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國上將中的獨臂將軍
獨臂上將——賀炳炎 賀炳炎(1913-1960),綽號「賀小龍」。1929年春參加紅軍。1935年12月,紅五師師長賀炳炎率部隨紅二、六軍團長征,第六次負傷後右臂被炸爛。在抗日戰爭時期,賀炳炎擔任八路軍七一六團團長。首戰雁門關,殲滅日寇五百餘名,打破了「大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在解放戰爭時期,賀炳炎轉戰西北戰場,先後任晉北野戰軍副司令員、晉綏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五旅旅長、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軍長等職。在向全國進軍戰斗中,賀炳炎率一軍所向無敵,解放青海,兼任青海軍區司令員。全國解放後,賀炳炎先後出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省軍區司令員、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中共成都部隊委員會書記、成都部隊司令員。1955年9月授上將軍銜。
㈡ 誰知道洛賓王的資料
是駱賓王吧
駱賓王
作者: 駱祥發
駱賓王(619—約687),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穎悟,聰慧過人。7歲時即景賦《詠鵝》詩,一時傳遍鄉閭,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揚州起事,並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對盪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贊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一個政治上很有抱負卻長期懷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齊魯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開國的第二年,駱賓王誕生在烏傷城外的駱家塘小村子裡。
駱姓是古烏傷望族,早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過駱俊、駱統等著名人物。駱賓王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飽學之士。他們望子成龍,根據《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的意思,給小兒取名賓王,字觀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長成後,能體察民情,輔佐君王。不久他父親駱履元上京謀仕,把兒子的撫育教養,留給自己的父親和年輕的妻子。
為了使期望成為現實,祖父對駱賓王的教育非常用心。當他開始咿啞學語之後,就教他朗讀簡易詩文。到了五、六歲時,不僅熟記多首詩文,在祖父的指點下,還能吟句聯文。
轉眼到了七歲,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遠道來訪。席間,祖父談起教孫讀書的樂趣,就把賓王在吟詩習文方面的靈悟表現,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聽著,捋髯而笑,心裡似乎不太相信。飯罷,祖父帶賓王陪客人外出漫步,領略農家幽靜的田園風光。當他們走過村邊的一口池塘時,看見一群白鵝正在塘中戲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頸高歌。白毛翻騰,清波盪漾,煞是好看。客人心裡一動,就把小賓王拉到身邊,指著塘中的景象,附耳對他說:「你能把白鵝戲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詩嗎?」賓王聽罷,向塘中凝視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聲念道: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短短18個字,把一群白鵝戲水的神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形象是那麼生動,意境是那麼清麗。「白毛」、「紅掌」,「綠水」、「清波」,於用詞准確,對仗工緻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把把賓王抱在懷里,激動地說:「你真是一位神童!」
駱賓王七歲詠鵝的故事,迅速傳遍遐邇,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譽。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過幾番拼搏,終於京試中式,被任命為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大約在10歲左右,駱賓王隨母北上,寓居父親的任所。
駱賓王的父親為了給兒子實施嚴格的系統教育,一方面他親自督導,讓賓王繼續承接家學的傳統。另一方面,他又把賓王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齊魯學風的熏陶。同時還讓兒子多方接觸當地的學界名流,使他在廣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學識。通過這種多渠道、多層面的嚴格教育,加上駱賓王資質穎悟,學習刻苦,態度虛心,所以學業進步很快。在日後寫的《上兗州崔長史啟》中,駱賓王回顧自己在博昌學習的情事,詳細談到由於接受父親的嚴格訓導,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言行,學習非常專心,態度極為刻苦。所學的內容也十分廣泛,不僅有儒家的經典、諸子的學說、名家的詩賦,而且還涉及兵書、術數、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諸多學問。最終使自己成為「雖不能縱逸韻於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余芬於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學者。
