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類型 >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電影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20 19:30:28

A. 莎士比亞有哪些戲劇

1 愛的徒勞 莎士比亞
2 奧瑟羅 莎士比亞
3 暴風雨 莎士比亞
4 錯誤的喜劇 莎士比亞
5 第十二夜 莎士比亞
6 冬天的故事 莎士比亞
14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
15 皆大歡喜 莎士比亞
16 科利奧蘭納斯 莎士比亞
17 理查二世 莎士比亞 65K
18 理查三世 莎士比亞 81K
19 李爾王 莎士比亞 75K
20 羅密歐與朱麗葉 莎士比亞 68K
21 麥克白 莎士比亞 53K
22 莎士比亞詩選 莎士比亞 137K
23 裘力斯·凱撒 莎士比亞 56K
24 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 莎士比亞 56K
25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莎士比亞 73K
26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莎士比亞 59K
27 維洛那二紳士 莎士比亞 49K
28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 60K
29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莎士比亞 62K
30 無事生非 莎士比亞 60K
31 辛白林 莎士比亞 80K
32 馴悍記 莎士比亞 59K
33 一報還一報 莎士比亞 58K
34 雅典的泰門 莎士比亞 54K
35 約翰王 莎士比亞 60K
36 終成眷屬 莎士比亞 65K
37 仲夏夜之夢 莎士比亞 51K

