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導演謝晉與妻子很健康,為何4個子女三個智障唯一正常的早逝
人生在世,有幾條線一直貫穿人的終生:一條是事業線,當我們開始工作後,這條事業線就一直延伸到退休之時。另一條就是感情線,最初是愛情,走入婚姻後,就是與子女的親情。
每個人這兩條線的發展走向都是不同的。所以有句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的人事業線表現平平,但子女很上進,通過自身努力,後來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有的人事業線非常輝煌,但在子女緣分方面,卻一言難盡,甚至是悲情。
有的是年輕時為了拼事業,錯過了要孩子,一輩子無子女,比如謝大腳。
有的則是子女不成器,比如成龍的兒子,比如那個歌唱家的兒子。
最為悲涼的是,父母都為人中龍鳳,事業輝煌,子女卻遭遇不幸,比如先天身體智力問題。
謝晉大導演就屬於後者。謝晉是國家著名一級導演,一生為我們留下了多部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包括《芙蓉鎮》、《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高山下的花環》等。
謝晉18歲時,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持選擇戲劇專業。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導演。
但他和妻子一共生了4個孩子, 其中兩個兒子都有智障,智力僅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生活必須有人照顧,女兒的智障比較輕微,但生活能自理。唯一正常的兒子又在59歲的時候英年早逝。
謝晉和妻子一個出生在紹興,一個出生在四川的江安,並無親戚關系。所以,不存在近親結婚的問題。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他們三個孩子智力障礙呢?
出生於紹興一個望族,父親曾在上海上大學
謝晉,出生於1923年的浙江省紹興市上虞謝塘鎮。他的家族謝氏在當地頗有威望,祖父謝佐清在清代曾當過掛名的修候同知。
謝晉的父親謝春溥畢業於上海大廈大學商科 ,解放前曾是上海電器公司職員,後創辦「謝春溥會計師事務所」,是上海當時很有名的會計師,在上虞同鄉會中也非常有名。
解放前謝春溥曾在交通部工作,負責海關稅收,解放後在上海大學教書。
母親叫陳振美,是餘姚大戶人家的千金, 從小跟著家庭教師學習, 知書達理,她的娘家當時頗為富有,有許多田產,家裡還開了銀樓和錢庄。
8歲那年,謝晉隨母親、姐弟一起遷往上海,與父親團聚,從此在上海上學。
電影是上海當時最流行的玩意兒,母親帶著謝晉去看電影。當時看的第一部電影是胡蝶主演的家庭倫理劇《姐妹花》。謝晉看得很入迷。從此,他對電影和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夫妻相戀的過程
謝晉的爺爺在世時,曾留下祖訓---- 謝家的子孫一不要炒股,二不要當戲子。
謝春溥對兒子的規劃是:高中畢業後考上交大,然後去美國深造 。
1941年,18歲的謝晉告訴父母,他要考戲校。謝春溥聽完氣得渾身發抖,百般勸阻,但無濟於事。
謝晉給父母留了張紙條就離開家了。當時讓父母異常擔心,好在很快他寫信回家,信封落款是 四川江安。
原來他考入四川江安國立劇專學院了。
國立劇專先在重慶後遷江安,臨時校舍便是與江安女中一牆之隔的文廟。
1942年,江安女子中學正在排練田漢的話劇《回春之曲》, 有國立劇專的老師在江安女中兼課,排戲時就讓謝晉他們這些大學生過去指導。 。16歲的徐大雯在這部話劇中擔任主演。兩人由此認識,並相互產生好感。
徐大雯 喜歡唱歌、跳舞,是文藝積極分子。徐大雯是獨生女兒,12歲喪父。 家裡當時是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不過,在上世紀40年代,女孩子能去上中學也是非常難得的。雖然家道中落,但還是有些家底的。
