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電影上甘嶺穿什麼軍裝

電影上甘嶺穿什麼軍裝

發布時間:2022-08-24 06:19:53

㈠ 入朝志願軍有沒有軍徽和領章之類的嗎

當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真的不佩戴胸章。這要從志願軍軍服的演變講起。

1950年7月,由於半島局勢緊張(此時半島人民軍正向南方進攻,將美韓軍壓縮在靠近海岸的狹小區域,仁川登陸尚未開始),我國成立了東北邊防軍,隨後就開始准備入朝作戰。首批入朝的志願軍第13兵團,主要部隊均來自東北邊防軍,包括38、39、40、42、66、50、20、27、26軍,共9個軍30個師,全是頭等主力,其中第50軍還是國民黨起義部隊。

由於長期駐扎東北,先期入朝的部隊保暖工作做的比較好,棉衣棉被齊全。由於還沒有入冬,所以首批入朝部隊並沒有產生凍害傷亡。

由於是志願軍,要求所有部隊都不佩帶任何標志,50式軍服都摘掉「八一」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標。所有人須將帽徽、胸標等一切具有解放軍標記的物品留在國內,連印信,文件,官兵證件都一律上繳。

現實中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絕大多數志願軍官兵都沒有胸標。著名影視作品例如《上甘嶺》《英雄兒女》里志願軍的胸標,其實只是藝術化的表現,並不符合史實。所以,電影《金剛川》裡面的志願軍不佩戴胸標,是符合史實的。要知道,連彭總在19537月赴板門店簽署停戰協議的時候,他的軍裝上也沒有任何標志。

