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紅日》和《南征北戰》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么
作者:民國史學者、專欄作家 王凱
《紅日》和《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電影史上著名的紅色經典作品,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在蘇北魯南一帶的較量。雖然講的並不完全是同一個故事,但故事背景及主要戰役都與孟良崮戰役有關。
這張照片是我在孟良崮主峰所拍,這個高地是當時74師的一個主要陣地
我們都知道,孟良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整編第74師的是華東野戰軍,其實華野這時才剛剛成立,在此之前是兩支獨立的部隊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什麼將這兩支隊伍合並呢?
這就需要講一講當時的背景了。1946年國共全面內戰開始後,處於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附近的華中野戰軍對國民黨威脅甚大,所以國民黨必欲除之而後快。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是粟裕,其前身是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而此時的新四軍軍部已隨陳毅遷往魯南重鎮臨沂,以山東野戰軍的名義作戰。
華中野戰軍成為南京政府的主要打擊目標,從1946年下半年,華野屢遭失敗,軍事壓力極大,最後被趕出蘇北,撤退到魯南一帶。華中需要有足夠的縱深來轉移,山東則需要華中作為掩護和屏障,在這個背景下,華中與山東兩支野戰軍合並,成立了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下轄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27.58萬人。
粟裕在前線指揮作戰
華東野戰軍成立後,先後發起萊蕪戰役和孟良崮,借大獲全勝,給南京國民黨政府以沉重打擊。此間,華野統帥陳毅在沂蒙山裡行軍,觸景生情,填詞《如夢令 臨沂蒙陰道中》以抒懷:
臨沂蒙陰新泰,
路轉峰迴石怪。
一片好風光,
七十二崮堪愛。
堪愛,堪愛,
蔣賊進攻必敗。
啰里啰嗦講了這些,其實都是《南征北戰》和《紅日》的 歷史 背景。《南征北戰》和《紅日》不太一樣,《南征北戰》是虛寫,片中人物和地點都是虛構的,比如敵張軍長就是現實中的張靈甫,而李軍長則是萊蕪戰役國民黨總指揮、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紅日》是實寫,主要描寫了孟良崮戰役的場景,片中國共雙方人物也都採用了真實姓名,皆鮮活生動。而最令人稱道的是電影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已成為沂蒙山的一張名片。
首先要肯定,電影《紅日》《南征北戰》都是根據我軍解放戰爭當中真實的戰史改編而成的。《南征北戰》拍攝於1952年;《紅日》拍攝於1961年——1963年。
兩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取材於完全兩個不同的 歷史 戰爭場景。《南征北戰》取材於1947年,隴海路一線風起雲涌,蔣介石的愛將——參謀長陳誠親臨徐州坐鎮,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從而迫使我華東野戰軍主力與蔣軍主力決戰,並將陳毅、粟裕部華東野戰軍消滅在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
蔣軍意欲南北兩路,對當時正集結在臨沂休整的華野主力形成夾擊之勢。
南路:整編十九軍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兵分三路由台兒庄至城頭一線開進,撲向臨沂;左路:胡璉7個旅;中路:李天霞7個旅;右路:黃伯韜6個旅。
北路:李仙洲指揮三個軍四個師由膠濟路南下,直撲山東解放區在萊蕪、新泰的後方基地。
南為主、北為輔。南路一線的蔣軍主力呈齊頭並進之態勢,每日推進六公里。解放軍與南路蔣軍人數相當,但因裝備略遜色於蔣軍,無力對其分割或圍殲,因此陳毅、粟裕迅速定計,置南路蔣軍重兵團於不顧,瞞天過海,以解放軍主力北上,憑絕對優勢兵力,殲滅北線(鳳凰山)李仙洲(電影中的李軍長原型)部隊,一舉殲滅了李仙洲所部五六萬,這就是軍史書上所記載的著名的"萊蕪戰役"。
再來談電影《紅日》。
曾有人誇口說蔣介石"如有十個七十四師,便可以統一全中國。"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更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黃埔四期生的張靈甫(與中共元帥林彪是一期學員)向他的校長蔣介石誇下海口:"把新四軍(指華東野戰軍)交給我吧!"蔣介石說,"漣水一戰,證明第七十四師不愧為國軍模範之師,打出了成績,你是光榮的。"
抗戰初期,在德安戰役中,張靈甫指揮自己的部隊,與日軍激戰五晝夜,取得"德安大捷",當時的劇作家田漢曾以此為題材,編寫了一幕活報劇,"張靈甫"的大名,被作為一個英雄的名字傳誦一時。
但是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之後,張靈甫在解放戰爭當中跟在獨夫民賊蔣介石的身後,充當蔣的一枚反共反人民的棋子,充當急先鋒,與人民站在了對立面,被以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將七十四全部殲滅於孟良崮地區,實在是 歷史 的必然!
