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聖經》講的是什麼內容
內容大都是許多的寓言小故事,而這些小故事的中心主旨都指向了信奉基督,而且,許多的故事都蘊含了豐富的道理,不過,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我們科技文化的進步,才對裡面的含義進行了擴充。
在創作這部作品之處,由於思想文化的限制,作者肯定是沒有我們如今想的多的,而他們當時故事所講的最終目的,都指向了一個簡單的字眼:信。
其中一個比較經典的故事為大家解讀一些《聖經》的主旨,我們就以其中比較有名的故事「三個僕人」為例。
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主人,因為自己被國家的人民們痛恨,無奈只有遠走他鄉,而在臨走之前,他把三啶銀子分給了自己的僕人,並且,非常明確的告訴他們,讓他們利用這些銀子去賺錢更多的錢。
後來主人回來,只有其中的兩個僕人,用他給的錢賺錢了更多的錢,還有一個,一直沒有動用銀子,最終把銀子歸還給了主人,不過,主人最終處罰了沒有用銀子的人,卻獎勵了另外的兩個人。
也許大多有所疑惑,這個故事和「信」有什麼聯系呢?不過,小編告訴大家,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耶穌將近耶路撒冷。也就是說,在這個故事中,主人是耶穌,而被國家人民冷遇說明他會被釘死,遠游則是耶穌到了天堂,回來指的是審判日。
而在故事中,兩個僕人用錢去賺更多的錢,表明他們相信耶穌的話,相信主人能讓自己賺到更多的錢,而另外一個僕人,則不相信主人。所以,最終,主人選擇了獎勵相信他的兩個僕人,而懲罰了另外一個僕人。
而在我們今天,這個故事的含義是,工作中不用功就不行。確實,這樣的說法,更加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文化。不過,古時候的人們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他們不過是想讓人們信奉基督而已罷了。
Ⅱ 以斯帖的歷史背景
本書與路得記是聖經中僅有的以婦女名字作書名的書卷。其作者不詳,但從內容來,是猶太人,且住在波斯,因此寫作時期最可能是在所載事件發生(公元前460年)後不久至波斯亡於希臘(公元前331年)之間。至於所記載的事件,大概是發生在所羅巴伯與以斯拉的歸回之間。
《以斯帖記》是《舊約》中「史傳」的最後一卷,同「但以理書」一樣,寫於薛西斯死後好幾百年,因此,其中記錄的事件並不見於波斯史書。有關薛西斯王的史料很多,他幾乎毀掉了歐洲大陸的新文明。
Ⅲ 以斯拉的個人資料
以斯拉,即Ezra ,又稱文士以斯拉(希伯來文:עזראהסופר,拉哈索弗)在希伯來文中意為幫助,在Dr.eye譯典通字典中注釋為大祭司。以斯拉是位大祭司,來自具有影響力的耶路撒冷祭司家族,生活的年代約在公元前480–440年,是希伯來聖經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精通摩西的律法書。他向波斯王亞達薛西王上書,請求返回猶大。他著有以斯拉記 (天主教譯名是厄斯德拉上),是聖經全書中第15本書,由以斯拉在公元前460年左右完成。在Chazal文獻中,將以斯拉稱為「文士以斯拉」,是猶太教中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物。
Ⅳ 試述《摩西五經》的主要內容
摩西五經——
「五經」包括舊約首五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及申命記。「五經」出自希臘文Pentateuchos,意即「五冊(書卷)」,代表猶太人的五卷律法書。猶太人稱之為「妥拉」(即教導之意),英文則譯為「律法」,新約亦稱之為律法,希臘文為nomos (如太五17:路十六17;徒七53;林前九8)。五經是舊約三部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對猶太人來說,它的權威與神聖,遠遠超過先知書和聖卷。五經中的書卷,並非是現代人所想像的「書本」那麼獨立自足,它們是有目的地整合起來,每一卷書都成為整體中的一個單元,所以稱之為「五經」是必要而非偶然的。雖然五卷書連合成一整體,但是,把它們分為創世記至申命記五部份,可不是為了方便而劃分的,它之所以分為五卷,乃是因為五經內有明顯的編輯痕跡,顯示編輯者亦有意把材料分成五卷。
統一性
