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史詩片的定義是什麼
1.電影的內容是根據歷史來排的,而且一般是古代宮廷,皇族的,如<亞力山大大帝>
2歷史上,史詩電影可說是隨著電影的興起而興起的,默片時代曾一度涌現了大量史詩片,眾多電影大師身體力行,其中格里菲斯拍攝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就是史詩片中的不朽之作。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也都頗具史詩電影的格局。而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史詩電影主要是為了抗衡電視的普及而復興的,當人們被電視所吸引,電影能將人們重新拉回到影院中的,唯有依仗豪華盛大的場面去打爭奪戰了。事實上,這一時期也正是史詩電影的黃金時代,自1953年首部寬銀幕影片《聖袍》誕生以來,地密爾的《十誡》、威廉·惠勒的《賓虛》、庫布里克的《斯巴達克斯》、大衛·里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等一批「重磅炸彈」相繼問世,它們大都從聖經和古羅馬歷史中直接取材,以高成本大明星作號召力,一時來勢洶洶。這股史詩片熱的餘威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其間人們耳熟能詳的佳作有科波拉的《教父》和《現代啟示錄》。
而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史詩電影漸趨式微,佳作更是寥若晨星,人們記得住的恐怕是貝爾托魯齊的《末代皇帝》,黑澤明的《亂》,此外還有《與狼共舞》和《勇敢的心》,有趣的是執導這兩部影片的特斯特納和梅爾·吉普森分別是演而優則導修成的正果。而到了近幾年,拜電腦特效和CG之賜,斯科特的《角鬥士》因逼真地再現古羅馬昔日的輝煌,使史詩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至少人們知道,以後拍史詩片再不必勞師動眾就可再現千軍萬馬的壯觀了。隨後出現的吸引全球目光的奇幻史詩片《指環王》,已叫人難以分辨究竟是影片本身還是特效帶來了那份震撼。
3給史詩電影定義
史詩電影雖然人人都看過,但對於其認定歷來都是爭議巨大的,自電影誕生以來,誰也沒有為史詩電影的標准下過嚴格的定義,抑或一個硬指標。這也造成史詩電影認識的困難和概念上的混亂。人們對一部電影具有了宏大的氣勢和格局,都喜歡冠上史詩字樣,例如戰爭史詩、平民史詩。例如新近上映的《天地英雄》對於本片的屬性,就特別難以界定,有人說是武俠片,有人說是動作片,而該片的導演何平卻堅持認為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
但是縱觀影壇上的經典影片,我們在認定一部史詩片時卻似乎沒有這樣的困難。例如《賓虛》、《阿拉伯的勞倫斯》、《斯巴達克斯》、《日瓦戈醫生》都毫無爭議地被一致公認為史詩電影中的佳作。即使一些有獨創性的影片,認定起來也無多少爭議,《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人類對於未來思考的史詩片,而非單純的科幻片;《巴頓將軍》是一部人和戰爭的史詩片,而非單純的人物傳記片。
這就可見史詩電影並非無章可循,它還是一把有形或無形的標尺。
首先它們必定有史的成份。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歷史題材都能成為史詩電影,有人為此確立了一個時間概念,跨度一般不能少於10年,若能橫跨幾個時代就更好了。影片長度也不能太短,可以三五小時不等,但一般以二小時為宜。在這個長度里濃縮一個時代抑或幾個時代的歷史或事件,它可以「橫的移植」,也可「縱的移植」,可以展現人物群像,也可以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凸現單個人的命運。
