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青春片
在90後的心中,台灣一直都是青春片的盛產地,從最開始的《藍色大門》,中期爆紅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以及去年的《我們的少女時代》,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台灣有那麼多的青春片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青春片歷來就是台灣所擅長的,所以自然越來越多了。
台灣著名導演楊德昌曾說過:「台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從《藍色大門》到《艋舺》,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台灣青春電影在占據台灣電影市場半壁江山的同時,也時常為大陸觀眾帶來驚喜。
以上就是台灣為什麼那麼多青春片的三個最主要的原因,這些原因總結起來,一方面就是源於台灣本身的人文地域風貌特質,第二點就是有那麼一批十分優秀的青春片創作人,二者結合,所以台灣才會有這么多的青春片。
⑵ 台灣的青春電影與大陸的青春電影在感覺上有很大區別,這是導演們風格的不同還是兩地的地理文化的不同
我覺得都有吧,相對於大陸來說,台灣整個歷史和地域決定了在某些程度上的思考角度和大陸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就像從台北到台南,大家講的話,吃的習慣等等都不會差太多,文化異質性不會太大,大陸就不一樣啦,光是福建,閩北到閩南就差別很多,更不用說整個大陸地區了。況且目前台灣很多教育模式和美國是類似的,也有很多台灣人到外國留學,然後再回來發展,文化多元,等於說是在一個點上輻射出很多角度。而大陸是在很多不同的點上輻射比較一致的角度(和諧太多),所以差異也就出來了。
⑶ 青春片在電影市場很受歡迎,它裡面含有的哪些元素引起你的共鳴
青春題材一直都是大熱元素,它為什麼能受到大家的歡迎,我想,大家只不過是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引起了共鳴,而這逝去的青春卻不會再重現了,只能通過電影來緬懷一下。
《同桌的你》則是能夠引起所有人的共鳴,學生時代的同桌是我們接觸最多的人,我們之間或是一起玩耍,或是鬥嘴,但無可否認的是多年後的我們可能記不清班上其他人,但是同桌一定是不會忘記的。青春片之所以受歡迎,正是他們讓我們想起了逝去的青春,讓我們在影片人物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那一去不復返的單純與美好,是我們在經歷了社會殘酷無情後再也不能擁有的。
⑷ 真正反映青春的電影應該是怎樣的
一、青春題材電影需要有明確的主題
⑸ 電影《年少有你》即將上映,校園青春題材的電影在中國有市場嗎
隨著電影《年少有你》的上映,可以預見到像這樣的校園青春題材電影在中國依然擁有非常大的市場。
在許多人的青春回憶當中校園都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那裡經歷過的一些小故事後來成為了人們記憶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該類型的電影則讓那段在校園里度過的青蔥歲月彷彿又回到了昨天。學生時代里發生的那些故事裡既有歡笑也有淚水,但不論當初的感受是苦還是甜,在歲月沉澱後留下的只有不舍和感動。過去的時光無法再一次重現,但通過青春題材的電影卻能夠依稀看見自己曾經青澀的模樣。盡管那時的人如今看來都幼稚得可愛,但恰恰是這份幼稚,隨著人的成長而不知不覺遺失了。
一、校園青春電影擁有特殊的意義
校園在一些人的回憶里,或許是黑板上密密麻麻的題目,或許是飯點時擁擠喧鬧的食堂,又或許是操場上揮灑不盡的汗水。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色彩,有時候電影里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畫面,也可能會觸及觀眾的淚點。
你認為青春電影最打動你的地方在哪裡呢?
⑹ 怎麼看待國產青春電影
在眾多的類型片中,佔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類型較為突出、系列性較為連貫的電影,比如動作片和喜劇片。從這一點來看,青春片其實難以企及。在票房回報率上,它不及動作片和喜劇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如果論及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藝片相比,它又顯得相對單薄。但是從另一方來看,這一類型片卻有著值得人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會話題。
中國近幾年的青春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從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從2012的《青春荷爾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這些青春片在近幾年大熒幕上的頻頻露面,也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電影的反映內容,以及它背後關注的社會問題。
在進行窺探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定義,什麼是青春片?網路上對此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在筆者看來,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於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討仔細的話,我們會發現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是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如高考問題、就業問題、學習階段的成長問題、80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現實中有些刺手的問題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來,其社會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從2010年的《老男孩》這部短片談起,這部微電影相比與其他電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網路上傳播,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可是引起的社會反響絲毫不亞於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評分是8.4,時光評分是8.0。從影視本體論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製作水平或者是主題探討的話,都是比較過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創人員、製作經費和製作水平不談,一部僅在網路上流傳的電影,它的電影製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它當做一部對「當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懷舊片。
片中的肖大寶和王小帥無疑是7080後下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個是婚慶主持,一個是理發師,生活趨於平淡,有時還遭人白眼。可是當過往的夢想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揣著探試的心情企圖再次驗證自己過往的篤定,這是一份屬於「老男孩」的夢想。但是電影在此刻並沒有落入俗套———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昭示光明路途的電影,而是一部喚醒曾經夢想的電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題曲中,愈加反映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細心觀賞,其實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十分具有象徵意味。在肖大寶開車聽廣播的路上,廣播里的內容一段是國家的強盛壯大,一段是平民大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兩段相互交錯。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強與弱的直白,把80後放置在整個中國大環境中去冷眼旁觀,這樣的景像描寫極具深刻性,也讓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筆者覺得這應該是本片在電影鏡頭與話語處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兩部青春片中,我們看到另外的感覺。對於《青春期》這部生猛片,個人覺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爾蒙》銜接起來,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前傳。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這兩部電影在畫面的主色調處理、敘事方式、台詞風格以及主題探討、演員整體面貌等等電影參數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部電影探討的是當前中國學生的生活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盡管電影企圖利用一切的噱頭去保證票房回報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詞前衛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連最基本的現實反映功能都沒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們在評論界上的敗走麥城。
其實這類學生生活電影是較難把握的,國內電影在這方面做的不盡如人意。而反觀美國和印度,他們的兩部電影是值得國內導演和製片人借鑒的,一部是美國的《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一部是印度寶萊塢的《三個傻瓜》。
國內的兩部電影都是停留在電影的商業吸金度,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價值。王道新《影視批評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體意義上的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毫無疑問,《青春期》和《青春荷爾蒙》只是看中了電影的第一個屬性,而當我們觀看《死亡詩社》時卻經常被裡面的創新思維和自由精神所打動,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無知少年的打打鬧鬧,青春也遠遠不是這么簡單,青春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意味的描述詞,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劇性和形而下的現實愉快感。
所以在這種本原出發點上,《死亡詩社》帶給了我們在青春中才能獲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樣的在《三個傻瓜》中我們發現了屬於青春的熱烈與執拗的意念,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信念。所以有人說:「青春是狂放不羈的,是完全由個人意志控制的年歲,這樣的年紀最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⑺ 美國、日本、中國的青春片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主角參加各種社團、比賽,然後順便談個戀愛,最後既實現了個人價值,又抱得美人歸,最後主角說:「我們的青春是如此精彩!」——一段青春期奮斗史;
單純講了一個好故事的、《壞孩子的天空》、《青之炎》這樣令人感傷的、《聽說桐島要退部》這樣帶些哲學意味、描寫青春眾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種其他電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發了不少精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