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美麗心靈》是屬於好萊塢九個基本故事類型中的哪種
我覺得是第六種。
附九種故事類型:
1、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是一個看上去無懈可擊,但是卻有著一個致命弱點的英雄的故事。古典悲劇通常就是阿喀琉斯故事的一個變種。(如《超人》)
2、康迪德 一個純真無邪的樂天派英雄踏上陌生的土地,出人意料地大獲全勝。(如《阿甘正傳》、《憨豆先生》、《美麗心靈》、《印第安那•瓊斯》)
3、灰姑娘 這是一個「夢想成真」的故事:良知與美德剛開始被輕視,最後則受到認可。灰姑娘故事的主人公出身卑賤,但是憑著良好的天性,最終感動了所有懷疑她的人,並且獲得了獎勵。(如《漂亮女人》)
4、喀耳刻 好人被壞人窮追不舍,直到好人打敗了壞蛋。這個故事的形式常常是妖艷的女子施展手段迷惑被愛情沖昏了頭的男人,人們生動地將之形容為「蜘蛛和蒼蠅」。這是恐怖片、驚悚片和黑色電影的基本結構。(如《致命吸引力》和《異形》系列電影)
5、浮士德 一個把靈魂賣給了魔鬼,換得片刻的權利和富貴,但是最終必須要償還自己欠下的債。浮士德的故事有時候還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無法掩飾的黑暗秘密,或者一個人難以洗清的過去。(如《華爾街》)
6、俄耳普斯 俄耳普斯的故事是關於被奪走的幸福。這種幸福可能是個人的東西、愛人、某種能力、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東西,甚至生命本身。這個故事講的事失去幸福這個悲劇本身,或者是失去以後尋找它的過程。(如《生逢七月四日》)
7、羅密歐與朱麗葉 經典的「命運不佳的情侶」,在真愛的路上遇到了巨大的阻撓。(如《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和《幽靈》)
8、特里斯坦 三角戀愛:一男一女想愛了,但是其中一人喝另外一個人(或者一些東西)有所牽連。這個「第三方」通常是一個人,但是也有可能是某種更加抽象的東西(例如一個使命、任務,或者命運)。(如《畢業生》)
9、流浪的猶太人 「流浪的猶太人」指的是一個被迫害或者被放逐的流浪者,他永遠也無法回到家鄉。(如《英國病人》和《現代啟示錄》)
② 電影個人說:十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前提摘要:我們說電影來源於生活,啟發於生活。
其實確實是如此,有些電影我們在觀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到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件,因為我們大都是認為,電影都是杜撰的虛構事件!
直到後來,我們了解了,確實是,才知道原來電影真的是來源於生活。
第一部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基本信息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台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台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
影片評價
1、時代的動盪反映到人的內心。人與歷史狹路相逢,人想奪路而逃,歷史寸步未讓,最後兩敗俱傷。小四們的青春就像他們從片場偷來的手電筒,行夜路時能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不過是暴露出行路者自己的孤獨與無助罷了。其實,這種青春期題材真拍好了,就應該是最不平淡的。少男是痴男少女是怨女,天天愛恨交織,天天愛不成愛,恨不成恨——多少曲折幻滅掙扎和激變!(著名影評人史航 評)
2、 和楊德昌的其他影片一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構嚴謹,細節生動,有著龐雜但是清晰的人物、繁蕪但不凌亂的敘事。(金鷹網評)
第二部 當幸福來敲門導 演 :加布里爾·穆奇諾
編 劇: Steve Conrad
主 演 :威爾·史密斯,賈登·史密斯,桑迪·牛頓
片 長 :117分鍾
上映時間: 2006年12月15日
主要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MTV電影獎最具突破表演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劇情電影
北美票房 :$163,566,459
全球票房 :$307,077,300
劇情介紹:
影片講述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後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
花絮:
1、電影來源真實,故事就是取材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的人生經歷。
2、在電影的最後結局中主演史密斯帶著兒子與真實的加德納相遇還互相點頭示意,這是電影中的一個最大的彩蛋。
3、片中的小孩,其實正是威爾・史密斯現實生活中兒子賈登·史密斯,他的角色名「克里斯托弗」是賈登的中間名。父子間的默契給喜歡他的影迷帶來了很大的看點。
思考:
這不是一部值得擁有「珍藏」的電影,而是一是隨時需要拿出看的電影,任何的挫折和困難《當幸福來敲門》都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如果你剛剛邁出校門,希望能在未來的事業上大展身手,可是找工作的過程漸漸泯滅了你的雄心。
比你有學歷:有能力:有勢力的人多如牛毛,四處碰壁後怎麼辦?
這時候,你可以看這部片子。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能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涉足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領域,並且最終贏得了高層的肯定,那麼相信你也可以。
第三部 美麗心靈導 演朗·霍華德
編 劇阿齊瓦·高斯曼等
主 演羅素·克勞,詹妮弗·康納利
片 長135分鍾
上映時間 2001年12月21日(美國)
票 房 4.8億美元(截止2010年)
主要獎項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劇情介紹:
《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
花絮:
1、羅伯特·雷德福原定是該片導演,由於檔期上的沖突只好放棄。
2、湯姆·克魯斯曾經是納什的角色人選。
3、《美麗心靈》影評人說"200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給了《美麗心靈》而不是《指環王》,證明奧斯卡還沒有墮落。"
4、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那什均衡"。
5、該劇就是根據經濟學家那什的真人真事改編,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
6、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思考:
1、也許你在你的事業上極具才華,像約翰。納什的數學天分一樣,可是卻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來自於你自己或者來自於周圍,千萬不要氣餒,看一看納什,即使嚴重如精神疾病也沒能阻止他在事業上的成就——諾貝爾獎,那麼你還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的呢?
