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拍電影時常用的「殺青」表示拍攝完成,「殺青」原來指什麼
殺青這個詞的來源其實非常古老,在最早之前是指製作竹簡的最後一道程序。
現在的電影拍攝中的殺青就是指拍好的底片已經放到片盒中封存起來,准備送去沖洗,然後舉辦一場殺青儀式,實際上是一部影視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攝工作,開始步入後期製作階段的一個說法,把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蘊運用到影視製作里,為影視行業帶來一絲韻味和文化氣息,因此,殺青也有了更加豐富的意義。
Ⅱ 電影術語中的殺青是什麼意思
電影中的殺青,原意指拍好的底片,已經放在片盒中,准備送去沖洗。 現在大多是指電影拍攝部分已經完成。
「殺青」一詞來源先秦時代,古人在竹簡上寫字,但是竹簡表面是油質的,不易刻字,而且易被蟲蛀,所以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竹簡先放到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叫「殺青」或「汗青」。 後來人們用毛筆在竹青上寫字,就免了刀刻這道工序,所以定稿時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也叫「殺青」。
(2)電影殺青指的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其他電影術語舉例解釋:
1、實景:非人工搭制的場景。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制進度。
2、特寫: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所創用。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 ,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 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心靈瞬間的動向,使觀眾在視覺和心理上受到強烈的感染。特寫鏡頭與其他景別鏡頭結合運用能通過鏡頭長短 、遠近、強弱的變化,造成一種特殊的蒙太奇節奏效果。
3、推鏡頭: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4、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 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
Ⅲ 很多演員都說殺青,殺青什麼意思
【意思】現代用於影視劇時提到「殺青」,是一部影視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攝工作,開始步入到後期製作階段的說法。
現代通俗的解釋有兩種:
1、古人著書寫在竹簡上,為了便於書寫和防止蟲蛀,先把青竹簡用火烤乾水分,叫做殺青。後來泛指寫定著作。
2、綠茶加工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把摘下的嫩葉加高溫,抑制發酵,使茶葉保持固有的綠色,同時減少葉中水分,使葉片變軟,便於進一步加工。
【讀音】shā qīng
【出自】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敘》:「其事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立以殺青。」
【近義詞】
1、完成[ wán chéng ] 按照預期的目的結束。
2、告終[ gào zhōng ] 宣告結束。
【造句】
1、1984年網帶式殺青機試製取得初步成功.
2、對名優茶殺青葉進行冷凍存貯,研究其貯藏中主要生化成份、香氣等的變化。
3、介紹了青島地區嶗山綠茶的加工技術,包括攤放、殺青、揉捻、乾燥等詳細過程。
4、在殺青晚會上,在辛苦的拍攝過後,我終於可以休息了.
5、結果表明,蘆筍汁加工過程中以殺青和殺菌階段的營養損失最大。
Ⅳ 電影中的殺青一詞指的是
1、電影中的殺青一詞是指拍攝工作完成,戲拍完了,最後一幕拍攝的片段又稱「殺青戲」。在有些地方,拍完殺青戲後會由工作人員或製作人向演員及導演等人獻花以感謝拍攝期間的辛勞。拍攝完成之後即進入後制階段。殺青原本指為便於著墨書寫,去除青竹表面光滑的青皮的工序,從而製成竹簡,後來引申為「完工」的意思,比如文學作品完稿,或者電影製作完成。
2、「殺青」一詞來源先秦時代,古人在竹簡上寫字,但是竹簡表面是油質的,不易刻字,而且易被蟲蛀,所以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竹簡先放到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叫「殺青」或「汗青」。後來人們用毛筆在竹青上寫字,就免了刀刻這道工序,所以定稿時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也叫「殺青」。人們所熟知的殺青是綠茶加工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把摘下的嫩葉加高溫,抑制發酵,使茶葉保持固有的綠色,同時減少葉中水分,使葉片變軟,便於進一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