1947年5月,粟裕根據當時的戰場態勢,向華野司令員陳毅建議道"司令員,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們應該改變打敵第七軍和第四十八師的計劃,我們應該迅速就近調集幾個強有力的縱隊,以猛虎掏心的辦法,從敵戰斗隊形的中間楔入,割裂第七十四師與其他敵人的聯系,將其徹底殲滅。"說罷,粟裕一揮手,作了一個砍頭的決心手勢。陳毅聽了粟裕毫無拖泥帶水的意見,他完全同意,"好!我們就要有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說罷,陳老總站了起來,把帽子往桌子上一摔。陳毅若是決定了的事情,其戰場上的態勢,我軍都是朝著勝利的方向發展著的。因此全軍上下,在陳毅、粟裕的戰略部署下,16日上午,陳毅、粟裕強令猛攻孟良崮,孟良崮山下,萬炮齊鳴,戰至下午,第七十四師殘部被全部肅清,七十四全軍覆沒。
最後,我們以敬愛的陳毅元帥打下孟良崮、全殲七十四師後所作七律詩二首選一,作為此篇文章的結尾,詞曰:"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肯定不是一個故事,也不是一次戰役,但故事的背景肯定是一個,即以1947年自衛戰爭(當時還不叫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當 時尚 未稱解放軍,但已經不是八路軍了)粉碎蔣介石對江蘇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電影《紅日》是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在尊重 歷史 前提條件下,描寫了1947年國民黨整編74師(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發動向蘇北魯西南解放區重點進攻,被包圍在臨沂孟良崮全軍覆滅的故事。電影將小說搬上銀幕,對國共兩黨當年殊死搏殺的場景進行了細致的刻畫,特別對74師師長張靈甫給予了深刻的描寫,是一步紀實故事片。
電影《南征北戰》也是一部反映1947年人民解放軍粉碎蔣介石重點進攻江蘇山東解放區的戰斗故事片。只是電影從大時空的背景下,運用寫實和虛擬相結合的手法,講述了解放軍一個營級戰斗集體在桃村、摩天嶺、大沙河與蔣軍周旋以及最終將其消滅的故事。
《紅日》與《南征北戰》既有區別又有一致,電影中時間、空間、人物、場景等等方面既有記實又有虛擬。《紅日》傾向於紀實故事片,《南征北戰》傾向於寫實故事片。
《紅日》和《南征北戰》都是以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為真實 歷史 背景的,但《紅日》更傾向於紀實,戰役名稱全用實名,敵方將領如李仙洲、張靈甫也用實名,更多地寫出了雙方指揮員的實際特徵。而《南征北戰》則更多地以虛構地名和人物藝術性體現了我軍高超的戰略戰術,戰斗、人物、戰場都是將解放戰爭雙方的許多特徵集中於各自的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已不僅僅是張靈甫、李仙洲的特徵或陳毅、粟裕或低一級的王必成、皮定均的特徵,而是藝術性地集中體現了雙方的特徵。簡單舉例,如萊蕪戰役中的李仙洲,本為黃埔一期、蔣介石嫡系,職務為指揮三個軍(整編師)的綏靖區副司令官,職務要髙於張靈甫。這在《紅日》中是明確的。但《南征北戰》中的「李軍長」卻被塑造成了雜牌,職務僅為軍長,已非真實的李仙洲。地名也把萊蕪、孟良崮虛構為鳳凰山、摩天嶺。因此,這兩故事片真實背景相同,但塑造出的形象、戰役場景等,已各有側重。
肯定不是一個故事!《南征北戰》一開始就是在大沙河桃村一帶阻擊敵軍為開始,然後又阻擊了援敵,保障了華野主力全殲鳳凰山之敵,最後反過來又追擊敵人至大沙河桃村並消滅之!就 歷史 而言,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原型是臨沂阻擊戰--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現在看來電影很有神劇的味道,因主角一團一營(四個連),先後完成了阻擊同一個敵人,一個軍(整編師)的進攻,最後,以還是以一個營的兵力攻佔了將軍廟車站(火車站),而守軍是一個團,並且阻止了兩個團的反沖鋒!還是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而電影《紅日》則是以二次漣水戰役失敗為開始,然後整訓,萊蕪戰役,緊接著是孟良崮戰役!原型就是王必成司令員的華野六縱的戰斗經歷!兩者之間,除了有萊蕪戰役和同為原華中部隊之外,完全就是兩個思路的電影!《南征北戰》的象徵意義重大——從哪裡出來,再打回哪裡去!《紅日》則是一個真實完整的事件
電影《紅日》主講的是消滅國民黨整編74師的戰斗前及如何殲滅74師的過程。《南征北戰》電影主講的是陳粟大軍及中原野戰軍(部分)配合作戰的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把國民黨李仙洲部和74師張靈甫部捏在一起即在鳳凰山殲滅的李軍長部;南部大沙河一戰殲滅的張軍長部應該是大淮海戰役殲滅杜聿明兵團部的簡介。
從 歷史 看,影片在遵重 歷史 的前提下再加工上升為藝木真實。這樣,即反映了 歷史 上國共兩軍在山東及蘇北地區的真實斗爭,也藝術地再現了人民群眾的支前行動和感人的畫面。
