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欣賞眉戶戲《父親》觀後感
觀後感需要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
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Ⅱ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戶碗碗腔團的漫談秦腔
【作者:子樂】秦腔作為一個地方劇種,在陝西乃至西北地區已經唱了數百年,其高吭的唱腔,豐富的曲牌,眾多的劇目,不知迷倒過多少痴情的觀眾。然而進入90年代,秦腔似乎成了黃昏藝術,觀眾也不像過去那樣痴迷。於是就有了老陝們「振興秦腔」的口號,糾其原因,一些人歸罪於電視對秦腔的沖擊。其實不然,就當前不是有很多的人在默默無聞著,就如:秦腔常青樹李愛琴,秦腔名丑孫存碟,最能折騰的秦腔演員李小鋒,讓秦腔時尚的秦腔演員侯紅琴,最跟得上時代的秦腔演員任小蕾,最耐的住寂寞的秦腔演員李淑芳,最值得認識的秦腔演員楊蓉,最有潛力的秦腔演員楊升娟等等,還有很多正在成長中的新秀,在秦腔這塊土地上默默的真守著。再比如我所了解的秦歌第一人——十三狼,一首主打歌《大秦腔》:「吼一聲大秦腔聲聲牽腸,大秦腔鄉音鄉情讓它流淌。人生的戲劇如訴如泣,做念唱打都是咱自己的形象……
有些人認為秦腔跟娛樂不沾邊,不適合你年輕人的喜好,其實是沒有真正懂得秦腔,難道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老秦腔藝術就這樣不堪一擊?是外因?還是內因?倒是值得我們的戲劇工作者好好地反思一下了。秦腔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三秦兒女的驕傲,但如不改革,轉變觀念,破一破一些老規程,不去借鑒姊妹戲曲藝術,求得自身的發展,秦腔的路將會越走越窄,別說讓秦腔走向全國,怕連潼關都走不出去,振興秦腔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時下有人認為秦腔普及在農村,農民愛看就行,甚至提出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來振興秦腔,這種戰略是否可行,有待商榷。但他們卻忽視了秦腔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屬性,戲劇發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發展,既然是文化必然需要傳播,而現如今最先進的傳播手段無疑是在城市。
社會發展到今天,城鄉差別仍然很大,城市是一個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從知識結構、經濟實力、信息傳播遠超過農村,城市觀眾的文化層次、鑒賞能力,更有利於秦腔的提高和發展,培養城市觀眾群,倒是戲劇工作值得研究的大問題。改革秦腔是為了更好地振興秦腔,但有些人認為秦腔規程大不好改,改多了就不像秦腔,擔心把秦腔變成秦歌,似乎老祖宗留下的家法改不得。豈不知秦腔如不改革,總有一天秦腔會變成窮腔,怕連秦歌都沒有了。改革才能發展,這條真理適合於任何行業的藝術門類,電影、電視首先改變了戲曲的化妝,使其更接近生活妝,台前演員表演,後台演員為其配唱,相得益彰,在戲劇的節奏上也明顯加快,觀眾不是也認可接受了嗎?只要觀眾喜歡看,秦腔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改改又何妨?
在現代化方面最為「成功」的黃梅戲,所贏得的城市化生存空間大概是最為優越的,但是作為戲曲,她真的很成功了嗎?秦腔如果有一天也像黃梅戲那樣,被西北之外廣大地域的觀眾欣然接受,秦腔還是秦腔嗎?秦腔贏得城市化生存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戲曲自身解構和重組的過程,茶園和劇場作為秦腔城市化生存的兩種形態,幾乎是截然相反的指向。這種矛盾讓秦腔陷入兩難之地,回歸還是解構,面臨生存問題的時候,的確無從選擇。但是,只要主流話語的評判價值不變,社會城市化的腳步不停,秦腔的解構和重組將是歷史的必然。
「看了《梁秋燕》3天不吃飯」,其藝術魅力之大,實屬罕見。50年代眉戶戲《梁秋燕》雖屬關中小劇種,但這出戲從思想內容確應和了人們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提倡青年人自由戀愛的大眾心理。在唱腔設計和演員的扮相上達到了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使看慣了歷史劇的觀眾耳目一新。而現如今戲曲舞台上卻很少有現代戲唱紅,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占據舞台,離現實生活又是那樣的久遠,藝術脫離生活就成了無本之源,天天「教子」,夜夜「回府」,月月「殺廟」,年年打「金枝」,其歷史故事觀眾也是家喻戶曉,毫無新鮮感,誰又去花錢看那過時的戲?!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曾來西安演出,場場爆滿,秦人本聽不懂吳儂越語,又為何如此偏愛呢?一些評論家說的好,「聽唱腔,看演員,一股青春氣息撲面而來」。小百花的演員大多年輕貌美,唱腔設計又委婉動聽,服、化、道、舞美符合了現代人的審美意識,觀眾豈有不愛看之理?!