總之,通過在博昌的多年苦讀,駱賓王已經從一個江南神童,成長為一名齊魯才子。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賦詩作文,得到當地學人的交口稱贊。他在齊魯大地的才子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厄運降臨到他的頭上:正當英年有為的父親,突然病死任上。這時駱賓王年僅十七八歲,還缺乏處世經驗和應變能力。幸虧駱履元為官清正,做人剛直,深受當地父老鄉紳的擁戴,人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孤兒寡母料理喪事。接著駱賓王停學守孝,待到三年服闋,家計已十分艱難。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也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駱賓王決定上京赴試。期望春闈一搏,鵬程萬里,然後輔君佐國,建功立業,以實現祖、父對自己的熱切期望。
仕途艱難 隱居兗州
駱賓王入京應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
試前,他把家移居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生前的好友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為明府),然後直奔長安。駱賓王對自己的學識頗為自負,以為春闈一搏,即可雁塔題名,獲取功名。他對科舉場上的種種流弊,諸如請托、通關節、私薦、場外議定之類,不屑一顧。考試前後,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
然而考試的結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慌了手腳,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該怎麼辦?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輾轉思付之後,他決定南下義烏,向親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遊子,投入了久違的故鄉懷抱,受到家人和親友們熱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故鄉多作逗留,於是匆匆趕回瑕丘,和一家人團聚。此後他以更務實的態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試場拼搏作充分的准備。
幾年以後,駱賓王終於在長安出仕了。
這次謀仕的經過及其所擔任的職務不清楚。從自傳體長詩《疇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況來看,大約是權門幕僚之類。但僅僅過了幾年,就遭人排擠,受到誣陷,罷去了官職。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使駱賓王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幸好有人出來幫忙,推薦他到道王李元慶府中擔任新的職務,才算擺脫了困境。
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其時正任豫州刺史。他對駱賓王的學識十分贊賞,當賓王在他府中任職三年之後,特地下了一道手諭,要賓王「自敘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任滿提拔舉薦的依據。這是唐初任用官員的普遍做法,但駱賓王認為這樣做有自我吹噓之嫌,會使虛誇浮飾之人乘機而入。所以回書李元慶,不願奉命。駱賓王這樣做,固然表現了他剛直的品質,但也違悖了李元慶的初衷。此後李元慶對此事不再過問,根據唐制在諸侯王府中任職時間不能過長的規定,不久駱賓王就離開道王府。
在官場混跡將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滾的污水濁浪,駱賓王對繼續謀仕不再感興趣。於是返回第二故鄉兗州,決定過耕讀自娛的隱居生活。他經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遊山水,飲酒賦詩,開頭一陣,生活過得很舒坦,也創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隱逸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經濟越來越拮據,最後到了「糟糠不贍,簞笥無資」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謀仕,有的改任他鄉,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來。
駱賓王閑居兗州,前後一共12年。這是他一生中第一個創作高峰,為列名「四傑」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最後幾年,由於生活艱難,加上母親和自己身體都不好,這種病困窮愁,反映在詩文中,顯得意蘊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博得時人的交口稱贊。
生活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駱賓王只好改變初衷,重謀出仕,於是他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員寫信,企求引薦。大約是由於他的文壇聲譽,不久就被舉薦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49歲了,他白發滿頭,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多難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譴 從軍邊塞
駱賓王風塵僕僕來到闊別十七八年的長安,經過對策考試,終於中式錄用,被授予奉禮郎。品秩為從九品上,任務是朝廷舉行朝會、祭把典禮時負責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種祭器的擺設,以及儀式開始時做做贊導和主持鼓吹。讓一員文壇宿將去做這樣的工作,的確是才非所用。好在這時的駱賓王,經過幾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齊魯窮愁之後,心地已經平實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溫飽能夠解決,職位的高下並不在意。公事辦完,和詩友切磋詩藝,議論文章,生活過得倒還自在。
大約是詩文界有地位的朋友舉薦,駱賓王擔任奉禮郎不久,又兼任東台詳正學士。後者是學術機構的職務,地位與影響比奉禮郎為高。
駱賓王的耿介剛直、嫉惡如仇的豪邁性格難免得罪權要,並遭群小的嫉恨。擔任奉禮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擠,被罷了官職。