㈡ 上甘嶺戰役慘烈到什麼程度

即使對戰爭史毫無了解的中國人,也會因為電影《上甘嶺》及那首插曲《我的祖國》而知道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電影固然好看,但它終究是後來的藝術作品,而不是現場的真實紀錄。了解這個戰役的人可能會說:「那個年代、那樣慘烈的戰斗,不可能顧得上照相之類的事兒。」事實上,在英雄的上甘嶺志願軍戰士中,就真的還有戰地攝影記者,其中一位就是高亞雄。
我當時是15軍(軍長是秦基偉)45師(師長是崔建功)的攝影員,那時每個師都有專職攝影員。那時不叫記者。上甘嶺戰斗中我也在坑道里,在總共43天的戰斗里,我近20天在前沿陣地。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毒氣、凝固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炸葯包……敵人什麼武器都用上了。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彌漫在坑道里,讓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干糧—壓縮餅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時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沒水喝,尿也很少啊……
下面,讓我們再聽一遍上甘嶺的故事吧。
一份關於秦基偉將軍的回憶錄里這樣描述上甘嶺戰斗:1952年的朝鮮戰場,中朝部隊接連取勝,但美軍不想在談判桌前丟面子,並想在戰場上贏得更多的談判籌碼,於是就形成邊談邊打、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局面。到了10月,美軍蠻橫地單方面中止了談判,美方首席談判代表哈里遜叫喊:「讓槍炮來說話吧!」接下來便開始了他們的「金化攻勢」。當時的五聖山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它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連接點,控制著金化、鐵原和平康三角地帶,是朝鮮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如果志願軍佔有它,就可俯瞰敵人縱深,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倘若「聯合國軍」奪取了五聖山,就等於從中部突破了志願軍防線,進而危及整個北朝鮮戰線。而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又是控制五聖山命脈的高地。所謂的「金化攻勢」的要點,就是拿下上甘嶺,突破五聖山防線。
當時中朝軍隊已經轉入戰略防禦,並在上甘嶺地區構築防禦工事近一年的時間。美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范佛里特原計劃只用兩個營的兵力,5天時間,傷亡200人便可拿下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指上甘嶺攻勢)!」半個小時後,美第八集團軍第7師和配屬的韓2師的16個炮兵營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兩個高地發射炮彈30餘萬發,投炸彈500枚。我軍表面工事幾乎全部被毀。這一天,45師135團殲敵1900餘人,擊毀坦克3輛、繳獲坦克1輛,自己也傷亡500餘人。
高亞雄回憶:
我也隨部隊上了前線。我雖然是攝影員,但是在那樣的條件下也很難拍到好照片。大部分戰斗是在夜間進行的,我只有在白天反擊的時候才能拍。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就是在一次白天的反擊中拍的,而且只拍了一張就又回到坑道里。照片上的戰士我都不認識了,因為傷亡太大,為了保持部隊的番號就不斷地補充人員,連隊不斷地在重組,只知道是45師的。
高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終因敵強我弱,彈葯供應不上,志願軍被迫轉入坑道,堅持斗爭。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熏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坑道戰是艱苦的。許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塊餅干,許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來解除難忍的乾渴,官兵們還戲稱為「光榮茶」。戰士們把餅干放入嘴裡能把舌頭割破,人丹放在嘴裡竟化不了。由於醫療條件差,許多傷員犧牲在坑道中。有一個坑道,10多名戰士直到餓死,還端著沖鋒槍守在坑道口。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階段的立功標准。兩個高地的各個坑道,距五聖山主峰最近的地方500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但要通過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進去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活著進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為送一壺水,甚至要付出幾條生命。
十五軍後勤部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秦基偉曾對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給後勤記頭功。」
坑道里擠滿了戰斗員、傷員和烈士的遺體。硝煙、血腥混合在一起。糧沒了、水沒了、葯也沒了……雙方已經都很難堅持了,這時就看誰能沉住氣了。為了掌握情況,志願軍決定抓俘虜。通過審訊俘虜,秦基偉心中有了數。他在日記中寫道:「敵人兩個師已有半數以上死傷,按美軍(每個)師1.8萬人,偽軍(南朝鮮)1.2萬人,合計3萬人。現在能夠參與戰斗的不到1萬人,敵人為爭奪我們兩個連的陣地,用了兩萬人的死傷,而陣地仍然奪不去。我想,敵人是不願意這樣來拼消耗的,美軍不是缺鋼鐵而是缺少人力……」據此他決定開始籌備反擊戰。
11月11日15時45分,志願軍的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傾瀉。秦基偉指示炮兵要巧妙地運用火炮的威力:15時45分炮火進行第一次急襲後,停歇5分鍾,再急襲5分鍾,然後假意發出步兵攻擊信號,但並不沖鋒,把敵人引誘到前沿工事後,才使用火箭炮覆蓋,幾十門榴彈炮也一起轟擊。這幾次急射,1萬多發炮彈鋪天蓋地落到敵人陣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飛上了天,鐵絲網被炸斷,敵人的屍首四處飛揚。
戰斗共持續了43天,雙方共投入了10多萬兵力。原本是個局部規模戰斗,竟發展成了一個著名的戰役。戰斗中,「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兩個小小的山頭共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鍾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炸彈爆炸。上甘嶺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硝煙繚繞,猶如陰雲。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先後打退敵人900次的進攻。「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同時還有300架飛機被擊落擊傷;坦克40輛,大口徑炮61門被擊毀。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就這樣,敵人所謂的「一年來最強大的攻勢」,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消息傳到北京,全國人民沸騰了。12月16日,毛澤東發表論朝鮮戰爭局勢及其特點的講話,高度評價了上甘嶺戰役。12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慶祝上甘嶺前線我軍的偉大勝利》的社論,把慶祝上甘嶺勝利的活動推向了高潮。
談到拍攝,高亞雄說:
上甘嶺是個朝鮮的小村子,就是兩個小山頭。我有一個從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萊卡3型相機,還有一盤阿克發黑白片—那還是在國內戰場上我們的戰士繳獲的兩盤膠卷之一。另一盤戰士們不知是什麼,就給打開了,全曝光了。整個戰斗期間我就拍了100多張底片。那時也沒有意識要多拍之類的。上戰場時我還有手槍,加上照相機,是個「雙槍手」。我和另一個搞攝影的兩個人在坑道里共享一個炮彈箱,在這上可以蹲坐—坑道里空間很小,有時擠得像過節時的火車廂。不沖鋒的時候我就在坑道里拍,那時坑道里黑黑的,還沒有閃光燈,只有鎂光粉。用火柴一點就「撲」的一聲,還有白煙,很嗆。盡管這樣,戰士們還是很願意照相。他們說,照吧,嗆就嗆點吧。開始我用B門,打開相機,然後點燃鎂光粉。鎂光粉也不多,我們就把美國人扔的沒炸的那些照明彈撿回來,把其中的鎂光粉倒出來,用軍用電池連在照相機上,電池又連在鎂光粉上,這里按快門,那裡鎂光粉就著了。這土辦法挺好。
有一次我和那個搞攝影的一塊走,半路上那位說要方便一下,我們就找了個隱蔽的地方,正在方便時,敵人的炮彈就鋪天蓋地的把我們剛才的路炸了個稀爛,我們慶幸自己命大。

