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陵十三釵 豆蔻是怎樣死的啊
被日本人殺死的。
安葬死者後,玉墨等女子突然發現她們當中兩人豆蔻和香蘭不見,胖美花才供述她們倆回到秦淮河翠囍樓拿備用的琵琶弦和耳墜。因為擔心她們倆的安危,玉墨拜託約翰和隨行的喬治去找她們。
而豆蔻和香蘭雖然拿到想要的東西,但離開過程中集體被日軍抓獲,逼供其他人下落,但豆蔻隻字未提,日軍見狀,一刀殺死了她,後來晚去一步的約翰目睹慘況後只能取回琵琶弦,對玉墨等人說她們倆「沒受過苦」。孟先生帶著需要工具回到教堂給約翰,包括一個一次有效的出城通行證。
(1)南京故事電影解說擴展閱讀:
《金陵十三釵》劇情簡介——
1937年的南京,日軍殘暴,滿目瘡痍,但由國際友人主持的一個教堂暫時還是一方凈土。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
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故事,結果竟然是那13個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於沖進了這里。
在這個時刻,這13個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聖誕慶祝會,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最終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無一生還。
⑵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歷史背景是哪一時期的哪一時間
《金陵十三釵》反映的歷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日戰爭期間南京大屠殺事件。南京大屠殺,是指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
《金陵十三釵》是作家嚴歌苓著中篇小說。小說描寫的是發生南京大屠殺時的故事。小說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釵」指的是故事中13位俠肝義膽的妓女。
(2)南京故事電影解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嚴歌苓曾明確談過《金陵十三釵》的題材來源,一是《魏特琳日記》,二是蔣公轂的《陷京三月記》。魏特琳女士也以「惠特琳」的名字在《金陵十三釵》中直接露面。
「在給張藝謀編劇時,我又收集了很多新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我爸爸的姨夫蔣公在南京大屠殺的時候是國民黨的一個衛生部醫官。
在他把大部分的傷兵撤離南京後,他沒有走,留在了南京,他記下了一本日記。後來他的後人把那本日記出版了,叫《陷京三月記》。」
另外,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歷史著作《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1997)也給她良多啟發。
故事介紹:
1937年南京淪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面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沖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
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發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後來,日軍又強征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
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准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
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作者介紹:
嚴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於上海,美籍華人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作品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常被翻譯成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
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復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
多年的沉澱和積累,直接和間接的經歷與經驗都成為了她的創作「礦藏」,甚至她和勞倫斯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攪局」的愛情故事也寫成了長篇小說《無出路咖啡館》。
張艾嘉執導影片《少女小漁》原作者,張藝謀新執導影片《金陵十三釵》原作者,《天浴》、《梅蘭芳》 原作者及編劇,《小姨多鶴》等多部小說改編為熱播電視劇。
曾獲華裔美國圖書館協會「小說金獎」、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2018年9月28日,編劇的電視劇《你遲到的許多年》播出。2019年1月21日,獲得1978卓越大獎改革開放40年全國十佳女演員提名。
以剛柔並濟、極度的凝練語言,高度精密、不乏詼諧幽默的風格為內在依託,與其犀利多變的寫作視角和敘事的藝術性成為文學評論家及學者的研究課題,在多個國家已開展嚴歌苓文學研討會。
其創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鶴」等主人公開創了中國文壇全新的文學形象。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
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復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
