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坎特伯雷故事集怎麼樣
帕索里尼喜歡在他的電影中展現男女的裸體,毫不避諱甚至刻意展現男子的敏感部位,但那些花樣美男的身體並不讓人覺得邪惡,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線條的優美。昨天看了帕索里尼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年獲金熊獎的傑作,幾乎每隔幾分鍾就會有玉體橫陳活色生香,畫面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很好看。
『貳』 急急急! 《坎特伯雷故事集》 中文全部!!急急急! 可追加高懸賞!!
沒看過這個電影。。。唉,自己網路搜啊,多化點時間唄。
『叄』 電影《愛再來一次》的男主角叫什麼他還主演過什麼電影
保羅·尼科爾斯,他最近出演的電視劇集有BBC改編與朱麗·沃特斯 合作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他在裡面飾演一個聲名狼藉的小偷。還有2004年BBC的迷你劇《A Thing Called Love》。他的電影作品包括《一戰》 World War I 和《戰壕》 The Trench (1999),還有Trevor Bentham的改編劇 《秘密結婚》The Clandestine Marriage (1999)Nick Love導演的《浪盪少年》 Goodbye Charlie Bright (2001), 《如果能在愛一次》 If Only (2004)和《BJ單身日記2》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 (2004).他第一個重要的舞台角色是在1998年倫敦的布希劇院上演的《說謊者比利》(Billy Liar)中飾演角色。
『肆』 七宗罪的代表是哪七個魔鬼
傲慢--路西法(擁有晨星稱號,帶領天界三分之一天使墮落的墮天使;象徵:獅鷲、獅、孔雀、蝙蝠)
嫉妒--利維坦(吞噬一切的巨大海怪;象徵:人魚、蛇、犬、貓)
暴怒--薩麥爾(地獄魔王,伊甸園之蛇;象徵:獨角獸、龍、狼、猿)
懶惰--貝爾芬格(原亞述的魔神,狂歡的狡辯者;象徵:不死鳥、熊、牛、騾)
貪婪--瑪門(財寶和貪婪的錯誤之神;象徵:哥布林、狐、針鼴、烏鴉)
暴食--別西卜(蒼蠅君主,聖經中以「鬼王」相稱;象徵:刻耳柏洛斯、豬、虎、蠅)
色慾--阿斯莫德(激怒或色慾的魔神始祖;象徵:魅魔、山羊、蠍、兔)
(4)坎特伯雷故事集電影擴展閱讀:
受過古希臘神學及哲學的修士埃瓦格里烏斯·龐帝古斯定義出八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暴食、色慾、貪婪、憂郁、暴怒、懶惰、虛榮及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傲慢為甚。
六世紀後期,教宗額我略一世將那八種罪行減至七項罪行,將虛榮並歸入傲慢;憂郁並歸入懶惰,並加入嫉妒。他的排序准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慾。
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按照天主教教義中的「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提出了現在的七宗罪。
『伍』 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1 《安娜*卡列妮娜》
2.《霍華德庄園》
3.《肖申克的救贖》
4.《荊棘鳥》
5.《包法利夫人》
6.《80天環游地球》
7.《蝴蝶夢》
8.《紅字》
9.《理智與情感》《愛瑪》 (簡奧斯丁的書)
10.《戰爭與和平》
1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12.《日瓦戈醫生》
13.《乞立馬扎羅山上的雪》
14.《霧都孤兒》
15.《老人與海》
16.《魂斷藍橋》
17.《紅與黑》
18.《亂世佳人》(改編自《飄》)
19.《悲慘世界》
20.《牛虻》
21.《茜茜公主》
22.《葉塞尼婭》
23.《湯姆叔叔的小屋》
24.《小婦人》(凱瑟琳*赫本)
25.《海底兩萬里》
26.《教父》
27.《王子復仇記》
28.《殺死一隻知更鳥》
29.《卡門》
30.《追憶逝水年華》
31.《坎特伯雷故事集》
32.《亂》(日本導演黑澤明根據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改編)
33.《魯賓遜漂流記》(美國作家GEORGE MILLER根據英國作家笛福的同名小說改編)
34.《小人國歷險記》英國導演CHARLES STURRIDGE根據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流記》改編)
35.《曼斯菲爾庄園》(英國導演Patricia Rozema根據英國作家奧斯丁的同名小說改編)
36.《雙城記》(英國導演Jack Conway,Robert Z. Leonard根據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37.《名利場》(印度導演奈爾根據英國作家薩克雷的同名小說改編)
38.《小王子》(美國導演Stanley Donen根據英國作家王爾德的童話改編)
39.《布盧姆》(英國導演SEAN WALSH根據愛爾蘭作家喬依斯的小說《尤利西斯》改編)
40.《唐吉訶德》(美國導演奧遜?威爾斯根據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41.《罪與罰》(美國導演Joseph Sargent根據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
『陸』 英國在文學上有哪些名人除了莎士比亞。
那可多了:
☆英國文學名家名著
《貝奧武甫》(Beowulf)是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一首英雄史詩,古英語文學的最高成就,同時標志著英國文學的開始。史詩的第一部分講述瑞典青年王子貝奧武甫來到丹麥,幫助丹麥國王赫羅斯加殺死了12年來常來進行夜襲的巨妖格倫德爾及他的母親;第二部分簡述了貝奧武甫繼承王位,平安統治50年。後來,他的國土被一條噴火巨龍蹂躪,老當益壯的貝奧武甫與火龍交戰,殺死火龍,自己也受了致命傷。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國文學之父親和前最傑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點是主題、題材、風格、筆調的多樣性及描寫人對生活的追求的復雜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僅描繪了31位朝聖者的各個社會階層,而且也反映了他們各自敘述故事的不同風格,讀者廣泛,對後世影響很大。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劇、悲劇和歷史劇。他的劇本至今仍在許多國家上演,並為人們所普遍閱讀。莎上比亞的作品文才橫溢,創造的喜、怒、哀、樂場面使人印象深刻,歷久難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麥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歷史劇《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歡迎。《哈姆雷特》敘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報仇,殺死篡奪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為經典台詞。《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因家族間的世仇而不能聯姻結果自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殘酷無情,同時,歌頌了青年男女純潔堅貞的愛情。
