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物類型 > 孔子電影弟子有幾位他們的特點分分是什麼

孔子電影弟子有幾位他們的特點分分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7 02:33:14

『壹』 孔子幾個著名徒弟簡單介紹及性格分析

1、子路

子路比較勇猛好武,事親至孝。

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是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時期魯國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較清貧,事親至孝,是《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歲,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隨孔子時間最長的人。

2、冉有

多才多藝,善長理財。

冉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中國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3、子夏

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

子夏(前507-?):姓 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 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 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4、顏回

顏回 魯國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好學,最為孔子鍾愛,並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因為窮而好學,營養極度不良,而用腦格外過度,導致嚴重早衰,二十九歲頭發白盡,三十一歲就交了公糧本,提前去孔廟占席位等著吃冷豬肉了。

5、宓不齊

擅長從政,孔子稱其為「君子」。

宓不齊,宓姓,名不齊,字子賤。漢族,春秋末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他注意修養,有君子之德,《公冶長》載孔子稱贊他為「君子哉若人」。《呂氏春秋·察賢》記載,他為單父宰時,用「無為而治」的辦法來治理,結果是「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貳』 孔子的四大弟子是誰,各有什麼優點

大弟子顏回,得意等級:四顆星。優點:學習認真,好學不綴,尊師重道,考慮問題全面。

二弟子子路,得意等級:四顆星。優點:知錯就改,武藝高強,膽色過人,是孔子的貼身保鏢。

三弟子子貢,得意等級:三顆星。優點:善於謀略,富甲天下,一生追隨孔子,是孔子游學天下的贊助商。

四弟子曾參,得意等級:一顆星。優點:踏踏實實求學,忠實憨厚,謙虛謹慎,厚積薄發,至誠至孝。

(2)孔子電影弟子有幾位他們的特點分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孔門十哲指的是孔子門下的十位學生(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受儒教祭祀。

《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游、子夏。』」

『叄』 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誰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編集者之一)。

2、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今魚台縣張黃鎮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郁,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3)孔子電影弟子有幾位他們的特點分分是什麼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肆』 孔子比較著名的72位徒弟的姓名分別是什麼

1、顏回(子淵)

2、閔損(子騫)

3、 顏幸(子柳)

4、冉耕(伯牛)

5、冉雍(仲弓)

6、曹血阝(子循)

7、冉求(子有)

8、 顏文(子驕)

9 、狄黑(哲)

10、 顏噲(子聲)

11、 冉孺(子魯)

12、 後處(子里)

13 、琴牢(子開)

14、 孔忠(子蔑)

15、 伯虔(子析)

16、 秦商(子丕)

17 、遽瑗(伯玉)

18、 林放(子立)

19、 縣成(子祺)

20、 申棖(子續)

21 、仲由(子路)

22、 宰予(子我)

23 、冉季(子產)

24、 言偃(子游)

25 、卜商(子夏)

26、 曾參(子輿)

27、 燕汲(思)

28、 原憲(子思)

29 、商澤(子秀)

30、 曾點(晢)

31、 秦冉(開)

32 、陳亢(子亢)

33 、申黨(周)

34、 商瞿(子木)

35 、高柴(子羔)

36、 榮旗(子祈)

37 、樊須(子遲)

38、 秦非(子之)

39、 有若(子有)

10 、梁鱣(權魚)

41 、廉絜(庸)

42、 邦巽(子斂)

43、 秦祖(子南)

44、 鄭國(子徒)

45 、樂亥欠(子聲)

46、 巫馬施(子旗)

47 、公西赤(子華)

48、 步叔乘(子車)

49 、漆雕開(子開)

50、 公伯繚(子周)

51、 石人郢(行)

52、 司馬耕(子牛)

53 、叔仲會(子期)

54、 顏無繇(路)

55 、公哲哀(季次)

56、 任不齊(送)

57 、南宮括(子容)

58、 公治長(子長)

59、 宓不齊(子賤)

60 、漆雕哆(子斂)

61 、顓孫師(子張)

62 、施之常(子恆)

63、 顏之仆(叔)

64、 奚容點(子晢)

65 、壤駟赤(子徒)

66、 端木賜(子貢)

67 、公孫龍(子石)

68 、公祖句茲(子之)

69 、公西點(子上)

70 、石作蜀(子明)

71、 澹臺滅明(子羽)

72、漆雕徒文(子文)

部分人物介紹:

1、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吳國常熟人。小孔子四十五歲。以文學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被譽為「南方夫子」,唐開元封「吳侯」,宋封「丹陽公」,後又稱「吳公」。

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習於禮,在孔門十哲中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贊賞。

2、卜商,字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治學嚴謹,敢於懷疑經史之謬誤。

子夏晚年時,到魏國西河一帶教學,開創的「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並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西河地方之人,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

