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部邵氏電影里兵器是金剛圈會練金鍾罩
片 名:鷹爪鐵布衫
英文 名:Invincible Armour
制 片:張 權、馬漢英
監 制:夏 帆
編 劇:童 路
導 演:吳思遠
副 導:劉立立、羅 文
助 導:謝燈標
攝 影:張 海
燈 光:盧金龍
服 裝:孔權、黃敏
剪 接:潘雄輝
音 樂:周福良
美 術:丁遠
效 :吳華
劇 務:董金舒
場 記:劉蒙薇
化 妝:周玲苑
道 具:楊自新
武術指導:袁平、徐 蝦
主要演員:劉忠良……蕭風
李海……胡 龍
川 原……劉
黃利……鄭 重
王 ……沈 岳
郭新馨……石 蘭
解 元……刑部侍郎
蔡富貴……石 樹
高 飛……胡龍師父
元 奎……金竹魔丐/打手
元標(元彪)……玉面閻羅/打手
袁順義(袁信義)……奪命判官/打手
品:麗華影業公司
:110鍾
影片簡介
明朝神宗間奸佞道朝綱混亂兵部尚書劉直刑部尚書鄭重狼野意欲謀反要朝廷內鏟除異清除忠良遂設計派遣其師侄胡龍借機刺殺兵部尚書並嫁禍於蕭風蕭風躲避朝廷追殺抓胡龍逃離京城鄭重廣西調刑部第高手沈岳前抓捕
路胡龍蕭風手逃脫蕭風與沈岳約定三抓胡龍赴京洗脫罪名鄭重知沈岳放走蕭風親自前追殺胡龍師父鄭重師兄設計想殺鄭重奪鷹爪王名號卻鄭重所殺
蕭風路遇石蘭、石樹姐弟打跑前搶親刁貴石樹家傳鐵布衫功夫傳給蕭風
蕭風路追捕胡龍沈岳起殺作惡端岐山三怪待找胡龍家卻發現胡龍已經殺沈岳胡龍手玉佩發現幕兇手鄭重
蕭風用鐵指寸勁破鄭重鐵布衫石樹指點找鄭重氣門殺鄭重洗脫罪名
影片評價
吳思遠早期70代作品主要武打場面非看加真刀真槍功夫場面掀起陣功夫熱潮
吳思遠原籍廣東山於海香港新書院畢業1966入邵氏兄弟(香港)限公司南實驗劇團編導科習畢業任邵氏公司場記、副導演1971入明星影片公司與羅臻合導影片《瘋狂殺手》1972與朱煥貴聯合創辦富影片公司執導影片《盪寇灘》知名1973創辦思遠影片公司導演《羅馬綁票》、《香港教父》等功夫片1977專事影片監制編導故事片:《龍虎英雄》、《十三號凶宅》、《廉政風暴》、《七百萬元劫案》、《南拳北腿》、《李龍傳奇》、《南拳北腿斗金狐》、《鬼旋風》、《外情》等;導演故事片:《餓虎狂龍》、《猛虎山》、《鷹爪鐵布衫》、《冷麵飛霜絕情劍》、《死塔》等;電影劇作:《傻探兩福星》、《沖炮》等
B. 請問:哪裡有『邵氏』老電影下載啊
由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邵氏公司可說雄霸香港影壇,是當時規模最大,商業上也最成功的電影公司。邵氏公司曾經帶起了兩個重要類型。其一是由《貂蟬》、《江山美人》帶起的黃梅調電影,其二則是由《大醉俠》、《獨臂刀》帶起的彩色武俠片潮流。在邵氏之前,當然已有武俠片。香港五十年代,由峨嵋公司改編金庸《射鵰英雄傳》開始,掀起了粵語神怪武俠片的潮流。但是那時的粵語武俠片,武打場面都是戲曲舞台打鬥的粗劣再現,部部打法差不多。簡單的「批頭掃腳」,既缺乏真實感說服力,又缺乏美感。 邵氏公司是有決心帶動新的武俠潮流的。在六五年推出由攝影師出身的徐增宏導演的《江湖奇俠》和《鴛鴦劍俠》,圴由王羽主演,但兩部片成績並不突出。隨之而來的是胡金銓六六年的《大醉俠》,張徹六七年的《獨臂刀》,兩部是劃時代之作,除了極之賣座,更帶來極多新意念。《獨臂刀》票房更達百萬,令張徹從此有了百萬大導的稱呼。兩片的空前成功,不單令到邵氏公司從此大拍武俠片,港台也有無數跟風拍攝者。 今天回看這兩部影片當然有很多落後的地方,節奏稍慢關乎不同年代的欣賞習慣,動作設計也沒有後來影片的巧妙;特技方面更難免顯得假;外景廠景更常接得很突兀。但是回到當年,兩片帶來的震撼可以想見:一方面彩色寬銀幕令到影片顯得堂皇;認真的製作和簡單劇情配合新鮮的武打設計,與同時代的武俠片比簡直脫胎換骨。 胡、張這兩部電影對武俠片興起同樣有很大貢獻,但兩人的風格實有很大不同。《大醉俠》製作和細節上十分講究。一衣一物,一件兵器,一件頭飾,都有考究。