濟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作過醫生的學徒,後來才以寫詩為業。他對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不滿,希望在一個「永恆的美的世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他的詩歌以文辭聲調之美著稱,在藝術上對後代的英國詩人影響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貝拉》(Isabella)、《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頌》(To Autumn)等。
雪萊(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生於貴族家庭。他既創作了富於政治思想性的詩,也寫了很多優美的抒情詩,特別是愛情詩,顯示了不羈的想像,瑰麗的色彩和動人的音韻,這些使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麥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國人民之歌》(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等。《西風頌》里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s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為婦幼皆知的詩文。
華茲華斯(Wordsworth, 1770-1850),18-19世紀之交英國浪漫主義運動最偉大和最有影響的詩人。他和克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騷塞(Robert Southey)三人組成「湖畔派詩人(the Lake Poets)」其作品的主題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1813年他接受政府長期津貼,1843年又被封為桂冠詩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水仙》(Daffodill)和《序曲》(The Prelude)等。
笛福(Daniel Defoe,1661-1731)是英國小說之父。59歲時發表的成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出版後立即成為家喻戶曉的暢銷書。隨後,他又寫了《辛格頓船長》(Captain Singleton)、《摩爾·弗蘭德》(Moll Flanders)、(大疫年日記)(a Journsl of the Plagure Year)等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是根據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扣克的航海遇險、流落在荒島上並獨居4年才獲救的真實故事,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作品。主人公魯濱遜是笛福理想中的英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富於冒險精神,依靠個人的勞動和智慧力量克服自然界的種種困難。這對於否定普通人作用的封建社會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一1817),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她是鄉村牧師的女兒,一生住在鄉間。寫過六部小說,多以鄉間生活為背景,更以婚姻問題為中心題材。她的作品情節結構精密緊湊,人物描寫深刻生動,戲劇場面精彩,對話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非爾德花園》(Mansfield Park)、《愛瑪》(Emma)等。華人導演李安(Ang Lee ,1954—)於1995年導演的外語影片《理智與情感》獲當年美國奧斯卡(Oscar)最佳劇本改編及最佳女演員獎。
夏洛蒂、愛米麗和安妮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e) 三人出身貧寒,幼年喪母,不得不在慈善學校度過童年。夏洛蒂38歲才結婚,次年去世。兩個妹妹終生未嫁。夏洛蒂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是她的自傳體小說,小說問世後立即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坦率而熱情地塑造了同自己的天生慾望和社會地位發生沖突的婦女。愛米麗的《呼嘯的山莊》(Wuthering Heights)被譽為第一部社會革命小說。安妮的小說具有平靜力和現實性,也得到了一些評論者的稱贊。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19世紀英國偉大的小說家。幼年家貧,曾作徒工,成名後仍接近貧苦人民。一生創作辛勤,留下了20多部小說,包括《匹克威克外傳》(Pickerwick Papers)、《霧都孤兒》(Oliver Twis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艱難時世》(Hard Times)和《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等。狄更斯的小說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寫景敘事真切而又富想像,既有尖刻的諷刺,又有幽默的誇張。
