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迪士尼電影為什麼大多數都是童話故事改編
好萊塢的電影是行銷全世界的,所以好萊塢電影的取材也是面向全球。迪士尼過去的動畫電影《獅子王》取材自《哈姆雷特》,不過故事發生在非洲;《花木蘭》取材自中國中國北朝的敘事詩《木蘭辭》;《鍾樓怪人》改編自《巴黎聖母院》……
今年4月11日,迪士尼終於敲定,自己的流媒體平台Disney+將於今年11月12日正是上線,定價每月6.99美元。
迪士尼旗下的迪士尼真人電影部門、迪士尼動畫、皮克斯工作室、漫威影業、盧卡斯影業、20世紀福斯影業、福斯探照燈影業和藍天工作室八大分支部門將攜手在Disney+上線後的第一年,為之提供上架7500集電視節目、25個原創劇集、10部原創電影和特別節目以及400部老片和100部近年院線新片。
目前迪士尼至少有9部自製的「網路大電影」正在准備運作中,預算從2千萬至6千萬美元不等。其中有兩部動畫音樂電影將翻拍成真人電影,分別是1955年的《小姐與流氓》,與1963年的《石中劍》。
經典動畫片《小姐與流氓》翻拍真人電影原本就是Disney+的「網大」計劃
不僅如此,迪士尼還有著詳盡的有關於內容生產的「五年計劃」,想要靠自己龐大的影視資源儲備,幫助Disney+在流媒體平台大戰中脫穎而出。
流媒體對於片庫的龐大需求,正是迪士尼對經典動畫進行真人版電影翻拍的主要原因之一。經典IP的翻拍,不但鞏固了迪士尼在觀眾們心中的地位,還能在電影下線後直接補充流媒體片庫,以後就算是翻拍的真人電影票房表現不佳,繞開影院放映,直接上線也是順理成章的
2. 如何評價魯迅的《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在於當時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寫作方式,和現在港台電影中常見的手法非常像,就是讓古人說今天話,產生了一種荒唐的黑色幽默的效果。魯迅一直稱中國沒有幽默,只有滑稽和諷刺,所以他大概也不覺得自己是幽默。
3.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是根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裡面的故事改寫的嗎
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鑄劍》即是基於《搜神記》的故事講述。
短篇小說《鑄劍》誕生於1926年10月,是魯迅供職於廈門大學期間在集美樓上應《莽原》雜志約稿而創作的。創作完成後,先刊登於《莽原》雜志,後於1936年編入《故事新編》。
最早讀這篇小說是在小學三年級,看的是不知從哪裡來的一本破破爛爛的缺頁的線裝的繁體的魯迅作品集。那時對這篇小說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她是「故事」而且是「新編」的,所以盡管字都認不全,還是囫圇吞棗地看了很多遍。這種斷斷續續的閱讀給我腦子里留下了一種奇異的印象:一個由嘶啦啦騰起的白氣純青的透明的劍寡言少語的黑衣人和上下翻騰的人頭拼湊起的光怪陸離的印象。可能因為故事開始於一個漆黑的晚上和那個黑衣人的緣故,整個故事給我留下的是黑漆漆的感覺。到現在為止,這篇小說在我的印象里還是黑漆漆的。那麼,她這種黑色的調子究竟是源於黑色場景的渲染還是來自作者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表達呢?
