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共有哪些版本(要全)
電影版本有:1963年李翰祥的黃梅調戲曲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凌波和樂蒂主演;1964年尤敏、嚴俊主演版本;2004年動畫片版本,劉若英和蕭亞軒配音;大陸1994年版本電影,濮存昕和胡慧中主演;還有一個越劇電影版是范瑞娟和傅全香主演的;香港方面還有另外就是吳奇隆和楊采妮主演的徐克版本;電視版本有:TVB1974年民間傳奇《梁祝》,劉松仁和李琳琳主演;台灣2000年版《少年梁祝》羅志祥和梁小冰;最新的版本就是何潤東和董潔主演的;不過電影版本方面,在40-50年代也有過,沒看過,演員也不熟悉,所以就不寫了。
『貳』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幕後製作
195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把膾炙人口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搬上銀幕,拍成彩色故事影片,確定了由桑弧導演,黃紹芬攝影,演員基本上由原越劇班底組成,主演袁雪芬、范瑞娟都是越劇「大腕」,前者以柔婉細膩著稱,後者以醇厚質朴見長。她們聲情並茂的演唱強化了影片的藝術魅力。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國戲曲觀摩大會舉行,袁雪芬、范瑞娟進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上級明確地通知:毛澤東主席指示,馬上要開拍彩色電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與祝英台》開始拍攝。參與人員非常激動,當時一部黑白電影投資近20萬元,彩色電影要翻倍。盡管財政緊張,但還是投入了拍攝。
當時蘇聯專家明確地說:「你們要拍彩色電影,再過3個五年計劃再說,現在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因為燈光、葯水等方面都不成熟,她們一面在電影廠拍攝,一面看著工作人員拿著小瓶子葯水做實驗。她們也不適應當時的拍攝,一個鏡頭拍十幾次,演的情緒都沒有了。但即使這樣的拍攝方式,還是因為手工印刷、燈光不穩定、色彩不定而流產。
最後,能不能拍成彩色片的問題被提出,而且集中在兩盞從蘇聯進口的阿克炭精燈上。彩色電影必須光源充足,這兩只燈一閃一閃,總在眨眼,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電影廠決定改拍黑白片。於是,彩色布景和服裝必須重新設計,大家在拆布景的時候,電工突然發現:掉頭安裝的阿克炭精燈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裝倒了這么簡單。」袁雪芬找到了當時的宣傳部長夏衍,請他到攝影棚看看,從攝影機鏡頭里看到的彩色畫面很明麗,於是,召開現場辦公會,再次決定拍攝彩色影片。
「1953年夏天非常熱,很多天都是38攝氏度。那麼多燈照著,我們每天演10幾個小時,演完後,臉都腫一圈。」袁雪芬說。范瑞娟的眼睛受不了燈光刺激,腫成葡萄那麼大。袁雪芬的十二指腸潰瘍發作。11個月的辛苦過去,影片竣工。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前來審查樣片,對這部電影大加贊賞:「不是有人說我們沒條件拍攝彩色片嗎?現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總結嗎?」
陳毅同志親自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審看樣片,並向洗印這部彩色影片的萬國強、查瑞根師傅及攝制組全體同志表示祝賀。
當時領導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到攝影棚了解拍片情況,黃紹芬向他談了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用幾台防空探照燈的發電車,增加炭精燈,提高棚內的光亮度的辦法。夏衍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便向當時上海市長、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匯報。陳毅同意借用,但規定出借時間只限於白天,傍晚前必須歸還。時值1953年,國民黨轟炸還在持續。就這樣,《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方方面面的「精心呵護」下,得以開機拍攝。
由曾經拍攝出《不了情》(1947)、《太太萬歲》(1947)、《哀樂中年》(1949)等膾炙人口電影的大導演桑弧於1954年完成的這部舞台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新中國建立後所拍攝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之後他又陸續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越劇」和「彩色」成為影片最終成功的兩大核心要素。導演桑弧深知我國傳統戲曲藝術在舞台視覺表現層面的豐富性和層次性,將其有機移植到「彩色」電影這一當時對中國來說尚屬於新技術的視聽媒介表現中,在視覺上充分反映出中國戲曲化妝和服裝的艷麗,取得了較好的銀幕效果,為新中國彩色電影的誕生打響了頭炮!另外,《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越劇的經典劇目之一,越劇本身柔美清麗的表演和纏綿動人的唱腔音樂富有鮮明的江南特色,早已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全女性演員出演角色,擅長演繹青春愛情題材的特點顯得尤為細膩,相對而言,它與現實生活距離較小,電影形式化比較容易。
而酷愛戲曲藝術的桑弧導演顯然深悉此道,他在拍攝本片時格外仔細,比較研究了《梁祝》的幾個不同戲曲版本,然後把越劇版和川劇版的優點組合起來,通過越劇名演員袁雪芬和范瑞娟的表演將之電影化。