這兩部電影的區別在於:《紅日》是在尊重小說原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再現;《南征北戰》則是創作組在 歷史 事實的情況下進行的編輯加工後的藝術再現。這兩部電影都是藝術珍品而不可多得。
電影《紅日》與《南征北戰》說的不是同一個故事,但它們有相同的 歷史 背景。
《南征北戰》電影拍攝於1952年,是取材於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但影片將萊蕪戰役和消滅張靈甫結合到了一起進行了藝術加工,突出表現出我軍利用運動戰大范圍機動,從南到北殲滅國民黨軍獲得兩次戰役的勝利。
1947年1月,蔣介石為消滅我華東野戰軍而調集重兵發起魯南會戰,為粉碎蔣軍進攻,我華野於當年2月發起萊蕪戰役,一舉將李仙洲集團6萬餘人包圍殲滅其中俘虜4萬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魯南會戰計劃。《南征北戰》中的消滅李軍長指的就是此,而後面消滅張軍長則指的是消滅張靈甫,但影片並末直接指明,而是將兩大戰役進行了藝術加工。
《紅日》拍攝於1963年,說的是1947年5月,蔣介石不甘魯南會戰失敗,組織了24個整編師60多個旅共45萬精銳對我江蘇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其中以整編74師,第五軍整編的整5師和18軍整編的整11師為核心,我華野以9個縱隊加1個特種兵縱隊共27萬人應戰,以一系列戰術與敵周旋最終將張靈甫74師分離出來,包圍於孟良固而全殲,是役,華野以2,3,7,10縱隊打援,以1,4,6,8,9縱隊圍攻74師,經3天戰斗以傷亡1,2萬人的代價全殲張靈甫74師3,2萬人。電影《紅日》就是以此 歷史 事件為背景而拍攝。
據說陳毅元帥參於了《南征北戰》的創作,但囑劇組要拍成戰爭藝術片,不要按完全的真事情來寫。源於戰爭,高於戰爭。所以戰事是真的,具體怎麼打可以藝術加工。
《紅日》用現在說法叫「報告文學」,基本都是真實事件,但有細微的合理的加工誇張。
電影《南征北戰》應該是「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的一部分。用「南征北戰」里的精膸——走,達到了麻痹敵人、調動敵人、拖垮敵人,繼而消滅敵人的戰略目的。
《紅日》是永恆的經典,《南征北戰》是神劇,背景其實完全一樣,但是六縱特務團絕對是治軍不嚴的反面典型
Ⅱ 反映孟良崮戰役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紅日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片 名: 紅日
主 演: 張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導 演: 湯曉丹 影片類型: 戰爭
地 區: 大陸 上映時間: 1963
語言說明: 國語
1946年冬,蘇北連水城下,硝煙彌漫,火光沖天,講述我軍沈振新、丁元善部,頑強地抗擊著氣焰囂張的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在給予敵人重大殺傷以後,為了配合整個戰局需要,奉命主動北撤,廣大官兵懷著沉痛的心情,帶著「再跟七十四師干」的殺敵決心,離開蘇北根據地的故事。
······················
紅日
故事片(黑白)。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
1946年初冬,蔣介石對華東解放區發 動大規模進攻。人民解放軍沈振新部 在蘇北漣水城外,與蔣軍「王牌」整 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 北撤山東。張靈甫氣焰囂張,與其他 師共二十萬人,向山東臨沂地區齊頭 並進,盤踞濟南的敵人也同時出動, 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 部決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 分迎戰北面的敵人。於是展開了著名 的萊蕪戰役。沈振新軍奉命拿下萊蕪 城北的吐絲口鎮,以截斷敵人的退路 。而劉勝團被留下作為軍的總預備隊 ,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求戰心切 ,情緒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 萬敵人在我軍的猛攻下,妄圖向吐絲 口方向突圍。沈振新當即命令劉勝率 部投入戰斗。劉勝用一支突擊力量越 過前沿,直插敵人的師部,獲得全勝 。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石東根卻有 些忘乎所以,軍長對他進行了嚴肅的 批評。蔣軍以張靈甫為先鋒,又向我 蒙陰、坦埠進攻,妄圖聚殲我主力於 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 振新部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 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向 南潰退。沈振新部星夜飛兵搶占垛庄 ,切斷敵人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 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想以聲東擊 西的詭計突出重圍,但在我軍凌厲的 攻勢下,陰謀未能得逞。