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演員趙勇手
老演員張勇手
張勇手原名張宗瑞(後改名為張永壽),1934年出生在山西汾陽,從事電影工作後定名為張勇手。父親是農民,窮得叮當響,娶一寡婦女子,五十九歲時生下張永壽。三歲那年,父親去世。1948年汾陽解放,年僅14歲的他參軍,先在徐向前任校長的「晉公中學」就讀,後選入六十軍文工團。從太原戰役到成都解放,一邊戰斗一邊宣傳。最初演出實踐在《白毛女》中打鑼鼓,《鋼鐵戰士》中拉大幕。16歲在《劉胡蘭》和《兄妹開荒》中扮演角色,初步顯示出表演才能。
1950年入朝參戰,兩次立功受獎。1953年回國,1956年任文工團演出隊長。曾在影片《柳堡的故事》中試鏡,於是在八一廠掛了號,1958年正式調入。相繼在《黑山阻擊戰》(連長王海龍)、《英雄虎膽》(參謀耿浩)、《縣委書記》(民兵虎子)、《海鷹》(水手長李雄)、《赤峰號》(艦長鐵海雄)、《林海雪原》(參謀長少劍波)、《奇襲》(連長方勇)、《哥倆好》(班長雷利金)、《分水嶺》(復轉軍人)、《打擊侵略者》(游擊隊長金哲奎)、《地道戰》(區長趙平原)、《南海風雲》(政委梁崇海)、《二泉映月》(地下黨趙先生)、《啊,搖籃》(旅長肖漢平)、《飛行交響曲》(師長趙輝)等影片中任主要角色。參演《哥倆好》、《霓虹燈下的哨兵》、《淮海大戰》等話劇,為《啊,海軍》、《日本海大海戰》、《凱旋柱》、《吳哥的陰影》、《中途島之戰》等十幾部外國影片配過音。張勇手面容剛柔相濟,目光炯炯有神,以扮演英俊瀟灑軍人形象著稱。當年,他和本廠王心剛、上影馮喆、長影龐學勤,並稱為電影界「四大英俊小生」。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導演過《彩色的夜》、《祁連山的回聲》、《沉默的冰山》、《柏油路上的戰爭》等影視片。其中《祁連山的回聲》獲1984年度優秀影片二等獎。90年代及後,參演過《征服死亡地帶》(副司令)、《海之魂》(艦隊司令)、《橫空出世》(上將)、《十月流星雨》(老漢)、《驚濤駭浪》(政委)、《鐵血奇兵》(謝振華老年)、《大愛無垠》(華益慰)、《尋找成龍》(外公)等影片。還有《省委書記》、《夢斷紫禁城》、《啼笑姻緣》、《水滸傳》等十幾部電視劇。2009年獲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特別榮譽獎。
B. 老電影:哥倆好,裡面的陳大虎和陳二虎是同一個演員演的嗎
都是著名演員張良飾演的
張良還回憶過一人演兩角的創作經歷
一個演員的最大愉快,就是能遇上個好劇本,假如再有一位好導演、好的創作集體,那麼他的愉快就更大,創造的慾望就更強,他的所有的願望都會得到導演和全體合作者們的支持和幫助、並使它逐步的實現。在這次的《哥倆好》演出中,我可以說集中了這幾個方面的愉快。白文、所雲平同志為我們寫出了這樣一部好戲。還記得第一次讀劇本的情景,我久久的坐在那裡,如痴如呆的傻笑著,深深的被劇本情節吸引住了。陳大虎、陳二虎、雷班長、洪軍長,還有那幾個各有特色的戰士,都活生生的站在我的眼前,尤其大虎二虎這哥倆的形象,更深深地吸引了我,激起了我的創作慾望。
想法和實際總是有距離的,擺在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重大的新課題:我得同時扮演兩個角色。一個人演兩個角色,一樣的軍裝,一樣的臉,如何分辨得出?我接到劇本後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區分開這兩個人,進而想到如何從性格上使他們更不同、更可愛。
從劇本上看,哥倆都是新社會培養起來的一對新人,是人民公社裡的好青年。他們有著同一的美好理想:當一個真正的兵,保衛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有著共同的好品質:忠誠勇敢、熱情向上。他們初到部隊上來,都還算不得一個好兵,但是他們有著不可動搖的志向。在這些方面,他們有許多相同的好品質,但是又有各人性格上的絕對不同。大虎待人處事忠厚誠懇、靦腆拘謹;二虎則熱情豪放、無拘無束。作為演員,不僅應看到他們共同的好品質,更應著力刻劃他們的不同性格。我就是本著這些想法,開始了我對這兩個人物的探索。