她吸收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對「人」的價值觀的透視,開始用西方文藝理論的價值判斷來重新審視「東方人類」。
作品中,這些女性人物,在各種文化、政治、觀念的夾縫中磨礪輾轉,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豐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讀者深深的悲憫之情。
⑶ 那個老南京故事有什麼啊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的遺痕。」南京的每一條「老地名」,或許都附載著一個古老的動人故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凡的歷史,或許彪舉著一個傑出人物,或許蘊含著某種意義,或表現著某種民俗史實。無數的南京地名,承載了故都千年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
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地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相對穩定性,往往實體變化了,而反映歷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稱謂,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時期形成的地名層、具有共同淵源的地名群交錯層疊,展現了滄桑興衰的歷史長卷和紛繁絢麗的文化景觀,並呈現出九大文化特徵:
特徵之一:自然與人文有機統一:南京的自然地名著有鮮明的人文色彩。山水形勝之勢與帝王霸業之氣相互印證,使南京有了「鍾靈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譽。
南京占據了長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環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環境無疑是古代君王築城霸業的最佳選擇。南京的山雄起於長江之濱,蟠繞於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龍蟠」之稱。南京的山是寧鎮山脈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脈。其北支,由棲霞山、烏龍山、幕府山、獅子山、沿古長江入城,謂「石頭虎踞」;中支,由寶華山、鍾山、富貴山、九華山、鼓樓崗、清涼山入城,與北支匯合,稱「鍾山龍蟠」;南支,由鍾山向南的青龍山、黃龍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磯,宛如一道天然屏風。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塹」之說。南京的西北濱臨浩瀚的長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時代自然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無數的風雲人物在這里角逐爭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給南京自然環境賦予「王者之氣」的人文色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國傳統風水文化加以印證,如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說。
同時,南京的自然地貌不僅有著大展宏圖的陽剛之氣,也有其江南水鄉的陰柔之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令無數詩人詞客為之謳歌。如鍾山龍蟠(紫金山)、九華尋勝(小九華山)、梅嶺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磯)、萬種風情(秦淮河)對地名如此這般的詩化,是人們對大自然熱愛之情的美好表達。
特徵之二:凝重的歷史滄桑感:南京先後有過幾十個名稱。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丹陽、歸化、白下、上元、江寧、集慶、南京、天京等這在中外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文化現象。
南京地名的頻繁更迭,絕不是一種稱謂的簡單變化,它反映的是歷史滄海桑田之變,留下的是一部充滿榮辱興衰的編年史,一幅飽經風霜的畫卷,一曲悲歡離合的壯歌。
自公元229年起,東吳、東晉,以及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在南京建都,史稱「六代豪華」至近代,在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偉大斗爭中,太平天國在此定都和孫中山在此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到1949年,南京解放,「蔣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見證了南京歷史的沿革和社會變遷。學者們稱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編年史並不為過。
特徵之三:依稀可見的都城印記: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許多古都城的印記。作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滅吳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國范蠡率領士兵築城於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西側一帶高地,此後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傳。南京第一個正式的稱謂則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在今清涼山一帶置金陵邑,此後歷經改朝換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廢。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歷史人文的集中體現,其獨特的形態和規模,國內外首屈一指。如孫權建造的石頭城,雄峙江濱;南唐續建的金陵城長「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門」。明代開國建都南京,朱元璋採取「高築牆」方針,修建了舉世無雙的城池和外城,內城辟13門,外城辟18門。至今仍沿用的內城門有太平門、金川門等。外城門有麒麟、仙鶴、觀音、佛寧等門,600年來一些城和門雖相繼廢去,城門名卻一直作為當地的地名使用。