五經不論在來源或結構,都有無可否認的分歧性和復雜性,但更重要和更基本的是,它有貫徹始終的統一性。五經的歷史敘述部份,可作為它的骨幹,其他有關律法規條的部份,都附屬在這架構之內,因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段歷史非常重要,被新約作者引用的次數最多,它被新約視為基督降世的背景和預備,而基督降世的事件也是神呼召亞伯拉罕到大衛王朝等一連串事件的延續。可見五經的歷史記述,在舊約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這一段「上帝的行動」,經常被撮寫成「總結」或「信仰的表白」(G.von Rad),例如保羅到了被西底的安提阿時,在猶太會堂講道(徒十三 17一41),他一開始(17—23)就講述亞伯拉罕到大衛時期的事跡,把神的作為作了一個總結信仰的表白,跟著就直接談論耶穌基督。保羅這種做法,表示出他認識族長到大衛的歷史,是舊約故事中最重要的部份,而且肯定這正是神救贖的起點,並且逐漸累積到了基督身上才得到完滿的成就。從這個角度看,舊約有幾個相似的總結(尤其在五經內),是極具啟發性的:舉個例說,在初熟節的禮儀中(申二十六5—10),上述的總結便是一個重要部份。摩西曾對以色列人說,倘若他們的子孫問及神的律法有何意義,就把出埃及、過紅海、入迦南的事告訴兒女(申六20——24)。同樣,在示劍聖約更新的禮儀中,約書亞也引述這段歷史作為引言(書二十四 2—13)。
約書亞的總結雖有不同的形式和用法,但仍然包括了神拯救他子民的一些相同的基本細節:
①神揀選了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徒十三 17:書二十四 3),並賜給他們應許之地(申六23)。
②以色列到埃及去(徒十三 13;書二十四 4),後被埃及人奴役(申六21、22,二十六5)。
③神按照應許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徒十三 19:書二十四 11一13:申六 23,二十六 9)。
這只是五經主幹的縮影!不過還有幾個其他不同的元素,它們合起來便組成五經——那就是應許、揀選、救贖、立約、律法,及應許之地。
但其中有一個核心的元素,是在每一次歷史復述里(或者信仰表白)都有的,那就是出埃及的經歷,它代表著耶和華的救贖,同時將揀選以色列人的事件,在歷史中實現出來。它是耶和華在以色列歷史中第一次拯救的行動,也成了以後救贖的模式(參摩二4一10,三1一2:耶二2一7:詩七十七13一19,七十八12一55)。因此,出埃及也成為五經的核心部份。神在紅海施行奇事,拯救了以色列人,藉此「從萬民中揀選以色列人作為他自己的子民。(出十九5),與他們立約,作他們的神:用恩慈與無條件的救贖,請他們接受聖約,而且賜下他的律法,作為他們群體的規章。這都記載在出埃及記和申命記之內。創世記十五至五十章,是一個序幕,記述族長領受了應許,這個應許在出埃及進入迦南時便得已成就。得地及立國的應許,在族長歷史的開端,已經標明了五經歷史的目標和主題: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十11、2)
這個雙重的主題,在亞伯拉罕連串的故事中重復地加以敘述(參創十三 14—17,十五 2—5、 18—21,十七 7、8、15—19),而且在每個族長的生平再次更新(以撒:創二十六 2—4;雅各/以色列:二十八13,三十五11-13;約瑟及他的兒子:四十八1—6)。到了出埃及記救贖便開始了(出六6—8)。事實上,在五經末段,神對摩西的一番話(申三十四1—4),表明了作者認為應許已經成就。
這段五經歷史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有一個「遠古的導言」(創—至十一),這個引言與後半段的相關性,叫整個故事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歷史及神學意義,而且標示了五經歷史的目的。在創十二到申三十四,應許與揀選有濃厚的特殊主義(Particularism)氣分,但是創世記一至十一章的焦點卻是普世性的,它要追溯那創造萬事萬物(尤其是男女)的終極源頭,進而從神學角度提出論點,說明人類歷史是怎樣變成這個樣子的:人與自己戰爭,與神隔離,與人疏遠,在破碎與混亂的世界之中,國攻打國、民攻打民……;作者要追尋罪惡的根源,並且描繪了一幅黑暗的圖畫——伊甸園內第一對男女因為反叛神,罪便進入世界(創一- 三):該隱因妒忌而殺人(四1—16);拉麥自吹自擂的詩歌充滿仇殺的恨意(四17一23);人類普遍的敗壞,招至洪水的刑罰(六):在巴別塔的故事中,人類的基本團結瓦解了,各自分散到混亂的世界之中(十一)。
在這段古遠歷史結束的時候,第一至十一章的作者嚴肅地發問,面對著破碎、割裂了的人性,神的容忍是否到了極限呢?他會在忿怒中永遠放棄人類嗎?唯有從這個引言的角度,我們才能明白五經的主旨。引言之後的族譜,立刻便揭開了族長的故事:明顯地,創世記一至十一章,放在族長故事的開端,就好像一個標題一樣,說明了神祝福和揀選亞伯拉罕的意義和重要性。