黑色的時代背景
《鑄劍》寫於1926 年,此前,魯迅在北平經歷了「女師大風潮」和「三•一八慘案」,離京南下,在廈門大學開始創作在中山大學完成創作。作者在小說中表現的復仇精神,和現實斗爭是緊緊聯系著的。在女師大事件、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中,魯迅耳聞目睹了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兇殘和暴虐,激起了極大的憤怒,他認為應該「抽刃而起,以血償血」。現實的嚴酷也促進了魯迅思想的發展,在堅持文化戰斗的同時,他深深認識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魯迅在給許廣平的通信裡面就曾經說過:「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鑄劍》這篇小說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創作的。
魯迅之所以沒有用雜文的形式直接表示對黑暗時代的控訴,一個可能是此類文章已經寫過了(《紀念劉和珍君》);更有一個可能是陰差陽錯:魯迅在《故事新編》的序言里說:直到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裡,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裡空洞洞的。而北平的未名社,卻不絕的來信,催促雜志的文章。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裡出土了。可見,《鑄劍》的誕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雜志催稿的時候,恰好「翻著古書」,於是這篇古今交織的散發著奇異色彩的小說就誕生了。
魯迅說不願意想到目前,估計是被黑暗的氣氛搞得喘不過氣來,藉由一堆故紙逃避一會兒,輕松一下,但其實心裡還是想著目前------這又是迴避不了的。只好借古說今了,可是今令人絕望,絕望得讓人想笑,冷笑,魯迅於是換了種說法,天馬行空起來,油滑起來,荒誕起來,用濃重的墨色在稿紙上肆意塗抹起來------愛懂不懂,管他媽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創作這篇以復仇為主題的曠世奇文又是必然的。
黑色的死亡氣息
美術家陳丹青在《魯迅與死亡》這篇演講里擬定了一份魯迅身邊的死亡名單:
魯迅的父親(不到四十歲,死於病)
范愛農(三十多歲,死於溺水)
陶元慶(三十六歲,死於急病)
陳師曾(四十七歲,死於急病)
劉和珍(二十齣頭,死於槍殺)
韋素園(三十歲,死於肺病)
蕭紅(三十歲出頭,死於肺病)
柔石(不到三十歲,死於死刑)
瞿秋白(三十六歲,死於死刑)
楊杏佛(四十歲左右,死於謀殺)
以上都是魯迅生前所經歷的親友的死亡,這些死亡要麼是暴病而亡,要麼是死於槍殺,總之都屬於非正常死亡。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有定數,如畢加索死前所說:我的死將如海難,周圍的小船為之沉沒。一個大人物的命運,決定著他身邊人的命運的起伏。畢加索死後,他的一個兒子造車禍而自殺,一個情人死於瘋人院,最後一位夫人不久也舉槍自殺。
魯迅在去世的那年,寫過一篇文章《死》,一個多月後,他真的就死了。這篇文章中魯迅寫了自己的遺囑,遺囑的最後一句是: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被死亡氣息包圍著的魯迅,從不避諱談死,死亡是黑色的,是沒有一絲光亮的黑色,永恆的黑暗,魯迅知道那裡是永恆的歸宿,黑暗而溫暖,所以他擺出一副與人世間訣絕的態度說,我一個都不寬恕。
魯迅式的報仇
魯迅曾引用明朝人的話說,我的故鄉不是藏污納垢之地,而是報仇雪恥之鄉。
魯迅的話沒有錯,浙江這個地方,是報仇雪恥之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未清初反抗異族毀家紓難;清末民初光復會群雄視死如歸慷慨悲歌。都給魯迅留下了刻骨的印象。
像光復會堅持由鼓吹而趨向力行,開始武裝革命一樣,魯迅也逐漸意識到: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
被剖肝挖心的徐錫麟,被鬧市砍頭的秋瑾,都走進了魯迅的作品。
但國人的麻木和看客的不仁使魯迅感到絕望。於是魯迅在《鑄劍》里化作那個孤獨的黑衣人,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他為復仇而生,也必將為復仇而死,為復仇,黑衣人是不擇手段的,哪怕是兩命抵一命。但不擇手段不等於不講策略地蠻干胡來:黑衣人用變戲法的方式,把王從寶座上誘下來,心甘情願地一步步走向死亡。
黑衣人將王的腦袋砍落在沸水之中,讓眉間尺親手報自己的殺父之仇,畢竟,眉間尺為報此仇已經拋棄了自己的身軀。
這是他應該得到的。
眉間尺名字的由來源於他的長相——眉間廣尺,我認為這活脫是一幅痴呆相。眉間尺難道不是一個痴呆的人嗎?他十六歲的時候,母親告訴他到了該報父仇的時候了,他背起那把寶劍就出門了;樹林里黑衣人說要他的寶劍和腦袋,他一劍削去自己的頭顱,用兩只手——手抓住自己的頭顱,一手手握寶劍——把它們一起交給黑衣人,並沒有說半句多餘的話。
當眉間尺和王的腦袋在沸水裡互相撕咬逐漸落於下風時,黑衣人將自己的腦袋砍入水中,與眉間尺的頭一起齊心協力把王的頭咬得一動不動了。
我們看到的正是魯迅的復仇方式,沒有任何寬恕和妥協,要把仇人趕盡殺絕,哪怕追到天涯海角,追到陰曹地府,也要一雪前恥。
我們不要指責魯迅的偏激,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群體固然有偏執的一面,但這種偏執正是他們對黑暗時代的一種矯枉過正。陳獨秀說過「矯枉必須過正」。另一方面,這種復仇方式其實也是中國的傳統,那種「時日何喪,予及汝偕亡」的復仇的傳統。
