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明星有哪些
05級 楊冪、袁姍姍 ;
06級馬天宇(高職)、朱一龍、陳偉棟;
07級 鄭爽、景甜、闞清子、錢柳吟、柴碧雲、徐行、王今鐸;
08級 竇驍、潘之琳、喬紫荷(喬喬)、伍冠峯 ;
09級 李夢、謝昀杉、白卉子;
10級 張一山、楊紫、余玥;
11級 周冬雨、古力娜扎。
1、楊冪
楊冪,1986年9月12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流行樂歌手、影視製片人。2005年,楊冪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就讀。2006年,楊冪因出演金庸武俠劇《神鵰俠侶》而嶄露頭角。
Ⅱ 從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的都有哪些明星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的明星如下:
王志文、胡亞捷、孫松、常戎、張建棟、龐好、羅鋼、陸劍民、張鳴鳴、紀玲、相峰、麥小琴、楊莉莉、王大為、陳大明、田少軍、金宏、王建軍、高寶寶、寇振海、唐國強、宋春麗、姜黎黎、郭凱敏、肖雄、李鳳緒、王全安、邢岷山、孔琳、郭曉曉、胡曉光、錢雁秋、張子健、張嘉譯、劉奕君、陳兵、王昌娥 、蔣雯麗、許晴、邵峰、楊青、劉江、米學東、趙燕國彰 、李婷、俞飛鴻、朱宏嘉、邵兵、柳雲龍、王茜、王朔王勁松、黃磊、姜武、趙寧宇、閭漢彪、賈妮、謝蘭、李琳、高鑫、王新軍、丁軍、袁立、劉威葳、李易祥、徐靜蕾、劉孜、謝潤、劉琳、林龍麒、金巧巧、蔣勤勤、富大龍、向進、向能、蔣竹青、陳創、陳紫函、林靜、劉紅雨、初星一等。
拓展資料:
一、前身史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延安與八路軍》的影片後,電影團團長袁牧之奉黨中央的指派於1940年夏攜帶該片的全部底片赴蘇聯莫斯科進行後期製作。袁牧之在蘇聯期間考察了莫斯科全蘇國立電影學院後,受到了很大啟發,產生了中國要發展人民電影事業也需要辦一個「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初衷。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迅速進展,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和積蓄幹部,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指示,當時,人民電影事業的唯一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從1947年初開始,先後辦了四期電影幹部培訓班,先後培養了520餘名幹部,其中440名幹部參加了電影工作,70餘名參加了部隊及地方文化工作。這些訓練班堅持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針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電影教育事業積累了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周楊、夏衍以及袁牧之、陳波兒等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領導人,面對舊中國遺留給電影園地的斷壁殘垣,規劃對它的改造、建設和發展時,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農兵、寫工農兵的電影專業人才。
在一時還沒有條件辦起「中國自己的電影大學」的情況下,委派陳波兒從實際出發規劃實施。於是人民電影教育事業開始了它的初創階段。在陳波兒的領導下,謝鐵驪、巴鴻、王賡堯等經過籌劃,並經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來總理同意,於1950年6月創建了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簡稱表演藝術研究所)。並於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開始招生。
二、教學建設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建築面積近7000平米的攝影棚已經投入使用;具有從電影拍攝到後期製作全流程教學和科研設備,學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11萬元。
北京電影學院的影視實驗中心一直承擔著學院教學實習任務。在電影藝術專業教育和教學中,創作實踐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特色,影視實驗中心正是這個特色的扮演者,也是這個環節的實施者。
全中心劃分為四個科:影像實驗科、綜合劇場科、影音資料科和實習器材科,在四個科之下細分為視頻實驗室、演播實驗室、照相實驗室、計算機室、實驗劇場、放映中心、影音資料室、語音室、拉片室、多媒體室、攝影器材室、燈光器材室、服裝道具室13個教學實習部門。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
網路--北京電影學院
Ⅲ 北京電影學院是本科還是專科
一、北京電影學院是本科還是專科 北京電影學院是本科院校,該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二、北京電影學院簡介
北京電影學院是亞洲規模最大、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歷史沿革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該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
辦學規模
北京電影學院佔地105畝。全日制在校學歷生近3000餘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留學生、在職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及培訓生3000人左右。學校正在建設新校區,佔地667畝,規劃在校全日制學生6000人。
辦學特色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學校建立了完整、科學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北京電影學院以其辦學思想科學化、專業架構整體化、教育體系系統化、人才培養精英化、學校功能一體化、實踐教學規范化、教學保障現代化的辦學優勢,在中國電影高等教育領域處於領軍地位。經過60餘年的積淀,形成了以「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校訓,「修身、勤學、精藝、踐行」的校風,「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學校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文化體系。以此為基礎,學校致力於發展適應中國電影強國建設需要的電影教育,培養有所敬畏、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優秀電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2011、2012年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電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三名。
