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1942電影故事背景

1942電影故事背景

發布時間:2024-02-28 18:34:37

① 馮小剛拍《1942》想表達什麽主題是什麽

改編自劉震雲原著小說,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演員,講述1942河南旱災背景下,老范家妻離子散隨後又重聚的感人故事。

1942年旱災,幸福如我們是無法設想的,更可況動盪年代中的人與當下我們之間除了黃皮膚黑眼睛的共性幾乎沒有一絲一毫所謂的傳承關系。斷層如此,用何種方式將銀幕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我覺得是馮小剛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課題。很顯然,馮氏電影的求變求穩心態在片中被不遺餘力的貫徹到底:我雖然從開場第一處出現「牲口」二字台詞的時候就清楚的意識到本片只屬於馮小剛一人,並且此後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不斷被細處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諷刺提醒,得到的卻是一個放棄了京味故事,放棄了焦點煽情,放棄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敘事,哪怕並不圓潤,卻已然足夠。

本片是以記錄性的事件還原為出發點並從真實走訪素材提煉線頭的故事片,這是串聯這個沉重主題大量分支的一種捷徑,就像穀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帶出擁有足夠故事性的《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一樣,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選擇了諸多角色兼顧的群像關照,並且沒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東家老范,長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戰時法庭庭長老馬,雜務纏身的蔣介石、時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執拗采訪旱災蝗災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態的網羅了當年經歷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幾個主要角色的鮮活感也沒有因多線頭敘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這是馮氏電影第一次如此專注於主體人群的描繪,而不是突出重點刻意關照。無論你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面對旱災蝗災飢餓這同一難題時可能面臨怎樣的選擇與應對措施,這在片中因角色各異而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一九四二》給了每個角一種極力還原事實(真實人物)和無限貼近史實(虛構角色)的定位,於是讓故事片和紀錄片共存的交叉剪輯就像沒有了體溫一般,冷峻而堅硬。

我無法辨識影片用了幾條主線,但僅僅蔣介石、李培基等人的官場戲,一方面對蔣介石將河南災情置若罔聞的事實採取中立,另一方面又把基層幹部的貪腐給小心翼翼的揭了開來,戰時的動盪也給了大災更多的人為消極因素;以東家老范這個線索性人物為中心的逃荒人群則節外生枝了記者白修德和傳教士安西滿、外加官如芝麻的老馬等人,頻發的黑色幽默讓普通人真正成了角色多元化最好的依託。兩個多小時里,屬於戰時社會兩個極端的人群形成的兩條基線交織,盡可能完整的展現了飢荒下的眾生態。但終究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故事涉及的殘忍只寥寥幾處(片中可致高昂民族情緒的殺戮場景的確攝魂奪魄並且不在少數),更慘淡的真相早被時間掩埋,《一九四二》肩負的也不在誰是誰非,也許在還原中提煉一種以史為鑒的心態,影片才會有可能的積極意義。

後半段電影里,死亡比前半部更為密集的出現。在戰時法庭被吊銷、神父安西滿質疑上帝之愛之後,讓失序與失信的情緒蔓延在每一處死亡里清晰的浮現。於是再怎麼安置黑色幽默,影片始終都往最深的絕望里走。銀幕上是灰到極致的慘烈,銀幕下的你會作何反應?其參考價值頗值得玩味。假如觀眾在看完本片後默默離場,事後對片中的各大情緒制高點品頭論足,那麼是電影的成功還是觀者的悲哀?幸好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豁然了。當老東家在旱災後期逆人流而上只為了死的離家近一些時,他遇到了同樣落單的小女孩。喊一聲爺爺就牽手並行的結局是溫和的,即便無法化解前面百分之九十的冰冷絕望,那也是影片創作者的寬容心和傳統性的最佳體現。

《一九四二》不見大段落的抒情,不見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在內地電影這塊特殊的土壤里,馮小剛以只屬於自己的方式盡可能工整的完成了本片。沒有以常見紅色電影的方式呈現出積極向上主旋律,而是以盡可能冷靜的旁觀心態把歷史擺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給銀幕下的觀眾看。收效如何我無從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942年的那場飢荒在妖嬈富庶的二十一世紀,被很多人知道了。於歷史於當下,都是一種聯系著生死的祭奠,只是有什麼值得祭奠,大約要因人而異。

② 電影《1942》這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1942》故事開始於1942的旱災,當時乾燥,缺水。受害者逃離家園。同時,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情: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的絕食抗議,宋美齡的美國之行。整個電影標題是與第一歷史並列的事件,屬於世界主要事件。