正當駱賓王進退維艱的時候,西北邊境發生了戰爭,吐蕃大舉寇邊,佔領了西域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兵進討。於是駱賓王上詩給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員,要求從軍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於當年七月離開長安,開始了窮沙極漠的軍旅生涯。
薛仁貴孤軍深入吐蕃腹地,結果全軍覆沒,只得議和而歸。因而整個西北前線都籠罩著失敗的陰雲。駱賓王從軍的動因雖由罷官引起,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激勵著愛國的激情。他在《從軍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當死報君!」大有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屍還的英勇氣概。在此時創作的別的一些詩歌中,也都表露了這種心聲。但當他到了天山腳下的安西都護府之後,目睹將士低落的情緒,塞外荒涼的自然景色,既沒有勝利的喜悅,也沒有激烈戰斗的刺激,他的心境也就漸漸地落寞起來。從軍初期流溢出來的壯志豪情逐漸消退,最終只留下無盡的悲涼了。
雖然駱賓王立功邊疆的理想沒能實現,但軍旅生活的親身經歷,使他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創作素材。天山積雪、交河絕塞、戈壁流沙、邊庭落日,加上戍樓烽火、野氣狼煙,拌和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思和羈旅的感慨,凝鑄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軍旅詩歌,成為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聲。
不久,駱賓王離開西域,隨軍入滇,參加姚州(今屬雲南)境內的平叛戰斗。這場戰爭進行得很激烈,唐軍在幾天內就取得了勝利。主帥向朝廷報捷的幾道文書都由駱賓王起草。戰爭結束,駱賓王跟隨主將入朝獻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為他還在服役期中,不久即奉命入蜀。
駱賓王在四川擔任的大約是軍中的幕府書記之類,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高級將領和地方官佐都願和他接近。蜀中山水,歷來為文人騷客所嚮往,駱賓王盡情邀游各地的名勝古跡。峨眉山秀麗的風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親臨光顧。所見所感,融人詩歌,掀起了他創作生涯中的又一高潮。
駱賓王在蜀中停留了兩個整年,56歲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長安,總算結束了漂泊不定的從軍生涯。
十年不調 誣贓下獄
駱賓王回到長安,吏部按績考核,量功補過,授予他一個武功縣主簿的職位。和十年前對策入選所授的奉禮郎,同屬九品,僅增二階。長年漂泊邊庭,歷盡艱辛,卻落得這樣的結果,心裡難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駱賓王的著名長詩《帝京篇》寫成,一時朝野傳誦,譽為絕唱。不久,調任明堂縣主簿。明堂是京縣,品秩有所提高。這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守孝。待三年服滿,補授長安縣主簿。幾個月之後,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擔任御史台侍御史。這是駱賓王一生中最高的職位,是「糾舉百僚,推鞠獄訟」的朝廷監察官。駱賓王以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態度治事,自然受到別人的忌恨。上任還不到半年時間,就以「贓罪」入獄。也就是說有人告發他在長安主薄任上有貪污行為。
駱賓王在獄中受盡折磨,知情人懾於誣陷者的淫威,不敢為他伸冤。縶獄期間,他寫下了一系列詩賦,控訴司法的腐敗,抒發內心的鬱勃,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未時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整首詩托物寄興,借蟬自喻。蟬兒居高飲潔,品性高雅,但卻受到秋風秋露無情地摧殘,使它欲飛不能,欲響無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扯心裂肺的呼喊,噴射出駱賓王滿腔憤怒,讀之令人心神為之震憾。
駱賓王在獄中關了將近兩年,62歲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獄,但沒有官復原職。第二年夏天,把他謫貶到東南邊遠的臨海(今屬浙江台州),擔任一名小小的縣丞。
揚州起事 兵敗逃亡
駱賓王五月初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長安城內的文人學士、故友至交,紛紛為這位文壇領袖送行。
七月初駱賓王回到故鄉義烏,受到親友鄉賢的熱烈歡迎。
七月二十日,他為母親舉行葬禮。喪事結束以後,就去臨海赴任。
大約是八月中旬,駱賓王到達臨海。他原擬到任後即借故離開仕途,過遁跡山林的隱居生活。但臨海的秀麗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經常與一批文士悠遊山水,飲酒賦詩,頗感樂趣。
公元683年臘月,也就是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高宗駕崩。來年一月,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改元嗣聖,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但武則天權欲極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時,她已經實際執掌朝柄幾十年,她不願把朝政大權交給兒子,就借故把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於別所。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政事決於太後,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資治通鑒·唐紀》)為了防止天下反對,武則天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勛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由是天下惶惶,籠罩著一派恐怖氣氛。