人才隊伍
北京電影學院有教職工527人,其中專任教師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教師中大部分是國內外電影專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教師或者電影藝術家,具有豐富的電影人才培養、電影技術應用開發和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在電影創作、教育和學術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過國內外影視創作的多項大獎。
學科專業設置
北京電影學院擁有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三個一級學科,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現有文學、導演、攝影、電影學和影視技術等5個系,表演學院、聲音學院、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管理學院、攝影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數字媒體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高職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11個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礎部和培訓中心,共計19個教學實施單位,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每一個行當,囊括了電影創作的全部環節,是唯一能獨立進行故事片創作的院校,電影學學科綜合實力領軍全國,位列世界前茅。
硬體設施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專業教室和專業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聲音實驗中心是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28萬元以上,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和師生藝術創作的需要。
國際交流
北京電影學院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用國際化辦學提升辦學水平。1984年成為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合會)的會員學校;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2002年當選為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年會的執行主席。2008年11月,學院成功舉辦了「2008北京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大會」,來自全球48個國家的近百所成員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長及代表出席了大會。學校先後與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近30所電影院校建立了電影專業教育、學術研究、教師互訪與創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關系。先後聘請了38名國內外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電影學術理論研究專家、學者為學校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學校每年還聘請外籍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交流。學院派出大量教師「走出去」,與各個國家電影院校進行學術訪問、專業交流,執行創作、教學和科研合作項目。先後在近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學生電影作品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影院校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動畫片。「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於2002年由學院教授、著名導演謝飛創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5屆,得到世界各地影視院校學生和教師的高度評價和熱情參與,每年都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影視院校的近千部影視作品參展,已成為在亞洲舉辦的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生電影節;「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創辦於200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17屆,是中國最具權威的青年動畫作品展示和學術研討交流活動,被稱為中國動畫短片的「奧斯卡」,參賽作品已從國內擴大到了國外,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對外留學生教育、教學最有影響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榮獲北京市留學生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的稱號。
學術交流
學校是亞洲電影學術交流的中心,先後開展了學院大講堂、學院放映廳、校友攜片交流、人文講堂、大師作品回顧展-世界電影大師作品回顧展等各類活動,舉辦了文學系金字獎、攝影系先力獎、「動畫學院獎」、導演系導演獎、表演學院獎、聲音學院獎等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活動,邀請了國內外的世界著名電影藝術家、理論家、管理和技術專家等來校任職、講學、交流。
校園生活
