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新電影更多聚焦於兒童和老人對嗎
不全對。
伊朗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兒童與婦女。伊朗電影中對兒童和婦女的關注尤為明顯,很多伊朗電影都將敘事聚焦定為兒童與婦女,這使得兒童與婦女成為了伊朗電影中很有意義的視覺符號,不僅表達了導演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而且把這兩個視覺符號與伊朗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現象相聯系,使伊朗電影中的角色形象真正成為了對現實世界再現和表述的符號,成為了進行意義交流的中介。
『貳』 戈達爾所說的「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這句話應該如何看待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亞洲影壇為數不多的可以稱之為大師級的導演,也是伊朗新浪潮電影的領導者,他在艱苦的拍攝環境下對生命進行無限的禮贊,用新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來記錄生活流的情節,開放式的劇情,舒緩的鏡頭,即興式的表演和非職業演員的選用,他一手把伊朗電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和《橄欖樹下的情人》所組成的「村莊三部曲」中,阿巴斯將鏡頭對准了偏僻的鄉村,講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導觀眾進行思考,賦予了影片詩一般的意境。
影片場景基本都是在車上度過,窗外風景不斷變換,電影並沒有交代巴迪想自殺的原因,也沒有說明最終巴迪的選擇,就彷彿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進行展現,巴迪在開車途中,人來人往,每個人都只能在別人生命中走過一段然後下車,導演將攝影機放在汽車上,鏡頭隨著汽車而晃動、記錄,使得影片真實的質朴,非職業演員的選用讓影片有一種生活流的戲劇性,一方面極力靠近真實,另一方面又讓觀眾意識到鏡頭的存在,融合了戲劇與虛構,就好像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片一樣,通過對生活中某個情節的加工再創造,讓影片既有真實的能觸動人心的地方,又並不艱澀枯燥,在這樣的影片中,每個人都能拋下浮躁,認真思索,並在最終被觸動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縱觀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影片,沒有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精緻的編排,但是影片所傳達的感情卻能讓每一個觀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對於祖國、對於生命、對於電影的熱愛賦予影片深切的人文關懷,而這正是撥開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質應該傳達的內容,大道至簡,最簡單的往往是最美的,這種美,能夠跨越一切,不是嗎?
『叄』 什麼是當代伊朗電影的黃金品牌
摘要 您好,兒童電影是當代伊朗電影的一個黃金品牌,數量多,質量高。《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白汽球》、《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讓風帶著我飛》、《水缸》等。
『肆』 關於《我在伊朗長大》
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用非常簡潔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正如在瑪嘉•莎塔琵的原著圖畫中一樣,電影也是主要由一系列的單調的圖畫構成,黑白雙色,只是偶爾在灰度上有些細微差別。這個用自傳體方式講述的伊朗小姑娘的「成長的煩惱」,如此優雅、機智,讓人難以抗拒。