故事在老東家牽著小女孩走在返回依舊飢荒加劇且浮屍遍野的荒路上結尾。在背影漸行漸遠的畫面中,敦厚的男中音陳述響起:「這個小女孩後來成了我的母親,她不愛笑,從來不吃肉……」我想那是因為70年前,她在逃荒的路上,看到過「人吃人」人性泯滅的慘狀。
很多人對《一九四二》的首映的影評不太高,他們應該忘了所有的紀實片都只會糾人心弦,卻不能揪人眼球。就像那些來看熱鬧的觀眾,在螢幕上帶著血腥的黑色幽默中竟智商低下的發出爽朗的笑聲。

③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 歷史 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飢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件極其悲慘的重大 歷史 事件至今在中國的史書上鮮有記載,今人對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雲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 歷史 ,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 「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 歷史 性質的電影,叫做 《一九四二》 ,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老東家在河南大鬧旱災之時到陝西躲災,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淪落為難民後,他親眼見證兒子,兒媳,老伴,相繼慘死,而政府的腐朽統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東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領養了同樣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里無人,餓俘山野」 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得出來呢?

其實從1941年秋季開始,河南開始出現旱情,很多地方已經有絕收現象,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當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續了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樹皮、樹根已經基本被挖光,災民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陷入飢餓荒的河南災民,所有人都蓬頭垢面,等待著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採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不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亂加上飢荒,有一些婦女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動把自己賣給人販子,換取一些糧食或者一點微薄的錢財。

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 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在電影里,為呈現出一個真實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支逃難者主創演員不僅在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練習河南方言。還在拍攝期間集體減肥,真正體驗長期飢餓的感覺。張國立說, 真正到了那種飢餓渾身無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物的台詞很多都是多餘的。

時隔78年,當年大飢荒的親歷者,大多已經辭世,即使活著的,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河南《鞏縣縣志》中關於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過沉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淋淋的畫面在過去 歷史 的某一個時刻真真切切的發生著。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攝逃難的過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災,一面是戰亂,四處是被炸斷的殘肢斷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這一過程,導演多用暗色調來表現,象徵著底層人民暗無天地的生活, 且畫面絕大部分面積為乾旱的土地,極小部分面積為天空,這一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暗示著政府的壓迫式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運用特寫鏡頭來體現難民的慘狀,如特寫一群野狗啃噬逃難路上去世難民的屍體,給人極大的心靈沖擊。同時又多次使用遠景鏡頭來表現難民數量之多,又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災民逃荒的破衣爛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員的豐衣足食、安穩無憂有著很鮮明的對比。

一開始片中提到 「蔣委員長因為河南飢荒特地減少了兩個菜,以表對救災的支持。」 這句話暗示了後面人民的背離的結局。在拍攝這一內容時,導演又巧妙的 採用以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來突出統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張國立飾)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飢民「吃大戶」,他的兒子在飢民和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為保家人平安,在飢荒來臨的時候,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他的妻子,拉著糧食加入了逃荒的隊伍當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兒媳生下孫子後不久就體力不支,餓死了。電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兒媳餓死後,她的婆婆就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她的衣服,說趁著身體還熱喝幾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兒媳早已沒有奶水。

後來他的妻子也餓死了,他的女兒被賣到了妓院,換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為躲避敵機轟炸,范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來,後來小孫子被他活活悶死了。

緊接著他的長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銀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強行「徵用」,其實就是搶走了。

逃荒本是為了讓一家人活下來,可是范殿元到了陝西後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財主的他成了和佃戶一樣的逃荒者, 可見在災禍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無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訴他說: 「現在回去就是個死」 ,他很默然地說,「 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范殿元那種絕望的心境,那種顛沛流離的疲憊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體一般已變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轉過山坡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同樣失去的親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對范殿元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橫屍遍野,大雪飄搖。

二、范殿元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

星星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懷里總抱著一隻黑貓,寧願自己少吃幾口飯也要帶著它,在躲過敵人飛機轟炸過後,她還無所畏懼地要跑出去找貓。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後,她卻說讓家人殺掉了貓。隨著一聲刺耳的貓慘叫,貓被宰了燉湯,范殿元坐在閨女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沒有任何錶情地看著被扒掉的貓皮,最後還說了一句: 我也要喝貓湯 ,那時候的她也已經餓到發慌。