創世記頭十一章與後來有關應許、揀選、救贖、立約的歷史,是富有戲劇性的分別:不過,兩者排列在一起乃作者故意和生動的安排:前者提出問題,後者講出答案。神與亞伯拉罕及其子孫之所以有特殊的關系,其實就是神為全人類謀求出路。
由此可見,五經有兩個主要的段落:創一章至十一章及創十二章至申三十四章。兩者的關系是問題與答案、困難與解決方法的關系:而線索就在創世記十二章三節。
這個結構顯示出五經的連貫性,同時也表明:五經只是救贖歷史的起點,裡面的結構遠遠延伸到五經以外,救贖歷史的成全是在申命記以外;確實一點說,是在整本舊約以外!創—章至十一章所指出的尖銳問題,舊約聖經沒有一處能提出終極的解決方法。舊約所表達的救贖歷史是不完全的,它並未到達完全的救贖,當舊約完結時,以色列人仍然期望應許能夠變成事實,他們仍然等待終有一天盼望可成真。所以,創—章至十一章以及創十二章以後的分合點,不單是全本舊約的要點,也是整本聖經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地方。救贖歷史從這一點開始,已等候著神在耶穌基督里的救贖福音:只有在耶穌基督里,亞伯拉罕的祝福才能成為全世界各個民族的祝福。誠然,五經是沒有結束的經書,它所展開的救恩歷史,要在亞伯拉罕真正的「兒子」身上才能成全(太一1)。只有他,才能把萬民召到他跟前(約十132),只有他,才能改變那在遠古序幕已經與神分離的人性。
五經的復雜性
如果我們小心研究五經,便會發覺五經除了有一致的目標、計劃和排列之外,還有顯而易見的分歧和復雜性。因為這個緣故,對於五經的來源,便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嘗試提供來源、日期及作者等資料,並從而評估五經的歷史及神學價值;但很不幸地,大多數的評價都是反面的。通常學者會認為五經在摩西以後多個世紀才編撰成書,所以保存了很少真確的歷史資料;而經內表達的宗教及神學觀念以至禮儀,都只是後期加上去的。舉個例說,威爾浩生這位最動人的五經學者,認為五經是被擄期及被擄後期的產物,所以只是猶太教的歷史起點,而不是古以色列的歷史。
縱然威爾浩生的理論,已被修正得幾乎被放棄了,但是,對五經的評價,普遍仍然是不「友善」的,事實上,一個近代最重要的舊約學派(代表學者包括著名的諾馬丁〔M.Noth〕),認為我們不能以五經傳統作為基礎,去肯定任何歷史事實。諾馬丁堅稱如果說摩西是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那是不大正確的,甚至談及一個摩西的宗教也不妥當。然而,以上已經提到,族長及摩西的故事,肯定了神在歷史中的作為,並肯定了神為人類安排救贖,令五經構成一致的整體。如果這是對的話,那到諾馬丁這一點的看法,便取消了聖經所宣講的核心內容,令五經變成不相干——甚至成為錯漏百出的經卷。
委身於聖經真理的人,必須對這些極端和誇大的批評作出回應。錯誤必須矯正。然而,一些保守的學者卻時常矯枉過正地走到另一個極端,完全不寫全面的五經導論。反面的理論,卻非常重視各方面的論據,包括律法書基本的統一性及分歧性。所以,我們必須討論五經的復雜文理,進而提出一些關於五經來源、發展及文體性質的結論。
文理的復雜性。每當一個人開始探討五經文體的時候,他會立刻提出一個明顯的問題:五經是律法抑或是歷史書呢?沒有一本現代或古代律法書籍與它相似——律法部份,常加插了一些歷史敘述,另一方面,古遠的歷史序幕、族長和摩西的故事,竟成為摩西律法的導言!如果要追查五經的來源,必須先了解五經這種雙重的文體。神並沒有單單列出律法,也沒有單單用一連串的拯救行動來救贖他的子民:然而,他兩種方法都採用了:他揀選了一個民族,又以律法與人立約。因此五經包含兩方面一一敘事部份配置在律法條文之內。
當我們小心分析經文,還可以發現其他特點
①敘事部份與律法部份的交接地方,無論在論題、次序方面,都沒有連貫性。例如創四26與五1:事實上,創一1至二4上與五1及下文,被創二4下至四26截斷了。同樣地,創十九 38與二十1有明顯的分段。還有出十九25與二十1,十九1—25及二十18一21,本來是一段歷史敘述,卻加插了一段十誡在中間(二十1—17)。而且,那些律法規條,也不是邏輯性地連在一起的。
②各個不同部份,在用字、句子結構、風格,及文章的一般結構上,都有重大分歧。不過,了解到上述情況後,這些分歧也不會使人太驚奇罷。比較利未記及申命記的條文時,分歧實在是清楚不過的了。