戰斗中,團 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 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 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 靈甫負隅頑抗,被我擊斃。我各路大 軍在孟良崮勝利會師。 編劇:瞿白音(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 改編) 導演: 湯曉丹 攝影: 馬林發 美術: 葛師承 作曲: 呂其明、蕭珩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張 伐 沈振新 楊在葆 石東根 里 坡 劉 勝 舒 適 張靈甫
Ⅲ 紅日這部片講的是什麼時候的戲
片名:《紅日》
更多外文片名:Red Sun
影片類型:劇情 / 戰爭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製作公司:天馬電影製片廠
根據吳強同名小說改編。
1946年初冬,蔣介石幫對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某軍沈振新部在蘇北漣水城外,與國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北撤山東。敵整編七十四師猖狂萬分,配合八十三師等20萬人,又向我山東臨沂方向齊頭並進。盤據在濟南的敵軍李部,也同時出動到達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分轉頭北上,決心首先消滅北面的李部。歷史上著名的萊蕪戰役展開了。
我軍沈振新部的任務是拿下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截斷萊蕪敵人的退路。由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帶領的一個團被留下作為總預備隊,而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急於求戰,被留下後情緒有些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萬敵人在我軍猛攻下,企圖向吐絲口鎮方向突圍。吐絲口鎮的戰斗還在激烈進行,我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必須迅速解決吐絲口鎮的戰斗。沈軍長當即命令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率領部隊投入戰斗。劉勝事前已經了解了吐絲口鎮敵人的情況,故用一支突擊力量,越過前沿,插入敵人心臟,以最快的速度消滅了敵人的師部。吐絲口鎮戰斗結束,他們又立即掉轉頭來堵擊萊蕪潰逃敵人,抓了大批俘虜。巨大的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有些人——如連長石東根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沈軍長嚴厲地批評了他。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並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國軍以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先鋒,又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東野戰軍於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振新軍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我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軍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我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將領自殺殉國,壯烈犧牲。紅日當空,碧雲明麗,我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這是了部優秀的軍事歷史片。它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Ⅳ 《紅日》主要內容
吳強的長篇小說《紅日》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
《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如此轉敗為勝的結局更加真實而獨特地再現了解放軍取得勝利的不易。