B. 莎士比亞四部喜劇

仲夏夜之夢
威廉·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
《仲夏夜之夢》是威廉·莎士比亞青春時代最後一部也是最為成熟的喜劇作品,同時也是威廉·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喜劇之一。整部戲劇情調輕松,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亂點鴛鴦譜」的故事。劇中有穿插了小鬧劇當作笑料,即眾工匠為婚禮所排的「風馬牛不相及」的喜劇以及排戲經過。這部戲劇沒有什麼深遠的社會意義與內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純凈的快樂,彷彿是一部戲劇的狂歡,中間也掠過一絲愛情所固有的煩惱,但亦是加以歡樂化、喜劇化的。
書中講述了由「魔汁」引起的沖突及沖突被解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有兩個男青年拉山德(Lysander)、狄米特律斯(Demetrius)同時愛上了女青年郝米婭(Hermia),而郝米婭戀著拉山德,她的好友海麗娜(Helena)又戀著狄米特律斯。郝米婭為了反對包辦婚姻和情人私奔,來到約定好的森林裡。海麗娜將這一消息告訴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著趕到了森林裡。這個森林裡本來住著仙王、仙後和侍奉他們的小仙、精靈,此時仙王、仙後正因為一個「換兒」(傳說中仙人常於夜間將人家美麗的小兒竊去充做侍童)而不和。仙王為了讓仙後做出讓步,便派小精靈迫克(Puck)去取來魔汁(西方一朵純潔的白色小花因為誤中了丘比特的愛情之箭,受創傷後而流出的汁液)以戲弄仙後。這種魔汁有這樣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無論男女,醒來一眼看見的生物,就都會發瘋似的愛上它。
因為魔汁的出現,整個故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魔汁滴在睡著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來時一眼看見的是誤闖進來的海麗娜,因此而「移情別戀」,對海麗娜大獻殷勤,這讓可憐的郝米婭傷心萬分;而狄米特律斯醒來時一眼看見的恰是被精靈引來的海麗娜,因而「舊情復燃」,這讓可憐的海麗娜苦惱萬分。兩個同樣美麗、善良的女孩如今一個被悲傷逼得要發瘋、一個被驚喜沖昏了頭腦,於是開始惡意地揣測甚至中傷起對方。而另外兩個痴情的熱血青年又在憤怒中為海麗娜而決斗。此刻我們發現這四個人分別在不同的方向跑著,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又頓生同情。幸福的斗爭是如此艱難,天命弄人,可是這種斗爭的過程並非一種痛苦,一種悲劇,而是一種有著快樂意味的戲劇性的東西。而在這個故事中,最具戲劇性的情節恐怕要數仙後在魔汁的作用下與一個闖入林中的織工荒唐的「相愛」。這個滑稽可笑的織工本來是和幾個同是手藝人的夥伴們來林中來排戲,小精靈迫克使織工變成了一頭更可笑的蠢驢,而仙後在接觸魔汁後一覺醒來時正是看見了這個可憐的傢伙。於是對於織工而言,「橫禍」又變成了「橫福」,因為他得到了尊貴的仙後的恩寵。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又顯得多麼滑稽!而這一切都取決於魔汁的威力、仙王的旨意和小精靈迫克的頑皮。後來也正是按著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終成眷屬、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間復歸太平.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大約作於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3課(節選)。
《無事生非》寫作年代應在1598-99年,是莎士比亞喜劇寫作最成熟時期的創作,內容熱鬧歡樂,富有哲思。故事主旨為面具、偽裝或游戲,劇中人物探尋的則是男女關系中的自我意識以及真誠與尊重。
在伊莉莎白時期的英國,「無事」(nothing)的發音與noting極為類似,因此「無事生非」也有「注意」、「紀錄」、「竊聽生非」的雙關語暗示。「竊聽」在劇中不僅常見,而且至關重要,是造成誤解或澄清事實的關鍵。
比起莎士比亞的其他喜劇(如《連環錯》、《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本劇的特徵是場景及語言都較為接近真實生活。《無》劇沒有脫離現實的浪漫場景(如《皆大歡喜》里的亞登森林或《第十二夜》里的伊利亞),而是在梅西納城;劇中人並非一見鍾情(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皆大歡喜》的羅莎琳與奧蘭多),而是相識的友人;本劇語言也不像極度浪漫的詩文(如《皆大歡喜》、《第十二夜》),而是當時代的一般口語。諸如此類的安排,使得本劇真實性高,彷佛是一般人也會發生的故事。
劇中的架構主要由兩對情侶所組成。希柔和碧翠絲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勞迪和班狄克是親王唐佩卓的好友,四人雙雙演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希柔優雅沉靜,克勞迪叱吒戰場,兩人代表傳統的結合。碧翠絲和班狄克之間則是永無休止的唇槍舌戰,盡管最終配對成功,但兩人都仍堅持戴著原本尖酸嘲諷的面具。
這兩條故事線,是莎士比亞取材不同故事改編而成。希柔和克勞迪的故事似乎是根據義大利的亞瑞歐托(Ariosto)1516年出版的《憤怒的奧蘭多》(Orlando Furioso,英譯本於1591年出版),以及邦代羅(Matteo Bandello)於1554年出版的《小說》(Novella)中的第二十二個短篇小說所改寫而成。這則含悲劇成分的故事,帶有浪漫多情的義大利風味。此外,在文藝復興時期,時而可見未婚女子被污衊的題材,其中也有不少以悲劇作收,史賓賽的《仙後》(Faerie Queene)中就有類似的例子。
碧翠絲與班狄克的故事源自英式幽默。在中古時期的英國,兩性戰爭是個常見的主題,喬叟和韋克非(Wakefield)都寫過這類故事。莎士比亞早期的《馴悍記》也是類似的題材,凱瑟琳和皮楚丘最初充滿敵意,互相羞辱和攻擊,最後卻彼此傾心。碧翠絲和班狄克的故事很成功,為英國的喜劇文學立下良好典範,王爾德和蕭伯納都是後來的佼佼者。