多年後,徐大雯回憶起這段往事曾說:「我之所以對他產生好感,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特別有正義感,而且說話也不藏著掖著,很真實」。
後來,徐大雯轉去重慶投靠舅舅,當時她的舅舅 在重慶的美孚公司做事。 就讀重慶文德女子中學。
1946年,謝晉特意從上海跑到重慶,接她一起去上海。 謝晉當時還帶來聘禮:一對金手鐲,一對金戒指,一隻手錶。在江安那個小地方,如此厚重的聘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同年秋天,兩人在上海舉辦了隆重的婚禮。
此時,謝晉23歲,徐大雯20歲。他們從此相守一生。
對電影事業非常投入
50年代,他執導的《女籃五號》 一舉榮獲了許多的獎項,從此在導演界展露鋒芒。
金雞、百花、國際電影節各種獎項,都曾拿過。
1986年, 《芙蓉鎮》 紅遍大江南北,更是讓謝晉聲名遠揚。。
謝晉完全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在電影界打拚出一番成就。而且他為人很正派,從沒與哪個演員傳出緋聞。
謝晉說:「 在創作中,我就是憑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燒進去 。」 一個「燒」字,足見他投入的程度。
他拍電影,完全是把自己100%投入進去了,他拍出來的東西,特別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真實的東西,特別能引起人的共鳴。
謝晉對電影的熱愛是沒有幾個人能比的,還有一樣東西,他也是愛到了極點。這樣東西就是酒。
拍戲現場,別人帶的是濃茶飲料,他卻帶的是酒壺,邊執導邊喝酒。
謝晉生於紹興,紹興的女兒紅全國有名。紹興很多人家都會釀酒,所以喜歡喝酒的人,不擔心沒酒喝。
據說謝晉的父親在宴席上喝個十斤、八斤紹興酒不算回事。他的一個朋友經打探,方知其中的奧秘:謝春溥在赴宴之前必先喝上兩匙蓖麻油,油把胃壁糊住了,不再吸收喝下的酒,所以在常人眼裡,謝春溥成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海量。
謝晉有一次去日本參加電影節,還獲得了一個「茅台大王」的稱號。
當年去日本參加電影節,離開的時候一個自稱茅台大王的人來找中國代表團的人拼酒,謝晉二話不說便出來應戰。
那人開了一整瓶茅台,把這瓶酒平均倒入兩個大杯子,將其中一個杯子推到了謝晉面前,謝晉拿起酒杯,揚起脖子將那半瓶茅台一飲而盡,旁邊那位自稱茅台大王的哥們看到這一幕傻眼了,無奈全場起鬨,他只得硬著頭皮按謝晉的喝法喝起來,可是才喝了一半,他就不行了。
在場的人見狀都給謝晉拍手叫好,茅台大王的桂冠也就當之無愧地落到了謝晉導演頭上
謝晉的妻子徐大雯就曾經說過: 「我家老謝不能動手術,我怕麻醉劑對他沒用 。謝晉的神經,三斤黃酒都麻痹不了,醫院的麻葯,恐怕更拿他沒轍。」
有同事回憶,謝導出外景拍戲隨身行李中總要帶酒,一次在拍京劇現代戲《磐石灣》時,坐火車去桂林看山洞外景,他把酒放在行李箱里,不小心震碎了。
謝導與作家們討論劇本也少不了酒。
4個孩子相繼出生
結婚後,本來徐大雯還打算讀上學,但是公公婆婆不允許她繼續讀書。她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徐大雯婚後先是在交通大學羅漢祥烈士夜校工作,給工人掃盲,教他們識字、算術等初級課程,後來調到上影廠宣傳發行科工作。
1947年女兒出生,女兒也有點智力障礙,但比較輕微,生活能夠自理。
1949年,長子謝衍出生。他是四個孩子中唯一正常的孩子,後來也從事電影事業。
老三和老四都是兒子,分別生於1953年、1956年。
老三出生時,母親徐大雯身體不好,每天還要上班,特地為他從老家上虞請了一位奶媽給他餵奶。
不料半年後,才發現 這位奶媽患有哮喘,老三也因此染上哮喘。老三長期體質瘦弱,智力發育也不健全。
老四生來肚皮比普通孩子大,由於父母都忙, 只能把他送到托兒所入全托 。
由於托兒所孩子多,照顧難免不周,有一次老四發高燒導致抽風,還染上急性肝炎,後來還被燙傷過。7歲又患上了羊癲癇,智力有障礙。
老三兩歲的時候就得了哮喘,每天晚上他都睡不安穩,喉嚨里發出的聲音,讓謝晉聽到都覺得難受。經常往醫院跑。
