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屆歐洲電影片最佳電影獎
2005年第18屆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提名揭曉了,這個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是歐洲電影的最高獎。 今年具有爭議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自編自導的法語電影《躲避》獲得了包括最佳男、女主角等在內的7項大獎的提名,成為本屆大獎獲得提名最多的影片。這部影片說的是一名電視台記者兼節目主持人與妻兒生活的平靜而幸福,然而一天他們卻突然收到了關於他的全家日常生活的錄像帶,由此引發一系列事件。 除《躲避》,丹麥/英國/瑞典/挪威合拍的《兄弟》也獲得了6項提名是第二大熱門,該片女主角——曾經扮演《角鬥士》里凱撒姐姐的英國女演員——康妮·尼爾森也獲得了最佳女演員提名。 另外由英國人獨立製作的影片《愛之夏》獲得了4個獎項的提名,該片由在波蘭出生的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執導,講述的是兩個女孩在約克郡共同度過的一段滿是憧憬、激情、曖昧、狂野的夏日時光。這部影片曾經獲得具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影視藝術學會獎亞歷山大·柯爾達獎。 由《天使愛美麗》的導演讓·皮埃爾·熱內執導的《漫長的婚約》也獲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等在內的4項大獎的提名;而由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執導、由山姆·謝潑德自編自演的《別來敲門》也獲得了3項大獎的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剛剛獲得奧斯卡入場券的影片也出現在這份提名名單上,比如匈牙利的《無命運的人生》、比利時的《孩子》、德國的《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羅馬尼亞的《拉扎瑞克先生之死》等等。 本屆「歐洲電影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3日在德國柏林舉行。 最佳影片 兄弟(BRDRE,丹麥/英國/瑞典/挪威) 躲避(CACH,法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 別來敲門(DON' T COME KNOCKING,德國) 孩子(L'ENFANT,比利時/法國) 愛之夏(MY SUMMER OF LOVE,英國) 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德國) 最佳導演 Susanne Bier《兄弟》/ Susanne Bier,BRDRE 羅貝托·費恩察《來到陽光下》/ Roberto Faenza,ALLA LUCE DEL SOLE 邁克爾·哈內克《躲避》/ Michael Haneke,CACH lex de la Iglesia《完美罪行》/ lex de la Iglesia,CRIMEN FERPECTO 鮑威爾·保利科斯基《愛之夏》/ Pawel Pawlikowski,MY SUMMER OF LOVE Cristi Puiu《拉扎瑞克先生之死》/ Cristi Puiu,MOARTEA DOMNULUI LAZARESCU 維姆·文德斯《別來敲門》/ Wim Wenders,DON' T COME KNOCKING 最佳女演員 朱麗葉·比諾什《躲避》/ Juliette Binoche,CACH 桑德拉·切卡萊利《我要的生活》/ Sandra Ceccarelli,LA VITA CHE VORREI 朱麗婭·耶特《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 Julia Jentsch,SOPHIE SCHOLL, DIE LETZTEN TAGE 康妮·尼爾森《兄弟》/ Connie Nielsen in BRDRE 納塔麗·普萊斯《愛之夏》/ Natalie Press in MY SUMMER OF LOVE 奧黛麗·塔圖《漫長的婚約》/ Audrey Tautou in UN LONG DIMANCHE DE FIANAILLES 最佳男演員 丹尼爾·奧特尤爾《躲避》/ Daniel Auteuil,CACH 羅曼·杜里斯《我心遺忘的節奏》/ Romain Duris,DE BATTRE MON COEUR S' EST ARRTE Henry Hübchen《去拿糖》/ Henry Hübchen,ALLES AUF ZUCKER 烏里奇·瑪特斯《第九天》/ Ulrich Matthes,DER NEUNTE TAG 雷吉米·雷尼爾《孩子》/ Jérémie Renier,L'ENFANT 烏里奇·湯姆森《兄弟》/ Ulrich Thomsen,BRDRE 最佳劇本 Hany Abu-Assad & Bero Beyer《天堂此時》(PARADISE NOW) Mark O'Halloran《亞當和保羅》(ADAM & PAUL) Michael Haneke《躲避》(CACH) Anders Thomas Jensen《亞當的蘋果/喉結》(ADAMS BLER) Anders Thomas Jensen《兄弟》(BRDRE) Dani Levy & Holger Franke《去拿糖》(ALLES AUF ZUCKER) Cristi Puiu & Razvan Ralescu《拉扎瑞克先生之死》(MOARTEA DOMNULUI LAZARESCU) 最佳攝影 《躲避》(CACH) 《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 FIANAILLES) 《狗鎮2:曼德勒》(MANDERLAY) 《愛之夏》(MY SUMMER OF LOVE) 《別來敲門》(DON' COME KNOCKING) 《無命運的人生》(SORSTALANSG) 最佳作曲 Rupert Gregson-Williams & Andrea Guerra《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Joachim Holbek《狗鎮2:曼德勒》(MANDERLAY) Cyril Morin《敘利亞新娘》(THE SYRIAN BRIDE) 艾利奧·莫利康納《無命運的人生》(SORSTANSG) Stefan Nilsson《就像在天堂》(S SOM I HIMMELEN ) Johan Sderqvist《兄弟》(BRDRE) 最佳剪輯 《躲避》(CACH) 《別來敲門》(DON』T COME KNOCKING) 《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 IANAILLES) 最佳藝術指導 《漫長的婚約》(UN LONG DIMANCHE DE IANAILLES) 《狗鎮2:曼德勒》(MANDERLAY) 《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2005發現獎 四(4,俄羅斯) 愛麗絲(ALICE,葡萄牙) 指控(ANKLAGET,丹麥) 陌生人(Stranger,德國/波蘭) 漲潮(QUAND LA MER MONTE,法國/比利時) 薩米爾(SAIMIR,義大利) UNO(UNO,挪威)
❷ 電影,一個小孩兒把炸彈用尿澆滅了
撒尿小英雄於連500多年前的一天晚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中心廣場上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燈火,全城的人都跑出來唱歌跳舞,歡慶自己打敗了外國侵略者。鍾聲、禮炮聲和人們的歡呼聲交織成雄壯的樂曲,在首都的上空回盪。這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它標志著受侵略、受奴役的痛苦已經結束。 就在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殘敵派出一 個壞傢伙溜進市政府的地下室去搞破壞,這個地下室里放著好多好多火葯,只要一顆火星濺到火葯上,就會引起巨大的爆炸。那麼多的火葯能把整個市政廳和附近的房屋都炸坍,歡慶勝利的人們也都會被炸死。 再說這壞傢伙堆好炸葯,用一條導火線接上,一直伸到外面的院子里,一點火,他就慌忙溜走了。這著了火的導火線,還「噝噝」地向地下室延燒進去,人們誰也沒發現這危險的火花。一場巨大的災難即將降臨! 正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偏巧有個叫於連的男孩來到小院子里玩耍,他在牆角邊發現了那閃著火花的導火線,正在一寸一寸地變短。他知道地下室里有火葯,並且在戰爭中懂得了導火線在火光中變短是怎麼一回事。他想去用水撲滅,可這里沒有水,到老遠的地方去打水已經來不及了,就是跑出去喊大人來,恐怕也不行了。忽然,他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他跑到牆角邊,朝導火線上撒了一泡尿。靠!真靈,這泡尿竟把火澆滅啦! 一場特大的災難免去了,布魯塞爾人民把這個撒尿的小英雄高高地舉到頭頂,歡呼起來。 有人提議:「我們應該為這個小英雄塑一座銅像!」 這個提議立刻得到全體人民的擁護。他們請來全國最傑出的雕塑家,塑了一個光屁股的孩子在撒尿的銅像,並隆重地把他安置在首都的一條街上。
❸ 求超級女特工里演嘉艾爾的演員黛伯拉·弗朗索瓦的出生年月日是哪國人,還演過什麼電影在那些電影中擔當角
黛博拉·弗朗索瓦
---------------------------
個人簡介:
黛博拉·弗朗索瓦 Déborah François