當妓院假冒被服廠來買女孩的時候,星星提議父親把自己賣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勸說她爹: 我實在受不了了,連柴禾都沒得吃了,你讓我逃個活命吧!還能換五升小米。 她還特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識字讀過書,以此來作為「優勢」,最終她被買走了,她在服侍別人的時候,因為吃得太撐了導致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已經沒有底線了,一個小人物的歷程卻反映了當時環境下眾多人的遭遇,實為可悲。

三、佃戶瞎鹿(馮遠征飾)

佃戶瞎鹿是影片中最窩囊可悲的角色,為了幾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戲弄,他也可以賣女兒來換幾斗米給自己的母親治病。

盡管已經活的如此無下限,但他還是沒有在這場災禍中活下來,最後偷驢不成,一頭栽進了燒著開水的鍋里,留下了兩個孩子和他的老婆。

馮遠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災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馮小剛在《一九四二》里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眾來定奪,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眾,裡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劉震雲自己都覺得震驚: 他認為沒有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10月,最後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中完成了拍攝。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所作出的努力卻十分令人動容。

比如在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場景,這條街道是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修建的。修建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後簡直被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店鋪里所賣的東西也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為了重慶的著名景點:民國街。

攝影組印象最深刻的是難民扒火車的那場戲,為了有一個好的拍攝效果,拍攝組從山西轉移到東北終於找到了一個1942年美國產的火車頭,而且還能開。

可是光有火車頭沒有車廂也不行,於是製片部門又根據當時的難民 歷史 照片製作了逃難時的那種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多度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還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摸鐵,不然真的撕不下來。可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於是戴手套的去摸鐵,沒戴手套的就去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車行駛過程中、火車頂上還坐了幾百個群眾演員的拍攝情況。攝影指導呂樂說,這輩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當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關於火車的六分鍾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是值得的。

以喜劇見長的馮小剛此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極其沉重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國人的人性與救贖

然而電影上映以後,票房卻票房一敗塗地,與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後馮小剛拼了命的拍商業片還債。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多網友看了預告片就炮轟馮小剛, 指責他「發國難財」,引發國人的共鳴,賺國人眼淚。 果然也應了劉震雲當年那個擔憂:沒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迴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慘敗,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啟用了他才導致票房慘敗,馮小剛的回答很令人感動, 都不是這樣的原因,但反而正因為票房的落敗,觀眾對苦難的敬而遠之,他更覺得自己應當拍攝這么一部電影。

馮小剛打造 一九四二 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 歷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後旁白念起:「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當我記事起,就沒見她流過一滴淚,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這四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沉思。

都說亂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還是生靈塗炭。

馮小剛的深刻在於沒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雖然大飢荒是天災,可其中亦有相當大的人禍因素。

《一九四二》非當下的災難,卻時時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奪,卻不能給每個人鞭策。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

如今那個流民賊寇,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災難,應該直面災難,正視災難,反思災難,才能免於災難。

④ 電影1942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大旱之後,又遇蝗災。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軋而死。這就是馮小剛拍1942的歷史背景

⑤ 1942劇情詳細介紹

《1942》電影以1942年正宴敗河南大旱為背景,講述了千百萬百姓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所發生的故事。影片分兩條線來展開,一個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舉顫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個就是國民黨政府對災情的蔑視不作為促進了災情的發展。

《1942》是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集結一大批老戲骨(包括張國立、陳道祥游明、李雪健)主演的劇情片,電影於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曾獲得「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以及「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

電影中張國立飾演東家范殿元,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但因為災荒,導致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最後妻離子散獨身一人。另一個家庭家庭核心佃戶瞎鹿由馮遠征飾,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但兒女雙全,生活齊樂,而一場災荒徹底改變了他。

⑥ 電影《1942》講的是( )省發生大旱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讓前吵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坦侍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悔沖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⑦ 電影1942

電影是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老百姓在災難面前的無助和苦難。

從馮小剛1993年醞釀拍《1942》,到2011年正式啟動開拍,這個過程足足准備了18年,足見馮小剛對這部影片的慎重。

事實上,開拍時,馮小剛也投入了極大的成本。

因為是逃難題材的電影,所以光群眾演員就有幾百人,每場戲最多時達到六百多人,最少時也有三百多人,連主演張國立都說,現場人太多了。

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光是調動起來都會付出極大精力。有一個難民扒火車的情節,短短6分鍾的鏡頭,就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最後才呈現出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行駛的火車頂上擠坐著幾百個難民的震憾場景。