《鑄劍》中的美學
從美學的角度看,諸如戰爭革命這類人類的暴力行為屬於壯美。美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源自西方,西方美學裡面有暴力美學這個概念。
中國人的觀念里,暴力不是個好玩意兒,似乎跟美扯不上關系。但其實中國人早就開始欣賞暴力美。《水滸傳》里武松殺嫂,多麼殘忍多麼美;我們小時候看《地道戰》《地雷戰》之類的軍教片,感受到的也是暴力美。
暴力美做為一種觀念進入中國,還是跟電影這種文藝形式有關。比如香港導演吳宇森的槍戰片的一些場景:教堂白鴿鮮血死亡和子彈。被解讀為暴力美學。吳宇森在好萊塢的成功,關鍵的因素就是他電影中的暴力美被西方觀眾所認可。
台灣學者蔣勛說: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用這個觀點來立論的話,暴力美的本質也是孤獨。
《鑄劍》里的人物都是孤獨的。王是孤獨的:雖富擁天下,群臣美女圍繞卻仍然高興不起來。眉間尺是孤獨的:十六歲前活在母親的謊言中,一旦知道了真相,卻要義無反顧地去報仇。黑衣人更是孤獨的,他那身裝束就不像是在人堆里混的。眉間尺的母親也是孤獨的,十六年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只為長大後報仇。
《鑄劍》這篇小說給我們的心理傳遞了一種侵略性或是殘酷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經由魯迅的如椽大筆被無限放大,我們並不清楚這種力量有多大,甚至連其中的有些意義也變得含混不清。但我們卻可以從閱讀中感受到舒緩釋放感覺到異樣的快樂,這就是「暴力」與「美學」的結合。
我們為什麼會欣賞暴力呢?因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暴力從一種生存能力蛻變為內心的慾望;我們為什麼會欣賞美呢?因為美是孤獨的,我們也是孤獨的,我們與美是心心相印的。
我們還會孤獨下去,因此《鑄劍》給我們帶來的這種美是永恆的。
4. 求根據老舍魯迅巴金等人作品改編的電影..
老舍:
《二馬》——有電視連續劇,陳道明主演;
《離婚》——有電影,也有電視連續劇;
《駱駝樣子》——有電影(張豐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電視連續劇(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電視連續劇(鄭邦玉、李維康等主演);
《鼓書藝人》——電影,建國初拍的,侯寶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兒》——好像有電影,記不清了;
《我這一輩子》——電影(石揮主演),電視連續劇(張國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龍須溝》——電影,有電視連續劇嗎?記不清;
《茶館》——電影。
魯迅: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CCTV6還放過
還有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很老了
《葯》、《傷逝》、《祝福》、《祥林嫂》、《風雨故園》及紀錄片《魯迅傳》、《魯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一生,筆耕不輟,作品浩如煙海,卻很少直接參與電影的拍攝與製作,但他的幾部文學作品卻是電影界改編的熱門原著。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兒女》、《寒夜》、《故園春夢》等,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他的電影作品不僅激勵了幾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陳燕燕、孫道臨、張瑞芳、王丹鳳、潘虹等一代中國電影人。
鴻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學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銀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萬蒼、徐欣夫、周貽白等以嚴謹的態度改編了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轟動,由徐莘園(高老太爺)、梅熹(覺新)、劉群(覺民)、王引(覺慧)、袁美雲(梅表姐)、陳雲裳(琴表妹)、顧蘭君(瑞珏)、陳燕燕(鳴鳳)組成的明星陣容,使影片連映一個多月場場客滿,各家報紙好評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編是1953年1月,香港當時新成立的中聯電影公司把根據巴金小說《家》改編的同名電影作為創業作品。第三次則是195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第三次搬上銀幕的《家》演員陣容相當強大,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演瑞珏,王丹鳳演鳴鳳、黃宗英演梅表姐、魏鶴齡演高老爺子,影片的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博士陳西禾,這在當時可謂是超豪華的演員陣容。