女,1987年 5月24日 出生,比利時列日市
星座: 雙子座
--------------------------------
個人其他信息
1987年出生於比利時的黛博拉·弗朗索瓦,第一次參與演出的作品,就是比利時名導演達頓兄弟執導的《孩子》,該片不僅贏得2005年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更讓黛博拉以其中未婚媽媽的角色獲得法國凱薩獎「最具潛力新人獎」提名,並得到相當於比利時奧斯卡獎的Joseph Plateau Award最佳女主角獎。
-----------------------------
個人作品:
孩子 (2005)
翻曲譜的女子 (2006)
紅色螞蟻 (2007)
小陽春 (2008)
餘生的第一天 (2008)
超級女特工 (2009)
我的女王卡洛 (2009)
給我歡愉 (2009)
迷樂英倫 (2009)
❹ 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比利時電影<< 孩子>>在哪有下載
《孩子》是小成本影片,不知道現在有沒有DVD發行,如果沒有的話,肯定就沒有地方可以下。
❺ 回歸這個電影講的是什麼事情
CCTV6佳片有約曾播出過。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
❻ 一群孩子拿著AK47的非洲電影,比較殘忍的戰爭題材
《瘋狗強尼》準是這個
《瘋狗強尼》,是一部法國、比利時、賴比瑞亞合作拍攝的戰爭題材電影。描述非洲某國娃娃兵的殘酷人生。他們拿起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槍如同職業軍人,年紀輕輕就殺人如麻,強奸婦女。本片敘述年僅15歲的叛軍突擊隊頭領「瘋狗強尼」 當娃娃兵的歷程,和13歲少女拉奧科蕾逃離殘酷戰亂的故事。《瘋狗強尼》曾獲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具希望獎。12歲以下不宜。
全部回答
1樓只能親一口
2021-04-01 18:06
尼古拉斯在電影戰爭之王評價ak47的原話:「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自動步槍,戰士最喜愛的武器。由9磅金屬和4英尺長木頭製成。它不會壞、卡殼、過熱。就算它被泥土或者沙子覆蓋,它還是可以正常地開火。它的使用很簡單,就算一個小孩都可以使用它,而且他們的確在使用它。」
2樓混吃等死
2021-04-01 17:28
瘋狗強尼 Johnny Mad Dog
3樓頭發纏到扣子辣
2021-04-01 16:34
《盧安達飯店》《血鑽》《太陽之淚》《黑鷹墜落》《戰爭之王》這幾部以非洲為背景的電影都不錯,你說的這部電影應該就在這裡面吧~~如果是最近的,可能就是《黑鷹墜落》,有機會都看看吧,都很經典。
❼ 誰知道電影《孩子》的資料!~
電影資料
片名: 《孩子》
類型:劇情
語種:英語
片長:0分鍾
開鏡:0000-00-00
導 演: 達內兄弟
演 員: 奧力維耶·古爾梅 Olivier Gourmet
類 型: 其他片
對白語言: 英語
字幕語言: 國語
發行地區: 歐美
影片時長: 90分鍾
上映日期: 2006-1-1
電影簡介
《孩子》的主人公布魯諾是個20來歲的小混混,每天靠各種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度日。他的女友、18歲的桑妮婭懷孕生子,名叫吉米。但布魯諾顯然還沒有能力擔負起父親的責任……像其他達登電影一樣,《孩子》也把艱難的社會環境和悲慘的個人遭遇結合起來,影片靈感來自兄弟二人某日在街頭看見一位年輕婦女推著嬰兒車走過街頭,「我們經常想起她,她的嬰兒車、睡著的孩子和失蹤的人物:孩子的父親。這個不在場的人物在我們的故事中占據重要位置:一個愛情故事同時也是關於父親的故事。
比利時,2004年。《孩子》的主人公布魯諾是個20來歲的小混混,每天靠各種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度日。他的女友、18歲的桑妮婭靠領救濟勉強維持著生活。桑妮婭後來懷孕了,生下了孩子吉米。這個新生兒的到來比預料的情況要復雜。布魯諾顯然還沒有能力擔負起父親的責任……
關於影片:
這是這對比利時兄弟的第六部長片電影,這不止是一部講述遺棄兒童的社會電影,它集中表現了父親建立(或沒有建立)起來的和剛出生的兒子的關系。呂克·達登說:「讓我們感興趣的就是看他怎樣能夠(不能夠)建立起和這個孩子的關系。開始的時候,他甚至都看不到這一點。完全如此。我們要提出的問題就是:桑妮婭深厚的愛足以讓他意識到孩子的存在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愛情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導演們毫不否認該電影指涉了當前的社會現實:「布魯諾的生活得過且過,開始了一件事情,然後又馬上放棄。而孩子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他需要長時間的存在。可是布魯諾看不到這一點。我們不想做社會學的分析,但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方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回響:人們覺得現在很難找到一個嚴肅的中心點了。」