2、另外,事業成功的一半來自於那個愛護你、支持你、不論發生什麼都不放棄你的伴侶,所以和諧的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 換子疑雲導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 安吉麗娜·朱莉 / 蓋特林·格里菲斯 / 米歇爾·岡
改編自1928年發生的一系列綁架和謀殺兒童的案件,人們稱為「雞舍謀殺案」。
講述一位單身母親發現自己失蹤又回來的兒子並非親生,於是她開始無數次上訪和調查。
專斷的警方認為這位母親產生了錯覺,將她關進精神病院。
但在種種線索的指引下,她最終解開了謎題……
第五部 熔爐導演: 黃東赫
主演: 孔侑 / 鄭有美 / 金志英 / 金賢秀
改編自韓國聾啞學校性侵案。
一所聾啞學校中新來的美術老師,常聽見廁所內傳來的女子尖叫聲。
在某個機緣巧合下,美術老師發現:該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對學生們實施了性暴力以及各種虐待。
影片播出期間震驚了整個韓國甚至全世界,最終促生《熔爐法》。
但可惜的是,現實往往比電影更加可怕。
第六部 殺人回憶導演: 奉俊昊
主演: 宋康昊 / 金相慶 / 金雷河 / 宋在浩
根據80年代末期發生在韓國京畿道華城郡附近的連環殺人事件改編,拍攝本片時該案還未偵破,15年的刑事訴訟期已經過去。
1986年,京畿道附近發現了一名女屍,經檢驗該女子死前曾遭人強暴。
兩個月之後,又相繼出現了數件先奸後殺的案件。
警方迅速成立了調查小組去調查這一系列的案件,但進展相當不順。
警方懷疑兇手專挑在雨天穿紅衣服的女子下手,於是在一個下雨天派出卧底引誘兇手。
但第二天卻發現,死去的是另一名女子,而且,兇手的手段變得更殘暴……
《殺人回憶》是院長最喜歡的韓國電影之一。
全片節奏相當緊湊且有張力,結尾令人震撼,十分難忘。
第七部 辛德勒的名單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德國人,商人。他拯救猶太人是利用了德國戰爭經濟組織機構中的某些錯誤 。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同時保護了1200名左右猶太人的生命,占波蘭全部存活猶太人數量的一半左右。辛德勒是「小拉貝」。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紀念館宣布辛德勒為義人,並邀請他在義人大道上植樹。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鄉的茲維塔齊爾山上,每年都有許多許多倖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
著名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以他的事跡拍出的。
導 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 劇 史蒂弗·贊林(Steve Zaillian)
製片人 布蘭克·魯斯蒂(Branko Lustig)等
類 型 劇情/歷史/戰爭
主 演 連姆·尼森,本·金斯利,拉爾夫·費因斯,卡羅琳·古道爾
片 長 195分鍾
上映時間 1993年11月30日
主要獎項 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第51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基本信息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
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盪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
本片包攬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7大獎項及第51屆金球獎的7項大獎。
影片評價
《辛德勒的名單》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1994年3月1日,電 影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國總統柯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著猶太人的血液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與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和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第八部 聽見天堂電影是導演克里斯汀諾波東尼根據義大利國寶級音效大師_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他用真摯動人溫暖敘事方式,娓娓道出這則充滿夢想與勇氣感人故事……
基本信息
《聽見天堂》是由克里斯提諾波頓執導,Luca Capriotti、Paolo Sassanelli等出演的電影,於2007年3月9日在義大利上映。
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一句話影評:生理的殘障,是障礙卻又非障礙。孩子們心靈的自由為聲音插上了翅膀,這欣喜也就超越了漫無邊際的黑暗。非常動人的影片。
第九部 華爾街之狼基本信息
電影《華爾街之狼》是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一部喜劇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瑪格特·羅比,喬納·希爾領銜主演。
影片講述的是華爾街傳奇人物喬丹·貝爾福特的故事,這位股票經紀人曾在三分鍾內賺取1200萬美元,31歲時就擁有億萬家產。影片根據喬丹的個人回憶錄改編,講述了他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發家生涯以及迷失於性和毒品的沉淪生活。
評價
充滿激情與能量,是一部神奇的黑色喜劇:迅猛、有趣、極盡卑劣。(鳳凰網評)
《華爾街之狼》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再次用寫實手法描繪了華爾街股票經紀人的瘋狂而貪婪的人生,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放縱式激情表演更是將華爾街充滿性和毒品的醜陋一面毫無保留地呈現給了觀眾。讓這個長達3個小時的影片充滿了多個高潮式的狂野和扭曲,讓觀眾為之而著迷。在導演的慢鏡頭下,里奧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喬納·希爾在影片中嗑葯的場景搭配上音樂,帶有濃厚的惡搞趣味,兩人幾次因吸毒而產生的荒誕誇張的行為讓影片狂放到了極致,也讓觀眾在3個小時的觀影體驗中多次經歷坐過山車般的震撼效果。(僑報網評)
第十部 卡特教練基本信息
《卡特教練》是由MTV Films出品的體育勵志片,由托馬斯·卡特執導,塞繆爾·傑克遜等主演,於2005年1月1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高中籃球隊教練肯·卡特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支屢戰屢敗的籃球隊在教練卡特的帶領下改頭換面成為無人能敵的常勝將軍的故事。
創作背景
該片是根據1999年有關卡特教練及其常勝不敗的籃球隊新聞報道改編的,片中著重講述了孩子家長和學校等多方面對卡特教練的贊揚和批評,以及他富有爭議的訓練觀念。
評價
《卡特教練》情節並不復雜,對高中生的生活渲染也具有一定的真實感,幾乎所有涉及籃球比賽的場面都讓人心跳加速。小製作小投資的青春體育片,結合了攝影棚和MV的攝影手法,還有肯·卡特這個人物本身的巨大號召力,再加上勵志的故事情節,年輕人對夢想的追求,黑人音樂、籃球,所有這些元素都為本片的成功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除此之外,該片對於黑人族群的關注、青少年的描寫,甚至涉及吸毒這樣的敏感話題,這使得它比普通的爆米花電影往前走了一步。(北京娛樂信報評)
這是一部不斷使人興奮的體育影片,而且影片對於運動員追求的真正目標和個性提供了有價值的教益。(芝加哥論壇報評)
③ 古惑仔總共有幾部
古惑仔電影正劇共6部:
1、人在江湖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該片講述了陳浩南與山雞的成長故事以及他們與洪興社堂主靚坤結怨的經歷。1996年1月25日,該片在中國香港上映。
2、猛龍過江
《古惑仔之猛龍過江》,講述一個黑幫世界,一個混混的成長史,各色的黑幫事跡雲集其中,這個脈絡還包括同香港澳門甚至日本黑幫的種種聯系。
3、隻手遮天
《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該片講述了蔣天生遭伏擊身亡,陳浩南被烏鴉逼得無路可退,但在山雞等人的幫助下,他們在東英社大哥的葬禮上發難,揭露烏鴉的陰謀,終於反敗為勝。
4、戰無不勝
《97古惑仔之戰無不勝》講述了洪興社龍頭蔣天養欲從山雞、生蕃二人當中揀選一人擔任屯門新任堂主,期間雖有雷耀揚從中阻攔,但在陳浩南的幫助下,山雞最終成功當選。
5、龍爭虎鬥
《98古惑仔之龍爭虎鬥》講述了司徒浩南意圖跟陳浩南爭奪銅鑼灣老大的地位,期間大馬拿督陳嘉南欺騙陳浩南意圖跟他合作進而坑殺他,後來司徒浩南跟陳浩南私底下決議比一場私人的比賽,誰輸了就得消失於銅鑼灣。
6、勝者為王
《古惑仔之勝者為王》該片講述山雞因幫會利益娶了日本黑幫頭目的女兒,不料所屬的三聯幫隨即因為幫主繼承人的問題發生連場風波,最終山雞在陳浩南的幫助下成功為自己洗刷冤屈。
(3)九種基本故事分別對應的電影擴展閱讀:
《古惑仔》(Youth and Danger)是最佳拍檔電影公司出品的香港黑幫題材系列電影,改編自牛佬同名漫畫,正傳電影由劉偉強執導,鄭伊健、陳小春、林曉峰等為主演。
《古惑仔》改編自三日刊精修同名彩漫的經典故事,講述了洪興成員陳浩南、山雞、大天二等人出生入死的故事,涉及兄弟情義、友情歲月、刻骨愛情,詮釋了一代人無處安放的青春。
參考資料:網路-古惑仔
④ 求電影是分成幾個小故事的!
