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是每秒24幀,而電視是25幀,為什麼電影可以在電視上播放呢
quicktime一般是和edius一起配套的,你是要剪片呢,還是單純的播放視頻呢?如果只是看視頻的話,就下一個暴風或者迅雷之類的播放器就好了。如果是剪片的話,電腦的配置會決定edius裝上之後功能的多少。
『貳』 為什麼電影只有 24 格每秒
人眼及其數據接收與傳輸系統每秒能夠輸送10-12格畫面,然後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格畫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這就產生了連續運動的感覺。
另外,實驗室研究證明,人的感光系統能夠區分多達每秒48次閃光,如果繼續提高頻率,那麼亮和暗之間的轉換就無法被人察覺了。所以50Hz交流電下運作的台燈閃爍,人基本上是無法察覺的。請注意,作為電影、電視、游戲存在基礎的「似動現象」最低幀率,和閃爍與否並不是一回事。電影在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經構成了運動畫面的幻覺,亮度的變化仍會被人眼察覺到閃爍,亮度越高閃爍越明顯。
附帶一說,按照Peter Jackson他們目前的技術方案,如果電影拍攝幀率提高到48格/秒,那麼放映時將會採用「雙閃」(double-flashing)來代替「三閃」(triple-flashing),因為實際幀率提高了,不需要單幅畫面再重復出現三次那麼多,兩次足矣。但是,更激進的技術原教旨主義者、特效大師、Showscan的發明人Douglas Trumbull(Douglas Trumbull)認為,應該徹底取消同一幅畫面反復播放兩次或三次的做法,電影放映質量才會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攝、放映速度。總而言之,24格每秒已經是80餘年來的世界規范,不久的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需要觀察。至於游戲,不像電影放映存在同一幅畫面反復刷新的情況,所以一般的動作類游戲必須超過48Hz的閃爍容忍底線。
『叄』 為什麼電影25幀每秒 電視30幀每秒 影院動畫又是24幀每秒這個和pal制式和n制式有什麼關系沒
主要是因為所採用的制式不同,所以造成的每秒幀數的不同。
歐美、日本等電視制式是NTSC,每秒鍾29.97幀,也就是常說的30幀每秒。
亞洲等電視制式是PAL,每秒25幀。
影院動畫所用的是膠片,固定的是24幀每秒。
一些高清的游戲,製作水準達到60幀每秒。
這個和pal制式和n制式有關系。PAL和NTSC制式區別在於節目的彩色編、解碼方式和場掃描頻率不同。中國(含香港地區)、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採用PAL制式,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等採用NTSC制式。
PAL與NTSC的區別電影放映的時候都是每秒24個膠片幀。而視頻圖像PAL制式每秒50場,NTSC制是每秒60場,由於現在的電視都是隔行場,所以可以大概認為PAL制每秒25個完整視頻幀,NTSC制30個完整視頻幀。
電影和PAL每秒只差1幀,所以以前一般來說就直接一幀對一幀進行製作,這樣PAL每秒會比電影多放一幀,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聲音的音調會升高。這就是一些DVD愛好者不喜歡PAL制DVD的原因之一。
但是據說現在有些PAL制DVD採取了24+1的製作方法,就是把24幀中的一幀重復一次,從而獲得跟電影一樣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為每秒有30幀,不能直接一幀對一幀製作,所以要通過3-2 PULLDOWN等辦法把24個電影幀轉成30個視頻幀,這30個視頻幀里所包含的內容和24個電影幀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電影一樣。
PAL與NTSC制式的轉換問題:
1、 PAL制式是每秒記錄25幅畫面;
2、 NTSC制式是每秒記錄30幅畫面;(兩種制式的畫面的掃描線也不同);
3、 DV格式既不屬於PAL制式也不屬於NTSC制式,但它確實分為25幅畫面/秒和30幅畫面/秒兩種版本;
4、 透過鏡頭,PAL制的TRV-900記錄的是25幅畫面/秒,而NTSC制的TRV-900記錄的是30幅畫面/秒 ;
5、 從數字埠(1394埠),TRV-900(其它數字攝像機也相同)既可記錄25幅畫面/秒信號,也可記錄30幅畫面/秒;
6、 從模擬輸入口,TRV-900隻能記錄與攝像機制式相同的模擬信號(PAL制式或NTSC制式)
『肆』 首先大家知道電影播放原理是因為人的視覺殘留,即一秒之內連續放出24張畫面,即第一張畫面放出,消失,
視覺暫留是最多保存的時間,此後閃現的畫面仍然是看到的,不是每秒最多10幀,而是少於每秒10幀就能明顯看出一跳一跳了。早期電影用過12幀、18幀之類的速度。要取得好效果,幀數高好,不然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會有模糊或是閃現等出現。實際放映時其實是24幀畫面+24幀黑屏,共48幀來取得較好效果。現在以及將來還有以每秒48幀拍攝的電影,畫面更清晰
『伍』 對於同一部1080p的電影,為什麼大小會差很多,清晰度是否相同呢
1,因為還存在碼率的問題,碼率越高,可觀度越好,保存的細節更多,6,7g的碼率達到上萬,而2g的可能只有幾千。
2,你認為的清晰度一樣只是簡單理解為多少p的資源,我對比過5g的1080p和15g的,結果是15g畫面感官和聲音質量都要好,一般mkv的資源較大且較優,說實話,在筆記本上看感覺沒區別
『陸』 為什麼電影動畫每秒24幀,而電視動畫是每秒25幀
電視制式是PAL,每秒25幀
電影所用的是膠片,固定的是24幀每秒
『柒』 為什麼電影是24fps,而電視是25fps這1幀的區別在哪裡
電影的觀影環境暗,人眼視覺暫留效應長。
電視的頻率與交流電頻率相關。25fps對應於50Hz的工頻交流電。
『捌』 顛覆你的常識:電影一秒鍾24格,這錯了嗎
因為人眼的反應時間是50毫秒,所以電影一般是24幀,人眼的反應能力只能達到1/24秒,再高也沒用了。
影片的播放原理就是利用了人類的視覺暫留,電影放映機每秒播放24幅張圖片,即放映速度為1/24秒,這樣當前一個靜止圖片還沒有在眼前完全消失,下一張近似的圖片就出現了,於是就產生了連貫的視覺效果。所以「運動」是電影和動畫的核心問題。
通過拍攝在電影膠片上的一格又一格的不動的,但又是逐漸變化著的畫面,以每秒鍾跳動24格的速度連續放映,造成人物活動的感覺。
什麼是視覺殘(暫)留作用呢?
人體的視覺器官,在看到的物象消失後,仍可暫時保留視覺的印象。經科學家研究證實,視覺印象在人的眼中大約可保持0.1秒之久。如果兩個視覺印象之間的時間間隔不超過0.1秒,那麼前一個視覺印象尚未消失,而後一個視覺印象已經產生,並與前一個視覺印象融合在一起,就形成視覺殘(暫)留現象。
故事片一般是連續拍攝的,即攝影機中的膠片每秒中拍攝24個畫格(早期電影的拍攝和放映速度都是每秒鍾16格),放映時膠片在放映機中的速度也是每秒鍾24個畫格。
現在電視劇每秒25格,電影大多24格,也有25格或40格的,48格沒普及過吧,過去的都是16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