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結尾到底是什麼意思主人公哪兒去了那個超大嬰兒代表什麼
看看這篇文章在圖書館早就看到了《太空漫遊四部曲》,分別是《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看著這些雷同的書名,一直以為是有人通過電影仿的偽書,沒什麼興趣。前兩天終於忍不住全給借出來了——看來我是這套書在本圖書館的第一個讀者——才發現差點就錯過經典了。作者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被《洛杉磯時報》評價為「太空時代的桂冠詩人」,這四部曲分別出版於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遊》的出版時間與電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這樣,《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是由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共同構思創作的。從第一本可以看出來,或許作者並沒有打算寫後面三本。書上的情節和電影略有出入,但不影響大局,但《2010:太空漫遊》小說回顧2001的情節卻與《2001:太空漫遊》小說的情節略有出入,與電影內容相同。大概是因為電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順著電影續寫了,但只是部分細節,與故事大局無關。現在解釋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點: 1、黑石是什麼?宇宙中一種遠早於人類的生命,科技、智慧發展到了極致,他們已經可以將自己的心智從身體中抽離出來,變成一種無形的能量體,這種能量體不斷吸收宇宙間的能量,從而達到了永生,並獲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純意識形態的能量體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們的莊稼地,他們可以隨意地耕作和收獲。宇宙更是他們的實驗場,他們不斷地到處做著生命與文明的實驗,而黑石就是用來實現他們目標他們的一種工具。300萬年前,他們路過地球時發現了地球上存在著生命,他們希望能夠開啟地球上的文明時代。於是他們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現了更高級的文明,啟發了猿人的心智,從此開啟了人類文明之光。而他們飄向了宇宙的深處繼續做下一個實驗,地球不過是他們撒下種子的一個地方而已,並沒有特別意義。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場指向木星,這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如此一說,黑石背後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則會覺得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說或者電影,更像是神話。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世界就已經有虛擬的組成的,否則你電腦硬碟中那幾百部電影從何而來? 2、哈爾為什麼發瘋?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小說中解釋了這個原因,因為怕被泄密,發現號去木星的目的,飛船上只有三個人和哈爾知道,而這三個人是處在冬眠狀態。兩位日常駕駛飛船的艦長鮑曼和普爾反而不知道,哈爾已經被輸入命令,如果人員全部出現不測,它也要獨立完成這個使命。對哈爾來講,完成任務是大於一切的。而同時呢,根據原有設計,哈爾必須精準地、毫無隱瞞地處理一切信息。這樣呢,它既要對它這艘飛船上數月來唯一可以交流的兩位同事隱瞞一個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隱瞞任何事情的,於是,對於一個設定過程序難以應變的機器來說,哈爾精神分裂了。對哈爾來說,由於那項任務大於一切,所以它要脫離這種心理困境,就必須幹掉它的人類同事,從而獨自去完成任務。 3、電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後面怎麼消失了?其實兩位艦長鮑曼和普爾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選上的飛行員,他們在飛行過程中一直聽命於弗洛伊德博士。自從博士發現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場指向木星後,這項探險計劃就開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遊》的主角。2061年他還漫遊了一次太空。 4、鮑曼給哈爾斷電後,飛船駛入一片光電中,他到了哪裡,為什麼還有一間地球上的屋子?最後為什麼有個孩子坐在宇宙中?事實上鮑曼給哈爾斷電後,地球上指揮中心已經把這項任務的秘密向他公開,並希望他能獨自完成這項任務。鮑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數月。到了目的地時,他發現空中懸浮著一塊更大的黑石,長邊達到2公里。於是他把飛船駛上了軌道,然後他乘坐分離艙——就是普爾在外面修天線時駕駛的球形飛行器——試圖降落到黑石上面。當他抵達黑石上面時,卻發現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裡面是一個璀璨的宇宙,鮑曼大喊了一聲;「天哪,到處都是星星!」這是地球聽到他的最後一句話。鮑曼掉入了一個星際之門,很快他發現自己降落到了一個房間里,傢具電器一應具全,甚至還有華盛頓的電話簿,但大多數傢具都只是粗劣的仿製品,電話簿里一個字也沒有,只仿製了外形,這是主宰者為了向他表達善意,從地球上模仿而來。鮑曼在上床休息後,他的記憶和意識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剝離,等他完全脫離了肉體,黑石出現了,他永生了,他成為了主宰者的一個下屬,或者說一個工具。變成能量體的鮑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還想看看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曾經愛過的人……這在《2010:太空漫遊》里有特別描述。 5、哈爾(HAL)是不是影射IBM?幾乎所有的猜測都認為HAL影射了IBM,因為HAL這個單詞的每一個字母恰好是IBM每個字母的上一個字母。但作者極力否認這個猜測,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遊》里借HAL的設計者錢德拉的口中否認這個說法。「錢德拉博士,聽說你取HAL這個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領先一步,是嗎?」「胡說八道!我們有一半是從IBM出來的,多年來我們都極力否認這項謠言。我想今天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H-A-L是從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學演算者)來的。」
『貳』 漫遊太空2001到底講什麼
在圖書館早就看到了《太空漫遊四部曲》,分別是《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看著這些雷同的書名,一直以為是有人通過電影仿的偽書,沒什麼興趣。前兩天終於忍不住全給借出來了——看來我是這套書在本圖書館的第一個讀者——才發現差點就錯過經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被《洛杉磯時報》評價為「太空時代的桂冠詩人」,這四部曲分別出版於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遊》的出版時間與電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這樣,《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是由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共同構思創作的。從第一本可以看出來,或許作者並沒有打算寫後面三本。書上的情節和電影略有出入,但不影響大局,但《2010:太空漫遊》小說回顧2001的情節卻與《2001:太空漫遊》小說的情節略有出入,與電影內容相同。大概是因為電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順著電影續寫了,但只是部分細節,與故事大局無關。
現在解釋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點:
1、黑石是什麼?