沃特·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一1832)是英國19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的著名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他的主要成就是歷史小說。《艾凡赫》(Ivanhoe)是他的代表作,它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寫當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在上一世紀征服了英國的諾曼人之間的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和窮苦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它通過各式各樣的人物和錯綜復雜的情節,展開了一幅描繪中世紀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
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850-1894))是英國著名的冒險故事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種類繁多,構思精巧,其成熟小說富有獨創性和力量。他寫了一系列以蘇格蘭為背景的小說,如《黑箭》、《綁架》、《巴倫特雷的少爺》等。他的成名作《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是男孩們愛不釋手的好書。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一1924),英國航海家和小說家。他出生在俄國的波蘭人家庭,康拉德是他的筆名。他自幼嚮往海上生活,先後在不同的商船上工作,擔任過水手、大副和船長等職務。他在海上傳奇式的經歷給他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作品有《黑暗的中心》(The Heart of Darkness)、《吉姆爺》(Lord Jim)等。《黑暗的中心》寫船長馬洛指揮一艘汽船沿剛果河深人非洲尋覓文明的故事。這部書表現了文明與原始的對立,在許多地方對殖民上主義表示不滿。
哈代(Thomas Harday,1840-1928)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後一位和最重要的小說家。一生以英國南部小鎮為背景寫了很多「威塞克斯系列」(the Wessex novels)的小說,主要有:《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被改編成有影響力的電影)、《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被改編成有感染力的電影)、《還鄉》(The Return of the Native)等。小說中充滿了悲觀主義(pessimistic)的人生觀和宿命論的思想。
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1882一1941),英國現代女作家。她對小說的寫作形式曾作出獨特貢獻,也是當時最優秀的評論家之一。她在倫敦的住地布魯姆斯伯里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都是當時著名作家和文人。維吉尼亞的小說著重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要作品有《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遠航》(The Voyage Out)、《奧蘭多》(Orlando)和《黛洛維夫人》(Mrs. Dolloway)等。《黛洛維夫人》是吳爾夫早期的佳作,寫黛洛維夫人一天24小時之內的生活。情節簡單,風格特點是抒情、深邃、細致。用「意識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一創作方法深刻細膩地描繪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個性及弱點。
D. H.勞倫斯(D.H. Lawrence,1889-1930)是當代英國文學的一位大師,著名的現代派作軍代表之一。他在創作上摒棄了英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語言質朴、句子結構簡單,大量使用淳樸的生活語言。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並辛辣地批評了現代工業社會。他一生寫了1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偉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是《虹》(The Rainbow)和《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其他作品包括《恰特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迷失的少女》(The Lost Girl)和《兒子與情人》(Songs and Lovers)等。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英國劇作家、政論家。他接受過柏格森、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又攻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他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在藝術上,他接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1933年2月17日,乘「不列顛皇後」號輪船到上海訪問中國。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1894),《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1913)、《聖女貞德》(Joan of Arc,1923)、《蘋果車》(The Apple Cart,1929)等。其中《聖女貞德》獲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認為他的最佳歷史劇,是「詩人創作的最高峰」。
蕭伯納傑出的戲劇創作活動,不僅使他獲得了「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受到了沃爾特·佩特等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並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王爾德曾經因為同性戀而成為當時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對他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
