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數碼寶貝的一個背景音樂
你所說的這一首是<波萊羅舞曲>,拉威爾寫的.
http://music.jnu.e.cn/Mus-EDU/Mpfiles/MP1/Unit-6/BOLERO.mp3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CA%FD%C2%EB%B1%A6%B1%B4&lm=-1
Ⅱ 誰能給發個影片紅白藍之藍的影片音樂賞析啊~~~高分懸賞!
<藍色情挑>是Kieslowski三色電影的首部曲,這三部電影將以藍,白,紅三色為意象,以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為命題,闡述人際關系的互動與性靈的覺醒,可以想見這會是不同凡響的創作,而一開場的<藍色情挑>也確實樹立了典範,雖然它有個最不知所雲的中文譯名,也是三部片子中最沉重的作品,不過感覺上也是最出色的作品,故事內容描寫遭逢喪夫喪女之痛的音樂家遺孀,以自我封閉,隔離記憶,抗拒情感的方式,來逃避失去親人的痛楚,後來在一連串生活,感情的探索省思中,漸漸走出陰霾感傷,終能找回面對過去的勇氣,重拾感受與愛人的能力,故事中以過世音樂家Patrice一篇未完成的樂章為軸心,這篇樂章是Patrice接受委託,為歐洲聯盟所譜寫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樂章的主題則是」愛」,當音樂家車禍身亡時這首作品仍未完成,而其遺孀Julie是唯一了解,並且有能力將殘缺的作品完成的人,然而Julie沒有辦法面對承受過去的一切,而否認這篇作品的存在,直到Julie發現自己丈夫的外遇,並且一步步走出內心的障礙,Julie才有能力面對並完成這首作品,電影也在這首曲子大工告成時劃下句點,音樂在這樣一部電影中的重要性,相信已經不言可喻了.
在這部配樂中,配樂家Preisner一人」分飾」四角,車禍身亡的音樂家Patrice,Patrice的妻子Julie,Patrice的好友,同時也暗戀Julie已久的Olivier,當然,還有那位常常出現在Kieslowski電影中的虛擬作曲家Van Den Budenmayer.我想我還是先稍微說明一下Van Den Budenmayer這個人物,因為在一般電影音樂中並沒有這種狀況,這是Priesner與Kieslowski一種特有的默契,這個虛構的音樂家其實就是Preisner在Kieslowski電影中的化身,他在Kieslowski的電影中像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而且橫跨了許多部Kieslowski的電影,包括十誡系列,三色電影以及<雙面薇若妮卡>等,我們時常可以在Kieslowski的電影中,看到劇中的角色唱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歌,買他的唱片,演奏他的曲子等,甚至連原聲帶上也會將某些曲目標示成Van Den Budemayer的作品,不過別誤會,其實並沒有Van Den Budemayer這么一個人物,不過他彷彿真的存在於Kieslowski的電影世界中,無形的連串著Kieslowski所有電影間的脈絡.
在<藍色情挑>中,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作品是悼念音樂家Patrice的喪曲(Funeral Music),這個樂章一方面在電影中的葬禮場合有幾段演出,有管樂(Track 2.),弦樂(Track 14.)與管風琴(Track 13.)等多種版本,同時也成為配樂中,一個象徵Julie過去記憶的主題,非常沈痛的一個樂章,每當刻意迴避過往一切的Julie一與記憶交會,這個樂章就會無情而悲愴的轟然而出,那是Julie再怎麼逃避否認,也難以抵抗的悲痛記憶,Kieslowski有時甚至會將影像剎時隱沒,陷入一片短暫沈痛的黑暗中,彷彿現實環境與人的知覺在瞬息間,被巨大的傷痛與不堪的記憶所吞沒,而即使在電影外聽這個樂章,那種強烈的悲愴仍然洶涌浮現,讓人無力逼視,也無法抵抗.