導演桑弧曾撰文回憶當時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年上半年,攝制組進行了排戲,分鏡頭、美術設計、彩色片攝影、洗印的各項技術試驗。影片於7月初開拍,對這部新中國第一次拍攝的彩色戲曲藝術片,周總理和陳毅市長都傾注了很大的關心。1953年冬,影片攝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請周總理、鄧穎超同志和陳毅市長來審看樣片。他們看後十分高興,對袁雪芬、范瑞娟的優秀表演以及攝制組全體的創作勞動給予很多鼓勵。周總理還詳細詢問廠拍攝情況。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三個多小時,這對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過量的負荷。
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長度控制在電影通常所允許的二小時放映時間之內,而又要盡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上的精華,這確是一個難題。攝制組雖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盡如人意。周總理沉思片刻,用商量的口吻問我們,為了劇情的貫串,在「樓台會」和「山伯臨終」之後,能否加上一個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場面,再銜接下面馬家花轎進門,祝公還硬逼女兒上轎的場景。我們覺得總理的建議非常好,於是又補拍了「思兄」一場,增加了短短四句唱詞,卻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烘托得更濃烈了。」
這部彩色戲曲片問世後,效果很好。備受觀眾歡迎,它也為攝制彩色影片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到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老兵新傳》。
其實,《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負載的政治意義還不止於這么點。
當時普遍的國際輿論對新中國抱有敵意,在文化方面,認為共產黨中國壓制文化發展,只會搞一些軍事題材的宣傳品。中央領導決定投拍《梁山伯與祝英台》正是從一方面說明:我們國家也有經典的愛情片,也非常重視文化發展。
1954年4月間,周恩來總理在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指示中國代表團新聞處放映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外國人對中國越劇片究竟感不感興趣?作為新聞聯絡官的熊向暉心中沒有把握。上世紀20年代在歐洲生活過,對歐洲人的文化素養有較多了解,並且喜歡看中國各種民族歌舞尤其是越劇的周恩來認為,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
因此,只要給這部影片取個既恰如其分又有吸引力的別的名字,外國人看它的興趣是會有的。 周恩來凝神沉思了一會兒,說「只要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並在放映前作3分鍾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作其他解釋。這樣試試,我保你不會失敗。不信,可以打賭,如果失敗了,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錢。」
200多名記者被這樣陌生而優美的文化感動著,當時主要的國際輿論轉了風頭:「誰說共產黨不要文化?新中國建國不久,就拍出了這樣美麗的愛情彩色片。」在日內瓦,周恩來總理還邀請查理·卓別林先生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
查理·卓別林認為,這是一部最出色的影片,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查理·卓別林十分欣賞《梁祝》,他由衷稱贊中國民族戲曲的優秀傳統。他說:「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一部非凡的影片!就是需要有這種影片!這種貫串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影片。希望你們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對美的觀念。我希望你們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而我知道你們是已經有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得國內外眾多榮譽:1957年4月在文化部舉行了1949年—1955年優秀影片授獎大會上,榮獲舞台藝術片類的唯一金獎;1954年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1955年英國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影片在巴黎放映時也引起了轟動,外國人的反映是影片「故事好,表演好,音樂好,色彩好」。
『叄』 斯鈺林的介紹
斯鈺林。
斯鈺林,女,1976年5月出生,畢業於上海戲曲學校。國家二級演員,上海越劇院越劇青年演員,工范派小生。
代表作品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桃李梅等。
作品列表:
1、《梁山伯與祝英台》梁山伯
2、《桃李梅》鴻學勤
3、《李娃傳》鄭元和
4、《打金枝》郭暖
5、《書房會》徐文秀
主要成就:
榮獲2001年「上海越劇新秀」提名獎。
2010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