宇宙中一種遠早於人類的生命,科技、智慧發展到了極致,他們已經可以將自己的心智從身體中抽離出來,變成一種無形的能量體,這種能量體不斷吸收宇宙間的能量,從而達到了永生,並獲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純意識形態的能量體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們的莊稼地,他們可以隨意地耕作和收獲。宇宙更是他們的實驗場,他們不斷地到處做著生命與文明的實驗,而黑石就是用來實現他們目標他們的一種工具。300萬年前,他們路過地球時發現了地球上存在著生命,他們希望能夠開啟地球上的文明時代。於是他們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現了更高級的文明,啟發了猿人的心智,從此開啟了人類文明之光。而他們飄向了宇宙的深處繼續做下一個實驗,地球不過是他們撒下種子的一個地方而已,並沒有特別意義。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場指向木星,這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
如此一說,黑石背後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則會覺得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說或者電影,更像是神話。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世界就已經有虛擬的組成的,否則你電腦硬碟中那幾百部電影從何而來?
2、哈爾為什麼發瘋?
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小說中解釋了這個原因,因為怕被泄密,發現號去木星的目的,飛船上只有三個人和哈爾知道,而這三個人是處在冬眠狀態。兩位日常駕駛飛船的艦長鮑曼和普爾反而不知道,哈爾已經被輸入命令,如果人員全部出現不測,它也要獨立完成這個使命。對哈爾來講,完成任務是大於一切的。而同時呢,根據原有設計,哈爾必須精準地、毫無隱瞞地處理一切信息。這樣呢,它既要對它這艘飛船上數月來唯一可以交流的兩位同事隱瞞一個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隱瞞任何事情的,於是,對於一個設定過程序難以應變的機器來說,哈爾精神分裂了。對哈爾來說,由於那項任務大於一切,所以它要脫離這種心理困境,就必須幹掉它的人類同事,從而獨自去完成任務。
3、電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後面怎麼消失了?
其實兩位艦長鮑曼和普爾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選上的飛行員,他們在飛行過程中一直聽命於弗洛伊德博士。自從博士發現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場指向木星後,這項探險計劃就開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遊》的主角。2061年他還漫遊了一次太空。
4、鮑曼給哈爾斷電後,飛船駛入一片光電中,他到了哪裡,為什麼還有一間地球上的屋子?最後為什麼有個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實上鮑曼給哈爾斷電後,地球上指揮中心已經把這項任務的秘密向他公開,並希望他能獨自完成這項任務。鮑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數月。到了目的地時,他發現空中懸浮著一塊更大的黑石,長邊達到2公里。於是他把飛船駛上了軌道,然後他乘坐分離艙——就是普爾在外面修天線時駕駛的球形飛行器——試圖降落到黑石上面。當他抵達黑石上面時,卻發現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裡面是一個璀璨的宇宙,鮑曼大喊了一聲;「天哪,到處都是星星!」這是地球聽到他的最後一句話。鮑曼掉入了一個星際之門,很快他發現自己降落到了一個房間里,傢具電器一應具全,甚至還有華盛頓的電話簿,但大多數傢具都只是粗劣的仿製品,電話簿里一個字也沒有,只仿製了外形,這是主宰者為了向他表達善意,從地球上模仿而來。鮑曼在上床休息後,他的記憶和意識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剝離,等他完全脫離了肉體,黑石出現了,他永生了,他成為了主宰者的一個下屬,或者說一個工具。
變成能量體的鮑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還想看看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曾經愛過的人……這在《2010:太空漫遊》里有特別描述。
5、哈爾(HAL)是不是影射IBM?