類似的小故事組成的電影:國產:《愛情麻辣燙》,比較早的一部電影。國外:《鬼作秀》系列,都是由幾個小故事組成。
⑤ 電影九首歌到底在講什麼
《九首歌》該片講述了馬特被性感的留學生麗莎所吸引,兩人開始過上激情生活的故事。
馬特在茫茫的南極上空盤旋,這眩目的潔白和不動聲色的寧靜相比起一年前與麗莎在布魯克斯頓音樂節上的那次相遇,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如此的刻骨。那個慾望初綻的夏天,尾隨著《Movin』on up》的喧囂,馬特和麗莎的愛也在性愛的旋渦中翻滾。
他們在窗口邊肢體交纏,他們在浴缸中胴體翻轉,他們在潔白的床單上虐戀、High到極點,他們在高級酒店中完成此情此愛的最後一個狂熱句點。也就是那個夏天,喧囂的音樂轟然而至,《Primal Scream》、《Franz Ferdinand》、《The Dandy Warhols》、《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一首接一首,在舞台上顫然而至。
而每一首歌,象徵一次高潮,象徵馬特和麗莎音樂會後翩然而至的性愛記憶。愛有纏綿,亦有紛擾不安的糾纏,那次脫衣舞店裡的曖昧經歷,讓馬特黯然奪門而出,於是催生了麗莎痛徹心扉的自慰和馬特懷里的淚。然而,有笑,有淚,有怒吼的音樂,有安靜的琴聲,有邂逅,亦有分離。
麗莎回美國的那天,馬特第一次去了麗莎的家,卻沒有去機場送她,因為麗莎說:「我忍受不了太長的送別。 後來,馬特去了南極,當他坐著飛機盤旋在皚皚白雪的上空的時候,當他考察著千年的冰層的時候,當他行走在廣袤雪中央的時候,他想起了麗莎,想起了這個「21歲,靚麗開放的美國女孩兒」的一切,想起了每次激情中她的嬌喘,想起了她送給他的生日的一本關於南極的書 。
(5)九種基本故事分別對應的電影擴展閱讀
《九首歌》是由邁克爾·溫特伯頓執導,克瑞恩·奧伯里恩、瑪戈·斯蒂雷主演的愛情片,於2004年5月16日在法國上映。
角色信息:
(1)馬特
帥氣的冰河學家。在布魯克斯頓的音樂節上,馬特偶遇了美國留學生麗莎。馬特深深地被麗莎修長的身材所吸引,隨後他對麗莎展開了瘋狂的追求。麗莎欣然接受了這一段異國他鄉的戀情。兩個年輕人愛的激情而投入。當他們一起聽完第9場演唱會後,兩人分別。為了避免看到對方的眼淚,他們最終選擇了簡短的告別儀式。
(2)麗莎
21歲,美麗開放的美國留學生。因在布魯克斯頓的音樂節與馬特相識,結果麗莎被馬特瘋狂地追求。麗莎欣然接受了這一段異國他鄉的戀情。兩個年輕人愛的激情而投入,他們一起做飯、磕葯、聽演唱會、盡情享受著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⑥ 推薦講述80後年輕人故事的電影
十三棵泡桐
片名:十三棵泡桐
導演:呂樂 Lu Yue
編劇:劉穎Liu Ying
呂樂 Lu Yue
主演:劉欣 Liu Xin
趙夢橋 Zhao Mengqiao
段博文 Duan Bouwen
類型:劇情
原著:何大草 He Dacao
片長:100分鍾
聯合出品:長春電影製片廠
北京紫金長天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推薦指數:★★★☆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第一棵:刀子
在一座溫暖的城市裡,有一排泡桐樹;在一排泡桐樹下,有一座中學。她的名字叫「泡桐樹中學」,簡稱「泡中」;城裡的很多男孩兒和女孩兒們就在這里,泡大了自己的青春。
何風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這個假小子一樣的姑娘很特別,乖覺的小男生決不敢去泡她的;何風最喜歡的東西,是亮閃閃的刀子。從小時候看的關於費拉斯的連環畫起,她就愛上了刀子,那是一位為了信念可以將刀插入自己身體的阿拉伯勇士。13歲生日時,何風得到了第一把刀子,是爸爸的老戰友李叔叔送的。後來,媽媽就跟這個李叔叔走了。17歲的生日,何風又收到了第二把,這一回來自她的男友,陶陶。
何風為什麼會跟陶陶好?因為他「像把刀子」!這個冷峻中帶著一絲玩世不恭的大帥哥是泡桐樹中學高二·一班的「班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罩著像阿利這樣的小兄弟。阿利家裡很有錢,但他老爸卻不送他去重點中學,反而選擇了泡中,理由是:去重點是糟踐,來泡中則是摔打。阿利初步「摔打」出的成果便是懂得了錢的用處。他和陶陶的關系,既是弟兄,又是契約下的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但何風並不管這些,陶陶和阿利都是她的好朋友。不過班長朱珠對此可不高興。朱珠也是何風的朋友,是個小美女,收到的情書以日計,但她對此卻茫然無措,氣得何風教訓道「一個女人只會被男人追得心花怒放,哪個像你」——何風的嘴巴就是這樣厲害,也像把刀子。挨了訓的朱珠也不管,仍然跟著何風,就是不喜歡她跟男生太過親密,為什麼呢?何風的解釋,「小女人唄!」
第二棵:自我介紹
新學期,高二·一班一下子來了若干新成員:班主任兼英語教師宋小豆,人長得挺漂亮,卻端著一副清高的架子,說起話來陰陽怪氣。她還帶來兩個轉校生。木訥的金貴,山裡孩子,受哥哥的老闆資助來上學,因為哥哥給老闆幹活時從高樓上摔了下來。宋小豆讓他作自我介紹,他什麼也說不出來。旁邊一位五大三粗,皮膚黝黑,怎麼瞅怎麼不像學生的,卻是大方得很,自稱祖居北京,從拉薩轉學而來。何風不屑這傢伙的貧嘴,倒記住了他的名字:包京生。而陶陶瞧著新班主任,似乎突然變乖了。
新來的包京生第一天就請大家去吃燒烤,一副梁山好漢的豪爽樣子,末了卻是不客氣地讓阿利替他掏錢。他還在球場上故意踢倒了陶陶,肆無忌憚地調戲何風,儼然一下子就成了班裡的新老大。何風惱怒這個「祖上北京人」的粗魯無禮,她更氣惱且不解的是,面對包京生的公開挑戰,陶陶竟然罕見地隱忍不發。陶陶告訴何風:「我不和他一般見識。」
高二·一班原有的秩序格局被橫沖直撞的包京生徹底打亂了,只有在何風發起火來的時候,包京生才能多少老實一些。
第三棵:廁所爆炸案
陶陶在廁所里藏了一捆點好的炮仗,然後派人把包京生騙了過來。包京生逃過了爆炸,倒霉的語文老師任琪賢卻正好趕上。熱心的包京生奮勇救師,反被當成了嫌疑犯,扭送保衛處。學校對此「惡性案件」高度重視,還在整個高二·一班展開大調查,追捕同黨。陶陶得到了班主任宋小豆的庇護,安然過關。包京生扛下了所有責任。這下何風是真生陶陶的氣了。她不明白,自己原來心愛的那個揮拳頭的男子漢,什麼時候變得會使陰謀詭計了,什麼時候變得敢做不敢當了,又是什麼時候要甘心依靠老師的「照顧」了。何風很失望,她甚至覺得陶陶在這件事上做得還不如——包京生。何風愛的是像刀一樣的男人,可這把「刀」似乎有些鈍了。
陶陶的父親被警車帶走了,因為「經濟問題」。這個聰明的帥哥反而因此更加清醒了,他開始懂得,現在這個時候,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又是不應該做的。他必須保護好自己。這一點,卻讓率真的何風無法理解。她與陶陶的關系拉響了警報,並且出現了現實的威脅。
第四棵:大印象
高二·一班有兩樣東西是全校出名的:陶陶的拳頭,和伊娃的筆頭。伊娃是個小才女,身殘志堅,從來不在乎人家拿她藏在長裙下的假肢說事兒,只是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那假肢是哪條腿的。伊娃著有《小女子大印象》一書,就是她的一個筆記本,裡面寫盡世間百態,筆鋒之犀利,實難令人相信出自一位花季少女。在何風被情感危機困擾之際,伊娃適時地靠近了陶陶。她利用語文課命題作文的機會,寫了一篇文章,表達著對一個男孩的情意。當伊娃在全班誦讀時,幾乎沒有人猜不出這是給陶陶的。何風當然不能容忍這種事,尤其是,她喜歡直來直去的刀,討厭搬弄是非的筆,更討厭裝腔作勢的伊娃。何風去搶伊娃的《大印象》,反被陶陶教訓,倒是包京生保護了她。伊娃也在一旁不冷不熱地說了幾句好話。何風委屈地哭了。她根本斗不過伊娃,這是一個太有心計的女孩,她在故作柔弱和賣弄深沉之間,將自己身體上的弱勢轉化為了精神上的強勢;她了解什麼力量是值得依附的;她用一枝筆和一個本子似乎就征服了全班,好像契訶夫小說中的「別里科夫」。在伊娃面前,何風只是一個傻姑娘。
何風確實是傻;這個班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包括成天跟在朱珠後面的山裡娃金貴。惟獨她,還像一把刀子一樣鋒芒畢露,不管不顧。這讓她吃了太多苦頭,也失去了太多,包括心愛的男人。她只能忿忿地看著他離去,被牽扯在兩個女人之間——對,是兩個!