和文學史上著名的案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童話集《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年),戲劇《少奶奶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 《帕都瓦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Paa,1893年),《莎樂美》(Salomé,1893),《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1895)。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意識流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文學生涯始於1914年開始創作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Dubliners)。《尤利西斯》(Ulysses)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之首。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小說的題目和內容源出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和荷馬史詩《奧德賽》。通過大量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具有現代史詩的概括性。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主要描寫都柏林青年斯蒂芬&S226;迪達勒斯如何試圖擺脫妨礙他的發展的各種影響——家庭束縛、宗教傳統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追求藝術與美的真諦。長篇小說《芬尼根守夜人》(Finnegan』s Wake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闆的潛意識和夢幻為線索,是一部用夢幻的語言寫成的夢幻的作品。
福斯特(E. M.Forster,1879-1970),英國小說家、散文家。生於倫敦,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摒棄了19世紀人們喜愛的繁緝辭藻和復雜的細節描寫,採取更為流暢自如、更加口語化的寫作風格。主要作品有《霍華德庄園》(Howard's End)、《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最長的旅行》(The Longest Journey)、《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和《莫里斯》(Maurice)等。《霍華德庄園》是福斯特的成名小說,已拍成電影,搬上銀幕並獲得奧斯卡獎。故事講述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由想像力的瑪格麗特和追求商業利益而瀕於精神崩潰的亨利結婚,瑪格麗特把亨利帶回到以前的舊居,希望重建想像力與土地的聯系。
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1926-),英國小說家。1950年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希臘、法國和英國教學。他的作品把心理描寫和社會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他的第一部小說《收藏家》出版後,立即受到讀者歡迎。除此之外,他還寫了《占星家》、《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等。《法國中尉的女人》被改編成為電影,描寫19世紀中葉的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三角戀愛故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國當代最受擁戴的小說家之一,畢業於牛津大學,做過中學校長、大學講師、演員,航海員和音樂家。一生創作了10多部小說,主要有:《蠅王》(Lord of the Flies)、《遺產繼承人》(The Inheritors、《金字塔》(The Pyramid等。《蠅王》是部虛構小說,講述了一群不受文明與社會道德束縛的孩子在熱帶荒島上蛻化為野蠻人的故事。小說因為探究了童心的泯滅與人性的黑暗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柒』 多洛雷斯·烏姆里奇的關於演員
她多才多藝,唱歌和演戲的天分都很高,1988年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出品的電影《The Wizard of Oz》中出演主角桃樂茜,贏得奧斯卡獎提名。她還曾在音樂劇《The Beggar's Opera Cabaret》、《Guys and Dolls》、以及《Grease》中扮演角色。1999年在BBC與巨著劇院(Masterpiece Theatre)合拍的電視劇《大衛-科波菲爾》中,她與鮑勃-霍普金斯飾演威爾金斯-米卡波 (Wilkins Micawber)夫婦,這是她演得最好的電視角色之一,同時該劇也是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得最好的電視劇之一。2000年,她出演了一個大膽的角色——到酒吧喝酒卻變成老鼠的愛爾蘭人的妻子,該片受到影評家們的喜愛。艾美達·斯丹頓因此贏得愛爾蘭學院獎提名。獲獎後又出演了風扉全球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一個重要角色——魔法部新高級調查官多洛雷斯·烏姆里奇。
通過1985年出演戲劇《A Chorus of Disapproval》和《The Corn Is Green》,1991年出演戲劇《Into the Woods》,艾美達-斯丹頓三次贏得英國最權威的戲劇獎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然而到了1993年她才得到國際性的關注。這一年她在Kenneth Branagh根據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改編的同名電影中飾演馬格利特,與她共同出演該片的還有她劍橋大學的好友艾瑪·湯普森。而1990年代也正是莎翁戲劇與簡-奧斯丁小說非常熱門的時期。
