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
1942年,他與羅伯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合作寫出《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劇本,也在Enrico Fulchignoni的電影《I e Foscari》之中擔任助理導演。1943年,安東尼奧尼去法國協助馬賽爾·卡爾內拍攝《夜來惡魔》(Les Visiteurs soir,又譯為《夜間訪客》或《夜間來客》)。安東尼奧尼在1940年代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Gente del Po)是說在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這些短片是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的風格,有著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作半紀錄片的研究。
然而,安東尼奧尼的第一部長片《愛情編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譯為《愛情紀錄》、《愛情故事》、《愛的故事》、《愛情紀事錄》或《某種愛的記錄》,1950年)藉由描寫中產階級而逃脫了新寫實主義。他繼續創作一系列的影片:《失敗者》(I Vinti,1953年),是敘說在不同國家(法國、義大利與英國)所發生的青少年犯罪系列故事;《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描述一個年輕的電影明星與她的墮落;以及《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敘述都靈的中產階級婦女。《公路之王》(Il Grido,又譯為《喊叫》、《流浪者》、《吶喊》,1957年 )重新回到工人階級的故事,敘述一個工廠的工人和他的女兒。每一個故事都與社會異化(social alienation)相關。
1972年,在《無限春光在險峰》與《過客》之間,安東尼奧尼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邀請,在文革結束之後訪問中國。他拍了紀錄片《中國》(Chung Kuo - Cina),但是該片卻被中國當局以「反華」與「反共」為理由嚴厲譴責。這部紀錄片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是2004年11月25日在北京,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個紀念安東尼奧尼貢獻的影展之中。
1980年,安東尼奧尼拍了《奧伯瓦爾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這是一部在色彩電子處理上的實驗:先用電視攝影機拍攝(使用625線、50圖場的格式),再轉成膠卷,跟一般直接用膠卷底片拍攝的手法不同。這也是首度用電視攝影機(video)拍攝一部長片,可說是數位電影的先鋒。該片由時常與安東尼奧尼合作的女星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主演,改編自尚·科克托(Jean Cocteau)的故事《雙頭鷹之死》(L'aigle à deux têtes)(尚·科克托於1948年拍過同名電影《雙頭鷹之死》)。
電影《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在義大利拍攝,主題又再次處理三部曲系列的相同議題。
1985年,安東尼奧尼中風,讓他半身癱瘓,無法言語。然而,他繼續拍片,包括與文.溫德斯(Wim Wenders)合拍的《雲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譯為《在雲端上的情與欲》,1995年),將他的四個短篇故事改編搬上銀幕。文.溫德斯擔任候補導演,並負責拍攝四段影片中的橋段。這部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中與《三輪車夫》(Cyclo)同時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
同年,他獲得美國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頒給他的是傑克·尼科爾森。數月之後,小金人被夜賊偷走,後來又被償還。在這之前,他曾因《春光乍現》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劇本獎。
安東尼奧尼最後一部電影,是在他90多歲時拍的,是一部電電視系列劇(anthology film)《愛神》(Eros,2004年)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本片製作的原始動機是向安東尼奧尼致敬,最終由三部短片構成;公開表明深受安東尼奧尼影響的導演王家衛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各拍了一段,加上安東尼奧尼自己的注腳。這個短片集是由許多朦朧的構圖與卡耶塔諾·維羅索(Caetano Veloso)所作曲並演唱的歌曲〈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所架構而成。
這部影片的美國DVD發行時包含了安東尼奧尼另一部在2004年拍的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
安東尼奧尼於2007年7月30日逝世於羅馬,享年94歲,另一個偉大的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也在同一天過世。安東尼奧尼的遺體目前放置在羅馬市政府,直到2007年8月2日的喪禮。市政府也在靈堂設了大螢幕呈現安東尼奧尼黑白的連續畫面,包括了影片的背景與後台。
電影歷史學家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敘述安東尼奧尼對於世界的觀點,是一種「後馬克思主義(postreligious Marxism)與存在主義知識份子」的方式。[10] 安東尼奧尼在戛納的一段致詞說到關於《情事》(L'Avventura,1960年)。他說在這個理性與科學的現代世代,人類始終藉由著「苛刻且死板的道德被認為且承擔了懦弱與全然的怠惰」存活。他說電影能夠洞悉矛盾-我們非常仔細的去審視那些道德看法,我們細心研究且分析他們直到筋疲力盡。我們有能力作,但我們沒有能力去發現新的方式。[11]九年後他在一個訪談上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說,他蹭恨道德這個字:當人變得安於自然,當精神空間變成他真正的背景,這些字和看法(指道德)將會失去它們的意義,而且我們也不再需要使用它們。
因此,安東尼奧尼電影當中循環的主題之一,就是忍受倦怠(ennui)的主角們的生活除了聲色之娛的滿足或物質財富的追求之外,皆空虛且毫無目標。電影史家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寫說,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假期、派對、以及藝術的消遣追求,都無法掩飾主角目標與情感的缺乏。性行為是隨意的誘惑,且主角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財富。
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傾向於省略情節與對話,且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徘徊特定的境景,例如在《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5年) 中十分鍾的長鏡頭,或者在《慾海含羞花》(L'Eclisse,1962年)中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好奇的瞪著電子看板,搭配著環境音與電路當啷聲。弗吉尼亞·萊特·魏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Wexman)是如此解釋他的風格的:
「...攝影機放置在中景遠比特寫多,頻繁地緩慢移動,鏡頭容許藉由著剪接以延長連續性。如此一來每個畫面會更復雜,比一般較小環境被構築的那種風格,能夠乘載更多的資訊…在安東尼奧尼的作品中我們必須詳細的了解他的畫面,他迫使我們所有的注意力藉由著持續的鏡頭,直到鏡頭被剪斷...」
安東尼奧尼也被受矚目,因其在他的電影風格中開發了色彩為重要的表現元素,特別在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片中。
大衛·鮑得威爾(David Bordwell)認為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在藝術電影有巨大的影響力:「比起其他導演,他更能鼓勵電影工作者去探索簡約風格且開放結局的敘事方式」。
安東尼奧尼的簡約風格與無目的的角色並不被所有的評論者所欣賞。英格瑪·伯格曼曾說他欣賞一部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因為影片中不帶感情且有時帶有朦朧的特質。然而當他想到《春光乍現》與《夜》時,他稱安東尼奧尼其他的電影很無聊,並說他不了解為什麼安東尼奧尼這么受尊敬。
『貳』 一個歐美電影,講一個漁夫用鐵鉤殺人的一系列故事,有人知道叫什麼名字嗎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麼,滿意請採納
『叄』 南徹雨是什麼電影
「南徹雨」出自韓國電影《網》,您應該是在某音看滑兄圓的剪輯信塌片段,實際上漁夫的名字叫哲友(音譯)。
電影《網》講述了一位漁船出現問題的朝鮮漁夫越過國境線到了韓國的故事。片中的漁夫哲友(音)被韓國政府抓住,面對韓國的調查官,他已經筋疲力盡,心中顧念著在朝鮮的家人,只道出了想要回家的願望。他被調查官用許多方法折磨。韓國的調查人員真友(音)是唯一一位對漁夫真誠相待的人。
柳承范,1980年8月9日出生,韓國影視演員,韓國電影權威雜志選出的最具影響力演員之一。2000年,憑借影片《塵碼沒好死》出道。2005年6月,主演電影《哭泣的拳頭》。2006年,主演電影《生死決斷》。2007年,憑《生死決斷》獲電影最佳男主角。2012年9月,主演推理懸疑片《嫌疑人x的獻身》。2013年1月,主演諜戰動作懸疑片《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