它必定是高投入的大製作。電影史上不少片廠往往將史詩電影作為「重磅炮彈」拋出,期望「一片救活一個片廠」,成功的例子便是《十誡》,當年投資1350萬美元,卻賺了近4300萬美元。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重磅炸彈」差點砸了自己飯碗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63年拍攝的《埃及艷後》,投資為4400萬美元,票房僅得2600萬美元,使投資該片的福克斯公司賠了個稀里嘩啦,幾年都未緩過氣來。這就可見,史詩電影不是誰想拍就可拍的片種。
翻開奧斯卡的記錄,不難發現史詩電影也是小金人的寵兒,除了上面提及的大部分影片外,還有《亂世佳人》、《環游地球80天》、《桂河大橋》、《甘地》、《巴頓將軍》等影片均榮膺過最佳影片的桂冠。若論獲得提名的影片,則更是不可勝數。這是可以理解的,動作片難登大雅之堂,文藝片也是愈來愈「小眾」,而史詩片則兼具大眾性和傳奇性,再說製作者也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評委怎麼也要投它一票了。
4著名的有:
<圓明園>
《勇敢的心》
《角鬥士》
《亞瑟王》
《華氏911》
《阿拉莫之戰》
《珍珠港》
《愛國者》
《拯救大兵瑞恩》
《最後的武士》
《邊城英烈傳》
《現代啟示錄》
《勇士傳奇》
《阿拉伯的勞倫斯》
《西部往事》
《亂》
《黑潮》
《賓虛》
《戰狼》
《美國往事》
《匈奴王》
《2001太空漫遊》
《英國病人》
《刺殺肯尼迪》
《十誡》
《埃及艷後》
《辛德勒的名單》
《墨西哥風暴》
『貳』 什麼是「史詩」!
shishi史詩 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通常指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
"史詩"是民間敘事詩的一種,是歌唱歷史題材的長詩。它是在人民中頭淬的歌謠、神話傳說等短篇創作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不敢說好萊塢是全世界史詩電影拍得最出色的地方,但即使有錯,恐怕也不會錯得太離譜,因為自從標志著電影由街頭西洋鏡躍入藝術殿堂的《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誕生後,這部鋪展一幅美國南北戰爭宏偉畫卷的電影,從此奠下史詩電影的基礎。
其實在這個年代要精確定位史詩電影不太容易,例如有些人就很願意把梅爾吉遜的《耶穌受難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列為史詩電影,似乎忽略了電影的史詩特徵在這個特定范疇里的不可或缺:
· 人物多,尤其是龍套角色,多到你記不了;
· 有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故事背景要久遠,最好就是古羅馬帝國時代;
· 場景要壯觀,也即很明顯的砸下很多錢;
· 配樂要能氣吞山河,最理想就是交響樂和歌劇合唱團通通一起上;
· 至於片長嘛,最好是超過兩小時(觀眾至少上一次廁所。如果只有一般好萊塢片的一又半小時,似乎對不起觀眾)。
史詩電影需要英雄
近年來最棒的史詩片是《魔戒三部曲》,外行人看到熱鬧,內行人看出門道。《魔》已進入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所以劇中的小精靈、勇士、樹精等等,個個都有資格稱得上「英雄」。大膽說一句,史詩片與動作片有它的相似處,至少這兩種電影是跨越國界與文化的藩籬(史詩片又比文藝片更容易得到獎項評審的青睞);觀眾願意花錢看史詩片,單是千軍萬馬的浩大場面、巍峨的山群,已值回票價(即使拍得不好,觀眾也不會有太大的抱怨,因為導演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然而,史詩是民族的傳奇,英雄的傳說;史詩描述人類走過的命運,攜帶的厚重歷史,有滾滾的風塵漫天飛舞,如果劇中的主角太單薄,「撐」不起以史為鑒、拈詩入影的史詩片氣勢,就「稱」不上史詩英雄了。
亞洲史詩片英雄缺席