而且,因為《1942》,在重慶兩江新區,還多了一座4A級旅遊景區——兩江國際影視城。

那是當年在拍攝電影時,臨時打造的一條國民時期重慶的街道,這座影視城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幾乎對當年山城重慶的一些特殊建築按照1:1的比例進行了復制還原。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人性與救贖。

從另一個角度看,《1942》同樣也反應出的幾個深刻寓意,同樣耐人尋味。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1942》中,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是個讓人唏噓不已的角色。他腰纏萬貫,是村裡的首富。

當村莊里的窮人們都因為災荒餓肚子時,他家的糧倉里囤著滿滿的糧食,手裡有數量可觀的硬通貨——銀元。他衣食無憂,完全不用考慮天災會給自家帶來什麼影響。

可是,當周圍的人們飢餓的走投無路時,老東家自然就被當做了活命的門路。這就跟溺水的人,為了求生,出於本能會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東西是同一道理。

飢民們擁入老東家家裡「吃大戶」,他的兒子在混戰中被打死,家中的糧倉也在一夜之間幾乎被搬空。

為保家人平安,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家眷,拉著糧食,帶上銀元,加入了飢民們逃荒的隊伍當中。

臨出發時,女兒執意不走,要回學校上學,老東家安慰女兒說,我們和那些災民不一樣,不是去逃荒,就當是去旅遊。

逃荒的難民是沒有糧食吃,才背井離鄉,去尋找活路,而老東家因為有錢、有糧、有槍,還有馬車,他確實把逃荒當做了旅遊。

然而,就算是老東家幾十年的人生閱歷,他也沒有想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道理。當幾乎所有人都陷入苦難的洪流,他又豈能獨善其身?

他的馬車、糧食、槍支、銀元,在逃荒途中全都搶走,他一家人落得跟佃戶一樣,成為真正的逃荒者,之前每天吃包子餃子的胃,現在也不得不跟其他人一樣,吃起了柴禾。

在災難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2

餓肚子之後,人會做一些絕望的事情

張國立在拍完這部電影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餓肚子之後,人會做一些絕望的事情,一些對他們來說沒尊嚴的事情,這是最恐怖的。」

老東家的17歲的女兒星星,長的如花似玉,從小優渥的生活,讓女孩嬌生慣養,不知「生活的艱辛」為何物。

逃荒時,是父親極力粉飾,說他們的出行算是旅遊,星星才不情不願地坐上馬車,跟著家人一起走。

即使是周圍如洪水一樣的逃荒人流,也沒能讓星星真正體會到一絲危險。她反而一直抱著懷里的貓,充當它的保護神。當嫂子擠兌她拿小米粥喂貓:「人還吃不飽,卻拿糧食喂貓」,星星立即說,就當貓吃的是她那份,她晚上不吃了。

即使是日本人的飛機轟炸難民,死里難生的星星還無所畏懼地跑出去找貓。

那時的她,內心有著初生牛犢的勇氣和力量。

直到家裡的糧食財物全都搶走後,一家人不得不跟真正的難民一樣將柴禾磨成粉吃時,星星內心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飢餓讓她的自尊、信念全都變得不堪一擊。在她嫂生下孩子後,父親為怎樣給兒媳婦找一些吃的補身體,而愁眉不展時,星星主動獻出自己保護了一路的貓。

貓被宰了燉湯,老東家坐在女兒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此時,星星卻面無表情地看了眼被扒掉的貓皮,站起來說了句:「我也要喝貓湯」,並且把書本撕碎,親自來燉貓湯。

不是星星不想再看書,而是當時,燉湯的柴禾也是食物,比書本金貴多了。

電影的這個情節,讓人看了無比痛心,隨著那一鍋貓湯燉熟,星星內心堅守的東西,也一點點坍塌了。

同樣因為飢餓,星星將自己賣給了假冒被服廠招工的妓院,換了五升小米。

知道被騙後的星星並沒有反抗,而是吃飯吃到撐得蹲不下身去,然後默認了自己的命運。

3

人最大的善良是有同情心

在電影中,有一個外國記者白修德,為了了解災民的真實情況,親自去河南當地考察。他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拍了很多珍貴的照片。