全片重視氣氛的營造,對打時的對峙和奔跑構成重要的前奏。胡的動作比較強調動感美感,一招一式都很清脆,很有美感。胡金銓特別擅長製造英氣逼人的女俠,鄭佩佩演的女俠金燕子便極之奪目,鄭佩佩也就因本片成為邵氏武俠片的首席武打女星。不過胡金銓在邵氏只拍了《大醉俠》一部武俠片便離開了。 《獨臂刀》沒有《大醉俠》精緻,但更加激烈和痛快。影片主要情節其實來自金庸《神鵰俠侶》楊過斷臂一節。張徹在本片很多創新之處都成為後來他的招牌場面:壯碩的男子赤膊大戰、開膛破腹仍勒緊肚皮地血戰、破格地用手提方法拍攝打動場面,強調到動作的劇烈氣氛和動感。《獨臂刀》之後的《大刺客》(1967)講聶政刺韓槐,以文戲為主,只有一兩場打鬥,票方卻仍過百萬。《金燕子》(1968)由鄭佩佩演金燕子配王羽演的銀鵬,更成為當時傳頌一時的名作。兩片動作令人耳目一新之處,是用威也令主角飛越人頭施以凌空一擊,很有威勢。而《金》片中,壁上題詞的一個幻想鏡頭,令到整個畫面充滿大字,一個白衣人蕭然獨立,很有意境。張徹的影片以陽剛知名,充滿了男性的粗獷和雄健的美。打鬥則特別慘烈,主角常常以一敵數十,滿身浴血而亡。張徹的成功有一個獨特的因素,就是他特別推崇年輕人的血氣和勇悍。六十年代中是年輕人文化抬頭的開始。同期的武俠片,最好打的往往仍然是老人家,最後常由兩個老頭子決戰。但張徹卻講年輕人打敗有權有勢的老人家,把年輕人的血氣盡情發揮,難怪《獨臂刀》的男主角會叫做「方剛」。張徹的影片缺點在粗糙之外,又常常打得很濫,連場廝殺血戰不休。像《金燕子》王羽與羅烈決戰負重傷後,還要與眾嘍啰打到腸穿肚爛至死方休,過度的打鬥有時實在令人氣悶。 三片之後,張徹成為邵氏既多產又最有賣座保證的導演。他捧紅了一批批的男明星。他第一輪便把王羽捧成天王巨星,羅烈後來因演鄭昌和的《天下第一拳》而大紅。王羽自立門戶後,張徹卻又以《死角》(1969)、《報仇》(1970)、《十三太保》(1970)、《新獨臂刀》(1971)等影片捧紅了姜大衛和狄龍。姜大衛身材不高,但卻有種年輕人不怕天高地厚、鋒芒畢露的氣質。狄龍則英俊高大,用功極勤,擅演沉穩的角色。姜大衛先紅,但狄龍在七三年的《刺馬》中演反派馬新貽,其老練令他脫穎而出,後來更是邵氏公司的首席小生。姜大衛、狄龍之後,張徹還以七二年的《馬永貞》捧經了陳觀泰,七四年的《洪拳與詠春》及七五年的《洪拳小子》捧紅了傅聲。 這個時期,邵氏生產了很多武俠片,幾乎所有導演都要拍過武俠片。邵氏出品武俠片,吊威也、跳彈床等技法用得越來越純熟。邵氏為顯示其製作實力,更最喜歡在片頭時由主角雄糾糾地騎著馬在山頭上疾馳,用凝鏡把動作定下來出片頭字幕,頗有氣派。張徹捧紅的男明星以外,最賣座的是武後鄭佩佩,她主演的《毒龍潭》(1969)、《荒江女俠》(1970)、《五虎屠龍》(1970)賣座不比王羽、姜大衛主演的影片遜色。最賣座的武俠導演則是羅維,他的《毒龍潭》,《五虎屠龍》票房都不在張徹之下。《毒龍潭》的一個賣點是以特技攝影製造巨龍出現的場面。另一個值得提的導演是程剛,他七○年的《十二金牌》,講俠士阻止秦檜用金牌召岳飛,編導演俱有水準。他七二年的《十四女英豪》雖然改編自歷史演義和京劇,但打鬥也已武俠片化。更顯示出拍攝大製作的實力。 李小龍在七一年的出現,令到古裝刀劍武俠片漸漸退隱,代之而興的是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張徹得邵氏支持自組長弓公司,影片仍由邵氏在香港發行。他導演的《方世玉與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洪拳與詠春》、《洪拳小子》再一次帶動潮流,以嶺南拳派為主的功夫片因而大行其道。《方》片更首創由主角在正本前耍幾路真功夫,加強主角有真功夫的感覺,它成為七十年代功夫片一個典型處理。徐克的《黃飛鴻》片頭實亦源於此。 張徹在台灣失利回邵氏。自《獨臂刀》以來為他任武術指導的劉家良開始自立門戶任邵氏公司的導演。劉是洪拳正宗,林世榮嫡系傳人。拍的主要是南派少林拳和洪拳電影。