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翰祥的主要作品
時間名稱備注1953年《金鳳》(與嚴俊合作)在台北「國語片展映式」上獲最佳國語片獎、最佳女主角獎1954年《嫦娥》與姜南、古壽林合作1955年《雪裡紅》1955年《水仙》1955年《馬路小天使》1955年《黃花閨女》1956年《窈窕淑文》1956年《移花接木》1957年《春光無限好》1957年《安用兒》1957年《丹鳳街》1958年《貂蟬》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1958年《全家福》1958年《給我一個吻》1958年《殺人的情書》1958年《妙手回春》1959年《江山美人》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大獎1959年《兒女英雄傳》1959年《倩女幽魂》1960年《後門》獲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1961年《楊貴妃》獲第15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
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1962年《武則天》《王昭君》1963年《一毛錢》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黃梅調電影從此風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鄧麗君也因演唱插曲《訪英台》獲黃梅調歌曲演唱一等獎 1964年《七仙女》《狀元及第》1965年《西施》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68年《冬暖》台灣文藝片經典作品之一1968年《四季花開》1969年《揚子江風雲》獲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情節片獎、
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 1969年《富貴花開》1969年《鬼狐外傳》1970年《喜怒哀樂之樂》1970年《緹縈》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古裝片獎 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1971年《騙術奇譚》1972年《騙術大觀》1972年《只愛鴛鴦不羨仙》1972年《大軍閥》獲第19屆亞洲影展描寫人物最成功喜劇片獎1972年《風月奇譚》1973年《牛鬼蛇神》1973年《騙術奇中奇》1973年《北地胭脂》1973年《風流韻事》1973年《一樂也》1974年《金瓶雙艷》1974年《聲色犬馬》1974年《丑聞》1975年《港澳傳奇》1975年《傾國傾城》獲獎影片1975年《捉姦趣事》1976年《瀛台泣血》1976年《洞房艷史》1976年《拈花惹草》1976年《騙財騙色》1977年《風花雪月》1977年《乾隆下江南》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獲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獎1977年《佛跳牆》1978年《乾隆下揚州》1978年《子曰食色性也》1979年《銷魂玉》1979年《軍閥趣史》1979年《鬼叫春》1980年《乾隆與三姑娘》1981年《徐老虎與白寡婦》1982年《武松》1982年《三十年細說從頭》1982年《乾隆皇君臣鬥智》1983年《火燒圓明園》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1983年《垂簾聽政》梁家輝因主演咸豐皇帝榮獲第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84年《火龍》潘虹因飾演李淑賢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86年《八旗子弟》1988年《一代妖後》(即《西太後》)1989年《金瓶風月》1989年《敦煌夜譚》1993年《金瓶梅》1993年《情人的情人》1993年《少女潘金蓮》1996年《火燒阿房宮》(40集電視連續劇) 《八旗子弟》 .... 導演
《八旗子弟》 .... 編劇
《緹縈》 (1970) .... 編劇
《潘金蓮》(1964) .... 導演
《武松》 (1982) .... 導演
《武松》 (1982) .... 編劇
《傾國傾城》(1975) .... 導演
《傾國傾城》 (1975) .... 編劇
《佛跳牆》 (1977) .... 導演
《乾隆皇與三姑娘》(1980)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導演
《酷男之戀》 .... 導演
《兒女英雄傳》 (1959)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編劇