再看我們陝西的《秦之聲》,相對於其他各頻道的節目來看,還算可以,起碼其他地方人知道陝台有檔《秦之聲》欄目,且不說它如何如何,就陝西其他的娛樂等熱門節目來看,已經辦得很不錯了,起碼靠媒體已走出了陝西,試想:如果同時把一台交響樂、一台舞劇或者一場歌舞演出和一部優秀的秦腔放在一起選擇時,很難說秦腔獲得首選機會的可能性有多大,概率有多高。當戲曲和戲曲之間,戲曲和舞劇、音樂劇等其他藝術形式幾乎完全走向同質化的時候,戲曲的實際生存狀態就成了一個疑問。
秦腔藝術在國外是比較特殊的一門藝術,被譽為「陝西的搖滾」。且不是說上面不重視,關鍵下面勾心鬥角的太多,很多人都不願意參合,除了藝術外也沒多大的商業價值,媒體自然不會太多的關注了,導致了大家各掃門前雪的狀態,沒有辦法大家都的生活!現實很殘酷,面臨著社會嚴重性問題,就是商業化操作嚴重,最明顯的比如《秦之聲》舞台設計,很顯眼的就是某某飼料,什麼學院之類的,看了幾年都是一樣。加之舞台的現代化氣味很濃,有時候還動不動把那些古代的和現代的元素相結合,使得傳統的藝術就這樣被打扮一番。重新修飾了一番,所謂的包裝,以現代化的構造模式去做,實在造作,豈不知這樣就如同一個很古老的藏品,在上面秀秀畫畫,點點補補,最終可導致它的價值巨下。既然也走商業化模式,我想應該在宣傳和運作上大下功夫,而不是改動原有的東西。更可笑的是,把那些幕後的器樂表演家也搬到了舞台上,最後還整上了一套古裝著身,鏡頭里每每看到這些,不由得發笑,不是我個人這樣感覺,問了好多,都有同感。試問,這就叫改革,何謂秦腔?
