命運和故事情節所牽心和回味,天天翹首以盼,期望村裡能夠接來電影。
時光飛逝,指間凝香。一轉眼,離農村接露天電影,放露天電影的時代過去了好幾十年,農村的舊貌變新顏,換了人間。村村不但通了光潔如鏡的水泥公路,而且村民們家家戶戶都進入了電燈電話和廣播電視的時代。村民們看電影,學科技,找致富信息,不用出門啦,坐在家裡就能夠看到哈。如今,盡管我身居城市,村裡接露天電影的事已經遠去了,但至今想起來,還是蠻溫馨的呢!
致讀者:如果您比較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轉發、點贊、收藏……
點關注,更豐富,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捌』 以露天電影為主題散文:難忘的露天電影
現在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電視、電影、廣場舞、街舞、KTV等等多彩多藝,數不勝數,況且一部手機兼容了很多的文藝項目,文化生活更加廣泛,更加炫麗。
六、七十年代農村的文藝生活相當匱乏,除了幾種兒童游戲如:捉迷藏、跳繩、打陀螺、老鷹捉小雞等最嚮往的就是電影了。那時候只有縣城有電影隊,由於電影機械少,而且面對全縣的村莊放映,一年內一個村莊平均不住一場電影,好在七十年代末各人民公社成立了電影隊,才能每年能看上幾場電影。
那個年代電影放映人員的這個工作可以說是最羨慕的了,每到一個村莊放映,村裡就像接天神一般,好吃好喝招待,更換村莊派人接送,也體現了村領導對電影的重視和期盼。
那時候通信相當閉塞,來了電影隊後村支部書記都是用口信通知各生產隊長,生產隊長在集體幹活的時候通知社員,今晚我村放電影了,然後社員再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還有的跑去通知臨近村莊的親戚,叫親朋好友過來看電影。
每個村莊都有一個固定放電影的場院,放映人員在白天維修、調試發電機,那時候我們都叫發電機為“磨電機”,看熱鬧的人把發電機圍的水泄不通,感覺非常新鮮和好奇。下午不黑天前就紮好銀幕架,掛好銀幕。小孩早早的拿著板凳、搬著椅子等去占個好的位置,晚飯都顧不得吃,真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
每次放電影,放映師傅調試好設備,在放映前都是插上話筒讓村幹部講幾句話,有的村幹部在此場合講話出口成章,有的人拘束這個場合,講話吞吞吐吐,磕磕絆絆,有的講講當前的村裡農活安排,有的講天氣預報,有的講計劃生育,各式各樣,水平各異,村幹部講完話後馬上放電影。
那時候放電影人們程“正片”和“電片”,正片為主片,.電片為新聞簡報、科技、木偶片等。放主片是收費的,“電片”是免費的。新聞簡報是報道國家的重要新聞,因為那時候農村沒有廣播,沒有電視,都是拍成電影片來傳播,到了我們這里看到時有的新聞過去好幾年了。
我記得那時候的電影都是黑白影片,還沒有彩色電影,人們都樂意看戰斗片,記得最早看的《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等。由於電影膠片放映次數多了,電影畫面不清晰,出現布紋,聲音失真,時常有咔嚓聲和呲呲的噪音,有時候還經常出現斷片現象。
特別是冬天,天氣寒冷時,觀眾凍得直哆嗦,電影放完一片在換片的短短幾分鍾的間隙中,馬上原地跺腳,隨即塵土四起,滿場飛揚,一片黃昏,只聽見啪啪的跺腳聲和喧嘩聲,換片後又回復寂靜,觀眾又聚精會神的觀看。
在看電影時一般前面觀眾是坐小板凳的後邊是坐高凳子的,再向外就是站票了,看電影人有本村的,外村的,有爬到場地周圍的樹上看的,還有騎在牆頭上看的,還有看銀幕反面的。電影結束後,整個場地有石頭、磚頭、柴火等,場院周圍大便、小便到處都是,一片狼藉。
有了新的影片,我們都是連著看六、七晚上,看了本村的再去外村看,一直看到眼裡都有血絲。去外村有幾里路的,有十幾里路的,還有去二十幾里路的步行去看電影,買不起手電筒,只好摸黑徒行,由於通訊閉塞,情報不準確,常常出現去外村看電影撲空現象。
有了好看的電影,各村都爭先恐後,迫不及待的爭取,先睹為快,實行“跑片”的辦法看電影,就是在同一個晚上,兩個村同時看一部電影,一村一套放映機,只有一套電影膠片,這時一個村先放映,放完第一片接著派專人將影片送到另一個村接著放映,以此類推,這就叫兩地“跑片”。
兒時的露天電影已成為美好的回憶,伴隨著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但彷彿就在昨天。
作者: 張兆席
公眾號:臨朐
『玖』 小學一年級作文350字:難忘的露天電影
作文標題: 難忘的露天電影
關 鍵 詞: 小學一年級 350字
字 數: 350字作文
本文適合: 小學一年級
作文來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關於小學一年級350字的作文,題目為:《難忘的露天電影》,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我家對面新組建了一個興達文化農貿市場。白天賣農產品,傍晚是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只要一到傍晚,這里便成了歡樂的海洋。
對我們這些半大孩子來說,當然少不了滑板了。吃了晚飯,我們都像約好了似的,滑著滑板,互相追逐著帆源桐,輕巧的穿梭於人群之中。真是快樂極了。
然而,有一種東西,能使我們放下心愛的滑板,前去觀看,那就是露天電影。這種東東只在媽媽的故事裡聽到過,的確挺讓裂拆人眼饞。白布支起來了,大人們都陸續就坐,也有在後面站著的,我們是不肯坐的,天氣太冷了,我覺得,如果我在那裡坐一會兒,非把鼻涕凍成態坦冰不可。我們邊滑著滑板邊看。但那塊布上變換的影像太吸引人也太壯觀了,比家裡的電視電腦不知要好多少倍。我們都不知不覺的跳下滑板,把滑板立起來拄著滑板站著看,就好像忘記了冷。
露天電影給了我無限的快樂,充實了我的童年時光。
遼寧省盤錦市雙檯子區遼河小學五年二班 馮澤遠
本文系作文網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