《風流韻事》 (1973) .... 導演
《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1) .... 導演
《聲色犬馬》 (1974) .... 導演
《乾隆下揚州》(1978) .... 導演
《雪裡紅》 (1956) .... 導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導演
《金瓶雙艷》 (1974) .... 導演
《北地胭脂》 (197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監制
《火燒圓明園》 (1983) .... 監制
《金瓶風月》 (1991) .... 美術指導
《敦煌夜譚》 (1990) .... 作詞
《一代妖後》 (1988) .... 編劇
《金玉良緣紅樓夢》 (1977) .... 導演
《浴室艷屍》(1952) .... 置景
《結婚廿四小時》(1950) .... 美術(製作設計)
《別讓丈夫知道》(1952) .... 美術(製作設計)
《玫瑰花開》 (1951) .... 美術指導
《嫦娥》 (1954) .... 導演
《窈窕淑女》 (1957) .... 導演
《雨夜歌聲》 (1950) .... 美術(製作設計)
《雪裡紅》 (1956) .... 編劇
《金鳳》 (1956) .... 編劇
《黃花閨女》 (1957) .... 導演
《黃花閨女》 (1957) .... 編劇
《翠翠 》(1953) .... 導演助理
《馬路小天使》(1957) .... 導演
《笑聲淚痕》 (1958) .... 編劇
《笑聲淚痕》 (1958) .... 導演助理
《安琪兒》 (1958) .... 導演
《給我一個吻》 (1958) .... 導演
《丹鳳街》(1958) .... 導演
《丹鳳街》 (1958) .... 編劇
《全家福》 (1958) .... 導演
《春光無限好》 (1957) .... 導演
《妙手回春》 (1958) .... 導演
《殺人的情書》 (1959) .... 導演
《貂蟬》 (1958) .... 導演
《水仙》 (1956) .... 導演
《水仙》 (1956) .... 編劇
《江山美人》 (1959) .... 導演
《楊貴妃》 (1962) .... 導演
《一毛錢》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監制
《神仙·老虎·狗》(1961) .... 其他
《鳳還巢》 (1963) .... 導演
《倩女幽魂》 (1960) .... 導演
《手槍》 (1961) .... 導演
《七仙女》 (1963) .... 作詞
《七仙女》 (1963) .... 編劇
《情人的情人》 (1994) .... 導演
《火龍》 (1986)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編劇
《火燒圓明園》(1983) .... 導演
《火燒圓明園》 (1983) .... 編劇
《一代妖後》 (1988) .... 導演
《西大後》 (1988) .... 導演
《瀛台泣血》 (1976) .... 導演
《瀛台泣血》 (1976) .... 編劇
《大軍閥》 (1972) .... 導演
《大軍閥》 (1972) .... 編劇
《金瓶風月》 (1991) .... 導演
《金瓶風月 》(1991) .... 編劇
《武則天》 (1963) .... 導演
《武則天》 (1963) .... 編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 導演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 編劇
《後門》 (1960) .... 導演
《敦煌夜譚》 (1990)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編劇
《貂蟬》 (1958) .... 導演
《冬暖》 (1968) .... 導演
《王昭君》 (1964) .... 導演
《西施》 (1965) .... 導演
《緹縈》 (1970) .... 導演
B. 李翰祥導演作品
李翰祥導演作品:
1、《雪裡紅》
《乾隆下江南》是1977年由李翰祥執導的香港喜劇片,劉永、李昆、姜南參加演出。故事取材於乾隆下江南之野史以及民間傳奇。乾隆十六年,乾隆奉皇太後南巡到揚州,為體察民情,乾隆假扮商人撇下侍衛一人微服出訪。
C. 李翰祥執導的《紅樓夢》電影是哪一版
李翰祥執導的《紅樓夢》電影是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號「李黑」,中國香港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1948年先後在大中華、長城、大觀等影片公司任廣告繪制員、布景師。1949年入永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後任演員。1954年起任導演,1955年獨立編導影片《雪裡紅》。
系列作品:
1960-1961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麗華、尤敏、樂蒂分飾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褒姒;後因楊貴妃部分服裝、布景預算超出太多,決定分為局部獨立作品,並由《楊》片原班人馬加拍《武則天》,以消化服裝布景;
《褒姒》與《西施》因故擱置,《王昭君》則延宕經年,於1964年上映。1963年,《楊貴妃》在台上映為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
因黃梅調影片大受歡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總策畫,率新進胡金銓、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儕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布景、道具等。
李任總導演,加上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搶拍《梁山伯與祝英台》,該片上映後,年度票房總收入八百餘萬新台幣的紀錄。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屆金馬獎於台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李翰祥
D. 導演李翰祥導演電影有哪些
火燒圓明園,竹夫人,佛跳牆,垂簾聽政,大軍閥,武松,乾隆下江南,聲色犬馬,楊貴妃,楊乃武與小白菜,瀛台泣血,王昭君,嬉笑怒罵,
E. 李翰祥拍過的所有電影
倩女幽魂》《江山美人》《火燒圓明園》《垂廉聽政》《梁山伯與祝英台》《三十年細說從頭》《大軍閥》《軍閥趣事》《乾隆皇與三姑娘》《徐老虎與白寡婦》《風月奇譚》《聲色犬馬》《金瓶雙艷》《風流韻事》
F. 推薦一下李翰祥最好看的片子
獨臂刀是張徹的。李翰祥的電影大致分為三類,宮廷片比較景點的有傾國傾城、瀛台泣血等,還有就是諷刺詼諧片,比如大軍閥、軍閥趣事等。你所說的風月片就多了,比如《風月奇譚》《聲色犬馬》《金瓶雙艷》《風流韻事》等等
G. 邵氏乾隆微服有幾部電影
共5部。
1、《乾隆皇奇遇記》
《乾隆皇奇遇記》(Emperor Chien Lung)是由王風執導,司徒安編劇,劉永、史仲田、汪禹、田青、汪洋、林風、米蘭、夏萍、詹森、姜南、盧宛茵主演的香港喜劇風月電影,1976年6月2日上映。該片是關於乾隆皇下江南的有趣故事。
H. 李瀚祥的主要作品
黃梅調電影
黃梅調電影在港台地區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一直風靡東南亞華人地區30年,是一出經久不衰的劇種。當時,黃梅調電影甚至比功夫片還要搶手,港台地區的各大電影公司都爭相拍攝黃梅調電影。可是能夠傲視群雄的,只有邵氏一家公司而已,不光是因為邵氏資源雄厚,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邵氏有李翰祥這個金字招牌。毫不誇張地說,李翰祥是把黃梅調電影推向頂峰的人,他絕對稱得上是黃梅調電影的代表人物。
1958年,李翰祥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影片獲得了成功,市場反映良好,還在亞洲影展上斬獲5項大獎。才華橫溢的李翰祥並沒有沾沾自喜,《貂蟬》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一次市場試探,好戲還在後頭。第二年(1959)上映了他導演的《江山美人》,這是讓李翰祥名聲大震的一部影片,按照當時的規模,這部影片算的上是一部豪華巨片,由當紅影星林黛和趙雷主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劇中幾首經典曲目也在港台地區傳唱不衰。《江山美人》在亞洲影展上攻城拔寨似的拿下10項大獎,李翰祥風頭一時無兩。
在59年到63年之間,李翰祥也轉變風格,導演了多部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影片,大都很成功,這也奠定了他日後多元化發展的道路。62年他拍攝完成了歷史大戲《楊貴妃》,也是一部黃梅調電影,由巨星李麗華主演,影片同樣獲得了成功。到了63年,李翰祥的人生因為一部影片而完全改變,這部影片也令整個東南亞的華人為之傾倒與瘋狂,這就是無與倫比的愛情巨制《梁山伯與祝英台》。一部《梁祝》,讓李翰祥成為亞洲最具票房價值的導演,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都在追看這部電影,火爆程度遠遠超過了30年後的《泰坦尼克》。僅在台北,這部影片就公映了長達半年之久,很多觀眾連看了數十遍還拍手叫好,經典程度自不待言。有人曾經說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轟動程度是空前絕後的,電影工業的往日和將來都難以再現這樣的場景,這話或許是真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黃梅調電影的巔峰之作,也是李翰祥個人電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李翰祥在《梁祝》之後就去了台灣,希望在那裡實現自己成為電影大亨的夢想。當李翰祥再次執導黃梅調電影,已經是1977年的事情了。他1972年生意失敗回歸邵氏之後,只導演了一部黃梅調電影,就是林青霞和張艾嘉主演的《金玉良緣紅樓夢》,當然無法重現往日輝煌,但也為自己的黃梅調電影畫上圓滿的句號。
