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名人史泰龍的故事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是一名演員、畫家、導演、製片人之外,史泰龍還是一位當代藝術家。下面是關於他的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1946年生於美國紐約,1970年進入演藝圈。1976年自編自演《洛奇》系列電影首部。1977年憑借電影《洛奇》獲得第49屆奧斯卡和第34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編劇獎提名 。1982年自編自演《第一滴血》系列第一部,憑《洛奇》和《第一滴血》兩個動作電影系列成為80年代好萊塢動作明星的代表。1984年留名好萊塢星光大道。1992年獲得第17屆榮譽凱撒獎 。2002年被授以「千年動作明星獎」 。2003年以《第一滴血》「蘭博」當選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評出的「影視作品中的十大鐵血猛男形象」 。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授予「電影人榮譽最高獎」。2010年獲得好萊塢事業成就獎 。
著名演員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生這樣評價他:「史泰龍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恆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嘆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著讓事情發生,而是主動地令事情發生。」
史泰龍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父親賭輸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親喝醉了也拿他出氣發泄。史泰龍在拳腳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長大,常常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的學業一無所成,不久就離開了學校,成了街頭混混。
直到他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下去,和自己的父親豈不是一樣嗎?成為社會垃圾,人類的渣滓,帶給眾人,留給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龍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但是做什麼呢?他長時間思索著。找份白領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經商,又沒有本錢。他想到 了當演員——當演員不需要過去的清名,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旦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但是他顯然不具備演員的條件,長相就很難使人有信心,又沒 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沒有經驗,也無「天賦」的跡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促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頭的機會,最後的成功可能。在成 功之前,決不放棄!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四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顯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他並不氣餒,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每次被拒絕之後,他就把它當作是一次學習。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
不幸得很,兩年一晃過去了,錢花光了,他便在好萊塢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兩年來遭受到1000多次被拒絕。
他暗自垂淚,痛哭失聲。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只能做賭徒、酒鬼嗎?當然不行,我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要成功!他想到了換個方法試 試。他想出了一個「迂迴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後,再要求當演員。幸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兩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絕 都是一次口傳心授,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因此,他已經具備了寫電影劇本的基礎知識。
一年後,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種導演,「這個劇本怎麼樣,讓我當男主角吧!」但人們認為他的劇本挺好,但要讓他當男主角是不可能的。他再一次被拒絕了。
他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同時,先只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作了三年多的准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拼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
【史泰龍的故事感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某種意義上說,挫折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不要一經挫折就放棄努力,只要你不斷嘗試,就隨時可能成功。
如果你在挫折之後對自己的能力或「命運」發生了懷疑,產生了失敗情緒,就想放棄努力,那麼你就已經徹底失敗了。
⑵ 卓別林人物故事簡介
卓別林是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卓別林 故事 ,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卓別林的舞台生涯
1894年卓別林五歲時在倫敦的一俱樂部代替他的母親首次登台表演(母親嗓子突然沙啞)。他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親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面發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在倫敦競技場上演的啞劇《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個新角色,後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歇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後他在一個雜技團里工作,次年在弗萊德·卡爾諾(Fred Karno)的喜劇團里扮演小丑。