北京電影學院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頗具「電影味」。學校有大學生電視台、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記者團、青年志願者協會、創業聯盟等優秀學生社團,各系(院)有青年記錄影像小組、銳影評團、電影合作社等優秀學生社團。每年舉辦藝術創作、作品展映、佳作評選、各國電影周、民族電影周、電影音樂會、體育節、校園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藝術院校女生節、首都高校最社團之夜等各類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其中校園歌手大賽已經成為首都高校優秀學生活動品牌。學校注重實踐教育,構建了以軍訓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畢業聯合作業及畢業實習為一體的實踐教育體系,京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留下同學們的足跡和思想歷程。學校通過校園網、《校報》、《校刊》、大學生電視台、校園廣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傳櫥窗等宣傳陣地,立體地呈現出一個校園環境優雅、學術氛圍濃厚、電影特色突出的大學校園。
育人成就
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數萬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陳強、趙聯、龐學勤、於洋、許還山、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李文化、魏鐸、沈傑、阿達、吳貽弓、丁蔭楠、胡炳榴、陳家林、韋林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王好為、黃蜀芹、廣春蘭、李前寬、顏學恕、滕文驥、郭寶昌、翟俊傑、韋廉、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張藝謀、黃建新、魯曉威、尤小剛、顧長衛、張黎、侯詠、趙非、王小列、肖鋒、趙小丁、陶經、李少紅、胡玫、陳國星、霍建起、尹力、馮小寧、何群、唐國強、寇振海、宋春麗、肖雄、張鐵林、劉佳、周里京、方舒、張豐毅、謝園、沈丹萍、王志文、許晴、胡亞捷、蔣雯麗、徐靜蕾、黃磊、趙薇、陳坤、何琳、黃曉明、張元、王小帥、賈樟柯、陸川、王全安、余男、柳雲龍、袁立、黃渤、姚晨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和知名的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中堅力量。
研創實力
北京電影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根據教學和藝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建有電影理論研究所、數字電影技術研究所、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中日動畫漫畫研究中心、中國動畫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影教育信息情報研究中心和《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動畫產業年報》、《中國電影產業年報》編輯部等研究機構。2007年成為首家主持國家「863」項目的藝術院校。2012年,參與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申報成功北京市2011計劃培育項目——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據不完全統計,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其中,《鄰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選1999年新中國電影五十年優秀影片五十部;《離開雷鋒的日子》、《沖天飛豹》、《秋菊打官司》、《勁舞蒼穹》、《大沙暴》、《台灣往事》和《婼瑪的十七歲》等獲得多項「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創作的影片,多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獎項和國內影視獎項。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所拍攝的一萬余部電影作品中,由我校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佔70%左右。學校的教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國家級重要獎項,獲獎影片上百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
發展遠景
自新世紀以來,北京電影學院從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自覺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標准來培養電影專業人才,明確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電影學院。當前,學校正緊緊抓住國家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電影強國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推進「5+1」戰略,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電影學院而努力奮斗!
北京電影學院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北京電影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北京電影學院教務處電話
北京電影學院有幾個校區
北京電影學院招生辦電話 ;
Ⅳ 陳豈歌介歷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著名電影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執導過《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霸王別姬》《風月》《荊軻刺秦王》《無極》《梅蘭芳》《趙氏孤兒》《搜索》等電影作品,多次榮獲過國內外大獎。陳凱歌至今仍為唯一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華人導演。
名人微博快速導航:
陳凱歌主要作品
導演電影
▪ 霸王別姬 ( 1993) ▪ 邊走邊唱 ( 1991) ▪ 風月 ( 2007) ▪ 和你在一起 ( 2003)
▪ 荊軻刺秦王 ( 1999) ▪ 梅蘭芳 ( 2008) ▪ 強行起飛 ( 1984) ▪ 趙氏孤兒 ( 2010)
▪ 無極 ( 2005) ▪ 2008分之一 ( 2008) ▪ 搜索 ( 2011) ▪ 孩子王 ( 1987)
▪ 黃土地 ( 1984) ▪ 致命溫柔 ( 2002) ▪ 大閱兵 ( 1986)
出演電影
▪ 荊軻刺秦王 ( 1999) ▪ 建國大業 ( 2009) ▪ 大宅門 ( 2000)
出演電視劇
▪ 大宅門 ( 2000)
目錄
1星路歷程
2創作特點
哲理性
文化性
電影性
3作品
導演作品
影視作品
短片
書籍作品