③另一個顯示五經復雜性的指標,是神的兩個名字:耶和華(Yahweh,上主之意)及以羅興(Elohim,上帝)。這兩個名字在運用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意,但是某一個章,或某幾章的經文,只會用(或絕大部份選用)其中一個名字(這情況在創世記出現最多),於是便產生了兩組經文,一組只用耶和華,一組只用以羅興,而且兩組都各有一類別的名稱、神學觀念,和文學特色。
④五經內有些部份重復兩次甚至三次之多。如果只是完全相同的重復就不足為怪,但許多時候它們竟然主題相同,材料相同,而出現明顯的分歧!這現象曾被許多學者詳細辯論、肯定和否定。「底本說」的熱烈支持者把它們當作是不同底本的對等段落。但其實我們可以有其他更好的解釋。不過無論如何,有好些重復的地方是難以解釋的。例如:
亞伯拉罕在兩處經文中,不顧撒拉有毀譽之險而把她當作是妹妹(創十二,二十):而以撒的事跡亦有相似之處(三十六6一11)。別是巴這個名稱(盟誓之井)有兩個出處:紀念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的盟約(創二十一22一31),紀念以撒與亞比米勒的聯盟(創二十六 26—33)。在創二十八19,三十五 7,雅各把路斯改為伯特利;但在二十八10—19,他在「往」巴旦亞蘭途中,耶和華向他顯現,他才把路斯改為伯特利:另一處經文(二十五9—115),他從巴旦亞蘭「出來」,耶和華向他說話,他又起了伯特利這個名字。利十一1一47及申十3一21,重復地提及有關潔凈的規條。至於奴隸的經文也出現了三次(出二十一1—11;利二十五39——55:申十五12一18)。
加上另外一些證據,我們知道五經有一段很長的傳遞及發展過程:其中一些經文很清楚是摩西死後才寫成。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經文:如「在迦南人仍在應許之地的那個時代」創十二6,十三7),「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創十六35);這些經文暗示以色列人已經佔領迦南。創十四14記載亞伯拉罕聽見侄兒被擄,便追趕羅得直到但,然而此地要到征服迦南後,「但人」移入時才被稱為但(書十九47:士十八29)。創三十六 31列出以東君王的名稱,起頭有一句「以色列人未有君王治理以先」,作者明顯是生活在掃羅以後的年代。
上述那些表明五經復雜性的例子,有清楚的也有模糊的,其中一些是文詞上的事實;另外一些則比較含混,可隨著解釋者的角度,主觀地加以評估。但話說回頭,復雜的經文確實存在,若要正確了解五經的來源及文體性質,這些問題是不能避而不談的。
作者與來源。開始時,我們必須指出五經是隱名的作品。內文沒有提到摩西,也沒有提及其他人。古代文獻(當然包括舊約)的作者通常都是隱名的。古代近東的「作者」,不是現代的「作家」。他的責任是記錄舊有資料,所以受著「傳統」與「方法」的限制。當時的「文獻」,是共同而非個人的產物。
話雖如此,五經事實上有很多地方表明其內容主要是由摩西而來。摩西曾被形容為寫作的人,內容有:歷史事實(出十七14;民三十三幻2),律法或規條(出二十四 4,三十四 27、28)及一首詩歌(申三十一22)。這些經文提及摩西敘事、立法、作詩等寫作活動。除了上述直接說明他是作者的地方以外,極可能有其他段落,參與在寫作過程之中。
在其他被擄之前的文獻中,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敘述,記錄了摩西的寫作活動。被擄及被擄後期的文獻,就察覺更多這種說法了。若我們小心分析,便會有鮮明的發現:
①被擄後期文獻(歷代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但以理書等),常指出五經的作者是權威性的,他們大量引用五經。「摩西五經」這個名詞,在這時才首次出現。
②被擄以前的歷史書(約書亞記、撒母耳記、列王紀)很少提及摩西的寫作活動,所有指稱都屬於申命記。
③早期書卷(被擄之前的先知書)沒有上述指稱。這個進展模式表明了五經傳統是發展性的——起初人們只把摩西的名字,置於部份的律法上(申命記),然後擴展到所有的律法,最後到整卷五經。此一過程延續到新約。新約經常提及五經,稱之為「律法」或「摩西之書」(可十二 26:路二 22:徒十三 39),或只稱「摩西」(路三十四27),稱整本舊約為「摩西和先知」(十六29)。此外,在他勒目及教父著作中,指出整卷五經作者為摩西的見證,
就更廣和更為一致了。
這些事實的含意。從這些資料,我們可以作出什麼結論呢?五經是怎樣形成的呢?首先,我們務必依據聖經,避免把已有的觀念套在聖經之上,例如說它的文體是怎樣的,它的神學又應該是怎樣的,凡此種種,都應避免,要讓聖經為自己講說話。與此同時,有關五經發展及來源的理論,必須視之為理論而矣,它們是試驗性的,當更多事實出現時,我們必須存開放的態度,容許自己的理論有修正的餘地。