我在朝鮮受了兩次傷,一次是炮彈片打到眼睛旁邊,還有一次是打到腿上。另一個宣傳隊的副隊長喬松亭也和我一樣被打到了眼睛旁邊,他犧牲了。拍完了我就把底片交給了通訊員,由他交給軍里,沖洗後由他們負責發稿。上甘嶺戰斗時我才19歲,許多戰友很年輕就犧牲了。戰士們經常在坑道里說,「活到20歲就夠本了!」可見傷亡有多大!像黃繼光那個連隊,就打得剩了5個人。炮彈一來,一下子幾個連隊就沒了。我能活著就不錯了,倖存的老戰友如今還經常聯系,戰場上的感情是最真摯可靠的。我們的師長今年去世了,他最後升為中將。
上甘嶺的照片總共用了20多張,照片都在哪裡發的我也不知道,反正發了不少。有一次我接到了700多元稿費,而那時我的工資才21元!後來這些底片在哪裡我也不是十分清楚,有些可能在軍事博物館,有些可能在解放軍畫報社。朝鮮戰爭之後我們出版了一本畫冊,裡面也用了我的不少照片。
今天看來,那個場面應該是能出很多好照片的。有一個戰士叫王仕佑,他帶著另外兩個戰士一直在坑道里、戰壕里穿梭著打,先後消滅了幾百個敵人!回來時渾身是土和血,什麼也聽不見—耳朵早被震聾了!那形象多感人啊,可惜我就沒想起來拍,只拍了他在坑道里給祖國人民在寫信的鏡頭。假如有現在這樣的技術和觀念,那我一定會拍很多照片的。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是「時代性的遺憾」。
http://news.ifeng.com/mil/video/detail_2012_10/01/18027899_0.shtml

㈢ 上甘嶺資料片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

編劇:林杉、沙蒙、曹欣、肖予

攝制:1956年

導演:沙蒙、林杉

作曲:劉熾

類型:故事片(黑白)

主演:高保成

徐林格

劉玉茹

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調動六萬多兵力,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佔五聖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此後,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坑道里,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了二十四天,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進攻的勝利,並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美國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來談判,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朝鮮人民得到了和平。

美國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麼會打不下來。美國的軍事研究者們用電腦模擬得出結論,范弗里特如果不攻五聖山,改為攻打西方山谷地,憑借美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共軍兩個主力師(十五軍四十六師和三十八軍的一一二師)是抵擋不住的。他們不準備認為上甘嶺的失敗是輸給了中國軍人,因為這似乎不是人力能夠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隊的四十五師可以做得到的,為什麼德川、三所里、松骨峰的英雄「萬歲軍」就做不到?電腦只能模擬常識性的東西,它永遠也模擬不出一個民族重新覺醒時所能迸發出的力量。

一、50年前的戰火

對一個國家、民族落後的痛苦體味最深的,莫過於它的軍隊。

1952年下半年,朝鮮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對於中朝一方來說,相對於1950年底鴨綠江邊的歲月,己方已經小佔便宜。在嚴酷的事實下,連首先挑起戰爭的金日成同志也已經放棄了要「統一朝鮮,解放南方」的一廂情願的夢想,此時社會主義陣營所要面對的是:我們能不能在美帝國主義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固守住這個共CHAN主義在東亞的橋頭堡?

盡管我們的宣傳是樂觀的,以至於讓我們在幾十年後也認為我們當時只要願意,就可以替朝鮮人民完成統一的大業,可是歷史是會告訴人們真相的:當時的情況曾是如此的嚴峻。

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在我們今天看來,這似乎只是恐嚇,可是當時的事實是在九月和十月里,聯合國軍連續攻下了北朝鮮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嶺(BloodyRidge)」和「傷心嶺(HeartbreakRidge)」——由於朝方的揚勝諱敗,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中朝一方對這兩戰的叫法,只好以美方的稱謂來敘述了。盡管聯合國軍損失了幾千人,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達到了戰略目的。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五聖山——美方將其叫做「三角形山」,范弗里特預計以兩百人為代價,在五天內實現目標。為此他動用了美第七師、美第187空降團、南朝鮮第二師、九師、加拿大步兵旅、菲律賓營、哥倫比亞營、阿比西尼亞營等部隊共七萬餘人的龐大兵力。

志願軍方面在敵情判斷上出現了巨大的失誤。我方把幾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聖山方向只留下了一個連秦基偉自己也承認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師,區區一萬來人。

《毛選》里說到,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比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談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點半,戰鬥打響。

范弗里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兩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這兩個高地背後的□地里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嶺,這場戰役我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

美軍320多門重炮,27輛坦克以每秒鍾六發的火力密度將鋼鐵傾瀉到這兩個小山包上。由於我方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長達八個小時的時間里,前沿部隊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傷亡五百五十餘人。

通往一線陣地的電話線全部中斷,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敵人爬上前沿陣地,任由戰士們各自為戰。

這一天里,敵向上甘嶺發射30餘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上甘嶺主峰標高被削低整整兩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這樣,直到四天以後——10月18日,四十五師前沿部隊才因傷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該師逐次投入的十五個步兵連全部打殘,最多的還有三十來人,少的編不成一個班。

19日晚,四十五師傾力發動了一次反擊。

597•9高地9號陣地上,美軍在陣地頂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個地堡,我軍攻擊受阻。這個地堡後來再現在電影《上甘嶺》里。

十九歲的貴州苗族戰士龍世昌,悶聲不響地拎了根爆破筒沖了上去,敵人炮兵實施攔阻射擊,一發炮彈將他左腿齊膝炸斷。目擊者幾十年後回憶道:「那個地堡就在我們主坑道口上面,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從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著龍世昌是拖條腿拚命往上爬,把爆破筒從槍眼裡杵進去。他剛要離開,爆破筒就給裡面的人推出來,哧哧地冒煙。他撿起來又往裡捅,捅進半截就捅不動了。龍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裡壓,壓進去就炸了。他整個人被炸成碎片亂飛,我們什麼也沒找到。」

