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什麼電影里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什麼電影里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發布時間:2022-07-27 22:44:48

⑴ 電影《最後的和弦》是以貝多芬哪部交響曲為片名的

影片是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最後的和弦》為片名

⑵ 貝多芬有什麼歌曲應用在電影里的

最常見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中的《歡樂頌》這首歌曲了,太常見了!
還有就是《搖籃曲》也是大家很熟悉的。

⑶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的名稱

1、第一交響曲(C大調 Op.21)

《C大調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於1794至1796年的交響曲,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霍夫堡劇院首演。

2、第二交響曲(D大調 Op.36)

《第二交響曲》卻講述著一種人生態度。交響曲意氣風發,全無惆悵陰霾,讓人看到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歌頌。

3、第三交響曲(降E大調「英雄」 Op.55 「英雄」)

此曲完成於1804年春,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

4、第四交響曲(降B大調 Op.60)

這部作品於1807年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夫諾斯基宮。

5、第五交響曲(c小調 Op.67 「命運」)

又名命運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6、第六交響曲(F大調 Op.68 「田園」)

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

7、第七交響曲(A大調 Op.92)

全曲歡快、明亮、積極,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樂章多被用於影視作品中,因而廣為人知。

8、第八交響曲(F大調 Op.93)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品93號,完成於1812年的10月。於1814年2月17日在維也納的舞會劇院首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反應強烈,幾天後又重演。

9、第九交響曲(d小調 Op.125 「合唱」)

於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於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⑷ 第九交響曲的貝多芬版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為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該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
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范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范,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並堅信這個斗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
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第九交響曲》又名為《合唱交響曲》。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經歷了人生風雨歷練之後,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開始創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誇張的是,為了保持創作激情和狀態,貝多芬先後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埋頭一年半之後,在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雖然經歷的時間不算短,但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是一氣呵成。在很多人看來,這時候可以迎接歡呼和勝利了。
但情況恰恰並非如大多數人所想,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坎坷。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在當時的維也納受到了羅西尼和義大利歌劇的強大沖擊,有些人甚至攻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狀況,貝多芬憂傷受辱,將去倫敦定居,並想在那兒演出《第九交響曲》。這時候維也納聽眾熬不住了,反而又強烈的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很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切的感情。貝多芬為此回心轉意,開始籌劃作品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練過程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需要樂手有扎實的功底和優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最為引人入勝的一部交響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難度的段落令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的表現不夠完美,而使貝多芬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是對藝術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理念,沒有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逐漸有了起色,並且越來越好!終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首演音樂會隆重舉行!這次演出可謂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久違的熱烈,重新回到貝多芬的周圍。當整部作品演奏完畢之後,出現了很多令人驚異的場面,或許這是我們這代人一生都難以看到的音樂會場景——觀眾們近乎瘋狂的鼓掌、歡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人群不住的朝著舞台的方向擁去,人們被這恢宏的旋律所打動,已經顧不得禮儀。在那裡,即使皇族降臨,習慣上也只是鼓三次掌,但觀眾們掌聲不息,熱情似火,連續五次熱烈鼓掌。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長盛不衰的經典作品。在這兩百年歲月中,幾乎所有的後輩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業余的聽眾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一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
《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第二主題為bB大調,木管樂器顯現出一絲悲涼的氣氛。發展部為g小調,弦樂器緊張的搏鬥將樂曲引發至高潮。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緊接著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壓抑的背景後需要出現帶有動力的諧謔曲,因此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8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們依然可以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樂曲三聲中部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D大調),和諧而具有舞蹈性,輕松而細膩。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題溫文爾雅(D大調-G大調),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斗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但樂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題之後,卻出現了猛烈的號角聲,說明革命尚未結束。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宣嘆調),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奏響了歡樂主題,繼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樂器,意味著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隨後,樂曲轉入bB大調,使歌唱聲更富有活力。緊接著樂隊奏出了多重賦格,將樂曲推向第一個高峰。待平息之後(D大調),合唱團閃現《歡樂頌》與《工人們團結起來》的旋律,將樂曲推向光輝燦爛的結尾。
前面就說到過,這首詩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鍾愛。所以在《第九交響曲》創作的最後關頭,貝多芬甚至還不捨得過早的就把歌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並不願意把《第九交響曲》作為自己在交響樂領域的封筆之作,作為自己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計劃著《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後樂聖還是妥協了。或許是宿命、或許是巧合,《第九交響曲》成了貝多芬最後一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了他作麴生涯的巔峰。 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恆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木管樂器
短笛(第四樂章)、2 長笛、2 雙簧管、2 單簧管(A調、降B調、C調)、2 低音管、低音巴松管(第四樂章)
銅管樂器
4 法國號(D調、降B調、降E調)、2 小號(D調、降B調)、3 長號(中音、次中音、低音,第二、第四樂章)
打擊樂器
定音鼓、大軍鼓(第四樂章)、三角鐵(第四樂章)、鈸(第四樂章)
人聲(第四樂章)
4 獨唱家
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
混聲合唱團
弦樂器
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注意:有時為了渲染宏偉氣氛,在木管中採用三管編制,在銅管中採用四管編制,以配合天籟般的和聲) 貝多芬之後的許多浪漫樂派作曲家都受該作品影響。
1831年復活節,瓦格納將該作品改編為鋼琴獨奏。由於鋼琴無法演奏所有的聲部,所以瓦格納的取捨也有其自己的特色。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末樂章主題與「歡樂頌」主題很相似。據說勃拉姆斯對此的回應是「笨蛋都看得出來」,因而可能是有意為之。又,勃拉姆斯的這部作品被譽為「貝多芬第十」。
布魯克納的《第三交響曲》中,也運用了半音構成的四度,與該作品首樂章尾聲基本相同。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首樂章的開頭處,可能是在模仿該作品開頭的織體和氛圍。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三樂章對該作品諧謔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四度和鮮明的定音鼓音響。
在其它領域該作品亦有相當大的影響:
該作品對CD的發展也起了很大作用。當初飛利浦與索尼公司都計劃用較小的光碟,但最終使用了直徑12厘米,因為這能裝下當時《第九交響曲》最長的錄音,富特文格勒1951年指揮的74分鍾版。然而也有說法稱事實並不是這么浪漫,容量的巧合只是牽強附會的理由。
在小說和電影《發條橙》中,該作品都處於重要地位,是主人公最喜愛的音樂作品之一。
冷戰期間德國分裂時,歡樂頌曾作為其奧運會聯合隊的隊歌。
1972年,歡樂頌的音樂(無歌詞)被採用為當時的歐洲共同體(現歐盟)之歌,1985年則成為歐盟盟歌
科索沃獨立後亦將歡樂頌作為其國歌。
歡樂頌也曾被改編為羅得西亞的國歌。
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的《贊美詩新編》第18首《快樂崇拜歌》也以此曲為歌譜。