(4)看電影紅日是說哪個年代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解放戰爭時期,吳強擔任蘇中軍區的政治部副部長和華東野戰軍六縱的宣傳部長,他親身經歷了漣水、萊蕪、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戰役。
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希望能「立馬沂蒙第一峰」的常勝將軍張靈甫(國民黨將領)最終被解放軍用門板抬下了山。當時,吳強正隨軍駐扎在當地的一個村子裡,他目睹了這一幕之後,忽然就萌發了要寫一部長篇小說來描寫這幾場戰役的殘酷和艱苦的念頭。
作品主題
《紅日》的基本主題即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人民戰爭。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的;人民也正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是人民軍克敵制勝的基礎,離開了人民的支持,人民軍將一事無成。
《紅日》無論寫漣水戰役的守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包圍戰、攻堅戰,還是寫在這期間零星發生的各種中小型的戰斗,無不寫到了戰爭與人民的關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Ⅳ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 歷史 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 歷史 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因此,《紅日》算是老電影里對解放戰爭描寫比較細致和真實的一部電影,觀賞價值和 歷史 參考價值極高,只是有些寫實也曾給這部電影帶來麻煩。
本文將從《紅日》創作背景、拍攝過程、角色和演員等各方面回顧一下這部電影。
一、經典小說由六縱指揮員創作
電影《紅日》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的創作者則是孟良崮戰役的親歷者,華野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
華野六縱,和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對宿敵。早在蘇北漣水之戰時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二戰漣水,當時還叫六師的六縱損失慘重還丟了漣水城,指揮員王必成差點被撤職,但同時他們也把七十四師打得傷了元氣,為孟良崮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漣水撤退到萊蕪戰役,再到孟良崮決戰,六縱最終報了仇。在戰役結束後,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看到躺在門板上的張靈甫遺體,他大為感慨,從此立下了將漣水到孟良崮這個過程寫成一部小說的決心。
1957年,在經過艱苦寫作後,《紅日》出版,這部小說得到了漣水、萊蕪和孟良崮戰役親歷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揮員的幫助,再加上吳強對參戰部隊的了解,以及對國民黨被俘官兵的采訪,因此其 歷史 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極高。
2019年,《紅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小說典藏。
二、《紅日》拍攝並不順利
《紅日》的電影劇本從1960年2月開始籌備,但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關部門對劇本情節、人物等細節意見不一,導致劇組創作幾易其稿,最終在一年多以後,第五稿才正式通過。
上海電影製片廠馬上組織演員們去體驗生活,我軍演員和當年《南征北戰》劇組一樣去了崇明島駐軍那裡,而飾演張靈甫和參謀長的演員舒適和程之則去了一個特殊的地方,南京軍事學院。因為當年七十四師的參謀長魏振鉞彼時正在那裡當軍事教員,他向兩位主演全面介紹了七十四師覆滅的經過以及張靈甫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
劇組到山東外景地拍攝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大家都吃不飽吃不好,導致很多人腸胃鬧病,飾演團長劉勝的里坡發揮農業特長,弄來了蘿卜種和茄子秧在劇組駐地旁邊種,雖然沒有油水,起碼部分解決了劇組人員吃不飽的問題。
飾演七十四師旅長的於飛,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獷,顯得不像是一個高級將領,這裡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劇組吃不飽有關吧。
《紅日》在集中拍攝時趕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戲,演員們只能穿著棉襖演戲,尤其是室內戲更為艱苦,飾演我軍參謀長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暈倒。
