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革中的八個樣板戲是那八部京劇
八大樣板戲分別是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龍江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1、《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
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2、《智取威虎山》編劇陶雄、李桐森、黃正勤、曹壽春、申陽生(執筆);導演以陶雄為主,李仲林、李桐協助;樂隊主要成員為王燮元、趙濟羹等;舞台美術設計有幸熙、周凡等;主要演員有李仲林(飾楊子榮)、紀玉良(飾少劍波)、王正屏(飾李勇奇)、賀水華(飾坐山雕)等。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唱做繁重。
3、《海港》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具體負責。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取名《海港早晨》
4、《奇襲白虎團》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此劇的初創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早在1955年就進行了首演。
5、《紅色娘子軍》本劇是六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是我國芭蕾舞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1964年9月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首演時,周總理出席並邀請了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觀看。
6、《白毛女》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凌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匯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
7、《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8、《龍江頌》1963年春,東南沿海(福建龍海)某地遇到特大乾旱,龍江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到縣里開會回來,向社員們傳達了縣委的指示,介紹了旱區的災情。
縣委決定在龍江大隊堤外堵江抗旱。九龍江地勢低,旱區地勢高,如果築起攔江大壩,擋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區。
『貳』 八大革命樣板戲是哪八個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講述的是解放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鬥志斗勇的故事。
3、《海港》
這部京劇被劃入"樣板戲"的序列,經過反復修改,使之在京劇唱腔、演出等方面的改革上均取得不少成績。其中激烈的階級斗爭描寫反映了當時高漲的革命熱情,以及敵我斗爭的復雜性。
4、《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
5、《紅色娘子軍》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斗故事。
6、《白毛女》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
7、《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
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
8、杜鵑山
《杜鵑山》講述的是黨從井岡山派柯湘到湘贛邊界的杜鵑山領導一支農民自衛軍。途中柯湘被捕,恰巧被自衛軍營救。
自此,柯湘擔任了自衛軍的黨代表。她宣傳黨的階級政策,團結群眾,不斷擴大武裝。地主武裝頭子毒蛇膽勾結自衛軍中的叛徒溫其久,抓住雷剛的義母,誘雷剛下山,妄圖一舉消滅自衛軍。柯湘識破敵人毒計,主張用敵進我退的辦法,會合主力,粉碎敵人的進犯。
雷剛不聽勸阻,莽撞下山救母,結果中計被捕。柯湘率尖刀班救出雷剛母子,清除了叛徒。改造了這支自發的農民自衛軍。
樣板戲是指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台藝術作品的俗稱。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2)龍江頌電影有故事嗎擴展閱讀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復上演。
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