特徵之四:文脈相承的龍鳳文化:龍鳳文化有多種含義,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龍鳳又變異為皇權的象徵。南京作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權文化的影響。梳理南京的地名,從中可以發現很多與龍鳳有關的地名。地名中這種攀龍附鳳的文化現象,雖有一定的皇權意識的殘留,但現在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對南京的繁榮昌盛,對和平、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寄託和憧憬。如,龍蟠里、龍蟠路、丹鳳街、鳳凰街、回龍街、鳳凰台、鳳游寺、來鳳街等等。盡管這些地名大多源於神話傳說,地名的淵源有不少現已難以做文獻考證,但從其文化內涵來看,這些地名無不帶有華夏龍鳳文化留下的斑斑胎記。
特徵之五: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風侵染,或者說,許多地名就是對宗教活動場所的指稱或派生。
歷史上南京地區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道教興起於東漢末年。六朝時期南京(時稱建業、建康)佛教盛行,梁代達到頂峰。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在當時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歷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時期的棲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師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後主李煜懺經禮佛的唱經樓、避暑納涼的清涼山(山有清涼寺,故名),明代雞鳴寺(前身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於佛教的地名有觀音閣、承恩寺、五台山等;源於道教的有三茅宮、蔣王廟、北極閣、洞神觀等;伊斯蘭教的地名有禮拜寺巷等;源於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來,並演化引申為今天一些區、鎮、門、路的專名,諸如靜海寺、天妃宮等等。
中國人的宗教生活是多元的,對於各種不同的宗教一般沒有厚此薄彼的心理,只要它們對生活有利而無害,人們對待這些宗教的態度會相當寬容和平靜。有容乃大,南京歷史上有著諸多的寺、廟、庵、觀,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但能集於一地而各領風騷,說明了南京都城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特徵之六:「唯才是舉」的科舉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舉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一項組織制度。由於這一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競爭」和「唯才是舉」的原則,有其合理和公正的一面,在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之久。
「江南多才子」。故都南京作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舉考試中心,科舉制度文化的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這種影響在當今南京的許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見。成賢街、夫子廟、貢院、四牌樓、三牌樓、沈舉人巷、朱狀元巷、秦狀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狀元境、三元巷、文德橋等等。一個個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樣,記憶了南京科舉文化的歷史和特點。
特徵之七:朱門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閭里。南京現有地名中有許多是歷代官宦府邸名稱或圍繞這些官邸派生的名稱。如周處街、謝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漢府街、常府街、程閣老巷、三元巷等等,不勝枚舉。同樣,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營、戶部街、校尉營、水佐營、城佐營等。此外,明代還留下一些反映軍隊建制的衛所地名,反映軍藏的倉庫地名,還有以軍事編制單位而遺留下的地名,如小營、馬標等。
特徵之八:濃郁的古商業文化氣息:南京現有的許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市民社會生活的信息。在這些地名中,與「市」、「坊」、「廊」等相結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市」是交易地點的指稱,「坊」是工場,而「廊」為古「商業街」。
如絲布織染業有顏料坊、紅花地、踹布坊等,服裝業有估衣廊、紗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業有油坊巷、糖坊橋、糖坊廊等,經營婦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閨奩營、黑簪巷等,經營畜禽的有宰豬巷、宰牛巷、雞鵝巷等,專業菜市場有冬瓜市、菱角市、魚市街等,其他有鐵作坊、銅作坊、瓦匠營、木匠營等等。
