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名著,這才是該有的樣子——狄更斯的《遠大前程》
在多年前就讀過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名作《遠大前程》,讀的就是翻譯家王科一的譯本。當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次拿到了後浪的插圖珍藏版後,用了連續幾個晚上的時間,又讀了一遍。
本書從封面到內頁,從排版到插圖,都十分精美。又厚又重的一大本,絕對可以當作書房的「鎮齋」之寶,極適合珍藏。世界名著,這才是該有的樣子。
看狄更斯的文字,妙趣橫生,時而辛辣時而幽默,人物刻畫准確又入木三分。當然,王科一的翻譯在其中一定功不可沒。這種文字讓人想起錢鍾書的《圍城》,同樣的亦庄亦諧,許多文字令人拍案叫絕。
郝薇香小姐讓皮普玩給她看,皮普一個人玩不起來,他對郝薇香小姐說:「 可是我覺得這兒的一切實在太新鮮了,太陌生了,太高尚了——也太凄涼了—— 」這里的用詞相當准確,一句「凄涼」說透了郝薇香小姐高宅大院生活的本質。
當喬得知皮普說的有關郝薇香小姐的話都是謊話時,他說:「 干小行業又掙不起錢的平凡人,恐怕還是照舊結交平凡人的好,去跟不平凡的人玩兒有什麼好呢。 」,「 如果你不能順著直道正路做到不平凡,可千萬別為了要不平凡而去走邪門歪道。 」這幾句話雖然質朴卻擲地有聲。
在郝薇香小姐過生日時,作者寫到了等候的親友們的眾生相:
我在窗口還沒有站上五分鍾,就得到了一個印象,覺得這幫男女都是些吹牛拍馬之徒,只不過個個都裝腔作勢,明明知道大家的吹牛拍馬之道都是彼此彼此,卻又不肯相互道破。只因誰要是一點穿別人是吹牛拍馬之徒,那就無異不打自招,承認自己也是這么個貨色。
這番話對那些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竭盡嘲諷之能事,既辛辣又刻薄,寫盡了人情冷暖。
從郝薇香小姐處回來,皮普向畢蒂吐露了心事,他覺得現在的鐵匠生活即「 粗俗 」又「 下賤 」,畢蒂很詫異,問他:「 誰這樣編派你,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禮貌。這話是誰說的? 」畢蒂這短短的一句問話就把她的細膩敏感聰明周到的性格准確地刻畫出來。
當「我」到倫敦後,幫了朋友赫伯爾特一點小忙後,作者如此寫道:
我不知不覺地就開了口,一開口就忘乎所以地顯出了追求奢華靡費的脾性,處處以赫伯爾特的恩人自居,拚命誇耀自己的遠大前程。
這段話寫出了主人公遇到了恩主後生活發生變化後自我膨脹的心態。
但是主人公是個什麼性格的人呢,作者借用「我」的朋友赫伯爾特的話說:「 說你急躁吧,你又猶疑;說你大膽吧,你又靦腆;說你不尚空談吧,你偏又耽於夢想;總之,矛盾百出,希奇少有。 」「 先天的稟性和後天的環境使你成了一個富有浪漫氣息的小夥子 」。這段話很重要,作者在這里對主人公的性格進行總結。
他雖然在做一個「上等人」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他嫌棄自己的出身,拋棄了好朋友喬,憎惡自己的恩主逃犯馬格韋契,但是在本質上並不壞,在關鍵的時刻發揮了人性的光芒。在他知道自己的錢來自馬格韋契之後,堅決不肯再多花一分錢,同時在馬格韋契被捕後,自己已經相當於破產,也沒有聽從律師的建議想辦法挽回那筆錢,說明主人公皮普對原則的堅持。同時,他雖然嫌棄馬格韋契,但實際上對他很好,一方面千方百計給他安排住處,為他打算,而在馬格韋契獄中生病去世的階段,又不斷地探望並照料他,這都顯示出皮普其實具有一顆善良的心。
讀到倒數第四章,馬格韋契去世的時候,心中實在是有些難過。他並不是大奸大惡、十惡不赦之徒。他並不像書中後面法庭宣判時說的那樣自始至終是一個壞蛋,甚至他連一樣具體的像樣的壞事都沒做過。而當他在逃亡過程中受到本書主人公皮普的一點恩惠,卻終其一生都在報答他,千方百計要把皮普打造成一個「上等人」,最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凶惡,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好人。