駱賓王於這年春天因事進京,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大開殺戒,以及武氏勢力橫行無忌的種種惡行,心中頗感憤憤。他帶著一腔鬱郁之氣離京南下,但沒有再回臨海。而是去了揚州,和徐敬業等人聚合密商,准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
徐敬業是唐代開國元勛英國公徐世勛的長孫,原為四川眉州刺史,擁有兵權,這時貶為柳州司馬。因他的祖父死後曾封揚州大都督,所以他沒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揚州,密謀起事。駱賓王在四川軍中,大約就和徐敬業結識,所以徐就密召駱賓王參與。經過一番密商,制訂出行動計劃:確定以「擁戴廬陵王,匡復唐室」為號召;首先佔領揚州城,作為起事根據地;徐敬業任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駱賓王為藝文令,起草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徐敬業等迅速佔領揚州城,並把駱賓王寫的討武檄文傳布各個州縣,號召天下勤王。這篇檄文義正詞嚴,氣勢磅礴,彷彿長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動讀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勢力,莫不聞檄扼腕。人們奔走相告,聞風而動,「旬日間得勝兵十萬」。
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不僅很快集結軍隊十多萬人,而且楚州率先響應,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潤州,連朝廷內部也產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台,還政於皇帝。但徐敬業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揮師西進,直逼京洛。而是想先鞏固江南根據地,然後再經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清除朝中的反對派,然後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徐敬業雖然奮力迎戰,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最後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前後歷時僅三個月。
兵敗後駱賓王的下落,傳說紛壇。有說被殺的,也有說逃亡的,還有說投江水而死的。綜合各種史料考證,逃亡一說似較可信。因為武則天死後,朝廷曾令山東人郄雲卿搜集駱賓王的詩文,並結集發行,作為對駱賓王匡扶唐室的褒揚。郡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話,想必有據。至於逃亡後的行蹤,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靈隱為僧,月夜為宋之問續詩一說,流傳最廣。實際情況大約是脫逃以後,就隱姓埋名,在吳中一帶流亡。隱匿幾年之後,帶著一腔壯志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終年約在70歲左右。
道德文章 萬古流芳
綜觀駱賓王的一生,其前進道路,有著兩條明顯不同的發展軌跡。作為一位作家,他前進的道路較為頃暢。從七歲詠鵝,到齊魯閑居寫下的大量隱逸詩,再到從軍路上寫的邊塞詩,回長安後創作的以《帝京篇》為代表的長篇歌行,一直到揚州起兵寫下的《討武氏檄文》,成就和聲譽直線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濟濟的文壇上,技壓群芳,穩居盟主的地位,成為「初唐四傑」之一,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但作為一個官吏,政治上卻處處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繼而罷官長安。在兗州過了十多年窮困生活之後,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職。接著從軍邊塞,羈留蜀中,待再回京師,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樣的九品小官。後來突然得以提升,成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誣下獄。最後憤而走向武裝反抗,迅即被狂飆所淹沒,以致身死何處,都成了歷史懸案。這條道路發展得很不順利,不僅荊棘叢生,坎坷泥濘,而且四周潛伏著毒蛇猛獸,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險。
但這兩條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交錯前進的。其相互影響的關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現出來。即政治上下沉的時候,文學上就呈上升態勢。如早年宦途不遂,隱居齊魯,就創作出大量描寫閑情逸致、詩酒遊冶為主題的隱逸詩,掀起了一生創作的第一個浪峰,博得了很高的聲譽。第二次仕途波折,從軍邊塞,功業無成,心情寥落,但這期間寫的軍旅詩,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返回長安之後,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調,仍舊沉淪下僚,但卻寫出了《帝京篇》、《疇昔篇》等著名歌行,不僅名動京城,而且把這種藝術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入獄以後,更以滿腔悲憤,創作了《在獄詠蟬》、《螢火賦》等名篇,既為自己抒志辯誣,也為文壇增光添彩。揚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從,雖兵敗後逃亡荒野,最後客死他鄉,不為人知。但他寫下的那篇《討武氏檄文》,卻眾口傳誦,萬古流唱。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一道,成為中國駢文史上的雙璧。
這一沉一顯的發展軌跡,表面看來,好像相互背向,實際卻反映了駱賓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統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氣,懷經國安邦之抱負,力圖政治上有所進取,但不為時用,並處處受到佞小的打擊和排擠。有志難伸,於是郁積心頭的不平之氣,就通過詩文創作進發出來。郁積越深,噴發力越強,而噴發出來的又全是思想珠璣,自然為大眾所喜愛。這就是每當駱賓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學聲譽卻愈顯的原因。