雖說現在娛樂有八卦,但秦腔可是一門藝術啊,就如話劇來說,起碼人家在內容上有了很大的改進,表現形式還照舊。而《秦之聲》呢,改也沒見改多麼的好,只就表現形式上很難看出與文化有關聯的東西,嘆之,原有的神已不存在了。別說是秦人,其他地區的觀眾看了會作何感想?還有很多很多,導致現在秦腔的局域性已近乎很多人的不認知,從業者也很無力,只有各掃門前雪,圖個生活,長此以往,可想而知,一旦脫離媒體,受眾面下降,秦腔藝術將面臨著枯竭,很有可能會導致傳統文化之絕活!無論如何,作為秦人,還是希望能夠把秦腔作為一門文化藝術來對待,雖說無論哪個行業都在走市場化經濟,離開了經濟,一切都成了空談。只是希望商業化運作不是很明顯即可,最起碼不要表露出來,特別是媒體上的關注面!要想推動秦腔事業的發展,我想還是得靠大家共同努力!(作者:子樂)
Ⅲ 眉戶李雙成片尾曲天上多少星地下多少人
<BR><BR>每個職場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認真負責、勤勉上進、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等等,而這些閃光點對於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將大有幫助。那麼,個性迥異的12星座朋友們各自又有哪些品質可以贏得上司的賞識、從而一步步邁上人生更高台階呢?<BR><BR><BR><BR><BR><BR>白羊座:迎難而上很難得<BR><BR><BR>白羊座的人樂觀豁達,從來都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在工作中亦如此,就算被安排做特別艱巨的工作,也許其他同事會表現出不情願、不知從何下手甚至有打退堂鼓的念頭,白羊也很少面露難色,他們認為沒有什麼困難不可克服,只要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定能出色完成任務!領
Ⅳ 秦腔、眉戶、碗碗腔旦角任小蕾的婚姻子女
(1970—),女,西安人。秦腔、眉戶、碗碗腔旦角。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藝術指導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八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特聘教師。
任小蕾1970年出生在寶雞。她的母親崔惠芳,與渭南的余巧雲,咸陽的郭明霞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紅遍西北,號稱三大名旦。而任小蕾的父親任永華,也從事秦腔藝術表演事業,當年《梁秋燕》搬上舞台,他就是和梁秋燕談對象的那個劉春生的首演。 任小蕾8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登台演出,時隔一年後進入號稱「西北戲曲最高學府」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正式開始了她的學藝生涯。 在省戲曲研究院的6年時間里,任小蕾得到了扎實的基本功訓練。1986年,在任小蕾即將畢業的前一年,由省戲曲研究院第一個獲得梅花獎的演員李東橋主演的電影《千古一帝》開始拍攝。任小蕾以亮麗的形象和與角色吻合的氣質,在訓練班全體學員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扮演劇中人物「魏姬」的資格。
1987年訓練班學習結束後,她正式進入省戲曲研究院擔任演員。此後,在領導的關心扶植和恩師的教誨指下,任小蕾相繼排演了許多劇目,塑造了一大批不同類型的舞台藝術形象,如《竇娥冤》中的「竇娥」;《清水衙門糊塗官》中的「朱鳳」;《西湖遺恨》中的「李慧娘」;《借扇》中的「翠雲」;現代戲《兒大不由爹》中的「李淑玲」等各具特色、鮮明生動的舞台人物形象。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任小蕾一直扮演著各種各樣的配角。比如在《遲開的玫瑰》中,任小蕾所扮演的宮小花,是一個有詞無唱的配角。起初任小蕾有些沮喪,可是她通過悉心體會編導的創作意圖,仔細分析劇中人物心理和個性特點,認真研究劇中人物在劇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發現宮小花在劇中的出現,恰恰是劇中矛盾沖突的關鍵點所在,這個小角色卻屢屢使主人公喬雪梅心靈受到沖擊,從而反襯出喬雪梅奉獻精神及高尚人格力量的偉大,成為喬雪梅這一戲劇人物形象樹立的基石。有了這些心得體會,任小蕾扮演的宮小花,雖然並沒有一句唱詞,卻因為人物形象鮮明飽滿而獲得第六屆中國戲劇節表演獎。 正因為有了配角的藝術積淀,任小蕾的戲路更寬,能夠適應不同的舞台需求和塑造更多更豐滿的人物形象。也正因為多年的藝術積累,她才能以一部秦腔歷史劇《雀台歌女》中歌女來鶯鶯的成功塑造獲得梅花獎。
Ⅳ 前妻回家彩夢飾演者李梅的更多信息在哪裡找到
是這個人嗎?