幾乎所有的猜測都認為HAL影射了IBM,因為HAL這個單詞的每一個字母恰好是IBM每個字母的上一個字母。
但作者極力否認這個猜測,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遊》里借HAL的設計者錢德拉的口中否認這個說法。
「錢德拉博士,聽說你取HAL這個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領先一步,是嗎?」
「胡說八道!我們有一半是從IBM出來的,多年來我們都極力否認這項謠言。我想今天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H-A-L是從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學演算者)來的。」
『叄』 2001太空漫遊講的是什麼,講詳細點
1、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科幻冒險題材的電影。影片講述人類進化演變以及未來發展的整個過程。
2、電影劇情:
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里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現在的時間是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劃。飛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員,大衛船長(凱爾·杜拉 Keir Dullea飾)、富蘭克飛行員(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飾),還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HAL在宇宙飛行過程中發生錯亂,令到富蘭克和三名冬眠人員相繼喪命,剩下波曼和這台電腦作戰。
從死亡線上回來的大衛一氣之下關掉主腦系統,HAL徹底失效。現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衛一人,向木星進發。穿越瑰異壯觀的星門,大衛彷彿去到一個奇特的時空,那裡有人類無盡的生死輪回和宇宙的終極知識…
(3)2001太空漫遊電影小說哪個早擴展閱讀:
1、獲獎記錄:
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2、影片評價
1968年問世以來,《2001太空漫遊》從未丟失其「最佳科幻電影」的桂冠。這部漫長晦澀甚至有些枯燥,但同時又極其璀璨震撼的電影,其實已經脫離科幻電影的范疇,成為探索生命與宇宙的經典之作。看《2001太空漫遊》是需要耐心和寬容的。
冷寂的時候,全片對白少於40分鍾且大都無情感且缺乏敘事主旨,大量古典音樂作配樂,以冷酷的環境音樂填補聲音和情感上的空白;狂亂的時候,那段十來分鍾的墜入星際門之後的景象,瑰麗的光影劇烈交織,宇宙因異常的光線和詭異的色彩而變得扭曲和瘋狂。
『肆』 電影太空漫遊共有幾部
截止到2019年1月為止,電影太空漫遊有2部。
1、《2001太空漫遊》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亞瑟·克拉克。
主演:丹尼·瑞查特,威廉·西維斯特,加里洛克伍德。
上映時間:1968年4月2日
這部影片是庫布里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制,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里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影片簡介
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劃,飛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員,大衛船長、富蘭克飛行員,還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HAL在宇宙飛行過程中發生錯亂,令到富蘭克和三名冬眠人員相繼喪命,剩下波曼和這台電腦作戰。
從死亡線上回來的大衛一氣之下關掉主腦系統,HAL徹底失效,茫茫的宇宙中只剩大衛一人,向木星進發。穿越瑰異壯觀的星門,大衛彷彿去到一個奇特的時空,那裡有人類無盡的生死輪回和宇宙的終極知識。
2、《2001太空漫遊》
導演:彼得·海姆斯
主演:坎迪絲·伯根,海倫·米等。
本片是《2001:太空漫遊》的姐妹片。
影片簡介
2001年,大衛·鮑曼在木星受到神奇的異化。在2010年,費洛伊德博士率領另一支探險隊前往木星,他和隊友們的任務是重新啟動具有人類思維能力的電腦「霍爾——9000」,找出當年大衛·鮑曼和飛船遭遇的真相。
(4)2001太空漫遊電影小說哪個早擴展閱讀:
《2001太空漫遊》
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
電影角色介紹
1、大衛·鮑曼(飾演者凱爾·杜拉)
宇宙飛船「發現者號」的船長,是飛船上兩個清醒的船員之一,前往木星研究神秘的黑石碑。
2、弗蘭克·普爾(飾演者加里·洛克伍德)
大衛·鮑曼的搭檔,與鮑曼共同策劃關閉哈爾,但被哈爾察覺。
3、哈爾 9000(飾演者道格拉斯·雷恩)
掌控「發現者號」的人工智慧,有超強的計算能力,能模擬出大部分人腦的活動。
影片獲獎記錄
1、1969年,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2、1969年,第2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獲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原聲獎。
3、1969年,第13屆 義大利大衛獎獲最佳外國製作獎。
4、2012年,第38屆土星獎獲最佳DVD套裝將。
『伍』 2001太空漫遊的介紹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1本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陸』 為什麼:《2001太空漫遊》小說1968年出版,同年電影就上映了
因為小說是根據電影劇本寫的,電影上映後,小說才出版。
此電影的編劇之一Arthur C. Clarke於1948年寫了一部短篇科幻小說《The Sentinel》,1951年在雜志上發表。電影劇本以此基礎,拓展了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