電影看上去固然簡朴,卻充滿溫馨和驚奇,才女莎塔琵把那些非常激烈的獨立精神和幽默感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對於德黑蘭和維也納城市道路和建築的描繪,藝術性地將普通地貌變成了一首詩歌。這註定不會是一部平庸之作,如若不然,影片也不可能吸引基婭拉•馬斯楚安尼、凱瑟琳•德納芙以及丹妮兒•達西兒這仨重量級的演員為它配音——三代女星分別為主角小女孩、女孩的媽媽和女孩的祖母配音。巧的是,德納芙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基婭拉的母親,而達西兒則在影片《柳媚花嬌》中扮演過德納芙的母親,盡管那已是40年前的事了。如此三人對角色的詮釋可謂又自然又完美。
故事裡的祖母是個堅定的、女家長式的人物,這個角色也是影片幽默的源泉之一。同時,這個角色也是影片女權傾向的具體化身。繼承了祖母的意志,小姑娘瑪嘉的骨血里也流淌著反叛精神,她將自由視為與生俱來的權利,並充滿勇氣地隨時准備著挑戰社會。
瑪嘉生長的家族曾遭受迫害,後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他們又得生活在毛拉的統治下。這段充滿戰爭、酷刑以及死亡的歷史,卻被莎塔琵以一種清新、諧趣的視覺形象表達。男人的胡須和女人的披巾就像黑洞一樣,吸噬了所有光亮。
瑪嘉遵循了她祖母的榜樣,立場始終強硬。不過,莎塔琵本人並沒有被「英雄主義」所限制,影片在思想尺度上的把握如同她的繪畫一樣簡潔而大膽,這個冷靜女子追求的是在情感上向觀眾尋共鳴,而非單純用標語的形式來獲得大家認同。
隨著故事的進展,出於安全考慮,瑪嘉被雙親送到了奧地利,她在異國被孤立的無望感是對她之前在德黑蘭時那股子焦躁的呼應,兩者同樣讓人心生悲傷。她幾乎在歐洲的朋克搖滾中迷失自我。在維也納的經歷,真正意義上讓她的痛楚顯現無遺——她獨自面對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展現這個難題的時候,影片並沒有讓問題變得過分容易或感性,片中人或多或少是導演莎塔琵自己年輕時候的寫照,他們時常出現的或沮喪或活潑的舉動,亦是她偶爾流露的自憐情緒的折射。而生活艱辛、資歷豐富的祖母則沒有太多時間作出左右為難,她必須快刀斬亂麻地做出抉擇,她已經老了。尚且年輕的孫女兒瑪嘉的選擇,則歸根結底是在延續她祖母的心願,或許,也是導演本人的心願。
在這部歡喜與哀愁交織著的影片中,色調經常是陰郁的,但同時又顯得大膽而反復無常。我想,對那些堅持世界完全可以用黑白兩色來表達的人們來說,這電影確是一次完美的詮釋。
與其說這是繪本,莫不如說是多格漫畫。黑白的色調,版畫般的質感,很有風格。作者瑪贊•莎塔碧生於伊朗,後來到歐洲求學並在世界范圍內發表漫畫作品,她在書中將自己對於伊朗這一神秘而古老國度的個人記憶描繪出來,表達方式是輕松幽默的,畫面內涵卻涉及成長、親情、宗教、政治等主題。 ——中華讀書報
人們談起這個偉大的文明古國,總是將她與原教旨主義,狂熱主義和恐怖主義聯系在一起。我們為一個在伊朗長大的伊朗人,知道這個形象遠非真實。
正因為此,創作《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對我來說才這么重要。我認為,不應該根據少數幾個極端分子的惡劣行為而對整個國家做出評判。我也不希望人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生命、在兩伊戰爭中喪生、在各種暴政統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諒,但絕不應該忘記。 ——瑪贊•莎塔碧
今天很興奮,因為我看到了近年來唯一觸動我心靈的影片。感謝還有瑪嘉•莎塔琵這樣執著的電影人給我帶來一部久違的、美妙的影片——《我在伊朗長大》。結構緊湊,很懂得鏡頭語言的運用,一部貌似簡單的平面動畫電影竟然讓我在電腦前老老實實地看了一個半小時。
這是一個孩子眼中祖國的歷史,描繪的是個人的成長:童年,少年,成年。一部看似沉重的歷史訴說卻不乏詼諧幽默的意味。黑白的回憶,彩色的現實。,獨裁與專制,革命與暴力,成長的快樂與哀傷摻雜著伊朗七十年代以來的歷史就這樣在個體的體驗中消解了。影片通過一個早熟而且直言的9歲女孩瑪嘉的眼睛,揭示了伊斯蘭革命後伊朗人民希望的破滅,女性被迫戴上面紗,數以萬計的人被投進監獄。聰明而大膽的瑪嘉,設法瞞過官方的爪牙,認識了朋克、ABBA和 IronMaiden樂隊,兩伊戰爭的爆發,讓人們的生活陷入無邊的恐懼中。隨著瑪嘉年齡的增長,她的大膽讓父母對她的安全越來越擔憂,她14歲那年,他們終於做出艱難決定,把她送往奧地利上學。