兜兜轉轉,黃粱一夢,富貴榮華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世態炎涼,本書主角皮普最後又回到了原點,但是物是人非,他也不是當年的那個他了。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他的《遠大前程》是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成書於1860年至1861年,距現在已有160年。從1917年到2012年,這部小說一共十一次被翻拍成電影,其中以1946年版本最為成功。這個版本近兩個小時,盡管還有不少原著小說的細節沒有展現,但是對故事後半部分的改編和演繹讓故事更緊湊也更加好看。
每個人都希望能一個好的前程,甚至有人更希望可以一夜暴富,平步青雲。最近有一部電視劇《不惑之旅》,裡面的塗松岩飾演的馮春生一直在說:「我只想有一個好前途,這有錯嗎?」
很多事情我們也許不能簡單地說誰對誰錯、孰是孰非,但是通過閱讀,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有多種角度來看待問題,一個問題也可以有多種解決辦法,我們往往堅持的東西有的時候在另一個人看來是很可笑的。多讀書不一定可以使我們更智慧,但一定可以使我們更包容,更篤定,也更從容不迫。
這也是這本名著所能帶給我們的。
② 1998年版《遠大前程》
《遠大前程》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說,自19世紀以來,這部作品已經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多次。其中,1998年的版本將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的佛羅里達,時間跨度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電影通過小芬恩和逃犯亞瑟·拉斯蒂格的故事,以及他與富家老處女丁斯莫爾和養女艾斯黛拉之間的糾葛,展現了在新環境下人們對於「遠大前程」的追求與掙扎。
在這個版本中,電影嘗試將19世紀的故事與七十年代的美國社會相結合。由於時代的不同,環境、服裝、語言以及人們的價值觀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與英國小說中的紳士風度、家世傳承等概念相去甚遠。改編過程中,影片在試圖呈現現代美國社會對於名望與金錢的追求時,可能並未完全把握到原作中對於階層、身份等議題的深入探討。
電影中的小芬恩與艾斯黛拉的故事,與原著中的描述有所差異。在改編版本中,美國的現代性似乎成為了主導因素,名望與金錢在社會中的地位似乎比英國小說中的「上等人」概念更為重要。這在電影中通過芬恩畫展的成功以及他社會地位的提升得到了體現。然而,這一轉變並未能夠深刻地反映出原作中對於社會階層差異、個人命運與社會期望的復雜探討。
電影在某些場景中處理得較為出色,如畫展開幕式的盛況、芬恩與艾斯黛拉的感情糾葛,以及德尼羅飾演的亞瑟·拉斯蒂格的角色表現。這些元素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看點,但整體上,改編版本似乎更偏向於娛樂性,而未能充分挖掘和呈現原著中的深刻主題。
在電影的結局中,芬恩與艾斯黛拉重歸於好,但電影對於芬恩追求名利後所面臨的失落與痛苦處理得較為表面,缺乏深度。這種處理方式或許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期待,但最終可能使得影片的內核變得模糊,未能如原著般深入探討人性與社會的復雜性。
綜合來看,1998年的《遠大前程》改編在嘗試將19世紀的故事與現代環境結合的同時,可能未能充分把握原作的深度與復雜性。盡管電影在某些方面展現了一定的藝術價值,如演員的表演、音樂的編排等,但整體上,它未能成功地將原作的精神內核轉化為一部能夠引起廣泛共鳴與深入思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