Julie盡最大的力量要忘卻所有的過去,隔離所有的感情,使用一種封閉情感,斷絕感受的方法,來避免自己受記憶與悲傷的折磨,然而一個人無法真正的將自己和過去一刀兩斷,特別是在情感上.一開始,Julie將亡夫Patrice未完成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丟棄,然而Julie在整理遺物時,還是發現了Patrice未完成的部份樂章,這個遺漏的樂章有八個小節,在Patrice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Track 1.),這八個小節只在最後隱約浮現,並沒有具體完成,而也只有Julie知道這八個小節的存在,只是甫逢巨變的Julie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作品,甚至直接丟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原稿,顯示當時Julie根本沒有完成全曲的打算,她只想把這首殘缺的作品連同她的過去一起埋葬.只是,這個八個小節的樂章似乎一直保留在Julie心中,在Julie抗拒一切情感與記憶的同時,這個樂章也成為Julie心中,對過去記憶與內心情感的一點保留,就像Julie丟掉了所有的東西,回復本姓,更換住所,卻不自覺的保留了一串舊的藍色吊飾.觀眾很容易發現,每當Julie必須與人接觸,必須面對新的感情與生活時,這個樂章就會在幽幽浮現,因此,這個樂章隱約代表了Julie心中,仍渴望著能有重新開始生活的機會,這個遺落的樂章有時甚至和悲傷的喪曲糾結一起(如Track 5.15.The Battle Of Carnival And Lent),形成一種思緒的對立與掙扎,顯示Julie無法真正的拋開過去,也無法真正的重新開始,我有些覺得這個樂章就像一把打開心門的鑰匙,只有當Julie能面對過去,將這個樂章與亡夫的遺作結合時,才能真正的找回生活下去的意義和理由.
Olivier是Julie必須面對的新感情,最初Julie對Olivier的態度其實十分冷漠,不過隨著故事的進展,以及後來Olivier發現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另一份備份,Julie的態度也漸漸有所改變,電影中一段滿令人印象深刻的劇情,是Julie協助Oliver改寫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urope未完成的部份(Track 18.19.20.Olivier s Theme),不過Julie在此刻仍然沒有真正的對一切坦然以對,她並沒有接手完成這首作品的打算,反而同意讓Olivier接手這個音樂委託,而後來Olivier寫出來的作品,風格和Patrice的原始構思有滿大的差異,於是Julie及時介入,將Oliver激烈熱情的情緒加以收斂,讓它能比較接近Patrice的作品,但Julie仍然沒有將Patrice未完成的八個小節呈現出來.
到故事最後,Julie終於又拾回感受與愛人的能力時,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才終於得以完成,和Patrice未完成的版本比較之下,Julie將遺落的八小節樂章重新接回這首曲子,並且延展成完整的結尾,Kieslowski以運轉流暢的剪接,組合出故事中Julie所曾接觸過的人事物,同時也讓整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一首以希臘文演唱,以愛為主旨,充滿力量與感懷的禮贊,而一路下來,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成的過程,也是Julie由自我封閉到打開心門的歷程,Julie悲傷冰冷的心靈也終於掙脫禁錮,獲得自由.
<藍色情挑>可以說是影音結合中相當極致表現之一,如此緊密的影音結合是電影藝術的高度成就,然而如果要將這些音樂獨立在影像外,單就原聲帶的來考量時,不免就會遺失整體創作的藝術價值,比如,如果一個人對這部電影毫無概念,對於這張原聲帶的內容,大概就僅止於一首悲愴的喪曲,一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以及許多以此發展而成的零散短篇樂章,許多音樂運用的手法和意象,似乎很難在這些音樂獨立於故事和影像外時,還能完整的傳遞給聽眾,不過所幸的是,以<藍色情挑>的原聲帶來說,雖然會讓人覺得若有所失,獨立的音樂欣賞性仍然頗高,特別是Song For The Unification,即是一首完整的聲樂作品,而由遺落的八小節音樂鋪陳成的Reprise,虛構音樂家Van Den Budenmayer的Funeral Music,後來並沒有真正結合在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的Oliver s Theme,以及幾首小品氣質的笛子獨奏也頗為動聽,同時當中也收錄了<紅色情深>的波麗露舞曲(作為預告片的配樂),因此以一張原聲帶來說,它仍有出色的音樂獨立價值,不過以我個人的感覺,它在電影之中,才真正能讓人產生經典之作的感受.