第五棵:小豆子
「送你一顆小豆子」,這是某人在新班主任來的第一天寫在黑板上的「歡迎辭」。冷艷女教師宋小豆不動聲色,她知道這個「你」是誰,也知道怎麼應付。當陶陶被感情和家庭的雙重挫折弄得灰心喪氣之時,終於忍不住去敲開了宋小豆的閨房門。她對他的到來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早有準備。這個大男孩兒對於她來說還是太嫩了,卻也嫩得可愛。她默默地把自己的毛巾遞給他,讓他擦臉,然後領他進了房間,關上門。那個下午,屋裡,很熱。
宋小豆在剛來時回答陶陶「為什麼來泡中」的疑問,只用了簡單一個詞:喜歡。不用將此完全理解成是懷才不遇的賭氣話。對於美貌與城府並存的宋老師而言,像泡中、像高二·一班這樣的地方,卻正是能令她滿足自己各種慾望的舞台:小施權謀就收服了陶陶這個「學生領袖」,並利用他去對付桀驁不馴的包京生,把一班牢牢抓在手心裡,這是作為管理者;掌控局勢之餘,也有閑情逸致投入感情,從青春活力的陶陶身上獲取一些慰藉,這是作為女人。宋老師可謂是工作生活兩不誤。實際上,她與其說是「老師」,倒不如說更近似於某種象徵:何風、陶陶,還有朱珠和伊娃,這些孩子,終有一天會恍然大悟,他們那些年少快樂的日子,實際上從來也不是自由的。他們被一條條無形的線操控著,擺布著,欲逃不能,還要在這些線下被強迫著長大,那就意味著要乖乖交出無憂無慮的昨天。宋小豆,就是那個提線人,也是很多昨天的孩子們對自己老師難忘記憶的集合體。
第六棵:自由的風
陶陶已經不屬於何風了,或者說,是何風發現陶陶已經無法屬於自己了,因為他不再像把刀子。何風的世界空了一大半,正夠新塞進來一個胖胖的包京生。這個「祖上北京人」還是那樣的粗,那樣的貧嘴,那樣的不著調——騎著小三輪請何風去「泡吧」,結果卻是到河邊喝酒。但何風並不討厭他了,她在這個可愛漢子身上找到了一些很本原、很純真的東西,這些東西吸引著她,令她恍惚回到和陶陶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是開心。終於有一天,受盡委屈的何風想到的唯一去處,就是包京生那狹小的家。他請她吃方便麵,他把她抱在懷里,他把她撲倒在沙發上……他們依偎在一起。何風說不清心裡的感覺,但她有種欣慰:她不久前失去的,在包京生這里又重新得到了:風一樣的自由。他們乘著小三輪駛過城裡的大街小巷,他們在河邊奔跑,嬉戲,他背著她,從不覺得累,她緊緊地趴在他厚實的背上,一點兒也不想下來。他們玩得太高興了,以至於錯過了學期考試。包京生拍拍何風的肩膀,瀟灑地告訴她:沒事兒,有我頂著!何風笑著點點頭,她相信這個男人。而且她明白了,只有這個男人才能真正地跟她在一起,因為他們是同路人;當其他人在強大的生活壓力和世俗規則之下不得不委曲求全時,惟有他們兩個仍然是滿不畏懼,滿不在乎,就像兩把刀子,彼此間磕碰得叮當亂響,像是奏樂。
第七棵:騎駱駝的勇士
勇士費拉斯,經常會在帶著沙漠風情的悠揚曲聲中、騎著高頭駱駝走過何風的身邊:她的生日宴會上,她被爸爸暴打,她躺在包京生身旁——這些時候,她都會看到這個英俊、優雅的阿拉伯人,他一言不發,高傲的神情掩飾不住一絲迷人的微笑,說不清是對她憐憫、鼓勵還是別的什麼,不過這個連環畫中偶像人物的每一次出現本身,對於何風而言就是心靈的平靜。這是一個夢幻,卻是那麼清晰。無聊的現實世界壓迫著何風,她很想跟隨費拉斯一起,到他的那個世界去。可是不行,費拉斯走來時與她之間是那樣的近,但她卻分明地感覺到,他離她,很遠!
第八棵:校長令
泡中有一位蔣校長,也只有一位蔣校長,他是泡中的最高領導。不過學生當中好像沒幾個人見過他,他們僅僅在廣播中聽過他的各種指示、講話、宣布決定,等等。從那一本正經的聲音中,誰也想像不出他的模樣。今天,在課間操之前,蔣校長又出現了,確切地說,是他的聲音又在大喇叭中出現了。蔣校長發布了一道校長令:包京生因為「打架滋事」,被開除出校;何風因為「無故曠考」,被留校查看。課間操繼續做,上千名身著統一校服的學生們在操場上做著整齊劃一的動作,很有些壯觀的味道。一個紋絲不動的身影在其中分外顯眼,那是不知如何是好的包京生。他,還有何風,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然而這個冷冰冰的機械的世界已經不會再給他們任何機會。
家長會,包京生回到班裡,要求繼續讀書,結果被宋小豆和陶陶合夥兒趕了出去,他們是不會讓他們的「計劃」半途而廢的。何風對這一切無能為力。包京生的父母告訴他:如果不讀書,他們就不再供養他了。這一回,天不怕地不怕的「包爺」怕了,他哀求何風為自己去向蔣校長求情,何風真的去了。去校長室,得爬好幾重蜿蜒曲折的樓梯,還得穿過一條幽深的走廊,但何風最後還是沒有見到蔣校長,被他一聲沉重的咳嗽嚇得逃了出來。這個深藏不露的蔣校長,簡直就是《1984》里「老大哥」式的人物——比「老大哥」還強的是,蔣校長連張畫像也沒有——或許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校長」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何風和老包被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他們這才懂得,與強大的現實生活相比,他們是多麼渺小和無助,他們的叛逆反抗是多麼地徒勞。他們在內心仍然天真地拿自己當孩子,可以被容許犯錯誤,並且認為生活也會這樣做。殊不知,在生活看來,即使是對待孩子,也需要——無情!