劉憑七六年的《陸阿彩與黃飛鴻》建立地位,跟著《洪熙官》(1977)、《少林三十六房》(1978),劉家良最擅長的是用不同的武打設計,把洪拳的威力和各種招式巧妙之處展現出來。《少林三十六房》中三節棍的妙用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後期的代表作則是《五郎八卦棍》(1984),講楊五郎如何由楊家槍化出八卦棍的故事,以舞台味的表現出來,是片廠風格的最後輝煌時期。 七十年代,在武俠電視劇興起的同時,邵氏也重新拍了不少古裝武俠片。當金庸武俠劇在電視上取得空前成功時,武俠電影卻是古龍的天下。古龍首現銀幕的影片應是邵氏出品,徐增宏導演的《蕭十一郎》(1971),但反應平平。要到楚原七六年導演的《流星.蝴蝶.劍》和同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兩片賣座成功,改編古龍的電影成為時尚,而楚原的改編又是其中表表者。楚原早在七一年投身邵氏時已拍過武俠片《火並》,影片講不同人物為奪一批黃金各出奇謀,爾虞我詐,全片無一好人,已顯出楚原對奇詭劇情的愛好和嘲弄人性的武俠作風,在當時來說意念太新,未為人所接受。接著七二年又拍過一部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武俠片《愛奴》,邱剛健異色的劇本令它成為當時武俠片的異數。直到《流》片,楚原的武俠片才獲得票房上的成功。單是楚原,便改編了十多部古龍小說的電影。最佳的應是《流》、《天》及七七年的《楚留香》,奇詭出人意表的劇情;明快的節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風,整體做出一種新奇和唯美的風格。唐佳的武指在兵器設計上有教人驚喜之處,《天》片中傅紅雪的刀把拐和刀結合,拔刀如拔槍,可說武俠片中最佳的一件兵器設計。 在楚原改編古龍的同期,邵氏也趁著金庸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熱潮,把絕大部份金庸小說改編成電影。改編得最多的是回巢的張徹,他拍了三集《射鵰英雄傳》(1977-1981)、《飛狐外傳》(1980)、《神鵰俠侶》(1982)等多部,其他還有華山、楚原、孫仲、牟敦芾等導演都改編過金庸,但成績都不如理想。這個時期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桂治洪導演一部毫不賣座的武俠片《萬人斬》(1980),攝影出色,拍出肅殺而深沉的氣氛,只可惜票房失敗後,桂治洪便再沒有拍武俠片了。 由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接近二十年間,邵氏出品的武俠片和功夫片在香港電影中佔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香港電影的人才很多都曾經在邵氏服務。一個個英勇威武的英雄好漢和女俠,不單幫助塑造了兩三代在當年成長的男孩,今天重看,或許有些地方會令我們失笑,但仍有不少影片會令我們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氣概和動作的壯美。
C. 為何武俠片沒落了
多種原因。
首先,類型片的沒落往往是周期性的,武俠片也是如此。在一種類型片因為過於成功而泛濫時,觀眾逐漸開始對這一類題材失去興趣。部分類型經胡中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後,依然會卷土重來。我認為武俠片也會如此,即使如今武俠流行度降低。
武俠電影的沒落與香港電影沒落也有著分不開的關系。從早期的《龍門客棧》、《三少爺的劍》到之後的《笑傲江湖》、《東邪西毒》、《新龍門客棧》以及《黃飛鴻系列》都是香港出品。但香港電影的不少中堅力量都是外部流入。49年,胡金栓、金庸等一批香港武俠奠基者從內地到了香港。在香港市場不足,製作受限時,他們中的許多又轉向他處。比如王家衛、吳宇森去了好萊塢,比如更多的人重回內地。