首先,我想了解這哥倆在對待同一事物時的個人想法和態度。比如在幫助群眾幹活這一點上,大虎是覺得:幫群眾幹活是解放軍的光榮傳統,自己當了兵,就應該學習老同志們的精神,發揚這些傳統。所以他在幹活時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毫無個人打算。而二虎則是為了完成個人的立功計劃。這哥倆都有著進取心和榮譽心,大虎更多的想到了集體,二虎更多的想到了個人。為此他們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根據他們的不同思想不同態度,再本著他們的性格,去找出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外形特徵,更明顯的區別開這兩個人,是我在創造人物時走的第二步。我想在他們一出場,就給觀眾留下比較鮮明的印象。除了在人物的整個精神狀態上,我極力掌握住大虎的老誠靦腆、二虎的機靈豪爽外,還選擇了兩個人在敬禮時動作上的不同,以幫助觀眾去識別人物。這兩種敬禮,一則是從他們的性格出發,再則是吸收了生活中常見到的現象,生活里我見到許多新戰士,他們在敬禮時,有的就像二虎那樣叉開兩個指頭,挺胸揚頭顯出他們性格上的豪爽。有的又像大虎那樣,手慢慢地貼著身子拉上來,頭歪過一點去就他的手,顯出他們那麼沉穩靦腆。這兩種敬禮都算不得標准,但是放在這一對剛剛入伍的新戰士身上,又是這樣一對性格不同的哥倆身上,我想這種誇大還是可以的。此外,在著裝上也想給人物作些區別。同樣的軍裝,由於大虎的懂事愛清潔,軍裝總是穿得整整齊齊、乾乾凈凈。由於二虎的頑皮、淘氣,經常東跑西跳掏鳥窩,所以帽子總是有些歪,衣服也任它長短不齊。當然這只是在敬禮和著裝上給人物一點區別,而真正重要的,還是應該注意如何在典型環境中,表現人物的典型性格。因為劇本中對二虎有著較多的描寫,我也就想著重談談自己在表演二虎這樣幾場戲時的性格掌握。
第一幕,連長授槍,二虎不要。這不要的態度也可以表現得很溫和,用商量的態度。但是我想二虎此時的心情是平靜不下來的。由於前面幾段戲的發展,二虎已經認准了:「我當了兵,發的槍肯定比民兵的好,而且一定會把那支沖鋒槍發給我,這我事先已經和班長說好了。」所以他滿懷信心,等著發好槍。萬沒有想到連長發的卻是那支自己拉了半天沒拉開的步槍呢!因此,在表現二虎此時的心情時,我是先由興奮期望、突轉驚愕,繼而委屈不滿,噘著嘴遲疑著,極不情願的接過槍,轉回身越想越窩火,越看越憋氣,再也忍不住便沖口喊出:「我不要這支!」這之後,對著連長和指導員的兩種不同的開導方法,我表現二虎一面去商量,企求換支好槍,一面又板起脖子硬要。之所以這樣,就想能表現出二虎復雜的心情,和他那憨直、倔強、又充滿稚氣的個性,使他能在這第一場里就給人留下個可愛印象。
。。。。
C. 87歲王曉棠:和王心剛演紅色戀人,與張勇手三次搭檔,近況怎樣
No.1
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87歲的生日,在此,娛文娛視祝王曉棠藝術家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更讓王曉棠痛心一生的是,他們的兒子言群,18歲時因患肝病去世。為了事業,夫婦倆沒有再要孩子。
如今王曉棠已87歲高齡了,但卻風采依舊,依然關心影視事業的發展。對於電影,她說銀幕是她的生命,「只有付出真心、真誠、捨得下真功夫,才能在藝術和生活中有所收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娛文娛視再一次祝王曉棠藝術家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D.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誰演的
電影《奇襲》中偵察排長方勇是張勇手飾演的。
張勇手,1934年11月10日出生於山西省汾陽市, 中國內地演員、導演。1957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黑山阻擊戰》。1960年,主演剿匪電影《林海雪原》。1965年,在戰爭電影《地道戰》中飾演區長趙平原。
1974年,在戰爭電影《南征北戰》中飾演高營長。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電影《南海風雲》。1982年,執導劇情電影《彩色的夜》。2014年,由其出演的現實題材電影《天河》上映。2016年,主演戰爭電影《南口1937》。2018年,張勇手獲得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4)哥倆好電影演員們連長是誰擴展閱讀