卓別林移民美國
根據美國移民紀錄查理·卓別林是於1912年10月2日隨同卡爾諾啞劇劇團進入美國的。當時卡爾諾啞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斯坦·勞雷爾,卓別林和勞雷爾在旅店裡分享一屋。後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別林則留在美國。當時電影導演麥克·塞納特看到卓別林的表演後在僱用卓別林。卓別林在那裡與喜劇演員瑪布爾·諾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間,卓別林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別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這樣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電影。
在卡爾諾劇團,卓別林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巡迴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國。1912年,卓別林夢想成真,他在美國的演出非常轟動,以至於引起美國電影製片商的興趣。在最孤獨寂寞的時期,他一生中的轉折點慢慢到來。當時,啟斯東公司的老闆賽納特一眼相中了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青年,卓別林開始了嚮往已久的演員生活。
卓別林在啟斯東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兇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醜陋的。這些人物符合啟斯東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卓別林曾說:我並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兩塊奶油 蛋糕 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那麼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並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願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
卓別林基於他真正藝術家的天性,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幽默對生活基礎的特殊意義。他開始從早期的滑稽電影中擺脫出來,逐漸地把嚴肅的題材和喜劇片的傳統手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卓別林對現實的諷刺影片中佔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攝的《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郁代替了嘲弄。通過這部影片,他放棄了濫用的低級趣味,而以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只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童年卓別林的真實寫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別林自己的製片廠正式落成。這天,他興高采烈地穿上那雙舉世聞名的夏爾洛的大皮鞋,在未乾的水泥地上踏下一個腳印。
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徵。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拍攝的《城市之光》描寫夏爾洛愛上一個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以為他是百萬富翁。為了給賣花女攢錢治病,夏爾洛吃盡苦頭弄來一筆錢,賣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來是個乞丐式的窮人。
提出的問題更為尖銳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時代》。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由於夏爾洛整天在傳送帶旁操作,機械地重復擰螺絲的單調工作,因而神經失常,被送進醫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卻失業了。這部影片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幹了二十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為此美國政府掀起對卓別林的迫害。《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別林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 文章 ,向全世界控訴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為參加歐洲各國舉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禮,卓別林准備到歐洲旅行半年。他帶著家眷,當輪船橫渡大西洋時,收音機廣播了美國政府司法部的聲明,聲明說政府將拒絕卓別林再入境。船在法國停泊時,卓別林向一百多名記者發表了談話,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又說:「我並不想製造革命,只是還要拍些電影。」
1953年初,奧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並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後卓別林下定決心不再返回美國。從此,他在日內瓦湖北岸、風景優美的維薇鎮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著手撰寫回憶錄。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斗的一生。
60年代和_的來臨,使卓別林在美國的命運再度被改變。1963年,他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獎。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
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傑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了。
麥卡錫主義