李梅,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共青團十四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青聯委員,被文化部授予優秀專家稱號,96年被評為陝西十大新聞人物,現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副團長。
李梅1980年考入本院演員訓練班,學習戲曲表演,坐科7年,畢業後留院青年團任演員,主工正、小旦。多年來,先後在《楊七娘》、《鬼怨殺生》、《隔門賢》、《留下真情》、《蔡倫》、《遲開的玫瑰》中擔任主演,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藝術形象。她諳熟秦腔、眉戶、碗碗腔,人稱"三門抱"。戲路寬綽,能文能武。既擅長演古裝戲,又在現代戲的表演中具有突出才能。嗓音甜潤,聲情並茂,表演細膩,藝術感覺好,善於通過內心刻畫人物。《西湖遺恨》的唱做、《楊七娘》的唱打,都頗顯功力,尤其在《留下真情》一劇中塑造的現代婦女劉姐的形象,深得專家和觀眾的贊賞,一舉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參加過省內外以及全國性的許多重大藝術活動和賽事,如第一、二、三、四屆中國戲劇節,亞洲傳統戲劇國際研討會的演出,香港後的首屆戲劇藝術節,陝西省第一、二、三屆藝術節,以及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春節戲曲晚會,為眾人所矚目。赴香港以及歐洲各國演出《鬼怨殺生》時,李梅扮演的李慧娘,以委婉動聽的唱腔和吹火絕技,成功的塑造了身雖死、情未了的復仇女神的形象,名噪香江,享譽歐洲,被譽為"美麗的東方復仇女神"、"世界人民的飛天"。
李梅榮獲過國家及省級十多項大獎,如90年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獎,9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春蘭杯"三等獎、全國梆子戲新劇目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陝西省"新百名秦腔演員優秀唱段"評選活動特等獎,中國戲劇"金三角"表演一等獎,陝西省第一屆藝術節表演一等獎,主演《遲開的玫瑰》榮獲第九屆文華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等等。
對於她的藝術成就,《人民日報》、《中國戲劇》、《中國文化報》、《中國演員報》和上海《新民晚報》、香港《文匯報》以及歐洲的一些報刊都有評價,認為她既有影視演員的逼真,又有歌唱演員的聲樂素質,更有戲曲演員的表演才能,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被譽為"秦腔一枝梅"。1997年被陝西省文化廳、省文聯、省劇協授予"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
活動年表
2001年1月2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序曲:《世紀第一春》(李東橋、李梅、田敏、冷明宇、吳亞玲、余順、孫靜、蕭雅、閻學晶、董寶貴、李欣、李勝素)
2004年12月22日,農歷甲申年十一月十一日,晚:第1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揭曉。李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戶戲《遲開的玫瑰》,秦腔《西湖遺恨》中喬雪梅、李慧娘扮演者)獲得戲曲主角獎。
2005年2月23日,農歷乙酉年正月十五日,晚: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評選揭曉
西北數家主流媒體共同主辦的「中國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評選活動」在西安新城劇場落下帷幕。本次「中國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評選活動」歷時數月,在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十家主流媒體的組織下,數百秦腔愛好者及在職演員參加了評選,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32人參加了最後的復賽和決賽。當晚,最後剩下的16名選手(8名四大名旦選手和8名四小名旦選手)進行了最後的角逐。經過來自專家、媒體、觀眾等共同組成的評委團現場打分,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最終獲得「四大名旦」稱號,各獲得5萬元現金;李軍梅、袁丫丫、劉穎、梁少琴獲得「四小名旦」稱號,各獲得獎金2萬元。
獲得「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稱號的演員日後不久巡演大西北。
2005年2月27日,農歷乙酉年正月十九日,下午: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參加甘肅戲迷聯誼會及「2005秦腔盛典」專題晚會