風月片
如果說用一個字來形容黃梅調電影,那就是「雅」,清新淡雅,畫面賞心悅目。要是用一個字來形容風月片,那就是「俗」,市井情趣,坊間笑談。華語電影風月片,李翰祥是開山鼻祖,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風月片和黃梅調電影走的是兩個極端,李翰祥日後備受爭議,也是由於他拍攝風月片肆無忌憚,揮灑自如。
風月片即情色片,徹頭徹尾的商業電影,即便強如李翰祥,很多風月作品也難免流俗,為後人詬病。李翰祥開發風月片這一類型,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在台灣創業失敗之後,回到邵氏雖然還是導演,可早已一貧如洗,為了重振聲威,他便把目光投向了容易賺錢的情色電影,沒想到大獲成功。後來他拍攝了大量同類型的影片,成為自己電影生涯中又一重要片種。
李翰祥72年回到邵氏之後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被視為風月片鼻祖的《大軍閥》。今天來看《大軍閥》,情色鏡頭只有少許,可是這在當時已經是開風氣之先了。《大軍閥》一炮打響,不僅為李翰祥重新積聚不少人氣,也捧紅日後叱吒影壇的笑星許冠文。李翰祥和許冠文繼而還合作了《一樂也》、《聲色犬馬》等經典作品。
李翰祥非常喜歡研讀《金瓶梅》,他的古典美學修養頗深,這在他早期的黃梅調電影中就可以看出。李翰祥根據他對《金瓶梅》的研究心得,拍出了《風流韻事之惠蓮》、《金瓶雙艷》、《武松》三部電影。其中尤以《金瓶雙艷》成績最為突出,堪稱風月片代表之作。《金瓶雙艷》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拘泥於一般風月片渲染情色的套路,而是在表現情色場面的同時,更突出了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和原著精髓的把握,使這部影片成為具有一定藝術品味的風月片。
李翰祥的風月片還有一個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發掘了一大批性感艷星,為香港影壇增「色」不少。經過他的提攜,胡錦、恬妮、邵音音、余莎麗、白小曼、陳萍等等,她們都成為紅極一時的性感女星,為邵氏奉獻了無數佳作。
李翰祥的風月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敢拍」,大大突破了過去港片的暴露尺度和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也是他風月片炙手可熱的重要原因。另一個特點就是取材廣泛,李翰祥的風月片的題材五花八門,戲曲、相聲、中外名著、坊間笑談、民間故事等等,只要是他覺得可取,他都會放到自己的電影之中。所以,李翰祥雖然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可是沒有一部有雷同的感覺,每一部都能出奇出新,保證了影片的質量。李翰祥風月片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結構,他的風月片大多都是結構鬆散的作品,往往是確定一個主題,然後分成幾個小故事來組成一部電影,和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結構很相似。比如他的《拈花惹草》,幾個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年代,本身沒有什麼直接聯系,之所以能夠把它們拴在一起,就是因為幾個小故事都是講述男女拈花惹草,它們主題相同。
李翰祥重回邵氏之後拍攝了大量的風月片,他後來似乎也是樂此不疲,雖然他的風月片沒有多大的藝術價值,但是非常具有觀賞性,放到今天看仍不落伍,並且他在風月片中對於舊時民俗形象刻畫,也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影響資料。李翰祥就是「俗」,也要「俗」的與眾不同,這樣反映出大導演特立獨行的處世原則。
宮廷片
宮廷片就是歷史大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史詩巨作」。李翰祥一直都有拍攝歷史大戲的宏圖偉願,並且不斷付諸於實踐。歷史大戲是李翰祥最看中的一個片種,製作態度極為認真,製作規模也是率創新高。
早期的黃梅調電影《貂蟬》、《江山美人》中,已經有了宮廷片的雛形,可這些影片以敘事為主,淡化了影片的時代背景,而時代背景恰恰是歷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翰祥1960年拍攝的《武則天》,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宮廷大戲,人物命運緊扣時代主題,通過武則天一生的政治命運,反映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革,是一部思想性和觀賞性並重的影片。