Ⅲ 求《交響情人夢》OAD(動畫的)片尾曲的名字和試聽地址 拜託了~
:「まなざし☆デイドリーム」
風と丘のバラード
:「こんなに近くで」/Crystal Kay
:「Sagittarius」/SUEMITSU&THE SUEMITH
:「Allegro Cantabile」/SUEMITSU & THE SUEMITH
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第五號F大調——《春》 貝多芬第23號鋼琴奏鳴曲 F小調op.57——《熱情》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A大調Op.92 拉赫曼尼諾夫 第二鋼琴協奏曲 C小調 李斯特 第一圓舞曲——《鄉村酒館之舞》 第5號 降B大調——《鬼火》 愛德華·埃爾加 小提琴協奏曲 e小調 R.修曼 曼夫雷特序曲 降E小調 莫扎特雙管協奏曲 C大調 K.314 莫扎特第8號鋼琴協奏曲 A小調 K.310 約翰內斯·博拉姆斯 第一交響曲 C小調 Op.68 舒伯特 第16號鋼琴奏鳴曲 A小調 D.845 肖邦 第4號鋼琴練習曲 升C小調 Op.10-4 克羅德·德彪西 《歡樂島》 《牧神午後》 勃拉姆斯 帕格尼尼變奏曲 第1部 OP.35 莫里斯·拉威爾 夜之加斯帕 第3首 斯卡博 升G小調 羅伯特·舒曼 第2號鋼琴奏鳴曲 G小調 op.22 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盧什卡》(第一樂章:俄羅斯之舞)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卡門幻想曲》Op.25 理查·施特勞斯 <狄爾·艾倫施皮格爾愉快的惡作劇>Op.28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鋼琴協奏曲》 拉威爾 《 G大調鋼琴協奏曲》
海頓:第104號交響曲「倫敦」第1樂章 理查?史特勞斯:狄爾愉快的惡作劇 作品28 格林卡:歌劇序曲「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D 大調第1樂章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品 D 大調第3樂章 鮑羅丁:歌劇「伊格爾王」的《韃靼舞曲》 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1樂章開頭 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4樂章 德沃夏克:第9號交響曲「自新大陸」第4樂章 拉威爾:「鏡子」組曲 - 第4曲《小丑的晨歌》 肖邦:「英雄」波蘭舞曲作品53 李斯特:超技練習曲第4號 D 小調 拉赫曼尼諾夫:第2號鋼琴協奏曲 D 小調第1樂章 拉赫曼尼諾夫:第2號鋼琴協奏曲 D 小調第3樂章 大島 MICHIRU:「Mojamoja」組曲 第1首《Mojamoja 森林》(特別篇版) 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第16號 作品 D. 845第1樂章 (前半 → 後半) 莫札特:小星星變奏曲 K. 265 莫札特:第18號鋼琴奏鳴曲 D 大調 K. 576第1樂章 莫札特:第18號鋼琴獨奏曲 D 大調 K. 576第3樂章 拉威爾:「鏡子」組曲 - 第4首《小丑的晨歌》 莫札特:雙簧管四重奏曲 F 大調 K. 370第1樂章 斯美塔那:伏爾塔瓦河(交響詩)
千秋篇—管弦樂曲 01.貝多芬:A大調第7號交響曲作品92 第一樂章 02.貝多芬:A大調第7號交響曲作品92第四樂章 03.杜卡斯: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 04.拉威爾:「波麗露」 05.J.S.巴哈:D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BWV1052第一樂章 06.J.S.巴哈:D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BWV1052第三樂章 07.柴可夫斯基:序曲「1812年」 野田妹篇—鋼琴 所有野田妹鋼琴的部分由郎朗演奏 01.莫札特:A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K.331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 02肖邦:B小調第3號鋼琴奏鳴曲作品58第一樂章 03.德布西:「映象」第一集『水中倒影』 04.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第一樂章 05.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第三樂章 06.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07.肖邦:E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一樂章 08.肖邦:E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三樂章 09.