剛剛榮膺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稱號的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及「四小名旦」稱號的李君梅、袁丫丫、劉穎、梁少勤首次集中亮相金城蘭州甘的肅省廣電中心大廳,向觀眾們零距離展示她們獨特的魅力和風采。
在下午舉行的「好戲連台迎春納福」新春戲曲演出活動現場,8名秦腔名旦展才獻藝,參加了甘肅戲迷聯誼會,並在隨後舉行的「2005秦腔盛典」專題晚會上一展才藝,共同演繹秦腔經典唱段,給廣大觀眾及戲迷朋友們送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秦腔表演。
2005年3月16日,農歷乙酉年二月初六日: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參加「演唱大西北」巡迴演出活動
本年新評選出的秦腔四大名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副團長李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藝術指導李娟、西安市五一劇團青衣演員齊愛雲、銀川市秦腔劇團團長柳萍以及秦腔四小名旦:畢業於陝西省藝術學校的青年團演員李軍梅、天水市秦劇團演員袁丫丫、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演員劉穎、蘭州市秦劇團演員梁少琴參加西北五省(自治區)聯辦的「演唱大西北」巡迴展演活動,於3月16日、3月17日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行專場演出。
2005年4月23日,農歷乙酉年三月十五日:「大秦之聲——『秦腔四大名旦』晉京匯報演出」舉行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省文化廳等舉辦的「大秦之聲——『秦腔四大名旦』晉京匯報演出」在中國政協禮堂正式拉開帷幕。這也是秦腔1958年進京和13省巡演之後47年的又一次出征。
此次演出匯集了西北5省區的12家院團200多名演員,以及52人的管弦樂隊。演出以「秦腔四大名旦」的表演為主體,為觀眾展現秦腔獨有的風采。「秦腔四大名旦」是當年元宵節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聯合評選出的秦腔藝術領軍人物。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李梅、李鵑,西安五一劇團的齊愛雲,寧夏銀川市秦劇團的柳萍,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四大名旦」稱號。四人曾分別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5年8月25日,農歷乙酉年七月廿一日,晚: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開幕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省文化廳、省文聯、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在蘭州開幕。
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開幕式在近水廣場舉行,李東橋、李梅、周樺、朱衡等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在開幕式上各展絕活。
本屆秦腔藝術節參演劇目以秦腔為主,同時兼顧西北五省區的優秀地方戲曲劇種。
2006年5月6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初九日,下午:神農杯紀念越劇百年畢派專場第一場
神農杯紀念越劇百年畢派專場在謙祥益文苑開演。
舉辦這次專場是津門越壇推出的第一個流派專場。開演前,主持人簡要地介紹了畢春芳的藝術人生和畢派特色。然後由天津市尖山百花越劇團、謙祥益青年越劇團、天津越友會、大港石化公司越劇團、馬場街天馬越劇團、河西文化館越劇藝術研究會的越友們,分別演出畢派精彩摺子戲《三笑·點秋香》、《玉蜻蜓·認子》、《血手印·法場祭夫》、《王老虎搶親·寄閨》和清唱畢派經典唱段《賣油郎·嘆五更》、《王老虎搶親·寄閨》、《城隍廟》、《血手印·三杯酒》。
當演出摺子戲《王老虎搶親·寄閨》時,這次畢派專場的贊助人、寧波神農戲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惠春突然坐到台口,手舉手機,把畢派演員李梅的演唱傳給在上海的畢派創始人畢春芳。畢春芳在家裡舉著電話聽後高興地對張惠春說:「唱得很像,說白也好,樂隊也好。」然後似乎有點疑惑地問:「她是天津人?」回答:「是天津人。」畢春芳贊嘆說:「真不容易。」演出結束時,張惠春把這個情況向觀眾作了介紹,觀眾這才明白剛才她的舉動,頓時爆發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喜出望外地互相慶賀,為天津越友的表現得到越劇表演藝術家畢春芳的首肯而感到無比的歡樂。
演出結束後,謙祥益文苑向張惠春贈送了特為畢派專場訂做的紀念品——景德鎮瓷盤,瓷盤正中是畢春芳大幅彩色劇照,上方字樣是:神農杯紀念越劇百年畢派專場;下方字樣是:天津越友演出於謙祥益文苑。張惠春向謙祥益文苑贈送了畢春芳簽名的大型畫冊《畢春芳舞台人生》。