雖然隨著聲名鵲起,謝晉變得很忙。但是只要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就會在家裡陪兩個孩子,
幫他們洗臉、刮鬍子,教他們拿筷子。成年後,老三老四的智力才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在謝晉的堅持不懈下,老四還學會了給客人酌酒。
老四還幾十年如一日幫爸爸做一件事: 每天早晨,爸爸出門時,他把包遞給爸爸,同時把爸爸換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來前,他把鞋放在門口,等爸爸回來,他就幫爸爸拿包。
老三最戀爸爸,爸爸一出門了,他就躲在門後的孔往外張望。巴巴地坐在門口的台階上等著爸爸回家。
謝晉還經常帶著這兩個「傻兒子」出外遊玩,因為平時一直關在家裡,他怕悶著孩子了。
每逢過節,他還會帶孩子們回老家上虞。每次回老家,老三老四特別興奮。他們其實也有著正常人的 情感 ,只是智力發育比正常人低一些。
謝晉出差,每次都會花心思挑禮物帶給老三老四。
1991年,就在謝晉拍攝電影《啟明星》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了家裡的消息,老三病危。
謝晉求醫生,說:「無論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治好他」。但老三最終沒能經受病魔的折磨,在38歲那一年,還是走了。這一年謝晉68歲。
老三一直等到父親來到身邊,才斷氣。父親對他的愛,他心裡都明白。
他38歲病逝前,肺活量還不如90歲老人。
老三去世後,謝晉整日將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見任何人。
老四的身體情況比較 健康 。謝晉就想方設法讓他學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謝晉的耐心教導下,老四學會了疊被子,還學會在飯前擺碗筷。
每次吃飯時,他會等到謝晉落座後,然後細心的為爸爸倒上酒,他每次不會倒很多,不讓爸爸喝多了。
雖然這是很簡單的事,但在謝晉眼裡,是難得的親情,更是老四非常大的進步。
謝晉有每天看報紙的習慣,老四就學著為爸爸整理報紙。這邊是早報,這邊是晚報,他都一一整理的清清楚楚。
老四學會了這些,讓謝晉和妻子心裡感到很欣慰。
可是,父母總有離去的一天,謝晉心裡又擔心著,自己和妻子有一天駕鶴西去了,老四怎麼辦?
為了徹底鍛煉老四,謝晉在社區街道辦事處下設的工廠里給老四找了一份簡單的工作。在工友們的幫助下,老四學會了用銼刀銼鋼管。
謝晉還請保姆阿姨每日領老四上下班,並教老四認路。
過了一段時間,謝晉又想進一步鍛煉老四,他讓老四自己去上班。
那一天他老四也正常到了工廠上班,但是直到晚上很晚都沒有回家。這下家裡人可慌神了。直到老四應該是走丟了。
當時謝晉正在上海電影製片廠里加班,當他聽到老四走丟的消息時,二話不說扔下手中的工作就急忙趕回家裡。
街坊鄰居都說沒見到老四,去公安局報案,也一時沒有迴音。萬般無奈之下,謝晉只能求助於上海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新民晚報》,希望在上面刊登一則尋人啟事。
謝晉當時已經是知名的導演,而且一看就是火燒眉毛,於是,晚報的編輯就幫他在顯眼的版面寫了一則尋人啟示。就這樣,一條「兒子走失急煞父母,謝晉渴望讀者幫助尋找愛子」的 社會 新聞被刊登在了1989年6月14日的《新民晚報》上。
這則新聞見報不到一個小時,謝晉家的電話就響個不停,最後有人提供線索,終於找到了老四。
謝晉總算鬆了口氣。
他一直覺得, 是自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 自己對孩子就有責任。
這些年,謝晉對自己非常節儉,經常穿的衣服就那幾套。他是想多存點錢,將來老四生活有個保障。
2002年,謝晉被媒體問及自己的兒子,他說:「智障並不是傻子,他們也有自己感情的表達方式, 每次我回家,老四都會給我提前放好拖鞋」 。
生出「傻兒子」的原因
謝晉與妻子都身心 健康 ,也不是近親結婚,那為何四個孩子會出現兩個智障呢?