1995年,艾美達·斯丹頓在奧斯丁小說改編的影片《理智與情感》中飾演夏洛克-帕爾馬,1996年在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第十二夜》中扮演瑪麗亞,1998年在贏得奧斯卡獎的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中飾演保姆,她的丈夫吉姆-卡特也該片中出演。該片的全體演員分享了演員工會最佳全體演員獎。這段時期,艾美達-斯丹頓還為動畫片配音,包括1995年的《Mole's Christmas》,1997年的《丑小鴨》,1998年的《坎特伯雷故事集》,2000年的1988年 在皇家莎士比亞公司(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出品的電影《The Wizard of Oz》中出演主角桃樂茜,贏得奧斯卡獎提名。
1991年 出演戲劇《Into the Woods》,艾美達-斯丹頓三次贏得英國最權威的戲劇獎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
1993年 她得到國際性的關注,這一年她在Kenneth Branagh根據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改編的同名電影中飾演馬格利特,與她共同出演該片的還有她劍橋大學的好友艾瑪-湯普森;
1990年 代也正是莎翁戲劇與簡-奧斯丁小說非常熱門的時期。
1995年 艾美達-斯丹頓在奧斯丁小說改編的影片《理智與情感》中飾演夏洛克-帕爾馬;
1996年 在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第十二夜》中扮演瑪麗亞;
1998年 在贏得奧斯卡獎的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中飾演保姆,她的丈夫吉姆-卡特也該片中出演。該片的全體演員分享了演員工會最佳全體演員獎。
這段時期,艾美達-斯丹頓還為動畫片配音,包括1995年的《Mole's Christmas》,1997年的《丑小鴨》,1998年的《坎特伯雷故事集》,2000年的《小雞快跑》。主要作品《小雞快跑》 《維拉·德雷克》艾美達·斯丹頓全家福
《維拉·德雷克》
《TheCornIs…》
《無事生非》
《理智與情感》
《第十二夜》 2005年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 艾美達-斯丹頓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禮在洛杉磯柯達劇院隆重揭幕,艾美達·斯丹頓因《維拉·德雷克》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4年 第六十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在水城威尼斯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艾美達-斯丹頓憑借在《維拉-德雷克》中的表演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2000年 她出演了一個大膽的角色——到酒吧喝酒卻變成老鼠的愛爾蘭人的妻子,該片受到影評家們的喜愛,艾美達-斯丹頓因此贏得愛爾蘭學院獎提名。 《小雞快跑》(清晨)。1998年 在贏得奧斯卡獎的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中飾演保姆。
『捌』 the canterbury tales講的什麼故事
這本書是Geoffrey Chaucer(傑弗雷.喬叟),被譽為the father of the poetry,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詩體短篇小說集,敘述朝聖者一行30人會聚在泰巴旅店,這些朝聖者有騎士、僧尼、商人、手工藝者、醫生、律師、學者、農夫、家庭主婦等當時英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他們准備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聖托馬斯。店主愛熱鬧,自告奮勇為他們擔任向導,並提議在往返聖地的途中每人來回講兩個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寥,並由店主做裁判,選出講故事最好的人,回到旅店後大家合起來請他吃飯。眾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議,於是次日一同踏上朝聖之途,並開始講故事。
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甚至讓一群人中每人講一個故事這種形式也不是什麼新主意。在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就有十個人,為了躲避1348年在佛羅倫薩肆虐的瘟疫逃到城郊的庄園。他們就是通過講故事來消磨時間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也有一群人,每個人講述一個故事。按題材來分,有愛情和騎士探險傳奇、宗教和道德訓誡故事、詼諧滑稽故事、動物寓言等幾大類,內容包羅萬象,有雅有俗,有的很有趣。我們不僅對故事本身感興趣,而且對講述故事的人也感興趣。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是真實的。喬叟在引言中把他們一一作了介紹。他憑借朝聖者之口,匯集了歐洲中世紀文學中的各種主要類型。
『玖』 坎特伯雷故事集好看嗎
越來越喜歡他的風格了,特別是業余演員樸拙的表演,不過書一定更好看 查看原帖>>
『拾』 電影三部曲系列都有哪些啊望高人指點
指環王三部曲
無間道三部曲
黑客帝國三部曲
諜影重重三部曲
紅、白、藍三部曲
星球大戰三部曲
星戰前傳三部曲
未來三部曲:太空漫遊2001、發條橙、奇愛博士
奪寶奇兵三部曲
教父三部曲 、大友克洋的回憶三部曲
茜茜公主三部曲
死亡之書三部曲 、陳果的香港三部曲:去年煙花特別多、香港製造、細路祥
陳果的妓女三部曲:目前只有兩部:榴槤飄飄、香港有個好萊塢
賈樟柯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
大決戰三部曲:遼沈、平津、淮海
侏羅紀公園三部曲
蘇聯衛國戰爭三部曲:保衛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解放
塞吉奧的西部/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
塞吉奧的往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
、拉爾斯·馮提爾的良心三部曲:白痴、破浪、黑暗中的舞者
拉爾斯·馮提爾的美國三部曲:目前只有一部:狗鎮
羅德里格茲的殺手三部曲:殺手悲歌、殺人三部曲、墨西哥往事
蔡明亮的水三部曲: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河流
笑傲江湖三部曲:笑傲江湖、東方不敗、風雲再起(勉強算吧)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1001夜、坎特伯雷故事集、十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