這兩段感情的發展呈現不同的本質。碧翠絲和班狄克這兩個角色的心理層面較為復雜,他們都是自我意識很強的人,自恃較高,對伴侶的要求也高。然而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和真實情感相左,因此需要助緣來讓兩人卸下高傲面具。另外,兩人都是在偷聽到友人的談話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毛病,但都很誠懇大方地接受批評,並放下身段接受被設計而來的感情。
1861年,白遼士將此劇改編為歌劇時,將故事改名為《碧翠絲與班狄克》(Beatrice et Benedict),無數的演員、觀眾及讀者都能認同,但兩人的戀情無法自成一個劇本,因為碧翠絲如果不要求班狄克去殺克勞迪,就無法顯示班狄克在舊友與新歡之間的為難與沖穾,也無法證明他對愛情的承諾。
相形之下,希柔和克勞迪的故事就顯得平板單調,因而往往被視為次要角色。希柔溫馴聽話,並不像希臘神話里的希柔,為愛打破宗教誓約,甚至犧牲性命。克勞迪對他和希柔的婚事很慎重,他請求親王作媒,在確定希柔和她父親都同意了之後才安心。這段姻緣理性而有計畫,一切遵循社會規范與門第觀念。
克勞迪冤枉希柔,看似是一場「無事生非」的誤會,但那種慘痛經驗卻是劇中人的試煉,絕非毫無意義。碧翠絲和修道士深信希柔清白無辜,班狄克盡管內心掙扎,但也通過了碧翠絲的考驗。克勞迪輕易拒絕並羞辱所愛的女子,暴露了對自己和對希柔的無知,因此這場誤會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為非作歹的唐降。但盡管如此,希柔仍願意原諒並接納他,代表了某種高尚的情操。
希柔的父親里奧納多一聽到他人對女兒的指控,馬上信以為真,以為女兒做出不名譽的事,又為確保女兒對未來夫婿忠貞不二,甚至寧願她就此死去。克勞迪、親王和里奧納多的反應,反映了男人對女人不忠的深刻恐懼,同時也顯示出社會文明所建構的似乎不過是外表的秩序,它忽略了人們內心真正的情感,因為兩性情愛竟能如此輕易地就遭到破壞與誤解。
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幾乎都是在與死神錯身而過之後,才得到圓滿結果,例如早期的《連環錯》、《仲夏夜之夢》和後來的《皆大歡喜》等。但與《威尼斯商人》和《一報還一報》相較之下,本劇中的死亡威脅就顯得毫不緊迫。私生子唐降和《奧塞羅》中的以阿苟一樣邪惡,善於利用人們不可靠的視覺和聽覺來誤導仇人。但他陷害希柔並不是為了求什麼好處,只不過是想惱怒親王兄長,讓親王和親王周遭的人都變得和他自己一樣陰郁罷了。劇中對唐降這個角色的心理、性格和背景並未加以著墨,故只能說是為阻礙喜劇收場的一項安排。
1748年,在蓋瑞克(David Garrick)重新搬演之前,《無事生非》只有零星的演出,之後才逐漸受到觀眾的歡迎。幾年前過世的英國資深演員約翰.吉爾格爵士(Sir John Gielgud),就曾成功地扮演過班狄克。《無事生非》極少被搬演上大螢幕,1993年,布萊納導演此劇,由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與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分別飾演碧翠絲與班狄克,廣受好評。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之。
作 者: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亞) 著
出 版 社: 福光
出版時間: 2007-6-1
版 次: 1
頁 數: 126
印刷時間: 1998/10/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0140621266
包 裝: 平裝
內容
《第十二夜》的簡介西巴斯辛和薇奧拉是相貌相同的孿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兩人在伊利里亞岸邊失散。薇奧拉以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裝,化名西薩里奧,投到當地奧西諾公爵的門下當侍童。奧西諾公爵派薇奧拉替他向年輕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奧麗維婭求婚。可是,這時薇奧拉已經暗暗地愛上了主人奧西諾。而奧麗維婭卻對代主求婚的薇奧拉一見鍾情。事情變得微妙復雜了。
與此同時,一個密謀正在奧麗維婭家中進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於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馬伏里奧的斥責,便對他進行報復。他們模仿奧麗維婭的筆跡寫了一封情書給馬,信中鼓勵馬大膽求愛,並要他經常穿著令人厭惡的黃色長襪。馬伏里奧鬼迷心竅,上了他們的當,丑態百出;而奧麗維婭則以為管家在發瘋。
為贏得奧麗維婭的芳心,奧西諾再次派薇奧拉到奧麗維婭的家中游說。奧麗維婭愈加愛慕薇奧拉了。而奧麗維婭的叔父卻執意要將她嫁給蠢笨的富戶安德魯,於是便與奧麗維婭的女僕瑪莉婭一起極力鼓動安德魯和薇奧拉決斗。
原來薇奧拉的哥哥西巴斯辛遇難時被海盜船長安東尼奧所救,倆人結成莫逆之交。來到伊利里亞後,由於安東尼奧船長懼怕伊利里亞當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錢袋交給他使用。
安東尼奧船長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魯決斗的薇奧拉,他錯把她當成她的哥哥西巴斯辛,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過此地的警察認出了他並把他逮捕。安東尼奧看到薇奧拉對自己被捕既無動於衷,也不肯還他錢袋,大為吃驚,遂指責她忘恩負義。安德魯等人還想找薇奧拉決斗,但是他們遇到了西巴斯辛,錯把他當成薇奧拉,便拔劍相向,幸被及時趕來的奧麗維婭所制止。奧麗維婭也錯把西巴斯辛當成薇奧拉,並把他請到家裡表示愛情,倆人遂私下結百年之好。
馬伏里奧被宣布患有精神錯亂而關進了暗室,並被裝扮成牧師的小丑百般戲弄。後來馬伏里奧得機寫信向奧麗維婭小姐申辯,才使得真相大白。
最後,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兄妹重逢,西巴斯辛和奧麗維婭相愛,奧西諾公爵被薇奧拉的品貌所感動,宣布娶她為妻,安東尼奧船長亦獲自由。除馬伏里奧外,眾人皆大歡喜。