該片在拍攝完成後,雖然在陳毅元帥的過問下順利上映,但之前在過審時也曾遇到過一些困難,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關於「美化」張靈甫和「醜化」我軍戰士方面。
三、《紅日》的演員和人物
《紅日》和《南征北戰》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該片的部隊層級劃分很清晰,從軍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到戰士,其中只有師一級和營一級的人物刻畫較少,其他各層級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著墨最重的主要是三個角色。
軍長沈振新,飾演者張伐。
沈振新這個角色的原型明顯是時任六縱司令員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號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氣質有些出入,張伐飾演的沈振新明顯比較儒雅和睿智。
其實,筆者認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須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氣質,在片中並沒有我軍更高領導露面(只有聲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級指揮員如粟裕的某些氣質特徵。
張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飾演軍人似乎不是強項,單就沈振新這個人物來說,他塑造地相當不錯,喜怒不形於色,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繹情緒變化。因此你不能說張伐演王必成不像,應該說他演沈振新很好。
團長劉勝,飾演者里坡
劉勝的原型應該是六縱戰將劉盛起,他帶領部隊在搶占垛庄和攻佔孟良崮主峰戰斗中表現出色,不過他並沒有像片中劉勝一樣不幸犧牲。
里坡飾演的劉勝,在打仗時很有沖勁,符合那個時代中層指揮員的形象,只是年紀稍顯大了一些。
連長石東根,飾演者楊在葆
這個角色有人說有原型,也有人沒有原型,筆者認為這個人物應該是沒有具體原型的,因為石東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層指揮員的樣子。
石東根在片中是一個有些魯莽又很可愛的連長,打仗時嗷嗷叫,獲勝時得意忘形,他酒後挑著敵人帽子騎馬飛奔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的經典場面。
但也就是這個場面,在後來引起了諸多責難,有很多人認為石東根這個樣子是在醜化解放軍戰士。
但是,《紅日》的作者吳強不這么認為,很多真正打過仗的軍人也不這么認為,據楊在葆回憶,當時很多部隊的人看了電影都打聽,這小子是哪部隊的,演得也太像一個兵了。
當年出演該片時,楊在葆還是一個在校學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較粗獷,雖是大學生卻把一個有點兒痞氣的石東根演得很傳神,直到幾十年後,即使楊在葆演了那麼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會有人拉住他:你是《紅日》里的連長吧。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電視劇《紅日》開拍,飾演石東根的演員耿樂和楊在葆年輕時幾乎一個模樣,真是神奇的選角。
在國民黨方面,《紅日》塑造的角色並不多,戲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參謀長魏振鉞身上,其中張靈甫是重中之重。
張靈甫這個人物傳說很多,比較臉譜化的形象就是驕橫,《南征北戰》里的項堃主要表現的就是這個方面。
熟悉 歷史 的讀者知道,實際上張靈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歷史 系出身,又會寫一手好書法,因此別看很會打仗,實際上他還有儒將的一面。
此外, 歷史 上的張靈甫並不是頭腦發熱導致被圍殲在孟良崮的,實際上他是國民黨前線將領里對戰場感知比較敏銳也比較正確的一位,這一點像他的老上級王耀武,二打漣水時他的巧妙戰術就讓六縱損失慘重。真正將張靈甫送上絕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湯恩伯。
因此,《紅日》劇組塑造張靈甫時力求真實,選擇的演員也是大帥哥舒適。
看看這張舒適年輕時的照片,顏值絕不比張靈甫低,而且兩人長相還有很多相似之處。
片中的張靈甫,表現出了驕橫,也表現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敵當前危急時刻鎮定自若的表現,除了試圖假投降一幕顯得有些狼狽之外,他從頭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個出色的高級將領。
甚至於劇組在最後擊斃張靈甫的畫面處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隻手和一把槍就拍完了,顯然更藝術的同時也保留了張靈甫的形象。