城市經濟的興盛,使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工商業轉移。明代建都後,南京城市經濟發展尤為迅速。這是一個含有城市工商業者、農戶、士子、官宦、藝人和流動性商販等多層的復合群體。市民社群的形成,使城市社會生活更為復雜,文化生活多樣化,傳統的以士大夫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適應他們的文化需求,於是市井文化也應運而生。所謂「十里秦淮」便是這種文化的集中代表。
特徵之九:異彩紛呈的平民文化:京城故事多。南京許多地名源於民間傳說,有著濃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著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文化心態。每一條「老地名」或許都附載著一個古老的動人故事,如桃葉渡、莫愁湖、螺絲橋;或許鐫刻著一件不凡的歷史,如卸甲甸、大勝關、胭脂井;或許彪舉著一個傑出人物,如大中橋、豁蒙樓、點將台;或許蘊含著某種意義,如蕃人河、三步兩橋;或表現著某種民俗史實,如斗雞閘、蟲人街、勞勞亭、折柳亭等。寥寥數字的地名濃縮了當年的社會生活,當時的文化。
⑷ 《金陵十三衩》使無數的人落淚,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怎麼樣
電影《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時期,十二位妓女為了營救一批教堂的女學生,替她們前往日本軍營參加「慶功宴」赴死的故事。
該片是由張藝謀導演指導,前後耗資6億打造的一部戰爭史詩大片。和張藝謀過去的作品相比,這部《金陵十三釵》是他為數不多的幾部描寫抗戰時期的作品,雖然這不是他最擅長的題材,但觀眾對於這部電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豆瓣評分高達8.0分,在張藝謀的作品排行榜上雖然比不上《活著》這種「神片」的超高分數,但在一眾反應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中,絕對是上乘佳作。
總結來說,這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立足於小人物的角色來深度挖掘戰爭的殘酷與人性之美的電影。作為一部戰爭史詩大片,不靠槍林彈雨的感官刺激讓人血脈噴張,而是將人性的偉大發揮到極致,給觀眾以心靈的震撼,讓觀眾為之動容。在所有表現「南京故事」電影中,可以說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是另闢蹊徑的,是獨樹一幟的,是中國電影界一部不可多得的優質佳作。
那麼你對這部《金陵十三釵》有什麼不同的評價或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⑸ 求印象中國之南京印象的解說詞
自駕車旅行,從北京出發,這一次,目的地是南京。同樣是自古帝王州,一北一南,我從歷史天平上的一端駛向另一端。
春末夏初季節,南京的天空藍得疏朗,陽光脆薄,像玻璃糖紙會被輕風揉碎,也會被濕潤的空氣慢慢舔盡。掠過擋風玻璃的樹影,映照著這座城市新鮮潔凈的面孔,又透露出幾分森然的古意。
第二天早起外出。空氣濕潤怡人。這早晨是「深巷明朝賣杏花」里的「明朝」。停好車,在東水關遺址碼頭附近,我尋到了「十里秦淮」的起點。
始建於一千多年前的東水關是秦淮河在南京城的入口,背倚六百年前的明城牆,又將秦淮河分為內外兩界。一帶碧水蜿蜒而去,內秦淮猶如一葉彎曲的眉梢,石頭城的無限風情就攢聚在這里。
泊在岸邊的幾座畫舫聚攏一處,鋪張著復古的優美。上船穩坐,舉目皆是青磚黛瓦、馬頭牆的岸上人家。俯首凝視波痕,道道水紋勾斷一簾幽夢,又在粼粼碎影中極力拚湊起水月鏡花。
船在街市中穿行而過,總像是電影膠片的轆轆轉動,極盡流暢,又如默片般悄無聲息。人影在膠片里盡自行動,船上人忘情看著景緻,兩下不經意間打個照面,才猛然省悟,哪有什麼看與被看,水流脈脈,畫舫來去,都不過是秦淮人家窗前淡去的風景。
臨近夫子廟時,河道變得開闊了,岸上車馬行人也漸漸喧騰起來。那幽幽中閃爍的水色,沉沉的有古都的厚蘊。船從橋下過,我保持了仰望的姿態。一大片仿明清的古建築隨之呈現眼前,南岸的大照壁上雙龍騰躍。不待畫舫移近那照壁,我便登了岸。人群熙熙攘攘,多是要過文德橋去。我跨上橋來,徑直走向對面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牆角樹掛數著時光的痕跡,卻再也憶不起王謝堂前的昔日繁華。此時沒有殘陽,不見歸雀,古時的陽光落不到我身上。傍著草木亭台行走,我穿梭於古今之間,遙想魏晉大族。
一扇朱門,幾對花窗身後,掩映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幾步開外,李香君故居也深隱於巷陌之中。未見灼灼桃花,也來不及感慨美人義重,樓閣已清淡如洗,《桃花扇》唱響在別處。
安然在臨水的迴廊坐下,要上一壺茶。欲陰欲雨的天氣,黛瓦白牆更顯清肅。對著這河廳與水榭,讓人斷了其他嚮往,暗暗以為,守著一抹金陵春痕,就這樣坐上一生也是好的。李白獨酌月下時曾「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的飲茶也自有茶友,迴廊上的蘭花,籠中不時出聲的鳥兒便是,還有誰比它們更清雅?
雨終於耐不過人的期待,零零落落下了幾滴。這已能讓人聯想起古代,秦淮河上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眼前,船隻往來,覆著復古的雞油黃的琉璃瓦。有人打傘從橋上走過,撐起的卻不是油紙傘。想拿出相機,最終坐著沒有動彈。這個時刻只屬於我自己,像朱自清走在籠罩月色的荷塘邊,有他寶貴的孤單作伴。有時候,倒希望身邊有個人,也能為我拍幾張最本真的照片。
釅釅的,這茶喝出了幾分醉意,起身拂一拂衣袖,我重又登了船。繁華漸去,回到尋常市井,聽著河與船的耳語,夾岸盡現煙柳重重。
內秦淮河的最後一個碼頭是中華門。
城門深重,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古老的明城牆歷歷斑駁,讓人忍不住要去觸摸。一瞬間,會有輕輕拍上時光肩頭的幻覺,以為時光會在這里回過身來,真的讓你看到過往。可是,再晃一晃腦袋趕走這種浪漫,才發現任一個人的手掌放上去,都顯得太過稚嫩,經不起這滄海桑田。那城磚上凸起的文字,像是刺青後新生出的肌理。橫看豎看,幾百年前的城磚各就其位,各有標記,是否會讓現代流水線下無窮復制的磚石生出妒羨?