身在他鄉、孤獨脆弱的瑪嘉經受了青少年慣常的苦難折磨,而且經常被等同於她所逃離的宗教基要主義和極端主義,對此她毫不退縮,極力辯白,最終贏得了認可,甚至有了愛情的體驗,但是高中畢業後,瑪嘉又恢復到孑然一身,而且患上了嚴重的思鄉病。盡管這意味著她要重新戴起面紗,生活在一個專制的社會中,瑪嘉還是決定回到伊朗家人的身邊。經過一個艱難的調整期,瑪嘉進入藝術學校並嫁作人婦,她仍然沒有改變自己仗義執言的個性,繼續針砭時弊。24歲時她意識到,盡管自己是個道道地地的伊朗人,卻無法在這個國家生活,於是她做出了痛苦的決定,離開家鄉前往法國,盡管過去被烙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她卻要追求一個樂觀光明的未來。
對於伊朗政府打壓這部電影,這是專制國家的一貫做法,電影就是電影,不是什麼政治宣言,請不要用骯臟的政治來玷污電影藝術,記得姜文曾經說過,電影就是表達個人體驗的東西,如果要強制他符合主流的口味,請你去看歷史書。因此《鬼子來了》被廣電總局禁了,但這部影片也成了中國抗日題材電影無法逾越的高峰!《我在伊朗長大》也符合這個規律,我敢斷言:這部影片是十年之內成長題材電影的巔峰之作,很希望不久以後也會出現一部《我在中國長大》,這部電影里沒有什麼主旋律,沒有花兒朵朵向太陽,也不會突出社會主義陽光下少年兒童的茁壯成長,唯一表現的就是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中個體的成長體驗,表達的是一雙純潔的眼睛中的真實的中國,真實的社會,真實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在港台地區的翻譯名字是「茉莉人生」,這個譯名別有一番韻味,彷彿瑪嘉祖母胸前的茉莉花香一樣伴隨著瑪嘉表裡如一地生活,在巴黎,維也納,還有……德黑蘭。
『伍』 說幾部兒童電影
中國兒童片
曾經的經典兒童電影有《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雞毛信》、《小鈴鐺》、《城南舊事》《三毛流浪記》、《紅象》、《苗苗》、《四個小夥伴》、《泉水叮咚》、《月光下的小屋》、《自古英雄出少年》等。
但進入90年代,兒童電影創作生產蕭條寂寥,近十年間也只有少量佳作,如《牽牛花》、《天堂回信》、《我也有爸爸》、《鶴童》、《草房子》、《棒球少年》、《DV小子》、《烏龍院》系列、《旋風小子》
小鈴鐺 魔錶 霹靂貝貝 大李小李和老李
好萊塢兒童片
兒童電影一向是好萊塢電影大工廠里最得意的產品類型之一,以其多樣的類型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受全世界孩子乃至大人們的喜愛。有《小鬼當家》、《小小間諜》、《無敵狗當家》、《小豬芭比》、《貓狗大戰》,《101斑點狗》、《綠野仙蹤》、《愛麗斯漫遊奇境》,《小飛俠彼得·潘》、《親愛的,我把孩子們縮小了》、《親愛的,我把孩子們放大了》等。
以迪斯尼為支柱品牌的好萊塢動畫片,就更是為孩子們拍攝的。經典的如《白雪公主》、《阿拉丁》到《獅子王》、《恐龍》,再到《玩具總動員》《怪物史萊克》等。
世界兒童片
伊朗的兒童片如今作為好萊塢商業兒童片的對立面,成為享譽世界的一個品牌了。《小鞋子》、《誰能帶我回家》、《白氣球》、《天堂的顏色》、《水缸》、《醉馬時刻》、《蘋果》等等一系列伊朗電影,不僅在藝術上值得推崇,商業成績也算不俗。要簡單概括他們的特點,或言成功之處,首先在於生活里屁大點兒事兒就能發展成一個溫情而人性化的動人故事。
其它國家的優秀兒童電影有《小孤星》、《再見了孩子們》、《四百下》、《柯利亞》等。
『陸』 關於伊朗電影 「小鞋子」或「天堂的顏色」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譯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主要演員: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轉自後窗看電影
『柒』 關於大提琴的影片