第九棵:裝蒜
包京生也走了,何風剩下的夥伴便只有孤獨。她變得更加頹唐了,語文課上,信口嘲笑任琪賢老師「裝蒜」。任老師於是將她「請」進辦公室來交流這個問題。辦公室很大,卻只有他們兩個。何風發現任老師有些緊張,他問她:你需要我怎麼做,才算原諒你呢?何風想也沒想,答道:隨便,老師。
何風就站在任老師的跟前,衣服和書包放在桌子上。任老師流汗了,好像剛做了一件很累的工作似的。他告訴何風:替我倒杯水吧。
何風離開了任老師的辦公室,她不難過,也不氣憤,只是有些悵然;刀子,其實是無法傷人的,反而會老被別人傷害,更可怕的是,刀子的結局,往往是自傷。
第十棵:禮物
何風的爸爸原來是個軍人,一向雷厲風行,對工作這樣,對家人也這樣。何風不知道媽媽離開爸爸是否也有這個原因,反正她早已習慣了爸爸連張口就罵都直接省略掉了的抬手就打。其實爸爸是愛女兒的,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這同樣是種痛苦。終於有一天,身為保安員的爸爸立了功——堅決阻止了另一位爸爸私拿廠里材料去賣錢,好給女兒交學費——由此得到單位獎勵。興奮的爸爸用獎金為何風買了一件禮物:一條白色的婚紗裙。何風對禮物雖然哭笑不得,但仍感動於父親的心意。爸爸還親自做了一桌飯,父女倆兒有機會坦誠交流了。爸爸委婉地向女兒承認了自己打人的錯誤。何風問爸爸:為什麼不把媽媽找回來?爸爸苦笑道:你媽也是個苦命人,放過她吧。原來在何風眼中一直是懦弱、暴躁、無能的爸爸,一下子變得可愛起來。這個被命運拋到底層的男人,用善良維護了自己最後、也是最堅強的尊嚴。何風向爸爸敬酒,祝賀他立功受獎。一直被日子折磨著的殘破之家,難得地浮現出一分溫情和幸福的氣息來。
第十一棵:人質劫持案
包京生走投無路了,沒有人管他,沒有人能幫他,沒有飯吃。生活這個「主人」在不順從者面前是冷酷的,可惜老包選擇了不順從到底。他奪了何風的刀,劫持了阿利。說實話,他自己也不知道劫持阿利干什麼,是朝阿利要錢還是朝阿利的老爸要錢,但他就是把阿利劫持了。警笛嘶鳴,許多人都往同一個地方急切地奔跑著,包括朱珠、陶陶,還有何風。何風無意中瞥見了警車旁邊的一個中年男人,那就是阿利的老爸。她見過他,她和老包去的那個酒吧就是他開的,那時他和藹地把他們勸走了,並告誡他們不要來這種地方。而現在,他和藹依舊;在一座大樓的門口,警察形成了包圍圈,還有無數群眾在看熱鬧。包京生用刀脅迫著阿利走了出來,陽光正濃,照得他睜不開眼睛,只剩下了迷惘。何風拚命地大喊:「老包,還我刀子!」老包好像聽見了,但也來不及了;金貴不知從什麼地方沖了上來,奮力推倒了他,救下阿利。整個人質劫持案圓滿解決,警察和群眾們長吁了一口氣。何風在人群里,悲哀地看著眼前的情景,悲哀地看著……刀子終於傷人了,傷的卻不是別人。刀子的結局,只能是自傷。
第十二棵:緣分
「緣分」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是很豐富的,其中一個,就是每個人都會有他或她自己命中註定的結局。
何風退學了,她扔掉了所有的書本,所有的玩具——就是兩把刀子。它們從高高的天井垂直落下,發出了最後一聲清響。何風打扮得濃妝艷抹,像個真正的成熟女人,站在笑吟吟的阿利老爸身邊,他告訴她:我們有緣分。
阿利「摔打」畢業,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老爸的事業。金貴因救駕有功,成為了他的跟班。
阿利家出錢,讓法律更加客觀公正地處理了包京生,從此以後,再沒有人見過老包了,就如同他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陶陶和伊娃都考上了大學,據說還正式成為「朋友」。
何風最終還是無法接受與阿利老爸的「緣分」,她離開了這座城市,前往新疆;朱珠在那裡上警校,已經寫過好幾封信了,結尾總是「來看看我吧,風子」。何風去了,坐在顛簸的長途客車中,窗外,是紅通通的太陽,一望無際的沙漠,還有一隊一隊真的駱駝。
但,沒有阿拉伯勇士。
第十三棵:與青春有關
影片改編自何大草「殘酷青春系列」小說之《刀子與刀子》。其實,殘酷青春,卻也談不上殘酷。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故事,那些令大人們驚訝的故事,在正泡著青春的孩子們這里,是實實在在的,是他們在體驗、在承受、在旁觀、在聆聽的;少愛的家庭,無聊的學校,可怕的老師,幼稚的感情,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構成了成長本身。他們就這樣長大,然後再必然地告別昨天,把那一切的一切,全留在模糊不清的童話般的記憶中,可以當那些故事發生過,也可以當它們沒發生。盡管他們不論怎樣選擇,都無法洗刷掉那些經歷所銘刻下的印痕。那些經歷,就像從何風的視角中所看到的那樣,摻雜著快樂、煩惱、迷惑、郁悶,當然,也有些哀傷。
然而另一方面,青春又總是無法避免地陷入「殘酷」,因為青春時時在抗拒著成人世界,又時時被成人世界滲透著,威脅著。當陶陶不再用青春的拳頭解決問題、而是成為宋小豆的「好幫手」時,當憨厚如金貴者也懂得了如何為自己最好地尋找生存的靠山時,青春確實是殘酷的。純真的本質喪失了,只剩下成人化的法則。而何風和包京生那樣的「胡鬧」,在此對比之下,反倒有了一種積極的意義,至少,他們把青春保護到了最後一刻。青春,就像是何風的刀子,看著鋒利,實則脆弱,弄傷的,只是自己,最終,總是要拋棄的。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與青春有關的電影,舒緩而不沉悶,平靜中不缺少力量。雖然與原著小說相比,影片似乎保留的太多,很多地方不過「點到為止」。但是這樣,倒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和自己懷舊的樂趣。
[編輯本段]導演簡介
呂樂。中國電影攝影師,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呂樂擔任畢業作品《紅象》的攝影之一,呂樂通過攝影機,充分展示了西南熱帶叢林的瑰麗風景和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民風,特別是利用鏡頭構造故事的能力已達到很高水平,影片在社會上引起一定的影響,呂樂開始在影壇暫露頭腳。 1984年,呂樂再度和侯詠合作擔任影片《獵場札撒》的攝影,這部影片台詞很少,電影語言在影片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曾有專家高度評價該片的攝影,這標志著呂樂開始邁進一流攝影師的行列。拍完《獵場札撒》後,呂樂有幸被荷蘭藉世界著名紀錄片大師伊文思選中,擔任《風(紀錄片)》的其中一組攝影工作,雖然伊文思最後沒有選用呂樂的作品,但經過這次合作呂樂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電影思維方式。1985年以後,呂樂先後擔任《凈土》、《天菩薩》等影片的攝影,並擔任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的導演和攝影,該片曾獲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編輯本段]東京獲獎
