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姊妹花的影片評價
本片是鄭正秋先生家庭倫理情節劇編導的巔峰之作,根據自己的舞台劇《貴人與犯人》改編,通過一出家庭倫理悲劇,生動地表現了階級的對立是如何決定了人們絕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命運,而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又是如何侵蝕著人們的靈魂,扼殺著人類的骨肉倫常。遺憾的是,象鄭正秋的大多數作品一樣,影片的結尾又加了一個「良心發現」的「半團圓」結局。盡管如此,由於《姊妹花》的主體內容契合了觀眾對貧福懸殊的黑暗社會的不滿情緒,由於它的倫理內容與社會內容相結合的故事情節引起觀眾的共鳴,因此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創造了國產片連映六十多天的最高紀錄。並成為鄭正秋和胡蝶的代表作。 1934年,《姊妹花》被評為最佳有聲片;1935年,《姊妹花》曾和《漁光曲》等影片一起被推薦參加莫斯科電影節展映。同胞姊妹大寶、二寶失散多年,一在寒家,一入豪門,姐妹相見不相識,直到大寶入獄,父母相見,方才真相大白。然而雖親人相認,結局仍是懸疑。本片具有成熟的情節劇特徵:情節安排充滿巧合,貧富善惡對比鮮明,關鍵場次煽情動人。大明星胡蝶一人扮演二角,涇渭有別,成績斐然,當然是該片當年熱映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影片具有社會批判傾向,也表現出作者一定的局限性。它一方面對社會的不公正進行了暴露、批判;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調和主義的幻想情緒,特別是大團圓的結尾削弱了它的批判性。影片戲劇性強,胡蝶同時扮演大寶、二寶兩個性格迥異的形象十分成功。
豆瓣夜月之狐的影評:
《姊妹花》是中國第一代導演鄭正秋的代表作,拍攝於1934年,是20世紀30年代最賣座的電影。由胡蝶一人分飾大寶、二寶兩個角色。敘述了一個階級差別、貧富分化的社會問題。這個主題被貫穿到社會倫理的情節之中。講述了大寶、二寶在年幼時分別隨父母過活,大寶隨母親留在鄉下,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二寶隨父親進了城,長大後做了大帥的姨太太,過著驕奢淫逸的日子。整部影片在聲聲「我們窮人」、「你們有錢人」的對白中奠定了階級對立的基調。當大寶一家人窮苦到無米下炊的時候,經人介紹到了二寶家裡做奶娘,造成了戲劇沖突,當大寶借工錢給受傷垂死的丈夫看病遭到二寶拒絕,被迫偷東西誤傷大帥府小姐性命時,沖突到達高潮。
鄭正秋重視電影的教化功能,在影片里熱切的關注現實,同情窮人的遭遇,譴責富人的無情,加上通俗的情節,因此大受當時觀眾的歡迎。
鄭正秋在《姊妹花》中還運用了多種電影手段,如閃回鏡頭的使用,交代童年大寶的歡樂,以及大寶二寶分離的原因。大寶唱搖籃曲的段落,使用了長鏡頭,畫面真實、淳樸、自然,非常動人。特寫鏡頭的使用,通過人物表情,展現大寶的悲哀、痛苦、憤怒以及二寶的輕浮、嬌縱、狡黠。
全劇使用對比手法,不僅僅有大寶二寶窮人富人生活的截然不同,也有窮人們的相互依靠、富人們的冷酷無情;縱向上有大寶小兩口追逐逗趣,氣氛輕松,場面生活、活潑與後來接連遭遇公公的死、兩個孩子的出世、婆婆重病以及丈夫危在旦夕,成日價借米度日的困境。
有很少幾個外景的使用,一個是在逃難時,有著開闊的全景;另一個是片尾時二寶帶大寶出逃,車子在林蔭道上飛馳的場景。多數是內景,鄉下的房子、院子以及大帥府和官府內院大寶二寶父親的居所。但看完全片,竟沒有如今大陸眾多室內劇那樣的局促。
精彩的是演員的表演,尤其是胡蝶一人扮兩角。通過角色發型、著裝以及臉上的妝容,已經能區分兩個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化妝上還很有些技巧,大寶清秀、明媚、臉頰瘦削,而二寶卻是蠻橫、庸俗、臉頰豐滿。最重要的是演員的表演,二寶身體語言大開大合,表情誇張,展現驕橫跋扈的一面;大寶沉穩、質朴、賢惠、善良,演出堅強、隱忍的一面。臉譜化的人物給胡蝶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降低了難度,但非常的清晰和瞭然。
然而,最讓我吃驚的居然是結尾部分,如果大寶的控訴中僅僅是窮人遭到富人的壓榨,僅僅是階級對立的仇恨,我一點都不驚訝,因為全篇就是這樣的布局,然而,大寶對二寶說了這樣的話,當你年老之後,大帥還會找別的女人,到時罪惡的父親不會再理會你。於是喊出一句「可憐是窮人,可憐的是咱們女人」。
