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看的基督教電影
1. 基督教電影推薦《最後的晚餐》。《最後的晚餐》是由托馬斯·古鐵雷茲·阿萊執導,Silvano Rey、Nelson Villagra、Mario Acea主演的劇情片。
2. 影片講述了18世紀一個奴隸主為了洗滌自己的靈魂,讓12個黑奴暫時忘卻他們的奴隸身份,上演一出耶穌的最後晚餐,以便皈依基督教。
3. 《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根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
4. 在慶祝逾越節的前夜,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坐在餐桌旁,共進慶祝逾越節的一頓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這是他們在一起吃的最後一頓晚餐。
5. 在餐桌上,耶穌突然感到煩惱,他告訴他的門徒,他們其中的一個將出賣他。但耶穌並沒說他就是猶大,眾門徒也不知道誰將會出賣耶穌。
6. 《最後的晚餐》的歷史故事和創作背景:講述了耶穌在逾越節的前夜,和他的十二大門徒坐在餐桌旁,我們都知道這是耶穌的最後一頓晚餐。
7. 在就餐時,大家也是交頭接耳的聊聊天,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耶穌突然感覺到非常的憂傷。他告訴他的門徒們,他將會被其中一人出賣,但是耶穌並沒有說這個人就是猶大,他們也顯得非常的憂傷,並且每個人都對耶穌說:主啊,不是我吧。
8. 耶穌終於回答說:同我一起將敬運手伸入菜盤子上的人就是出賣我的人。
9. 創作背景:15世紀90年代,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還只是個孩子,班代洛常會看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工作來打發時間,達·芬奇當時正在繪制斯福爾扎時期一幅偉大的傑作——《最後的晚餐》。
㈡ 基督最後的誘惑的影片評價
斜陽 / 世俗神話——評《基督最後的誘惑》(2000年09月04日)
這部曾經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的影片我終於在十二年後的今天才看到,記得當年中央電視台把這部影片的轟動效應當作新聞在新聞聯播里播出。任何想重新詮釋基督文化歷史都是危險而困難的,拍這種題材不僅僅是需要冒著極大的勇氣和決心,還要有深厚的功底和駕御能力,與動輒上億美圓的影片,這部只花了600萬美元的電影在斯科西斯的手中點化的集聚史詩風采,並秉承了斯科西斯一貫的剛勁風格。電影改編自希臘作家尼科斯·卡贊察斯暢銷小說,運用作家的話所述,這是一部表現「肉體與精神、靈魂與實在沖突」的影片。「那感覺開始時,十分溫柔,十分可愛,然而痛苦開始」,木匠出生的耶穌冥冥之中感到上帝要選擇他作為世界的救世主,他為羅馬教廷定做十字架用來處死反叛的猶太人,他希望用深重的罪孽來求得上帝放棄對他的選擇。看著同胞們被定在十字架,手流著血,腳流著血,那種恐懼刺激著他。「有如利爪在我皮膚下向上撕裂,在它們抵達我雙眼時疼痛加深」。這種想逃又逃不掉的痛苦無時不刻的折磨著他,沒有犧牲就沒有救贖,他以預感到最後的結果。他通感到了上帝的聲音,從耶穌開始做十字架起就暗示著他的歸宿,沉重的十字架伴隨著他直到死亡,「你的罪要如何清償?用我的生命」。如果讓一個人背負歷史,那的確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哪怕你是救世主,於是他發出這樣的聲音「你想知到我的上帝是誰?恐懼」,恐懼成了他一生的夢魘,纏繞著耶穌,也造就了他怯懦,猶豫,多慮的性格。盡管以後他去沙漠去聆聽上帝的旨意,經過40個晝夜的酷暑與孤獨的煎熬,抵禦了毒蛇(女人和家庭)、雄獅(權利)、魔鬼(邪惡)的引誘,體現出堅強的意志;然而去搗毀神殿的時候耶穌又猶豫起來,在不可避免的戰爭面前,他是那樣的顯得軟弱無力,兩手冒血昏倒在地,護殿的士兵趁機殺戮追隨者,血洗聖殿。猶大是基督教中最臭名昭著的叛徒形象,那幅「最後的晚餐」更是把猶大的叛徒形象擴大到全世界。他本來是去刺殺耶穌,當他見到耶穌之後,接受他的博愛仁義主張,並追隨他的理想忠實著執行耶穌的信條,與他人論道,幫助耶穌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惜背上叛徒的名義執行耶穌的命令去向羅馬告發,默默的去背負這個「內奸」的恥辱,真可謂是忍辱負重,當耶穌遁入桃花園時他依然戰斗在第一線,在這部影片里他成為一名最堅定最果敢的鬥士——一個真正的勇士。上帝還在嗎?耳邊飄來齊豫的歌《有沒有這種說法》。昨天,我企圖和上帝打交道請他修改我的命運上帝保持一貫的沉默……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對天堂最好的評判就是不加評判。片中多次用藍天來隱喻上帝,耶穌去救活以死去的施洗約翰的段落拍得尤其精彩,鏡頭由洞里對著洞外,耶穌站在橢圓形的洞口,背後是藍天,彷彿上帝在賜予力量,施洗約翰的手突然伸出,彷彿死神之手伸出,耶穌顫顫津津地伸出手去握住他,懼怕寫在他的臉上,生與死在這里交戰,耶穌終於將施洗約翰拉了出來,心有餘悸的心中默念著「感謝上帝」。最後的時刻來臨了,耶穌被定在十字架上,鮮血染紅全身,染紅十字架,撒旦化成天使來到他的身邊,假傳上帝的旨意,說上帝已寬恕啦他。