張勇手主要作品:
1,《打擊侵略者》飾演:金哲奎,導演:華純。
2,《地道戰》飾演:趙平原,導演:任旭東。
3,《哥倆好》飾演:二班長,導演:嚴寄洲。
4,《林海雪原》飾演:少劍波,導演:劉沛然。
5,《奇襲》飾演:方勇,導演:許又新。
E. 電影《上甘嶺》中通訊員小楊是誰扮演的
張良
中國影視演員、導演。原名張慶鑄。生於遼寧本溪。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衛士劇團演員。1949年隨部隊至北京,在衛戍師宣傳隊任演員。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前線戰地宣傳隊任演員。1952年後任華北軍區文工團話劇團、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演員。1955年主演影片《董存瑞》,1957年於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1956年在話劇《戰斗里成長》中飾演角色,在第一屆全國話劇會演中獲文化部優秀演員三等獎。1959年起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後相繼在《林海雪原》、《三八線上》、《碧空雄師》中飾演角色。1962年在影片《哥倆好》中飾演孿生兄弟陳大虎與陳二虎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於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文化大革命"後任珠江電影製片廠導演。執導的《梅花巾》於1983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榮譽獎;《雅馬哈魚檔》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獎;《少年犯》於1986年獲第九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特區打工妹》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9~1990年優秀影片獎。1987年導演九集電視連續劇《破爛王》。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
F. 哥倆好琳達的扮演者
趙櫻子。
趙櫻子在哥兒倆好電影中扮演琳達角色在劇情中是豪橫老闆王大業的初戀,劇中王大業因被誤診苦苦追求琳達,情路坎坷,笑點頗多。
哥倆兒好講述了宮平自產自銷骨灰盒,卻陰差陽錯踏上了為億萬富豪圓夢的爆笑故事,荒誕喜感的劇情接踵而至,令觀眾充滿期待,該電影凝聚了超強的院線班底陣容,匯聚了眾多有搞笑天賦的演員,爆笑同時也折射小人物和大人物,或樸素或驚險刺激的現實生活。
G. 張勇手的人物經歷
1934年年10月4日,張勇手生於山西省汾陽縣大南關一個貧農家裡。由於三歲喪父,他很早就挑起家庭重擔。 1944年家鄉解放後,他考入徐向前任校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兵團隨軍學校(即「晉中公學」)。在校期間,曾參加解放華北的最後一戰——太原戰役。在晉中公學學習了半年左右,他被調至西北野戰軍川西軍區文工團。1950年底,朝鮮戰爭爆發,他受命北上,來到河北滄縣。經過暫短休整,隨部隊開到安東。 1951年3月,年僅十六歲的張勇手來到朝鮮前線。在五次戰役和停戰前的反擊戰中,他幾乎跑遍中線、東線所有前沿陣地,為志願軍戰士送糧食、彈葯,運傷員,進行慰問演出。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和帶著重病,出色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為此,立過兩次功。五次戰役後部隊休整期間,為了准備向祖國親人匯報,張勇手還曾受上級委派,帶領六名志願軍文工團員,到平壤朝鮮國立藝術劇場,向人民軍協奏團學跳朝鮮舞。 在朝鮮前線,他還結識了一位和他同樣十四歲參軍並在一個文工團工作的四川女娃子。在共同的戰斗生活中,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56年,兩人正式結為終生伴侶。