但人們對駱賓王的評價,往往把兩者割裂開來。在駱賓王生活的當時,主流社會一些政治上和他對立的人,鑒於他文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無法否定,就採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辦法予以詆毀。說他「文才有餘而器識不足」,屬「浮躁淺露」之輩。《舊唐書》本傳,就說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把駱賓王參加揚州起兵,稱為「從逆」,屬「賊黨」。駱賓王在「四傑」中的排名,起先稱「駱盧王楊」和「盧駱楊王四才子」,大約也因為他參加揚州起兵的關系,最終成為「王楊盧駱」,殿居末座。
宋元以後,理學興盛,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後,而且使用各種手段,攫取權柄,最後終於改李唐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這種從「亂倫」而至「竊國篡位」的穢跡惡行,自然激起以理學為統治思想的主流社會的憤慨。武則天成了罪惡的化身,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人品受到竭力贊揚。把他看作忠臣義士,地位急劇上升。
明代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學者吳之器,以及《駱臨海集箋注》的作者、清人陳熙晉等,為駱賓王寫傳記時,雖贊揚駱賓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氣節。胡應麟兩次上書州、郡督學,將駱賓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鄉賢伺奉祀。明末義烏知縣熊人霖,則為駱賓王建立「唐傑流風坊」,並題詩其上。義烏本地則為駱賓王重修規模宏偉的楓塘古墓。墓成之後,各地的文人、官員紛紛寫志賦詩,記事頌德,盛極一時。連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駱賓王為「文忠公」,並「御賜像贊」。其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張國維,更為駱賓王寫了「碑文」、詩和楹聯,對賓王的忠心義節大加褒揚。
明正德九年(1514),傳說南通城東黃泥口一曹姓農民挖地時發現駱賓王墓。(事載朱國幀《涌幢小品》)消息傳開,遠近轟動。有個名叫邵乾的人,寫了一組《駱賓王遺墓詩》,徵求和者。人們紛紛響應,現僅收錄在《駱臨海集箋注》附錄中,就有197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們對駱賓王的欽敬,以及對他命運的同情和關注。此後人們紛紛湧向南通,在傳說發現駱賓王墓的地方,拜遏憑吊,賦詩抒懷。不久,墓址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職南通的福建人劉明芳,著人下水搜索,結果找到幾根「枯骨查牙」,就當作駱賓王的骸骨,迎至狼山東南麓,和隨文天祥抗元殉職的金將軍葬在一起,取其「忠臣義士同處一堂」之意。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駱賓王墓。
1949年以後,在左傾思想影響下,有人為了給武則天翻案,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一度受到貶低。「文革」結束,他的形象才又煥發出光芒。而今,《詠鵝》詩編入小學生讀本,得到億萬兒童的朗聲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論文、著作,不斷涌現,駱賓王重又成為萬千人關注的對象。
作為駱賓王的故鄉,65萬義烏人民以曾經養育出駱賓王這樣傑出的人物而自豪。為駱賓王修復了楓塘古墓,建設了駱賓王紀念公園。國內外知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也以駱賓王的名字命名,稱賓王市場。此外,還有賓王路、賓王大橋等等。人們懷念他,紀念他,目的是弘揚他的高風亮節,學習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為義烏人文薈萃的象徵,將永遠給後人以精神的滋養,促進長久的文明建設。
主要參考資料:
《駱臨海集箋注》,[清]陳熙晉箋注
《舊唐書》,[後晉]劉均等撰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撰
《通鑒紀事本末》,[宋]表樞撰
《涌幢小品》,[明]朱國楨撰
㈢ 秦怡的演藝經歷
1938年,秦怡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參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話劇和電影作品。
1941年,秦怡離開中國電影製片廠,進入中華劇藝社,成為該社演員。在長時間的話劇舞台實踐中,秦怡的演技不斷進步,演出了《草木皆兵》、《戲劇春秋》等話劇作品。
1947年,抗戰勝利後秦怡回到上海,作為特約演員,同期出演了內容尖銳,有強烈的控訴意義的影片《無名氏》。
1949年建國後,秦怡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主演了新悲劇愛情電影《失去的愛情》,在影片中飾演了對生活失望的女大學生。
1951年在影片《兩家春》中出演了勇敢的北方農村的童養媳墜兒,該片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 1956年秦怡在抗日題材電影《鐵道游擊隊》中飾演了芳林嫂;並在《馬蘭花開》塑造了性格堅毅的鏟運機工人馬蘭。
1957年,秦怡主演了新中國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女籃五號》,該片獲得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電影節銀獎和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獎。
1960年,秦怡主演了電影《摩雅傣》,在影片中演出了解放後傣族第一代女醫生的成長歷程。
80年代初,秦怡任上影演員劇團團長。 1982年,主演了多集電視劇《上海屋檐下》,並憑藉此部電視劇獲得第1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
