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電影史上的聾啞影後講的是什麼故事
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磯音樂中心的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人們期盼已久的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正在這里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氣氛中,儀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終於來到了。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全場立刻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瑪莉?馬特琳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
手裡拿著金像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的嘴動,她又把手舉了起來,可不是那種向人們揮手致意的姿勢,眼尖的人已經看出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內行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說心裡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全體劇組同事……原來,這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
瑪莉?馬特琳不僅是一個啞巴,還是一個聾子。
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這位聾啞女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8歲時加入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9歲時就在《昂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但16歲那年,瑪莉被迫離開了兒童劇院。所幸的是,她還能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瑪莉認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價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不斷鍛煉自己,提高演技。
年,19歲的瑪莉參加了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一是一個次要角色。可就是這次演出,使瑪莉走上了銀幕。
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使導演大費周折。她用了半年時間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竟然都沒找到中意的。於是她又回到了美國,觀看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她發現了瑪莉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啟用瑪莉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
瑪莉扮演的薩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斗。瑪莉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勤奮、嚴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就這樣,瑪莉?馬特琳成功了。她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影後。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
B. 誰第一次演電影就得奧斯卡影後
Marlee Matlin(瑪麗-馬特林),得獎影片:《小上帝的孩子們》(1986),獲獎時21歲218天。
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後,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位殘疾人影後。她出生時即右耳全聾,18個月時左耳失去了80%的聽力。但身體上的殘疾並沒有妨礙她的表演事業,她憑借這部自己在大銀幕上的處女作獲得了奧斯卡影後桂冠。得獎後的Marlee Matlin更多時間活躍在電視領域,1992年和1993年獲得過兩次金球獎「電視劇類最佳女演員」提名。
C. 什麼是上帝的孩子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磯音樂中心的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人們期盼已久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正在這里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氣氛中,典禮一步步地接近高潮。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全場立刻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一位漂亮的年輕女演員,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
手裡拿著金像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她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嘴動,她又把手舉了起來,可不是那種向人們揮手致意的姿勢。眼尖的人已經看出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內行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說心裡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學院,感謝全體劇組同事。
原來,她是個不會說話的啞巴。
瑪莉·馬特琳不僅是一個啞巴,還是一個聾子。在她出生18個月時,一次高燒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但這位聾啞女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8歲時加入州兒童劇院,9歲時就登台表演,她還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聾啞角色。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鍛煉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了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她大費周折,她用了半年的時間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都沒有找到中意的。最後,他在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中發現飾演次要角色的瑪莉·馬特琳的高超演技,決定立即啟用她擔任女主角。結果,瑪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成功地揭示了主人公自卑而又不屈、消沉而又奮斗的復雜內心世界,表演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最終成為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也是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影後。
瑪莉·馬特琳寫道:「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是的,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會受到上帝的寵愛,不管我們的身體條件如何,只要有一顆健全的心,全力以赴,鍥而不舍,都會得到命運的垂青,成為生活的主角,贏得輝煌的未來。
未來在自己手中,因為你始終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始終是自己生命的源泉,也始終是自己生命的延續。
D. 奧斯卡的驕傲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磯音樂中心的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人們期盼已久的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正在這里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氣氛中,儀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終於來到了。當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時,全場立刻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瑪莉·馬特琳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過奧斯卡小金人。
手裡拿著小金人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她真的不敢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話要說,人們也想聽聽這位新晉影後會說些什麼。可是在期盼中人們沒有看到她的嘴動,她卻把手舉了起來,可又不是那種向人們揮手致意的姿勢,眼尖的人已經看出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內行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說心裡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全體劇組同事,感謝影迷的支持……