1953年歸國後,張勇手在華東軍區工作。曾任文工團團員、分隊長。五六年部隊整編後,在演出隊任隊長。
1957年初,八一電影製片廠到部隊選演員,經過試戲,張勇手被選中借到八一廠拍攝《黑山阻擊戰》,在影片中扮演連長王海龍。影片拍完後,又在嚴寄洲導演的《英雄虎膽》中扮演我軍偵察參謀耿浩。1958年,張勇手正式調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入廠後二十多年來,張勇手共參加了十三部影片的拍攝,1958年,在《縣委書記》中扮演民兵隊長小虎子;1959年,在《海鷹》中扮演水手長李雄;在《赤峰號》中扮演艦長田海雄;1960年,在《林海雪原》中扮演參謀長少劍波:在《奇襲》中扮演連長方勇,1962年,在《哥倆好》中扮演班長,在《打擊侵略者》中扮演游擊隊長金哲奎;1965年,在《分水嶺》中扮演復員軍人李雲虎,在《地道戰》中扮演區長趙平原;1974年,在重拍的《南征北戰》中扮演高營長;1976年,在《南海風雲》中扮演政委梁充海,並兼任導演,1979年,在《二泉映月》中扮演趙先生;1980年,在《啊,搖籃》中扮演旅長肖漢庭,在《飛行交響樂》中扮演師長趙輝。
除此以外,他還為《啊,海軍》、《日本海大海戰》、《凱旋柱》、《吳哥的陰影》、《中途島之戰》等十
幾部外國影片配過音。並參加了《哥倆好》、《霓虹燈下的哨兵》、《淮海大戰》等話劇的演出。
H. 60年代22大電影明星之外,還有哪些演員讓你難以忘懷呢
1962年的中國22大電影明星,是在當時的四大電影廠提交上來的名單中選定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電影廠並沒有把最好的演員全部提交上去,造成了很多明星遺憾出局,因此,這次評選是不太公平的。
首先,這是評選新中國的影星,那些在解放前大放異彩,但已經離世,或者建國後沒有太大作為的老牌影星就都沒有計算在內。這一點是沒問題的,畢竟我們選的是新中國影星。
建國前就已經去世的胡蝶,阮玲玉肯定是被排除在外了,不過像金焰、石揮、周璇、藍馬和張伐等著名演員也被排除在外,也確實比較可惜。比如藍馬在1959年,還曾主演了反映紅軍長征題材的電影《萬水千山》。
當時的評選結果,是由文化部發布文件通告的,包括:上影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祝希娟,北影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於洋、謝芳,長影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共22個人,定名為“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俗稱“22大明星”。
這22名演員,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如果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演員中既有演技派,也有偶像派。有一身正氣的主角,也有甘作綠葉的配角。
但其中也有一些演員的入選充滿了爭議,比如祝希娟,當時只主演了一部《紅色娘子軍》,金迪也只演了一部《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張圓塑造的角色比較多,但這些電影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角色也沒有給人留下過深刻印象。他們的入圍,也稀釋了“22大影星”的號召力。
另外同樣落選的還有出演《奇襲》中方連長的張勇手,出演《女籃五號》的老演員劉瓊等人。而那些入圍的演員,也並沒有因為入選而多發一分錢的工資,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當選。更多人是從各大影劇院懸掛著的大幅照片中才知道自己入圍的。
不得不說,現在看來有很多經典的影片,都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生產出來的。無論資金和技術,都無法與現在相比。但那個年代的影片帶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卻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