4榮獲獎項
《黃土地》
《大閱兵》
《孩子王》
《邊走邊唱》
《霸王別姬》
《風月》
《荊軻刺秦王》
《和你在一起》
《梅蘭芳》
《趙氏孤兒》
《搜索》
5人物年表
青少年
八十年代
6婚姻生活
其它作品
全國政協委員
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1星路歷程
1970年,陳凱歌參軍。
陳凱歌
1974年復員轉業。
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
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自1984年至今,他導演了《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等作品。
《黃土地》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它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蘊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6項國際獎。
90年代,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
《搜索》劇組
2005年,陳凱歌集結了中日韓三國明星打造的古裝電影《無極》在口碑上幾乎一敗塗地,也對陳的事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2008年,陳凱歌重新把目光對准了他拿手的京劇藝術,導演了反應京劇大師的傳記影片《梅蘭芳》,炒得沸沸揚揚的本片是否能給他帶來新一輪的輝煌還未可知。[1]
陳凱歌的成就,首先在於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對人的本體與人的生存
工作照(19張)
狀態的關注。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復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嚮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2]
2010年, 陳凱歌執導的《趙氏孤兒》上映。
2012年,由陳凱歌執導的電影《搜索》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也是陳凱歌導演第四部「沖奧」作品了。
2創作特點
哲理性
2009《梅蘭芳》劇照(19張)
在第五代之前,中國好電影的標準是好故事基礎上的人物性格化,而陳凱歌則把好電影樹立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電影充滿了思辨色彩,在傳統的故事層面上加了象徵或隱喻。像《黃土地》、《孩子王》、《邊走邊唱》,都展示了「特定的時期歷史的延續性和變革性,對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經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上認識社會,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對現實的審視躍入較高的哲理層次」。從這一點上看,陳凱歌更像一個電影哲人,他的電影是「優美」和「崇高」兼優的藝術精品。
文化性
與其說陳凱歌的電影是藝術電影,不如說他的電影是文化電影。陳一直在他的電影中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思。他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是全面的,更具批判性,也更凌厲。
電影性
陳也具有第五代導演的共性,對電影語言的開拓充滿了期待和好奇心。從他的第一部作品《黃土地》中便可
《霸王別姬》劇照
以看出來。《黃土地》的空間造型感很強,也很極端,最典型的構圖是把黃土作為主體,占據了一塊銀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畫框的邊緣,被壓縮的極其渺小。
3作品
導演作品
年代
名稱
1984
《黃土地》
《強行起飛》
1986
《大閱兵》
1987
《孩子王》
1991
《邊走邊唱》
1993
《霸王別姬》
1996
《風月》
1999
《荊軻刺秦王》
2002
《和你在一起》
《蝶舞天涯》
《十分鍾年華老去----百花深處》
《溫柔地殺我》
2005
《無極》
2007
《每人一部電影》
2008
《梅蘭芳》
2010
《趙氏孤兒》
2012
《搜索》
陳凱歌
影視作品
年代
名稱
角色
1987
《末代皇帝》
皇家禁衛隊長
1996
《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
1999
《荊軻刺秦王》
呂不韋
2001
《大宅門》
府衙差官
2002
《和你在一起》
2009
《建國大業》
馮玉祥
短片
年代
名稱
2002
《十分鍾年華老去——百花深處》
2007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朱辛庄》
書籍作品
《少年凱歌》
《我們都經歷過的日子》
4榮獲獎項
《黃土地》
陳凱歌和陳紅在電影節
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
美國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和柯達最佳攝影獎
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黑澤明獎)
《大閱兵》
第十一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大獎
《孩子王》
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別獎
比利時電影探索評獎活動的探索影片獎
第四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
《邊走邊唱》
戛納國際電影節競賽片影片
《霸王別姬》
第四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第四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提名
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費比西獎)
代表作《風月》
第三十八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第三十八屆亞太影展最佳剪輯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最佳女配角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美國全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第五十一屆美國全美記者協會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男主角
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日本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電影評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風月》