盡管卓別林非常成功,而且從1914年至1952年始終住在美國,但他是一直保持著他的英國國籍。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從事「非美行為」,並懷疑傾向共產黨。約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秘密收集卓別林的情報並建立了一個秘密檔案,胡佛還試圖將卓別林驅逐出境。1942年卓別林呼籲打開第二歐洲戰場後聯邦調查局對卓別林的壓力加強。1940年代末這個壓力達到頂點,美國議會威脅要審問他。但是最後這個威脅沒有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為反對他的政治家怕他諷刺和嘲弄審問者的才能。
1952年卓別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家鄉。胡佛聽到這個消息後與美國移民歸化局商議取消卓別林的入境允許。卓別林決定留在歐洲,他定居瑞士沃韋。期間游歷各國,受到了畢加索、英國女王、法國總統、赫魯曉夫、周恩來等人的接見。1972年他與他的夫人短暫回訪美國來領取奧斯卡榮譽獎。盡管他是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邀請回到美國的,美國當局只給他發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簽證。不過此時美國公眾里反對卓別林的政治情緒已經消失了,他的回訪非常成功。
卓別林獲奧斯卡金像獎
卓別林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獎。在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首次被頒發時還沒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項獎勵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模糊。卓別林本來因他的電影《馬戲團》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喜劇導演,但後來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決定因他在「《馬戲團》片中在表演、協作、導演和製片各方面表現出來多樣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獎。唯一的另一部獲得特殊獎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44年後卓別林於1972年末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獎。卓別林重返美國,除了獲獎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最長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內觀眾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鍾。
卓別林還為《大獨裁者》被提名為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為《凡杜爾先生》被提名為最佳原創劇本。在卓別林本人拍電影的時期里他對奧斯卡金像獎表示小看。他的兒子小查理寫道卓別林開玩笑將他1929年獲得的金像獎當作制門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對他非常不滿。
卓別林最後的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年)和索菲亞·羅蘭和馬龍·白蘭度上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們往往忽視卓別林還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獎,1973年他為他1952年與克萊爾·布盧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獲得了最佳最佳原創音樂獎。片中巴斯特·基頓也登場,這是這兩位大喜劇家唯一的一次同時露面。由於卓別林當時面臨的政治困難,這部電影始終未在洛杉磯上演,而這是被提名的條件之一。這個條件直到1972年才達到。
看了「卓別林故事 」的人還看了:
1. 成功人士勵志故事之卓別林
2. 卓別林的精彩台詞
3. 卓別林喜劇電影對中國早期電影觀念的影響
4. 名人的小故事
5. 卓別林和愛因斯坦的搞笑對話 英語
⑶ 外國名人史泰龍的勵志故事
史泰龍出身貧寒,但通過不懈努力而成為一代動作巨星的奮斗經歷如同其代表作《洛奇》系列中主人公一樣 ,是最勵志的「美國夢」,是社會流變中不屈的平民英雄代表,激勵著生活在的磨難中的人們勇敢前行。以下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史泰龍的勵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史泰龍的勵志故事1:
1946年7月,他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一所慈善醫院里。不幸的是他被葯用鑷子傷到了面部神經,導致左臉頰部分肌肉癱瘓,左眼瞼與左邊嘴唇下垂,語言能力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幼年時期,他一直和保姆生活在一起,只有周末才能見父母一面。因為長相的原因,大家都不喜歡他,也不願意和他玩。他十分渴望得到友誼和別人的關愛,得到別人的贊賞和尊重,可人們總是將他拒之門外。
11歲那年,父母在不斷爭吵中分道揚鑣,唯一讓他感到溫暖的母親也離開了他。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並不如想像中那樣溫馨美好。父親對他十分嚴厲,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稍有不慎,就會招來一頓斥責和辱罵。父親經常朝他嘶吼:「你為什麼不能變聰明一點兒?你為什麼不能強壯一些?」那段時間,他覺得自己簡直一無是處。
15歲那年,他來到費城,與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他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被人認為是一個帶壞其他同學的典範。他一共換了12所不同的學校,常常待不了多久就被學校找個理由開除了。
走過苦難的童年和少年,他漸漸長大成人,並且在體育方面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他想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或足球明星,可是沒有一所體育院校願意錄取他;他想參加海軍,可是又不夠年齡。無奈之下,他只好來到瑞士,一邊給女學生上體育課,一邊學習戲劇課程。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排演阿瑟·米勒的名劇《推銷員之死》時,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一名演員。
不久,他滿懷信心地回到了美國,進入邁阿密大學,正式學習表演藝術。然而他的導師很不喜歡他,認為他不是演戲的料,永遠也不會有前途,還勸他盡快退學。盡管他不相信命運,也不願意服輸,但還是以三個學分之差,被邁阿密大學拒之門外。
隨後,他來到了紐約。迷戀於星相占卜的母親斷言,他會成為一個明星,但不是演員,而是以作家的身份。於是他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暫時放棄了做演員的夢想,潛心研習劇本的寫作。他想,人們總是在試鏡時拒絕我——因為我的眼瞼下垂,因為我的聲音太過低沉。既然我無法改變自己的外部形象,我總有能力去修改潤色自己創作的劇本吧!