1995年,秦怡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8年,秦怡出演電視劇《母儀天下》中晚年的王政君,並參演了我國首部反映農民工子弟生活的電影《我堅強的小船》。
2009年2月,秦怡獲全國婦聯和人民日報等十一家全國媒體授予的中國十大女傑稱號。5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9月,出席《光榮與力量2009「走近他們」年度人物頒獎典禮》。10月,在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終身成就獎。11月,秦怡從藝70周年,舉辦了「秦怡電影回顧展」。
2010年4月,秦怡在江陰市參加金雞百花獎的頒獎儀式。6月,被評選為「十大感動母親」,榮獲「母親真情杯」獎。7月,參與創建秦怡藝術館的工作。9月,擔任電影《情醉富春江》主角。10月,策劃首屆上海中外無聲電影展,並參加了電影展的一系列活動。
2011年1月,秦怡參加中國文聯百花迎春聯歡晚會;拍攝《秦怡》專題藝術片。4月,出席北京首屆國際電影季。5月,秦怡藝術館正式落成開館。
2013年,秦怡參演微電影《幸福家味道》。
2015年秦怡擔任電影《鐵道游擊隊》的藝術顧問; 6月,由秦怡出品、編劇並主演的電影《青海湖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
2016年3月,助陣電影《訂制愛情》開機發布會。
㈣ 《飛越絕境》的真實歷史背景
1964年10月13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三天。擔任試驗場總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上將,正在忙碌指揮著。此時,一份意外的秘密情報火急地送到他手上:偵察員發現,有一支一兩百人的雜色隊伍,突然出現在早已禁控的試爆區附近,而且鬼鬼祟祟地向試爆區靠近。
情報中有一組伊爾偵察機從800米高空拍攝的照片。將軍打開一看,不由得驚呆了——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堆未燃盡的枯柴,發出火光和細煙;一些馬蹄痕和人工鑿出來的深水坑,清晰可辨……這批逃竄到原子彈試驗區的「馬匪」,
就是當年從新疆樓蘭和甘肅酒泉一帶進入大漠的,其中還有五六個婦女。十幾年來,他們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在茫茫大漠中盲目地游盪,過著野人般的生活。他們在常人無法生存的條件下終於生存下來,並開始繁衍後代。終於有一天,他們游弋到原子彈試爆區。
當這群「馬匪」看到大漠深處高高聳立的塔架時,知曉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地方。於是就迴旋在附近,白天逃得遠遠的,隱藏在沙漠里,晚上紛紛跑出來找食物,甚至到輻射區找我軍放置的試驗動物。日子長了,他們便放心在此「安家」,打算長期住下來。
(4)解放青海電影演員表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64年,我國將在西部羅布泊地區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經過航空偵察,有關人員從沖洗出來的航拍底片上,發現了試驗場禁區內有一群人畜在活動。這時離引爆期只剩三天。核基地各方面的專家開會研究,
一致認為起爆時間不能變,應派人進入戈壁在起爆前將人救出。周總理聽了匯報後也指示:這里絕不能成為第二個廣島!小分隊奉命進入塔克什克沙漠區搜尋時,忽然看見了一個姑娘和一個男孩在戲耍。小分隊的人正想與他們接觸,姑娘和男孩卻策馬逃走。
送出劉堅,白玉驊內心十分矛盾,不知該不該相信這個陌生人的話。土匪小頭目鐵英帶手下人慾將小分隊戰士押到一個偏僻地方,劉堅和副隊長王隴生尋找機會奪回了武器。白玉驊接受劉堅的建議,但卻提出向相反方向撤。為表示誠意,劉堅同意。
小分隊與土匪相互提防著上路。途中,土匪馬春的媳婦生孩子大出血,劉堅與眾戰友獻血相救,感動了不少土匪。鐵英依然仇恨解放軍,他蓄意製造了一場暴亂,數名小分隊戰士身亡,但鐵英也被擊斃,余匪全部繳械,被迫隨小分隊前進。
經過一晝夜的急行軍,眾人已疲憊不堪。此時天空傳來馬達聲,基地派來了接應的直升機。此時離引爆時間只差十幾分鍾。劉堅迅速將眾匪趕上直升機。直升機起飛不久,蘑菇雲便開始升起。這時,白玉驊等人才完全相信劉堅的話是真的,禁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㈤ 現任一軍一師一團的團長簡歷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集團軍
軍部駐地:浙江湖州
原 代 號:83010部隊
著名部隊:
「紅軍師」----步兵第1師
「紅軍團」----步兵第1師第1團(原第3團)、第2團
「抗洪搶險模範團」----步兵第1師第2團
「硬骨頭六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6連
「堅守英雄連」----步兵第1師第2團第3連
「攻堅英雄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9連
「尖刀七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7連
該軍的前身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湘鄂西蘇區由賀龍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1930年4月,紅4軍與紅6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紅2軍團。1936年 10月長徵到達陝北。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先後參與創建了晉綏抗日根據地,挺進冀中,百團大戰,保衛與發展晉西北根據地和陝甘寧邊區的斗爭。部隊也先後擴編為張(宗遜)第358旅、彭(紹輝)第358旅及獨立第1、第2旅。
解放戰爭中,1946年10月,在山西嵐縣以原晉綏野戰軍第358旅、獨立第1旅及晉北野戰軍機關組成晉綏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張宗遜,政委廖漢生。11月第1縱隊奉命西渡黃河,擔任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任務,次年編入西北野戰軍,參加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等戰役。1947年9月,在晉中地區作戰的晉綏軍區獨立第7旅編入第 1縱隊。1948年春在宜川戰役中,第1縱隊在瓦子街與敵進行了頑強的白刃格鬥,涌現出著名拼刺英雄劉四虎(第358旅714團6連2班班長)。