有些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詳細說了,大家不太熟悉的我就簡單介紹一下。
中國:《泉水叮咚》、《小兵張嘎》、《三毛流浪記》、《閃閃的紅星》、《紅孩子》、《閃光的綵球》、《苗苗》等
2002年度兒童電影《我的小學》
七十年代末,一個偏遠山村的孩子鄭福生早年喪父,當他即將要上小學的時候,母親又突然去世。鄭福生的哥哥在鄉村小學教書,從早忙到晚,無暇顧及家裡。小妹一歲不能自理,他在承擔家務的同時,又要撫養與照看小妹。生活的壓力與種種困難,使鄭福生無法像同齡的孩子一樣上學念書,也無法像同齡孩子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
2002年度兒童電影《暖春》
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小花從外村跑到了芍葯村,打破了小村多年的沉寂。村民們都不想自家的肥水外流。年邁的寶柱爹看不下去,頂著兒子兒媳的壓力收留了苦命的小花。
在孤兒小花、寶柱爹及寶柱夫婦之間發生了一段感人而辛酸的故事。
中國美術片:《小鯉魚跳龍門》、《小蝌蚪找媽媽、《小貓釣魚》、《好朋友》、《牧笛》、《草原英雄小姐妹、《沒頭腦和不高興》、《等明天》、《神筆》、《驕傲的將軍》、《雪孩子》及以後的《小兔淘淘系列》、《三個和尚》、8集動畫片《黑貓警長》、13集動畫《邋遢大王奇遇記》、13集剪紙片《葫蘆兄弟》、14集木偶劇《阿凡提的故事》、101集《自古英雄出少年》、52集《太陽之子》、106集《海爾兄弟》、78集現實兒童動畫《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通過一個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講述人際間的友好相處,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喜愛。104集童話片《小糊塗神》講述一名小學生由於極度糊塗演繹的笑話,情節輕松、幽默。90分鍾的《貓咪小貝》改編自孫幼軍的童話《小貝流浪記》,講述小白貓經歷艱辛頑強成長的歷程。這部親子影片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是關於獨生子女的引導與教育問題,它既適合兒童也是家長值得看的。全片結構完整,高潮跌宕,角色性格豐滿,廣受孩子喜愛並在國外獲獎。
美國:秀蘭·鄧波兒系列電影《亮眼睛》、《小公主》等。
伊朗的《天堂的孩子》(又譯《小鞋子》)、《白氣球》等。
以下這篇文章轉自新浪網
中國兒童片:紅色童年成長記憶
當《哈里-波特》里的那個戴黑框大眼鏡手持魔棍的瘦弱男孩如颶風一般迅速刮遍全球,該系列電影每推出新的續集全世界的孩子們都會為之瘋狂。相信很多朋友在進影院和孩子們一塊兒看電影的時候,都或多或少會憶起從前我們的紅色童年……如今大多數正直青壯年的我們,怕都是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長大的紅旗下的蛋。說起小時候看過的電影,總逃不開有《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雞毛信》等幾個紅色經典。其實現在看來,這些電影還是很好,里邊的少年形象塑造也著實無可挑剔。被土家族男孩安吉斯演活的張嘎子在紅紅火火的敵後根據地經過歷練成長為機智勇敢地戰士,潘東子和椿伢子無論在多麼艱險惡劣的環境下仍懷著「閃閃的紅星」,機智的海娃巧送「雞毛信」把日本鬼子逗的團團轉。曾經有人因被這些電影激勵打動去參了軍,如今有人不屑其中概念化的非人性的創作。拋去這些電影外的話語,它們確實曾給我們乏味單調的童年帶去許多歡樂,所以每每想來都感覺渾身的幸福和慰藉。當然,還有可愛的《小鈴鐺》,吳貽弓《城南舊事》里眼睛若井水般清亮的英子……《三毛流浪記》、《紅象》、《苗苗》、《四個小夥伴》、《泉水叮咚》、《月光下的小屋》、《自古英雄出少年》……歲月更迭流轉,每一點喜悅和記憶都倍顯珍貴。