1974年,他突發靈感,創作了一個叫《洛奇》的劇本。當時不少製片人都很看好這個劇本,但因為他堅持要求出演其中的男主角,而被所有的製片人拒絕。他不甘心,又帶著劇本分別拜訪了美國的500多家電影公司,終於,在被拒絕了1850次後,有一家電影公司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片子以很低的成本在一個月內就拍完了,可誰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成為好萊塢電影史上的'一匹黑馬。
1976年,這部電影的票房突破了2。25億美元,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獲得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編劇的提名。著名導演兼製片人弗蘭克·科波拉由衷地贊嘆道:「我真希望這部電影是我拍的。」
一夜之間,他成了全球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就是觀眾心目中的超級偶像、單片酬金超過2000萬美元、好萊塢武打動作巨星史泰龍。
回眸往事,史泰龍感慨萬千。如果不是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也許他根本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是別人的拒絕激發了他的鬥志,磨礪了他的意志,洗禮了他的靈魂,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用史泰龍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干出點兒什麼名堂,來為自己贏得一點兒自尊與自信。」
史泰龍的勵志故事2:
有一次,史泰龍看了一場由世界先生史提夫利夫士主演的電影之後便狂熱地愛上了電影和健身。
於是.他開始當小工,在動物田清掃獅子籠,在戲院當帶住。
工作了5年之後,他的視野開闊了,他決心成為電影明星,盡管他知道自已有口吃的毛病,又沒有文化,人不是長得特別漂亮,但是,他一旦有了想法和決心,他就開始了行動。他找來好萊塢電影公司的名錄本,開始一個一個去推薦自己。
「你這個樣子怎麼可能做得了電影演員呢?」「算了吧,我們才不會要你哩。」 「走遠一點,這里不是你做夢的地方!」……諷刺、挖苦、嘲笑、瞧不起.應有盡有,一個一個都拒絕了他。
越是這樣,史泰龍覺得:「我一定要成為好菜塢的電影明星。」
他始終告訴自己「過去並不等於未來」、「我並沒有失敗,我只是暫時停止成功。」他鼓足勇氣不斷地重新推銷自己,結果還是一樣,500家電影公司都拒絕了他。
「你死了這條心吧。」「你不要再來了,我們公司不歡迎你。」1000次的拒絕絲毫沒有阻止史泰龍去實現做電影明星的夢想和決心。
有了1000次行動後全部遭到拒絕的教訓,史泰龍根據實際體驗寫了題為《洛奇》的劇本,又一次走進電影公司。
「你怎麼又來了?」
「這次不一樣,我帶來了一個劇本。」有人翻了翻又立即還給了他,還有人不僅不看而且連人帶本都給轟了出去,總之仍然沒有人答應他。幸好,他沒有氣餒,沒有停止行動。他仍然告訴自己:「過去並不等於未來。」 「我並沒有失敗,因為我在行動,我只是暫時停止成功。」
這是多麼激勵的語言啊!皇天不負有心人,到1600次的時候,終於有人願意出錢買他的劇本了,這時,他身上只剩40元現金了,非常需要錢。可是當他聽到電影公司不同意由他來主演的時候他急了:「No!No!」他第一次拒絕了別人。
直到1855次的時候,史泰龍終於如願以償。
他主演了電影《洛奇》,一炮打響,使他成為超級巨星。
史泰龍的片酬打破了好菜塢的新紀錄,達到2500萬美元。
史泰龍後來的健身教練這樣評價他:「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100%的投入」。
史泰龍的勵志故事3:
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父親賭輸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親喝醉了也拿他出氣發泄。他在拳腳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長大,常常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學習也不好。高中輟學,便在街頭當痞子。直到他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
「不能,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下去,和自己的父母豈不是一樣嗎?成為社會垃圾,人類的渣滓,帶給別人,留給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但是做什麼呢?他長時間思索著。從政可能幾乎為零;進大企業去發展,學歷和文憑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經商,又沒有本錢……他想到了當演員——當演員不需要過去的清名,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旦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但是他是顯然不具備當演員的投機條件,長相就很難使人有信心,又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沒有經驗,也無「天賦」的跡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促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頭的機會,最後的成功可能。決不放棄,一定要成功!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四處哀求: 「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顯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他並不氣餒,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每被拒絕一次,就認真反省,檢討,學習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兩年一晃過去了,錢花光了,便在好萊塢打工,作些粗重的零活;兩年來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絕。
他暗自垂淚,痛哭失聲。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只能做賭徒,酒鬼嗎?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道,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換一個方法。他想出了一個「迂迴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後,再要求當演員。幸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了。兩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口傳心授,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因此,他已經具備了寫電影的基礎知識。
一年後,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位導演,「這個劇本怎麼樣,讓我當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劇本還可以,但讓他當男主角,簡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絕了。
他不斷對自己說: 「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同時,先只拍一集,就讓你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作了三年多的准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全身心投入。
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錄——他成功了!
現在,這個人是世界頂尖的電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龍。
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生這樣評價他:「史泰龍每做一件事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恆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嘆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著讓事情發生——他主動地令事情發生。」
如果史泰龍當初只是「想」成功,在茶餘飯後做做明星夢,消遺一下,他就絕不會有今天。因為那樣的話,他就不會付出,不會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