《十三棵泡桐》根據何大草的小說《刀子與刀子》改編,是呂樂的第三部導演作品。這部影片在只有初剪版時就受到了包括東京、柏林在內的多個國際重要電影節中國選片人的關注,東京電影節更是在影片送交電影局審查前就許諾該片可以獲得角逐本屆「金麒麟」最佳影片的機會。然而,最終影片與「金麒麟」擦肩而過。評審團將代表「銀獎」資格的評委會特別獎頒給了《十三棵泡桐》。據日本媒體報道,在六人評審團針對最佳影片的投票中,《十三棵泡桐》只比《OSS117之開羅諜影》少一票。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小說《刀子和刀子》是何大草所著的「殘酷青春系列」作品中最被年輕讀者推崇的一部。故事描寫的是女孩何鳳在她18歲夏天的一段青春故事。電影《十三棵泡桐》由呂樂執導,主角都是從未「觸電」的孩子,該片今年7月在成都開拍。看完片子後,徐靜蕾毫不吝惜地贊嘆說:「中學生的故事,幾個小演員都十六七歲,都第一次演戲,都演得好,這是近期最好看的電影!」
作為原作者,何大草看片的心情是復雜中夾雜著多重感動。「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為100分鍾的電影,刪減是一定的,但影片與小說的精神脈絡是一致的。」他感慨說,看片時,他完全沉浸在影片所散發的氛圍里,回憶起創作小說時的點點滴滴,心情難以平復。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打動年輕人,並不是出於對主人公生活的忠實記錄,而是因為人性、情感、記憶的共通。
⑦ 作為政治寓言的「無間道系列」
《無間道》(Infernal Affairs)在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香港取得空前的成功,不但有人視之為走向沒落低迷的香港電影新希望所在,甚至罕有地受到特區首長公開贊譽。然而,具諷剌意義的是,《無間道》卻可能是香港電影歷史上最強烈的政治寓言。
我試圖以政治寓言的角度閱讀“無間道”系列,在另文曾仔細追索過香港電影中“卧底”題材的次類型(sub-genre)自八十年代的發展,[1] 也會在本文展示 “無間道”系列各集之間的內在聯系。我認為“無間道”系列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在香港卧底電影的傳統上創新,而在各集之間,也互有連系地發展出一種新的敘事風格,切中香港歷史現實和當下處境,對時間、記憶、身份等三個深具香港當下 文化 政治意義的問題,作出別具新意的介入。
毫無疑問,過去二十多年以來,香港深受九七問題的左右,這個問題既是政治性,也是文化性的。甚至雖然“後九七”的說法已漸漸在這幾年浮現, [2] 二零零四年的“愛國論”爭議及人大釋法,卻又隨即激發出 “二零零四才是一九九七”的驚嘆,[3] 可見 “九七”其實並未隨主權移交中國而離香港遠去。九七之前,海外和香港的文化評論,出現了不少爭論,辯說香港是否一種混雜的文化形態。這些爭論雖有助釐清一些事實,但其局限是把香港的文化問題,收窄為對香港文化身份屬性的檢驗。然而,當代文化研究正好要指出,文化屬性的爭論不可能抽離在不斷變動中的具體政治處境。文化身份並非靜態的文化特質,它同時是文化認同的定位、政治世戚游身份的選擇、政治位置的佔取並謀求確認的問題。所以,當這些九七文化爭論還在空泛地捕捉香港人是如何混同中西,且內在矛盾之際,香港人更切身地從每日生活和政壇政治變化所感受到的,更是活靈活現、目不暇給的政治“變臉”活劇,及種種關於轉換身份和政治效忠的游戲。這種活生生的文化政治,更能剌激香港文化創作人的思緒。
占據香港電影創作人心目中一個重要地位的,當然是香港人的身份政治,以及搜銷和身份政治相互緊扣的幾個課題,其一是時間,其二是記憶。九七前後不少電影以人文體驗的切身角度去探討時間經歷、時間意識,其實它們都可閱作為對“九七大限”那種被動時間觀的反抗。從大部分香港人親身感到的文化 經驗 來說,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有著繁雜多樣的種種“過去”(pasts),並無清晰線索,然而九七“回歸”,卻逼著所有人去面對和接受一個一統版本的歷史命運\。在 “線性歷史觀”下所描畫的“歷史”長河上,香港完成了政治“回歸”,但這卻非意味為人們找到了一個原鄉式的“歸宿”。相反地,九七年的時間“大限”,毋寧是一個逼在每個人面前,要作的存在選擇。無論是走還是留,都要同時整理過去,為自己選擇未來。也正因九七是這樣一個具存有論意義上的選擇 (ontological choice),它也是一個叫每個人都重整記憶,清理舊帳的大決算,彷如一個讓每個人“重新做人”的生死大關。
然而,正由於各人身處位置不同,經驗不同,在一連串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面前,並沒有一個放諸天下而皆合乎道義標準的公式,讓人整理自己的“過去”,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焦慮和響應 方法 。有人尋回過去失落了身份的回憶,有人力挽狂瀾,在即將消逝的“現在”,保存這個即將失去的身份的回憶,也有人以為自己欠缺的,就是自己失去了的,對這一切都聲稱曾經擁有,保留或運\用追究、索償的“權利”。於是,香港在過渡期末的電影,就出現了多種關於“過去”記憶的題材,其中包括 “恢復記憶”和仔銀“失憶”這兩種主題,一些敘述關於失憶之後找尋那失落了的“記憶”的 故事 ,另一些則講述如何為了逃避痛苦而選擇“失憶”,分別展示對九七的記憶政治的不同取態。[4]《無間道》是關於卧底的電影,編導們對卧底題材有嶄新的演繹,但它同時是屬於那一系列探索時間和記憶問題的九七電影。
記憶的政治與時間的暴力:《無間道I》(2002)
與八十年代開始把卧底寫成悲劇人物的傳統不同的是,《無間道》把卧底的形像和可書寫的角度大大開闊,卧底不再單指警方派到匪幫的卧底,也包括匪幫派進警隊的長期卧底。於是,卧底就成了一種更有廣泛意含的“身份錯置”的象徵。第一集的《無間道》,把卧底探員陳永仁和卧底匪徒劉健明兩人的身份錯置,編寫成兩人你死我活的斗爭,而這也是環繞身份的記憶的斗爭。因為當劉健明正要利用自己的假身份(也就是在警隊的職權),追查誰是破壞匪幫的卧底探員之時,匪幫首領韓琛,卻派人把陳的上司黃志誠\打死了。但黃卻是惟一能證明陳乃卧底探員的人,掌握著關於陳的身份的全部記憶。這“身份”的機密記憶,只剩下劉健明可以替陳恢復,但陳後來偶然知道,這個事業上正如日方中的劉,其實正是潛伏在警察內部的卧底,兩人的對決就不可避免。
卧底如何回復真正的身份,是香港卧底電影的經典結構。對“真正身份”的執著,是港式卧底悲劇的基本原素。但《無間道》並沒有停留在重復這個悲劇故事,而是要討論一個更深入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重新做人”。“重新做人”不一定是回復原來身份,但“重新做人”的歷程一定要求每一個人處理好自己的 “過去”,那些只能透過記憶、記錄、檔案而留存的“過去”。對記憶的所有權,變成對身份的所有權,個中包括對他人的記憶、他人的身份的所有權。對於卧底探員來說,“重新做人”就是回復“真”身份,也就是恢復記憶,制止自己繼續在身份迷失的苦海中流放,終結那在善惡邊緣的危險徘徊。他需要的是名實相符的“回歸”,重獲警察這個國家機器的確認。相反,對於一個潛伏在法治文明世界的匪徒,想“重新做人”的話就要為自己“洗底”,洗刷掉自己的記憶,也抹去甚至消滅他人對自己的任何記憶。
《無間道》片中經常朗日高照的天台,是卧底任務的指派、爭吵和斗爭的主要舞台,暗示見不得光的卧底身份,將要在炙熱傷人的陽光下暴露,過去在暗室進行的勾結、交易,將要成為過去。然而,對“過去”的擁有權,仍然是善惡斗爭的關鍵。就如陳永仁在陽光普照的天台上,不肯和劉健明達成交易,讓雙方都有做“好人”的機會,是因為他自豪地堅持自己“真正”的身份,道:“我是警察!”,劉的回答卻是:“誰知道?”