謝晉是個直率的人,有時候對待個人的隱私也不迴避,說到兩個傻兒子,謝晉曾內疚地說:問題很可能在我的身上。
他說:「 老三、老四齣生的時候,恰好是我縱酒最過的時候,喝起來豪氣沖天 ,家鄉的黃酒,各地五色雜酒,尤其是茅台、汾酒、五糧液、衡水老白乾、桂林三花酒、蘭陵美酒,甚至內蒙羊羔酒、新疆馬奶子酒,逢酒必喝,盡興而醉,痛快啊! 但 痛快是痛快,也留下了這筆孽債……」
拍戲現場,別人帶的是濃茶飲料,他卻帶酒壺,邊執導邊喝酒。
謝晉曾說:
「照中國傳統說法,他們是『討債鬼』, 我前世欠了他們的『債』,今世要來還,可是,我今生今世還不清。」
雖然這樣說,他還是在竭盡全力地還清這筆欠的債。
1988年,謝晉曾在老家上虞建造了一套面積150平左右的房子,上海還有一套別墅,這一切都是希望自己和妻子走後,老四能有個生活保障。
長子有成就,但一生未婚,59歲早逝
由於兩個弟弟生活一直需要人照料,謝衍從小就很懂事,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麻煩爸爸媽媽。
謝衍年輕時曾在安徽農村插隊落戶,後被調至縣文工團,再後來到杭州市話劇團、浙江電影製片廠。
1983年,赴美國學習電影,就讀於紐約大學電影系。他與著名導演李安是校友。
學成歸來後,先後拍攝了根據白先勇短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花橋榮記》,周迅初登銀幕之作《女兒紅》以及勵志電影《牽手人生》等。
《花橋榮記》拍攝的時候,不幸遇到亞洲金融風暴,謝衍的投資中斷,一下子陷入絕境。
這時候的謝晉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幫助他從香港回到上海電影製片廠重新剪輯,更把多年的夥伴指派給兒子,料理日常事務,還幫助擋債主上門。終於,作品最後成功誕生,還獲得了大獎。
盡管事業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是謝衍卻一生未婚,有沒有孩子。
他曾對知心朋友說:我應該為女方著想, 萬一婚後生育的孩子像兩個弟弟(智障)也不 健康 怎麼辦?!