貝多芬: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悲愴」第二樂章 10.莫札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375a第一樂章 11.大島MICHIRU/松谷卓編曲:「Mojamoja組曲」 第一曲「Mojamoja的森林」野田妹和雅多薇戈版 12.法國民謠:Sur le pont d`Avignon(在亞維農橋上) 夥伴篇—室內樂、管弦樂、背景樂曲 01.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314/285d 第一樂章 (鋼琴伴奏版) 02.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鋼琴伴奏版) 03.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4/B.191 第一樂章 (鋼琴伴奏版) 04.喬立維:巴松管協奏曲第一樂章鋼琴伴奏版 05.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第三樂章 06.貝多芬:C小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67「命運」 第四樂章 07.貝多芬:D小調第9號交響曲作品125「合唱」第四樂章 08.艾爾加:「謎」變奏曲」第九變奏「Nimrod 」 09.馬勒:升C小調第5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10.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74「悲愴」第四樂章 11.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Beethoven / Arr Liszt :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 I Poco sostenuto 貝多芬/ 李斯特編:A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92,第一樂章 Rimsky-Korsakov: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 Johann Strauss II: "Tritsch-Tratsch-Polka", Op. 214 小約翰.史特勞斯:閑扯瞎聊波卡舞曲,作品214 Frank. W. Meacham: American Patrol 弗蘭克‧米查姆:美國巡邏兵進行曲 Mozart: Serenade No. 13 for strings in G major,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 莫扎特:G大調第13號弦樂小夜曲,K525 Vivaldi: Concerto No. 4 in F minor, Op. 8, RV 297, "L'inverno", II. Largo 韋華第:「四季」 【冬】第二樂章 Haydn: String Quartet Op.76 No.3 in C major "Kaiser" - II. Poco Adagio: Cantabile 海頓:C大調弦樂四重奏《皇帝》,作品76第三號——第二樂章 La Marseillaise (National Anthem of France) 馬賽進行曲(法國國歌)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 III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第三樂章 Mozart: Clarinet Concert in A major, K.622 - II. Adagio 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 622——第二樂章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 I. Allegramente 拉威爾:G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II. Romance - Larghetto 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二樂章 Chopin: Étude Op. 10 No. 12 in C# minor, "Revoluntionary" 蕭邦:升C小調練習曲作品10第12首「革命」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II. Romance - Larghetto 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二樂章 