香港的好電影是被逼出來的,在一個商業為重的彈丸之地,一次票房失利就可能迅速被淘汰。這逼迫不少電影創作者練出了在短時間、低成本、簡陋環境下,也能做出觀眾喜歡的高質量電影的能力。
但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沒落後,不少香港電影人北上進入內地,正趕上《英雄》、《無極》、《黃金甲》等一批商業片所帶領的內地商業電影初起。同時也是內地GDP開始快速上升的時期。大量的投資與增長中的觀影群體,讓香港段陸電影人在這種「不差錢」和環境下壓力驟減,自由度增加,人才隨資本分流。如曾經的《新龍門客棧》等那種能夠聚集一批幕前幕後大牌的那種影片已經難得一見。許多影片中我們能看到它在攝影或者聲音或者服化道等方面做得不錯,但總有些其他缺憾,正是因此。
而且高價帶來的不是高質已成為目前常態,不少大師也開始出行活。
當然,影片本身質量不高,讓他們不願太過費心有一定關系。但也有些失了本心,就讓武俠失了魂。這也是極重要的一個原因,畢竟武俠最重要的不是武,而是俠。我們在武俠片里看到的也往往不只是人物和故事,更有俠義、 歷史 和時代。現在拍武俠的人能有幾個想胡金栓那樣考究武器,精通明史?
武俠片因古裝、動作戲通常成本不會太低,因此投資方通常選擇更為保險的方式。因此,為能夠上映,在內容方面會受到一定限制。
不少武俠片改編自文學作品,而曾經,武俠本屬流行文學。作為成本不低的古裝動作片,粉絲基礎也是投資方考慮的重點之一。然而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許多爽文替代了武俠的地位,高質量武俠文學作品因此減少。而這,也影響了武俠電影。粉絲量降低,失去IP優勢的武俠也因此不再為投資方所重視。
但相信這種狀態並不會持續太久,低潮之後,武俠片應該會再出現一批高質量作品,雖然可能會如《英雄本色》那樣,進行符合時代的轉化。但俠義定不會變。
中國武俠電影的沒落一直都有這種聲調,而且我覺得說的也是事實。最直觀的確認,現在影院上映的武俠電影基本沒有票房好的,口碑更不用提了。就那暑期檔徐克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來說吧,無論從劇情上,還是特效,甚至導演徐克的威望,執導的能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上來看,這部電影都勝過《西紅市首富》很多,但是從票房上,《四大天王》一個月下來勉強過六億,而《西紅柿首富》票房二十多億。當然,票房並不是唯一的標准,時間會證明,從電影工業的發展來看,我們會更感謝《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對中國電影工業的一種提升,但是從觀眾的喜愛程度來看,大家更喜歡合家歡的戲劇,打打殺殺的武俠電影,確實受眾一般。
如果《四大天王》院線受冷還是個別現象還好,時間往前捋一下,徐克和爾冬升共同打造的《三少爺的劍》折戟沉沙,根本沒什麼票房,當然那部電影的製作確實很有問題,爛片無疑;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確實是一部好武俠電影,有章子怡、梁朝偉、張震的加盟,拍出了時代的氣息,是經典之作,但是票房也不高;《卧虎藏龍2:青冥寶劍》握做頃雖然有袁和平導演,楊紫瓊和甄子丹的加盟,也逃不了票房的厄運;再往前看,吳宇森監制,蘇照彬導演的《劍雨》,這部武俠電影確實是質地精良的上乘作品,但是仍然逃不脫票房的厄運,如果再往前只能提起李安的《卧虎藏龍》,這部電影可是在奧斯卡上大放異彩的經典之作,但是在國內依然是寥寥無幾的票房。