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這個版本的《家》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一個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兩部作品,《春》與《秋》則分別於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聯攝制完成,由李晨風導演的《春》曾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在秦劍導演的《秋》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環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深入到志願軍中體驗生活,回國後巴金創作了這部作品。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後,讓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1964年,《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調———《故園春夢》
在「激流三部曲」之後,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園》也進入了電影人的視野之中。1964年,《憩園》由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搬上銀幕,夏衍擔任編劇,朱石麟執導、夏夢主演,片名改為《故園春夢》。影片表現了一個城市封建家族在社會動盪中的變遷衰落,塑造了幾個極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這部內地與香港電影人精誠合作的影片未能在兩地大規模公映,當時也未能引起轟動。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說《寒夜》寫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國民黨統治下重慶一個小職員汪文宣的生活。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華聯拍攝,仍是李晨風任編劇和導演,而198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版本則為廣大國內觀眾熟知。潘虹與許還山的表演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該片不僅獲得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而且還獲得了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以及法國第38屆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
5. 魯迅先生有哪些小說被拍成了電影
《吶喊》
自序
狂人日記
孔乙己
葯
明天
一件小事
頭發的故事
風波
故鄉
* 阿Q正傳
端午節
白光
兔和貓
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
* 祝福
在酒樓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長明燈
示眾
高老夫子
孤獨者
* 傷逝
弟兄
離婚
《故事新編》
序言
補天
奔月
理水
採薇
* 鑄劍
出關
非功
起死
《集外作品》
懷舊
是魯迅所有的小說,加*的是改編成電影的
6. 一部小時侯看過的電影
鑄劍
電影名:鑄劍
導 演:張華勛
編 劇:張揚 楊從潔
主 演:高發 馬精武 阮巡 馬崇樂 楊青
上 映:1994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香港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鑄劍 (1994)故事梗概
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 周宣王時代的楚國。楚王奢殺,找來天下第一鑄劍名師干將及其妻子莫邪為他鑄劍。千將夫婦採金英鐵精,苦幹三年,為楚王造一名劍。楚王怕干將為他人所用,劍成之日就斬殺了干將。干將妻莫邪對此早有所料,她要丈夫鑄成兩把劍。一把雌劍獻了楚王,一把雄劍莫邪保留著。干將被害16年後,莫邪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眉問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訴眉間尺,眉間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決心以雄劍為父報仇。眉間尺憑一股勇氣來到王城,殺不成楚王,又被通緝捉拿。俠士晏之敖來見眉間尺,他可以殺楚王,但要借重眉間尺的寶劍和頭顱。眉間尺信任他,把寶劍和自己的頭顱給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並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鬥。眉間尺年幼,不是楚王對手,被楚王的頭咬住不放。晏之敖見狀,拔劍自刎,頭顱掉入鼎中,加入戰團,終於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三個頭都煮成了白骨,無法分出彼此,楚國王公大臣出於無奈,只好將三個頭顱均以王禮分而葬之。這就是三王冢的來歷。
以前看的蔡志忠漫畫 很虐心啊這個- -
7. 哪部作品是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小說