戛納國際電影節競賽片
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提名
《荊軻刺秦王》
戛納國際電影節競賽片及技術大獎
《和你在一起》
第二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
第五十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梅蘭芳》
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新人
陳凱歌
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提名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影片
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優秀導演、優秀女演員、優秀新人男演員
《趙氏孤兒》
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
《搜索》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2年度表彰大會「年度編劇」[3]
5人物年表
青少年
陳凱歌生活照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陳凱歌經歷過文革和插隊,這段經歷可參見 《少年凱歌》一書。雲南省西雙版納農墾局當工人。
陳凱歌中學就讀於北京四中。1970年參軍,1974年復員轉業,1976年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1978年,陳凱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八十年代
作品集(19張)
1982年4月,畢業分配陳凱歌被分配在剛成立不久的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
1984年陳凱歌被借調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7月下旬,《黃土地》完成雙片送文化部審查,電影界一直爭議了約一年,直到1985年底1986年初,才得到充分肯定。《黃土地》讓陳凱歌一鳴驚人。
1986年7月,由吳天明擔任新廠長的西安電影製片廠投資的《孩子王》搬上銀幕。
陳凱歌於1988年應美國亞洲文化交流基金會及紐約大學的邀請,赴美訪問,並於同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評選20名「走向未來導演」第6名。3年後回國,執導《邊走邊唱》,結果受到諸多質疑。
6婚姻生活
代表作《和你在一起》
陳凱歌和陳紅是圈內人人羨慕的「甜蜜夫妻檔」,結婚十年時間來,他們的婚姻異常美滿,在事業上更是相輔相成。在陳紅新書《一望無極》中,記錄了電影《無極》拍攝的前前後後;同時,陳紅更以深情的筆觸講述了與陳凱歌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以及身為一個母親的幸福生活。我不喜歡用「維持」這個詞來描述婚姻,如果婚姻是用「維持」兩個字的話,這個婚姻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我一直在體會凱歌的這句話,兩個人在婚前各自擁有一個花園,結婚以後,不是花園變小了,而是花園變大了,所以走到今天。這樣,我們的婚姻是越來越牢固,越來越好。
2012年12月4日公映的陳凱歌最新力作《趙氏孤兒》日前在北京舉辦「藏山之夜」全球首映慶典上,陳凱歌談到自己的妻子、也是這部電影的製片人陳紅時,陳凱歌顯得頗為浪漫:「在公眾面前,我們平時都不太說對方的好。但是今天我要拽一句文詞:『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我要拉著她[4]的手,跟她過一輩子,白頭到老。」
其它作品
霸王別姬
陳凱歌電影事業的巔峰之作,從《黃土地》開始陳凱歌就以凝重深沉的電影語言呈現著自己獨有的鏡頭世界。然而《霸王別姬》是他最燦爛的一次歌唱,看罷全劇,你會禁不住長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整部電影充斥著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彷彿戲里戲外不分情境的糾纏掙扎。少年程蝶衣無論如何不能抗拒自己是男兒身的意識,在師傅近乎嚴酷的責打命令中硬聲聲改口說出了一句「我本女嬌娥」,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命運即是一種註定。
代表作《霸王別姬》
沒有人懷疑張國榮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於很長的時間里連他自己都承認很難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轉牽掛。舞台上的生動眼眸,舞台下不可自已的墜落沉浸,在整個歷史前進的滾滾車輪中他始終扮演著被動悵挽的角色。就如多少年前那一出英雄美人的悲劇上演時一樣,他無論如何是一個逃不開放不下的唱響輓歌者。陳凱歌在程蝶衣的身上花費了太多的心血,從開始的被迫入戲到最後的凄然自刎,一貫凝重的鏡頭竟然透出無限哀怨的惋惜。是為他悲亦是為己悲?!
相比之下張豐毅從形象到氣質都是男性陽剛的代表,只是不夠鮮明的愛恨情愁更使故事本身添了無限蒼涼。一個始終墜落,一個終究還是不能免俗的沉浸世事,這樣的錯位怎能不令人惋惜?
很多年前看李碧華的原著,看到的是女性細膩柔軟的淡淡憂愁;再久之前是張愛玲青澀時期的練筆之作,也是同樣的一出戲於張愛玲的筆下則多了幾分諧謔,我想世事洞明的張愛玲對人生的無常變換應是瞭然於心,不多的文字背後掩藏的也是無限悲涼的心境,只是她不明說,不明說,故作瀟灑的任有你我自己來看。
然而陳凱歌還是將故事搬上了銀幕,當趙季平浸透中國古典韻律的音樂配合著影像作出呈現時,我幾乎感到了一陣壓迫的沉重。扛不起的是人生,歷史,宿命和掙扎,剝離了想像的虛幻,不得不直面台上台下的孤獨起舞時,沒有人能夠逃脫倉皇的失落。
鞏俐在裡面的演出像是94年張藝謀《活著》的提前綵排,或許跟陳凱歌刻意凸顯張國榮有關,總覺得鞏俐的菊仙少了一些立體深沉的情緒。這個女人其實也很可悲,她跟一個男人爭奪著心愛的男人。故事和戲里都沒有她的加入,然而生活中她不得不扮演糾結心願的女子。青樓生涯的賣笑,紅塵俗事的紛擾,走過了日日夜夜或悲或喜或剛或柔的歲月,以為終於走到了幸福的彼岸,可是弄人的蒼生仍然不能讓她善終。她死的時候分明帶著尋求救贖的微笑,卸下偽裝的堅強,這個女人比誰都脆弱。這一次她跟死神的親吻也算是一種成全吧。
2010《趙氏孤兒》劇照(18張)
影片的高潮在我看來是文革武鬥的火焰,彌漫的火光煙霧中鏡頭對准了妝面變形扭曲的程蝶衣和段小樓。沒有人能夠解釋人性中真善對錯的變換,他們相望的眼神至今令我耿耿於懷,一個無言質問的悲苦,一個無奈受責的內疚。可是互相撕咬的同時是心裂般的疼痛,中間的那個女人何嘗不能體會?!開始的時候是沒有燈光的體育館中場,站著遲暮的段小樓,進來的是同樣遲暮卻依然痴情的程蝶衣。結束的時候還是這樣的場景,這樣的人,中間隔著的曲折艱難,我們已經看在眼裡。於是那一個轉身的慨然自刎,我們並不驚訝,只是面對註定的悲劇,仍然免不了嘆息。為什麼虞姬註定要死在項王的前面,為什麼如此的深情對唱換不來一次轉世的幸福?