從這些看,中國的武俠電影的沒落是既成事實。但是為何會如此呢?中國的武俠電影曾經是最盛行的電影類型,中國的電影工業不成熟,很多類型電影都不成型,但是只有武俠電影,放眼全世界,無人能敵,從當年邵氏出品,必屬精品,出產了無數武俠電影,到大陸從《少林寺》開始的武俠熱,然後八十年代徐克的《黃飛鴻》系列,《笑傲江湖》系列,成龍的《醉拳》系列,這些都是在口碑和票房上大滿貫的武俠經典系列,但是新世紀之後,大多數人都這種飛來飛去的武俠片喪失了興趣。武俠武俠,武只是手段,俠義才是目的,如果沒有俠義的約束,武只能飛來來去,不著地面,確實讓人感覺喪失了根基。這些年徐皓峰拍攝的新武俠,《刀背藏身》《師父》《挾刀揉手》,算是替武俠片矯枉過正了,把武俠重新拉回到了地面之上,也收獲了不少的贊譽。但是武俠電影沒落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武俠電影過多的依賴於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影特技,而打動人心的武俠情懷日漸式微,武俠電影的出路著實令人堪憂!
《東方不敗》
武俠這個題材,十年前是各大名導走向大片的必經之路,可隨著過於依賴電影特效,武俠電影的質量愈發不盡如人意,武俠電影的數量也是逐年削減,票房愈發微弱,近年來的武俠,雖有偶爾的特效大場面來笑傲江湖,現在也有了英雄末路的味道!
2015年,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陳凱歌的《道士下山》、爾冬升的《三少爺的劍》、袁和平的《卧虎藏龍2》,大牌導演、動作影星、當紅小生的組合都沒有抵擋得住武俠特效失敗帶來的撲街口碑!
《道士下山》
《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東邪西毒》《倩女幽魂》。。。這些經典的武俠其實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武俠要分成「武」和「俠」兩部分,而現在的所謂武俠片,過分的強調「武」而忽視了「俠」,「武」是特效,是入眼,「俠」是感覺,是走心!
《東邪西毒》
對於電影而言,也是有周期性的,可能武俠電影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頂峰時期,沒有了新的創意,就要開始一個轉型,去變成新武俠,新特技片。
當然,除了類型循環的原因之外,創作方面的原因才是主要原因,包括對同一題材的過分挖掘,過多的把成本和資金花在視覺效果的營造上面、明星的酬金上面,當然這個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忽視了劇本本身的力量,好的劇本就相當於好的湯,有好湯才能煲好菜,湯不好放再多的雞精也沒啥滋味!
《新龍門客棧》
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電影類型,武俠片的前景還是很大的,而且這種俠義精神只能滋生在中國這片沃土上面,希望此後的武俠片能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俠」字的打造上面,而不要只在絢麗的畫面上下功夫,這樣就真的成了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今的武俠片已經沒落,主要原因是 社會 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的武俠片演員基本上都有練過,都有一定的武術功底,如今很多演員不可能在這方面吃苦,他們更願意只是站在那裡,隨便擺幾個動作,其他的就交給特效了,如此拍出來的影片是武俠片嗎?顯然不是。
記得著名影星謝霆鋒說過,當時他拍武打片,每天都要練功,家裡放有很多兵器,一有空就要練。一個人有沒有功夫,直接看他會不會耍兵器就行。
影星於榮光也說過,當時的武打演員都是真功夫。反觀如今,演員最看重的是個人形象,拍影視劇時總是做特寫,總是慢動作,這樣不會受傷,不用費心勞力練功,收益還高,何樂而不為呢?