1962年的《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1959年的《賓虛傳》(Ben Hur)、1956年的《十誡》、2000年的《戰斗勇將》和2001年至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的確有比較讓人難忘的英雄。至於文明古國的中國,好像除了《霸王別姬》,很難找到其他叫人興奮的史詩格局電影,而日本和韓國其實有不少史詩電影(韓國的《兄弟》《武士》等曾在本地上映),但相對於好萊塢史詩片英雄恰到好處的飽滿情感,日韓的英雄太細膩,往往被大時代的背景所淹沒,無法好好突出英雄本色,留下小小遺憾。
『叄』 什麼樣的電影稱得上史詩級冒險大片
1、《賓虛》;史詩巨制,場面恢宏壯大,鏡頭設計好,賽馬這場戲拍的真好。穿插了基督的故事多少彌補了賓虛這個角色故事的不足,抬升了整部電影的意義。比起其他史詩巨制的電影還是差很多的,雖然斥巨資造場面,故事太空洞拍的那麼長沒勁啊。
2、《勇敢的心》;電影拍攝年代久遠,當時經濟還不夠發達,設計師的獨到設計加上這兩個因素使得服裝顯得有點呆、丑、滑稽(相對於這類電影),但也恰巧是這樣,感覺更加真實,更貼近那個時代、地域。 全片很好地詮釋了片名以及「自由」這個主題,結局設計雖不是那種大快人心,但可能更符合實際。
3、《燃情歲月》;出乎意料的好看,選角攝影和配樂也太贊了吧!逐漸升騰而起的史詩感,看完才發現一水兒吐槽劇情的,然而我很沉浸有人評論皮特會讓世界上所有的男人汗顏哈,本性冷淡星人也得承認被蠱到了。完全沒看出劇本的問題。
4、《美國往事》;noodles窮極一生,都無法知道麥克斯究竟有沒有把他真心當過兄弟,抑或,麥克斯究竟有沒有心。黛博拉麵對自己喜歡過的、摯愛她一生卻不能把她帶到名利最高點的noodles,表現出被強的痛苦。而這樣愛惜自己身體的女人,卻可以跟為了名利連兄弟都能下套的麥克斯生孩子同居35年。假使noodles是女人,恐怕被不愛的人強上宛如被強,對於黛博拉們,被失敗者強上才是被強。也許再過年頭重新看,會有新的感受吧。
5、《阿甘正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看的,生活中需要像阿甘這樣的人才能活的快樂,讓痛苦無處生長。導演借阿甘的成長探討了人類生命追逐的終點以及真正的大智慧。影片中浪漫主義般的奔跑給了我巨大的震撼。不愧是《阿甘正傳》。
『肆』 史詩級電影的標準是什麼
史詩級的電影標准首先是要對演員陣容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就是對電影的劇本有一定的要求。然後就是對電影特效有一定的要求。演員技藝精湛,劇本思維邏輯緊密,特效很好。
『伍』 史詩電影是什麼意思,屬於那一類型的電影
無非是排場大 演員陣容強 導演有名氣 投資多 其中投資多 占最大的比例 不一定是更歷史有關系的 說辭而已
多見 君不見現在是東西都要來個什麼史詩巨作。。。
『陸』 什麼是史詩級電影
所謂史詩級電影就是指通過描寫刻畫大量的族群,跨度超長時間,宏大規模的場面,來展現一段近乎於歷史的故事。史詩級電影的題材是沒有特別限制的,科幻片,魔幻片,戰爭片都可以被拍成史詩級電影。史詩級電影和它是否是經典電影是毫無關系的,不過由於一部史詩級電影需要很好的導演,劇本,特效,乃至演員,有許多史詩級影片都成為了經典。
『柒』 什麼是史詩電影
根據敘述英雄傳說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改編的電影
根據傳統史詩改編的電影(如特洛伊等)特點:
以某個英雄為中心,通常是在軍事、民族或宗教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半人半神;
龐大的背景設定,廣闊無邊的地理環境,包含的許多國家,世界或宇宙;
英勇的戰斗或勇敢的行為;
故事中出現神、天使、魔鬼等神靈;
持久的旅程,而且通常充滿異國情調;
詩人保有客觀性;
傳統史詩的題材多為大眾所知的傳統故事,使觀眾能立即進故事情節而不至於感到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