0號陣地上,135團六連僅存16個人,在對四個子母堡的爆破中,三個爆破組都沒能接近地堡,在途中傷亡殆盡了。還剩下營參謀長張廣生、六連長萬福來、六連指導員馮玉慶、營訊員黃繼光、連通訊員吳三羊和肖登良。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過黃繼光沒喊後來那句讓四億五千萬人熱血沸騰的口號:讓祖國人民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他們炸掉了三個地堡,付出的代價是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黃繼光爬到最後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也已經七處負傷。他爬起來,用力支起上身,向戰友們說了句什麼,只有指導員馮玉慶省悟了:「快,黃繼光要堵槍眼。」犧牲後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跡——血都在路途上流盡了。

當時的目擊者大都在後來的反擊中犧牲,只有萬福來重傷活了下來,在醫院聽到報上說黃繼光僅僅追授「二級英雄」,大為不滿,上書陳情。志願軍總部遂撤銷黃繼光「二級英雄」,追授「特級英雄」稱號——我軍至今僅有楊根思和黃繼光獲得過這種級別的榮譽。

十五軍戰後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說道:「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葯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也只有這樣一個民族的優秀兒女,才能這樣的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敵人再度反撲,上甘嶺表面陣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師再無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隊,21個步兵連傷亡均逾半數以上。聯合國軍投入了十七個營,傷亡七千之眾,慘到每個連不足四十個人。美國隨軍記者威爾遜報導:一個連長點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戰斗進入了坑道戰。電影《上甘嶺》里主要反映的就是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偉將軍部警衛連補充到一號坑道,120多號人,穿過兩道固定炮火封鎖線,連排幹部只剩一個副排長,還有二十五個兵。

坑道里的志願軍戰士為後方贏得了時間。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

我方動用了133門重炮。美七師上尉尼基驚恐地告訴隨軍記者:「中國軍隊的炮火像下雨一樣,每秒鍾一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沒有藏身之地。」每秒鍾一發美軍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們的戰士在10月14日面對的是每秒鍾六發的狂轟。

5小時後,志願軍收復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鮮二師三十一團和阿比西尼亞營反攻,發動了四十餘次攻擊。一天下來,全員上陣的三十一團便完全喪失戰鬥力,直到朝鮮戰爭結束也沒能恢復戰鬥力。11月1日,美七師,南朝鮮九師再度反撲,打DAO2日拂曉反被我堅守部隊打了個反擊,收復597•9全部表面陣地。四十五師補充後用於反擊的10個連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鮮九師和美187空降團分五路進攻,四十五師最後一個連隊增援到位,打到下午三點,連長趙黑林趴在敵人屍體上寫了個條子派人後送:我鞏固住了主峰,敵人上不來了。

當天美國人坦率地向新聞界承認:「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

先後屯過三四百人的一號坑道,只走出了八個人,下陣地的時候,又在炮火下犧牲了2個,到軍部,又被餅乾和牛肉罐頭撐死一個。

隨手抓把土,數出三十二粒彈片,一面紅旗上有三百八十一個彈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樹幹上,嵌進了一百多個彈頭和彈片。

上甘嶺戰役,雙方傷亡人數有多種說法,但是毫無例外的都有誇大對方損失,少報己方損失的毛病。

我方戰報:殲敵兩萬五千餘人,十五軍傷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九人,其中陣亡五千二百一十三人。美方戰報:損失九千餘人,共CHAN黨死傷一萬九千餘人。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片3•8平方公里的山頭,已經被鮮血浸透了。

二、誰的勝利?

彭德懷指著朝鮮地圖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聖山,我們將後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聖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

1952年9、10月間,北朝鮮部隊相繼丟失兩個重兵把守的要隘——9月5日,聯合國軍攻佔北朝鮮部隊據守的「喋血山嶺」;10月13日,聯合國軍攻佔「傷心嶺」。10月14日,聯合國軍挾連勝之威,進攻上甘嶺,打DAO11月中旬,苦戰之後,美國人承認失敗。
我們對朝鮮的歷史,負得起責。北朝鮮人對自己的歷史,卻未必負得起責。

板門店的談判桌上只有北朝鮮和聯合國的旗幟,北朝鮮人認為南韓人不配作為談判對手,至於中國人,如果過分突出他們的功績,那麼「主體思想」的偉大之處如何體現?他們認為這是金日成思想,即「主體思想」的偉大勝利,所以撤去了中國國旗。上甘嶺註定要和「傷心嶺」、「喋血山嶺」一塊被北朝鮮的歷史書所遺忘。但是歷史終將恢復其本來面目,我只能希望我們自己永遠都不要遺忘先人們在另一片國土上為國家爭來的榮譽。