進入 90 年代,兒童電影創作生產的蕭條寂寥,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模式化的可愛幼稚,滿口成人語氣的小大人,漏洞百出虛假臆造的情節框架,生生掐死了兒童電影的創作生機。經濟迅速發展的 90 年代,近十年間也不過出了諸如《牽牛花》、《天堂回信》、《我也有爸爸》等幾部屈指可數的佳作。如今,兒童電影製片廠已經沒了,原址被央視電影頻道的辦公樓取代,刻著「兒影廠」字樣的石碑掩跡於雜草堆中,每每見到內心總有一絲傷感。電視的普及對國產兒童片創作形成很大沖擊,國外的卡通片,電影讓我們的作品失去了競爭力。但我們還曾有《大鬧天空》,有我們特有的水墨動畫……市場上流行的一套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經典動畫 DVD 套裝,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體驗兒時的簡單快樂。除此,幸好我們近年還是看到了《鶴童》、《草房子》中的童年記憶流淌;《棒球少年》、《 DV 小子》里活力動感的青春,不由得暗暗鬆了口氣。
《草房子》
導演:徐耿
主演:曹丹、杜源、吳琴琴、金喜榮
評分:★★★★
簡介:這部 「兒童片」的觀眾對象顯然不只是孩子而已。雖然整部電影講的只是一個孩子的童年回憶,但是這種回憶卻滲入了一種關於時光流逝、關於人情冷暖的感喟。影片的攝影出色,把片中的鄉間風景拍得格外優美自然;導演徐耿的場面調度能力亦相當不俗,片中有多幅場景可以拍下來當壁畫擺在家裡。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導演:牟敦沛
主要演員:郝勇、張小燕、胡益林、葉道清、李殿方
評分: ★★★
簡介:清末時期,朝廷腐敗,義軍蜂起。天地會以「反清復明」 為宗旨,救民於水火之中。由於內奸告密,天地會總舵被毀,留下死難弟兄的遺孤多人。總舵主之子二毛與護送他的黃婆婆被清廷派出五名大內高手追殺。途中得到富人子弟「大丈夫」幫助,共同演繹一出少年英雄的好戲……
《三毛從軍記》
導演:張建亞
主演:賈林 魏宗萬
評分: ★★★
簡介: 1937 年,中華民族的危亡到了最後關頭,全國進入非常階段。無家可歸的三毛參了軍。新兵訓練開始,三毛穿著「巨大」的軍服,神態莊重地排在隊伍中。在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中,三毛不小心把手榴彈投入隊伍中,一聲巨響,排長一臉焦黑……三毛經歷了整個抗戰,一場戰爭被他搞的像一場游戲。一部根據漫畫改編的精彩的戰爭喜劇。 該片於 1993 年獲得第 13 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化裝獎。
好萊塢兒童片:為商業什麼都做的出來
兒童電影一向是好萊塢電影大工廠里最得意的產品類型之一。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工業大蕭條時期,童星秀蘭鄧波爾便以她天真無邪的微笑和樂觀精神帶給人們以精神上的慰藉,還有無盡的歡樂。好萊塢片商們,也深知:孩子們的錢最好掙了。況且,孩子們看電影總有大人作陪,如此捆綁銷售何樂不為?於是,一個世紀走下來,好萊塢的兒童片發展以其多樣的類型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受全世界孩子乃至大人們的喜愛。
以《小鬼當家》系列為例,「小鬼」電影是如今好萊塢兒童電影的重頭戲。「小鬼」的年齡也越來越小,甚至乾脆就是一個嬰兒,本事卻從《小鬼當家》里的彈弓圖釘一直發展到《小小間諜》中的導彈飛船。他們不僅能玩轉所有大人用品,花天酒地百無禁忌,泡個把小女朋友也不是問題。如此小大人,也被港台的郝邵文,陳小龍用去了,於是《烏龍院》系列,乃至《旋風小子》》十兄弟》啥的,都是復制好萊塢做得很好的港台兒童片。他們把大人玩得半死還順帶把觀眾逗得不行,
其次小動物、小寵物,永遠也是孩子們的最愛。於是動物主演的影片受歡迎程度也是不得了的好。從《無敵狗當家》靠訓練動物表演,到《小豬芭比》開始加入計算機特技的輔助,到了《貓狗大戰》,乾脆以表演為輔而讓特技當上了主角。至於《 101 斑點狗》則還算是較為人性化的。這類影片的范圍也是極廣,動物們小到老鼠貓狗,大到獅子老虎,還里有鯨魚,可以挖掘的題材實在不少。
當然,如今最火的當屬神話科幻題材故事,畢竟現在的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哦。早年有《綠野仙蹤》《愛麗斯漫遊奇境》,已經遠不能跟近年的《哈利波特》相提並論。這類電影以豐富的想像力博得孩子們的喜愛,最近的《小飛俠彼得-潘》亦屬此類佳作。
除此,像《親愛的,我把孩子們縮小了》、《親愛的,我把孩子們放大了》之類混合多種元素的影片也都是頗受歡迎的。