謝晉在晚年,曾經交代謝衍,說:「以後我不在了,一定要照顧好他(老四)!無論如何,以後你都不能拋下苦命的弟弟。」
可惜的是謝衍後來得了肺癌,於2008年8月過世,享年59歲。
確診肺癌後,本來定居在美國的謝衍, 悄悄變賣了在美國的房產,回到上海,並留下遺囑,所有財產75%留給弟弟阿四,25%留給父母。
回到上海時,謝衍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他是怕年老的父母為自己擔心。他還提前買了一塊墓地,計劃將來作為家族的墓地。
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後穿上一套干凈的衣服,去了醫院,再也沒有出來。 他懇求周圍的人,千萬不要讓爸爸、媽媽到醫院來。他念叨著:「不要來,千萬不要來,不要讓他們來……」 他不忍看到父母擔心的樣子。
這些年,父母為了老三老四操了無數心,他都看在眼裡。爸爸媽媽實在是太累了。
直到謝衍去世前一個星期,父母才得知兒子病重,趕到醫院的時候,謝衍已經無法起身,形容枯槁。
走時安詳
2008年10月,謝晉應春暉中學之邀,參加母校的百年校慶。
那天晚上,謝晉胃口很好,吃了一份海鮮、兩片餅干、一塊蛋糕,還小酌了幾杯家鄉的女兒紅。
次日一早,發現謝晉側卧在床上,身體已經冰冷。後經醫院判定,死亡時間為凌晨1點左右,病因是心源性猝死。享年85歲。
和兒子謝衍的離世只隔了56天。
謝導的猝然離世,讓無數國人無不感到悲傷。
遺體在龍華殯儀館火化那一天,成千上萬的民眾,手捧鮮花、輓聯,為謝導送行。
曾受謝晉培植的幾代影視明星祝希娟、朱時茂、潘虹、劉曉慶、濮存昕、趙薇、范冰冰等人悉數到場,由於前來參加悼念的人太多,導致人群發生混亂,殯儀館玻璃門被擠碎……
八年後,謝晉夫人徐大雯在上海普陀區中心醫院去世, 享年90歲 。 她在臨終前,將老四託付了女兒和女婿。 父愛如山,母愛如海。
【結語】
謝晉作為一名導演,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更可貴的是,他對於兩個智障兒子的愛,是那樣的深厚和溫柔。
他樂觀而堅強地接受了自己孩子是智障這個現實,並拼盡全力讓他們在這個世界能夠過得好一點,快樂一點。
他將孩子智障的原因歸結於自己的狂飲酒,並說:「 我前世欠了他們的『債』,今世要來還,可是,我今生今世還不清。」 他這份清醒、這份對孩子的責任心,世間有幾人能做到?
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了智力問題,他不離不棄,還愛之愈深。
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動詮釋了人世間最美好的父子之情,「 我將你帶到這個世界,我不求回報,只希望你能過得好一點。」
參考資料:
《徐大雯: 我與謝晉一生情》
⑵ *******邵逸夫 是何人
邵逸夫簡介
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
出生地點:上海
生 平:
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於上海,浙江寧波鎮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親邵玉軒是當地漂染業商人。 一九二四年與親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負責外埠發行。
一九二六年畢業於美國人辦的上海青年會中學。同年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仁枚打理電影業務,開拓電影市場,自始便與電影圈結下不解緣。
一九三零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後購入多間戲院;更到歐美搜集西方的先進電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軍侵華,「天一」於香港另起爐灶。
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港推出。
一九三七年,邵逸夫與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並誕下兩子兩女。 淪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復後,易名「邵氏兄弟」。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從新加坡正式來港發展,接管邵氏公司業務,建立清水灣影城。
一九七四年,邵逸夫獲英女皇頒授CBE勛銜。
一九七七年獲英女皇冊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勛銜。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最大股東,擔任香港電視董事局主席。此後數十年,邵逸夫捐助數以十億計款項,為中港兩地建設學府、醫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黃美珍病逝美國,享年85歲。同年邵氏停產。
一九九一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九月八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貢獻。 一九九七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共諧連理。
一九九八年,邵逸夫獲政府頒發大紫荊勛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國語片電影的蓬勃發展;所攝制的電影更經常於亞洲影展中奪得獎項;旗下擁有大量著名影星,十數年間,推出多部膾炙人口之電影,如《貂蟬》、《江山美人》及《獨臂刀》等,開創電影發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寧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親邵玉軒,是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上海小有名氣的有錢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當逸夫7歲時,父親把他送進了美國人在上海辦的一所英文學習,不但使他能講一口流利 的英語,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觀念。從上中學起,他就經常出入於上海繁華的娛樂場所,尤其痴迷於戲劇與電影。1923年,他的幾個哥哥 成立了「天一電影公司」,開始在上海拍制電影。1925年,他三哥將「天一公司」的電影打進新加坡。邵逸夫中學畢業後,應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開始涉足電影業。邵逸夫一手創辦了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並一直把持著公司的決策大權,從而把持著香港電影的命脈,影響著東南亞乃至 世界電影市場。1957年,邵逸夫攜帶著巨額資金,攜帶著經營電影業20多年的經驗,從新加坡來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業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富豪,他究竟擁有多少財富,難以統計清楚。據漢威估計, 把地產、電視、電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內,他的財富超過100億港元。 邵逸夫從南洋創業到超級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賺錢之道是什麼呢?