2006年5月16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十九日,下午: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赴港演出第一場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應邀來港演出,共有四十名成員,包括李梅、李娟、任小蕾等共七位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四位。他們下午在大會堂劇院示範了各項絕技如飛劍入鞘、水袖、髯口、長綢、槍花及轉手絹等。
2006年5月17日,農歷丙戌年四月二十日,19時30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赴港演出第二場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應邀來港演出,共有四十名成員,包括李梅、李娟、任小蕾等共七位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四位。
演出劇目
眉戶戲《五更鳥》
眉戶戲《放飯》
秦腔《合缽》
秦腔《烙碗記》
碗碗腔《借水》
2006年5月18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廿一日,19時30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赴港演出第三場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應邀來港演出,共有四十名成員,包括李梅、李娟、任小蕾等共七位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四位。
演出劇目
眉戶戲《訂親》
秦腔《鬼怨》
秦腔《殺廟》
秦腔《活捉三郎》
秦腔《斷橋》
2006年8月29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初六日,晚: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直播秦腔傳統摺子戲專場
「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的一場重頭戲——秦腔傳統摺子戲專場於在西安人民劇院上演,本場演出由有「西北戲曲最高學府」之稱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中青年秦腔表演佼佼者擔綱主演,而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也對這場頗具專業水準的秦腔演出進行了現場直播。
「梅花獎」得主雲集,李娟、李東橋、李小鋒、李梅這四朵「梅花」,在任小蕾、王新倉、丁良生、穆小朋、張蓓等人的「烘雲托月」下,依次綻放。劇情扣人心弦,觀眾掌聲如潮,眾「梅花」大秀秦腔傳統絕技,令人拍案叫絕。
「月黑風冷星黯淡」,大漠關塞間,李娟飾演的楊七娘,身披靠旗,英姿颯爽,一桿桿花槍合圍擲來之時,她或用靠旗靈巧挑回,或雙腳躍起同時踢出,雉尾拂動,全場掌聲雷動。而當她將城樓上所掛紅燈射滅之後,雙方短兵相接,一通好戰。「狂風吹動了長江浪」,隨著一聲唱腔,李東橋登場,將那位雄姿英發、少年得志的江東周郎演繹得是惟妙惟肖,他怒發沖冠,翎子緩緩豎起,把借荊州的「劉皇叔」逼得涕淚交流,言語間英氣十足,一段道白念來更是氣勢軒昂。《烙碗計》里,「文武小生」李小鋒扮演14歲的小定生,冰天雪地間,一句「小定生前院里淚如泉涌」便迎來了個碰頭彩,一段「滾堂甩發」絕技,使人眼花繚亂。就在參加展播周之前,李小鋒還四易其稿重排了《劈山救母》,自己「一趕三」,扮演小生、老生、武生,可謂是文武雙全、昆亂不擋。壓軸戲是李梅的一折《鬼怨·殺生》,使全場演出達到了高潮,所吐出的那一團團火焰,有幽怨,有憤怒,有希冀。
2006年8月30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初七日,晚: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第三天
「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第三天,播出秦腔《游西湖》,由李梅、齊愛雲、柳萍、任小蕾等主演。另外,今日下午播出的《杜甫》,曾經獲得第三屆秦腔節頭獎的劇目,李東橋飾演杜甫。
2007年2月11日,農歷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15時:慰問在京陝西鄉黨大型戲曲專場演出舉行
陝西省市20多位秦腔名家赴京,在首都民族文化宮舉行慰問在京陝西鄉黨大型戲曲專場演出。
此次活動由陝西省政府駐京辦主辦,中國劇協和省秦腔藝術協會協辦。為了讓在京工作的陝西鄉黨感受到家鄉父老的深情厚誼,讓他們在新年到來之際聽到渴盼已久的秦腔,20多位秦腔名家趕排了精彩節目。參加演出的有馬友仙、李東橋、侯紅琴、張濤、齊愛雲、丁良生、張保衛、王新倉、李淑芳、劉隨社、胡林煥、李梅、李娟、李小鋒等,他們除清唱拿手唱段外,還演出摺子戲《打柴勸弟》、《表花》、《虎口緣》、《藏舟》、《三滴血》等。
2007年2月21日,農歷丁亥年正月初四日:梅花映湖城·首屆賀新春秦腔名家演出周舉行
