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是什麼
巴西電影 《中央車站》
『貳』 你認為真正的好電影是什麼樣的
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滿分電影,但是也有人給你心中滿分的電影打上不及格。你肯定會說,這個提問就是扯淡了。當然不是,至少我們可以通過某些客觀的角度試著對電影做出是好還是不好的判斷。
我個人認為,一個電影作品要從其藝術價值、社會價值以及它的作為產品的經濟價值。這三個角度來考慮。
一般情況下一部電影稱為"好電影",我們可以在各大電影影評人、各種電影獎、各種平台的評分便能得到一個較為客觀的結果(當然在如今社會現狀還要打個折扣,因為水軍太多。)比如《海上鋼琴師》,比如《阿甘正傳》。
所以,一部真正的好"電影",要同時滿足好的票房,觀影人的好評,拿各種獎項,還能夠引起社會影響力。雖然這樣的評判好電影標准還全面,但是絕對不會錯誤。
『叄』 有哪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讓你覺得很震撼
有非常多優秀的影片,他們能給我們現實的啟迪以及接受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眾多問題,從而讓我們去思考這些富含深意的現實問題,其中最為讓我們感到震撼的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而這些電影都會讓我們十分的震撼,有三部電影,是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一、《盲山》這是一部講述女大學生,因為天真無邪,單純善良,從而被人販子拐賣。賣到了與世隔絕的深山當中,而在這其中她遭遇了非常多悲慘又痛苦的事情,在被囚禁幾年之後,終於被解救了的故事。這一部電影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啟發,就是對於大學生這個弱勢群體,相對於未成年的孩童來說,他們有了自主意識,但是對於除了社會的成年人來說,他們又缺乏了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很多時候,壞人都會利用他們的單純善良,從而讓他們進入到一種非常危險的境地,尤其是對於女大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時刻的警惕身邊出現的陌生人,保護好自己,我們需要善良,但是善良必須要帶有鋒芒。
『肆』 為什麼沒人拍一部最真實的電影,不請任何演員,直接把現實拍下來就是電影呢
能問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期望看到一種有別於故事片的更傾向於真實的影片。
這和前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論」有一定的一致性。
電影(廣義上的,之所有視聽形式的信息)作為人眼睛的延伸而不是講述戲劇,記錄生活是電影的主要職能。
紀錄片一般都是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跟蹤記錄。這個有英國的格里爾遜。
狹義上的電影就是故事片。也就是有戲劇性沖突和情節結構的電影。現實生活中雖然有沖突,但發生的比較緩慢或者太快。就會產生時空問題,電影中時長和現實時長很難一致的當然也包括空間,有些鏡頭即使看起來很連貫,但很有可能一段大街上跑的戲之後,就是在影棚里搭建的內景戲,只有西方古典「三一律」戲劇模式強調時空行動三者都和現實、主題一致。
這種做法並不新鮮,在電影誕生的探索時期,盧米埃爾拍攝的就是典型的無演員無編劇的自然景象。被人們稱作「風吹樹葉,自成波浪。」它的內容與人的干預和從戲劇(沖突化故事)沒有太多的聯系,純粹的記錄,體現出一種「照片性」和「紀實感」。
如今為什麼沒有人去探索新的電影形式或者語言?這個問題是很好回答的。一方面,有這樣一群人,但是也無法被受眾知道或者獲得傳播效果(市場化的電影需要大製作大明星大宣發才會被普通人知道,實驗電影只有圈內人知道)。另一方面是絕大部分從業者為了養家糊口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一般不會選擇做新電影或者最起碼不會過激的追求。(因為現在是和平發展年代,不再是人們本就一無所有的痛苦年代,敢於反抗體制化的電影美學。不過即使現在的故事片貌似已經成了鐵王座,但是和所有媒介一樣,電影同樣是給觀眾看什麼他們就會喜歡什麼包括討厭什麼,未來電影的發展取決於人類普遍生活質量和精神幸福程度,就像法國「新浪潮」反對「優質傳統」一樣,會有另一種浪潮沖擊日漸僵化的現有模式,這種真實影片也會再次興起也說不定。)
題主說的這種觀點,是一種基於真實記錄的現實主義的徹底狀態,它尊重社會現實,關注人的切身生活和精神狀態,以及一切自然的人眼可見的現象。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限制了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創作,二是難以發揮出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介能夠創造的種種價值。
如果覺得電影理論太高深,一句話,現在的電影之所以假,是因為電影永遠無法還原真實,它只是從眼睛和耳朵再現真實,至於再現的好不好,取決於觀眾質量和製片質量(兩者都很重要)。
『伍』 好電影應該是什麼樣的
電影從盧米埃爾兄弟的起點開始,經歷了很多不同的走向,然而歷史終於還是選擇了好萊塢模式,選擇了敘事作為電影表現形式的關鍵。好故事當然是一個重要評判標准。但好故事只是電影這個立體空間里一個平面上的標准。別忘了那第三根軸,別忘了電影藝術語言獨立於文字的其他要素。而一旦開始關注其他的那些要素,「好」與「壞」這個結論突然就變得不那麼直觀明了了,起碼不僅僅是我以前所想像的那三種組合可能:好內容、好形式、好內容+好形式。就說形式這一點,可以是時間軸(敘事)上的形式,也可以空間軸(視野)上的形式,甚至是脫離(或忽略)時間與空間的純粹的意念形式。這些不同的形式之間,哪個更好 ?一個空間里的三根軸線,哪個更好更重要?一部純敘事的扁平的電影和一部無敘事的一鏡到底「豎條」電影(比如1964年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哪個更好更有意義?如果你的回答不再是「好」和「壞」的兩分法,那麼恭喜你,你終於開始看電影了,而不僅僅是看故事。而只有真正開始看電影,什麼是「好電影」這個問題才能真正開始討論。