《鑄劍》 數字電影《鑄劍》脫胎於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同名作,故事取材於魏曹丕《列異傳》,講述名鑄劍師干將、莫邪之子眉間尺為父報仇,與黑衣人合作仗劍除惡的傳說
8. 求一個中國古代故事的出處.或其所拍成的電影的名稱.
眉間尺,因眉距廣尺得名,傳為春秋著名鑄劍工匠干將、莫邪之子。父為楚王鑄劍而失命,遂立志復仇,以頭賄客,代擊楚王。事跡載《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漢趙曄)、《列異傳》(魏曹丕)、《搜神記》(晉干寶)。
古時候,有一個相貌奇特的孩子,他兩眉之間的距離有一尺寬,人們都叫他眉間尺。
眉間尺是鑄劍能手干將的兒子。他父親用了三年時間為楚王造了一把削鐵如泥的利劍。干將知道,殘暴的楚王怕他再為別的國君造劍,一定會殺掉他。臨死前,他留下了另一把寶劍,告訴妻子,要他那還未出世的孩子日後為他報仇。
干將死後,他的妻子莫邪生下了一個男孩,就是眉間尺。眉間尺稍稍長大後,母親就把父親被殺的事告訴了他。眉間尺決心為父報仇。他找到了父親留下的寶劍,告別了母親,大步向京城走去。
楚王心裡有鬼,夢見眉間尺要來殺他。他連忙叫人畫了眉間尺的像,到處張榜貼文,重金懸賞捉拿這個奇怪的孩子。
眉間尺得知這些情況後,趕緊跑到深山裡躲藏起來了。想到父親的仇還沒有報,他心中悲痛極了。這時,忽然走來一個黑衣人,他對眉間尺說:「拿你的頭和劍來,我去為你報仇。」眉間尺覺得,只有這個辦法才能為父親報仇雪恨,他馬上拔出寶劍割下自己的頭來,兩手捧著頭和劍,把它們交給了黑衣人。黑衣人說:「你放心,我不會使你失望的。」眉間尺的屍體這才倒了下去。
黑衣人帶著眉間尺的頭去見楚王,楚王大喜。黑衣人說,這顆頭應該放在湯鍋里煮爛,不然,以後還會興妖作怪。楚王同意了,把眉間尺的頭放在湯鍋里煮了三天三夜也沒煮爛。黑衣人提議,讓楚王親自到鍋邊看一看,借他的威風壓一壓邪氣,頭才會爛。楚王來到鍋邊,黑衣人猛地抽出了寶劍,頓時,楚王的頭落進了湯鍋里。
眉間尺的頭立刻咬住了楚王的耳朵,兩顆頭你咬我撲,一時難分勝負。這時,黑衣人忙割下自己的頭,幫眉間尺去斗楚王。經過七天七夜,眉間尺終於勝利了。三顆頭顱被煮得稀爛,分不清你我了。人們只得把鍋里的東西分成三份,葬在三個地方,修了墳墓,通稱「三王墓」。【動畫片——眉間尺】
導 演:凌紓
編 劇:凌紓
上 映:1991年
地 區:中國大陸
時 長:30分鍾
類 型:美術片
【小說《眉間尺》】
魯迅小說,初名《眉間尺》,後改名《鑄劍》,收錄在《故事新編》,內容與傳說基本一致。
【相關資料】
眉間尺故事見於多種古籍,內容則大同小異。以下談幾個與故事文本及校勘相關的問題:
1.《列異傳》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為三卷,魏文帝撰。後來此書亡逸。魯迅《古小說拘沈》輯本鑄劍故事這一則錄自《太平御覽》卷第三百四十三。然《太平御覽》卷第三百四十三「兵部七十四·劍中」所輯錄之文並非曹氏撰《列異傳》,而是漢劉向所撰《列士傳》逸文。其文如下:
《列士傳》曰:干將、莫耶為晉君作劍,三年而成。劍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劍獻君,留其雄者。謂其妻曰:「吾藏劍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松生石上,劍在其中矣。君若覺,殺我,爾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覺,殺干將。妻後生男,名赤鼻,具以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劍,思於屋柱中,得之。晉君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購求甚急,乃逃朱興山中。遇客,欲為之報,乃刎首,將以奉晉君。客令鑊煮之,頭三日三日跳,不爛。君往觀之,客以雄劍倚擬君,君頭墮鑊中,客又自刎。三頭悉爛,不可分別,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此條逸文之末尚有校語雲:「《列異傳》曰莫耶為楚王作劍,藏其雄者。《搜神記》亦曰為楚王作劍。餘悉同也。」這一則逸文及校記十分重要,第一它說明眉間尺故事的原始出典是《列士傳》而非《列異傳》,也非《吳越春秋》;第二,校記指出了眉間尺故事不同文本的異文,魯迅就是按照這條校記指出的異文,將《列士傳》里的眉間尺故事校訂幾字之後直接編入曹氏《列異傳》的——這里姑且判斷系魯迅所校改,後面再分析這一問題。魯迅輯入《列異傳》文字所校改的幾字是:「為晉君作劍 」改為「為楚王作劍」;「留其雄者」改為「藏其雄者」;「具以告之」改為「告之」;「思於屋柱中得之」改「忽於屋柱中得之」;「晉君夢一人」改「楚王夢一人」;「將以奉晉君」改「將以奉楚王」;「頭三日三日跳」改「頭三日三夜跳」(「三日三日」當系刻誤);「君往觀之」改「王往觀之」;「客以雄劍倚擬君,君頭墮鑊中」改「客以雄劍倚擬王,王頭墮鑊中」。魯迅文本見《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卷一和《魯迅全集》卷二《故事新編·鑄劍》中的注釋,可以參照。魯迅徑直校改《列士傳》的理由就是《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的記載證明鑄劍故事不可能發生在晉國,這二書均記的是吳越之史事,干將、莫耶亦傳為吳人,而魯迅在輯錄《列異傳》時,見到《御覽》上的這一條很有啟發意義的校記就算找到了一個文本的依據了。但是《御覽》上的這一條校記,既然已說明曹丕的《列異傳》並不取《列士傳》「為晉君作劍」之說,國度變了,主角也換了,二者之間的文字又怎麼能夠雷同呢?校語中所謂「餘悉同」應當是指內容相同,文字也大致相仿罷了,而不是說整篇可以照搬,「《列異傳》曰莫耶為楚王作劍」,魯迅輯本並未依從照搬而只能參照別書將「莫耶」仍然寫作「干將莫耶(邪)」,這一點就很說明問題;況且校記不單指《列異傳》,還包括了《搜神記》,而《搜神記》的內容雖與《列士傳》相同,但文字卻完全兩樣,顯然不能僅僅校改幾字後就可以又同時視作是《搜神記》逸文的。因此《古小說拘沈·列異傳》中輯錄的眉間尺故事是否系曹丕所作是很為可疑的。