由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主辦的「梅花映湖城·首屆賀新春秦腔名家演出周」活動於2月21日至2月27日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辦。
此次活動演出6台本戲,1台摺子戲。特邀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戲劇梅花獎得主譚建勛、李小鋒、陝西省秦腔名家劉隨社、胡林煥等,與市秦腔劇團演員聯袂上演傳統戲《周仁回府》、《金沙灘》、《六月雪》、《秦香蓮》、《游西湖》,現代戲《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摺子戲《鬼怨》、《武松殺嫂》、《打神告廟》、《殺狗勸妻》等。
2007年2月27日,農歷丁亥年正月初十日,14時:梅花映湖城·首屆賀新春秦腔名家演出周第七天,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行。
演出劇目《鬼怨》(李梅)
2007年4月9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廿二日:第13期「金城之春」秦腔演出周舉行
第13期「金城之春」秦腔演出周舉行,由蘭州歌舞劇院主辦。本日以清唱專場開場,李小鋒、李娟、李梅、孫存蝶、任小蕾等參加演出。
2007年7月28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十五日,晚:「2007和諧發展·軍民共建新陝西」戲曲綜合演唱會舉行
為慶祝建軍80周年,一台名為「2007和諧發展·軍民共建新陝西」的戲曲綜合演唱會在易俗大劇院舉行。演唱會由陳愛美、張曉斌主持,馬友仙、李東橋、李梅、李小鋒、米東風、張新尚、劉隨社等登台獻藝,演出秦腔清唱《洪湖赤衛隊》、《智取威虎山》等選段、眉戶清唱《遲開的玫瑰》選段、獨唱《我和我的祖國》、《當你需要的時候》,以及獨角戲、喜劇小品等。
Ⅵ 眉戶嗩吶情
非一般的簡單 發消息給我 我教你
Ⅶ 李富貴演得破爛王是什麼電影
李富貴演破爛王的電影名字就是叫《破爛王》,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眉戶戲曲電影。
Ⅷ 著名的戲曲有哪些(名字)
中國著名戲曲有:
《貴妃醉酒》《狀元媒》《三打祝家莊》《紅鬃烈馬》《是老安劉》《宇宙鋒》《西廂記》《紅娘》《謝瑤環》《白蛇傳》《四郎探母》《清官冊》《霸王別姬》《群英會》《羅成叫關》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鎖麟囊》、《大保國》、《貴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鍘美案》等等等
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22])、黃梅戲、評劇、豫劇。 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2、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黃梅戲》(中國文聯出版社)(金芝,楊慶生著)則特意用了「並稱」一詞。
二、全國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
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
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譜色分類:
一般情況下,臉譜的腦門和兩頰部位的顏色構成臉譜的主色,譜色分類就是按照臉譜的主色來分類。
1、譜色有相對固定的象徵意義和特殊寓意,表現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這是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觀演之間互動對話、約定俗成的結果。
2、紅臉: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關羽、趙匡胤、姜維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門寺》中反面人物劉瑾就勾紅臉,這里有諷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個擅權的太監。
3、粉紅臉:表示年邁氣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如廉頗、袁紹等。
4、紫臉:表示剛毅威武、穩重沉著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噲等。
5、黃臉:表示武將驍勇善戰、殘暴,如典韋、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內有心計,如姬僚等。
6、藍臉:表示剛直勇猛、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墩、夏侯惇等。
7、綠臉:表示俠骨義腸、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臉:表示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張飛、夏侯淵等。