二寶也正是因了這分講述,明白了自己的處境,發誓要救姐姐出牢獄,最終有了帶母親和姐姐一同離開衙門的結局。
正正因為這結尾的突變,給了我意外的震驚。處在階級對立面的二寶忽而轉變為受害者和階級的同路人;控訴富人階級的冷酷殘忍、不忍窮人的貧苦遭遇竟然加上了男人對女人的壓迫。這個意識也未免太新了吧。暫且不說這個結尾是否突兀,也不說二寶帶大寶去向大帥求情這是一個多麼蒼白無力的結尾,就這份突如其來的意識,讓我有幾分驚喜,這可是真是現代的女性意識啊!
在經典老電影里可以獲得多少益處啊。呵呵。
❷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總地來說,故事的取材很真實(那又怎樣,這么多年各種家庭倫理肥皂劇翻來覆去拍,題材也僅僅是貴在真實、早就不新穎了),但是故事的發展卻極其生硬。演員彷彿是導演的提線木偶,更別提6歲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現,彷彿就是導演搶了這么一個小孩的身體在念台詞。
女主面對著本就親情斷裂(從小打罵的爸、背著自己改高考志願、大學之後就沒花過一分錢)的原生家庭、一年沒見過幾面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說陌生的6歲弟弟,很多行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獨生子女,我們差點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醫學生,我們差點就買賬了。
女主就算18歲高考畢業,護理專業讀了4年或5年,考證參加工作,按照在電影里的表現怎麼也得有一兩年的工作閱歷了,這時候至少也25歲了。這還是假定女主是本科護理。如果是專科,還要先專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歲吧。
你說你是性格原因不願意說話也就算了,電影前半段小孩再怎麼搗,女主要麼是躲躲躲,要麼就說的話幾乎沒幾個字是在點上的。正常人面對一個這樣沒有教養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該,「你爸媽已經死了,肉包子?自己買去。敢鎖門?反手把你關門外面,你鬧去?」
熊孩子敢來搗電腦鍵盤?這個動作至少重復了六七次,一開始是用手搗,女主就換位置,換姿勢,然後是爬到沙發上用腳搗,左腳搗完右腳搗……我都看不下去了,這種情況不巴掌甩臉就算好的了。對這個情景中的姐姐來說,小孩不能碰別人東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後他還使勁煩你。你指望著平白無故就把6歲小孩感化了?得虧這是在電影里。
看到有別的答主說,女主缺愛,是弟弟給了她愛。敢問弟弟給了她什麼愛?6歲,幼兒園都沒畢業,跟姐姐一起過了這么久還是沒學會穿鞋子系鞋帶,還是依然那麼鬧騰,你說他懂燒水泡姜?
6歲的小孩會說「我就想你陪我?」說「我想去那個叔叔家玩玩具」還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幾聲姐姐,就心軟了?跟弟弟的互動戲,還有跟父母的懷念戲,壓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礎,硬是發展起來了。
男朋友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唯一的貢獻是讓觀眾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頂多也就是想著趕緊結婚,給生個兒子罷了。剛跟家長見第一面就說起兩米二的大床和嬰兒房了,這也有點太司馬昭之心了。
且不說舅舅是怎麼精準定位到女主是從哪個單元門走出來的,舅舅指示小孩跑過去叫媽媽,是個什麼動機?6歲小孩懂不懂什麼叫男朋友什麼叫談戀愛?這一段除了讓觀眾看到小孩的令人討厭、舅舅的無厘頭和女主回家之後又雙叒叕沒有爆發的悶炮,對整部影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結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謂的「開放式結尾」——自己好生備考考研,孩子都給別人家養了幾個月了,結果你考上了,機票買好了臨走前一天了,才來簽協議,然後你又不捨得了?又把孩子從別人家帶走去踢球?