Chopin: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蕭邦:B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58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1 in Ab major, Op. 110 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 Beethoven: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 : III. Presto - assai meno presto 貝多芬:A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92,第三樂章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1 in Ab major, Op. 110: II. Allegro molto 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第二樂章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 I. Allegramente 拉威爾:G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Mahler: Symphony No. 5 - IV. Adagietto (F major)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1 in Ab major, Op. 110, III 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10——第三樂章 Liszt: Faust Symphony, S.108 - III 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 第三樂章「神秘的合唱」 Vivaldi: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8, RV 315, "L'estate", III. Presto 韋華第:「四季」 【夏】第三樂章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1 Chopin: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 II. Romance - Larghetto 蕭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1——第二樂章 Saint-Saëns: "Bacchanale" from "Samson et Delila" 聖桑:歌劇「參孫與達利拉」【醉飲之舞】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馬斯康尼:「鄉村騎士」間奏曲 French Folk Song: Sur le pont d'Avignon 法國民謠:在亞維農橋上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Pathétique"), Op.13 貝多芬: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悲愴」,作品13 Mozart: Sonata for Two Pianos in D major, K. 448 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 ~片尾曲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這我所找所有有關音樂 望其有用
Ⅳ 世界盃歷史上最經典的歌曲是
1986
別樣的英雄「A Special Kind of Hero」<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
演唱者:斯黛芬妮.勞倫斯(Stephanie Lawrence)
1986年的世界盃是屬於馬拉多納的,這位阿根廷天皇巨星以「上帝之手」和連過五人的長途奔襲進球得分,聞名於世,並為本隊再次奪得世界盃桂冠。這首充滿傳統色彩的大氣歌曲後來一直被視為頌揚馬拉多納的贊歌,究其原因是它曾出現在那屆世界盃賽官方影片《英雄》的結尾,而畫面恰恰是馬拉多納在球場上英武拼殺的慢動作鏡頭。此歌演唱者是著名的舞台劇演員斯黛芬妮.勞倫斯,但該曲是否為當屆主題曲,還鮮有明證。
斯黛芬妮.勞倫斯
出生於英國的音樂家庭,父母從事音樂和舞蹈。她因在倫敦一些最著名的音樂劇中出演而知名。16歲登上舞台後,不久去百老匯發展,也在電影和電視中客串角色。自1981年接任安德魯.韋伯的名劇《埃薇塔》(又名:貝隆夫人Evita)起,她陸續出演了《瑪莉蓮》(Marilyn!)、《星光快車》(Starlight Express)、《貓》(Cats)的主角。1993年因主演《熱血兄弟》(Blood Brother)而獲得托尼獎提名,她1989年曾出演電影版的《歌劇院魅影》。2000年11月4日在倫敦寓所過世,享年50歲。
1990