邵氏兄弟剛在南洋創業 時,歷盡了艱難。在新加坡,他們在租到的簡陋的房間里,整理片子,製作海報,什麼都要親自干。到馬來西亞拓展業務時,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們行走在道路上,飽受顛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頂著星星、冒著露水放映電影。在炎熱的夏季,太陽炙烤著大地,雷雨說來就來,他 們常常是剛剛還熱得頭暈眼花,霎時又被淋得渾身濕透像「落湯雞」。出生並成長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幹了,但是他們 最終戰勝了艱苦,堅持了下來。幾十年之後,邵逸夫回憶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說:「……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學到了許多東西,這些東西讓我一 輩子受益。如果我不經歷這一段生活,不會有今天。現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學問也很深,但是不能夠吃苦,是一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業的發展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難就有好幾次。一是1929年,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當地的許多商店相繼倒閉,人們連生 活都難以維持,哪還有心看電影呢?電影院的觀眾大減少,雖然他們把電影票價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們經受了第一次考驗。二是當他們在新加坡舉步維艱時,1931年8月6日,一場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設在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製片廠的所有廠房和影片拷貝都被燒光,他大哥苦心經營了數年的家當毀於一旦。三是當他們弟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拚搏和苦心經營,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又發展起來,擁有139家戲院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給他們帶來了厄運,1941年12月,日攻陷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軍燃起的戰火中,邵氏兄弟的百餘家影院被全部 化為灰燼,邵逸夫並被以「拍攝反日電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後經朋友幫助才得台出獄。四是1970年,當邵氏的業務蒸蒸日上之際,公司內部 發生了較大的人事震盪,邵氏公司製片主任鄒文懷離開邵氏公司,由於素有「宣傳鬼才」之稱的鄒文懷能力出眾,在職員中頗有口碑,他一走帶 走不少很有才乾的演職員,差一點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樓空」的窘迫境地。但是,這些磨難,都沒有動搖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辦下去的決心, 並且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力挽狂瀾,安然度過難關,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發展起來。
邵逸夫自己搞電影,因此一心要成為精通電 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裡、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認真。他曾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 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一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隨他多年的朱旭華先生 私下說:「我們辦公室的工作人員5時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時仍在燈下工作。」
黃金腦智囊群認為邵逸夫創業以來,一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員工做到「顧客第一」,且非常注意在公眾面前塑「可人形象」,是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顧客喜歡不 喜歡。凡是顧客不喜歡的,就堅決不拍。因此,他拍的電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觀眾場場爆滿。據統計,從1959年到1973年,從第5屆到第16屆亞 洲電影節,「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出口的電影屢獲殊榮,共得大小獎46項,創下中國電影史紀錄。此外邵逸夫他在香港人面前,總是表現出謙遜有 禮,態度安詳,笑容可掬,使人覺得他是一位鋒芒內斂、儒雅外流的長者,從來沒有因「財大」而顯露出「氣粗」。在影視圈內,他為人也面面 俱圓,每有請柬,總盡量抽空出席,不擺架子。
⑶ 有哪些因為演反派而深入人心的演員
影視圈裡有很多專門演反面角色的演員,他們外形特別,天生反骨,兇狠毒辣,但是,內心善良,很有愛心。熱衷慈善,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計春華
1961年7月20日出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功夫演員,在《少林寺》、《少林武王》、《武當》、《連城訣》、《俠影仙蹤》、《天龍八部》、《新少林五祖》、《無敵鐵橋三》等百餘部影視作品中,都是演的反派角色,部部經典,深入人心。計春華老師2018年7月11日去世。
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