什麼叫做英雄?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可以叫做英雄。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天上沒有出現過一架我們的飛機;是役我們的坦克也沒有參戰的紀錄;我們的火炮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四分之一,美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五千多枚航彈,我們只有40多萬發炮彈,而且幾乎全是後期才用上的。

數百萬發炮彈蹂躪著這兩個區區3•8平方公里的小山頭,這兩個在范弗里特的作戰計劃里第一天就該拿下來的小山頭,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驗證了人類的勇敢精神。

此役之後,美軍再沒有向我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38度線上。這一戰奠定了朝鮮的南疆北界。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86年出版的五百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聖山,卻標出了上甘嶺。

這就是歷史的崇山峻嶺,讓人們一眼就看見了她:「呵,這就是上甘嶺!」

原本是二等部隊的十五軍四十五師,這一戰基本上打光,但是她從此昂首跨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等主力的行列,因為她的戰績是——上甘嶺。

1961年3月,中央軍委從全軍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軍、第十五軍、第三十八軍,交由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挑選一支,改建為中國第一支空降兵軍。

這位上將選擇了十五軍,理由是:「十五軍是個能打仗的部隊,他們在上甘嶺打出了國威,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個十五軍。」

國家贏得了地位,從此美國人將中國視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西方人的標準是:要想成為強國,你必須擊敗過另一個強國的軍隊。將軍們贏得了榮譽,幾十年後秦基偉將軍躊躇滿志地登上國防部長的位置,不能說和上甘嶺沒有一點關系。

歷史已經記不完那一萬多在戰火中浴血的戰士的姓名了,他們的身軀已經和朝鮮半島的五聖山揉和在了一起。

我們沒有足夠的大炮,甚至於沒有足夠的反坦克手雷,當時前沿陣地上的戰士們唯一希望的是多給配點手雷,因為這個東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彈威力大多了。可是,黃繼光手裡仍然只有一顆手雷,因為這個東西我們造不出來,我們沒有那麼多錢去進口。美國人可以動用B-29去轟炸一輛自行車,而我們手裡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給敵人的坦克,用來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當年的美國隨軍記者貝文。亞歷山大寫道:「(中國)部隊進攻時,通常主要依靠輕兵器、機槍和手榴彈。只有對付最有利的目標時,才肯動用迫擊炮。」

對一個國家、民族落後的痛苦體味最深的,莫過於它的軍隊。

這就是我們可愛的戰士——他們從不和自己的中國講條件,沒有任何奢求,決不會因為沒有空中支援放棄進攻,決不會埋怨炮兵火力不夠,決不會怪罪沒有足夠的給養,只要一息尚存,他們就絕不放棄自己的陣地……他們甚至可以在長津湖華氏零下20度的氣溫里整夜潛伏,身上僅僅只有單衣;他們可以在烈火中一動不動;他們中的每個人都隨時准備著拎起爆破筒和敵人同歸於盡……

舞台藝術往往在現實的基礎上有所誇張,比如說美國大片《珍珠港》吧,歷史事實是日軍損失飛機九架,飛行員二十一人,其中沒有一架戰斗機,但大家不妨借一部來仔細數數看看雷夫他們搞掉了多少架「零」式戰斗機!可是看看我們的《上甘嶺》、《英雄兒女》,可以說沒有一部中的英雄事跡是編導們胡編亂造的,如果要說不足,那隻能是他們表現的還不夠,不能在屏幕上完整的再現每秒鍾六發重炮炮彈爆炸的震撼。

3•8平方公里的狹小面積,一日之內落彈30餘萬發;一萬餘人,要對抗七萬多敵人;前沿陣地上,經常是一兩個殘破的連對抗一兩個齊裝滿員的團,而且幾乎沒有炮火支援,彈葯也常常補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彈葯、一個蘋果常常是犧牲好幾條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可以說是一個奇跡。美國人不是輸給了地利。他們忘記了拿破崙一百餘年前講過的話:「中國是一頭睡著了的獅子,我希望她永遠都不要醒來。」

上甘嶺,不僅是一兩個偉人的勝利,也不僅是幾十個將軍的勝利。當一個輝煌了兩千年的民族破落後重新找回自信的時候,這種力量是可怕的。偉人與將軍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合理的利用了這股力量。

上甘嶺的鮮血會不會被遺忘?五十年了,靈與肉都化為了清風明月,值此五十年祭,謹以此文悼念先烈於地下,希望大家能和我一道,摒除一會兒生命中的物慾,回憶一下那個不可思議的年代。

紀念一下偉大領袖毛主席和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獻出寶貴生命和熱血的人們

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圖片: http://ke..com/pic/14/1147401020261617_small.jpg