宮廷片由於拍攝周期過長,製作經費龐大,投資的風險也很多,所以李翰祥並沒有過多的機會一顯身手。導致李翰祥在台灣一敗塗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他自己投資製作的歷史巨片《西施》票房慘敗,電影大亨的夢想也徹底被粉碎。所以李翰祥本人也對拍攝歷史巨片更加謹慎。李翰祥後期在邵氏拍攝的宮廷片巨制,只有《傾國傾城》和《瀛台泣血》兩部而已。但是《傾國傾城》完全稱得上是經典之作,全劇無論是布景、服裝,還是人物刻畫,都算的上是超一流的水準,拍出了但是港片罕有的大氣魄,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電影。《傾國傾城》講述了慈禧60大壽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一段歷史,李翰祥將看似不相乾的兩件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慈禧太後奢華的壽筵,反映出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實質,這也是直接導致八國聯軍橫行無忌的最根本原因。《傾國傾城》幾乎動用了邵氏當時所有的一線紅星,製作規模空前龐大,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內景拍出了北京紫禁城的威嚴與肅穆,彰顯了李翰祥深厚的美學功底。
李翰祥在邵氏不光是有宮廷大戲,他也拍攝宮廷小戲,這就是他的「乾隆皇帝」系列,這個系列都是由劉永主演,這也是劉永個人演藝生涯的巔峰時期。「乾隆皇帝」系列,李翰祥一共執導了5部,分別是《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君臣鬥智》、《乾隆皇與三姑娘》、《乾隆下揚州》、《皇帝保重》。這些電影戲說的成分很重,這或許也是今天清宮戲說劇的濫觴。這幾部電影題材上是屬於宮廷片,只是格局不大,都是從小處著眼,主要都是講述乾隆皇帝軼聞趣事,結構上和風月片相似,都是由一個主題串起幾個小故事,來組成一部完整的電影。「乾隆皇帝「系列的可看性很強,風趣幽默,很多情節還照搬了劉寶瑞的單口相聲段子,趣味性十足。
80年代初,李翰祥來到了內地,與內地合作拍片,因為內地極為豐富的物力資源,也促使李翰祥宮廷大戲修成正果。《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都是在北京故宮實景拍攝,整體的氣勢和規模,都要遠遠地超越邵氏。
李翰祥作為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也是當時極少數走遍兩岸三地拍片的電影人,他在無形中增強了各地區之間電影技術的經驗交流,為華語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動作用。李翰祥一生飄忽不定,作品的風格也隨著人生境遇不斷轉變,不管是「俗」也好,「雅」也好,他那些有口皆碑的經典影片,將註定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影史。
I. 邵氏風月電影有哪些
另外,《聲色犬馬》是李翰祥與許冠文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兩人自《大軍閥》開始,接下來的《一樂也》、《聲色犬馬》,李導、許演,票房、口碑皆強,許冠文亦因此穩坐香江第一諧星的交椅。此次在《聲色犬馬》中許冠文再次一人分飾多角,將老太爺、影評人、醫生、馬仔江郎四個不同階層人物演繹得栩栩如生。不過,拍完《聲色犬馬》之後,素來有意向身兼編、導、演的創作型電影人發展的許冠文將親自編寫的劇本《鬼馬雙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資拍片平分利潤,但一向獨裁的邵逸夫豈能容許屬下提出如此「非分」條件,當即以劇本太差為由斷然拒絕。既然無法談攏,許冠文只好另轉投嘉禾,成立許氏兄弟公司,自此走向事業輝煌——此是後話。
其實關於《聲色犬馬》,當年還有段轟動新聞,那便是女主角白小曼在影片還未上映時便自殺身亡,個中原因,眾說紛紜,實非三十年後之筆者所能揣測。但此女死時年僅十九,卻生得容顏俏麗成熟,堪為天生尤物,甫一出道便被稱作「林黛之後的最大發現」,如今在下觀摩該片時,方知此言不虛,心下未免感嘆天妒紅顏了。忽然就想起李翰祥回憶白小曼演戲的一段趣事,原來演《聲色犬馬》時,白小曼無論怎麼用功都記不住台詞,所以整部影片都是李翰祥在旁邊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提詞,她是一邊按著對白表演,一邊從容不迫的說著對白。結果試片的時候,非但觀眾們看不出,連配音演員們都不相信是如此這般拍攝的。最搞笑的是,居然還有人贊她的演技生動自然。所以有人就問曾經想用白小曼卻因以為她不會演戲的導演楊世慶:你說白小曼不會演戲,怎麼一到了李翰祥手裡,就演得那麼好呢?——楊導演納悶了半天只擠出一句:開了竅啦,沒辦法!