研究經文及傳統的時候,有兩點需要在此一提;第一,聖經資料及其他不同的傳統,都一致地指出,摩西曾經撰寫歷史記述、律法,及詩歌。極多的證據指出,古代近東的文獻,甚至比摩西早幾個世紀的,由一人寫出不同文體的情況,並不罕見。因此我們大可以肯定摩西在五經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個結論有很高的可信性:至少,敘事的大綱以及律法的資料,若不是由他執筆,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寫成,因此五經所反映的環境和事件,都具相當的真實性。縱使我們認為摩西無可能寫了現存的五經,但是,基於上文那些一致及相關的證據,我們可以肯定,五經是在摩西影響下寫成的,他是五經寫作過程中重要的策動者。
第二,我們也要考慮到經文的復雜性、經文的分布,以及有關五經來源的傳統進展。這些文學上的現象,顯示出五經是一本復雜和綜合性的作品,要經過長時間的傳遞和累積下才能完成。我們用信心肯定,神的靈激發摩西說話和寫作,也監管著它的發展過程。縱然過程的細節難以確定,不過主要的發展方式是可以確定的。在埃及為奴的時期,族長故事主要以「口傳」形式保存,到了摩西時代首次以文字記錄下來。至於出埃及記和曠野時期的詩歌及散文便依附其上,它們可能在大衛時代的早期寫成文字。到了王朝時代,以色列人面對新的生活形式,記錄立國初期的事件和意義,就成為當時要務:摩西時代的各類文件,經過編輯,便以不同的版本出現。被擄之後(五世紀),以斯拉在重建國家的時候,把那些文件集合而成一本經書。這個論點有以下的論據支持:聖經承認以斯拉是文士的首腦,他研究摩西的律法(拉七小11、12),他的責任是教導聖經,並指導人民在猶大及耶路撒冷實行律法(14、25、26):猶大傳統亦一致認為以斯拉是妥拉的最後編輯者:當巴比倫人入侵以色列,以色列的生活和國家遭受摧毀,人民也被擄到國外,國難所帶來的沖擊,激發他們收集古籍,並將經卷定型,以致他們的傳統得以保存;這是一個很合理的理論。最後,無論這個過程有什麼細節,我們都應該像奧伯萊(Albright)一樣,作出以下的結論:
「一般來說,五經的內容,都比最後成書的日期更為古老;新的發現不斷肯定這些古代文獻記載了准確的歷史細節。雖然我們需要承認,確有一些後期的資料附加在『摩西傳統』的核心之上,不過,這些附加資料,都只不過是反映古代制度和習慣的正常進展,或者是表明了文士努力保存有關摩西的傳統。因此,若否認五經擁有摩西的基本個性,那隻不過是一種極端的批評而矣。
為了解釋為何五經文理如此復雜,舊約學者在最近兩個世紀發展了「底本說」的理論,假設現存的五經,是由不同的底本選輯而成。
按照底本說的理論,五經背後,共有四個主要的文獻。分辨的方法,是找出可劃分的經文段落。區分的標准有:缺乏連貫性、論題的次序、用「耶和華」抑或「以羅興」作為神的名字,以及重復的材料:然後把各個段落組合成四個底本,組合的標準是:詞句、風格和神學觀點;如果相似,便組合起來,若有同一故事的兩個平行記錄,便劃分在不同的組別。四個底本分別是——①J典(耶和華一詞的德文為 Jahweh)出於猶大,主前九五○一八五○年,由創世記到民數記都有出現。②E典(EIohist),出自北國以色列,大約是八五○一七五○年,由創世記到民數記均有出現。而部份學者又認為J典及E典北國亡國(七二一)之後,結合成JE典。③D典(Deuteronomist),粗略來說,五經所採用的D典資料,包括了申命記,及附加在約書亞記至列王紀之間的「歷史結構」。D典的完成日期,通常認為是六二一年,當時約西亞王在聖殿內尋到的律法書,可能就是D典(王下二十二3一二十三25)。它被加在JE內而成JE D典。④P典(Priestly),被擄或被擄後短期內寫成(六至五世紀),內容包括記敘、族譜,以及有關禮儀的宗教性材料,散布於創世記到民數記的經文。但基本上,P典把以色列各時代的律法集合起來。四人底本最後合成JESP,編者是P典學派的成員,現有的五經,就是他們的工作成果。
耿克爾(H .Gunkel)基本上接納底本說,他大約在一九○○年介紹了(文學形式歷史」的觀念,為批判研究帶來新的動力。他所用的分析方法,不是把經文的基本單位組成較大的底本,而是獨立來研究個別經文單元,從而決定它的文體,更重要的,是決定和研究它的「生活處境」(Sitz im Leben),因為「生活處境」決定作者的討論觀點。這個新方法可能產生極激進出口理論,但如果用得恰當,對了解五經是非常有幫助的,尤其在研究詩篇及福音書
就更有價值。
以往那些來源批判及假設,大都只成屬測而且問題重重。當然,五經有不同來源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但是,我們是否能從嚴密的經文里劃分各個來源,就很成疑問了。
神揀選那些受感的作者、編修者,及傳處者,經地長時間的過程才產了五經;其實,去詮釋這個最後成果,豈不是更重要嗎!