站在這城牆上,向東望去,又想起那「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的情境。「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台城是南京城牆中保留最為完整的一段,文人墨客登臨憑吊,感嘆世易時移。如今又是煙柳堆起簾幕無重數,我心中無嗔也無喜,只是隨心所欲。
在台城上漫步,可以將玄武湖一覽無余。與染盡胭脂水粉的秦淮河不同,湖水綠波盈盈,粼光細細,有著春回後的無限舒展。自先秦起,玄武湖見證了朝代興亡、歷史的光影。湖水不抬頭看城牆,是城牆低頭看湖水。這城的故事只有這水能收藏、能映出。
磚縫間的野草花已數不盡幾度榮枯,牆身投下的暗影從這頭移到那頭,也不知重復了多少回。這段城牆屹立了幾百年,似乎就專等著我來到這里。何不跳舞?正該在這超時空的台城上。別笑我癲狂,連我自己也不知是什麼舞步。就讓我在這大明的舞台上縱情跳著現代的舞,與時間來一次自由自在的暢快嬉戲。
夜色乍現時,重又回到秦淮河畔。
燈光次第亮了起來,燈影映於水中,目見迷離。「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霓虹與燈彩極易讓人聯想到舊時王謝的勾欄瓦肆。但船上是安靜的,夜晚的水聲彷彿聽得到波紋一圈一圈的盪漾,岸上的笑語都像花瓣零落,隨風拂塵而去。夫子廟人頭攢動,流光溢彩。天下文樞的牌坊,江南貢院的大門,與周圍商鋪的燈光輝映著一場亦古亦今的不夜天。
這一帶的景緻與夫子廟本身若即若離,遊客也是如此,更多的人是來這里尋訪美味小食與紀念品,嘗嘗晚晴樓的干絲,奇芳閣的包餃,再帶回幾顆精美的雨花石,便是一夜良宵。夫子廟的夜色如一柱沉香,散發著很傳統的中國味道,讓人在街市中觀望不盡,不知所往。
棄舟還車,回到路上,車里傳來的音樂適合現在的心境。在這城市裡行走,在這夜色下賓士,在這燈光中顛簸。我喜歡這種感覺。那是一個人的身影,一個人的經歷,一個人的夢境——一個人的秦淮春痕。
⑹ 南京故事有哪些
楚王廟的傳說
百里傳磚造城牆
南京四方城石龜的古老傳說
澡堂的傳說
⑺ 南京愛情故事的微電影
片名: 南京愛情故事—我們的那些年
又名: Nanjing.Love.Story.We.in.Those.Years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2
片長: 37分鍾 《南京愛情故事——我們的那些年》是一個微電影,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南京的故事,故事從高中開始,夾雜著高考、大學、分手、工作、復合,最後修成正果。兩個南京青年的愛情,被80後攝像師金鋒一一還原。不算唯美、也談不上典雅。
微電影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喜歡,雖然電影微小,但總是可以反映很深刻的含義。昨天一部叫做《南京愛情故事我們的那些年》引起了網友們的注意,雖然故事和前不久上映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相似,但是依然是轉播速度相當的快,在人人網上,在微博上都有人在賺發。這是一種朦朧的愛情,穿著校服的學生們青澀的幸福和爭吵,直到分手的過程。
但是微電影《南京愛情故事我們的那些年》里男女主角使用的是地道的南京方言,其中女主角把南京女孩的精髓都演繹了出來,爆發的直性子,讓網友認定她簡直就是「穩中帶甩、又甩又擺」南京女孩的典型。而在現實中男女主角也是情侶,而且已經結婚了,看來這都是他們曾經很深刻的一段戀愛的過程,只有深愛的人才能把愛的精髓演的這么好。 《南京愛情故事我們的那些年》男主角名叫史源,當年上高中時,看灌籃高手、打瞌睡以及偷偷抽煙,是他最喜歡做的幾件事。和每個同齡男生一樣,他的心目中也有個「女神」住在樓上毛真真。「她每次下樓那富有節奏的腳步聲,成了我每天心跳最急促的時刻。」直到後來,史源才意識到,這個「女神」,其實也是個會每天早上在路邊大啃包子、一口地道南京話、喜歡和閨蜜聊明星八卦的大大咧咧的女生。這並沒有影響史源的決心。幾次故意的「不期而遇」、樓上下喊話後,兩人終於牽手。而成長階段最殘酷的是,女生永遠比同齡的男生成熟,幾次吵架後,兩人賭氣的分開。直到工作後,他們才意識到,雖然社會「磨平了性格的稜角,卻始終忘不了心中的那個人」。一次大雨,讓兩人重新走到了一起,這次,他們決定「一直走下去」。