■[邵氏][李翰祥][楊 群]金瓶雙艷[1974]
1973年的《風流韻事》票房告捷,李翰祥發現觀眾最喜歡看的是那段香艷刺激的「金瓶梅之蕙蓮」,於是趁勢開拍《金瓶雙艷》。當時藝名尚為陳元龍的成龍亦被李翰祥相中,在片中出演伶俐打諢的鄆哥。這是成龍首次在銀幕上扮演重要角色,並以俏皮搞笑的方式演出,當時距他真正成名還有四年,當年他還是單眼皮。影片從潘金蓮竹叉挑簾誤擊西門慶、姦夫淫婦毒死武大郎開始,至西門慶縱欲而死結束。通篇皆是西門慶與金、瓶二人的風月荒淫生活……
■[邵氏][李翰祥][許冠文]大軍閥[1972]
話說七十年代初,正值巔峰的邵氏公司由於走了鄒文懷及何冠昌兩位得力干將而實力大減。加之鄒、何的嘉禾公司有了李小龍這位票房保證,《唐山大兄》、《精武門》票房連破紀錄,竟打得邵氏電影王國無從招架。正當邵老六一籌莫展時,恰逢60年代盜反邵氏、遠走台灣的李翰祥經營國聯失敗後,悄然返港。邵老六深知這黑老李目前雖然落魄,但拍絕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來對付嘉禾。為此邵逸夫不計前嫌,重將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導演果然不負厚望,重回邵氏的頭炮《大軍閥》票房直追《精武門》,同樣廣受歡迎。
《大軍閥》是李翰祥雜取民國諸多軼聞趣史改編,龐大虎的藝術形象和荒唐事跡可以看做是張宗昌(三不知、轟日求雨、奉繼父至孝)、韓復渠(性癖審案,烏龍百出)、孫殿英(盜東陵)三大軍閥的集合體。影片採用摺子戲結構,將各種笑料軼事串在一起,雖然鬆散,但在擅長描摹世情百態、注重細節鋪陳的李翰祥執導下,即便放到現在來看,依舊趣味十足。
縱然《大軍閥》是講述民國軍閥軼聞的笑片,但「叔嫂對簿公堂」、「軍閥姨太偷情」兩段情節卻是十足的「風月」艷事,是以該片堪稱風月笑片的開山之作。初上銀幕不久的胡錦盡顯風騷狐媚,在多部粵語片(如《七擒七縱七色狼》等)中以性感色誘聞名的狄娜也終於褪下衣衫全裸上鏡,她們活色生香的演出自然令觀眾大飽眼福,影片票房大賣之餘,還堅定了邵氏公司和李翰祥拍更純粹的「風月片」念頭。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風流韻事》、《風月奇譚》《聲色犬馬》和《金瓶雙艷》等大受歡迎之作。
另外,《大軍閥》的另一大貢獻是捧紅了香港近20年來最重要的喜劇演員許冠文,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位平時舉止斯文,戴著副眼鏡並且除了做電視節目主持從沒拍過電影的人,會將那個出身綠林、滿肚茅草、笑話百出的「大軍閥」演得惟妙惟肖。難得李翰祥慧眼識才,此片一出,許冠文立刻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喜劇明星,還被尊稱為「冷麵笑匠」。
■[邵氏][李翰祥][秦 煌]軍閥趣史[1979]
本片可以看做《大軍閥》的續篇,講述龐大虎之後又一位山東軍閥的軼聞趣事,連智審風化案、給老太爺祝壽、軍閥姨太偷情等橋段都大同小異。不過,較之《大軍閥》的包羅萬象、正諧兼備,這次《軍閥趣史》的情節主要集中在風流韻事上,查暗娼、訪私娼,叔嫂通姦、姨太偷情,一路香艷到底,胡錦、邵音音、余莎莉、楚湘雲等一班艷星各展風情,自然噱頭十足。
只可惜,《軍閥趣史》已是李翰祥在邵氏的後期作品,眾多橋段雖然依舊被老李饒有興趣的精雕細琢,但拍來拍去,無外乎偷情、捉姦,觀眾看得多了,難免似曾相識,有些審美疲勞,是以到得70年代末期,李翰祥的風月笑片其實已然風光不再,票房亦多平平,但這並不能說李翰祥作品的水準下降,只能說拍得太多太濫,觀眾沒啥新鮮感了。