1949 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第358、獨立第1、第7旅分別改稱第1、第2、第3師。全軍共 2.2萬人。隨後參加了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和解放青海。10月1日第一軍兼青海軍區領導機關,負責青海的剿匪、維護社會治安。解放戰爭期間,第1軍共殲敵104227人,解放縣以上城市51座。
1952年6月第1軍與第3軍合編為重裝軍,番號仍為第1軍,第1、第3師合編為第1師、第2師、第8師合編為第2師,第7、第9師合編為第7師。整編後第1軍於12月參加抗美援朝,停戰後留守朝鮮,直至1958年10月最後一批撤軍,駐防河南開封,屬武漢軍區。1962年該軍曾開赴福建執行緊急戰備任務。1964年1月,國防部授予該軍第1師第1團6連「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64年全軍重排番號,第7師改稱第3師。1975年該軍與南京軍區的第20軍對調,換防浙江湖州。1984年由軍長傅全有率領下參加老山地區防禦作戰,1985年6月「硬骨頭六連」再次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稱號,這是全軍唯一的兩次被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
1985年陸軍第1軍改編為陸軍第1集團軍,原屬第60軍的步兵第181師(前身為1946年「中原突圍」時皮定均所率著名的「皮旅」)改屬該集團軍,並編入坦克第10師、炮兵第9師和高炮旅(旅部由原第178師師部改編)。1987年該軍還組建了全軍第一個「藍軍團」(外軍模擬部隊),並曾在一次演習中兩小時敲調38軍的團指揮所。1990年代中期以後,全軍編制體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原屬第1集團軍的步兵第2、第181師於1996年10月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3師改為摩步旅,第1師改編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3師改為摩步旅,第1師改編為全軍第一個水陸兩棲機械化步兵師(原第1團撤銷,以第3團為主改編為第1團),坦克第10師與高炮旅也分別改編為裝甲第10師和防空旅。
㈥ 飛越絕境的影片背景
1964年10月13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三天。擔任試驗場總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上將,正在忙碌指揮著。此時,一份意外的秘密情報火急地送到他手上:偵察員發現,有一支一兩百人的雜色隊伍,突然出現在早已禁控的試爆區附近,而且鬼鬼祟祟地向試爆區靠近。情報中有一組伊爾偵察機從800米高空拍攝的照片。將軍打開一看,不由得驚呆了——一望無際的沙漠中,一堆未燃盡的枯柴,發出火光和細煙;一些馬蹄痕和人工鑿出來的深水坑,清晰可辨……
「不好,有意外!」張愛萍心中一震,不用細細思量,抓起電話就發出緊急命令:「馬上調查!」
時間一分分過去了,各個小分隊幾乎查遍了整個原子彈預定命中區域,結果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核基地各方面的專家開會研究,一致認為起爆時間不能變,應派人進入戈壁,在起爆前將人救出。周恩來總理聽了張愛萍的匯報後也指示:這里絕不能成為第二個廣島! 「把搜索范圍擴大到輻射區域,一定要找到神秘人群!」張愛萍又下了一道秘密電令,他神經緊綳,雙眼盯住遠處的沙漠……
偵察機又一次騰空而起,幾支小分隊也攜帶著電台、干糧和水,向更廣闊的荒漠挺進。
這群人馬到底在哪裡?累得筋疲力盡的官兵疑問重重,決心查個水落石出。終於,其中一支小分隊在3號目標區意外地發現了一頂破帳篷,周圍零亂地丟棄著一些乾柴和破損的刀鞘。 發報員迅速把這一情況報告給試驗場總指揮部,同時,飛機也很快將物證送回。專家們分析判斷後認為,這伙人馬極有可能是早已銷聲匿跡的「馬匪」。現場的氣氛頓時凝重了起來:難道當年馬步芳、馬鴻逵的部隊,真的像當地老百姓說的那樣,還殘留在茫茫戈壁? 與此同時,在核爆現場掩蔽部巡邏的警衛連官兵,意外地發現沙漠中一男一女正騎著馬追捕黃羊。警衛連官兵誤以為牧民闖入核禁區,立即上前追趕,讓他們遠離核爆試驗區,以免誤傷。
誰知,兩人一見士兵驅車追來,便策馬飛奔而去。當警衛連追至一沙丘時,埋伏在沙丘頂上的十多名持槍人突然出現。他們個個穿戴破爛,面容骯臟,發亂如蓬。 隊長忙用手勢通知大家做好戰斗准備。不料,這一行動惹惱了持槍人,領頭的一個向他們撲來。緊急之下,隊長下令開槍,對方頭領當場被擊斃,其餘人見狀四散逃去。大家剛想沖上去,沒想到隱藏在沙丘中的另一群悍匪又向他們撲了過來,大有為死去的同伴復仇之勢。槍聲又響了,那群土匪只好落荒而逃。帶回來的俘虜一審問,令張愛萍大吃一驚。原來,1949年秋,隨著蘭州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長驅西進,迅速解放青海、河西走廊等地,向新疆挺進。在我軍強大的威懾下,不堪一擊的「馬匪」紛紛潰散。一些小股殘匪無處可逃,只好逃往戈壁大漠。
這批逃竄到原子彈試驗區的「馬匪」,就是當年從新疆樓蘭和甘肅酒泉一帶進入大漠的,其中還有五六個婦女。十幾年來,他們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在茫茫大漠中盲目地游盪,過著野人般的生活。他們在常人無法生存的條件下終於生存下來,並開始繁衍後代。終於有一天,他們游弋到原子彈試爆區。當這群「馬匪」看到大漠深處高高聳立的塔架時,知曉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地方。於是就迴旋在附近,白天逃得遠遠的,隱藏在沙漠里,晚上紛紛跑出來找食物,甚至到輻射區找我軍放置的試驗動物。日子長了,他們便放心在此「安家」,打算長期住下來。
看著俘虜驚恐不安的樣子,張愛萍長嘆一口氣。戰爭已經結束十多年了,這群「馬匪」也早已受到了應有的教訓。他打聽清楚「馬匪」的巢穴,命令小分隊火速趕往那裡,將所有的人員都帶出來。在匪首的帳篷內,分隊長誠懇地告訴對方,明天這里將進行核試驗。匪首接受了我軍的建議,但卻提出向相反方向撤退。為表示誠意,經過請示,我方同意。一晝夜的急行軍後,眾人已疲憊不堪,基地終於派來了接應的直升機和汽車。無論是小分隊還是「馬匪」,都一片歡呼。
「情況」解決了,人們如釋重負。10月16日下午3時,蘑菇雲在這片神秘之地如期升空,撼天動地的巨響傳遍羅布泊上空,也令這群「馬匪」駭然。
4時15分,在北京中南海的周恩來聽完張愛萍關於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報告,心中異常興奮。他問:「你們核實了沒有?」
「核實了!」
「好,好,主席和北京的同志知道了,會非常高興的。」周恩來笑道,然後又問,「上次報告的那群神秘人找到沒有?」
「找到了,是一群當年失散在羅布泊的『馬匪』,我們已經在起爆前把他們遷往了安全地帶。」張愛萍說。