3、冉求,魯國人,字子有,與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歲。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藝,以政事聞名。孔子稱贊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4、石作蜀,春秋時期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自幼好學,跋涉萬里,就學孔子門下,為七十二賢之一。學成返鄉,傳播儒學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自此三隴一帶文教大興,人文蔚起。

5、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伍』 孔子幾個有名的弟子 如顏淵 子路等 講講他們的性格 事情

孔子與顏淵 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在眾多弟子中,顏淵是孔子最為欣賞的一個,認為他好學而不違仁,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理想.孔子說:「顏淵這個人,他能夠保持三個月不違背仁之道,其餘的弟子能保持幾天乃至一月,也就到頭了.」「顏淵真是個賢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飯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若是別人發愁還顧不過來,顏淵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顏淵真是個賢人啊!」 孔子覺的,自己與顏淵之間最能夠產生共鳴.他說:「告訴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踐行,也只有顏淵能做到吧!」「顏淵,他對我的話,可以說無不會然於心,因心領神會而欣喜呀!」 孔子對顏淵說:「受人重用就出來做官,沒人重用就隱居藏善,只有我們兩個能夠這樣吧!」 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孔子問子貢:「你覺的你和顏淵誰更有才能?」子貢回答:「我哪敢跟顏淵相比.顏淵那個人,聽到一個道理,他就能發揚出十個來;我聽到一個道理,能發揚出兩個罷了.」孔子說:「是不如顏淵啊.我也認為你不如顏淵.」 顏淵體弱多病,二十九歲頭發就白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聲嘆道:「啊!老天要讓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啊!」孔子因為顏淵之死,哭的非常傷心. 弟子們說:「老師太悲傷了.」孔子說:「太悲傷了嗎?不為這樣的人悲傷,還為誰悲傷呢?」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淵的弟子,最為好學,不遷怒於他人他事,不犯與過去同樣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沒有了,沒有聽說有這樣好學的人.」 顏淵早死,孔子一直為他惋惜,說:「真可惜啊!我看到顏淵進步,而沒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認為顏淵若不早死,一定會成為更了不起的人.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想像出子路的好勇之態,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後,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於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有人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於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主人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捨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篤實無欺故聽子路一面之辭便可斷獄.但是也有人認為,片言可以折獄,是對子路的批評.又,子路重言諾,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後還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由於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總之,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 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於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孔子還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干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孔子還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 在對待老師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貞不二,極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顏回那樣於孔子之言「無所不悅」,總取「不違」態度.只要他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確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提出批評和反駁.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體現.《論語·陽貨》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對孔子的這一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面反譏說:沒有人用你就算了,為什麼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復興周朝啊.由於此事於情於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欲至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欲得到衛靈公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後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又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一道難題,但由於求官心切,孔子還是拉下臉來,硬著頭皮去見南子.對孔子的這一「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面質問孔子,急得孔子對天發起誓來: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麼老天一定會厭棄我! 老天一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 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於熱心政治,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孔子還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干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孔子還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⒁,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

『陸』 孔子把自己的弟子按照不同的特點分為四類,是怎樣分的

孔門四科:關於「孔門四科」之內容,有兩種說法,一是《論語·述而》載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此後世有人遂認為孔門四科指「文、行、忠、信」四個方面;二是更多的後世學者將德行、政事、文學、言語,視為「孔門四科」,其基本依據,便是《論語·先進》上有這樣的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就是說,孔門弟子根據其學業特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先秦時期除了作為最早學術分類的「六藝」外,似乎還存在著「孔門四科」這樣的分科性學術門類。
孔子門下弟子眾多,身份各異。據《論語》記載,孔子教育學生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所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柒』 孔子的弟子有哪些

孔子的弟子有顏回,閔子騫,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等。介紹如下:

1、顏回,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

2、閔子騫,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

3、冉耕,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

4、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

5、宰予,「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

閱讀全文

與孔子電影弟子有幾位他們的特點分分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四月份有哪些電影上映 瀏覽:563
abcd電影里的歌曲 瀏覽:713
電影演員表需要什麼名字 瀏覽:124
電影演員韓影的丈夫是誰 瀏覽:486
最近很火的孩子看的電影 瀏覽:492
兩個女孩長的像雙胞胎電影 瀏覽:220
中國經典電影一百部 瀏覽:18
哥譚小丑傑羅姆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94
電影刮痧劇中人物名 瀏覽:495
科幻片蜘蛛電影 瀏覽:27
一元購電影票是哪個銀行的 瀏覽:965
中國的親情電影 瀏覽:797
印度老電影觀看印度 瀏覽:85
甲方乙方英文電影 瀏覽:839
以前經典電影台詞 瀏覽:537
2016在中國上映的電影 瀏覽:310
國產中國大片電影 瀏覽:293
古代電影主角重要台詞 瀏覽:33
萬達電影最近有什麼電影 瀏覽:850
台灣電影哭悲資源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