上文的討論,表明五經是一卷復雜的文獻,他是長期傳遞和發展的復合產物;不過,有一件事實是極之重要的——五經具備統一的結構。無論最後成書日期在何年何月,或發展過程有多長,又無論是誰或那一群人把大量的歷史敘述合成現有的樣子,最重要的焦點,還是最後這本五經。縱然五經來源復雜,但那貫徹的統一性,很有力和富創造性地,把各部份連結起來,這不是很重要嗎?文學批判和分析之所以危險,不在於否定五經所記的內容是從神而來,也不在於否認舊約啟示的屬靈價值:真正的危險是——當學者不顧及五經的整體性,而只專注於分析,便會把五經分化成不相乾的片段,結果這樣就不能真正掌握裡面那確實存在的統一意義。
舊約研究的最新動向,是愈來愈肯定上述的事實,學者承認,以往舊約研究只注重歷史性的分析,以及研究某段經文的歷史處境,以重建它的底本或追尋其傳遞過程,但卻忽略了經文的研究,並且沒有對經文本身加以詮釋。我們可以中肯地說,就算比例上不多,還是有不少的舊約研究,走歷史演變的分析進路,以及認為唯有先了解經文的成書過程,才可以正確詮釋聖經;但可惜這些過程的理論,大部份只屬假設性質:其實,唯有現存經文,才是客觀的材料。近年逐漸有更多舊約研究改變方向,轉而分析、描述,及評價經文本身,以此為研究目標,而不是以研究經文作為追查歷史的工具。另一個新發展是「正典批判」,此方法肯定正典的現狀,是以往「信仰的群體」所定立的,所以集中研究經文在正典中的形態和功能。這一派的學者指出一個「批判學後期的另一選擇」,這個選擇認真地考慮歷史批判學的成果,但同時亦研究正典本身的形態,尋找此正典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以色列人從妥拉去了解其信仰,五經的形成便成為這種了解的基礎。對聖經的編輯者來說,五經是以色列人屬靈生活的基石,也提供了一精確的規范,我們可藉此了解立約的子民如何了解摩西的傳統。」
因此,我們所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是客讓五經本身,以現在的姿態出現,因為這是以色列人編輯的最後版本,其內容記載了他們傳統之中最富創造性的年代,也見證了神在這個族長和摩西的年代為他們所作的事情。
Ⅳ 《聖經》里簡短故事以及道理是什麼
《聖經》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主人,因為自己被國家的人民們痛恨,無奈只有遠走他鄉,而在臨走之前,他把三啶銀子分給了自己的僕人並且,非常明確的告訴他們,讓他們利用這些銀子去賺錢更多的錢。
後來主人回來,只有其中的兩個僕人,用他給的錢賺錢了更多的錢,還有一個,一直沒有動用銀子,最終把銀子歸還給了主人,不過,主人最終處罰了沒有用銀子的人,卻獎勵了另外的兩個人,這個故事的背景是耶穌將近耶路撒冷。
《聖經》的道理:
主人是耶穌,而被國家人民冷遇說明他會被釘死,遠游則是耶穌到了天堂,回來指的是審判日,而在故事中,兩個僕人用錢去賺更多的錢,表明他們相信耶穌的話,相信主人能讓自己賺到更多的錢,而另外一個僕人,則不相信主人。
所以最終,主人選擇了獎勵相信他的兩個僕人,而懲罰了另外一個僕人,而在我們今天,這個故事的含義是,工作中不用功就不行,確實,這樣的說法,更加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文化,不過,古時候的人們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他們不過是想讓人們信奉基督而已罷了。
Ⅵ 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是否真實這個故事的電影叫什麼
這個是《聖經》的第一章,創世紀里的內容至於真假,我覺得真
Ⅶ 摩西帶領族人出埃及具體是什麼故事呢
摩西去見埃及法老,要求法老放希伯來人去祭奉自己的上帝。遭到法老拒絕。摩西把手杖扔到地上,手杖變成了蛇。法老的術士也用邪術變出蛇來。可是被摩西的蛇吞了。法老仍不答應。
摩西將手杖指向河裡,河水立即變成了血。河裡的魚死了,到處是腥臭。埃及人不得不重新挖井取水喝。可是法老仍不答應。
摩西有使青蛙泛濫成災。法老答應摩西收回災害就予以放行。可是結果又變了卦。摩西用手杖擊塵土,塵土變成虱子,又叫成羣的蒼蠅飛進埃及人的屋裡,還使埃及人身上長滿了瘡。法老還是執意不從。
接著又颳了一天一夜的東風,東風帶來了蝗蟲,把莊稼全部吃光。摩西又將手杖指向天空,黑暗籠罩大地,持續了三天三夜。耶和華告喻摩西,他將再一次降災給埃及人,要摩西傳告以色列人按上帝的吩咐行事。
以色列人聽從上帝的吩咐,與正月十四日宰公羊作燔祭,把牲畜的血塗在門框上作為記號。七日內守在家中吃無酵餅,停止一切工作。耶和華行災時,看到記號便逾越過去 --- 這就是以色列人的「逾越節」。