㈣ 《上甘嶺》女衛生員王清珍的結局是什麼

《上甘嶺》女衛生員王清珍的結局是以出色的表現,受到志願軍官兵的廣泛贊揚。她榮立了二等功,被授予二級戰士榮譽勛章,並在國旗前照了相。

1958年,王清珍出席了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握著她的手說:「聽說你就是《上甘嶺》中的王蘭,好哇!在戰場上是英雄,回到地方當勞模。這正是我們黨需要的接班人。」

(4)電影上甘嶺穿什麼軍裝擴展閱讀

原型簡介:

1、王清珍:電影《上甘嶺》中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之一。1936年出生在湖北武漢,1951年初入朝參戰,擔任志願軍第15軍45師醫政股收容所的衛生員,在上甘嶺戰役中以出色的表現榮立二等功,被授予二級戰士榮譽勛章。

2、吳炯:電影《上甘嶺》中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之一。1933年出生於原四川忠縣(現屬重慶)。1951年入朝作戰,擔任志願軍第15軍45師監工一連的衛生員,在上甘嶺戰役期間,吳炯救治傷病員達百名之多,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

㈤ 上甘嶺電影原型清唱《我的祖國》,這是有多讓人感動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出現在連線鏡頭前時滿頭白發

穿著當初制式的軍裝,胸前的勛章熠熠閃耀

當被問到當年上戰場時是否會恐懼

她的回答平淡而堅定:“不會”

老人說自己只是當時醫務人員中的普通一員

“我沒什麼可驕傲的”

可祖國和人民為她驕傲

也為鐫刻在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烈士英名牆”上的英魂而驕傲

我們並不陌生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重要時刻

總會響起這個熟悉的旋律

從1956年一直傳唱至今

經典傳唱人金志文懷揣

與歌曲中對祖國江河湖海無比熱愛的共情

再次唱響這首經典老歌

在吸收各種經典版本精華的同時

融入自己獨特的理解

為這首震撼人心的曲目

注入嶄新活力與澎湃朝氣

隨著婉轉悠揚的鋼琴聲緩緩流淌

閉眼就仿若身臨祖國秀美畫卷

波濤奔涌的大河寬闊無際

揚著白帆的船上,艄公的號子不時響起

兩岸的稻花被風吹得簌簌作響,香飄悠長

《我的祖國》歌詞真摯朴實、親切生動

三段歌詞就組成三幅美麗的畫面

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

三個方面描繪出栩栩如生的場景

喚起人們深切的思鄉之情

對今年94歲高齡的詞作者喬羽而言

戰爭是殘酷的

但戰士們在面對時

依然擁有鎮定樂觀的精神狀態

正因如此

誕生了《我的祖國》

這樣一首溫情而動人的歌

㈥ 電影《豬排山》醜化的是哪些志願軍

美國韓戰電影《豬排山》被認為是美國的《上甘嶺》。從故事情節來看,區別不大。不同的是,
板門店談判中的中方人員

1,《上甘嶺》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氣概。而《豬排山》中,美軍的普通士兵除了也一樣地英勇頑強外,他們還在戰斗的間隙探討起他們所要奪取並保衛的豬排山到底有沒有價值,顯然,這不應該是他們思考的內容。這在中國士兵那裡是絕對不可能想像的,他們只有一個信念,打仗並且打贏。

把贊美慷慨地送給了志願軍戰士

2,《上甘嶺》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團結一致,互愛合作,戰友情、階級情被渲染得淋漓盡致。而在《豬排山》中,居然出現了想當逃兵的戰士,每次進攻的時候,還必須派人監視著他進攻。3,《上甘嶺》沒有誤傷,《豬排山》美國軍隊卻出現了自己的的友軍打開探照軍「幫助」志願軍打自己人的鏡頭。

英勇善戰的志願軍戰士

有網友說,在當時作為敵對勢力的美國人拍攝的《豬排山》居然沒有醜化志願軍。那意思我明白,不外是說我們的志願軍確實是那麼地英勇,也同時佩服了一把美國人的客觀和公正。是的,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志願軍很能打仗。但是,我還是看到了醜化志願軍的鏡頭。1,志願軍里的那個廣播員。他年紀三十多歲,長得斯斯文文,白白凈凈,頭發也梳得一絲不亂。面對話筒,他展開了對美軍的政治攻勢和心理攻勢,既有威脅,也有利誘。給我的印象是陰陽怪氣的。

志願軍播音員

2,板門店的談判桌上,美國官員據理力爭,志願軍官員卻是一言不發。非但一言不發,兩個志願軍官員,一個手持鉛筆傲慢地輕叩著桌面,一個抽著香煙,翻著白眼,整個一無賴的形象。所以我認為,說《豬排山》沒有醜化志願軍那是不真實的。只不過,他們醜化的不是第一線也即戰場上的志願軍罷了。

㈦ 電影《上甘嶺》演女醫生的演員當年幾多歲

電影《上甘嶺》演女醫生的演員當年22歲。

《上甘嶺》中女醫生王蘭飾演者劉玉茹介紹:

王蘭是電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在最初的劇本中並沒有這個人物形象。導演沙蒙認為劇本寫得不錯,但林杉自己並不滿意,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麼,至於缺什麼又說不出來。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篇關於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事跡的報道,才頓開茅塞,決定在劇本中增加女護士王蘭的形象。

這樣一來,整個故事馬上就鮮活了許多。當年,王清珍在上甘嶺戰斗中,一直堅持在戰場的第一線救護傷員。有的戰士因為受傷,排尿困難,當時戰場上缺乏導尿器械,王清珍甚至用嘴把傷員體內尿液吸出來。王蘭就是根據這樣的一個優秀女護士的原型創作出來的。

沙蒙和林杉談到這個角色時候說,這樣的女孩子,記得當時在解放區和延安也有不少,但是現在具有那種氣質而且能夠勝任王蘭這個角色的女孩子不太好找。起初,攝制組選的是一位唱歌劇的演員,身材形象都無可挑剔,但導演沙蒙總覺得她身上缺少點什麼,

人長得過於漂亮,與那個嚴酷的環境和普通的戰士不大協調。就在這時,沙蒙在長影大院里偶然遇見了一位姑娘,她就是22歲的劉玉茹,剛從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不久,到在長影工作的姐姐家走親戚。

一看到劉玉茹清澈的目光、淳樸的形象,對演員十分挑剔的沙蒙眼睛為之一亮,覺得她的氣質和劇本中的王蘭十分接近。一問她又是演員,接受過專業訓練,就這樣,王蘭的任務就落到了這個初出校門的女孩子身上。

(7)電影上甘嶺穿什麼軍裝擴展閱讀:

電影《上甘嶺》中女醫生原型王清珍介紹:

王清珍,電影《上甘嶺》中的女衛生員王蘭的原型。1951年初,年僅15歲的王清珍入朝參戰。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作為志願軍45師醫政股收容 所的衛生員,王清珍參加了這次戰斗。王清珍以出色的表現榮立了二等功,被授予二級戰士榮譽勛章。

1958年,王清珍復員回到北京老家,在東城區科偉醫療器械廠當了一名普通工人。幾個月後,她出席了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以後,又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後來因工作需要,王清珍又重返部隊,1982年在15軍衛生處副處長的崗位上退休。

㈧ 我是特種兵第五集里衛生員說他爺爺傳藍褲子了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他爺爺當空軍了,因為當前空軍的軍服是藍色。

《我是特種兵》第五集中,衛生員和鴕鳥聊天內容如下:

鴕鳥:我是大名鼎鼎雄鷹師的,知道上甘嶺不,黃繼光連你該知道。

衛生員:我知道,早就知道了,我爺爺以前就在上甘嶺打過仗,他跟黃繼光是一個連的。

鴕鳥:你爺爺也是衛生員啊?

衛生員:原來是,後來部隊打散了,他就陞官了,副連長。

鴕鳥:後來呢?

衛生員:後來呀,就穿藍褲子了,離休以前,在空降兵軍直醫院當副院長。

第5集劇情:

為了苗連,小庄報名特種兵集訓,以第十名的成績進入。參加集訓的隊員登上一輛卡車開往集訓基地,半路遭襲,眾人被告知,前十個被抓到的就取消資格。高中隊親自開車准備抓小庄,第九人的時候,小庄被高中隊抓住,灰狼故意假裝自己肚子疼下車磨蹭時間,就這樣小庄幸運的留在了集訓隊里。

喜娃、老炮、陳排、強子、耿繼輝、海軍陸戰隊史大凡、空降兵鄧振華陸續被抓住了。探照燈下,被俘的偵察兵們雙手抱頭,戴著手銬坐在場地中間。十個最先被抓住的偵察兵們沒戴手銬,站在場地外圍,他們後面是一面五星紅旗。高中隊的傘兵突擊車高速開來,小庄被扔下車。

高中隊轉身面對那邊的倒霉蛋宣布,摘下鋼盔,意味著他們已經被淘汰。剩下的人將要成為菜鳥,開始武裝越野20公里。菜鳥們開始了疲憊不堪的訓練,剛回到宿舍,剛進入夢鄉,槍聲爆響,十幾顆催淚彈在地上旋轉,噴出白煙。菜鳥們一陣咳嗽,從夢中驚醒。高中隊面無表情看看錶,宣布現在是午夜12 點,地獄周正式開始。

地獄周名不虛傳,長達60個小時的連軸轉,中間只有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而且是在沼澤地裡面。在這一周中,菜鳥們歷經了各種非人的訓練,其間不斷有人被淘汰,放在五星紅旗下的鋼盔也越來越多。

