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為什麼被禁我看了一遍,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意思,誰能解釋一下
被禁原因:
1、該片因為沒有送審就參展柏林電影節,不合規定;
2、導演王小帥透露,該片被禁止公映原因是「拍了太多胡同,沒把北京現代化的一面拍出來」,有關方面認為不利於申奧。
表達意思:
導演通過兩人對單車這一意象的不同態度,折射出城裡人和農村人生活的差異,哪怕是和最底層的城裡人的差異。
劇情:
20世紀末,北京。小貴(崔林飾)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遞公司的職業,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
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小貴承受著客戶經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著。
就在他快要攢夠錢的時候,他的自行車丟了。他跑遍了整個北京城尋找他的自行車,然後在街上,他看見一個學生騎著它。
新的車主小堅(李濱飾)說這輛車是在舊貨市場上買的,而小貴必須要回自行車,於是兩人只好設法共用這輛自行車。
⑵ <<17歲的單車>>內容概括
王小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簡介(附圖)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2月19日11:26 新浪娛樂
《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劇照
入圍今年第51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青年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被認為是電影節中的一匹黑馬,雖未獲得正式競賽獎項,但一座評審團大獎卻透露出大家對它的喜愛。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
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德西卡(Vittorio-de-Sica)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內地青年演員李濱(blog)、崔林和高圓圓(blog),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內地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森 甄寶琳)
⑶ 聽說《十七歲的單車》是向某國外老電影致敬,是哪個國家的哪部電影啊
伊朗
阿巴斯的《小鞋子》?是不是有可能
或者是義大利《偷自行車的人》
導
演:
維托里奧.德.西卡
⑷ 求十七歲的單車影視概論影評,不少於1000字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森 甄寶琳)
影片中繁華忙亂的北京城、快節奏的音樂,襯托著一個鄉下的小夥子「阿貴」,他純朴、善良、有點兒木訥,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從此阿貴就騎著自行車在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總與他格格不入。首先導演讓他看見了一個不斷換衣服的漂亮美眉,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城裡人」;然後讓他在都市四處受氣,見識下什麼是「城裡人」的氣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門口,讓他「感受生活」,不停轉動的酒店大門代表著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進的物質文明,跟著轉門彷徨旋轉的阿貴,卻代表著外來者對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貴好不容易進入了酒店卻如同呆兒般被招呼去洗了個「文明澡」,誰不知這「澡」卻洗錯了,不但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納洗澡費,阿貴無助地喊著「我不是來洗澡的」「是你們讓我洗的」——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阿貴,再次顯現出他與城市的不協調,他想逃可以說他是想逃離這一片令人窒息,與自己格格不入、夢魘般的土地,這里有太多的另人費解!
受盡凌辱的阿貴終於在經理的「施捨」下免費離開了酒店,可是厄運再次降臨,他唯一的財產——單車,被盜了,他不知所措的四處尋找,影片中的阿貴象盲頭蒼蠅般奔跑於茫茫的車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節奏的薩士風音樂,成分的表達出人在丟失「希望」(單車是阿貴在城裡賴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的「親人」,單車是阿貴的唯一希望。)後的無助、焦慮與驚惶!——這就是城市的現實——殘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貴陷入悲哀!最後演員看著丟車現場那空餘的車鎖鏈,眼中溢滿了旋而不滴的眼淚,無一不足以震人肺腑,這正是下層人民深度絕望、無奈的表現。
車丟了,工作沒了阿貴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單車,也找回希望,在尋車的過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的中學生,與阿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他的爸爸總是寵著他繼母帶來的妹妹以至於從未兌現過給他買單車的承諾。義憤之下他偷了家裡500塊錢,去舊貨市場買了一輛單車,對阿建說來,單車也不僅是單車,它是 「本來就該他的東西」,是他的尊嚴,不想單車卻是阿貴丟失的那輛。阿貴發現後,他去偷回來,阿建搶回來;阿貴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著要搶回來,兩人就為了在這循環往復中糾纏,一個要回「希望」,一個要回「尊嚴」,在最後一次的搶奪中,阿貴哭了, 他拚命的抓住他的車,撕心裂肺的呼號著。這一聲又一聲的喊叫,可以說是對不公世道的發泄,也可以說是絕望中自我保衛的發作,現實已經把這下層的打工仔,逼得獸性畢露了,阿貴的嘶喊震驚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們的繼續搶奪,似乎從他們的靈魂深處喚醒了他們的良知。阿貴這樣的喊叫,讓人感覺他將要失去的不是一輛自行車,而是他的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17歲的阿建承受不住這樣的喊叫,可是單車也是他身體里最重要的東西,他也不能放手,他們只得讓步,「不給車可以,還錢吧!500沒有,400也行,實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貴看來單車「這本來就是我的,我已經付過錢了」,但在阿建看來「我也付過錢了」,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一個人用一天!這個在成人看來荒謬的事情,在他們之間卻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是身處下層社會兩個17歲人執著,是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但是也善良的。
單車把兩個17歲聯繫到一起,阿建伸出手與阿貴主動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長,兩個下層的年輕人,在各自維護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約定」下,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這一握手可以說是這兩個深受命運迫害 17歲之間為同病相憐結成的友誼,悲慘的現實使「敵人」變成了「朋友」!