九七年“重新做人”的暴力性格和政治本質,就在於時間的無上律令,逼令對“過去”進行整理和清算。而香港的“過去”,洽巧就是那種充滿含混,充滿暗室交易,充滿身份錯置,見不得光的勾結游戲(collaboration)。[5] 那是一種關於時間的暴力,或更正確的說,是一種歷史主義時間排序的暴力(violence of historicist temporalization)。《無間道》對法理身份和法理的時間的諷喻,表現在陳和劉相爭不下的悲劇。正因為委身於法理秩序和法理身份的陳永仁,否決了讓劉和平地“重新做人”的選擇,拒絕繼續玩“勾結”游戲,它所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6] 然而,消滅記憶的需要,也成為這個殺手(另一個匪幫潛伏在警隊的卧底)被劉健明殺死的原因,因為這個匪幫“兄弟”,也保留了劉健明真正身份的記憶。為徹底完成為自己“洗底”的工作,以終結他長期為匪幫卧底的痛苦,繼續當一個成功地活在法理社會秩序下的警察,他把“兄弟”也殺掉。從電梯暗室中善惡無間(無差別)的地獄深淵中,進行過以暴力完成的身份抉擇(重新做人)後走出來的,是手持警察身份證的“好”警察劉健明。
無間地獄的“史詩”:《無間道II》(2003)
《無間道I》以天台和電梯的空間辯證,講述一個發生於回歸之後六年關於卧底身份和記憶的傳奇故事。然而,《無間道II》卻進一步把這傳奇的敘事的時間也顛覆掉。它是《無間道I》的前傳,說的是一九九一年開始直至一九九七的事(如電影的宣傳 口號 謂,是關於“一個傳奇的誕生”)。出人意表地,觀眾\ 在《無間道I》知覺到的善惡分野,在此集中被回溯式的敘事時間重新打亂和問題化。在第一集中與黑幫相鬥,最後被殺的正直督察黃志誠\,原來曾透過勾結黑社會內部分勢力,把黑幫龍頭首領殺掉。事變觸發了黑幫家族底下的五大頭目,產生脫離龍頭控制的背叛之心。家族第二代倪永孝施計對他們繼續牽制,並准備將他們殲滅,警匪雙方向對方派長期卧底的計劃,亦在這時開始。奇情之處是,卧底探員其實是黑社會新龍頭倪永孝的同父異母兄弟。這個大家族權斗的故事,包含各條支線,探討夫妻間的情愛忠誠\和同事朋友間的兄弟情誼。關鍵人物是前頭目手下的“忠臣”韓琛,他被追殺至泰國不死,後答應回港以污點證人身份,指控發動幫會內部血腥清洗的倪永孝。
影片以九七過渡為背境,片中幾個人物亦都面臨“重新做人”的抉擇:倪永孝發展“正行”生意,甚至在政界穿梭,靠攏“親中”力量,令他有可能得以放棄黑道事業,變為“正當商人”;督察黃志誠\要面對如何洗刷他被揭發策劃謀\殺,和引致好友同事死亡的悔疚;韓琛要以污點證人身份指控倪家,求取“重新做好人”的機會;而卧底探員陳永仁則努力搜集黑社會的犯罪證據,以助瓦解這個他在血緣上從屬的黑社會家族,以和它割斷關系。然而,韓要報復妻子被殺之仇的慾望,打亂了警察部署好,以法律制裁倪永孝的計劃(因而浪費了卧底陳永仁仔細搜集編排,曾說“絕不能把日子弄錯”的證據)。結果,督察黃志誠\被韓琛設巧計親手殺了倪永孝,國家機器只成了被復仇慾望愚弄的工具。與韓同夥的泰國歹徒,亦在夏威夷把倪全家殺死,利用和收編了原來單純的為愛復仇之心。殺人和罪惡的無間斷伸延,於閃念中或有從善之心的韓琛,亦在無間地獄的犯罪之路上越走越遠,一切善行惡行的精密平衡和計算,最後都全部失控。因為,在私人恩怨、個體身份選擇背後的,是跨境跨地爭奪利益,重劃地盤的野心。黑道“全球化”的邏輯,無情地嘲弄了“現代”的法理公義及“前現代”的恩怨情仇。
這種對黑社會家族故事接近史詩式的描述,令不少人將《無間道II》比擬為《教父》 (Godfather)。不過,我以為只有從政治寓言的角度,才可以解讀出這兩集《無間道》電影的有機統一,及有別於一般黑道影片之處。故事中倪氏家族衰亡,充滿內憂外患,權斗不斷,一邊是常抱異心的分離主義者,一邊是意欲一統天下的野心家。傳統價值的忠誠和忠貞,與不規矩的貪念慾望流動,出現無休止的較量。如果這個故事,可以被讀成中國近代史(或華人家族式社會)的某一種縮影的話,那陳永仁這個“同父異母”的卧底角色,就更可堪玩味。他的身份悲劇,在於他決意“做好人”(不單只是一個能完成任務的警察),與自身家族的罪惡、傳統和恩怨告別,並因此而向現代法理秩序致敬效忠。但是,他的唯一機會,卻是要接受任務,潛伏在家族之內,當一個隨時被揭發向另一種制度、另一套價值效忠的“叛徒”。而當《無間道II》細訴了陳的過去身世,揭露了他的上司其實正是他的殺父仇人,情節之反諷詭異,一如香港的真實歷史。如果鴉片戰爭之恥可以比作殺父之仇,那幫助為中華民族文化注入現代法理價值,於香港人而言就有如一秘密任務,甚或會招來殺身之禍。
二十年來,活在種種“親英”還是“親中”的拉扯角力當中的香港人,在陳永仁身上,難以不會閱讀出一種集體經驗。當陳決意下大決心“做好人”,選擇繼續秉承警察職志,完成卧底任務,卻只能在暗角向在警校提擄 教育 他的殉職教官致敬。這一幕就更折射出香港人對自己的“過去”當中,殖民性(coloniality)與現代性(modernity)交纏的復雜體認。不過,陳一心以為可以耐心的收集黑幫犯罪證據,以求一個歷史和法律裁決,為實現現代理性公正的夢想而努力。可是,在更大的復仇慾望和權術詭詐共同鼓起的竄流暗涌下,他的努力最終盡付流水,甚至付出生命。因為他要尋回“真實自我”(authentic self),取回“過去”的“真實”記憶(authentic memory),收集“真實”的歷史證據,將之交付公義裁決,實際上是有點過份純真率直,卻又非常危險和具威脅性。
身份錯亂與左右逢源:《無間道III》(2003)
如果說首兩集《無間道》的卧底群像,鋪開了一個交錯的香港殖民歷史時空下,香港人主體性問題,在心理上和道德選擇上的焦慮困局,那不應忽略的是,“無間道系列”並沒有以自憐、自傷的態度去看待香港人的所謂雙重身份、雙重效忠、身份迷失等問題。相反地,“無間道系列”中一、二、三集的編排,並非單純以一個線性時序交待事件,而是以不斷回溯來重寫上一二集的角色,打開觀眾觀賞和評價的可商議空間。這一種不斷重寫的敘事策略,我以為特別適合探討香港的身份政治,因為香港的雙重身份問題,正好並非一個單聲獨白的故事可以道盡,而是有多重書寫甚至多重解讀的可能。第二集改寫了督察黃志誠在第一集的一貫正直形象,掏出他的污點,以探討他的歉疚。這集也改寫了韓琛,他不是生性歹毒,而是如常人一般,在忠誠、恩義、情愛之間糾纏掙扎。結果他舍善道而行惡道也是形格勢禁,在矛盾的道德原則下驅使的結果。
而系列第三集《終極無間》一方面著墨於後九七更大的空間格局,引入沉澄和楊錦榮的新角色,以帶出大陸公安黑幫的元素,另一方面也改寫了陳永仁和劉健明兩個卧底的形象和性格。這一集的劉健明,也改變了他在第一集的冷麵形象。他藉偷閱陳的治療檔案而進入了陳的內心世界,使他原本被殘酷的生存和自保需要而掩埋的另一個向向公義的自我浮現,但這也使他掉進了一個負罪者自我揭發,無法區分雙重身份中何者才是真我的心理悲劇。但有趣的是,第三集的陳永仁,卻不再只是被描述為身份悲劇的犧牲品,他其實並非因為被分裂的身份所撕裂而有暴力傾向 (他的暴力其實是韓琛測試他的忠誠而被逼作出的)。這個被重寫過的陳永仁,是一個不斷頑抗警察體制將他的處境“病理化”,與治療語言相互戲耍的頑強人物。[7]
《終極無間》拒絕自傷自憐地看雙重身份,還可以在新加入的楊錦榮及沉澄兩個人物得到引證。因為影片對兩者的“真正”身份,其實最終也沒有交代清楚。觀眾可以接受那個“官方”版本,認為後者是大陸公安而前者是協同大陸公安查案。但觀眾也可以把各種疑團、線索,例如楊錦榮和韓琛在圖書館的秘密會面,視作為楊錦榮其實“真正”是韓琛安插在警隊的另一卧底的證據,而沉澄則是在大陸既為官府亦屬黑道的雙重人物。《終極無間》對雙重身份問題的開放詮釋,雖然使不少觀眾撲朔迷離,但楊錦榮這一角色,對影片整體的這一種結構性的含混,事實上作了很有興味的批註。