「義大利之夏」 (UN'ESTATE ITALIANA)<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主題曲>
英語版本名稱為:To Be Number One
演唱者:吉奧吉.莫羅德(Giorgio Moroder)和吉娜.娜尼尼(Gianna Nannini)
「義大利之夏」或許是最成功的世界盃主題曲,至今仍被資深球迷和歌迷所津津樂道。這是首悠揚動聽,又振奮人心的歌曲,義大利人將亞平寧半島上的海風和足球王國對足球運動的理解糅合成迷人的音樂。這首歌有數個版本,原唱錄音版較舒緩傳統;現場演唱版則加入更多搖滾節奏;因為作曲的是義大利電子樂大師吉奧吉,也有過節奏強勁的混音版。超級球迷香港天王譚詠麟也曾將此歌改成粵語版本的「理想與和平」。兩位原唱者都是義大利最著名的流行樂大師,並且此歌也是兩人合作寫成的,英語版由吉奧吉演唱。
吉奧吉.莫羅德
義大利最著名的電子音樂先鋒,是20世紀70年代迪斯科音樂發展中的標志人物。這位1940年4月26日生於奧提西的義大利人,曾經贏得過3座奧斯卡獎和4次金球獎。他有著傳奇式的經歷,所涉及的領域幾乎都帶給他巨大的榮譽。他曾經是位吉他手,19歲組建了自己的樂隊Covers,出沒於歐洲的夜總會中。70年代起,他專心於音樂製作,1969年他推出自己製作的處女單曲「瞧一瞧」(Looky Looky),並與合作夥伴佩特.貝洛特(Pete Bellotte)組成了製作組合。他們的輝煌來自於發掘了曾經當和聲歌手的多娜.桑莫(Donna Summer),由此締造了一種對迪斯科影響深遠的音樂現象。70年代後期,莫羅德開始接觸電影配樂。並在整個80年代傾心於此工作。他在電影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影片《壯志雄心》的主題曲「帶走我的呼吸」(Take my breath away)。該曲不僅雄踞英美各大排行榜之首,並摘得奧斯卡最佳歌曲獎。
吉娜.娜尼尼
吉娜1956年6月14日生於義大利迷人的圖斯卡尼省。她從小就顯現出音樂天賦,在她身上所蘊涵的自然、反叛和自信使她19歲就離家來到米蘭闖盪。1976年,她推出同名首張專輯。1979年她做出冒險決定,隻身闖盪美國探詢搖滾樂根源。雖然她經歷了種種失望,但還是深深地發掘出自己的搖滾根源。經過挫折與努力,吉娜成為世界級明星,頻繁在歐洲成功舉行巡迴演唱會,不斷與眾多著名音樂人有過合作。1989年她同艾多拉多.班那托合作寫詞了1990年世界盃賽的主題曲「義大利之夏」的歌詞,並與吉奧吉在米蘭的開幕式攜手歌唱。
1994
「榮耀之地」(Gloryland)〈1994年美國世界盃主題曲〉
演唱者:達利爾.豪(Daryl Hall)
美國一直是足球運動的處女地,把世界盃主辦權交到他們手裡似乎是個錯誤的選擇,主題曲也變得黯淡。這首「榮耀之地」雖然有個響亮的名字,但是英雄主義色彩在這首歌中盪然無存。「榮耀之地」在音樂風格上更接近於民謠與流行搖滾樂的結合,很有些美國西部荒原的蒼茫感。1994年作者兼主唱達利爾創作了此歌,並邀請福音曲演唱組合「黑暗之聲」(Sounds of blackness)協助錄制。由於作品缺乏對足球運動的共鳴,很快淹沒在人們的記憶之中。1994年的世界盃合輯中收錄的其他大牌藝人的作品倒是要比主題曲精彩得多。
達利爾.豪
達利爾.豪是美國70和80年代知名組合「豪與奧茲雙人組」(Hall and Oates)的成員之一。他1946年10月11日出生,原名Daryl Franklin Hohl。來自費城的達利爾在坦普爾大學結識了後來的夥伴約翰.奧茲(John Oates)。他們幾經分合,最後在湯米.莫托拉(Tommy Mottola,後來也是瑪莉亞凱莉的經理人)的運作下,簽約亞特蘭大唱片公司。1972年推出首張專輯《純粹的奧茲》(Whole Oates)。1984年他們成為歷史上排名最高的民謠二人組,同年組合解散,各自發展,1988年為了專輯《Ooh Yeah!》重組。至今他仍有新專輯推出。
從1998年起,世界盃賽的主題曲不再僅限於一首,而且開始灌錄世界盃官方專輯唱片。1998年的《Allez! Ola! Ole! 》中就收錄了15首代表參賽各國的足球歌曲。官方主題歌為「我踢球你介意嗎」和「生命之杯」。
1998
「我踢球你介意嗎」(法語:La Cour des Grands,英語:Do you mind if I play)〈1998年法國世界盃主題曲1〉
演唱者:尤索.恩多(Youssou N'Dour )& 阿克塞拉.瑞德(Axelle Red)
「我踢球你介意嗎」是首輕快的歌曲,帶著濃烈的熱帶情調和歡快的吟唱風格。演唱者都不是法國人,歌曲沒有明顯的法國特點,可能也正應和了世界盃融合交流的主題,並符合法國人喜好出人意料的性格。但很多人認為並不好聽。
尤索.恩多
尤索.恩多是目前世界樂壇最著名的世界音樂歌手之一,這位嗓音獨特的塞內加爾人生於1959年10月。美國著名樂評雜志《滾石》是這樣評價他的:「如果有哪位來自第三世界的藝人在全球影響力上能和鮑伯.馬里(Bob Marley)相提並論的話,那隻有尤索.恩多。他的嗓音獨特,古老非洲的歷史似乎都凝結在他的聲線之中。」
阿克塞拉.瑞德
1968年生於比利時的海塞爾特,3歲起學習舞蹈並接觸音樂,從莫扎特到南部靈歌,她都有所涉獵。1983年用英語錄制了第一張單曲,因為英語最適合她想唱的這類歌曲。在Virgin唱片的支持下,她繼續女性靈歌風格的探索。1993年她的第一張專輯《Sans Plus Attendre》終於為她不僅在比利時,更在法語地區贏得了聲譽。1998年6月她同尤索.恩多在世界盃開幕式上向法蘭西體育場內8萬球迷和全球數億觀眾演唱了這首充滿歡快節奏和熱帶韻律的歌曲。