命運似乎把他們緊密栓連,最後阿健,用磚頭拍倒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來報仇的人們把他和阿貴毒打一頓,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在影片的結尾,阿桂扛著殘破的單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後湮沒在茫茫的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單車象徵著他——一個外來的下層打工仔,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個城市中。來的時候他擁有了「希望」(單車),現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無法生存——這就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被殘害!
影片在揭露下層人悲哀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圍繞這樣一個單車兩個17歲的年輕人展開。單車是他們共同的迷茫,使他們產生一致的沖動,最後同時表現出現代社會現實壓迫下年輕一族的本質特徵。因為單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可以幫助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而後人物的對話,行為也都非常的真實,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好,不是勝在演技,而是勝在自然真實!
導演簡介:王小帥,1966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電影學院導演系,是當今第六代導演,其主要作品有:《冬春的日子》、《扁擔姑娘》、《十七歲的單車》、《青紅》等等。其中《扁擔姑娘》入圍9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十七歲的單車》曾獲51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在《十七歲的單車》中,王導用他獨特的眼光和角度,展現了社會弱勢群體在大社會中的悲慘命運。情節真實可信,故事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兩個17歲的年輕人——外來打工仔阿貴和出生貧窮的城裡人小堅,因為一輛單車而引起沖突,在反反復復的互相追逐和搶奪後,兩人最終都受到權利的壓迫,以悲劇告終的悲慘故事。
整部電影情節非常簡單,但劇情卻引人入勝,從單車出現,單車對阿貴的重要意義,到單車被偷,小堅對單車的熱愛,再到兩人平分使用單車,直到最後單車被破壞,故事情節始終圍繞著單車慢慢展開,導演利用這一兩普通的單車就巧妙地表現了兩個年輕人在權力的壓迫下,痛苦和絕望的心境。
整部電影從頭至尾看下來,讓人覺得真實可信,電影沒有太多的台詞,而是通過最自然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來表現人物的心境和所處的環境,沒有任何雕琢和誇大的痕跡,讓人看了有真切實感。
而更讓人折服的是,王小帥導演在這部電影中,配有多種音樂來映襯每一部分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心境,其配樂表達貼切,自然,到位,也為整部電影增添了一抹亮色。
比如,在電影前部分,總是配以輕快的音樂,來襯托阿貴騎著單車穿梭於鬧市街頭,送一份份快遞的情景。這正表現了阿貴充滿青春活力,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快樂而又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狀態。
又比如,在阿貴尋找丟失的單車時,導演配上了一段沉重的薩克斯音樂來突出主人公丟失心愛的單車時的痛苦心情。單車對於阿貴來說是他全部的財產,失去了單車就等於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此時沉重哀婉的音樂與之前輕松的感情基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故事情節的進一步展開做了很好的鋪墊。
而最後,當阿貴扛著殘破的單車走在鬧事街頭的時候,影片響起了哀婉凄涼的笛聲。此時,電影所傳達的不再只是阿貴一個人面對生活的無奈和悲哀之情,而更是展現了社會弱勢群體權利壓制下被摧殘,卻又無力回擊的凄涼和悲哀,以及他們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狀態。畫面配合著音樂,使電影在最後得到了升華。影片就在哀婉凄涼的音樂聲和車水馬龍的鏡頭中悄然結束,但卻給人意猶未盡,發人深省的感觸。