C. 莎士比亞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莎士比亞共寫作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590—1600)主要是歷史刷和喜劇,代表作有《亨利四世》(上、下)、《亨利六世》《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主要是正面宣揚人文主義的理想,充滿愉快樂觀的浪漫主義色彩。中期(1601—1607)是悲劇時期,代表作有《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四大悲劇,和《一報還一報》、《雅典的泰門》等,隨著對現實認識的深入,這時期劇作的批判力度加強了,風格也變為悲憤沉鬱。後期(1608—1612)是傳奇劇時期,有《暴風雨》等4部傳奇劇和歷史劇《亨利八世》,都宣揚寬恕和容忍。

D. 莎士比亞的喜劇三部曲是什麼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

《無事生非》寫作年代應在1598-1599年,是莎士比亞喜劇寫作最成熟時期的創作,內容熱鬧歡樂,富有哲思。故事主旨為面具、偽裝或游戲,劇中人物探尋的則是男女關系中的自我意識以及真誠與尊重。

《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喜劇」之一,故事場景主要發生在遠離塵世的亞登森林中。大約創作於1598-1600年間。
《皆大歡喜》主要劇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到森林尋父和她的愛情故事。劇名《皆大歡喜》表明劇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報,惡人受到感化,有情人雙雙喜結良緣。這反映了莎士比亞理想中的以善勝惡的美好境界。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早期喜劇創作的終結。這部作品以抒情的筆調,浪漫喜劇的形式,再次謳歌了人文主義對愛情和友誼的美好理想,表現了生活之美、愛情之美。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其中最後三部最能表現莎士比亞喜劇創作的風格,人稱"嬌艷明媚的喜劇三部曲"。這些劇本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而情節卻異常生動豐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歡快的筆觸和如詩如畫的抒情,來揭示人們的感情沖突和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特別是塑造了一批勇氣過人又執著、風趣、機智、溫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們追求自己自由戀愛的權力,與各種邪惡勢力做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戲劇舞台上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E. 莎士比亞搭的37部戲劇

1.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維洛那二紳士
2.The Taming of the Shrew 馴悍記
3.Titus Andronicus 安特洛•尼克斯
4.Henry VI Part 1 亨利六世,第一卷
5.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第二卷
6.Henry VI Part 3 亨利六世,第三卷
7.Richard III 理查德三世
8.The Comedy of Errors 錯誤的喜劇
9.Love's Labour's Lost 愛的徒勞
10.Romeo and Juliet 羅密歐和朱麗葉
11.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夢
12.Richard II 理查德二世
13.King John 約翰王
14.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15.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第一卷
16.Henry IV Part 2 亨利四世,第二卷
17.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溫莎的風流娘們
18.Much Ado About Nothing 無事生非
19.Henry V 亨利五世
20.Julius Caesar 愷撒大帝
21.As You Like It 皆大歡喜
22.Hamlet 哈姆雷特
23.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24.Troilus and Cressida 特羅伊洛斯與克里希達
25.Measure for Measure 一報還一報
26.Othello 奧賽羅
27.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終成眷屬
28.Timon of Athens 雅典的太門
29.King Lear 李爾王
30.Macbeth 麥克白
31.Antony and Cleopatra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
32.Pericles 沉珠記(泰爾王子佩里克里斯)
33.Coriolanus 科利奧蘭納斯(英雄叛國記)
34.Cymbeline 辛白林
35.The Winter's Tale 冬天的故事
36.The Tempest 暴風雨
37.Henry VIII (All Is True) 亨利八世
38.The Two Noble Kinsmen 兩個高貴的親戚(與弗萊徹合著)

F.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是《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和《皆大歡喜》。

《仲夏夜之夢》整部戲劇情調輕松,它所包含的,是純凈的快樂,彷彿是一部戲劇的狂歡,中間也掠過一絲愛情所固有的煩惱,但亦是加以歡樂化、喜劇化的。

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過安東尼奧的形象,贊美了友誼和仁愛精神,又通過巴薩尼奧和鮑西婭的愛情故事,說明真正愛情的純潔與朴實。