李翰祥拍電影,素擅雜取百家,比如《軍閥趣史》中「關公戰秦瓊」一段,其實就是完全照抄自侯寶林的同名相聲,連對白唱腔都一模一樣。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李導笑片《一樂也》中「老太太去醫院看病」一段,竟是一字不差的抄襲老舍的短篇小說《開市大吉》。——如今我們皆說王晶擅模仿抄襲,孰不知李老早在20年前就已將「拿來主義」玩得熟溜呢。
■[邵氏][李翰祥][樂 蒂]倩女幽魂[1960]
本片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不朽名作,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短篇故事。李翰祥盡顯大師風范,細節考據,花盡心思,服裝華麗,道具精緻,重新塑造古典世界。李翰祥畫功了得,電影中的布景皆出自他手筆;電影古風飄溢,情韻空靈,有古典美人之稱的樂蒂演小倩,造型之美,叫人贊嘆。
寧采臣(趙雷)和聶小倩(樂蒂)的人鬼書生戀,情節詭異,樹妖姥姥逼小倩取采臣性命,幸得劍客燕赤霞所救,掀起人鬼大鬥法。最後小倩借屍還魂,與采臣共諧連理。李翰祥強化了原著人物性格,為三十年後,徐克的重拍《倩女幽魂》奠下基礎。
■[邵氏][李翰祥][劉 永]乾隆下江南[1977]
劉永飾演的乾隆與兩個智囊紀曉嵐(井淼飾)和劉羅鍋(李昆飾)的關系微妙逗趣,紀在赤膊編修四庫全書時,乾隆突然駕臨,來不及穿衣的紀只好躲到桌子下面,被乾隆叫出後靠機智才避免欺君之罪。乾隆微服私訪,顯露出一般平民的喜怒及愛打抱不平的愛心,與草民周日清(汪禹飾)的結下友誼,並在周的幫助下,查出和教訓了一批貪官污吏……
「風月大師」李翰祥根據清代民間野史編導的一部古裝喜劇,他擺脫以往拍古裝宮廷歷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說書人的態度,風趣而技巧地敘談出有關乾隆的奇聞軼聞,並著重於君臣雅趣的鬥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娓娓道來,津津有味,看來更有親切感和真實感。而起用劉永一改形象演繹風流皇帝乾隆,更發掘出他喜劇才華的一面,證明李翰祥用人之眼光獨到。而李翰祥早在70年代就已把紀曉嵐和劉羅鍋的故事搬上了銀幕,比大陸電視劇早了20多年。本片曾獲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獎。
■[邵氏][李翰祥][劉 永]乾隆下揚州[1978]
此為《乾隆下江南》的續集,上集最精彩的捉弄紀曉嵐的好戲,這集換作劉墉智騙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原來鄭不肯為乾隆作畫,不料劉墉棋高一著,先以香肉等引誘鄭,待他喝醉時,再反以不讓他作畫來激將,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還有乾隆理發嚇死理發師、劉墉用巧計贏垮標花會等故事,別有一番樂趣。
■[邵氏][李翰祥][劉 永]乾隆皇與三姑娘[1980]
李翰祥自小受北方市俗文化浸淫,年長後南下來港,便多拍北方民間傳奇。他最愛聽老北京的天橋相聲,編導諧趣小品時,竟也直接從相聲取材。好象《軍閥趣史》中的「關公戰秦瓊」,《風流韻事》中的「小神仙」,根本是照抄一些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再比如李翰祥拍的「戲說乾隆系列」,無論是《乾隆下江南》,抑或《乾隆下揚州》,還是這部《乾隆皇與三姑娘》,主幹情節都是乾隆與劉墉君臣鬥智,而這很明顯是來自流傳已久的相聲評書《金殿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