看完整部電影,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弱勢群體生活在社會中真的很不容易,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嚴,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夢想,但是現實對他們來說是殘酷的。我想,王小帥導演拍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含義應該是:呼籲我們社會關注這些弱勢群體,批判以權利當道的社會現狀,提倡更和諧的社會。
電影里所描述的所有主人公,都可以說是弱勢群體,現在讓我們來逐一分析這些弱勢群體的特點。
阿貴:
阿貴是一個從鄉下來城裡打工的17青年,他懷揣著對生活的夢想,好不容易在城裡找到了一份送快遞的工作,為了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單車,他每天忙碌奔波於街頭,拚命的跑單子,好讓錢早點扣完,得到屬於自己的單車。可是,在工作的同時,他總是顯得與大「城市」格格不入,首先他看到了整天換衣服的漂亮女人,讓他見識了什麼是城裡人,在真正面對「城裡人」時,卻始終不敢正眼看人家。接著在跑單時,他又誤入大酒店「被迫」洗了一次澡,讓他感受了大城市的生活,不料的是,這澡卻錯了,不僅自己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洗澡費。當時阿貴帶著無助和茫然的表情喊著「我沒錢!」「是你們讓我洗的!」,體現了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鄉下人與城市生活的不協調。
當阿貴的單車被偷時,他的周圍有許多悠閑的老年人在觀摩文藝表演,敲鑼打鼓,熱鬧非凡,這正好與阿貴丟失單車的悲痛、彷徨失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也反映出,弱勢群體與社會的不協調。
另外在阿貴和小堅最後一次搶奪單車的時候,阿貴拚命地抓著單車發出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嚎叫,這叫聲顯示了他對城市生活的絕望和悲憤之情,這一聲聲的叫喊是對他所經歷的不公遭遇的發泄,是忍耐達到極限後的劇烈爆發,也是維護自己尊嚴的痛苦吶喊。這一聲聲的哀嚎,再一次體現了弱勢群體在大城市中受到權利的壓迫,經過一次次打擊,漸漸對生活失去原有的希望的痛苦絕望之情。
其實影片開頭,快遞公司面試的情節已經為表達農民工與城市的格格不入做了鋪墊,他們一張張彷徨失措的臉,回答問題時結巴驚慌卻有興奮的狀態,已然表現了他們與城市的不協調,以及面對城市生活的茫然卻又期待,充滿嚮往的心情。這一情節與影片最後阿貴扛著單車絕望痛苦地走在繁忙的鬧市街頭形成了很好的對比和映襯。
因此,阿貴所代表的是那些外來農民工,想要進入大城市生存,卻永遠無法融入城市,被城市人所鄙視和拋棄的弱勢群體。
小堅:
小堅是來自重組家庭,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城裡人。他一直夢想著自己有一輛山地車,在他看來擁有山地車,就是有了能融入同學的資本,有了山地車他才能擁有自己心儀的女朋友。只是,小堅的父親卻寵著自己繼母的女兒,把本身為他買自行車的錢,給妹妹付學費,這激起了小堅內心深處的叛逆,他毅然偷了家裡的500元錢,從二手市場買了一輛山地車。小堅的舉動,充分揭示了現代年輕人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② 對於這個社會底層的職高生來說,擁有單車就等於擁有了炫耀自己的權利,擁有權利他就能成為同學之王,不會被欺負和壓迫,同時能得到心儀的女孩子的追隨。所以對他來說,單車就是權利的象徵。這一心態在影片中有很好的體現。
比如,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高職女生向他表示好感,他把她送回家之後,他騎著單車,雙手拖把,手揮著外套,面露興奮的笑容,瘋狂穿梭在街道的情節,就充分表達了他擁有單車又擁有女朋友的興奮和快樂的心情。可以看出他的「心願」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而殊不知,他所買來的單車卻正是阿貴丟失的那輛,於是便出現了之後一系列的搶奪、打鬥,小堅和阿貴都在為自己的自尊和願望努力「拼搏」著,只是最後他們都輸給了以權利當道的社會制度。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阿堅看到自己的女朋友追隨著車技高超的金發不良少年而去時,他憤怒的眼神之下,有對世道不公,對命運不服的憤懣之情,憤怒壓迫著他無法呼吸,他無法控制地拿起磚頭拍打了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的頭,可最後,他卻遭到了回來報復的「金毛」一夥人的毒打,而可憐又無辜的阿貴也被連累遭到了一頓毒打,最後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
因此,小堅代表著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窮人,沒有本事,有願望卻得不到實現,永遠被強勢和權利壓迫,要靠爭奪打鬥來顯示自己強大和自尊,以此獲得權利的底層弱勢群體。