這里應該說明,魯迅《古小說拘沈》是未定稿,生前並未刊印。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1卷編入了《古小說拘沈》,並「按手稿及原引據書進行了初步的校勘」。《列異傳》原引據書《太平御覽》,《叢編》是以景宋本作校勘的,因此筆者也以景宋本為據(系用中華書局縮印之商務印書館1935年景宋本,1960版,1998年重印本)。《叢編》如果沒有作校勘,當然不會發現問題,如1938年版《魯迅全集》第8卷收入時的情況一樣;但既然作了校勘,而且原書編纂者也提供了這種便利,所引據之書均註明了書名及卷次,這就沒有理由不寫出校記,尤其是當書名、作者都不相符(劉向的《列士傳》變成了曹丕的《列異傳》),原書編纂者又作了校改時更應該加以說明,指出其異同。並且,筆者以為單用景宋本校勘,仍然可能會存在一個問題:宋刊本固然優於各種傳抄轉刻本,可是魯迅當年在紹興整理古籍時不大可能用到宋刊本。他後來到北京輯校《嵇康集》時還只能取清代「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進行比勘。1927年魯迅在廣州購到清代南海李氏重刻本,這大約不過是據鮑刻本傳刻。直到1935年底,魯迅才預約購到商務印書館剛剛出版的景宋本一套,可是此時已是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已無時間再以景宋本來重新校勘《古小說拘沈》了。由於《太平御覽》流傳的時間長,版本眾多,各本中的文字是有出入的,魯迅根據明清刻本所輯錄的文字是否會與宋刊本有異呢?這是不能憑空作出推斷的,顯然這就很有比勘的必要。因此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魯迅輯錄古籍叢編》時,不應只尋求善本,《列異傳》也不應僅以宋刊本進行校勘,還應該用魯迅所使用的版本進行匯校,並著其異同,這樣如果遇到異文,無論是版本上的問題還是輯校上的問題就會清清楚楚了。如果匯校證明是由於版本不同而出現的差異,那麼將《列士傳》改頭換面變成《列異傳》的責任就不在魯迅而是明清時的傳抄轉刻者了。
2.盡管《吳越春秋》、《搜神記》以及由魯迅輯錄的《列異傳》已經確定了鑄劍故事發生地在吳越楚三國,但是如果追尋更多一點資料,就能知道這個故事的發生地點並不限於吳越楚三國,韓魏趙三晉也是其流傳地。晉伏滔《北征記》雲:「魏惠王徙都於此(按指古宋城縣,今河南省境內)號梁王,為眉間赤、任敬所殺。三人同葬,故謂三王陵。」「三王陵在(宋城)縣西北四十五里。」又,《郡國志》雲:「(臨汾)縣西南有大池,一名翻鑊池,即煮眉間赤處。鑊翻,因成池,池水上猶有脂潤。」(轉引自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這些民間軼聞與劉向《列士傳》所記是吻合的。魏晉時代持劉向說的還可舉一例: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曰:「曳明之珠旗,建干將之雄戟」,《漢書》魏張揖注雲:「干將,韓王劍師也。雄戟,胡中有@①者,干將所造。」《史記》劉宋裴yīn@②《集解》同張說。
《列士傳》成書早於《吳越春秋》,劉向的時代也早於趙曄。劉向系漢宗室,楚元王劉交四世孫,生於約前77年(漢昭帝元鳳4年),卒於約前6年(漢哀帝建平元年)。他在朝居官數十年,後來的職務是校閱古籍,他生平的功績就在校書,這項工作使他成為了中國目錄學之祖。《吳越春秋》的作者趙曄是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於東漢初年,早年曾做過縣吏,因倦厭仕宦,遠避蜀地犍為資中(今四川資陽)。生平著述最重要的就是《吳越春秋》。由於他較劉向去古要遠,晚於劉向約一百多年,又居邊遠之地,能夠接近古史第一手原始資料的機運顯然要少得多,因此《列士傳》作為雜史資料的價值是不低於《吳越春秋》的,所記眉間尺故事也是值得研究重視的,不應被更晚出現的《列異傳》取代。
3.眉間尺故事後來被改造為孝悌的典範。《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三輯有《孝子傳》逸文,其中亦謂:「為晉王作劍,藏雄送雌。」「尺破柱得劍,欲報晉君。」「將尺首及劍見晉君。」這與《列異傳》《搜神記》不同流,它也承認鑄劍故事發生在北方的晉國而不在江南的吳越。《孝子傳》在《隋書·經籍志》里記有多部,如晉輔國將軍蕭廣濟所撰十五卷、南朝宋員外郎鄭緝之所撰十卷、南朝宋師覺授所撰八卷(魯迅關於老萊子的材料即得於師著)、宋躬所撰二十卷等,但《御覽》所輯未注為何本。劉向也有《孝子傳》,隋時已亡失。魯迅《<二十四孝圖>》中提到「郭巨埋兒」故事實見於劉向的《孝子圖》,不是《孝子傳》,大約那是一個通俗讀本。《御覽》輯《孝子傳》逸文顯然是依從《列士傳》所說,而不取《列異傳》,這是值得重視的。但將眉間尺列為孝子倒是一個很滑稽的事情:眉間尺的復仇不是為了抗暴而是為了盡孝。這樣一來忠孝卻不能兩全了,因為報父仇則必須弒君,忠君則不可能做孝子了。但是儒家學說有一個很好的解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是孟子游說魏國時對梁惠王說的話(《見孟子·梁惠王》),似乎孟子已有預見,後來傳說梁惠王果為眉間尺所殺。因此表揚眉間尺為義士和孝子均不成為一個問題。
9. 故事新編<<荊柯刺秦王>> 故事新編<<荊柯刺秦王>>
1. 我叫秦武陽——故事新編《荊柯刺秦王》
劍客無名?不,我叫秦武陽,也有人把我寫成秦舞陽,錯了就錯了,一個人名聲都不在乎了,還計較名字的錯誤嗎?