災害所到之處,埃及人各家的長子及頭生的禽畜皆暴亡。頓時,埃及地域內一片哀嚎,而以色列人則安然無恙。法老終於答應放以色列人出埃及。
以色列人一離開埃及,法老就率兵追趕而來。以色列人十分懼怕,抱怨摩西:「為甚麼要攪擾我們服侍埃及人的寧靜生活,到曠野中來葬生呢?」摩西說:「上帝要在埃及人面前顯示他全能的力量,故意讓他們來追趕的。」
耶和華分開紅海,讓以色列人順利通過。當埃及人追到紅海中間時,摩西把手杖指向紅海,海水合起來,淹沒了埃及人。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顯示的奇跡,就敬畏上帝,服從了摩西。
以色列人來到書珥,三天找不到水。到了瑪拉,那兒的水是苦的。百姓抱怨摩西,耶和華指示摩西,把一棵樹丟進水裡,水就變甜了。
途中食物吃完了,百姓又抱怨摩西。耶和華使每天清晨從天上降下白色的小圓物,人們用它飽腹,當天食用,第二天就不能吃了,這就是嗎哪。
耶和華又使每天黃昏飛來大羣鵪鶉,以色列人得到了充裕的食物。第六天,他們會得到兩天的食物,因為上帝第七天安息。
以色列人貪心不知足,長鬧糾紛。摩西從早到晚處理他們的事情。他的岳父從米甸來見摩西,建議他把上帝的律法昭明百姓,並選拔敬畏上帝的能人輔助他,摩西採納了岳父的建議。
摩西帶著百姓繼續前進。摩西的帳篷遠離眾人,在曠野設立會幕與耶和華會晤,人們在遠處可以看到會幕上空的雲柱。
摩西上了西奈山,四十晝夜不吃不喝,接受上帝的戒律,把耶和華的十條戒律鑿在石板上。他帶著石板下山來,臉上發著光彩。
摩西下山來,以色列人又犯罪,他們造了金牛犢來拜。
摩西登上了庇斯加山頂,耶和華把應許之地指給他看說:「 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死時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以色列人在摩押地哀哭了三十日。
(7)聖經電影故事以斯拉記擴展閱讀
摩西是希伯來人的早期領袖,也是猶太教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在埃及法老的宮廷中長大,然後帶領希伯來人離開了埃及。據說摩西與上帝交談過。他的故事在《出埃及記》的《聖經》中有記載。摩西的童年故事來自《出埃及記》。
在書中,埃及法老頒布法令,規定所有的希伯來男嬰出生時都要溺死,這與羅馬的締造者羅穆盧斯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以及蘇美爾國王薩貢一世的故事相似。摩西的母親把剛出生的寶寶藏了3個月,然後把寶寶放在尼羅河谷的柳條籃子里。這個嬰兒哭了起來,被法老的一個女兒救了出來。
摩西的妹妹米利暗看見法老的女兒抱著孩子。米利暗上前問公主,她是否願意為嬰兒找一個希伯來奶媽。公主同意後,米麗婭姆就去取柳夫子來。摩西在宮中長大,是法老女兒的養子,但他長大後去看望自己的子民。
當他看見一個監工打希伯來人的時候,就用打過的希伯來人作見證,把那埃及人打死了。法老知道摩西是兇手,就下令處死他。摩西逃到米甸,在那裡娶了葉忒羅的女兒西坡拉,他們的兒子是革舜的兒子。
摩西回到埃及,尋求釋放希伯來人,並把他們帶到迦南,這是神在荊棘中對他說話的結果。法老不肯釋放希伯來人,埃及就受了十災,最後一災是把頭生的殺了。此後,法老對摩西說,他可以帶希伯來人去。
然後他改變了主意,讓他的手下跟隨摩西進入紅海或蘆葦海,這是摩西的奇跡之一紅海的分離。在希伯來人從埃及到迦南四十年間,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了神的十誡。當摩西與上帝交談了40天,他的追隨者造了一隻金牛犢。上帝很生氣,想要殺死他們,但摩西勸阻了他。
然而,當摩西看到真正的惡作劇時,他非常生氣,他投擲並打碎了那兩塊刻有十誡的石碑。現在還不清楚摩西究竟做了什麼來接受懲罰,但是神告訴摩西,他沒有足夠的信任他,因此摩西永遠不會進入迦南。
摩西爬上亞巴琳山去看迦南,但那是他到達的地方。摩西選擇約書亞作為繼承人。摩西在120歲高齡時,爬上尼波山,在希伯來人進入應許之地後死去。托勒密時代的埃及歷史學家馬尼托提到了摩西。
在約瑟夫、菲羅、阿普翁、斯特拉博、塔西佗和斑岩中也有其他較晚的歷史文獻。這些並不構成摩西是否存在或出埃及記是否發生的科學證據。摩西有時會被展示出頭上長出了角。有了希伯來語的知識,在這里會有所幫助,因為角這個詞似乎是摩西下山後所展現的閃亮外表的另一種翻譯。
在《出埃及記》第34章中,西奈山追隨他與上帝的對話。我只是想讓你們知道,事實上,摩西為什麼會受到懲罰是很清楚的。神要摩西對磐石說話,水就從磐石而出。相反,摩西超越了耶和華的要求。