其他弱勢群體:
影片中兩個女人的角色也安排得很好。
一個是選擇有實力的男生就追隨的職高女生瀟瀟,在她看來選擇有實力的男生才能保護好自己,當她看到小堅有一輛這么好的山地車時,就主動接近他和他交往,而當她發現小堅的車被偷了,再也沒有可炫耀的資本了,她決然地選擇了追隨車技高超的金發男孩。由此可以看出,瀟瀟所追求的並不是愛情,而是權和利。這是生活在底層階級人的悲哀。
另一個女人是原本被阿貴誤以為是「城裡人」的不斷更換衣服的外來打工妹,她在一戶城裡人家裡做保姆,看著僱主那些漂亮的衣服,她內心充滿了羨慕,於是她每天都趁女主人外出,偷偷把女主人的衣服一件件地換上,並經常穿著女主人的衣服和鞋子來小賣部打醬油,以此來滿足自己是「城裡人」的虛榮心。只是最後她卻因被女主人發現她的行為,把她打發回家的悲劇而收場。
導演從保姆這個人物,側面表現了外來打工人員,想要融入社會,成為城裡人,卻永遠被看不起,不被接納的悲慘命運。
此外,在影片最後,「金毛」一夥人在毆打阿貴和小堅的時候,有一個「金毛」的手下,沒有出手打人,而是站在門口掏出一根煙抽了起來,以此來平息自己的緊張感,我猜,他也是被權勢壓迫下的受害者,他自己沒有任何的能力,只有靠當「金毛」的手下,來顯示自己的一點點「威風」,但是作為一個小羅羅,他始終也受到勢力和權威的壓制,受「金毛」的指揮,不想受人擺布,卻又不得不任人擺布。當他看到阿貴的車倒在他的面前時,他發現,心裡積存已久的憤怒終於可以憑借單車來發泄,於是他不顧一切地抓起單車就奮力地往地下砸,不停地踩踏著單車,好像單車能平息他內心所有的不滿一樣。最後鏡頭用很長時間對准了他奮力砸車的背影,這也充分地表現了他在長久的壓迫下終於可以發泄的痛快心情和狀態。由此也再一次看出了,一些強勢力對這些弱勢群體內心的摧殘和迫害。
生活是殘酷的,生活對這些生存在大城市中的窮苦人民來說,更是殘酷的,特別是對這些還未成熟,一心抱著對生活的期望和夢想生活的年輕人來說,弱肉強食、權力為上的社會現狀是極其殘酷的。我不得不感嘆,王小帥導演,用自己的獨特視角,把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被社會忽視的人們的生活現狀,反映得如此真實。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些弱勢群體有了更真切的認識和體會,同時也激起了對他們的同情之情。
這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這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我真切地希望這種權勢當道的現象能不再出現,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都有實現夢想的權利!真心地祝願社會上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和諧社會的快樂和溫暖!
⑸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除了高圓圓和周迅很美外,其他的畫面都很埋汰。像極了十七歲那年,我剛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時那張汗涔涔的臟臉。電影里阿堅自私又虛榮,敏感又脆弱。可是青春里的誰沒有這樣過呢。我也曾看到周圍女同學買了新的衣服就央求媽媽也給我買。不買就作,就鬧,就嚎,就耍小性子。所以那麼惹人厭的阿堅我討厭不起來,我只能給予共鳴般的理解。
⑹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森 甄寶琳)
影片中繁華忙亂的北京城、快節奏的音樂,襯托著一個鄉下的小夥子「阿貴」,他純朴、善良、有點兒木訥,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從此阿貴就騎著自行車在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總與他格格不入。首先導演讓他看見了一個不斷換衣服的漂亮美眉,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城裡人」;然後讓他在都市四處受氣,見識下什麼是「城裡人」的氣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門口,讓他「感受生活」,不停轉動的酒店大門代表著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進的物質文明,跟著轉門彷徨旋轉的阿貴,卻代表著外來者對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貴好不容易進入了酒店卻如同呆兒般被招呼去洗了個「文明澡」,誰不知這「澡」卻洗錯了,不但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納洗澡費,阿貴無助地喊著「我不是來洗澡的」「是你們讓我洗的」——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阿貴,再次顯現出他與城市的不協調,他想逃可以說他是想逃離這一片令人窒息,與自己格格不入、夢魘般的土地,這里有太多的另人費解!