楊錦榮穿梭黑道白道,遊走京港之間,司職黃志誠所指“有很多秘密”、“搞政治”比搞保安更多的“保安課”,左右逢源,實是呼之欲出的典型後九七政壇新人格。他那副冷峻無情、滿懷自信而跡近目空一切的面孔,正好是陳永仁和劉健明這兩個苦惱於自身雙重身份的卧底們所欠奉的。他為求政治上把台灣黑道掃出香港之外,面不改容地公然插贓捏造偽證。而他也透露,他早於警校時期,開始踏上成功之道就在於懂得寫 報告 。他從不猶疑或迷惑於真相、身份,因為他有懂得寫報告的能力。這點既是指涉他這個角色,也是指涉作為敘事工具的電影,以及香港歷史現實中的情況。
既然三集《無間道》都可以對不同角色的屬性一再重拍、重寫,重新估價,觀眾所需的並非誰是忠、誰是奸的終極答案,而是重新閱讀、重新審視的空間。身份問題的問題意識,不在於身份的有或沒有、遣失或尋找、記憶與遺忘、證據與指控,也不在於它帶來的是喜劇團圓還是悲劇感傷,而是關於“再現 ”(representations)及“再現”的權力。
楊錦榮的自得自滿,相對於劉健明的迷亂瘋狂,陳永仁的無辜喪命,合組成香港雙重身份的文化權力大架構改朝換代下的浮世繪。但個中誰是忠、誰是奸,誰有罪,誰是站在公義的一邊……等等,並不在乎有沒有證據左證終極的答案,而在於是誰人為甚麼原因擁有甚麼權力去重寫、重演、重看、重讀。然而,這種重寫的可能性,並沒有減弱“無間道系列”作為一出政治寓言的批判性。可以說,沉澄的含混和神秘,毫無淡化這個角色所具體指涉的後九七香港政治實況,而楊錦榮的多重面貌,則更直率地說明一種關於香港人雙重身份問題的政治演繹,以及這些演繹的政治性。“無間道系列”作為關於香港歷史境遇的政治寓言,它的成就在於既串連各種悲劇情節,卻亦能擺脫了香港文化討論中關於雙重身份、雙重文化等論述往往內蘊著的傷感主義濫調,開啟了歷史和政治層面上的諷喻和批判。而這點批判卻既是實質政治指涉上的,也是美學認知形式上的。
作為無間道的“勾結式殖民主義”
香港九七問題的出現,以及這個問題所爭持的,是關於香港島、九龍半島的有關條約的法理性,以及關於新界地區租約的時效性。整個爭論所先設的,是那套深植於現代世界民族國家體系內的線性法理歷史敘事時間觀。一直以來,香港問題的官方陳述,都視之為“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彰顯歷史的公義。但是,香港現代文化角色的難局,並沒有隨九七的時間界線被越過而改變。時間的序列(編好號碼和日子的證據)並非等同公義的序列,每個新的時間開端都不是原初性的復歸,也不是新的出發,而是另一場表演和扮裝。[8] 就如九七之前,黃志誠\督察面對謀\殺指控,雖然因意志消沉而想一口認罪,但警方的內部聆訊卻一力為黃掩飾,否定各種證供。平行剪接的鏡頭又不時跳到劉健明在警隊的升職考核場面,他被問到對九七後的前景有沒有信心,匪徒卧底的劉卻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說:the law will back me up(“法律會支持我”)。顯然,法理公義的時間並非自有永有,它的前提其實是“再現”的權力。
“無間道系列”以不斷重寫人物的開放結構為中心,但整體上又提供一個宏大而反諷的歷史敘事:九七不是一個大審判的時刻,但也是一個“大審判”的時刻。因為人們都要為自己打造一個身份以便迎接“未來”。面對這場要“重新做人”的大決算的,包括那些曾被中央某些領導人首肯為“當中也有愛國人士”的黑道豪強。九七這場“大審判”以回歸“真正”身份為戲碼,但結果似乎更合於以背叛、出賣、勾結、“轉軑”、變臉為能事的各式豪強。一方面我們看見,陳永仁在九七之前,於掛著快要下落的港英旗幟的墓地,向殉職警察同事立志完成卧底任務,但九七之後,他仍繼續過“三年又三年”沒完沒了的卧底生涯,公義的時間似乎停頓下來,亦隱喻香港人作為一個身負尶尬文化角色的悲劇,似是沒完沒了。但另一方面,隨九七逼近而大步發展的,卻是黑社會權術家倪永孝,他甚至踏足政壇(差一點被推舉為政協代表)。及後韓琛雖然經歷劫難,終能取倪而代之,重出江湖,立即就在慶祝香港回歸的酒會上,得意洋洋地舉杯。換旗、換徽,一個大時代的開展,卻又好象甚麼都沒有改變。
九七之後,黑社會仍是香港政經權力形構核心的最佳隱喻,他們或會死於仇殺,或會死於被騎劫操控的法律工具手上,但他們真正的競爭者,就只剩下那些甚至能出入“政治/國家權力”架構的同類,以及與後者共謀\的“勾結者”。因為只有這些既能把弄雙重身份,卻又沒有身份認同和道德原則包袱的政治“勾結 ”行為,才有搬弄黑白是非,消滅和捏造歷史記憶和證據的權力,使他們得心應手地駕馭各式政治忠誠\的游戲。它們沒有過渡九七,它們反是關於九七,關於前後的記憶和身份的主宰。這種權力形構,既是黑社會的,也不單只是黑社會的。就一如香港一百五十年來的“勾結式殖民主義”一樣,既是罪犯的,也不單是罪犯的,既是殖民主義的,但更多是勾結者的。所以楊錦\榮和沉澄究竟是公安還是黑道,其實並不重要。
誠然,今天的香港,並非如電影世界所想像的,僅只是一個由黑社會把持的“罪惡之都”,但放眼更宏觀的社會政治層面,那恐怕還是一個由權術家、陰謀家、野心家和勾結者當道的世界。他們向哪一方面都能靠攏,也會隨時背叛任何人和原則,在他們中間,起主宰作用的行為邏輯,恐怕還是符應著與百多年香港歷史共同推進的“勾結式殖民主義”文化政治形構。這個“無時間、無空間”,不隨時日年份而被跳越,跨境跨地的在不停運作的文化權力形構,或者也就可以像這系列電影一樣叫作“無間道”。
[1] 香港卧底題材次類型的處理,可參閱拙作羅永生著:〈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歷史想像〉,本文由此整理節選。
[2] 例如影評人朗天即以“後九七”為題談論香港電影,參閱朗天著:《後九七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3)。
[3] 見呂大樂著:〈二零零四年才是一九九七〉,《信報》,2004年3月10日。
[4] 見《後九七與香港電影》中第四章“失憶游戲”的分析;同注2。
[5] 參閱拙作Law Wing-sang, 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 A Genealogy of Competing Chinesenes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2002).
[6] 這里對法理身份的歷史諷喻在於九七問題是因為九七到期的新界租約,在英方而言要解決,但從來不承認條約有效性的中國,卻以此來收回整個香港,包括原來是“永久割讓”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而當初提出條約問題,希望英人能延續其統治,香港“維持現狀”的香港富豪,卻觸動了一個原初意想不到的歷史效應,使整個香港交回中國。
[7]陳永仁在此集的形象,其實脫胎自九十年代香港卧底電影中卧底“去悲劇化”的前文,和對身份的“演出”性質的體會。見拙作羅永生著:〈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歷史想像〉。而與心理治療師(陳慧琳)周旋的情節,更有向另一出卧底電影《豪情蓋天》(1997)中心理學家(吳鎮宇)對出走卧底張耀揚不斷研判的情節致意的味道。
[8] 視身份作為表演和扮裝的文化理論,可參看J udith Butler,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1993)。拙作羅永生著:〈卧底的世界?——殖民香港的(非)歷史想像〉亦曾分析周星馳在電影《喜劇之王》(1999)中曾以戲耍和表演論的角度重新刻鑄“卧底”角色和其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