瑞奇.馬汀(Ricky Martin)
瑞奇.馬汀是世界級偶像歌手,並引領著拉丁音樂浪潮。該歌曲選自他1998年專輯《讓愛繼續》(Vuelve),並獲得全球30個國家單曲排行的冠軍,也是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另一首主題曲。「生命之杯」 在世界盃之後也傳播甚廣,成為很多足球節目用來烘托氣氛的第一選用曲目。歌曲中的鼓樂節奏和號角奏鳴都頗為煽情。
瑞奇.馬汀1971年12月24日生於波多黎各,6歲起開始接拍電視廣告,很快對表演產生濃厚興趣。12歲時,瑞奇.馬汀加入了少年偶像團體Menudo,這是一支拉丁樂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組合。17歲的馬汀在離開Menudo後,決定放下明星身份,重新走入學校完成他最後的高中學業。畢業後,他毅然來到美國紐約。以個人姿態進軍歌壇的瑞奇.馬汀,1991年推出了首張同名專輯,獲得巨大成功,並在全球許多國家掀起了一股拉丁樂狂潮。1994年,瑞奇.馬汀參演了電視連續劇《急診室的故事》,這部在美國ABC電視台收視率頗高的肥皂劇使瑞奇的知名度再次得到了空前提高。1996年,讓瑞奇.馬汀走紅全球的專輯《A Medio Vivir》發行,其中收錄的歌曲呈現多元化風貌,收錄有法國9周冠軍曲「Maria」。令瑞奇走向世界的歌曲「生命之杯」(La Copa De La Vida / The Cup Of Life)收錄在大碟《Vuelve》中,他以西班牙文唱出火熱的氣氛。
2002
2002年世界盃音樂的選擇早早已經確定。「風暴」擔綱全球主題曲,日韓新銳歌手組成「日韓之聲」演唱組共同演繹日韓版主題曲「讓我們走到一起」,另一首官方主題曲——純音樂的「足球聖歌」以電子音樂風格,為新世紀世界盃進行時尚代言。同時,索尼音樂再次負責發行《2002年世界盃官方專輯》。
阿納斯塔西婭(Anastacia)
阿納斯塔西婭的歌聲和形象的差距令人難以置信,靚麗的偶像外型和深沉渾厚的「爵士樂」嗓音給人的視聽覺沖擊強烈。「風暴」曲調簡潔、節奏強勁,流行的曲風給人異域感覺,和「生命之杯」 相比它少了些火般熱情,多了份緊迫感強勁的沖擊。
阿納斯塔西婭原名Anastacia Newkirk,1973年9月17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父親是酒店歌手,母親是紐約百老匯的演員。她14歲時父母離異,隨母親來到紐約,並進入藝術學校。阿納斯塔西婭1999年參加MTV的新秀選拔賽後加入樂壇。簽約Sony之後於2000年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並非它類》(Not That Kind)獲得巨大成功,銷量逾200萬。2002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自然的怪誕》(Freak of Nature),當前的單曲「Paid My Dues」在全球熱播不斷。阿納斯塔西婭的演唱和舞蹈風格以隨性自由為特點,金發白膚的搶眼外形之下蘊藏的卻是一把「擁有純粹的黑人靈魂的聲線」。去年11月1日,國際足聯最終確定阿納斯塔西婭來演唱2002年韓日世界盃主題歌「風暴」。
范吉利斯(Vangelis)
范吉利斯的配樂以華麗見長,我們最熟悉的是將氣氛烘托到極致的「火的戰車」。這首主題曲中有兩個版本,一首電子樂版本的作品是由芬蘭音樂家JS16混音完成,兼具東方色彩和電子樂風情。另一首交響樂版傳統、大氣,作為專輯的結尾恰倒好處。
范吉利斯:當代最成功的電子樂作曲家、新世紀音樂大師。1943年出生於希臘,從小就顯露非同一般的音樂才華,然而他拒絕接受鋼琴課,並堅持自學成才。1981年榮獲奧斯卡電影最佳配樂獎以《火的戰車》,從此蜚聲國際,電影的主題歌甚至進入美國流行榜十大,其後引發了一系列的電影音樂創作。1992年,范吉利斯獲頒法國最富盛譽的藝術文學騎士勛章。他的最新作品是為美國宇航局的「2001火星奧德賽」任務創作的主題音樂「Mythodea」。
「讓我們走到一起」(Let's get together now)〈2002年世界盃日韓主題歌〉
演唱者:VOICES OF KOREA/JAPAN
日本:化學超男子(Chemistry)、Sowelu
韓國:褐眼男子(Brown Eyes) 、朴正鉉(Lena Park))
「讓我們走到一起」是首格外清新悠揚的歌曲,它以日本流行歌曲獨有的輕松和流暢,在眾多世界盃歌曲中卓爾不群,它更象一首沉浸於幸福的愛情歌曲或是勵志歌曲。6人的超大組合主要因為兩國合辦的原因,在音樂演繹上除了俊男配靚女,實力派對唱將的緣故外,也未見有更多的亮點。此歌並未收錄進「新索音樂」在中國內地發行的官方專輯中。
「化學超男子」
全日本最當紅的「化學超男子」由堂珍嘉邦和川要兩名成員組成。兩位出身平民的歌手經過嚴格選秀,以健康強壯的外型和肺活量十足的歌聲贏得著名製作人松尾潔的青睞,並以 「化學超男子」之名順利出道,他們三張單曲「夢的碎片」、「夢想起飛」和「你走你的路」都奪得ORICON單曲榜冠軍,「夢的碎片」更創下超過150萬張的銷量。去年11月7日,首張專輯《化學本色》在日本發行, 不僅立刻登上ORICON專輯榜當日冠軍, 同時首日出貨量即高達150萬張,使他們成為日本最走紅的演唱組合之一。