受盡凌辱的阿貴終於在經理的「施捨」下免費離開了酒店,可是厄運再次降臨,他唯一的財產——單車,被盜了,他不知所措的四處尋找,影片中的阿貴象盲頭蒼蠅般奔跑於茫茫的車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節奏的薩士風音樂,成分的表達出人在丟失「希望」(單車是阿貴在城裡賴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的「親人」,單車是阿貴的唯一希望。)後的無助、焦慮與驚惶!——這就是城市的現實——殘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貴陷入悲哀!最後演員看著丟車現場那空餘的車鎖鏈,眼中溢滿了旋而不滴的眼淚,無一不足以震人肺腑,這正是下層人民深度絕望、無奈的表現。
車丟了,工作沒了阿貴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單車,也找回希望,在尋車的過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的中學生,與阿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他的爸爸總是寵著他繼母帶來的妹妹以至於從未兌現過給他買單車的承諾。義憤之下他偷了家裡500塊錢,去舊貨市場買了一輛單車,對阿建說來,單車也不僅是單車,它是 「本來就該他的東西」,是他的尊嚴,不想單車卻是阿貴丟失的那輛。阿貴發現後,他去偷回來,阿建搶回來;阿貴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著要搶回來,兩人就為了在這循環往復中糾纏,一個要回「希望」,一個要回「尊嚴」,在最後一次的搶奪中,阿貴哭了, 他拚命的抓住他的車,撕心裂肺的呼號著。這一聲又一聲的喊叫,可以說是對不公世道的發泄,也可以說是絕望中自我保衛的發作,現實已經把這下層的打工仔,逼得獸性畢露了,阿貴的嘶喊震驚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們的繼續搶奪,似乎從他們的靈魂深處喚醒了他們的良知。阿貴這樣的喊叫,讓人感覺他將要失去的不是一輛自行車,而是他的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17歲的阿建承受不住這樣的喊叫,可是單車也是他身體里最重要的東西,他也不能放手,他們只得讓步,「不給車可以,還錢吧!500沒有,400也行,實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貴看來單車「這本來就是我的,我已經付過錢了」,但在阿建看來「我也付過錢了」,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一個人用一天!這個在成人看來荒謬的事情,在他們之間卻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是身處下層社會兩個17歲人執著,是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但是也善良的。
單車把兩個17歲聯繫到一起,阿建伸出手與阿貴主動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長,兩個下層的年輕人,在各自維護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約定」下,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這一握手可以說是這兩個深受命運迫害 17歲之間為同病相憐結成的友誼,悲慘的現實使「敵人」變成了「朋友」!
命運似乎把他們緊密栓連,最後阿健,用磚頭拍倒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來報仇的人們把他和阿貴毒打一頓,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在影片的結尾,阿桂扛著殘破的單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後湮沒在茫茫的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單車象徵著他——一個外來的下層打工仔,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個城市中。來的時候他擁有了「希望」(單車),現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無法生存——這就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被殘害!
影片在揭露下層人悲哀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圍繞這樣一個單車兩個17歲的年輕人展開。單車是他們共同的迷茫,使他們產生一致的沖動,最後同時表現出現代社會現實壓迫下年輕一族的本質特徵。因為單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可以幫助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而後人物的對話,行為也都非常的真實,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好,不是勝在演技,而是勝在自然真實!
⑺ 青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有多少人追
十七歲的單車 (中國 法國)
Beijing Bicycle
生活令我憤怒
導演: 王小帥主演: 崔林 周迅 李濱 高媛媛片長:113分鍾
出品時間:2001
青年貴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他和幾個青年人受雇為速遞員,老闆發給了他們新山地車,說他們要掙到足夠的錢自行車就可歸他們自己。貴發現工作不好做,因為這個大都市是很復雜的。但他決定好好乾,差不多可以掙到這輛車時,自行車卻被人偷走了。老闆說他要繼續呆在公司里必須找回那輛車,這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憑著鍥而不舍的努力,貴終於找到了自行車,但這時它在一個學生的手中。學生說他是在二手車市場買來的,不想還給貴。貴把車偷了回來,但又要和流氓惡棍交涉。後來他與學生設法共同使用這輛自行車......