這段是片中最具顛覆性的一幕,魔鬼撒旦化做天使,聖人耶穌走下神壇,墮落於紅塵之中,結婚生子兒女滿堂,救世主成了凡夫俗子,妓女抹大拉變成貞婦,而被視為叛徒的猶大一直追隨堅定的信念,成為最忠實的信徒。在基督最後要完成千秋偉業的時候,最終沒有抵擋住外界的誘惑,他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桃園之外人民依舊過著亂世生活。在《末代皇帝》中貝托盧奇表現了一個帝王返回到普通人,人只有在失去一切之後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意志的勝利》這部納粹資助的巨型宣傳片則是通過紐倫堡為納粹分子打氣的集會把希特勒描繪成一尊神。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支柱精神,斯科西斯和卡贊察斯則代表西方戰後新一代人對基督教的重新審視和思考。他並非是想藐視上帝或是諸神,他只是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神話中的「英雄」,你是一尊神,但你首先是一個人,人類所具有的成功或是弱點或是痛苦在神身上一樣有所體驗,當神的光環被褪色,於是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充滿肉慾和內心矛盾的凡夫俗子——耶穌。什麼是事實?其實它不在莎士比亞劇作或是《紅樓夢》里,也不在《聖經》或是《資本論》還是哲學著作里。對我們大多人來說,事實就是黑暗的街道、擁擠的人群,就是匆忙、陳腐和荒涼。斯科西斯為我們從遠古去尋找他心目中的英雄夢,這實際上是他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中的英雄,耶穌穿著古老的酒瓶裝著新糧制的酒,這就是西斯科斯帶給我們的屬於現代社會的「英雄」。耶穌與《出租汽車司機》中的特拉維斯、《憤怒的公牛》中的拉莫塔、《好傢伙》中的亨利.西爾構成了一個系列的斯科西斯式的「英雄」形象。讓我們回到故事中,耶路撒冷烈火熊熊,當猶大指責耶穌背信棄義,被魔鬼撒旦欺騙了眼睛,耶穌蘇醒過來,「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我一生被聲音腳步、影子追蹤,你知道那影子是什麼,十字架」,於是他又重新回到十字架上,這一次他面帶微笑的仰望蒼天,仰望上帝,這次他「捨生取義」,死亡對他來說只是來世的一個部分,他知道三天之後他將復活成為上天的神,他的事跡將為世間的民眾所頌揚,他將成為傳奇人物為世人所頂禮膜拜,他將成為世俗神話終成不朽。
㈢ 電影有基督教內容講述一對夫妻關系緊張到和好如初的故事
影片簡介:
假如你的婚姻出現了問題——推薦一部基督教愛情電影
《挑戰愛情》
在熊熊大火中奮不顧身的消防隊長凱勒,在工作中的座右銘是:「永遠不要把同伴拋在後面」。但是他與妻子的婚姻處於水深火熱中,自我為中心、性格的沖突、愛好的異樣、導致無休止的爭吵、沉默、疏遠、誘惑…終於,他們決定離婚。凱勒的父親知道這個消息後,給了他一份手寫的40天計劃,叫「挑戰愛情」(Love Dare)。在父親的勸說下,他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嘗試,在屢遭妻子的拒絕後決定放棄,但父親仍然鼓勵他,向他解釋:婚姻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禮物,問題的症結是什麼,什麼是愛情…… 故事情節起伏跌宕、峰迴路轉、引人入勝!影片除了告訴我們婚姻值得付出一切去擁有,也告訴如何才能贏得婚姻……..
由於美國高達50%的離婚率,《消防員》一片被眾多的婚姻雜志和電視節目大力推介給觀眾,有人說推薦給已婚人士,有男女朋友的亦可,當然了也有人說此片是部嚴重的說教悶片(由於宣揚基督教「上帝搞定一切」的緣故吧)。個人感覺影片不足之處是男主角caleb竭盡全力的挽回他們的婚姻。而catherine幾孚甚麼也沒做,甚至還偏執地拒絕丈夫的善意,讓人很難理解。部分情節、台詞略顯生硬,但仍不失為一部好電影。如果你有空閑時間,不妨看看這部影片,相信你應該會從中獲益良多。
04年的一出影片《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中文譯名:無痛失戀、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etc.
最深感觸無疑是我「過氣偶像」Kirsten Dunst在片中朗誦Alexander Pope的那段詩句: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Alexander Pope
純潔的維斯塔處女是多麼快樂!
遺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遺忘,
美麗的心靈閃爍永恆陽光!
每次祈禱都被接受,每個願望都可以放棄。(中文譯文為轉載)
愛情,或者如我某朋友所說,一切都因這段詩句而起
另外,請允許我引用阮老師的一段評述:
「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則描述了一種感情的困境,喬伊愛克萊,捨不得把她從自己的記憶里抹去,但是現實中總是有沖突發生,根本不存在理想的愛,兩人相處得越久,愛就越不像是一種快樂,更像是一種折磨。」
……愛情也許就是這樣結束的。
㈣ 基督教有那些故事是可以拍做電影的
摩西的故事 大衛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