以前的武打演員,受傷是家常便飯,如今的演員,很多隻是手破點皮,就覺得天塌了,這樣的態度,是不可能拍出武俠片的。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了解影視 娛樂 大小事!
上面的回答很全面了,本人再補充一個觀點,上一個貼子也寫了現在的武俠片,和90年代武俠片對比的問題,有興趣的觀眾翻看上篇貼子便是。
武俠片為何沒落了?
除了其它回答說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90左右年代的香港武俠片,走的飄逸瀟灑的動作設計路子,由於香港拍到了巔峰,難以突破了。現在現在對於動作審美,回歸到現實競技搏擊模式。
90年代香港武俠飄逸的動作設計,不再符合當下觀眾對於動作片的審美觀,說得難聽點,早期香港武俠片飄逸動作設計過時了。
中國武俠片在2000年逐漸衰落是事實,現在只能說有繼承,比起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武俠片,鼎盛時期差距有很遠。徐克的《狄仁傑系列》是魔幻電影,武俠只是一種類型,不是純粹的武俠電影。
其它只有兩個導演值得一說,一是徐浩峰的武俠作品。在動作設計上面,可以用作品《師父》,和同期香港大導演陳木勝,集齊香港全明星陣容的《危城殲霸》對比一下。
《師父》演員只有廖凡和宋佳,廖凡和宋洋都不是練家子。而《危城殲霸》有吳京,劉青雲,古天樂和彭於晏,陣容強太多了,但結果便是《師父》口碑和動作設計,全面勝出了。
另一個,便是大陸青年路陽導演的《綉春刀系列》!
本片更像傳統武俠電影,對好萊塢新時代類型片也有學習和繼承,非常的優秀。學習繼承主要是一點,同樣動作設計方面。以前香港武俠片,早期是硬橋硬馬,中期徐克式飛來飛去,靈幻飄逸。
《綉春刀》這種盡量歸於現實劈砍刺打鬥,鏡頭快速切換的動作風格,已經是接近,現在好萊塢動作片的設計。
《綉春刀系列》數量太少,在市場上反饋算不錯,但談不上有多好。兩到三億的票房,與《戰狼2》《紅海行動》相比,連個領頭都達不到。
即使比起《前任3》《羞羞的鐵拳》等片,差距也是太遠。《綉春刀3》能不能再拍都沒有後續,其它同類古裝武俠片,看不到任何明天。
從現在中國電影市場觀眾的反饋來看,《綉春刀》的質量,跟《狄仁傑》差距不會太遠,票房反饋卻天差地遠,絕對不會是《綉春刀》男主角張震,沒有《狄仁傑》男主趙又廷帥。
《綉春刀》打造角色的功力,比起兩部《狄仁傑》要強不少。《綉春刀1》里的搞基師兄周一圍飾演的師兄,《綉春刀2》里的雷佳音飾演的裴綸,辛芷蕾飾演的丁白纓。
原因是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工業大片的奇幻類型電影,比起武俠片吃香得多,市場上的觀眾也比較接受這種模式,還有便是《戰狼2》《紅海行動》當代軍事動作片。
所以,武俠片沒落是肯定的,現在無論是徐浩峰還是路陽,除了動作設計回歸寫實,在類型題材上,也更符合大時代,小人物的寫實狀態,過去飄逸武俠片,沒落已成事實,難以逆轉了。
這些年來新的武俠片似乎沒有多少,大多都是翻拍以前的武俠小說。而真正新的武俠片卻很少了。而隨之而崛起的似乎是另外一種題材 的 玄幻電視劇、仙俠電視劇 ,比如 《花千骨》、《青雲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等等。
很多人說這是一個 武俠沒落 的年代,確實層出不窮的玄幻仙俠類小說的出現以及武俠片的沒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為何武俠片會沒落呢?