至於以迪斯尼為支柱品牌的好萊塢動畫片,就更是為孩子們拍攝的。經典的如《白雪公主》《阿拉丁》到《獅子王》、《恐龍》,再到《玩具總動員》《怪物史萊克》……電腦科技已經越來越多地滲入其中,相較而言最近地《華納群星總動員》還是蠻可愛的,畢竟有那麼多經典的 卡通形象在里邊……最初為孩子們准備的暑期動畫大餐也同時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題材發展也開始涵蓋青年觀眾,有利當然也有弊。
《小豬巴比》 Babe
編自迪克-金-史密斯的小說《牧羊豬》
導演:克里斯- 諾南
配音:詹姆斯- 克洛威爾
國家:澳大利亞
評分: ★★★★
簡介: 根據狄金- 史密斯原著改編的《小豬巴比》1995年搬上銀幕後,創造了兩億多美元的賣座佳績。 故事講農夫霍蓋贏回一頭名叫巴比的小豬。出來乍到的巴比受到弗萊絲的細心關照。狗媽媽逐漸教會他農場里的生存法則,他的朋友越來越多。但巴比沖進主人的住宅惹下大禍,農場主婦有了在聖誕節時烤乳豬的念頭……經過一番努力,最終巴當上了比賽的冠軍,贏來全場的喝采。
《小鬼當家全集》
導演 : 約翰- 休斯
主演 :麥克利- 克金 等
評分 : ★★★★
簡介:《小鬼當家》是約翰-休斯1990年推出的假日強檔節目。它不僅為廣大電影愛好者帶來了無限快樂,也使此片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總票房排名第九的影片。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拍得最好的喜劇片。兩年之後,休斯編寫導演的《小鬼當家》的續集《小鬼當街》,同樣成為熱賣的喜劇片。
《彼得-潘》
導 演:PJ-霍根
主 演:傑里米-森普特 賈森-艾薩克斯
評分: ★★★
簡介:是一個小女孩的冒險故事,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孩溫蒂(雷切爾-霍伍德 飾),出生在壓抑的環境中,還整天被一個呆板頑固的父親,扼殺她童年的快樂和夢想。終於有一個黑暗的夜晚,長著乳牙的小飛俠彼得·潘(傑里米-森普特 飾),飛到了他們的窗前,說要教會他們飛翔,帶他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溫蒂、約翰和米高都高興極了,於是,他們很快就跟著小飛俠學會了飛,而且飛到了一個美麗的海島--夢幻島。 豈料,無惡不作的海盜鐵鉤船長(詹森·艾薩克 飾)帶著他的一幫海盜前來大肆破壞。勇敢的小飛俠, 次要營救他的好朋友離開夢幻島,為此他要與鐵鉤船長展開一輪激戰……
世界兒童片:娃娃就是世界
伊朗的兒童片如今作為好萊塢商業兒童片的對立面,成為享譽世界的一個品牌了。《小鞋子》、《誰能帶我回家》、《白氣球》、《天堂的顏色》等等一系列伊朗電影,不僅在藝術上值得推崇,商業成績也算不俗。要簡單概括他們的特點,或言成功之處,首先在於生活里屁大點兒事兒就能發展成一個溫情而人性化的動人故事,當然關鍵是他們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純徹眼神和看待世界的單純視點。
馬基-麥迪吉的《小鞋子》拍的是貧困家庭里的姐弟倆圍繞得到一雙新球鞋而發生的 瑣碎小事,卻能讓世界感動得一塌糊塗,票房更是橫掃千軍。而只有看過《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人,才會真正明白為何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能夠擷取如此廣泛的國際聲譽,並登上今時伊朗電影的「教父」的寶座。錯拿同桌作業簿的男孩阿默德一路跋涉尋找朋友的家,卻最終無功而返。為了避免同桌第二天遭受老師訓斥,疲憊的阿默德決定替他完成這次作業。攝影機一直追隨著男孩翻山越嶺,寫實樸素的目光對准了伊朗社會中最底層的普通百姓,沒有誰能用「如此簡單的方式拍電影」,但不事雕琢的故事和人物,同時就具有了最樸素天然的感動和思索。
類似的,還有《水缸》中那口莫名出現裂縫的水缸,《白氣球》中女孩不慎掉落到水溝下的錢幣,《風中飄絮》中被打碎的一塊玻璃,《蘋果》中那個電影中唯一亮色的蘋果。
我們不會忘記他們身上原初的希望和對生命的熱忱,還有孩子們清澈無辜的眼睛、青澀單純的臉。他們讓早已告別童年的成人不免羞愧。特別是,這些孩子還承受著來自大人的壓力和委屈。像《天堂的顏色》被父親拋棄只能用身體感受生活美好樂音的盲童;《醉馬時刻》里失卻父母的庫德族孩子肩負起生存的責任,往返於地雷和游擊隊密布的山區走私,像被灌醉的騾子。