先開始,白修德的功利性很強,他去災區,就是出於記者的本能和為了獲新聞的國際大獎。

然而,隨著親眼目睹災民的苦難,他越來越感覺到心情沉重。

在白修德牽著教會給他好不容易提供的毛驢,在難民中拍攝時,他的毛驢自然成了飢民們覬覦的財物。

老東家帶領著兩個同伴,自己的長工和曾經的佃戶,便趁著白修德在野地里休息時,來偷毛驢。

毛驢剛被偷走,白修德便醒了。此時,長工已經把白修德的相機和僅有的餅干拿在了手裡。

白修德立即哀求長工,餅乾和毛驢你們可以拿走,相機不能吃,請還給我。

毛驢和餅干對白修德同樣重要,沒有食物跟交通工具,他很難挺過去,安全回到重慶。而此時,白修德明明隨身帶著手槍,他完全可以用手槍拿回自己的所有東西,但他沒有,因為他太知道飢民的可憐。

人最大的善良是,明明有能力報復傷害自己的人,卻能看到對方承受的苦難,選擇忍氣吞聲。

4

責任也是動力

老東家帶著一大家人逃荒,目的是讓家裡人能活下去,但是,家裡人卻在逃荒路上走的走,死的死,最後只剩下了他和襁褓中的孫子。

他懷抱著孫子,靠著賣女兒的五升小米,拼了命往陝西走,尋找活路。在洶涌的人流中,他以老邁之軀,扒上開往陝西的火車,並不是他力大無窮,而靠得是活下去的信念。

但在陝西城郊,老東家卻為了躲避敵人的炮彈,將孫子壓在身下,將孩子悶死了。

看著死去的孫子,老東家老淚縱橫,然後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路人的對他說:「現在回去就是個死」,他默然地說:「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顛沛流離的疲憊,加上失去所人親人的痛心,讓老東家所有生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只求死的時候,能離家近一點。

然而,就在他失魂落魄准備自生自滅時,碰到了一個在死去的親人屍體旁哭泣的小女孩,小女孩哭著對他說,認識的人都死了。

眼前這個跟自己同樣境遇的小女孩,讓老東家滿是憐惜和辛酸。他對小女孩說:「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

小女孩含著淚,喊了一聲「爺」,老東家拉起小女孩的手,向前走去,最終兩人都活了下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小女孩救了老東家。如果沒有小女孩的出現,也許一心求死的老東家不會再有生的勇氣,而有了小女孩,他便有了責任,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動力。

在沒有經歷苦難之前,很難說誰更堅強,誰又能一直善良。

在《1942》里,人們看到的只是在苦難面前,生命的無助和悲傷。

回顧影片,突然想到,也許《1942》想表達的情感是:

願山河無恙,歲月無殤!

⑧ 看過一九四二的進。 瞎鹿(馮遠征 飾) 是怎麼死的影片里沒有表現,讓觀眾猜嗎

瞎鹿和栓柱分頭知去找驢,瞎鹿找到驢的時候發現已經被別人殺了,正在分食道上去理論+搶食的時候被對方擊中後腦直接把他的頭打進滾燙的煮著驢肉的大鍋里被活活燒死了。

《一九四二》電影結局是在火車上拴柱的倆孩子都丟了,拴柱跳下火車去找孩子結果被日本人抓了,因為不想當勞工也不願意把手百里的木風車給日本人而被殺。遇到一個小女孩哭自己死去的媽媽,與小度女孩說,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認識了。小女孩叫一聲爺,兩人相依為命向會走。


(8)1942電影故事背景擴展閱讀

《一九四二》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道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回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

閱讀全文

與1942電影故事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拍攝校園微電影 瀏覽:468
哪個能看外國電影 瀏覽:866
黃麟是哪個電影 瀏覽:283
港台電影大全國語免費觀看 瀏覽:689
外國大片影視大全電影 瀏覽:794
國語美國毒梟電影在線看 瀏覽:429
女孩整容被整成怪物電影 瀏覽:959
院線電影怎麼在線看 瀏覽:766
喜羊羊與灰太狼2021新電影 瀏覽:949
衛星機頂盒高清電影 瀏覽:957
經典的拳擊電影 瀏覽:286
中國歷史電影排行榜 瀏覽:699
2020值得看的電影搞笑 瀏覽:838
小孩子大女人在一起的電影 瀏覽:686
搶銀行的古老電影 瀏覽:189
電影開天闢地人物分析 瀏覽:731
香港電影一開始說警務處長 瀏覽:464
電影莎拉的鑰匙男孩怎麼樣了 瀏覽:481
中國電影逆襲之路 瀏覽:245
關於食人花的電影國產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