這如果也能說成是「去養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別」——導演好不容易煽情,給了那麼久的慢鏡頭看子楓妹妹如何把眼淚憋出來,手顫顫巍巍了那麼久愣是沒簽下字,然後一聲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捨不得,出去瘋跑一圈又給孩子送回來了,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還說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說什麼不影響追夢,真是搞笑,6歲的小孩,完全撫養成人還需要多久?12年,前面說過女主已經至少25歲左右了,25+12=37,女主怎麼自己帶?更何況現在還是6歲,就算賣了房子有點錢,就一定能比養父母給他更好的生活嗎?將來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會有「你當初為什麼要帶走我?你能給我什麼?你能當我爸媽嗎?你算老幾憑什麼管我?」這樣的問題出現。這壓根就是異想天開。
❸ 跪求《小婦人>中四姐妹性格的詳細介紹。四個姐妹每個性格都要詳細介紹
《小婦人》中四姐妹性格介紹:
1、梅格
梅格不屑於上流社會的虛偽,為了追求真愛而選擇清貧的生活;盡管婚後生活拮據,她仍然意識到「貧窮不是壞事」,因為貧窮賦予丈夫開創事業的勇氣,從而使他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情感上的自強。
2、喬
喬作為小說的核心主人公,充當著小姐妹的領導者,時時都表現出堅強樂觀、自強自立的個性;她熱愛寫作,一方面因為寫作給她帶來快樂,另一方面,寫作是她保持自立的一種方式,讓她「能不向別人要一分錢而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作家並開辦學校,並且在婚後也強烈要求自立,要求「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著賺錢養家」,體現出女性在事業上的自強。
3、貝思
貝思在母親到前線照顧重病父親的期間。擔負起照顧自己姐妹的任務;她不求回報地愛著自己的家人,窮人和弱者;甚至因為被姐妹們遺棄的玩具娃娃的殘舊而更加珍愛他們;
後來貝思久病不起,在死亡面前,貝思坦然接受,毫不畏懼,因為她相信死亡是與自然的融合,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道德上的自強。
4、艾米
艾米作為最小的女兒,雖然有點嬌氣,她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並為此不懈努力,即使受到挫折、嘲笑也毫不懷疑自己的能力。
在結婚後,她沒有按傳統為家庭放棄一切,而是繼續自己的藝術追求;對貧苦民眾的同情心驅使她投身慈善事業,在她身上體現出女性在人性自我完善上的自強。
(3)善良的姐妹倫理電影擴展閱讀:
《小婦人》是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68年。
該作是一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以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為藍本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家庭倫理小說。
小說受到當時的大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強調了個人尊嚴與自立自律的觀念;內容平實卻細膩,結構單純而寓意深遠,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❹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會倫理及其變遷的深刻之作,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背後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影片通過一系列戲劇性沖突為我們揭示了這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23] 。該片的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稱得上「絕妙一筆」 [25] 。(社會學家李銀河評)
影片中兩個姐姐互訴內心的一場戲展現出兩代女演員細膩而精到的演技,貢獻了影片最大的淚點,同時,也是這樣一組人物的映照關系,讓影片全然跳脫出一個個體命運的悲劇,而展現出一個龐大而久被忽視的群體樣貌 [23] 。(澎湃新聞評)
影片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目前它或許不能也無法解決,但由此引發的思考,對「姐姐」這一身份的審視,對女性困境的正視,對重男輕女的透視,遠比一個理想的結局更重要、更深刻 [24] 。(紅星新聞評)
該片能夠打動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正在於對於人的復雜情感的准確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後的相處中那種雙向的靠近,原本受傷害有怨氣的姐姐在糾結中對於親情的絲絲體會,一切繁復微妙都被創作者細膩准確地呈現給觀眾 [25] 。(中國新聞網評)
該片是對於青年女性成長經歷一次深刻剖析,並且尖銳地觸及很多令人關注的社會議題 [26] 。(新華社評)
電影後半部分感受親情血濃於水,在撫養和放棄之間的掙扎抉擇是非常直戳淚點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都非常立體出彩。導演和編劇做這部電影想傳遞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展示,讓觀眾看到,這種困境中的女孩真實經歷的痛是什麼。這是對特殊語境下出生和成長的女孩們的縮影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