《十七歲的單車》簡介
森 甄寶琳
< BACK
入圍今年第51屆柏林影展競賽,青年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被認為是影展中的一匹黑馬,雖未獲得正式競賽獎項,但一座評審團大獎卻透露出大家對它的喜愛。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
⑻ 十七歲的單車里小堅是誰演的,還演過什麼
《十七歲的單車》
李濱 Bin Li .....堅 Jian
崔林 Lin Cui .....郭連貴 Guo Liangui
姓名:李濱
性別:男
生日:8月22日
星座:獅子座
國籍:中國大陸
職業:演員
身高:173cm
明星簡介 |
電影:
《十七歲單車》《卡拉是條狗》《風沙的邊緣》《向日葵》《叢林無邊》《青紅》。
電視劇:
《親親寶貝》《綠水英雌》。
崔林李濱<17歲的單車>後<叢林無邊>再聚首
李濱和崔林是當今中國青年男演員中,除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之外而獲得國際電影節演員獎項的雙子星,他們的藝術生涯的起點都非常高,走出《十七歲的單車》的輝煌之後,他們的片約不斷,幾乎都是以電影為主,而且大都是第六代導演和新生代的影片。李濱和崔林都是從非職業演員成為職業演員的,他們能不能順利完成這樣的角色轉換?李濱用他在《卡拉是條狗》(導演:路學長)、《極地彩虹》(導演:寧敬武)、《心·心》(導演:盛志明)、《向日葵》(導演:張揚)中的表演,崔林用他在在《一百個小偷》(導演:滕華韜)、《我的美麗鄉愁》(導演:俞鍾)、《槍手》(導演:沈東)中的表演,證明了他們的實力。他們未經雕琢,淳樸自然的表演給中國銀幕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李濱和崔林在走出《十七歲的單車》之後,各自單飛,《叢林無邊》讓他們在三年之後再度聚首,如同在《十七歲的單車》中為一輛自行車而大打出手一樣,他們在《叢林無邊》里也將扮演國共兩個陣營里的士兵,他們充滿激情的表演將是他們的一次自無超越。尤其是李濱,在拍攝電影中的雨戲時,發著高燒,數度昏倒,令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動容。經歷了「槍林彈雨」的洗禮之後,他已經由一個男孩兒成為一個男人。
⑼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梗概
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
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
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新的車主健說這輛車是在舊貨市場上買的,而貴必須要回自行車,於是兩人只好設法共用這輛自行車。
(9)17一輛自行車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該片為台灣電影學者、影評人焦雄屏經營的吉光電影公司的「《三城記》系列電影之一 。該片拍攝時正處於相關政策轉變期,完全市場化的階段還沒開始。電影資金來自法國、台灣,但版權屬於北京電影製片廠,要向電影廠交錢購買廠標。由於北影廠對電影的版權所屬模糊不清,審查很嚴格 。
該片因為沒有送審就參展柏林電影節,被禁止在中國內地公映 。2004年,該片重新送審後通過了廣電總局電影局的審查並允許公映,影片象徵性地剪了8個鏡頭,但名字改為《自行車》。這是廣電總局電影局政策改革後首部解禁的地下電影
⑽ 十七歲的單車的影評
在整部電影中,大家看到了這是一個有關「找尋」的故事,兩個男生要想投身在城市裡,根據自身的努力不斷尋找自我認同, 卻被城市視而不見,意味著了一類邊緣人物在大城市中置身的難堪。
《十七歲的單車》是由王小帥導演的一部影片,電影以一輛單車為案件線索,敘述了一輛單車被同時有著它的兩個男孩不斷物歸原主,失去機會,最後達成共識一同應用該輛自行車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電影導演根據對快遞小哥「郭連貴」和學生「小堅」的人物塑造,對這部電影的多段場面調度;
一個是鄉村來的打工賺錢小夥子,一個是大城市中衣食無憂穿還為感情煩惱的大城市青年人,看起來沒什麼關系的兩條平行線卻都以「單車」為關鍵的 發展趨勢案件線索和分歧矛盾的暴發點。
導演多段敘事結構的歷程中,兩條線的故事把控都十分及時。「快遞小哥」的故事線中,導演加入了同是鄉村工薪階層,卻假裝城市女孩的 「紅琴」;
一方面主要表現了那時社會背景下,處在社會發展底端人看待「年輕人」和看待 與自身真實身份同樣的人時,造成打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和心中起伏,另一方面豐富了單線故事的情節發展,促使「快遞小哥」這條故事線更為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