視頻里的男主角名叫史源,當年上高中時,看灌籃高手、打瞌睡以及偷偷抽煙,是他最喜歡做的幾件事。和每個同齡男生一樣,他的心目中也有個「女神」住在樓上毛真真。「她每次下樓那富有節奏的腳步聲,成了我每天心跳最急促的時刻。」直到後來,史源才意識到,這個「女神」,其實也是個會每天早上在路邊大啃包子、一口地道南京話、喜歡和閨蜜聊明星八卦的大大咧咧的女生。這並沒有影響史源的決心。幾次故意的「不期而遇」、樓上下喊話後,兩人終於牽手。而成長階段最殘酷的是,女生永遠比同齡的男生成熟,幾次吵架後,兩人賭氣的分開。直到工作後,他們才意識到。雖然社會「磨平了性格的稜角,卻始終忘不了心中的那個人」。一次大雨,讓兩人重新走到了一起,這次,他們決定「一直走下去」。
這個融合了高中愛情以及所有80後記憶的真實故事,是11月25日結婚的南京人史源和毛真真的婚禮MV。伴隨著歌曲《那些年》,它感動了新人、父母、賓客,以及8萬多網友。而直到看到婚禮的畫面,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真事!」他們忍不住大笑、又忍不住流淚,「不只是故事、不只是人物,還是因為感情太真摯」。而南京話的自然演繹,也讓網友們感嘆:搞笑、感人
⑻ 一直喜歡一些老南京故事,希望了解更多與寫《知青之歌〉的任毅有關的事。
南京知青之歌
詞曲 任毅
(深沉、緩慢、思念家鄉的)
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我的家鄉。
啊,彩虹般的大橋,直上雲霄,橫斷了長江,雄偉的鍾山腳下是我可愛的家鄉。
告別了媽媽,再見吧家鄉,金色的學生時代已轉入了青春史冊,一去不復返。
啊,未來的道路多麼艱難,曲折又漫長,生活的腳印深淺在偏僻的異鄉。
跟著太陽出,伴著月亮歸,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榮神聖的天職,我的命運。
啊,用我的雙手綉紅了地球、綉紅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會到來。
告別了你呀,親愛的姑娘,揩幹了你的淚水,洗掉心中憂愁,洗掉悲傷。
啊,心中的人兒告別去遠方,離開了家鄉,愛情的星辰永遠放射光芒。
寂寞的往情,何處無知音,昔日的友情,而今各奔前程,各自一方。
啊,別離的情景歷歷在目,怎能不傷心,相逢奔向那自由之路。
下載地址: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C4%CF%BE%A9%D6%AA%C7%E0%D6%AE%B8%E8&lm=-1
任毅,男,生於1947年。南京市五中66屆高中畢業生。1968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紀念日,到江蘇省江浦縣插隊。
1969年5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南京五中的知青們聚集在任毅所在的知青戶的小茅屋裡,把過去的歌輪番唱了一遍。唱完之後,大家仍然覺得心中空虛。這時,任毅的一個朋友唐又龍忽然站起來對任毅說:「工人有工人的歌,農民有農民的歌,任毅,你就寫一首我們知青的歌吧。」
他的話對任毅觸動極大,當晚任毅抱著吉他譜寫了《我的家鄉》,整整搞了一夜。在第二天天色發亮時,這首歌終於完成了。他在歌譜上寫下了演唱要求:「深沉、緩慢、思念家鄉的。」然後,又註明:「南京市五中集體詞曲。」此歌原作僅有三段,傳播過程中增至七段。流傳最廣當屬第三段。
此歌作出後,當即被傳抄,以驚人的速度在知青中間流傳開來,並被名為《知青之歌》,還被入伍的知青帶到軍營中。1969年8月,莫斯科廣播電台以《中國知識青年之歌》為名,以小樂隊伴奏、男聲小合唱的形式,播放了這首歌。從此,災難臨頭。