陳凱歌不能放棄悲劇帶來的震撼和凝重,一如後來在《刺秦》中他對歷史近乎固執的迷戀。《霸王別姬》的成功來自故事,來自人物,來自導演,來自音樂,來自戲里戲外不能分割的愛恨糾纏。這樣的電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頭張望自己和命運的連接時,前生來世的驚覺輪回是不能用言語描述的。
全國政協委員
全國政協名單公布,當中不乏外界熟悉的名字,繼有籃球明星姚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導演陳凱歌。
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13年10月17日,為期九天的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開幕。陳凱歌獲邀並作為評委會主席參加本屆電影節。
Ⅳ 北京電影學院的辦學實力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北京電影學院有教職工499人,其中專任教師263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113人;博士生導師25人、碩士生導師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錄音系教學團隊(帶頭人:黃英俠)、攝影教學團隊(帶頭人:穆德遠)
北京市教學名師:穆德遠、鄭洞天、周登富、陳 山 硬體條件 北京電影學院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建築面積近7000平米的攝影棚已經投入使用;具有從電影拍攝到後期製作全流程教學和科研設備,學校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11萬元。
北京電影學院的影視實驗中心一直承擔著學院教學實習任務。在電影藝術專業教育和教學中,創作實踐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特色,影視實驗中心正是這個特色的扮演者,也是這個環節的實施者。全中心劃分為四個科:影像實驗科、綜合劇場科、影音資料科和實習器材科,在四個科之下細分為視頻實驗室、演播實驗室、照相實驗室、計算機室、實驗劇場、放映中心、影音資料室、語音室、拉片室、多媒體室、攝影器材室、燈光器材室、服裝道具室13個教學實習部門。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 質量工程 2007年6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個,北京市本科品牌專業4個,國家廣電總局本科重點專業4個,國家級教學研究基地1個;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部級精品課程1門,院級精品課程10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錄音藝術、動畫、攝影
北京市本科品牌專業:導演、攝影、美術、表演
國家廣電總局本科重點專業:導演、攝影、美術、表演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聲音實驗中心
國家級教學研究基地:動畫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 北京電影學院精品課程一覽表序號課程名稱帶頭人開課單位級別1 中國電影史 陳山 文學系 院級 2 影片分析 蘇牧 文學系 院級 3 紀錄片創作 司徒兆敦 導演系 院級 4 影視導演基礎 王心語 導演系 院級 5 電影攝影創作 穆德遠 攝影系 國家級,北京市市級,院級 6 現代攝影創作 趙非 攝影系 院級 7 電影美術概論 周登富 美術系 院級 8 動畫概論 曹小卉 動畫學院 院級 9 電影導演創作 鄭洞天 導演系 院級 10 電影鏡頭畫面 王鴻海 美術系 院級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北京電影學院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設有3個博士和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下設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製作學、表演學、管理學、動畫學和美術學等8個二級學科;與此同時,學校具有2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在電影、廣播電視、美術、戲劇、音樂、藝術設計領域招收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另外還擁有1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學科群。
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和美術學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和美術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藝術(MFA)、公共管理(MPA)
北京市高等學校學科群:藝術文化學科群 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成為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合會)的會員學校;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2002年當選為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年會的執行主席。2008年11月,學校成功舉辦了「2008北京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大會」,來自全球48個國家的近百所成員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長及代表出席了大會。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先後與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近30所電影院校建立了電影專業教育、學術研究、教師互訪與創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關系。先後聘請了38名中國國內外的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電影學術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為學校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