9、白臉:又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白臉多用於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魯智深、楊延德(楊五郎)等。
10、瓦灰色臉:表示老年梟雄。
11、金銀臉:一般用於神、佛、鬼怪,象徵虛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鳥等。也用於一些英勇無敵的將帥或番邦將帥。如李元霸、金兀術等。
Ⅸ 潘國梁在眉戶戲表演方面有什麼成就
潘國梁出生於一個農村家裡。在那時,聽眉戶戲、唱眉戶戲、演眉戶戲,是這里老百姓茶餘飯後、農閑休息之時的一大樂事、快事。
潘國梁曾經打趣說,在他們那個地方,攥一把泥土,都流淌著眉戶戲的濃汁。因此,生長在這方水土之中的潘國梁,從小就和眉戶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很小的時候,潘國梁就已表現出過人的演戲天賦。在學校里演樣板戲不過癮,回到家裡還常常沉浸在戲中。
他常常偷穿家裡的雨衣,戴上爺爺的花鏡,拿玉米纓子當鬍子,把好好的草帽剪破了當道具,就這樣全副武裝地為左鄰右舍演唱眉戶戲,成為當年村子裡頗為有名的明星式人物。
潘國梁13歲那年進入專業劇團。15歲時,他考進臨汾市藝術學校,專修戲劇表演,主要學習小生表演。
4年後,他以門門功課名列第一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眉戶劇團工作,在真正的舞台上,開始追隨他心中的戲劇夢想。
從20歲至45歲,潘國梁成為眉戶劇團小生行當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當時,在眉戶戲迷中,他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每到一處,老百姓總是搶著點他的戲。他是團里最讓人放心的演員,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做到了不鬧情緒,不撂挑子,不誤場子。
他視演戲為生命,痴迷到近乎犯傻的程度。為此,他曾經說:「我愛戲曲,戲曲是我的全部生活,為了演戲,讓我付出什麼都行,包括生命。」
有一次,潘國梁練功時摔傷了膝蓋,縫了7針,不滿一周,他就出現在演出現場。在舞台上,每一個動作他都認真去做,力求完美,縫好的傷口又裂開了,鮮血直流,他吃了幾片鎮痛葯,強忍著劇痛堅持演完。全台演員看在眼裡,無不為他的敬業精神所感動。
潘國梁在其2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先後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40多個時代層次不同、性格情態各異、獨具神韻、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其中,他主演了5部戲曲電視劇,一部電視劇和一部電影故事片,獲取大獎無數。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他的唱腔雄渾、圓潤、內功旺盛,他的扮相朴實、厚道、定力十足,整體表演個性鮮明、獨樹一幟、成熟老練,已呈厚積薄發、爐火純青之勢。
Ⅹ 晉南眉戶戲起源於哪裡
「晉南的眉戶原稱『迷胡』,又稱『曲子』、『清曲』,因曲調婉轉纏綿,使人聽之入迷而得名,不僅當地群眾喜歡,其它地方的群眾也喜愛。」昨日下午5時,臨猗縣眉戶劇團的閆慧芳在化妝間接受《山西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眉戶已經是三次拍電影,六進北京,三進中南海,現在的演出邀約不斷。我們的目標就是發揚眉戶劇,把精品奉獻給更多的觀眾。」這位年近50歲的藝術家是眉戶劇的傳承人之一,20餘年來演繹了數不清的眉戶角色,眉戶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她的手中得到了很大的傳承發展。 民歌曲調發展而來的眉戶只要是晉南人,尤其是常年在外工作的老晉南,一提起 「迷胡」就走不動了,那是一種鄉情,聽一聽「迷胡」,就像是回到了家鄉。「『迷胡』是以民歌連接而發展起來,由地攤說唱過渡到舞台演出的戲曲劇種。晉南眉戶經過了民歌、說唱、家戲、職業班社四個階段。」臨猗縣文化館館長張建軍對《山西青年報》記者介紹起眉戶劇的歷史。「清乾隆年間,所載的十二首民歌曲調中 「兩頭忙」「銀紐絲」「醉太平」等都是晉南眉戶保留下來的主要曲調。這些曲調被一些盲人和貧民以三弦伴奏、四頁瓦擊節,走街串巷,打地攤演唱,為人婚喪嫁娶助興,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張建軍說,「據史料記載,清道光年間,解州社東村段耀功與河南靈寶民間藝人組織了第一個眉戶家戲班。民國十年(1921年)前後,晉南眉戶得到了發展,形成了不少的職業班社。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晉南眉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並形成了南北兩大派,南路以臨猗為中心,北路以臨汾為中心。」在此期間,眉戶劇吸收了蒲州梆子的鑼鼓經、念白、帽翅、鞭子、口條、靴子、水袖、椅子等表演技藝,並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成為各種慶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