㈨ 隨著《長津湖》的熱賣。大家認為《上甘嶺》適合重拍嗎

不是吃爛飯的話可以重拍,但《我的祖國》無法復制,而朝鮮戰爭中可歌可泣的素材實在太多
第一個擔心的是,會被借題重拍成電視劇,這樣投資風險小很多,而且電視劇和電影可以重名,但不同類型,可以躲過比較挨罵。比如要是重拍《大決戰》電影,不來幾個長鏡頭好意思拿得出手?而現在想拍一個這種長鏡頭,花費恐怕要比你整部電影的預算都還高。就怕吃「爛飯」啊,特別是上甘嶺戰役,炮彈如雨下,每一秒會有5發炮彈落下,塵土、彈片、血肉橫飛,再現這種殘酷的戰斗場景花費也跟流水一樣。就怕到最後導演戰斗鏡頭沒放幾個,坑道里士兵跟小護士談戀愛成為主題,那真是草(一種植物)蛋了。

憑心而論《上甘嶺》,還有《英雄兒女》這幾部當年的朝鮮戰爭經典電影,是應該重拍。五六十年前的拍攝手法跟現在有很大不同,觀眾認知喜好也有很大不同,對年輕一輩的吸引力有限。但前提必須是真正的拍好電影,不是一心想要賺錢吃爛飯。拍《上甘嶺》時編劇和導演到朝鮮攀登過五聖山,演員跟上甘嶺英雄連隊一起生活,雖然現在做不到,但至少要進行足夠的「體驗生活」,而不是抹上發膠,點上雪茄,換上嶄新的軍裝,抱起加特林機槍就上。

第二是,插曲《我的祖國》是無法逾越的巔峰,這歌曲蘊藏著偉大而又澎湃的能量。而在電影中,處上甘嶺坑道戰這種非常壓抑環境下,突然唱出如此歡快的旋律,從而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比也堪稱經典。任何想要重現上甘嶺戰役的影視劇,都不應該忽視這首歌曲。

最後,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可歌可泣的戰役,遠不止這些,實在太多太多了。比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反映的松骨峰阻擊戰,志願軍一個連阻擊三個師,全連百餘名戰士最後戰斗至僅剩七人。鐵原阻擊戰,志願軍63軍採用的「拔碎牙戰術」,全軍以班組為單位分成數百個戰斗單位,分散到數百個小陣地上,每個小陣地的戰士盡可能久的堅守阻擊敵軍,陣地被打碎後,剩餘人員撤退到後方重組建立新的小陣地。這意味著全軍基層所有官兵沒有一個是懦夫,在孤立無援,面對兵力火力數十倍於己的敵軍進攻時候會堅持戰斗到最後,只有當年的志願軍敢用這種戰術,以血肉之軀硬生生的擋住李奇微的「坦克劈人」。

不適合。珠玉在前。 上甘嶺已然是經典不可復制, 有人想重拍的話,無異於自取其辱, 我想沒有人傻到這個地步。 直接把片子修復之後,全國各地大中小學上映即可。

松骨峰、三元里,那麼多題材。別盯在上甘嶺,因為要拍出那種精神,靠形式是不可能拍好的!

千萬不要重拍,不然的話非得拍出個坑道里談戀愛不可

適合重拍

老版上甘嶺是個經典,但也希望看到重拍的上甘嶺。改革開放40年,這種經典幾乎沒有,更別說配合電影的穿越時空永恆流傳的歌曲了。一個電影只是成功的一半,一首歌曲是這個電影成功的另一半,甚至佔2/3。

完全有必要,建議將幾個經典戰疫都拍一下,現在的無論拍攝技術手法特效早就是之前的那個水平了, 歷史 和前作擺在哪呢再加上好的劇本二次創作和提煉,在尊重 歷史 保留經典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用心專業的團隊,再打造出一批新的經典完全可以!

其實好好拍一部《抗美援朝》電視劇勢在必行!(20年前此劇已經拍成,結果美國911,沒有播放!)

鐵源阻擊戰可以拍

不合適重拍,適合拍更多關於上甘嶺的戰斗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上甘嶺穿什麼軍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八佰電影兒童繪畫 瀏覽:344
印度老頭開車搞笑電影 瀏覽:146
哪個行刷卡看電影 瀏覽:745
獵狐行動電影女演員 瀏覽:238
電影兵臨城下國語 瀏覽:695
電影少年插曲叫什麼名字 瀏覽:919
外國看電影看不了下什麼軟體 瀏覽:708
電影懸疑破案類國產 瀏覽:903
啄木鳥電影的保鏢女主是誰 瀏覽:791
劉德華白血病小女孩的電影 瀏覽:128
在線線恐怖電影 瀏覽:313
警察的故事電影國語免費觀看 瀏覽:803
掃黑決戰電影粵語 瀏覽:31
妖獸都市96分鍾粵語電影天堂 瀏覽:153
好聽香港電影音樂 瀏覽:781
近期好看的軍旅電影 瀏覽:662
小王子英文電影台詞資訊搜索 瀏覽:178
2003年好看的電影 瀏覽:4
怎麼分步驟寫電影文案 瀏覽:200
中國有小孩的電影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