先後在近1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學生電影作品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影院校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動畫片。「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於2002年由學校教授、著名導演謝飛提倡並創辦,已連續舉辦12屆,每年都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影視院校參展,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作者光臨影展。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創立於2001年,已連續舉辦13屆,被稱為中國動畫短片的「奧斯卡」。該校也是首都北京對外留學生教育、教學最有影響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榮獲北京市留學生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的稱號。
Ⅵ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Beijing Film Academy,縮寫BFA)是一所專門培養電影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由北京市主管、國家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自1950年建校以來,逐步形成了以專業製作為主體,教學、創作、科研並重,多學科,多層次的電影教育體系。中國大陸很多著名電影人、演員都出自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中唯一的電影專業院校,在中國電影和文化藝術界享有盛譽,也是世界著名的電影藝術高等學府。學院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最終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
建校以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2萬余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張藝謀、陳凱歌、韓三平、顧長衛、田壯壯、賈樟柯、李少紅、陸川、寧浩、王小帥、高希希、滕華濤;唐國強、張豐毅、張鐵林、蔣雯麗、趙薇、黃曉明、陳坤、黃渤、徐靜蕾、海清、黃海波、張嘉譯、王志文、姚晨、劉亦菲、楊冪、黃聖依等一大批國內
外著名的導演、演員、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中堅力量。
北京電影學院佔地105畝(即7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學歷生2570人,成人教育、專、本科生、留學生、在職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及培訓共約1500人,各類學生共計4000餘人。學院位於通州區宋庄鎮的新校區,佔地500畝,可容納約4000名學生。
北京電影學院擁有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三個一級學科,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
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選址於東六環附近的通州宋庄,佔地約500畝。
高80米的電影大廈將落成,成為新校區的標志性建築。新校區還將建設中國電影教育博物館,這是中國首座電影教育方面的博物館。同時新校區建築群的各個院落之間採取泛博物館的形式,穿插陳設中國各個時期的電影發展成就和史料。預計2015年第一批新生可進入新校區學習。新校區全部建成需要四至五年。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學院建立了完整、科學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北京電影學院以其辦學思想科學化、專業架構整體化、教育體系系統化、人才培養精英化、學校功能一體化、實踐教學規范化、教學保障現代化的辦學優勢,在全國電影高等教育領域處於領軍地位。學校致力於發展適應中國電影強國建設需要的電影教育,培養有所敬畏、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優秀電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學院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2011、2012年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對全球25所最佳電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電影學院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三名。
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底,新中國所拍攝的7326部電影,由該院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為4663部,佔63.65%。學院的教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國家級重要獎項,獲獎影片上百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據不完全統計,僅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其中,《鄰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選1999年新中國電影五十年優秀影片五十部;《離開雷鋒的日子》、《沖天飛豹》、《秋菊打官司》、《勁舞蒼穹》、《大沙暴》、《台灣往事》和《婼瑪的十七歲》等獲得多項「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創作的影片,多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獎項和國內影視獎項。