1970年初,張春橋指示:迅速查清此人,予以逮捕。1970年2月19日(陰歷正月十五)夜,任毅在知青點被捕。同年8月13日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實際服刑9年平反出獄。
出獄後,公檢法賠給他一把新吉他。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絲織廠工作。出獄後不久,他到一個老同學家去玩,這位同學的妹妹——也就是他現在的妻子,對他和他的經歷都發生了興趣,雖然她比任毅年輕許多,卻執意要嫁給他。任毅現在是南京市紡織工業供銷公司的業務員,家住南京郊區一片新蓋的生活小區里。
1997年年底任毅提出辭職。領導勸說,同志有的不解,但任毅堅持辭職下崗。
許多人沒有想到,兩年後,單位有更多的人下崗了。
他受聘到了汕頭市大富華發展有限公司南京辦事處工作,做中國與澳大利亞的
羊毛生意。由於工作出色,不久他被提升為南京辦事處的主任。他說生意上的事靠
的是信譽和信任,他的許多生意夥伴都與他成了好朋友,其中也有當年的知青。
⑼ 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故事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准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大規模集體屠殺:進城兵力約50000人,執行軍紀維持的憲兵卻僅有17人的日軍除了個別地或小規模地對南京居民隨時隨地任意殺戮之外。
還對中國人,特別是解除了武裝的軍警人員進行若干次大規模的「集體屠殺」。大規模屠殺方法有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手段極其殘忍。
日軍侵佔南京期間強奸了成千上萬的婦女,他們不分晝夜並在受害婦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強暴。有些婦女被日軍強奸了好幾次,往往有婦女受不住日軍的折磨而死。
據查,日本侵略者佔領南京以後,派出特工人員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從1938年3月起,花費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搬走圖書文獻十幾卡車,共搶去圖書文獻88萬冊。
搶劫和縱火造成嚴重財產損失。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的報告稱:「南京31%的建築被燒毀;店鋪被毀比例更高;日軍損毀及搶劫造成高達1億法幣的直接損失
⑽ 戰狼的基本原型是什麼
采訪中,吳京明確透露,其電影原型就是隸屬於南京軍區(今隸屬東部戰區)的飛龍特種部隊。為了能夠演出特種兵的精髓,他曾專門去該部隊受訓,這是一支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組建的特種部隊,正是中國陸軍航空兵和空軍開始高水平發展的時代。
同時海灣戰爭中,美軍的陸空一體戰極大震撼了全世界軍事界。中國也因此全面開展了陸空協同作戰探索。在陸軍組建空中引導部隊就成了重中之重。這也是當時南京軍區飛龍特戰隊的組建使命。
另一種原型說法:
按照主流說法,《戰狼》中戰狼中隊的原型應該是獵鷹突擊隊,但是,獵鷹隸屬於武警部隊,顯然與電影中隸屬於解放軍的戰狼中隊沖突。
且吳京在《戰狼1》拍攝前的軍訓地和此後的拍攝地均在南京軍區(今東部戰區),因此盡管其在電影中自稱「東南軍區」(電影原文如此,應該是為了避開真實名稱)。
但其實際原型更應該更接近於當時南京軍區的一支特種部隊,而非武警部隊的特戰突擊隊,並且當時的南京軍區的管轄范圍為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剛好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