其實溫情並非伊朗人首創,歐洲電影里遭就有了對孩子的人性關愛。《小孤星》《再見了孩子們》《四百下》《柯利亞》里的孩子們顯得更加豐富,以至於「不那麼孩子了」。
《小孤星》又譯《悲憐上帝的小女兒》
導演:賈克-杜瓦(法國)
演員:薇克朵提維索
評分 : ★★★
簡介:一位四歲的小女孩波娜特(Ponotte),母親在一場意外的車禍中喪生。父親又必須出外工作而無法照顧,因此將孩子託付於親戚照顧,但女兒的詭異行為讓父親不得不擔心失去母親對她的負面影響。於是將孩子托放於工作附近的育兒所,波娜特在突來的環境改變與同齡小孩共生活,面臨死亡與復活的傳說。面對失去母愛的年幼小女孩如何變化心中的沉痛與心情…… 一部探討兒童眼中生命的價值的影片
《小鞋子》 (伊朗) The Children of Heaven
導演: 馬基-麥迪吉
主演: Mohammad Amir Naji Fereshte Sarabandi
出品時間: 1997
評分 : ★★★★
簡介:Ali 和 Zahra 是兩個生活在貧窮家庭的兄妹。 Ali 一次不慎丟失了妹妹拿去修補的也是唯一的一雙鞋子。因為他們的父母可能買不起新鞋子,兄妹倆怕父母知道了生氣,於是他們想出個主意:兩個人穿同一雙鞋,因為 Zahra 上午上學, Ali 下午上學。他們希望能這樣堅持到把丟掉的鞋找回。雖然Zahra一下課就飛奔回來與Ali換鞋,但Ali卻還是因遲到被老師警告。後來終於有了個好機會。Ali得知將要舉行一次馬拉松比賽,季軍的獎品就是一雙運動鞋……
《給我一個爸》(捷克)(又名柯利亞 KOLYA )
導演:楊-斯維拉克
演員:薛力克斯維拉克、安哲查里蒙
評分 : ★★★★
簡介:故事發生在 1988 年分隔東西德的柏林圍牆倒下以前,地點位於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殯儀館御用大提琴手路卡是個不羈的浪子,因為生活迫人,決定與一名素未謀面的俄羅斯女子假結婚,助她取得居留權以為自己換取可觀的酬勞,誰知女子婚後即逃到西德去私會情人,把五歲的稚子哥耶遺下,為了避過秘密警察追查,路卡不得已讓風流王老五生活被只會說俄語而又非常倔強的哥耶不聲不響地入侵;然而在互不信任的對峙中,一次不經意的牽手,卻令路加意識到有更重要的東西已被攻佔……本片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參考資料:中青網兒童電影頻道 新浪網
『捌』 外國的小孩演的與網路有關的電影,誰知道啊
《小鬼當家》、《小小間諜》、《無敵狗當家》、《小豬芭比》、《貓狗大戰》,《101斑點狗》、《綠野仙蹤》、《愛麗斯漫遊奇境》,《小飛俠彼得·潘》、《親愛的,我把孩子們縮小了》、《親愛的,我把孩子們放大了》等。 伊朗的兒童片如今作為好萊塢商業兒童片的對立面,成為享譽世界的一個品牌了。《小鞋子》、《誰能帶我回家》、《白氣球》、《天堂的顏色》、《水缸》、《醉馬時刻》、《蘋果》等等一系列伊朗電影,不僅在藝術上值得推崇,商業成績也算不俗。要簡單概括他們的特點,或言成功之處,首先在於生活里屁大點兒事兒就能發展成一個溫情而人性化的動人故事。 其它國家的優秀兒童電影有《小孤星》、《再見了孩子們》、《四百下》、《柯利亞》等。 補充 中國兒童片: 寶葫蘆的秘密 邵耀國 / 張漫濤 / 茂路 / 中國大陸 / 楊小仲 新裝的門鈴 中國大陸 / 阿達 / 馬克宣 小鈴鐺(續集) 廖京起 / 張天逸 / 王京薇 / 中國大陸 / 謝添 / 普通話 小鈴鐺 石小滿 / 關維吉 / 關劍青 / 中國大陸 / 謝添 陳方千 / 普通話 魔錶 張小童 / 金佳 / 於德先 / 中國大陸 / 徐耿 / 普通話 超級肥皂 動畫設計:庄敏瑾 / 中國大陸 / 阿達、馬克宣 / 普通話 霹靂貝貝 張京/ 王瑩 / 章萍 / 劉長 / 鄢麗娜 / 張馳 / 景麗平 / 喬奇 / 中國 / 翁路銘、宋崇 / 普通話 大李小李和老李 劉俠聲 / 范哈哈 / 姚德冰 / 中國 / 謝晉 隱身博士 常藍天 / 白蘭妹 / 姜晶豫 / 中國大陸 / 張子恩
『玖』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風格
電影的敘事風格是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等方面,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