至於他們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達登表示:「影片中所有人物重復的動作和他們使用的物件,都是確立他們存在的東西。這些元素會讓觀眾感覺到一個人正在銀幕上被慢慢構造起來,比如布魯諾,他是個某種程度上的生意人,手機讓他和不同的客戶產生聯系,丟掉它意味著丟掉社會關系。還有一些最重要的儀式是圍繞嬰兒車產生的:他們先是購買它,把嬰兒放進去,然後賣掉。」
最後達登說:「某種譜系感串起了我們所有的電影,或者至少是那種親密的關系。我們經常回到曾經拍過的地方工作,只是換換機位,不用相同的鏡頭。故地重遊幫助我們,就像裹挾著土壤和砂礫的河流。當然這種方法也給我們以限制,這反過來會刺激創造力。」
關於主創:
讓·皮埃爾·達登和呂克·達登是比利時導演,編劇,製片人,合作製片人,執行製片人。他們兄弟二人成名於1996年的《一諾千金》,獲得「十五位導演獎」,該作品獲得了一系列國際大獎。他們有拍攝紀錄片的經驗,所以《孩子》細膩地表現了親密關系(父親和兒子的沖突)和社會關系。
靠挖掘「底層生活」聞名的比利時導演呂克·達登和讓·皮埃爾·達登是歐洲影壇「兄弟組合」的代表人物,6年前,他們編劇並執導的《美麗羅塞塔》奪得了戛納金棕櫚大獎和最佳女主角,3年前他們執導的《聖子》又讓奧里維耶·高梅捧回了最佳男主角獎。作為達登兄弟的愛將,高梅此次又參演了《孩子》。
像其他達登的電影一樣,《孩子》也把艱難的社會環境和悲慘的個人遭遇結合起來,影片靈感來自兄弟二人某日在街頭看見一位年輕婦女推著嬰兒車走過街頭:「我們經常想起她,她的嬰兒車、睡著的孩子和失蹤的人物--孩子的父親。這個不在場的人物在我們的故事中占據重要位置。《孩子》是一個愛情故事,同時也是關於父親的故事。」2005年,他們憑著第六部長片電影《孩子》再度摘取了戛納金棕櫚大獎。傑瑞米·雷尼爾在拍攝了《一諾千金》十年之後,在該片中扮演了一個不能承擔父親責任的小混混的角色。
❽ 達內兄弟的影片《孩子》 下載
高手 讓-皮艾爾的片子
http://lib.verycd.com/2006/03/13/0000094181.html
中文名稱:孩子
英文名稱:The Child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2005年
電影導演:讓-皮艾爾 達登內 (Jean-Pierre Dardenne)
呂克 達登內 (Luc Dardenne)
電影演員:Mireille Bailly .... La mère de Bruno
Frédéric Bodson .... Le bandit plus agé
Olindo Bolzan .... Le commer?ant bis
奧力維耶·古爾梅 Olivier Gourmet .... Le policier en civil
Hachemi Haddad .... Le concierge de l'h?tel
Sophie Leboutte .... L'inspectrice
Bernard Marx .... Le commer?ant
Leon Michaux .... Le policier au commissariat
Marie-Rose Roland .... Une infirmière
Fabrizio Rongione .... Le jeune bandit
Jérémie Rénier .... Bruno
Philippe Jeusette .... Le receleur show-room
Stéphane Bissot .... La receleuse
Anne Gerard .... La commer?ante
Annette Closset .... Une infirmière
【內容簡介】
比利時,2004年。布魯諾和索尼亞一個靠偷竊、一個靠領救濟勉強維持著生活。索尼亞後來懷孕了,生下了孩子吉米。這個新生兒的到來比預料的情況要復雜,布魯諾很難接受父親這一新的身份。
關於電影
讓-皮埃爾·戴丹和呂克·戴丹談起過《孩子》的誕生經過:「這個片子好像產生於我們上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某一天。我們當時正在比利時的瑟蘭。不管是上午、下午還是晚上,我們都看見一個年輕女子來來往往地推著童車,童車里睡著一個小孩子。她看起來好像漫無目的,只是推著童車這樣走著……我們常常都會想起這個年輕女子,想起她的童車,想起那酣睡的孩子,還有不在場的孩子的父親。在我們的故事中,缺席的父親非常重要。這是一段愛情故事,也是一段父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