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郵差》的主要內容
郵差
導演: 何建軍
主演: 馮遠征 / 濮存昕 / 粱丹妮
劇情簡介:
北京,某個冬天。沉默內向的單身青年小豆(馮遠征)是一名郵差,日常工作是收發幸福區內居民的信件,他和姐姐(梁丹妮)一起住在一棟簡陋的筒子樓里。
姐姐男友(濮存昕)的出現令小豆生出莫名的煩惱,本就尷尬的隱私在狹小局促的空間進一步難堪。百無聊賴中,小豆開始把信件偷偷帶回家拆開閱讀,最初他僅想偷窺別人的生活,但慢慢地有了干預別人的生活的念想,開始寫匿名信、冒名寫假信,甚至按地址闖入別人家中。但最終他發現,他能夠改變的只有他自己。
結構的創意 by zaraz
《郵差》這部電影會令人想起《天使愛米莉》但其實它們之間的分歧遠遠大於相似的地方。
馮遠征飾演的郵差是一個內向的適齡未婚青年。他偷拆了一些信件,有時還偽造一些信件,通過這些舉動,我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很多人的生活。那些內容包括婚外情、暗娼、同性戀、吸毒、自殺,等等,這些內容匯聚在這么小的一個區域內,在1995年(上映時間),在如電影中那樣灰暗的城市(也許電影背景設定更早),這一點又與2004年才上映的《Crash》的創意有幾分相似。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有人批評Crash的編劇過於刻意,一環套一環過於緊密,使情節喪失可信性。但其實不必這么看。Crash的編劇是在試圖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么?顯然不是,他只是在談論那樣一種可能性,他通過可能性來展示觀點。如果不利用這些可能性,那麼這種沖撞的力量帶給人們內心的震撼就要通過很多部電影來實現(就好像基希洛夫斯基的《十誡》那或者是另外一種效果,或者是力量完全被削弱。所以《Crash》的創意是成功的,因為所有觀眾都會感嘆於結構的精巧,都完全不會忘記這是一部虛構的作品,導演通過展示可能性也成功傳達了自己的觀點和傾向。這足以使它成為一部出色的作品。
但是回到《郵差》,人物之間的聯系比較薄弱,甚至不少關系是孤立的,僅僅是因為郵遞員拆看了信件而出現,這明顯使得各種生活背面的匯聚顯得不那麼真實。而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卻讓人感到它基本是寫實的,這種不真實的情節與寫實的手法,兩者之間的矛盾就讓這部電影顯得不自然、有點生硬了。
節選自:http://www.studentstat.net/blog/?p=1039
㈡ 能具體介紹一下叫《郵差》的電影嗎
美麗西西里島上詩一樣的故事,淡淡的講述。一個漁夫的兒子(馬里奧)因為暈船而不能子承父業,又因為粗識些字而找了個給智利左派詩人(聶魯達)送信的郵差工作,再因為愛上了個姑娘而學習詩歌的寫作,最後因為對詩歌、詩人的熱愛而發現了生活中更多美好的東西。
影片里充滿了大海和天空的藍色,樹木和山丘的綠色,空氣的純凈透明也可以從鏡頭里傳達給我們。詩一樣的電影語言描繪出義大利人淳樸而簡單的生活狀態,一個原本迫於生計而開始工作的普通郵遞員與一位偉大的詩人親密接觸。他每個上山時的背影都讓我感觸頗多,送信的初衷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從最初的要求簽名而後學會暗喻最終自己成為詩的主人駕馭文字,體味自己的幸福人生。郵差馬里奧實現了愛的夢想,娶到了漂亮的妻子,詩人聶魯達卻也在同一天離開了自己的生活。一切重新開始了,詩人的離開馬里奧理所當然的失去了工作,失去了這曾是他生活支柱的摯友。但似乎好像還留下了些什麼,馬里奧重新認識生活,雖然這位摯友離開後就再沒來過支字片語,但馬里奧還是為他創作了最為優美的詩句:
第一, 是海灣的海浪聲,輕輕的;
第二, 海浪,大聲的;
第三, 略過懸崖的風聲;
第四, 滑過灌木叢的風聲;
第五, 爸爸憂愁的漁網聲;
第六, 教堂的鍾聲;
第七, 島上布滿星星的天空,我從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
第八, 我兒子的心跳聲。
詩人聽到時已是事隔多年,站在海邊聆聽著大海的嗚咽。
影片的結尾,我們得知馬里奧參加革命集會時朗誦詩歌不幸遇難,那也成為了他人生最光輝的一章。故事的結局如此,但我極不喜歡,太過戲劇化。也許導演過度的想要感動觀眾,但戲劇化的小人物背負如此重的歷史使命是負荷不來的,用好萊塢的方式結束這如詩一般的電影的確突兀了些,也許正是這種缺憾美感動著大家。
影片結束,黑屏上打出一行字:To our friend Massimo.