「好,好!不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我們都不能把人拿去做試驗啊!」周恩來感慨道。
二十多年後,相關資料解密,世界人民都盛贊中國在這一事件上的人道主義精神。在美國學者撰寫的《中國原子彈的製造》一書中,作者敬佩地寫道:「基地派出的小分隊總共花了3天時間,跑遍了試驗場區周圍的200個『馬匪』隱居處,並將他們一一帶回安全地帶。」
1991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反映這一傳奇故事的電影《飛越絕境》,在海峽兩岸引起轟動。
㈦ 張宗遜的介紹
張宗遜(1908-1998),陝西省渭南縣(今渭南市)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生涯中,曾任紅軍軍長、紅軍大學校長、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兼富甘警備司令、八路軍旅長、第一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北伐戰爭、秋收起義、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冀中抗日、百團大戰、解放西安、解放蘭州、解放青海等戰斗。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軍校部部長、總後勤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㈧ 解放前西寧市有幾大家族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七日,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接到了進軍青海奪取西寧的戰斗任務。兵團機關和二軍在王震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直接率領下,由臨夏取循化,過黃河,經甘都、化隆直取西寧;一軍由賀炳炎軍長和我率領,從永靖渡黃河,經民和、樂都,沿湟水以南山區小道進軍西寧。兩路大軍猶如兩股強大的鐵流,形成了鉗取西寧的態勢。解放青海奪取西寧的歷史性大進軍,就在這浩浩盪盪的鐵流的滾動中開始了。
在奪取西寧途中,我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關是跨越黃河天險。敵人在逃跑前,毀壞了黃河鐵索橋和沿岸的船隻。我們命令軍直炮工團火速架橋,但由於缺乏器材,幾次都未能奏效。我們和賀軍長十分焦急,立即去永靖蓮花渡口察看情況。當得知當地的牛、羊皮筏子渡人安全可靠時,便立即決定放棄架橋,全力搜集牛、羊皮筏和趕造木排。這樣,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千軍萬馬乘皮筏和木排迅速渡過了黃河。
早在蘭州戰役前,狡詐的馬步芳就急令騎八旅和數個騎兵團撤回了青海,以加強老巢的防務。蘭州兵敗後,馬步芳的殘兵敗將倉惶湧入青海。為了不給潰逃的敵人以喘息之機,不使解放青海的歷史進程有分秒的延誤,我們當即決定,抽調軍直及一、二、三師的騎兵偵察連和九個團偵察排的騎兵班以及各師偵察科長、各團偵察參謀等,共六百餘騎,組成軍的先遣偵察部隊,由軍偵察科長孫鞏帶領,查明沿線敵情,為全軍開辟前進通道,大部隊以臨戰姿態隨後跟進。
由於軍黨委下了正確的決心,先遣偵察部隊開進十分順利。從報來的消息看,比預料的情況要好:馬步芳、馬步鑾、馬繼援等先後由西寧乘飛機逃走;青馬殘部在我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下,已成驚弓之鳥,不戰自潰;西寧部分開明人士及當地群眾組成了維持會,自動維持社會治安,看守敵人遺棄的財產,等待解放軍接收。九月五日,一軍先鋒部隊由平安驛乘群眾前來迎接的十三輛汽車進入西寧,受到各族群眾熱烈歡迎。從此,西寧宣告解放。為了紀念這一勝利的日子,我特地將在這天出生的二女兒取名為「滌青」。九月七日,我和賀炳炎軍長率軍部進駐西寧。隨後王震司令員率兵團機關和二軍也趕到這里。
西寧解放後,我軍立即成立了軍事管制委員會,迅速恢復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治安,收降敵人殘余武裝。
戰士們用鐵鍬劃動木筏,迎著滾滾波濤奮勇前進。至9月2日,1軍全部勝利渡過黃河,開始向樂都方向進軍。
蘭州戰役告捷,我軍群情振奮,1兵團立即從臨夏起兵,向循化和永靖前進。
在我軍進抵循化前,敵韓起功殘部及地方民團脅迫當地部分群眾和水手逃到黃河北岸,布防頑抗,並破壞了古什群峽橋,燒毀所有船隻木料,企圖憑借黃河之險阻我西進。2軍進入循化後,立即命令工兵團和前衛部隊在火力掩護下,於舊橋址上架復峽橋。部隊英勇奮戰三晝夜,但因橋基破壞嚴重等緣故橋未架成。圖為部隊冒著敵人紛飛的槍彈搶架峽橋。
㈨ 大進軍的解放大西北
中文名稱:大進軍 解放大西北
英文名稱:
英文別名:
發行時間:1996年電影導演:韋林玉
電影演員:呂曉禾-彭德懷
傅英-大個連長
周潔-女記者
杜雨露-胡宗南
閻雨生-馬鴻奎古月-毛澤東
趙恆多-蔣介石
李龍吟-馬步芳
陳銳-馬繼援
簡介:
◎字幕簡、繁、英
◎文件格式XVID+AAC HE 5.1CH
◎視頻尺寸800X308
◎片長150 Min 震撼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後,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但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致使談判破裂。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全部、干凈地消滅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率領王震第一兵團、許光達第二兵團、周士弟第十八兵團、楊得志第十九兵團向盤踞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胡宗南部及馬步芳、馬鴻逵部發起追殲。彭大將軍指揮果斷,一野將士作戰勇猛,經「扶眉戰役」、「蘭州戰役」,消滅了敵人主力。至1950年3月,除新疆的陶峙岳將軍、包爾漢省主席和平起義外,一野共殲滅敵軍30萬人,解放了西北全境。 《大進軍——解放大西北》表現的就是這一氣勢恢弘、戰績顯赫的軍事行動。
幕後製作
繼描寫「三大戰役」的電影成功後,接著又拍出了《大進軍》。這段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前沒有宣傳的歷史,被《大進軍》生動、真實地再現出來。該影片用蒼涼的筆調刻畫出了西北野戰軍總司令彭德懷橫刀立馬、傲視頑敵的英雄氣概,在他的指揮下,解放軍進軍荒涼貧窮大西北,解放大西北的戰爭史實。同時,也把西北最大的戰役「蘭州戰役」的過程進行了全景式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