以筆者對 歷史 的了解,《紅日》 里的張靈甫不論是顏值、氣質還是表現,可以算是各種影視劇中最貼近真實人物的一個了。
只是,劇組這樣的設計也引來了責難,那就是涉嫌美化張靈甫,但飾演張靈甫的演員舒適認為,把敵人塑造聰明一些更能彰顯我們勝利的偉大。
參謀長,飾演者程之
這個參謀長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師參謀長魏振鉞,他為劇組提供了很多資料,再加上他當時正擔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官,因此這個參謀長的形象和張靈甫一樣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當時上海電影製片廠「四個壞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時嗓音也很有特點,只是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寶貝袈裟」。
多說一位,主要演員之外,筆者印象比較深的還有飾演阿菊的張桂蘭,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個時代的女神吧。
四、《紅日》對細節的真實塑造
電影《紅日》的取景地就在山東,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現。
《紅日》對細節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筆者舉幾個例子:
連長石東根的手錶,電影一開始的漣水戰役,石東根看時間用的是大個的鬧鍾,平時由通訊員背著。
萊蕪戰役時,石東根繳獲了一隻手錶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後來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又讓通訊員將手錶上交歸公。
等到孟良崮戰役時,團長劉勝將手錶發給石東根使用。
一塊手錶,連接三個戰役,中間還涉及到部隊三大紀律,可謂是一個經典的道具。
幾門大炮,開頭漣水戰役,這幾門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師,用來炮轟漣水城。
到影片結尾,同款的幾門大炮再次出現,使用者是解放軍,用來炮轟孟良崮主峰,雖然影片沒有直接用台詞交代,但足以說明問題。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 歷史 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Ⅵ 電影紅日劇情介紹
電影《紅日》劇情主要介紹1946年冬,蘇北三戰三捷後,我華東野戰軍戰略撤退到山東境內。敵74師以為我軍潰敗,敵師長張靈甫更加猖狂,配合蔣軍20萬人向臨沂推進,妄圖與濟南之敵對我造成南北夾擊,向我山東沂蒙山區進犯,企圖與我主力決戰。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解放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的部隊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解放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連長石東根因魯莽上了敵人假投降的當。在孟良崮戰役中,團長劉勝在戰斗中犧牲,石東根連搭人梯攀上懸崖,直搗敵師部全殲七十四師,擊斃了張靈甫。
電影《紅日》的背景是孟良崮大捷,孟良崮戰役是一場山地運動殲滅戰,該戰役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悍將張靈甫,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
Ⅶ 電影紅日解放軍在哪裡會師
電影紅日解放軍在孟良崮會師。
《紅日》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電影,由湯曉丹執導,張伐、高博等出演,於1963年5月1日上映。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部隊第74師的故事。
影片也從全新和比較現代的角度來講述和演繹了那個「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的解放軍軍事史上的轉折之戰。
結局中,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
解放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
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部屬自殺殉國。紅日當空,碧雲明麗,解放軍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Ⅷ 電視劇和電影紅日就是根據孟良崮戰役改編的
電視劇和電影《紅日》都是根據孟良崮戰役改編的,電視劇長些時間也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