望著影片最後這一句,心裡卻是說不出的滋味,淡淡的來,淡淡的去,淡淡的憂傷與無奈。。。。。。
註:主演郵遞員的男演員Massimo是義大利著名的喜劇演員,在此片中有超凡的表現,但本片進行後期製作時因心臟病突發而英年早逝,最後那一句正是獻給這位優秀演員的。
㈢ 誰知道前兩天中央8世界影視博覽介紹的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郵差的愛情的故事,裡面還有個詩人
《郵差》
1945年,智利詩人帕布洛·聶魯達(Pablo Neruda)當選為參議員。在右派掌權時,作為共產黨員的聶魯達被迫與其他左翼分子一起轉入了地下。這位有「受奴役者的詩人」之稱的革命家在數年後,曾與年輕的妻子流亡到義大利南部的一個小島上,直到1952年當權者撤消了逮捕左翼作家與政界進步人士的命令以後,夫婦兩人才回到祖國。1994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郵差》,講述的就是在聶魯達流亡義大利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一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
失業的青年馬里奧是島上漁民的兒子。在電影院里他從紀錄片上得知,智利大詩人聶魯達的避難場所就是自己的家鄉——位於天涯海角的小島薩利納。大家熱烈歡迎著名詩人的光臨,馬里奧還幸運地得到了一份郵差的工作——專門負責給詩人送信。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開始雪片一般地飄向原本寧靜的海島,所以馬里奧騎著自行車跨越山路,每天都要光顧詩人夫婦居住的小屋。在聶魯達的啟發下,他開始感悟到了詩歌藝術的美。郵差與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真摯的友情。
㈣ 中國有哪些電影被封殺了 要全一點的。
武訓傳
芙蓉鎮
郵差
爸爸
小武
趙先生
十七歲的單車
鬼子來了
早春二月
苦戀
藍風箏
㈤ 請介紹一下法國電影《郵差》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別是馬里奧向聶魯達學習如何寫詩——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創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風格。比如:馬里奧說,我想做一個詩人,聶魯達告訴他,你試著一個人沿著沙灘散步,走得越遠越好;聶魯達讓馬里奧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漁網,他脫口而出:悲傷——這是一個讓我無比意外的形容詞,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乾瘦的漁夫們的生活,又會覺得用這個詞來形容漁網是那麼的貼切;馬里奧在屋子裡冥思苦想著暗喻和詩句,鏡頭的另一邊,他的父親在很仔細地舔一口鍋...
電影青年們對聶魯達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會陌生,他就是天堂電影院里那個放電影的老頭,那個目盲卻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結尾,他為多多拼接起來的接吻鏡頭深深地感動過我這樣的電影青年;而這部片子的結尾,卻是詩歌愛好者馬里奧為他錄制了小島上最美麗的一些東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聲,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懸崖上的風;第四,吹過叢林的風;第五,我爸爸傷心的漁網;第六,教堂的鍾聲,女士的憂傷,還有牧師;第七,島上布滿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這一切,只是因為聶魯達曾經讓他說一些島上漂亮的東西,而那時的馬里奧是這樣回答的:貝特麗絲.盧梭。
不可否認,馬里奧已經成了一個詩人。
當然,在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貝特麗絲.盧梭美麗的胸部,個人感覺,要比莫妮卡.貝魯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鍾左右第一次出現的胸部絕對地令人傾倒)。我以為,貝特麗絲的胸部是影片的一個關鍵,是馬里奧產生詩歌靈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員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眾多中國導演所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試想,對著章子怡那張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麼可能讓一個憨厚的漁民之子、一個此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人,從嘴中喃喃道出這樣美麗的詩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你的臉龐;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銀色的波浪...