原來,瑪莉·馬特琳不僅是一個啞巴,還是一個聾子。這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竟然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
其實。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可是這位聾啞女對生活沒有失去信心,像正常人一樣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早在8歲時就已經加入了伊利諾州的聾啞兒童劇院,一年後就在《盎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但16歲那年,瑪莉被迫離開了兒童劇院,畢竟她已經長了,她不能總是待在這里,走是遲早的事情。所幸的是,她還能時常被邀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瑪莉認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價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不斷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演技。
1985年,19歲的瑪莉參加了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是一個次要角色。可就是這次演出,徹底改變了瑪莉的命運,使瑪莉走上了銀幕。
由於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大獲成功,女導演蘭達·海恩絲隨即決定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使導演大費周折。她用了半年時間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竟然都沒找到中意的。於是她又回到了美國,觀看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她發現了瑪莉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啟用瑪莉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
瑪莉扮演的薩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斗。瑪莉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勤奮、嚴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就這樣,瑪莉·馬特琳成功了。她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影後。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
世上沒有人能夠有幸得到上帝的照顧,要想成功,就要拋開自身條件的限制,要相信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指望蒼天,一切均取決於你自己。只要充滿著堅定的信念,也功的那天遲早會到來。
E. 找一部小男孩是上帝的電影。國外的。
你確定是國外的電影?我只記得有部香港電影是這個情節,叫《喜馬拉雅星》
你去看下是不是吧
F. 小神的兒女的介紹
《小神的兒女》一部美國電影,由導演蘭達·海恩斯執導,詹姆斯卡林頓領銜主演。聾啞學校的教師詹姆斯·利茲不喜歡按常規出牌,他應聘到緬因州的基特里奇總督學校任教。往屆畢業生薩拉·諾曼在畢業後當了學校的清潔工,她拒絕了利茲提出的學習的要求,但利茲決心要將薩拉恢復到原來熱情可愛的性格,利茲的努力有了效果,兩人逐漸都對對方有了好感。在交往中利茲總是表現出一種以恩人自居的獨斷專行的狀態,這使薩拉十分厭惡。利茲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和薩拉身上的優秀之處,他們都是「失寵於上帝的孩子」,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
G. 誰給介紹一下瑪莉·馬特琳
瑪麗·瑪特琳(MarleeMatlin)
,1965年8月24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美國演員。她是奧斯卡獎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也是第一位榮膺此獎項的聾啞人士,同時成為四位初涉銀幕就獲得奧斯卡小金人的女演員之一。
瑪特琳在兩歲生日之前發現失聰,童年接受特別教育,8歲時就進入失聰兒童劇團,一直演到16歲。大學時主修犯罪學。1985年初她在芝加哥劇院的《失寵於上帝的孩子們》舞台劇中飾配角,受到電影版導演的青睞,出任電影版《小神的女兒》的女主角。這部處女作就為她嬴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其後她在電影方面的表現平平,但在電視界大展鴻圖,在《啞女神探》影集中,她飾演一個和本身個性極為相似的助理檢察官,獲得了艾美獎提名。1989年她第一次在電視影片《沉默的橋》中開口說話。近年來瑪特琳在《急診室的春天》、《犯罪現場調查》、《法外柔情》、《絕望的主婦》、《白宮群英》、《整容室》以及《女歡女愛》等多部熱門劇集中客串演出。
H. 《小神的孩子們(2018)》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姜信孝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xxIr3LUv4f-NoExQA2yHLw
I. 美國電影史上的聾啞影後是誰
◆文/佚名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磯音樂中心的錢德勒大廳內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人們期盼已久的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儀式正在這里舉行。在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氣氛中,儀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終於來到了。主持人宣布:瑪莉·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全場立刻爆發出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掌聲。瑪莉·馬特琳在掌聲和歡呼聲中,一陣風似的快步走上領獎台,從上屆影帝——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過奧斯卡金像。
手裡拿著金像的瑪莉·馬特琳激動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她的嘴動,她又把手舉了起來,可不是那種向人們揮手致意的姿勢,眼尖的人已經看出她是在向觀眾打手語,內行的人已經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說心裡話,我沒有準備發言。此時此刻,我要感謝電影藝術科學院,感謝全體劇組同事……
原來,這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以來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竟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女。瑪莉·馬特琳不僅是一個啞巴,還是一個聾子。
瑪莉·馬特琳出生時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個月後,被一次高燒奪去了聽力和說話的能力。
這位聾啞女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她從小就喜歡表演。8歲時加入伊利諾伊州的聾啞兒童劇院,9歲時就在《昂斯魔術師》中扮演多蘿西。但16歲那年,瑪莉被迫離開了兒童劇院。所幸的是,她還能時常被邀請用手語表演一些聾啞角色。正是這些表演,使瑪莉認識到了自己生活的價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這些演出機會,不斷鍛煉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歲的瑪莉參加了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飾演的是一個次要角色。可就是這次演出,使瑪莉走上了銀幕。
女導演蘭達·海恩絲決定將《小上帝的孩子》拍成電影。可是為物色女主角——薩拉的扮演者,使導演大費周折。她用了半年時間先後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瑞典尋找,但竟然都沒找到中意的。於是她又回到了美國,觀看舞台劇《小上帝的孩子》的錄像。她發現了瑪莉高超的演技,決定立即啟用瑪莉擔任影片的女主角,飾演薩拉。
瑪莉扮演的薩拉,在全片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極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悅和沮喪、孤獨和多情、消沉和奮斗。瑪莉十分珍惜這次機會,她勤奮、嚴謹、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就這樣,瑪莉·馬特琳成功了。她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個聾啞影後。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成功,對每個人,不管是正常人,還是殘疾人,都是一種激勵。
人生箴言
《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說:「要堅強,要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愁壓倒你,要保持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達與平靜」,如果你想成功,不管自身條件如何,都不能坐等和指望蒼天,一切都取決於自己。