『陸』 有哪些經典電影是真實事件改編的
韓國的一部電影叫《熔爐》。
應該有不少人都看過,講述的是在一個聾啞人障礙學校里,學生被迫遭受性暴力的事。
主角是有孔劉飾演的一個即將到該學校報到的老師,在上班的路上他看見一個小男孩縱身躍向了的鐵軌。
這部影片帶來的社會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引起了韓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方面也根據其反映的情況,出台了新的法律政策,以保障聾啞障礙兒童的權利,有關人員也被重新判罪定刑,後來也稱為熔爐法。
『柒』 最真實的戰爭電影是什麼
有很多反映戰爭的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講述一個故事。
經典的有《西線無戰事》、《風語者》、《士兵宣言》、《深入敵後》、《無人地帶》、《兵臨城下》、《珍珠港》、《U-571》、《核艇風暴》、《K—19寡婦製造者》、《獵殺紅色十月》、《太陽淚》、《哈特的戰爭》、《愛國者》、《橋》 《卡撒布蘭卡》 《巴頓將軍》 《坦克大決戰》 《莫斯科保衛戰》 《黑鷹墜落》 。
戰爭並不能給人什麼感動和震撼,觸發人的心靈的是戰中的感情和思維。
以下是對現代戰爭的分類,世界大戰:
一戰:(相對較少)《風語者》 《西線無戰事》《光榮之路》《柯南上尉》、《戰地春夢》、《阿拉伯的勞倫斯》
二戰:(比較多、甚至泛濫)
《中途島》1976年出品。以「二戰」為題材的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的、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片中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而且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這是以往的嚴肅戰爭題材所沒有的。
《亂世忠魂》1953年出品,本片榮獲8項奧斯卡大獎,是20世紀拍攝的表現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
《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一部關於「二戰」將軍的史詩式傳記片。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做了長達5分鍾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如果您想通過觀看戰爭片,了解某場戰爭的前因後果、戰略戰術,本片是最佳選擇。這部影片細致地呈現了雙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軍事和情報的發展。影片在觀點上不偏不倚,極其客觀;在細節上不厭其煩,忠於史實。它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則未下功夫。
《西線平魔》由米高梅公司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
『捌』 這些真人真事改編的韓國電影,你覺得哪一部是最真實的
1、《熔爐》;電影熔爐,大名鼎鼎,第一次看之前,我完美屏蔽了各種被劇透的渠道,連什麼題材的電影都沒看,結果有點兒失望。第一次看完沒什麼強烈的感觸,只是覺得殘忍,變態的大人,可憐的孩子,勇敢正義的老師,直率美麗的女主。那會兒印象最深的現在想想應該是那首荊棘樹,而且也就是這首悠長靜美的歌,讓我又一次打開硬碟里已經塵封的文件夾,本來只是想快進聽歌,但是滑鼠一下下,面前一幕幕特寫時不時映入眼簾。總之,這類片子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玖』 有哪些紀實電影是比較真實的
我覺得這個電影就是大家廣為熟悉的《泰坦尼克號》吧。而且這個電影也是根據真實的故事而改變的。羅斯與傑克的愛情故事,羅斯願見了上流社會的虛偽生活,不願意嫁給卡爾,然後他與傑克相遇了。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的一個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泰坦尼克號》面臨沉船的命運。他們兩個的愛情故事也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拾』 電影《熔爐》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事件的原型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事情被披露是在2005年,電影在2011年上映。電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民眾紛紛呼籲重審一起當年的舊案,因為此事法院還重新立法,這條法律的名字就是由該電影的名字命名。整個案情和處理結果太匪夷所思、影響極其惡劣,判罰卻點到為止,案情有多惡劣呢?
在裡面飾演校長的演員張光,拍完這部電影後才發現,他所塑造的人物對他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妻子3天沒有跟他說話,兒女們很少回家,在路上和陌生人偶遇,對方都會瞪大眼睛看著他繞道而行,或者在他身後指指點點,甚至有人當著面罵他。在釜山電影節上兩個婦女看到張光後直接被嚇跑。
該電影為何以熔爐命名,直到看了第二遍我才知道作者想說的是社會這個大熔爐。形形色色的人都將進入社會這個大熔爐,通過洗禮成為另一副樣子,很有人從熔爐走出來,才發現自己成了自己之前最討厭的模樣。努力、堅持、彷徨、掙扎、放棄、絕望。反抗通常伴隨著陣痛,是否應該堅持反抗?
就像老話說的,「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讓很多人迷失了方向。」經歷過歲月洗禮的我們是否還能保持本色?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奮斗的目標和希望是什麼?我們一路砥礪前行,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