貝特麗絲的姨媽也是片中一個重要的配角。她幾乎完全是一個王爾德式的人物:粗壯的身材、惡劣的面容、庸俗的心靈,吐出的卻是雋永的妙語(至少我聽上去很雋永)。比如說,當貝特麗絲被馬里奧的暗喻打動心靈的時候,她說,當一個男人的話感動你的時候,他很快就會動手的了;她還說,話語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東西,我寧願酒吧里的一個醉漢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個傢伙說什麼你的微笑就像一隻蝴蝶;貝特麗絲糾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樣飛過我的臉;她說,蒼蠅也飛,道理是一樣的,到了床上,什麼人都一個樣,無論是詩人、牧師、還是共產主義者!簡直令人笑翻肚皮。當聶魯達離開義大利後,數年沒有音訊,她總是說,鳥兒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頭。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聶魯達的詩我讀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詩為主,早年沒有投入,現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㈥ 郵差的禁映原因
這部電影是導演何建軍得到鹿特丹電影節的一個基金的資助拍攝,並在歐洲完成後期製作的。這就決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國內獲得放映的機會。從國外電影節或電影基金獲取資金支持是不少青年電影導演的基本運作方式,也是他們完成的電影無法得以審查通過並與觀眾見面的根本原因。
㈦ 廢土電影「郵差」有人看過嗎,也許不叫這個名字,誰知道這電影的原名
就叫《郵差》
介紹:
http://www.mtime.com/movie/19324/
㈧ 電影《郵差》的主要內容
郵差
導演: 何建軍
主演: 馮遠征 / 濮存昕 / 粱丹妮
劇情簡介:
北京,某個冬天。沉默內向的單身青年小豆(馮遠征)是一名郵差,日常工作是收發幸福區內居民的信件,他和姐姐(梁丹妮)一起住在一棟簡陋的筒子樓里。
姐姐男友(濮存昕)的出現令小豆生出莫名的煩惱,本就尷尬的隱私在狹小局促的空間進一步難堪。百無聊賴中,小豆開始把信件偷偷帶回家拆開閱讀,最初他僅想偷窺別人的生活,但慢慢地有了干預別人的生活的念想,開始寫匿名信、冒名寫假信,甚至按地址闖入別人家中。但最終他發現,他能夠改變的只有他自己。
結構的創意 by zaraz
《郵差》這部電影會令人想起《天使愛米莉》但其實它們之間的分歧遠遠大於相似的地方。
馮遠征飾演的郵差是一個內向的適齡未婚青年。他偷拆了一些信件,有時還偽造一些信件,通過這些舉動,我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很多人的生活。那些內容包括婚外情、暗娼、同性戀、吸毒、自殺,等等,這些內容匯聚在這么小的一個區域內,在1995年(上映時間),在如電影中那樣灰暗的城市(也許電影背景設定更早),這一點又與2004年才上映的《Crash》的創意有幾分相似。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有人批評Crash的編劇過於刻意,一環套一環過於緊密,使情節喪失可信性。但其實不必這么看。Crash的編劇是在試圖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么?顯然不是,他只是在談論那樣一種可能性,他通過可能性來展示觀點。如果不利用這些可能性,那麼這種沖撞的力量帶給人們內心的震撼就要通過很多部電影來實現(就好像基希洛夫斯基的《十誡》那或者是另外一種效果,或者是力量完全被削弱。所以《Crash》的創意是成功的,因為所有觀眾都會感嘆於結構的精巧,都完全不會忘記這是一部虛構的作品,導演通過展示可能性也成功傳達了自己的觀點和傾向。這足以使它成為一部出色的作品。
但是回到《郵差》,人物之間的聯系比較薄弱,甚至不少關系是孤立的,僅僅是因為郵遞員拆看了信件而出現,這明顯使得各種生活背面的匯聚顯得不那麼真實。而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卻讓人感到它基本是寫實的,這種不真實的情節與寫實的手法,兩者之間的矛盾就讓這部電影顯得不自然、有點生硬了。
節選自:http://www.***.net/blog/?p=1039
㈨ 一個講關於郵差的美國電影
中文名:郵差
外文名:The Postman
其它譯名:未來郵差
製片地區:美國
導 演:凱文·科斯特納
類 型:動作
主 演:凱文·科斯特納,威爾·帕頓,奧莉維亞·威廉姆斯
片 長:177分鍾
上映時間:1997年12月25日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 彩:彩色
劇情簡介:
2013年,世界經過了一次全面戰爭,原有的一切社會秩序和一切現代化設施都不復存在,人們生活在孤立的環境中。在美國北部一個小鎮,人們被一個兇殘的暴君統治著。一個流浪者發現了一輛廢車,他開始了郵差生涯,並取得了小鎮人的信任。最後他帶動大家和暴君作斗爭,並獲得了久別的自由。