沒有好的武俠題材以及作品
這一點是十分致命的,大家都知道拍電視是需要劇本的。而武俠這一塊的題材近些年來似乎並不是很多。
很多導演還是熱衷去拍攝以前 金庸、古龍 等的作品。確實他們的作品是十分優秀的,在武俠這個題材中可以說是巔峰的作品。但是這么多年的翻拍,修改之後,這些作品已經不足以抓住觀眾的眼球了。
因為再經典的翻拍的多了就不會再去觀眾了。那些大師大多封筆不寫了,而其他作者又沒有好的作品題材,那麼觀眾只能把目光投向更加吸引人的玄幻仙俠題材的作品了。
觀眾喜歡其他影視劇,興趣愛好多樣化
這是一個觀念的轉變,武俠在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前可以說是火遍大江南北的。但是新一代對於這個的概念似乎不深,相反的由於他們從小接觸的是 玄幻小說,仙俠小說 。對於傳統的武俠小說似乎興趣不大。
拍攝出來的影視劇對於他們來說吸引力也不大,而且不僅僅是小說,對應的 游戲 等沖擊這新生代的觀念,他們對於 游戲 等的認知度絕對是遠高於傳統武俠內容的。
武俠片的投入相對少
這些年拍攝的武俠片除了翻拍之外,有一個就是角色不是很適合。現在流量在小鮮肉的身上,所以他們的身價倍增,甚至有的拍一部電影上億的片酬。而且武俠片因為拍攝難度會高,所以很多流量小生是不願意拍攝的。
這也就導致了選主角,要麼是 老戲骨 ,年齡不適合;要麼是請不起;要麼就是花了大價錢演技太差。這些也導致很多作品的口碑不好。 小鮮肉 演員吃不了苦,就算製片方投入再多,也未必能夠賺到錢,因為演員的成本太高了。
那麼製片方賺不到錢,自然就不願意投入大價錢去認真做了,出不了好的作品。
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武俠片以前很受歡迎,但是現在翻拍,拍來拍去沒啥新意,而太離譜又不符合原著,觀眾普遍覺得翻拍武俠片沒有原來好看,而且看過幾版大概意思也都知道了,沒啥看頭了。
現在新版武俠小說面臨斷代,後繼乏人,武俠小說還停留下樑,金,古龍時代的作品,總是翻來翻去,觀眾有麻木了。
現在仙俠類,魔幻類,興起,而最激動人心,引起共鳴的軍旅題材影視大受年輕觀眾喜歡,看後熱血沸騰,群情激奮,血脈噴張,釋放激情,從《亮劍》開始,到《我是特種兵.利刃出鞘》,《我是特種兵.火鳳凰》,吳京的《戰狼1》,《戰狼2》,到《紅海行動》,軍旅題材影視劇一路飆升,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
追求新奇,激發鬥志,引起共鳴,誰掌握了時代脈波,誰就贏得市場!
個人不是覺得沒落了,而是現在 科技 發達了,武俠片總是被各種翻拍,翻拍就翻拍吧,有著五毛特效真的是辣眼睛!
還有演員的修養問題,現在演員大部分都是白面小生,有的根本就不符合武俠小說的人物定位就來做主演!只能說拍電視都是想要收視率,誰火用誰!
還有就是那些魔幻武俠電視劇的介入!看看電子書還行!電視劇真看不下去!
現在也沒有好的武俠題材小說了,除了翻拍就是魔幻,就讓經典留在我們那個年代吧!
武俠片沒落了……
曾幾何時在香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香港武俠片可以說是有著男人心目中「女神」的地位!看的讓人激動不已!劇中高手如雲,身輕如燕,各個都身懷絕技!讓我們羨慕不已!
而今天的武俠片卻沒有了往日的輝煌!更多的也是都市喜劇片或者 科技 動作片之類的!之所以現在的武俠片失去了競爭力,我個人覺跟人們的認識和思想觀念有很大的原因!