《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愛情自由的年輕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作者無情地批判了封建門閥觀念、家長專制批判了中世紀以來的禁慾主義和蒙昧主義,並在對愛情自由和個性解放的贊美中,表現了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

《皆大歡喜》內容簡介

已故的羅蘭爵士有三個兒子,大兒子阿立夫沒有按照父親的遺囑好好的照顧小兒子歐蘭得,於是歐蘭得准備拿著屬於自己的遺產離開哥哥,阿立夫為了不讓歐蘭得得到遺產,安排他和大公爵的武士卡而斯比武。

大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取代了爵位,他的女兒羅斯蘭卻因為和新公爵弗得利克的女兒西利亞要好而留了下來。羅斯蘭和西利亞去觀看了比武,勝利的歐蘭得愛上了羅斯蘭,羅斯蘭也對他抱有好感。弗得利克放逐了羅斯蘭,西利亞決定和她一起走,她們帶著小丑試金石去亞敦森林投奔被放逐的大公爵。

在森林裡,羅斯蘭和歐蘭得相遇並且相愛了。阿立夫被弗得利克拿去了所有的田產,也來到了森林,大公爵收留了他,他和自己的弟弟冰釋前嫌並且和西利亞相愛。最後阿立夫拿回了自己的田產,歐蘭得繼承了大公爵的爵位和財產,故事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

G. 莎士比亞有哪些戲劇作品

一、莎士比亞的主要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 《哈姆雷特》等。如下表所示:


二、作品風格: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的。他採用標準的語言書寫,常

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 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認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莊重的演說詞,經常阻礙了情節,《維洛那二紳士》的台詞則被評論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邪惡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 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志著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

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徵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實際上,這意味著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後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於開始、停頓、並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 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後,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朱利葉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

《哈姆雷特》之後,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後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為「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並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復雜或者省略」。 在創作生涯後期,莎士比亞採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的極度變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眾是挑戰。 後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徵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 象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 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眾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眾展示盡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松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 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後,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著重了劇院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H.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簡介

大家常說的四大喜劇是指英國偉大的戲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四部喜劇作品,分別是: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1、《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大約作於1596-1597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2、《仲夏夜之夢》是威廉·莎士比亞青春時代最後一部也是最為成熟的喜劇作品,同時也是威廉·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喜劇之一。整部戲劇情調輕松,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亂點鴛鴦譜"的故事。劇中又穿插了小鬧劇當作笑料,即眾工匠為婚禮所排的"風馬牛不相及"的喜劇以及排戲經過。

3、《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著名喜劇。主要劇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到森林尋父和她的愛情故事。劇名《皆大歡喜》表明劇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報,惡人受到感化,有情人雙雙喜結良緣。這反映了莎士比亞理想中的以善勝惡的美好境界。

4、《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早期喜劇創作的終結。這部作品以抒情的筆調,浪漫喜劇的形式,再次謳歌了人文主義對愛情和友誼的美好理想,表現了生活之美、愛情之美。幾百年之後,《第十二夜》的巨大藝術魅力依然不減,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精神愉悅。

拓展資料: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1908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I. 你還知道哪些有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電影請利用暑假觀看並寫一篇簡短的影評

電影《夜宴》根據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哈姆雷特》進行改編。以王子復仇為全故事的主線,表現的一個王朝的愛恨情仇。
故事的主人公以一襲白麻布粗衣,一張面具,生動的刻畫出了一個懦弱的王子從不諳世事到成熟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年輕的母親2高清電影 瀏覽:63
電影頻道老電影 瀏覽:752
電影經典台詞截圖時間 瀏覽:602
張國榮最帥抽煙的是哪個電影 瀏覽:887
電影名字叫青春 瀏覽:880
香港電影睡了嗎 瀏覽:221
如何尋找網路電影資源 瀏覽:745
在電影院想上廁所走哪裡出去 瀏覽:672
電影2002演員表 瀏覽:362
草原愛情電影古裝 瀏覽:591
歌曲那些最煽情的電影情節完整版 瀏覽:428
美國喜劇片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312
在哪裡可以看女友的媽媽電影 瀏覽:344
氣球電影講什麼意思 瀏覽:378
黑社會老大去復讀高中是什麼電影 瀏覽:103
刺激戰場電影位置在哪裡 瀏覽:585
老電影拂曉的槍聲 瀏覽:442
十大經典武俠動漫電影推薦 瀏覽:119
芬蘭青春校園愛情電影 瀏覽:802
怎麼剪輯電影片段掙錢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