我是地地道道的燕國人,可是我永遠生活在那個遠來的荊柯的陰影里。荊柯他的祖先是齊人,後來搬家到了衛國,衛國的人稱他叫慶卿。後來,他又來到了我們燕國,我們燕國人又稱他叫荊卿。他一生得志,在集市上和殺狗的高漸離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喝痛快了,高漸離擊築給他伴奏,荊柯引吭高歌,我認為,他是一個感情投入的歌唱家,唱著唱著自己就痛苦流涕了,也把高漸離打動了,扔了築,兩個人抱頭痛哭。我們在旁邊看熱鬧,不明白他們哭什麼,又笑什麼,你們現代人重的叫什麼精神病,輕的叫抑鬱症吧?
燕國本身就是一個小國,太子丹曾經在趙國做人質,嬴政是在趙國出生的,兩個人小時候經常玩捉迷藏、丟手帕的游戲,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也有不說話的時候,但過了夜就有好了。拉勾,上吊,要做一百年的好朋友,好兄弟!後來,嬴政回國當了秦王,也許是官做大了,人就變了。啊,不,人家做的是君王,你們不是唱女孩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唉,其實君王的心思才是猜來猜去你猜不明白,你別猜,你別猜!秦王對待到秦國做人質的太子丹可能不那麼熱情,也許是那段時間太子丹心情太郁悶,沒有美酒,沒有美姬,更沒有嬴政的兄弟關懷……太子丹就偷跑回國了,心裡那個怨恨,是一天天增長,發誓有你無我要報仇。其實,他們兩個小兄弟,有什麼不共戴天的冤讎!
還好,無論是《戰國策》,還是《史記》,寫我的時候,都把我寫成勇士,我很高興。《戰國策》上寫我十二歲殺人,《史記》上寫我十三歲殺人,那沒有錯,一個是周歲,一個是虛歲。可惜他們沒有寫清楚我為什麼殺人,怎麼殺人。我父親去世早,在城裡,我們孤兒寡母,很多人都欺負我娘倆。我娘在街頭擺個小攤賣饅頭,你們現在叫「城管」那號人,踢了我娘的攤子……後來,有一個傢伙看我娘有點姿色,竟跑到我家對我娘動手動腳,讓我看見,那也是怒發沖冠,目眥盡裂,我一斧頭把他給送到了西天。這有點象你們電影里的潘冬子,叫什麼刀劈胡漢三!這一下,我算是出了名,《燕國日報》頭版頭條連續報道,《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京城駭人聽聞的少年犯》等等,那些愛寫誇張文章的記者,就把我寫成「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忤視」了。後來,你們就知道了,太子丹讓我做荊柯的副手,去刺殺秦王,我想我本來就是死罪,再多活幾天吧!
易水送別,你們都知道。高漸離擊築,荊柯唱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司馬遷他們都沒有一個字寫我,其實他們「垂淚涕泣」也好,「瞋目,發盡上指冠」,與我都不相關,我面無表情,秦王是誰?我和他無冤無仇,刺殺秦王干什麼?這些,我都不清楚。
我第一次來到了咸陽宮,那麼高大,太子丹的宮殿簡直沒法和它比,天壤之別啊!那麼多如狼似虎的衛士肅立兩旁,兵器寒光凜凜。荊柯捧著裝樊於其的匣子在前面走,我捧著裝地圖的匣子在後面跟著,我第一次見到了秦王,不比太子丹高大,但他身上有一股氣勢,奪人魂魄!我要刺殺的就是他!我兩腿有些發軟,感覺腿肚子有點哆嗦。《戰國策》和《史記》里都寫了我,那是最後寫我的四個字「色變振恐」,以後他們再也不寫我了,我就這樣出局了!