舉個例子 科技 發展到今天的成果!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自動化成都也越來越高!以前用刀劍,現在有槍炮!兩者相比後者更直接、更刺激更能俘獲觀眾芳心!再者,現在不論是在特效還是影片的製作上都非常的逼真!更注重觀眾視覺的享受!科幻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都市喜劇片為什麼也受歡迎?因為,現在人們生活壓力都很大!閑暇之餘人們渴望在輕松舒適中開心的度過!所以去電影院選擇一部喜劇讓自己放鬆是再好不過的了!可以什麼都不用想,只需要准備好你的「笑聲」就行!這也就成了現在武俠片光環逐漸暗淡的原因!
武俠?
不管是影視劇,還是小說,說他是成人童話一點也不誇張
從小時候開始接觸最多的就是武俠,那時候的武俠以金庸和古龍小說為代表
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我們會常常幻想自己是裡面的某個角色,某個俠客能夠仗劍江湖,行走跳崖
但是,幻想是幻想,影視劇就是影視劇,想想過後還得回到現實中來,該做什麼還得做
好了,話入正題
武俠為什麼會沒落呢?我的理解大概有這么幾點
1點
過時了,實在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2點,沒有更好的作家寫出更優秀的文字和作品,即使寫出來看得人也少,讀者多半要有武俠情節才會看
我們看過的武俠作家除了金庸 古龍 梁羽生,就是黃易 溫瑞安 蕭逸 衛斯理 倪匡等知名作家
3點,沒有進步,反而在落後(也就是你說的沒落)
我記得起點中文網有個寫手說過這么一句話:武俠就是拯救與被拯救
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
我們看到的所有武俠作品都是拯救與被拯救兩個套路,即使金庸名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沒有逃出「拯救」的怪圈
除了一個人,他首創「玄幻」和「異俠」系列才打破了以「拯救」為主的怪圈,這個人就是黃易
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如果不是黃易的「玄幻」出世,我們現在還在看金老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4點,文字和文章質量
現在的寫手(談不上作家)為了多寫幾個字,多賺幾個錢,而忽略了內容和文章的質量。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都是網站逼的。一個寫手寫了新東西,運氣好與網站簽約了,你就得趕速度,用手和鍵盤來碼字。
結尾語:其實武俠沒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它只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異俠」,不錯,它進化成了與「玄幻」和「異俠」相關的載體
D. 那些讓你覺得五雷轟頂的邵氏電影有哪些
按說80後大多是看90年代港片長大的,但鼎盛於70年代的邵氏片就有些就遠了。邵氏電影的影迷應該是愛好武俠、有點復古情結的特定群體。其總裁邵逸夫是既是煊赫一時的一代電影大亨,又是流芳留譽的大慈善家。邵氏片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當時特色的時代特點營造了一個巨大的電影系統,其拍片總量達到1千多部,涵蓋:武俠奇幻、歷史傳奇、恐怖科幻、桃色風月、民俗奇譚、名著改編等無所不包。
張徹、胡金銓、李翰祥等導演如雷貫耳,楚源、桂治洪等也各有特色。邵氏同時也締造了一個明星帝國。絕代雙子:狄龍、姜大衛,一個陽剛正氣、一個風流倜儻。新武俠電影紅星的開拓者:王羽。硬橋硬馬的一代武星:劉家輝。善演奸角的:谷峰。付聲、岳華、爾冬升、李修賢、張國榮當時都頭角崢嶸。武戲小生:陳觀泰、王鍾、羅莽也令人印象深刻。各色女星更是姚黃魏紫、燕瘦環肥,各有各的美:夏文汐、鄭佩佩、翁靜晶、余安安、惠英紅、邵音音、胡錦、樂蒂、恬妞等等。配角中還可以看到:午馬、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王傑的爸爸王俠。
《新獨臂刀》
導演:張徹
開篇用了個亢龍有悔,兄弟之情英雄相惜用的也很好,正是這才得以使潛龍升天。狄龍施展雙刀真是帥極了,棕色皮坎肩也英姿颯爽,大戰群寇出彩被攔腰斬死既讓人感嘆又有悲劇餘味。結尾白衣獨臂長橋大戰,為兄弟之情泣淚重出江湖也是緊接著的亮點,一手三刀的絕殺就更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