Sowelu
年僅19歲的日本及愛爾蘭混血的Sowelu,不僅擁有令人驚艷的美貌,她充滿靈魂感的歌唱實力更讓她在正式出道前就可以參與這次世界盃的國際合作。製作人松尾潔非常賞識Sowelu的優異天賦,在今年初發行的由松尾潔監制及選曲的合輯《流暢》(SMOOTH)中,就收錄了Sowelu演唱的一首難度較高的名曲「穿越我心」(Across my heart)。Sowelu4月17日正式出道,推出首張專輯《美麗夢想者》(Beautiful Dreamer)。
「褐眼男子」
「褐眼男子」是去年韓國最受注目的新人。由身兼寫歌、寫詞、製作人的尹建和多才多藝的主唱那易(NaEar)所組成的。首支單曲「一年後」MTV在韓國一鳴驚人,長達7分鍾的情節,更是請到了國際級導演王家衛執導。該組合並不經常出現在媒體面前,潛心做音樂。
朴正炫
朴正炫被稱為韓國世界級美聲的唯一代表。1998年崛起於韓國樂壇的她,首張專輯《菁華剪影》(piece)大獲好評讓她成為全韓偶像風潮狂熾中,唯一憑演唱實力創造轟動的唱將。她可以放棄很多演唱技巧,而用最熟悉、最自然的嗓音表現各種類型的歌曲,引來韓國眾多重量級藝人的欽佩,並樂於和她合作。
Ⅳ 波麗露的波麗露
《波麗露》(Boléro),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Ravel,1875-1937),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麗露》是拉威爾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Ⅵ 數碼寶貝(數碼暴龍)第一部是什麼時候出的啊
1999年3月6日,在「99年春 東映卡通博覽會」上,數碼寶貝第一部電影版上映(詳見後)。
在次日(1999年3月7日)數碼寶貝大冒險開始播放,無疑是優秀作品,然而數碼寶貝的主要「培養」要素沒有全部出現,暫時的進化→退化到原來。作品吸收那些變身英雄的要素,大大改變「數碼獸」的存在。為此以前的游戲迷沒有輕松接受這部動畫片也是事實。
2000年3月36日播映結束。
在第一部分採用了拉威爾的波麗露舞曲作為BGM。
作為數碼系列的第一部電視作品,54集中幾乎很少見到走形的問題,哪怕就算到了最後也是很少見的,這足以證明數碼系列可以帶來的利潤。同時如果注意後面的人員表的話,可以發現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從第一季到第四季都參與製作的。
2001年以後才順利登陸中國大陸,雖然評價頗高,但是國內配音的時間切入卻非常差,很多地方都對此有不小的怨言。因為種種原因至今中國大陸只引進了第一部,所以國內大多數評論的焦點都是這部作品,後來東和興(盜版商)在中國內地販售台灣播出的版本(第二季後半部分不明原因出現製作團隊換人的情況)。
Ⅶ 求一首曲,拉威爾的波麗露舞曲,交響版的
是波萊羅舞曲吧????
mp3
http://www.yf.net.cn/musichall/foreign_music/080118-01.mp3
rm
http://202.114.65.51/music/拉威爾【名曲精粹】/01波萊羅舞曲.rm
Ⅷ 波麗露的簡介
《波麗露》是拉威爾受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麗露》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麗露》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Ⅸ 交響情人夢第二季片尾曲開頭是什麼古典音樂 c.菠菠舞曲 B.菠菜舞曲 D.波列羅舞曲 A.菠菜羅舞曲
D.波萊羅舞曲,
《波萊羅舞曲》(Bolero),又譯做《波露曲》、《波麗露》,由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創作於1928年。
《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
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
"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
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爾為數不多的專為樂隊而寫的作品之一。
(9)哪個動畫電影用過波麗露舞曲擴展閱讀:
《交響情人夢》是二之宮知子創作的漫畫作品。
作品以古典音樂為題材,由東立出版社取得了台灣及香港地區的授權發行繁體中文版,而簡體中文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
漫畫於2006年被改編為真人版電視劇,由上野樹里和玉木宏主演,在日本富士電視台黃金檔播出。電視劇播出後廣受歡迎,平均收視率達到18.5%。
2008年真人版電視劇推出兩集特別篇。2009年和2010,又推出真人版電影上下篇,獲得了非常不俗的票房成績。
同時,漫畫也被改編為同名動畫。動畫共三季,分別於2007年、2008年和2010年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