相關介紹:
電影敘事結構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
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9)伊朗兒童電影發展的背景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
『拾』 《小鞋子》伊朗人到底講了些什麼
說起伊朗,不得不提的是他們的兒童電影,多年以來誕生的部部經典,形成了帶有獨特中東文化氣息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其中,由馬基德•馬基迪執導於1997年上映的《小鞋子》可謂是其中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其意義不僅在於為帶有濃厚伊斯蘭文化氣息的中東影業敲開了奧斯卡的大門,更在於其全方位地向世界展現了伊朗這一神秘國度生活的全貌,雖然是以兩個少兒作為主人公,但卻能引起各年齡段人們深刻的反思與共鳴。
觀看影片之時,首先看到的是其影像風格的朴實與自然,這可以說是伊朗電影一貫的獨有特色,使得影片能完完全全地以細節展現整個故事,從而更完美地突出中心思想,《小鞋子》就是通過平凡人生活中的一樁平凡事件的經過,展現生活的意義,凸顯人性的價值。不難發現,其成功一最大因素就在於對細節完美的刻畫,才使一如此平凡事件體現出如此非凡的意義。
全片圍繞一雙「小鞋子」這一中心,發散出多個細節,全貌展現了發展中國家底層窮苦人民的生活面貌,影片的開頭,首先登場的是影片的第一「主人公」,一雙正被修補的粉色女童鞋,隨後這一特寫畫面景別一切換,出現的是個小男孩,一個小男孩帶著一雙女鞋修補,這會是怎麼一回事?影片就意在讓觀眾帶著疑問進入到故事中去。接著,小男孩獨自購買了面積比其身體更大的飛餅,後又去購買了土豆並遭到了店主冷酷的對待,直到回到家裡時,畫外音中母親與別人的爭吵聲,到這時相信大多數觀眾都能得到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社會底層窮苦人民身上的事這一信息了,也能大致猜到之後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由這一雙小鞋子引發。
隨後的情節隨著它理應發展的脈絡一一展開著,如兩兄妹之間的對手戲,哥哥阿里回蔬菜瓜果店去找鞋,回來後又被父親責罵。看到這里,我們應該充分感覺到了「窮人孩子早當家」這一社會特徵在這里被生動展現,生長環境相對優越的我們或許體會不到那種「辛酸」,但是多少也會回想起我們都曾面對過的成長的無奈。所以說,這是部能引起各年齡段各生活層次的人們的共鳴的影片。而當我們看到小阿里因為丟鞋,央求妹妹隱瞞父母,在尋鞋未果回家後又得知母親的病情所流露出的傷心與無奈,使我們又無不心生同情,聯想到我們在成長中遇到的一些苦難在這里實在不算什麼,那種所謂的「苦難」在窮人身上才表現得更徹底,具有典型性。
小阿里的家,一個狹小的單間,嬰兒的啼哭聲,父母為了生計的爭論聲使兄妹倆無法擁有自己自在的空間,只能伏在地上通過作業本上寫字商討如何處理丟鞋這一對他們家來說已經算大事的事件……影片至此已通過種種細節將人物生活的環境展現的淋漓精緻,這一場戲中最後一個鏡頭,哥哥阿里將自己的鉛筆給了妹妹薩拉,妹妹已削得不能再短的鉛筆讓人無不感到心酸,但這一簡單的畫面卻傳達的盡是溫情與感動,此時,細節開始全面為人物性格服務……
因為貧窮,兄妹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理所當然地強烈,擺放著各種漂亮式樣的鞋子的櫥窗前,妹妹薩拉的羨慕之情溢於言表;雖然貧窮,兩兄妹也沒有喪失淳樸勞動人民的善良的品質與人性美,在發現了鞋子已穿在同校另一女孩腳上時,兩兄妹放棄了對本就屬於自己的這雙鞋子的追尋,只因為看見了她的生活一樣清苦。看到這里,聯想到自己生活的浮躁的大都市裡,充斥著各種人際的冷漠與隔閡,往往因為一點損失而斤斤計較誰也不肯讓誰的事時有發生,有多少人會為了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應有的利益?相信兄妹倆面對生活的樂觀向上是本片最具感染力之處,完美地展現了貧窮並不可怕,只要保持人性的底線美,生活一樣充滿快樂的人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