⑸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是什麼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D小調,OP.125,完成於1824年2月,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當時貝多芬失

聰無法考慮擔任指揮,他坐在樂隊中,演出結束時,掌聲雷動,他都沒有知覺。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偉大的交響曲

,它包括四個樂章:1.不太快的庄嚴的快板,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開天闢地前的混沌。主題從混沌與黑暗中漸

現,似閃電劈開長空。高潮後是展示部,尾聲中低音曲有一種啟示似的預見。2.極活潑的快板,它的開頭是敲擊聲

似的八度,據說這是貝多芬一次在黑暗中突然走向光明處的感覺。這種敲擊是這個急速活潑的諧謔樂章的主體。

3.如歌的柔板,這是雙主題的變奏曲,表現溫暖的情感。4.急板。這個末樂章很長的引子連接了三個樂章的主題。

在合唱出現之前,貝多芬似乎「置身於燦爛的群星之中」,樂隊有一段氣勢恢宏的喧囂,然後是男中音唱出:「啊

,朋友們,再要不要這種痛苦的聲響!」這個樂章中最終著名的合唱根據席勒的《歡樂頌》作成,最後唱段的歌詞

是:「擁抱吧,千百萬人民/吻這整個世界/兄弟們,在星際的盡頭,是我們慈愛的萬能之父/啊,千百萬人民,你可

跪在他面前/你可感到他於你同在?/到星際的盡頭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際的盡頭。」

⑹ 有什麼電影中是用了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4樂章《歡樂頌》 作為背景音樂的

《死亡詩社》。裡面老師帶著孩子們上足球課的片段有一部分是歡樂頌做背景音樂。
還有就是《貝多芬傳》裡面影片最後的貝多芬離世前的演奏會里,有比較長的一段歡樂頌背景音樂,因為那就是他演奏會的音樂~

希望能幫到你~

⑺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叫什麼

d小調第九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19至1824年間。因樂曲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該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後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d小調第九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閱讀全文

與什麼電影里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俄國電影t34字幕下載 瀏覽:696
潛伏電影的演員表照片 瀏覽:941
2019年周潤發新電影 瀏覽:352
美人魚的外國電影 瀏覽:814
你同學約看電影怎麼拒絕 瀏覽:514
兒童奧特曼動畫片全集大電影 瀏覽:660
吳孟達新僵屍先生電影 瀏覽:623
十部必看的法醫劇中文電影 瀏覽:166
俺要看電影 瀏覽:388
新百戰天龍電影觀看順序 瀏覽:923
倫理電影落生殖器 瀏覽:849
2021年3月即將上映的新電影 瀏覽:447
好看的大學電影 瀏覽:605
文章現在拍什麼電影 瀏覽:687
女人被攝影師騙拍照電影 瀏覽:300
周迅張柏芝主演電影有哪些 瀏覽:520
小丑電影歌曲純音樂 瀏覽:568
電影剪輯英文字幕教程 瀏覽:494
紅辣椒電影英語 瀏覽:174
男生出門看電影背什麼包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