2013年,其時地球已被一場毀滅性的戰爭變成一片荒原。一集中營。從集中營里逃出後,這位人稱「莎士比亞」的流浪漢意外地發現一包過期郵件和一身郵遞員的制服,為了糊口,他開始來往於各城鎮之間,謊稱整個國家的公共服務系統正在重建,而自己是郵遞員。出乎意料地,居民們收到信後欣喜若狂並接受了他的謊言,很快,第二,第3個郵遞員在他的影響下誕生了。「莎士比亞」陪同女子Abby隱居了一段時日,等他重新出現時,他發現社會上已經有了一群郵遞員隊伍,並且奉自己為精神領袖。他不情願地接受了這個角色,並帶領大家與極權統治者展開斗爭,奪回失落的美國夢。
㈩ 中國拍的哪幾部片國內不讓播
中國內地十大禁播電影
、《十七歲的單車》(2000年)
該片是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的最新作品。王小帥在沒有拿到審片結論之前便攜片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雖贏得一尊銀熊,卻被禁止在國內公映。
2、《鬼子來了》(2000年)
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影片以獨特的視角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圈內口碑不錯,因沒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別的良好形象,迄今不能公映。
3、《蘇州河》(2000年)
獲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日本銀座影展大獎。影片以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敘述了一個愛情悲劇故事,表現對愛的執著和愛之意義的探討。因首先在台 灣上映遭禁映。
4、《過年回家》(1999年)
獲1999年第56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是一個關於寬容和愛的故事,主人公過年回家,傾訴了17年的難言人生。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導演張元受到處罰。
5、《趙先生》(1998年)
本片獲第51屆瑞士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
導演:呂樂攝影:王大麟主演:施京明 張芝華陳怡南蔣雯麗第5代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呂樂試圖通過拍攝處女作《趙先生》,像他的同門師兄張藝謀一樣成功轉型成電影導演。但這一努力卻並未取得太大的成效,雖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諾電影節獲得金獎,不過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在國內被禁映。他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小說》據說因為情節晦澀,映射中國百姓悲慘生活,也處在封存狀態中。
6、《小武》(1997)
導演賈樟柯憑借《小武》在國際影壇一舉成名,成為青年導演中後來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與其他一些人並無二致,都是走國際融資與發行的道路,基本與本土電影市場不發生任何關系。在國內,《小武》及其他類似的電影作品,因詆毀政黨形象,涉嫌煽動都是通過盜版VCD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7、《郵差》(1995年)
這部電影是導演何建軍得到鹿特丹電影節的一個基金的資助拍攝,並在歐洲完成後期製作的。這就決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國內獲得放映的機會。從國外電影節或電影基金獲取資金支持是不少青年電影導演的基本運作方式,也是他們完成的電影無法與觀眾見面的重要原因。涉嫌詆毀中國官員形象。
8、《活著》(1994年)
張藝謀評價最高的作品,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和男演員獎。根據余華小說改編,表現人在極端艱難的生存環境下可悲的頑強和堅韌,因詆毀社會主義法制,詆毀政黨執政能力,迄今不能公映。
9、《東宮、西宮》(1996年)
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編劇、攝影大獎。根據王小波的小說改編,講述一對同性戀者復雜的心路歷程,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涉嫌宣傳腐化思維,迄今未被准許上映。
10、《藍風箏》(1993年)
獲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審查未通過即參賽,導致中國電影代表團退出東京電影節,因詆毀社會主義形象,詆毀之政黨形象,該片迄今不能獲准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