學院畢業生(含教師)在1990-年至2003年共榮獲的「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銅牛獎」580人次,獲獎影片上千部次,其他片種120多人次;榮獲柏林、嘎納、威尼斯、莫斯科、東京等電影節各種獎項240人次,獲獎影片上百部次,其他片種60人次。此外,根據初步統計,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間,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拍攝的影片58部(170人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各種獎項112個。[4]
研創成果
北京電影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根據教學和藝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建有電影理論研究所、數字電影技術研究所、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中國動畫藝術研究所、影視文化產業研究所、中日動畫漫畫研究中心、中國影視文化研究院(籌)、中國電影教育情報信息研究中心(籌)和《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動畫產業年報》、《中國電影產業年報》編輯部等研究機構。2007年成為首家主持國家「863」項目的藝術院校。2012年,參與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申報成功北京市2011計劃培育項目——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底,新中國所拍攝的7326部電影,由該院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為4663部,佔63.65%。學院的教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國家級重要獎項,獲獎影片上百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據不完全統計,僅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其中,《鄰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選1999年新中國電影五十年優秀影片五十部;《離開雷鋒的日子》、《沖天飛豹》、《秋菊打官司》、《勁舞蒼穹》、《大沙暴》、《台灣往事》和《婼瑪的十七歲》等獲得多項「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創作的影片,多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獎項和國內影視獎項。
詳細去http://ke..com/link?url=tro42LNYg6K4-6Tm6_mcHjAnZeZbay_A2qhq3J-HWCtNJ_ZMZYedm1dLAgGQtko1#1這個網址哦~
Ⅶ 畢業作品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什麼呢
影片講述了警察學校的學生殷浩和他的女朋友因冒險到一個被封閉三十年的隔離島,為了進行畢業旅行,卻捲入了一個離奇的舊案故事。
劇情簡介
警校學生殷浩(張一山飾)和自己的女朋友,電影編導系學生小暖(丁丁飾)為完成小暖的畢業作品登上了隔離島拍攝紀錄片。殷浩在拍攝紀錄片之外,還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希望與小暖在島上進一步鞏固戀人關系。
兩人在島上偶然遇到了大商人丁子楚(張涵飾),丁子楚卻為了尋找失蹤的女兒娜娜而意外來到島上被殺,30年前的大火,讓大家捲入了漩渦之中。
殷浩發揮警校學生的特長探案追凶,而小暖拍的紀錄片也成為尹浩尋找真相的重要證據。島上一個接一個地發生了命案,小暖也陷入危機,殷浩發現真相後為愛勇敢突破危險成功營救小暖,兩人感情升溫同時,也真正交上了畢業作品,完成了一個成長的蛻變。
(7)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畢業作品集擴展閱讀
《畢業作品》相關角色介紹:
1、殷浩
警校法醫專業畢業生,為打破「畢業就分手」的魔咒,進一步鞏固和女友的戀愛關系,與小暖攜手踏上孤島,開啟追夢之旅。
小島上充滿糾葛與疑雲的懸案,卻讓女友小暖陷入了生死謎局之中。置身於一場歷經30年的神秘大火案中,殷浩探案力爆棚,一步步抽絲剝繭,從紛雜的迷局中尋找線索。
2、小暖
殷浩的女朋友,電影編導系學生。為了拍攝紀錄片,和男朋友殷浩一起來到曾經發生大火的隔離島,想要調查30年前麻風病院大火的真相。卻意外地被捲入了當年的舊案而身處危險之中。
Ⅷ 電影人戴沛霖是北京電影學院那一屆畢業他是國家一級編劇,有哪些得獎作品
戴沛霖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五九級的畢業生。他的電影劇作有《假面》和蘇叔陽合作編劇,《啼笑冤家》和羅瑞增合作。他編劇的電視劇作有:《人啊人》短劇,《這里別用風情》(廣東電視台攝制,並獲廣東電視台電視劇一等獎。《血沃油山》(珠江電影製片廠電視劇部攝制。《濱海傳》有廣東電視台攝制(據吳有恆同名小說改編)。《東江游擊隊》《激情年代》《紫金勛章》《情滿珠江》均有中央電視台攝制。
Ⅸ 電影《畢業作品》主要講了什麼
由張一山、丁丁領銜主演的青春、冒險、愛情電影《畢業作品》曝光了先導預告片,一場關於愛和冒險的畢業旅行,即將於4月13日畢業季之際登上大銀幕,與觀眾見面。預告片中張一山為了幫女友丁丁完成畢業作品而登上孤島,原以為是一場充滿浪漫的愛情之旅,結果卻是驚心動魄。陌生的同行之人、怪異的孤島村民、熊熊燃燒的大火······島上發生的種種,都將這場旅行變得極不平凡。畢業季,張一山將攜手丁丁,為觀眾呈現一場別具一格的畢業旅行,遞交一份與眾不同的畢業作品。
《畢業作品》講述了警校畢業生殷浩(張一山飾)與女友小暖(丁丁飾)為了拍攝畢業作品,登上了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一場充滿期待的愛情之旅卻陷入了30年前的神秘大火案中,一件件波譎雲詭的事件發生,讓整個畢業之旅開始變得與眾不同。通過預告片,我們看到張一山飾演的殷浩時而青春活潑、時而沉思案情、時而愛意綿綿,在這幾種情緒之間互相切換時,張一山的表演都非常精準。本片監制、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蔡心稱:「張一山對角色的把握非常准確,每種情緒的切換都非常自然,是當下小生中不可多得的實力派演員。」
影片《畢業作品》由許斌擔任導演、蔡心擔任監制、吳潔擔任製片人,集結了張一山、丁丁等新生代演員,以及朱泳騰、海波、白海濤、楊凱迪、穆麗燕、張涵、王藝倫等一眾實力演員。電影將於2018年4月13日正式上映,敬請期待。
Ⅹ 北京電影學院的最新畢業作品哪裡能找到
你可以加我好友,我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