現在,多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述荊柯刺秦王的文章,說我是他的陪襯,我的膽怯反襯他的勇敢!說吧,說吧,誰都有膽怯的時候,誰都有勇敢的時候,人生在於組裝,看你把它組裝在哪一段。光彩不光彩,全在於排列組合。《刺客列傳》里寫「荊柯游於邯鄲,魯句踐與荊柯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柯嘿而逃去,遂不復會。」他是不是也有膽怯的時候?當然,你們時代的汪精衛、吳佩孚、楊度、楊蔭榆、沈醉等等歷史人物,還有那個末代皇帝,前半生和後半生如何評介呢?棄暗投明,晚節不保,蓋棺而定!
我不是一個職業刺客,我只是在少年時代殺了一個欺凌我母親的仇人,你們把我推到了歷史的前台,我永遠是刺秦的陪角,是荊柯的副手。你們後人寫詩批評他也罷,贊揚他也罷,都沒有我的份!我不過是一粒塵土,我來自何方,我魂歸何處?我渴望在我的故事裡,我是主角,我是領銜!李白寫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那不是寫我,但我也羨慕那些英雄……
http://www.zyhuwai.com/read-htm-tid-10119.html10119.html
2.荊軻刺秦王 (故事新編)
http://gaohana.blogchina.com/4851057.html
3.例文1:刺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遠方消逝成一個小白點,易水的澎湃濤聲還依稀可辨,毫無暖意的寒風吹著車上的旗子,車轅因為車子的起伏而吱吱作響,我看了一眼舞陽,他也在望著易水的方向。高漸離的築聲又在心頭響起,我的豪氣復在胸間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著秦國的土,那麼我是在對著渾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擋著楚國的歌,那麼我是在為著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齊魯風的節奏,我的胸懷有吳越水的溫柔;我從風蕭蕭的燕國離別,走向蒼茫茫的秦國的險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將以你的人頭來洗刷太子的恥辱,以你的人心來告慰樊將軍的英靈,以你的鮮血來償還天下蒼生的血債。嬴政,受死吧!
馬車駛出燕國邊境,駛過滿是荒煙蔓草的曠野,駛過高峻險惡的大山,駛進人煙密集的城鎮,駛進物資阜盛的城郭,離秦國越來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緊,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時常有餓死的人的屍首,小村中常見兵士劫掠後放火的濃煙,瘦弱疲憊的農人掙扎著在田間勞作,寒風從頹壞的牆縫吹進貧寒的人家,吹在身無完衣的百姓身上。戰火、殺戮帶來了無邊的災難。
我買通了秦王的寵臣,秦王要在三天後召見我,我在這個夜晚對皇宮作最後的探查。我走進嬴政的書房,竹簡堆滿了桌子,桌上攤開著一束竹簡,墨跡還未全乾,我藉手中的火讀了那文字,卻是秦王新寫的文書,我並未想到,這竹簡會改變我的行動。
回來後我兩天兩夜未睡,思考著竹簡上的文字,那些張揚著野心卻也滿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著:百姓的苦痛是因為戰爭,假若秦統一天下可還會有戰爭?秦的國力乃諸侯之最強,六國自是無與爭鋒,殺了秦王於天下蒼生何益?太子的個人恩怨與天下生靈的命運哪一個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應該如何選擇?兩天煎熬後,我的心一痛,終於有了選擇。
圖窮匕現,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卻給了他逃跑的機會;環柱而走,我有九次機會,卻讓他能拔劍傷我;倚柱而罵,我要保持太子的尊嚴。侍臣殺我時,我想起了天下蒼生,他們沒有看見我眼角的那顆英雄淚。
評析:這是一則故事新編。故事新編重要的是新,這篇文章有兩新。荊柯刺秦王,在刺殺之前竟有猶豫。他看到了秦王新寫的文書,想到了天下蒼生,他動搖了,不願意再只考慮太子一個人的恩怨,也就是說他要突破「士為知己者死」的局限。這還不夠新嗎?這是一個有別於歷史上的荊柯的嶄新形象。其次,《戰國策》里的《荊柯刺秦王》是用第三人稱來敘述的,而這里換成了第一人稱。這樣就使得描寫和敘述都非常方便。http://www.17xie.com/read-281597.html
10. 《哪吒》《大聖歸來》《白蛇》,為何這幾年爆紅的國漫電影都是老故事新編
近些年,中國國漫也在歷史的舞台上活躍了起來,其中很火的幾部動漫有最近播出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之前的《大聖歸來》還有《白蛇緣起》,看了這些稱為中國崛起的動漫,有人就質疑了,是不是中國所謂的動漫崛起就是老故事新編呢?其實並不是,這只是崛起的第一步。
最近幾年優秀動漫的層出不窮,完全是因為中國前些年在動漫界的探索得到了響應,已經找到了屬於我國動漫獨特的道路,就像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是一樣的,相信我國動漫在今後也只會越來越優秀而不會倒退,中國動漫界堪憂的情形可能會徹底被打破,時間會見證一切,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