在公元前735年以前,任何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武斷地認定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分裂的君主,或者聖經說國王之前十六是完全錯誤的和不恰當的,希伯來人是以色列人。十二部落聯盟,亞伯拉罕的後裔。所有的猶太人都是希伯來人,但並不是所有的希伯來人都是猶太人。
最初,猶太人都是猶大和便雅憫的部族派系,少數祭司利未記的國有化本身,在分裂的君主制,作為猶太人而以色列的十個部族派系脫離和居住在撒瑪利亞,保留自己的希伯來身份直到他們解散公元前735-721年的沖突和亞述移民。
在《摩西的生平簡介》的結尾,這篇文章說摩西失去了信仰。在現代背景下,喪失信心通常意味著我們不再相信上帝,已經離開我們的宗教,成為一個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等等。這種不堅定表明他不再適合作為神的使者領導人民,摩西是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摩西
Ⅷ 外國電影里講埃及有十大災難的那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這部電影叫做《法老與眾神》
《法老與眾神》是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一部聖經題材史詩電影,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製片成本1.4億美元,由克里斯蒂安·貝爾、喬爾·埃哲頓主演,2014年12月12日在北美上映。
《法老與眾神》改編自《聖經》,將聖經上的故事搬上大銀幕,講述了摩西率領四十萬名以色列人奴隸,反抗埃及法老拉美西斯迫害,越過紅海、出走埃及的故事。
劇情簡介:
摩西與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原來感情非常好,但摩西慢慢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拯救水深火熱中備受奴役的猶太人民。但是拉美西斯拒絕了他的懇求,並對猶太人睜開了更暴虐的屠殺。
摩西的「神」降下「十災」於埃及,以處罰法老的惡行,分別是蝗災、青蛙災、虱子災、蒼蠅災、血水災、泡瘡災、冰雹災以及黑暗之災等。上帝降下「十災」之後,埃及陷入黑暗與雜亂,而遵行上帝之命的摩西與自詡為神的拉美西斯在也垂垂走向對立的局面,摩西帶領四十萬名希伯來人睜開不朽旅程,逃離埃及與致命磨難。
《法老與眾神》角色介紹:
1、摩西
摩西原為埃及王子及戰場猛將,當他揭開身世之謎後,起而反抗階級及奴隸制度,與原本情同手足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反目,並率領四十萬名希伯來人展開不朽旅程,逃離埃及與致命災禍。
2、拉美西斯
埃及的法老,自詡為神,與摩西從小一起長大,關系非凡,但摩西漸漸地意識到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解救水深火熱中備受奴役的猶太人民。拉美西斯拒絕了他的請求,並對猶太人展開了更殘忍的屠殺。
3、杜雅
塞提一世的妻子,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母親。
Ⅸ 《聖經故事》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求百度網盤資源
聖經故事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4LEFT7DDUoqpXVkmJA5OJA
Ⅹ 以斯拉 在基督教里是什麼意思
《以斯拉記》是聖經舊約中的一卷經文,記載了猶太人被擄歸回的歷史。以斯拉是一個祭祀、文士,也是一個領袖。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幫助」。他奉獻一生來服侍神和他的子民,一般認為歷代志上、下的大部分是由以斯拉撰寫的。《以斯拉記》記載了神借著耶利米宣告的對以色列人回歸故土的應許,後半部對以斯拉個人進行了描述。他立志研讀遵從和教導神的話語,帶領第二批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他的事跡記載在以斯拉記7:1-10:16;尼希米記8: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